導航:首頁 > 版本升級 > 天下游舊版本

天下游舊版本

發布時間:2024-11-22 12:25:19

❶ 黃鶴樓 崔顥

崔顥-登黃鶴樓

作品信息
【名稱】《(登)黃鶴樓》
【年代】唐朝
【作者】崔顥
【體裁】七言律詩
詩詞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①。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②。
崔顥頭像
[1] 晴川歷歷③ 漢陽樹, 芳草萋萋④鸚鵡洲⑤。
日暮鄉⑦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⑧。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1985年重建,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雲去。
2.昔人:指傳說中騎鶴的仙人。
3.返:通返,返回。
4.悠悠:飄盪的樣子。
5.川:平原。
6.歷歷:分明的樣子。
7.漢陽:地名,現在湖北武漢的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8.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9.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逐漸被水沖沒。
10.鄉:故鄉。
11.愁:鄉愁。
譯文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白日下漢江(平原)之碧樹清晰可數,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日已黃昏卻不知何處是我的家鄉?
面對江面上彌漫的茫茫煙波,讓我愁緒油然而生。
分聯詳析
首聯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雲」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麼「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濃濃的鄉愁。
頸聯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寫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極富人情味:艷陽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佇立在眼前。和煦的陽光灑滿江面,溫暖著親人。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遊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築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
尾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遊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准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台》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像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後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遊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作者簡介
崔顥(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士,(約公元704?—754年)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的作品『黃鶴樓』被嚴羽稱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於寫詩,唐代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對他的記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流傳下來,舊《唐書·崔顥傳》里非常簡略,連他文學上的成就也未提及,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很值得人們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作品有《崔顥集》。
崔顥(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雲:「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跡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
編輯本段
戒顯-登黃鶴樓

作品信息
【名稱】《登黃鶴樓》
【年代】明末
黃鶴樓
【作者】戒顯
【體裁】詩
詩詞原文
誰知地老天荒後,猶得重登黃鶴樓①。
浮世已隨塵劫換,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宮殿銅駝卧,唐代真仙鐵笛秋③。
極目蒼茫渺何處?一瓢高掛亂雲頭④。[2]
注釋譯文
①地老天荒:亦作天荒、天荒地老,比喻時間久遠。宋楊萬里《謁永佑陵歸途游龍瑞宮觀禹穴》詩有句「禹穴下窺正深里,地老天荒知是非。」即此意。
②浮世句:謂塵世間已經改朝換代了。此處塵劫借指明亡清興。
③楚王宮殿:代指朱明王朝。銅駝:典故。西晉索靖有遠見,知天下將亂,指著洛陽宮門前的銅駝說:將會看到你在荊棘叢中。唐代真仙:指呂洞賓。傳為唐京兆人,名岩,咸通中及第,曾任縣令,後修道於終南山。元明以來稱為八仙之一。傳說他曾登臨黃鶴樓,並在樓頭吹鐵笛。
④極目句:謂極目遠眺,遠處是一片蒼茫,不知通往何方。一瓢:出家雲游僧人所用取水盛水之具,此處以之代指僧人,即顯公自己。此句謂自己就此隱居於荒山野嶺之中。[3]
詩詞鑒賞
黃鶴樓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北端。詳見禪僧《黃鶴樓》之說明。這首七言律詩是顯公詩歌代表作品。本詩借黃鶴古樓千年屹立,閱盡世事滄桑,借萬里長江亘古長流,淘盡千古人物,來寄寓顯公自己深沉的國亡之恨,家破之仇。詩寫得慷慨悲壯,雄渾有力,很有氣勢和力量。即使在歷代詠黃鶴樓的詩歌中,亦可稱得上為上乘佳作。[4]
後世影響
沈德潛評該首詩:「起有撼山嶽、吞雲夢之概。具此胸襟手筆,不管崔顥詩在上頭也。惜無詩稿,於卷軸中得之。」這贊美推崇.
作者簡介
戒顯(1610-1672),明末清初江西建昌雲居山僧。號晦山,靈隱具德弘禮禪師法嗣。俗姓王,名瀚,字元達,婁東(今江蘇省太倉縣)人。家世巨族,以儒為業。及長,為諸生之冠。明思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攻入燕京,明亡。顯公得訊,盡焚平日所習詩文制藝,舍俗出家。依佛門泰斗千華三昧老人,受具足戒。參具德弘禮禪師,得法為嗣。入匡廬,掛單於東林、西林、圓通、歸宗諸名剎。清世祖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應聘由廬山歸宗寺轉雲居山真如寺,任住持。於此興殘起廢,易故鼎新,先後六年,重現唐宋祖庭道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移住湖北黃梅雙峰寺,主持和發展四祖道場。清聖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繼弘禮禪師住持浙江杭州靈隱寺,主修《靈隱志》,審閱《雲居山志》。圓寂後,葬衣冠於西湖靈隱,其靈骸歸葬雲居山,塔墓至今猶存。顯公家世書香,出身名士,兼通儒釋,學殖淵博。著作豐富,主要有《雲居賦》、《雲居鍛煉說》、《匡廬集》、《楚游錄》、《現果錄》等。
編輯本段
登黃鶴樓有感

記得黃鶴樓,原本是因為喜歡唐代詩人崔顥的詩。我知道,在歲月的流逝中,詩詞深藏一種懾魄的力量,一種神秘的韻律,像一雙幽幽的眼睛與你對視,讓你不由得怦然心動。不久前的一天,我便走進了詩的意境。
崔顥當年游黃鶴樓,留下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因為是題了壁的,故而讀之者眾,以至而令李白讀而卻步。《唐才子傳》載:「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李白,世稱詩仙,卻無驕橫之態,看到崔顥的詩題在樓頭,自度不能過之,便斂手不題。筆者既為李白謙遜、明智之舉嘆服,又為崔顥在詩中流露的苦嘆而砥礪感奮。我總以為,記住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記住了一種胸襟,一種抱負。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為61.7米的蛇山西端,佔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樓分五層。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層層凌空,五層的飛檐斗拱瀟灑大方。佇立在黃鶴樓前,前塵往事,在我眼前剎地幻化成道道生動的流韻……
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魏、蜀、吳三國大戰猶酣。在吳江夏長江漢水交匯處對面的黃鵠磯上,一座供軍事瞭望用的戍樓突兀而起。50多年以後,吳為晉所滅,戍樓失去軍事作用。由於它臨江負險,高標卓立,隨著江夏郡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了人們登臨遊憩的場所。因為時代的變遷,黃鶴樓亦幾經遷址,且由於歷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構築,建築風格亦發生變異,樓中大廳內陳列的歷代黃鶴樓模型——宋樓的雄渾,元樓的堂皇,明樓的雋秀,清樓的奇特,無疑幫助遊客彌補了時空造成的缺憾。自然,五座模型中,當數現在的黃鶴樓最為多彩多姿,其形態壯觀,美麗別致,自不待言。樓的周圍,樓群鱗次櫛比,爭著拔地而起,似乎在迎合城市高漲的情緒。可它們誰也沒有超過她的高度,黃鶴樓依然「鶴立雞群」,這便是天下名樓的無限魅力。
在黃鶴樓正面入口。一副楹聯讓人頗覺別具一格。這是由劉海粟大師書寫的傳為呂岩舊題的楹聯,曰:「由是路,入是門,奇樹穿雲,詩外蓬瀛來眼底;登斯樓,覽斯景,怒江劈峽,畫中天地壯人間。」這副楹聯飄渺神奇,頗有道骨仙風之韻。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是「八仙」之一。歷史上確有其人,且得過功名,當過縣令。他與黃鶴樓的關系無從考查,但在有關黃鶴樓起源的神話中,卻是個十分注目的人物。傳說他成仙後,曾多次到黃鶴樓來想點化度人,有時變作賣桃老翁,有時是售墨貨郎,但遇到的盡是「肉眼凡胎」,無人可度,於是題下這副楹聯,忿然而去,絕跡不來。
登黃鶴樓,一種踏唐履宋的感覺油然而生。一層又一層樓,你會感到那是一部部線裝書,而你則穿行在一個詩街詞巷裡,每一步都踩著唐詩宋詞。你甚至感到有一種發自於唐宋甚至於更遠更遠的光束,穿過時間隧道,把黃鶴樓這座名樓照得通亮通亮。那是一種目光,一種鑒古知今、永不疲憊的思想之光。
編輯本段
黃鶴樓名字的由來

黃鶴樓為何以「黃鶴」為名?一說是原樓建在黃鵠磯上,後人念「鵠」為「鶴」,以訛傳訛,口口相證遂成事實。一說便是帶有神異色彩的「仙人黃鶴」傳說。其歷史發展脈絡大致如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神仙之說,有關黃鶴樓的仙話也在專談「怪力亂神」志怪小說發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鶴之仙的傳說,最早出現在南朝科學家祖沖之的筆下。他的《述異記》中的「駕鶴之賓」,後被魯迅輯錄在《古小說鉤沉》里:
「荀瓌(guī),字叔偉,事母孝,好屬文及道術,潛棲卻粒。嘗東游,憩江夏黃鶴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已而辭去,跨鶴騰空,渺然煙滅。」
稍後,南朝梁代蕭子顯在《南齊書·州郡下》里說:「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上也。」使仙人有了子安的名字。後有人穿鑿說子安姓王,又有人辯解,仙人姓竇,並言竇子安是江夏人,性靈異,在他去世入葬後,一隻黃鶴飛來停在他家門前的大樹上,頻頻呼喊「竇子安」的姓名。竇子安真的出現了,他跨著鶴在屋頂盤旋幾圈後向西飄然而去。
唐宋時期,人們漸漸把神話傳說附會到歷史人物身上。唐時,閻伯理在《黃鶴樓記》中轉述《圖經》的記載,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都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大臣費禕登仙,駕黃鶴在此憩息,因以為名。閻伯理《黃鶴樓記》: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何必瀨鄉九柱、東陽八詠,乃可賞觀時物、會集靈仙者哉。
《太平寰宇記》:
「黃鶴樓在縣西:二百八十步,昔費禕登仙,每乘黃鶴於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
費禕字文偉,而《述異記》中荀瓌字叔偉,二者都是江夏人,這大概就是後人將他們混淆起來的原因吧。
唐宋之後,人們把此事扯到了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身上。據清初褚人獲《堅瓠集》卷八之四載:
「相傳唐時呂純陽嘗客茲地,倦寓酒家,日飲數壺,累至數百;不償值,復索飲,主人供給無倦色。純陽喜之。適啖西瓜,遂以瓜皮畫一鶴於壁上。始,色瓜皮青,久之變黃,遂為黃鶴。純陽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詞,自敲板為節。已而唱時,鶴輒從壁間飛下,婆娑翔舞。觀玩飲酒者,日數千人。凡閱數月,酒家得錢數百萬,驟富。以錢酬純陽,純陽不受。遂構此樓志感,故名黃鶴樓。」
另外,和上述故事大同小異的,是《江夏縣志》所引《報應錄》的說法。據它所說,市酒者為辛氏,飲酒者為道士,畫鶴所用的是桔皮,所建樓為辛氏樓。 這便是最為人們熟知的神話: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
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從前有位姓辛的人,賣酒為業。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材魁偉,但衣著襤褸的客人,神色從容地問辛氏:「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氏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過了半年,辛氏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氏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鶴在牆上,因為橘皮是黃色的,所畫鶴也呈黃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牆上的黃鶴便會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過了十年多,辛氏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謝說,我願意供養您,滿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上的黃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著白雲飛上天去了,辛氏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便稱為「黃鶴樓」。
關於黃鶴樓還有另一個版本的神話故事。相傳一位仙人化作人形在黃鶴樓中飲酒,不料仙人袋中銀兩不多,但店主並沒有深究。仙人感謝店家的大度,於是在牆上畫了一隻鶴。並告訴店主,為了報答店主留下只黃鶴,您只需拍手4下,黃鶴便可在空中起舞供大家娛樂,但你要切記,黃鶴只為大家而舞。說完,仙人離去。店家按仙人留下的方法一試,果然黃鶴起舞。大家紛紛欣賞。有一大官聞訊,包下整個地方,命令店家讓黃鶴起舞。無奈,店家拍手4下,黃鶴從牆上浮現出來,步履沉重的飛舞。接著,金光一現,店家看見當年那位仙人回來,仙人說道:「黃鶴起舞,不能只為獨樂。」說完,坐雲離去,黃鶴也跟隨離去。

閱讀全文

與天下游舊版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inuxtomcat打不開 瀏覽:497
網路營銷與傳統營銷相比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瀏覽:404
圖片形式的文件怎麼弄 瀏覽:779
網頁文件的後綴 瀏覽:681
ipad錄屏視頻文件是什麼格式 瀏覽:30
atm網路是什麼 瀏覽:673
微博可以直接上傳pdf文件嗎 瀏覽:206
賣農資產品的app有哪些 瀏覽:181
盜版win10激活後 瀏覽:251
安卓慢放軟體下載 瀏覽:111
ps筆刷文件如何導入ai 瀏覽:792
怎麼篩選Excel里數據到word 瀏覽:96
文件櫃多少金額形成固定資產 瀏覽:642
ciscoccna教程 瀏覽:363
ps直線工具變成箭頭 瀏覽:572
微信麗人貸款申請條件 瀏覽:290
ps預設色調放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991
女生不幹編程干什麼 瀏覽:314
數據安全測評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754
交友約會APP哪個好 瀏覽:899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