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使命召喚7僵屍地圖有哪些
總共11張地圖
原版3張:劇院、五角大樓、俯視角DOA
DLC1:阿松森
DLC2:COTD
DLC3:香格里拉
DLC4:月球 以及 4張COD5的僵屍地圖
原版地圖在游戲本體里,DLC的圖可以下載對應的DLC文件獲得
② 華盛頓郵報(新聞是歷史的第一草稿)
當新聞的自由與政府安全起了沖突,威脅到總統個人利益時,對抗才是新聞人該做的。
《The Post》(華盛頓郵報),這部電影所講訴的故事在當前的時間看來是對某些事情的最大諷刺。
對於有些電影來說,你只要一看到演員的名字導演的名字就不必擔心電影的質量了,更不必擔心演技。
《華盛頓郵報》一部由奧斯卡影後梅姨(梅麗爾·斯特里普)和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主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指導,一部奧斯卡級電影,因為無需擔心演技,所以就少了一些期待。
滿分五星的話打四星半,如高潮般的前十分鍾,中途一度讓我打三星,後半段就像允許出版一樣激動人心,那些台詞在當下看來是多麼的敏感,一部無需任何光影效果僅憑劇情就能打滿分的電影,不過這樣的電影往往過於偏向去講劇情,就像影帝影後的演技一樣,少了那一份期待。
梅麗爾·斯特里普對演技的游刃有餘,無論給她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她都能演的很好,這是一次又一次拿到影後獎且一次又一次被提名的演員所修煉的本領。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這個真實事件可以說異常的精彩,跟美國政府公然對抗,最後無論從民心還是法庭上都贏了美國政府,這是新聞自由的最高體現。
歷史背景:美國五角大樓絕密文件失竊,裡面有美國政府暗箱操作越南的總統大選並捲入越南戰爭導致大量士兵傷亡的文件,這份文件被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公開,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將其告上法庭,最後尼克松政府的名譽掃地,後續被華盛頓郵報曝光出來的「水門事件」直接導致尼克松下台。
電影劇情(含劇透):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值華盛頓郵報計劃上市的時候,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跟政府作對需要多大的勇氣,失敗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股東怎麼會投資一家跟政府對抗的公司?還好,結局他們勝利了。
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有人從五角大樓拿到了越南戰爭的文件,在電影里是被他放到包里直接拿出去的,而且是一批一批的拿,美國的國防部,從電影看是很容易被拿走的。
鏡頭切換到了梅姨飾演的女主凱身上,她的丈夫自殺,她掌管了公司,華盛頓郵報打算上市。在一群男性董事中唯有她一位女性,在開會時顯得格外拘謹,當時的社會背景女性的地位還是很低的,以至於凱最後自嘲地說道:「女人說教就像是狗用後腿走路,做的並不好,但你會驚訝竟然能做到。」,當時的社會背景認為女性幹不了大事。
《紐約時報》率先刊登出五角大樓的文件,新聞媒體要的就是關注度,男主本也想要弄到消息源,民眾已經舉行了一系列的抗議活動,華盛頓郵報得到了完整的資料文件,而紐約時報被尼克松控訴,電影到達了對抗的階段,華盛頓郵報需要上市才能讓公司有資金運轉,如果出版就會被告上法庭,公司會因此倒閉。
整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是群戲,而群戲涉及到的人物眾多,所以不好拍。電影里群戲最精彩的一段是用電話的形式呈現的,分別是女主凱、男主本,公司董事弗里茨以及其他同事,凱一邊聽著本的強烈建議一邊又不斷擔心公司的未來,這一段梅姨的演技可以反反復復看好幾遍,人物的眼神、呼吸以及細微的面部表情,這就是影後的演技。
報紙出版了,華盛頓郵報跟紐約時報被尼克松告上了法庭,律師以總統的權力為主,總統的權力不能受到威脅。
當凱從眾多圍觀的女性中走出,那些女性們自發為她讓路注視著她離去的時候才是她最偉大的時候。
在結尾處,那個將文件偷出來的人接受了電視台的采訪,這個情景跟前幾年的斯諾登一模一樣,國家不是一個人的國家,是人民的國家!更不是當權者的國家!總統的權力不能一家獨大,新聞有自由權,民眾有知情權,讓上千萬士兵去打一場明知是輸的戰役,讓他們白白丟掉性命,就為了所謂的總統的名譽?
受到華盛頓郵報的影響,其他報社紛紛行動了起來,最後的十幾分鍾是電影的精華之處,提升了整部電影的層次,裡面的這幾句台詞很精彩。
新聞是歷史的第一草稿,當然這句話僅限於真正擁有新聞自由度而不被政府幹涉的報社,有些國家只要稍微觸碰到一點就是死,各種禁,各種改寫歷史。
無論怎樣,國家是人民的國家,而人民擁有反抗的權力。
第88屆奧斯卡最佳電影《聚焦》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也是講訴新聞媒體揭露真相的,相比之下《聚焦》沒有過多的情緒化表演,《聚焦》里的波士頓環球報揭露了美國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一個對抗宗教一個對抗政府,過程都異常的艱難,這才是新聞媒體該做的是,為了民眾。
這部電影的題材對於當下來說很敏感,但對於美國來說是喜聞樂見,美國這樣的事情還真不少,因為他們的媒體擁有這樣的自由權,他們可以讓總統下台。
③ 英語雜志
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1851年創刊。屬蘇茲貝格(Sulzberger)家族所有。同《華盛頓郵報》和《洛杉磯時報》一起被列為美國最有影響的三家大報。它內容充實,資料齊全,擁有一批名記者,因而有「博大精深,當之無愧為美國第一大報」之說。在評選優秀報紙的民意測驗中曾多次名列第一,也是獲美國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The Pulitzer Prizes)——得主最多的一家美國報紙,其訂戶遍及國內外。為了招徠更多的客戶,該報於2001年發行電子版。
《紐約時報》一貫標榜客觀和公正,其口號是,「刊登一切適合刊登的新聞」。他常用較大篇幅刊登政府重要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但也不時發表一些批評政府政策的報道和評論以及披露一些內幕和機密。例如,它於1971年刊登了轟動政界的關於越南戰爭起因的「五角大樓文件」(The Pentagon Papers)。它雖有「執美國輿論之牛耳」之說,但由於與政府關系密切,不時透露官方消息,其所報道和評述的國際新聞基本上反映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動向。該報與東部權勢集團有緣,刊登自由派人士寫的文章較多,因而被稱為「自由派重鎮」。有的評論界人士認為,它在政治上應屬「中間偏左」的報紙。
《紐約時報》是美國和其他國家領袖人物和高級知識分子必讀的報紙。他平日版日發行量113萬份,周日版發行量約140多萬份。在近年美國日報發行量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三。
The Times 《泰晤士報》
創刊於1785年,為皮爾遜父子公司(CS. Pearson & Son, Ltd)公司所有。它是英國一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也是一家在西方最有影響的大報。其讀者有政界人士、高級知識分子和工商、金融界人士。它雖標榜「獨立」,採取中間立場,其實政治觀點相當保守,常支持保守黨的政策和主張。英國有所謂「當權派讀《泰晤士報》」一說。該報的「讀者來信欄」(Letters to the Editor)辦得特別出色,許多知名人士在這個非正式論壇發表種種「高見」,對輿論有很大的影響力,被認為代表當權派的觀點。
《泰晤士報》在世界各地派有記者,以較大篇幅報道和評論國際、國內重大新聞。過去曾由於內容過分嚴肅,不符合一般讀者的趣味,因而發行量下降,利潤銳減。1978年底曾因勞資糾紛和經濟問題停刊一年之久。1981年,英國九大報業集團之一的新聞國際公司(News International)老闆、美籍澳大利亞媒體大王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從加拿大財閥肯尼思·湯姆森(Kenneth Thomson)手中買下該報。
該報有幾種以周刊形式出版的副刊,其中《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被認為是英國最有影響的一家文學周刊,刊載的文章和書評具有權威性。
《泰晤士報》發行量平日近30萬份,在英國質量類報紙中排名第五。星期日無報,由《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補缺。該報也非正式的稱為「The London Times」和「The Thunderer」。
Newsweek 《新聞周刊》
創刊於1933年,新聞周刊公司屬於華盛頓郵報公司,為格雷厄姆家族所有,因而它在重大政治問題上與《華盛頓郵報》立場基本相同。
《新聞周刊》除了名記者綜述一周重大事件和報道、評論白宮新聞外,還聘請其他國家的名記者撰寫專欄評論。其版面與其競爭對手《時代》周刊相仿,但在文字上較後者通俗易懂一些。其發行量在三大新聞周刊中位居第二,每期發行量約300多萬份,除發行國內版外,還有大西洋(即歐洲)版和太平洋(即亞洲)版。
Reader』s Digest 《讀者文摘》
創刊於1922年。號稱西方世界發行量最大的月刊。用英、德、法、西、日、中、阿拉伯等17種語言在幾十個國家和地方出版。國內發行量為1,800萬份,居國內各雜志之首。國外發行量為1,200多萬份。它是美國中產階級愛看的一份雜志,政治上反映美國保守派的特點。
《讀者文摘》原以摘取書刊的報道為主,現在文摘只佔60%,其餘為本刊或特邀記者所寫的文章。其編輯方針是「每月從一流雜志選出文章加以精簡,務使文意緊湊,以保持永久可讀性」。每周內容廣泛,從國內外政治、社會、科學到生活瑣事,無所不包。體裁活潑,有小說、散文、日記、小品、游記等。另一特色是利用文末之處補白,插以警語、箴言、座右銘、笑話等。此外,為了幫助讀者擴大詞彙量,還辟有「Word Power」欄,為刊物所獨有。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2000年3月】
專業二級要求:認知詞彙達4000-5000個;閱讀難度相當於Reader's Digest
專業四級要求:認知詞彙達5500-6500個;讀懂難度相當於美國Newsweek
專業六級要求:認知詞彙達7000-9000個;讀懂難度相當於The Times 或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