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豆瓣APP體驗報告
從阿北創建豆瓣已經近11年了,豆瓣從最開始的影書音交流標記的小眾網站開始,到現在已經發展為一個日PV過億的基於興趣愛好的交流分享社區和知識共享平台。豆瓣APP從2014年8月初發布至今的1年多以來,也已經經過3次大版本的更新。更新的側重點各不相同,至今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版本了。豆瓣APP在iPhone、iPad、Andriod上的設計完全相同,不會增加用戶更換設備的成本(其實是懶得各個適配吧~)。下面我將對基於iOS的豆瓣APP在各個層面上分析學習,探究豆瓣在功能、交互、外觀等方面設計。
基本體驗信息:
操作系統:iOS 9.3
APP版本:豆瓣3.7.0
設備:iPhone 5s
日期:2016年4月16日
定位:
用戶特質:
用戶需求:
戰略目標:
商業模式:
豆瓣使用基礎的影書音信息將各種喜好的人吸引召集起來,然後通過不同的條目種類將不同喜好的用戶細化區分開來,形成一個個的興趣小組,用戶可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產生社交屬性,擁有社交屬性的豆瓣會進一步促進用戶對內容的創作,用戶創作的內容會增加使用者的碎片化瀏覽時間和使用粘性。豆瓣則需要通過這種良性循環,積累內容和用戶,實現戰略目標。
3.1 影書音的查看/標記/評論
豆瓣永遠的吸引力和內容產生源泉是豆瓣作為影書音的查看/標記/評論的工具,這時豆瓣對用戶的基本的吸引力。但是工具類影書音的內容更新速度較慢,用戶的使用時間很難保持連續性。
3.2 日記
豆瓣用戶的主要內容創作方式之一,是一個博客式的功能,用戶可以創作和閱讀
用戶可以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閱讀,增加對用戶的粘性,豆瓣依次作為重點,單編輯方便去非常簡陋,用戶只能使用默認的字體,添加圖片是除此之外的唯一功能。這種形式的簡化,可以使用戶集中於文字內容,可以說是豆瓣對於內容的一種堅持,但是對於一個越來越以此為重點的豆瓣來說,似乎越來越捉襟見肘了。
3.3 今日精選
時來自於豆瓣內所有內容(包括小事/小組話題、長文評論、攝影、讀書專欄、廣播等)的精選,內容主要根據設定好的興趣推送的,也會有部分興趣之外的文章推送,每天更新35篇左右,內容偏向於文藝,滿足用戶的閱讀需求。
3.4 小事和熱門小事話題
小事是一個比較新的功能,用戶對小事的出現和突然占據的重要位置持有的不同的意見,小事在一些形式和功能上看和小組是相近的,而內在氛圍與即時聊天又比較像,是一個非常碎片化,生活化的交流社區。吸引用戶在無聊的碎片化時間里瀏覽感興趣的話題,發現興趣,主要的目的是促進用戶同認識或不認識的具有相同愛好人的交流。我們在「小事」下的「發現」中可加入的小事並不多,但其實每個作品/活動的交流中就會自動生成小事主題。所以對於各個條目來說小事是自然存在的,這時小事同小組的區別之一。通過豆瓣對小事的重視,可以看出豆瓣對將自己的工具屬性和社交屬性結合在一起急切嘗試。
3.5 小組
小組作為豆瓣的代表性功能之一,是豆瓣上歷史悠久的功能,是為了解決豆瓣交叉條目間討論的需求發展而來的交流社區,用戶基於話題興趣建立小組,將相同興趣的用戶聚集起來,一起交流討論,發現更過感興趣的內容。
小組和小事存在著一些功能上的重合,通過下面的表格對比,稍作了解兩者的區別。
3.6 廣播
廣播是豆瓣的一個類似於微博式的功能,可以按時間順序查看關注的用戶的動態。是熟悉的用戶之間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
3.7 聊天
用戶之間可以通過私信的模式發起聊天,可以發送文字/表情/圖片來交流。也可以根據興趣自建群聊,每個作品條目下也有默認的群聊討論,用戶可以瀏覽之前的討論內容,即時發表自己的看法。
豆瓣現在是一個非常大而全的應用,出於自身商業和發展上的需求,在基於興趣愛好的交流討論等社交功能上在各個方向做了一些嘗試,功能之間甚至存在著重合交疊之處。以至於其功能產生一種比較混亂龐雜的感覺,給用戶認知上增加了一些壓力。
本版本的豆瓣,在TAB BAR上「影書音」居中放置,左側「首頁」和「小事」分別基於興趣提供長內容和簡訊息,內容的創作者基本為陌生人,右側「圈子」和「我的」提供的是圍繞於用戶自身的功能,包括小組/廣播/聊天/日記/標記信息等。
豆瓣的整體結構方面是一致的,通常為上方Banner/封面/標題信息,接下來是分類標簽(影書音可以滑動切換,小事/小組等無法滑動切換),然後是各標簽下的詳細條目信息。接下來我們大致選幾個典型頁面討論下。
5.1 首頁和影書音
首頁搜索框是豆瓣所有內容的搜索入口,包含最為常用的影書音的工具屬性內容,處於首頁頂部的醒目位置。影書音頁的功能在於影書音的熱門推薦,其搜索功能則沒有那麼突出。
首頁位置方banner/欄目按鈕/下方內容為主,同影書音的邏輯大致一致,頁面結構簡單、清晰。
5.2 小事和小組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為小事和小組是大體很像,又在一些定義和范圍上有所區分的,我們來看下兩者界面結構的區別。
小事頁面中加入的小事,每頁顯示6個,如果加入的再多一些的話,就會遮掩到下一頁里,超過11個,就會折疊在一個「全部小事」里。由於單個作品條目都存在小事,且用戶必須加入其中才能參與討論,再加上每個用戶感興趣的小事數量可能很多,這樣的設計就不利於用戶重新回到曾加入過的話題里繼續參與討論。小事頁面下部分是「熱門小事話題」,主要內容是更具用戶的興趣和加入的小事做的推薦,每小時更新2-3條的樣子。(小問題:「熱門小事話題」、首頁的「今日精選」放置方式不同一 )
小組里存在的「最新話題」的Tab,可以不進入各個小組就能查看各小組內的所有新話題,倒是一個比較好的功能,熱門的內容自會在話題出現在前列。
進入某個小事/小組後顯示的頁面大致如下:
小事和小組內部界面設置相近,但是各個標簽所代表的含義卻差別很大,小組通常只包含3個標簽「話題」「群聊」「推薦」,而小事的標簽則是對話題進行分類,不同標簽分別是在該小事不同類別的話題。小事和小組間的頁面不能滑動切換,只能點擊頂部標簽,增加了用戶切換的難度。
5.3 作品/活動詳情頁
電影/音樂/圖書/活動/電視詳情頁都採用了相同的布局方式,封面占據頁面最大的面積,封面的底部有一個快速訪問,之下是名字/信息/標記/圖片/評論等信息。這里談一下快速訪問(Quick track)的功能設置的問題。在電影頁面此處功能主要為電影預告片(有時包括在線播放源),圖書則為電子書/紙質書購買,應該是同電影票購買功能相近的功能,兩者體驗有偏差。
豆瓣在圖片/封面使用很多,整體結構很簡潔,體驗比較統一,用色審慎克制,主要使用的色彩是嫩綠色,和一些飽和度較中間偏下,亮度較高的輔助用色,營造一種清晰自然,簡約雅緻的氛圍。
7.1 影人頁的變更
當我們查看某個感興趣的影人時,我們想看到的是:
現在豆瓣電影的影人頁,影人的作品按照評分的高低由高到低已卡片的形式依次排列,沒有其他的排序方式,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看到2/3兩點,只有根據評分的高低來預估該影人的代表作品。所以增加篩選和排序是有必要的。
7.2 小事頁面小事列表
用戶的對小事列表的數量需求是比較高的,但小事頁面中加入的小事,每頁只能顯示6個基本按照(即使在iPad上,豆瓣小事列表也只有6個,長長的一片白),而且頁面看起來非常生硬嚴肅,相對於小事這個輕松明快的功能來說,有些不搭。
7.3 日記編輯
豆瓣的日記和評論的編輯器是使用較多的功能,豆瓣日記也想著個人博客的方向發展,提供一個更加強大格式的編輯器是需要的。
豆瓣是一個有情懷的產品,曾有人說,「豆瓣是一家大家都希望他成長賺錢的網站」,在近幾年,豆瓣在各個方向上做了很多嘗試,走了不少彎路,希望豆瓣在接下來能堅持自己的「慢」,創新嘗試,去適應互聯網的「快」。
從4/16(正好是注冊豆瓣6周年^^)開始准備,這周末(4/24)在電腦前寫了兩天,終於要完成了。作為一個初入門檻的UX學習者,分析像豆瓣這樣的APP多少有些力不從心,很多地方仍然感覺模模糊糊,有些分析也只是趨於表面的膚淺認識,希望各位大神同仁不吝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