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十四史》有幾種版本
合刊「二十四史」乃清代乾隆以後才出現,所以籠統而言「二十四史」的版本,就只從清代開始,流行的版本主要有
(1)清乾隆時官刻的「武英殿本」;
(2)民國由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的影印「百納本」;
(3)1949後由中華書局印行的「點校本」。
現在閱讀,無疑使用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二十四史最為方便,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古籍點校的一大成果,盡管其中也還是存在一些點校錯誤。
下面是我《中國古代史料學》一課講稿中的部分內容:
正史在中國古代的流傳和版本:
①在中國古代,大規模刻印經史始興於五代,第一次把諸多正史加以匯刻,是宋紹興十四年(1144)四川漕井憲孟在眉山校刻的《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眉山七史」,又稱「蜀大字本」,因版印模糊,又被稱為「九行邋遢本」。現存眉山原刻,僅《宋書》殘冊一種。原刊加上元、明遞修者稱「三朝本」。
②第二種匯刻本:元大德本《十七史》。可詳參張元濟《校史隨筆·隋書·元大德九路刊本》。大德本校刊精勤。
③明南、北監本。南、北監指明代設於南京、北京的國子監。南監本成書於嘉靖七至十一年(1528-1532);北監本成書於萬曆二十四至三十四年(1596-1606),系據南監本重刊。南、北監本問題很多,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譏笑「適足以彰太學之無人,而貽後來之姍笑」。其主要缺點,張元濟在《校史隨筆》中說是:「明人刻書,每喜竄易。遇舊本不可解者,即臆改之,使其文從字順。然以言行文則可,以言讀書則不可。」(《校史隨筆·北齊書·因刊誤而愈誤》)
④汲古閣本《十七史》,系明末藏書家毛晉延請名家校刊。書成於明崇禎至清順治年間,因朝代更迭,中間有所損失而修補。毛氏所刻流傳頗廣,影響很大,但錯誤也不少,藏書家、校勘家對之毀譽參半。
以上幾種匯刻本因年代較早,流傳到近代的已很少了。
⑤對近代影響最大的是「武英殿本」,此為最早的「二十四史」匯刻。成書於清乾隆四至四十九年(1739-1784)。許多淵博的學者如齊召南、杭世駿等參與其事。其中《明史》、《舊五代史》為初刻,兩《漢》、《三國》、《晉書》、《隋書》系依據宋元舊刻;其餘大部分依據明南、北監本。由於所用底本較差,即便用宋、元舊刻者也未必是最佳之本,故此匯刻不能稱之為善。殿本「二十四史」的錯誤不少。
⑥張元濟主持校勘、輯印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對每一部書,均先搜集最早、最好的本子,在眾多本子中確定一種最佳本子作為底本,但由於宋元舊本多已殘缺不全,因此殘缺部分還需他本補配。補配者力求與原本相稱,即宋本宋配,實在不能,即退而用其次者。這樣,可以每一史,都是用不同版本的古本史籍集成,藏書家以僧人所穿的「百衲衣」為喻,稱之為「百衲本」。此種工作十分艱辛漫長,有時一史的版本收集和確定,往往前後要花好幾年的功夫。
衲本受到學界高度評價。
⑦今天大家通用的的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除《史記》、《舊五代史》、《明史》外,其餘21史中有11史用百衲本為底本(如《後漢書》),10種以百衲本為校本(如《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