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近幾年來,你觀察到哪些消費升級的現象
由於現在的科技比較發達,大家的生活都過得比較好,大部分家庭的生活都是越來越精緻的,而尤其是在最近幾年來,我們也經常能發現一些消費升級的現象。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的觀念在不斷的升級,在之前很多人都盲目的追求進口或者大品牌,但是卻不注重產品本身的品質,近幾年來,由於國產品牌越來越受到認可,所以大家也從之前的追求進口和大牌變成了現在注重產品質量,而且之前有數據統計,從消費人群來看,90後對於國產車接受程度最高,之前的那種盲目追求國外進口的品牌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我們更加傾向於高品質產品和去除品牌溢價的性價比。
所以我認為消費升級其實是讓人們的生活更加舒心了,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理智的消費,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方式。
『貳』 你如何評價消費者行為的升級
消費形式從解放前的溫飽不足,到現在的小康型消費模式,是整個經濟社會巨變的集中體現。人們消費模式、消費心理、消費行為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解放前,地主消費趨於購置土地,貧困百姓談不上消費。解放後,庄浪農民的消費還處於自給、半自給的狀態,是一種低層次的消費水平。五六十年代,物質匱乏,有錢人甚少,即使有也是偷著買一點糧食,讓自己不要挨餓。老百姓每人每年兩張布票,當幹部、工人、學生的還有糧票。沒有糧票,有錢也買不到飯。庄浪老回民食堂里,二兩糧票可以買一個饅頭或一碗飯。每張布票,能買一丈布。這些具有濃郁計劃經濟特徵的產物我有幸見識過。父親1981年到山西工作,有自己用不完的糧票,就拿回家裡,可以在倉庫(糧管所)里打面。他們工廠里還有酒票、油票、肉票、火柴票,而這些在農村是沒有的。那時候小縣城裡,一盒火柴才2分錢。糧票分全國和各省通用的種類,一直到90年代初才停用。人們總是盼望著有一天能見到市場放開的情景,購買物品不再受票據的束縛。
進入80年代後期,市場經濟的氛圍漸濃,商店裡的商品逐漸豐盛,但依然是憑「票」購物,只不過這時的「票」不再是那些花花綠綠的布票、糧票了,而是實實在在的鈔票。但總體來說還是相對落後。縣城直到1975年,才有第一台黑白電視,就放在中街老莊浪大樓外面窗檯上,每到晚上,人們就跑去看。村裡誰家有了電視,就如同天天在放免費電影,有時幾十人圍著一個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看的不亦樂乎。
80年代中期,節儉消費思想是主流。當然這也是當時中國經濟大背景所決定的,社會整體消費水平不高。而且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個人工資收入受工作年限和資歷的影響又比較明顯。人們在選購商品時,更關注商品的物美價廉,尤其是實用性考慮較多,而美觀、個性則考慮較少。在穿的方面,基本上遵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習慣;日常用品比如家用電器方面,主要是黑白電視、收音機和錄音機等。
到9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開始轉向。富裕家庭多嚮往和追求生活質量。人們的消費觀念已提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的「粗茶淡飯,節衣縮食」節儉型消費觀念日漸淡化。同時,世俗化的時尚追求,導致一部分人對消費形式的過度崇拜,出現越耀型、崇洋型和攀比型消費,以及脫離個人實際收人水平的高消費和赤字消費。在非物質消費層面,世俗的錄像廳、舞廳、KTV等娛樂消道增長較快,而高雅的精神消費卻嚴重滯後,書籍、報刊消費一度萎縮,享樂主義逐漸抬頭。
不過,人們消費觀在經歷了一個浮躁的從眾消費觀階段後,逐漸進入理性消費階段,形成收支平衡略有節余、長計劃短安排、標准適中、實惠為主的個人全面理財消費觀。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更注重個性化的自我消費形態,開始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什麼產品適合自己,而並非一窩蜂地追趕市場上時興的東西,日趨理性化。對商品的質量、性能、價格往往貨比三家,減少了盲從和被動。
近年來,城區居民,特別是幹部、職工開始了信貸消費,來幫助他們完成購房、購車等消費,個人信用卡的使用愈來愈流行。信貸消費最大的推手就是高額的房價。貸、借、欠、按揭等各種手段會使全,相當一部分人,特別是80後的一代,多數已成忠實的「房奴」,在家在一邊感嘆窮的只剩下房子的同時,一邊辛勤地給銀行「打工」。
在農村,由於受貸款難度較大影響,還普遍有惜購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民不僅要承受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並且要獨自承受社會和生活保障各方面的風險,因此大多數把收入作為一種風險金轉向儲蓄。同時,農民自古以來就崇尚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把節衣縮食、勤儉節約視為美德。加之錢來之不易,就更捨不得花錢。即使有錢,也主要用於「蓋新房,娶媳婦」,尤其是婚嫁彩禮拔高的陋習,娶個媳婦要負債幾年。當然,還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很健全的問題。生、老、病均由農戶自行承擔,雖然政府為農民辦理了合作醫療,但報銷的額度有限,生病了依然要花錢,因此,大多數農民選擇穩妥的消費方式。
話說回來,庄浪的消費還是相對周邊縣區比較高的。人們購買力明顯增強,這不僅僅表現在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上,還表現在農民購買家電的檔次提高上。如:微波爐、電磁灶、電烤箱、電飯煲、熱水器、洗衣機等過去城裡人消費的家電,如今也普遍進人農戶家庭。農村結婚,新「三件」已經成了液晶電視、冰箱、洗機,此外,行動電話也成為農民與外界聯系的重要通信工具,在農村非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