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朝鮮通信使》中文版,在哪裡能讀到
在日本朝鮮的交往中,曾經有過非常重要的歷史現象,即朝鮮通信使赴日。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日韓(朝鮮)關系中的一項重要課題。過去,人們著重論述朝鮮通信使赴日後,對兩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對醫學方面的內容雖有所涉及,但大多數僅限於對交往人員的考證,對所交流的醫學內容本身,研究還不夠深入。近年來,隨著調查研究的深入,筆者發現,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京都大學醫學部富士川文庫、東北大學狩獵文庫中等地,收藏有與朝鮮通信使相關的多種書籍,其中與醫學交流相關內容更為引人注目。本文將就其情況加以論述。
一、日朝醫家交流背景——歷史上的朝鮮通信使
朝鮮通信使是朝鮮國王向日本派遣的外交使節團,史稱朝鮮通信使,又稱「通信使」、「朝鮮使節」等。其主要方式是由朝鮮國王派出攜帶書契及禮單實物的外交使節團,向日本足利將軍、德川將軍派遣。其先例在高麗王朝辛禑元年(永和元年1375)即有,當時在朝鮮王朝的成宗朝便制定了使節團的組成人員及攜帶物品,自孝宗朝後開始確立下來。
室町時代這樣的使節團只有世宗時期三次,其詳細情況不明。而江戶時期自慶長十二年(1607)到文化八年(1811),前後共達12次。這12次交流,是近代日朝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已經成為研究近代日朝文化貿易等關系的重要內容,其中的醫家筆談書籍也為我們研究中日朝醫學流傳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分析朝鮮派遣通信使的原因,根據時代的不同,室町時代主要為禁止倭冦入朝之商談,以及祝賀日本將軍世襲,墓府統治時基本相同,與豐臣秀吉侵朝有很多關系。而江戶時期的12次之中,前5次原因較為復雜,後7次主要是為了祝賀日本將軍襲位。
這樣的使節團,多則近500人,少則200多人。使節團組成的主要成員包括以下幾方面:
三使(正使、副使、從事官)、堂上譯官、上上官、上判事、學士、上官、次官、中官下官。使節團中一定伴隨有良醫、醫員,他們列於上官之中,地位屬中上。推測最初他們是所有出使人員的隨行醫生,之後擔負起與日本醫者進行交流的職責。
一般通信使所行路線為:
經朝鮮王城漢城出發----經陸路或水路 -----釜山----入對馬府中----相之島(藍島)----下關----上關----瀨戶內海東----鞆浦、牛窓、室津、兵庫---- 大阪---- 經京都----過大垣、名古屋、靜岡----箱根----下江戶。
朝鮮通信使乘船從本國出發,最後從日本返回,前後一次至少需要五個月,有時長達七、八個月。其路途辛苦及二方的經費消耗是可想而知的。
關於江戶時期的12次通信使活動其具體年代及人員如下表所計(以綜合各處所查資料為據):
表1 江戶時期朝鮮通信使派遣情況
次數 派遣年代 參加人數
1 1607年 467
2 1617年 428
3 1624年 300
4 1636年 475
5 1643年 462
6 1655年 488
7 1682年 475
8 1711年 497
9 1719年 479
10 1748年 475
11 1764年 472
12 1811年 226
日本各界對於這種一生難遇的奇事,給予了多方關注。他們設有專門接待的驛站賓館,從飲食住宿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准備,歡迎遠道而來的外國客人。朝鮮使臣到達江戶後,會專門選擇吉日,在日本諸大名列坐時行聘禮、獻禮物,而日本將軍則向三使予以慰勞。在諸藩客館及江戶本誓寺、本願寺等地,大批日本文人墨客學者、醫師湧向那裡,與朝鮮一方進行交流,學習以朱子學為首的朝鮮先進文化,並相互詩文應酬,進行文化及多方面的質疑,同時彼此交流吸收中國文化的感受。
圍繞朝鮮通信使赴日事件,伴隨著朝鮮良醫、醫員的使節團,成為日本醫生關注的對象。他們不只一次地主動奔向使節團的住所,通過筆談的方法互相溝通。漢語成為他們十分便利的交流工具,由此獲得了諸多信息。這些筆談記錄被日本醫家很好地保留起來,在交流活動後不久便整理刻印,流傳於世。
根據初步調查,目前,日本國內各藏書機構大致收藏有與醫學內容相關的筆談醫書約32種(實際數目應該多於此),其中20種保存於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其餘分散於京都大學醫學部富士川文庫、東北大學狩獵文庫、東京大學圖書館、國會圖書館、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九州大學圖書館、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等多處。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也藏部分。由於研究條件的限制,筆者僅進行了簡單的閱讀工作,在此略加介紹。
二、日朝醫家的筆談記錄
上述醫家筆談記錄收藏最多的地方是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 共20種:
兩東唱和後錄
雞林唱和集
雞林唱和集
桑韓醫談
桑韓唱和塤箎集
藍島鼓吹
韓客筆譚
仙槎筆談
仙槎筆談抄錄
桑韓醫問答
斑荊閑談
桑韓鏘鏗錄
朝鮮筆談(乾坤二冊)
朝鮮筆談
兩東筆語
桑韓筆語
(富士川文庫)
倭韓醫談
松庵筆語
兩東斗語
和韓醫話
除內閣文庫外,藏於其它機構的朝鮮日本醫學筆談書籍有:
京都大學圖書館
善鄰風雅
鶏壇嚶鳴
和漢唱和錄附錄
韓槎塤箎
桑韓塤箎集
京都大學醫學部附屬富士川文庫:
朝鮮人筆談
韓客治験
東京大學
桑韓醫問答(卷下)
東北大學狩獵文庫
和漢人參考
國會圖書館
桑韓唱酬集
和韓唱和錄·附錄
這些書籍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簡單分析
通過對以上書籍進行初步閱覽後,可以概括日朝醫家筆談交流特點:
參加筆談的日朝二國醫家均有一定知名度,為當時名醫。
朝鮮一方良醫奇鬥文、權道、趙崇壽、李慕庵等人物均有史可查,日方醫家如稻生若水、竹田定直、北尾春圃、橘元勲、河村春恆、丹羽貞機、山田正珍等人,在日本醫學史上廣為人知。
大量中醫學著名書籍在18世紀初之前已流傳到朝鮮及日本
中醫傳統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丹溪心法》、《儒門事親》、《本草蒙荃》、《醫學入門》、《醫學正傳》、《本草綱目》、《萬病回春》、《直指方》等,在中國及日本都受到了很高程度的重視。除中醫書籍外,日本醫家亦對朝鮮醫籍《東醫寶鑒》也有深入研究。
中國文化深深根植於日本及朝鮮國土中
對談的朝日兩國醫家大多善題詩作賦,有很好的漢學功底。他們之間的溝通不需要翻譯,只要應用漢語這一共同便利的語言,就可以進行非常圓滿的交流。通過他們之間的對答,可了解雙方對中國文化傳統知識的深入鑽研程度。另外,從日本醫家多次謁見朝鮮良醫的過程中,也可看到日本一方人士為了求得新知而不辭辛苦的認真學習態度。
日本醫家重視資料積累
從整個資料保存情況的調查來看,日本醫家重視資料的積累與保存,大部分書籍均在筆談第二年就整理成書,之後流布於日本各地圖書館收藏。
1711年朝日雙方的筆談記錄曾在日本有所流傳,但在朝鮮流傳較少,且參加筆談的雙方醫家對前期雙方的筆談記錄非常關心。如1748年日本的河村春恆的《桑韓醫問答》,及同年直海龍撰《班荊閑談》中,日方醫家都向趙崇壽尋問了1711年來日的朝鮮良醫奇鬥文,並就當時他所回答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跟蹤問尋。而同為河村春桓做於1748年的《朝鮮筆談》中,朝鮮良醫趙崇壽則希望從日本得到與奇鬥文相關記載的資料。
日本朝鮮醫家所掌握的知識側重點各有不同
朝鮮良醫對源自中國的醫學理論涉及廣,精通掌握,應用靈活,在辨證論治的臨床應用方面有獨到之處。但有醫葯分家之趨勢,對葯物學方面的知識重視程度不及醫學理論。
日本醫家筆談問題以葯物學知識為主,重視葯物形態、葯物與植物、葯物修治學研究,以及計量學方面的問題,研究基礎理論及針灸內容較少,且針灸中較注重《內經》中的九針內容,對辯證取穴不太重視,這可能與日本一方以使用毫針為主有一定關系。
日本醫家急於獲得求治難治疾病的知識,朝鮮良醫給予了詳細的解釋。可見在中醫理論的辨證論治臨床治療方面,當時的朝鮮醫家經驗豐富,水平高於日本。
此外還發現,日本一些醫家非常重視文獻版本研究工作,他們進行了非常細致的研究,這與江戶時期日本漢方醫學發展的整體趨熱基本一致。
日朝雙方醫家交流氣氛非常友好
二國醫家原本並不相識,通過交流,他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臨別時朝鮮醫家多將本國所帶葯物做為禮物送贈日人,日本醫家則回贈書籍或筆墨等。所贈送的書籍目前存在於朝鮮或韓國何處,有待進一步調查。
總之,上述研究中所涉及的書籍資料,可做為今後繼續探討中國、日本、朝鮮醫學交流史的重要參考文獻。雖然醫學筆談不屬於專著,但其中真實、客觀、生動的對話記錄,對於研究東方醫學的交流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筆者期待著這些寶貴資料能將早日上梓,更為世人所知。
參考文獻:
1.吉田忠.朝鮮通信使との醫事問答、『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第24集:27-69.東北大學.1988.
2.三木榮.朝鮮醫學史及疾病史.日本.思文閣出版.1991.
3.三木榮.朝鮮醫書志.日本大阪學術圖書刊行會.1973.
4.小曾戶洋.日本漢方典籍辭典.日本.大修館書店. 1999.
5.金信根.韓醫葯書考. 韓國Seoul大學出版部. 1987.
6.國史大辭典編集委員會編. 《國史大辭典》.日本吉川弘文館.1988.
7.內閣文庫編.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 東京: 內閣文庫.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