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國有銀行什麼時候開始改革的
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確切時間
中國工商銀行
2005年10月28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注冊資本為2480億元。其中,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財政部分別持有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50%股權。股份公司成立後,將完整承繼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所有業務,並將繼續從事原經營范圍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准、核準的業務。
2006年10月27日,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成功實現A+H同步上市,發行募集資金刷新全球IPO紀錄,標志著工行的股份制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國銀行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是我國首家在A股市場掛牌上市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新紀錄,同時也成為目前滬深兩市中權重最大的上市公司、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以來第一家大型公司上市項目。
中國建設銀行
2004年9月15日,中國建行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由匯金公司、中國建投、寶鋼集團、國家電網和長江電力共同發起設立股份公司,注冊資本為1942.3025億元。
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成功地在香港聯交所掛牌,成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上市的銀行。
2007年9月25日 中國建設銀行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
中國農業銀行
2009年1月9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創立大會,其注冊資本2600億元。經國務院批准,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財政部代表國家各持該股份公司50%股權。
2009年1月16日,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Ⅱ 中國銀行文件的抬頭是什麼 最好有圖
1.改制後中國銀行有哪些新的變化
逐步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金融企業。
完善了經營管理機制,明晰了業務發展戰略和重點,夯實了財務基礎,改善了風險管理體系,加強了內控監督機制。
將逐步建立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加強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發揮市場監督作用。
將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財務報告制度和科學的預算控制制度。
2.改制後中國銀行的市場及法律地位是否會有改變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完整承繼中國銀行的資產、負債和所有業務,按照中國銀行目前擁有的營業執照和業務許可文件上批准/核準的經營范圍繼續經營業務,其法律地位不會受到影響。
中國銀行改制後,其資產質量和風險控制水平都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將更具活力和競爭力,能夠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優質、快捷、安全的服務。
3.中國銀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轉變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其信譽是否會受到影響
中國國務院已經批准設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國家履行對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出資人權利和義務,中國銀行的信譽不會因改制受到影響。
4.中國銀行改制後原有的營業機構、商號、商標等是否會有變化
中國銀行現有的營業機構、商號、商標、互聯網域名和咨詢服務電話等保持不變,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繼續使用,各項業務照常進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將一如既往地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5.中國銀行股改工作是否會對中國銀行的正常業務產生影響
本著對社會和客戶高度負責的態度,中國銀行已就股改事宜在組織、管理、資金和制度等方面作了系統、周密的安排,確保全行所有營業網點、電子銀行及其它電子設備正常運轉,確保各項資金正常支付,確保客戶利益得到充分保護。改制工作對銀行正常業務沒有影響。
6.改制後中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業務是否會受影響
在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後,各海外機構作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支機構完整承繼中國銀行海外機構的資產、負債和所有業務,業務不會受到影響。
Ⅲ 中國銀行何時改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誰說的,中國銀行已於2006年7月7日在上海上市,股票代碼是:601988,看看下面的網址就知道了!
http://finance.sina.com.cn/realstock/company/sh601988/nc.shtml
另外,中國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革後改名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其業務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中國人民銀行是政策性銀行,它不能控制國內任何一家銀行,只有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才能對中國國內的銀行實行監管!
Ⅳ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2002年2月,中央在京召開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銀行辦成現代金融企業,推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重點」;「無論是充分發揮銀行的重要作用,還是從根本上防範金融風險,都必須下大決心推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此後,降低不良資產、實行審慎原則的會計制度,到實行股份制,再到上市這「三步走」的改革步驟已成共識,隨後的銀行業改革基本遵照這一思路。
2003年,為了改革當時的銀行業監管體制,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同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正式掛牌;12月27日,《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頒布。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確,選擇有條件的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加快處置不良資產,充實資本金,創造條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當前國有銀行走出困境的戰略抉擇。
1、前奏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及其他文件,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將工農中建由專業銀行轉變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為此,從四大行中剝離了政策性業務,組建了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三家專門執行政策性業務的專業銀行(即政策性銀行)。
為解決國有獨資銀行長期積累的不良資產的問題,國務院於1999年先後成立了四家直屬國務院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1999.10.19)、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1999.10.18)、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1999.10)、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1999.10),專門對應負責解決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不良資產的問題,為四大銀行發展成為大型商業銀行奠定了基礎。
2、注資
2003年12月16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注冊成立。
2004年1月6日,中央政府創造性地運用外匯儲備注資大型商業銀行:由匯金公司拿出450億美元外匯儲備(合計3724.65億人民幣)注資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並引進戰略合作夥伴,標志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拉開序幕。
2004年8月24日,中國銀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4年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對外掛牌,標志著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已經完成。
2004年,交通銀行通過定向募股方式,補充資本金191億元,其中財政部、匯金公司和社保基金分別投資50億元、30億元、100億元。交通銀行通過財務重組由股份制商業銀行改制為國有商業銀行,為建立真正的現代金融公司治理結構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2005年4月,中央匯金公司又拿出150億美元外匯儲備對工商銀行注資。
2008年11月,中央匯金公司拿出190億美元對農業銀行注資。
3、引進戰略投資者
在成立股份公司之後,在金融監管部門的協調下,國有商業銀行開展了極富創意的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工作。
2004年8月6日,交通銀行與匯豐銀行(HSBC)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匯豐銀行以每股1.86元人民幣的價格購入交行19.9%的股權,即77.75億股,成為僅次於財政部的第二大股東,投資金額達17.47億美元。
2005年6月17日,建設銀行和美國銀行簽署了關於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行進行投資,最終持有股權可達到19.9%。首期投資25億美元購買匯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馬錫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簽署了關於戰略投資的最終協議,亞洲金融以14.66億美元購入建行5.1%的股權。
2005年8月,中國銀行與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9月與瑞銀集團,10月與亞洲開發銀行;2006年3月與全國社保基金,分別簽署協議。5家機構作為新的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出資總計31億美元,購入中行10%的股權,其中將一半股權賣給了高盛、李嘉誠私人基金;淡馬錫購得中行5%股份。
2006年1月27日,工商銀行與高盛投資團簽署了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高盛投資團出資37.8億美元購買工行新發行的股份。2006年4月28日順利完成資金交割。這筆當時最大的境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業的單次投資,約占工行股份比例總計的8.89%。
作為四大國有銀行的最後一名「登陸者」,2009年農業銀行股份公司成立之後,根據當時國內外資本市場的情況,沒有延續前期經驗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只引進了幾家財務投資者。
4、上市
在成功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基礎上,國有商業銀行隨即展開首次公開發行和股票上市工作:
2005年6月23日,交行H股在香港上市;
2005年10月27日,建行H股在香港上市;
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在香港上市,7月5日中行A股在上海上市;
2006年10月27日,工行A+H股同步上市;
2007年5月15日,交行A股在上海上市;
2007年9月25日,建行A股在上海上市。
2010年7月15日和16日,農行A股和H股先後在上海證交所和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至此,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圓滿「收官」。
Ⅳ 工商銀行什麼時候開始股份制改革的 還有相關文件
1984年:我國實現了「撥改貸」,工、農、中、建行轉變為國家專業銀行,人民銀行定位央行,打破了一家國有銀行一統天下的局面。
1994年: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體制上實現了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的分離,標志著國家專業銀行開始了商業化的進程。
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正式確立了國家專業銀行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地位。
1998年:政府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專門用於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
1999年:政府將1.4萬億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4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首家經營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公司———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宣布成立。
2003年4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由此肩負起領導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重任。
2003年12月30日,國家開始啟動對國有商業銀行注資。通過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分別注資225億美元。
2004年1月6日: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啟動,中行和建行成為股份制改造試點。
2004年: 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分別完成了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造,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4月18日,國務院批准工行實施股份制改革的方案,月內,匯金公司150億美元外匯注資工行。
2005年5月,工行完成了2460億元損失類資產的剝離工作(二次剝離)
2005年6月17日,建行與美洲銀行簽署戰略投資合作協議。這是四大國有銀行首次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
2005年6月底,工商銀行財務重組工作基本完成。
2005年8月中下旬,中行先後與四家境外投資者簽訂戰略合作與投資協議。
2005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率先在香港H股上市;
2006年1月,工行選定境外戰略投資者,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三公司出資37.8億美元購買約10%的股份。
2006年3月,工行選定5家IPO承銷商,即美林集團、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團、瑞士信貸集團、德意志銀行、工商東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H股上市。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回歸A股,創下當時A股IPO數項記錄。
2006年7月,工行的A+H同日同價上市申請獲得國務院批准。
2006年9月26日,中國證監會批准工行上市申請。
2006年10月27日,工行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掛牌,成為全球最大的IPO。
Ⅵ 我想得到一些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資料,感激不禁!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已步入了關鍵時期,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亦越來越深刻,整個金融界只能選擇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更好把握未來。作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參與者之一,唐雙寧先生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就國有銀行的改革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實踐總結。
一、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階段性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階段式向前推進的。我曾在不同場合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歷史階段進行過分析。二十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1984—1994年的專業化改革階段
1984年以前,我國實行的是「大一統」的銀行體制。1984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中國工商銀行,加上專營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和原行使財政職能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及1979年恢復的中國農業銀行,這四家銀行成為國家專業銀行,人民銀行則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自此,中國形成了各司其職的二元銀行體制。
(二)1994—2003年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階段
1994年,國家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實現了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分離;1995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國有商業銀行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至此,四家專業銀行從法律上定位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同年11月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隨後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中央財政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專門用於補充四家銀行資本金;將13939億元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強化法人管理、績效考核等。
這一階段,許多先進理念和方法開始引入,經營績效和風險內控機制逐步建立,外部行政干預明顯弱化。但就總體而言,這一階段的改革主要在梳理內外部關系、引進先進管理技術、處置不良資產等層面上進行,尚未觸及到體制等深層次問題。
(三)2004年開始的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階段
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選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希望籍此從根本上改革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此次改革總體上分為三個步驟,一是財務重組,即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歷史包袱,改善財務狀況。財務重組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公司治理改革,即根據現代銀行制度的要求並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對銀行的經營管理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進行改造。公司治理改革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三是資本市場上市,即通過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進一步改善股權結構,真正接受市場的監督和檢驗。資本市場上市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和升華。
回顧二十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以治標為主,兼顧治本,並為下一階段的改革奠定基礎;第三個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改革以治本為主,標本兼治。所謂治本,就是借鑒國際股份制銀行的通行做法,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徹底的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商業銀行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制度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制度模式能超越過它。因此,股份制改革是中國銀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二、關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決策的幾個基本考慮
國有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在國家經濟資源配置和支付系統運轉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統籌兼顧,精心准備,周密部署。因此,在國有商業銀行第三階段改革決策時,經過了反復論證、充分比較、多方權衡、慎重取捨,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基本考慮:
一是先易後難的考慮。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與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相互交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加劇了改革的緊迫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在股份制改革論證階段,開始曾設想橫向推進,同時起步,但決策難度非常大。後由橫向推進改為縱向推進,一行一策,選擇條件相對較好的行率先試點。這種先易後難的策略極大地加快了改革進程。
二是組合操作的考慮。按最初改革方案,消化四家銀行不良資產主要依靠財政資源,要麼由財政拿錢直接沖銷,要麼由財政提供擔保。由於「財源問題」,改革一直難以啟動。後來,考慮動用國家外匯儲備啟動改革,既可以減輕財政壓力,又可綜合發揮外匯儲備作用,提高外匯儲備利用效率。實踐證明,這種組合操作的策略能起到一石兩鳥的效果。
三是標本兼治的考慮。此次改革一開始就確立了標本兼治的改革思路,在財務重組的同時,專門下發了《關於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與監管指引》,確立了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十個方面的內容,並確立了三大類七項考核指標,按季對兩家試點銀行實行嚴格考核,確保公司治理改革取得實效。
四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考慮。任何改革都不能離開本國具體實際。只有根據中國國情並學習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改革才能取得成功。這個基本考慮在改革開始,就成為整個改革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
三、關於注資和再次剝離問題
此次國有商業銀行財務重組過程中,注資、核銷和再次剝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人對財務重組中的注資、核銷與剝離的關系不甚了解;有人對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後,為何還要再次補充資本金提出異議;也有人擔心再次剝離產生道德風險。對這三個問題,需要進行事實的說明和理論的解釋。
首先,注資、核銷與剝離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根據改革方案,此次財務重組的基本思路是先將兩家試點銀行原有的所有者權益、准備金和2003年利潤全部轉為風險准備,專門用於核銷資產損失,即2003年年終決算之前,盡量處置已經明確的損失類貸款、部分可疑類貸款和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確認的非信貸類損失,這叫核銷;未核銷部分在2004年上半年進一步處理,即將中建兩行1498億元和1289億元可疑類貸款按市場方式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由於1999年進行過一次這樣的處理,當時稱為「剝離」,這次盡管引進了一些市場機制,有別於上次的做法,但仍習慣地稱為「剝離」;與此同時,通過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央匯金投資公司分別向中行和建行注資22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各1862億元),專門用於提高資本充足率,這叫注資。注資的性質是國家以外匯資產補充兩家試點銀行資本金的股權投資行為,相應增加了國家股權,目的是提高資本充足率。注資、核銷和剝離在本次財務重組中是相互關聯的三個環節,各有特定的含義。
其次,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後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真實情況。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當時從理論上計算四家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應該達到8%,但事實上按當時標准僅達到4.6%,到2003年又下降到4.28%;如按新辦法測算,採取審慎的作法,扣除全部貸款損失,則僅為-2.29%。主要原因有:
一是測算數據與實際執行結果相差較大。當時測算資本金缺口時用的加權風險資產額是以四家銀行1997年6月末的風險資產數為基礎,按四家銀行1994、1995、1996各年下半年的資產平均增長率推算的;呆賬貸款及資本總額則以1997年6月末的數字代替。但從實際執行來看,1997年末四家銀行風險資產及呆帳貸款均出現了上升,而資本總額則出現了下降。如按實際執行數據測算,1997年末資本充足率達到8%需補充資本金3365億元;反之,如按2700億元補充資本金,1997年末的資本充足率則為6.87%。
二是1998年資本扣減項和加權風險資產大幅上升。1997年底,進一步規范了對商業銀行的非現場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從1998年起報送以統一法人為單位的本外幣、境內外及附屬公司合並的會計報表,為此四家銀行1998年末呆賬增加323億元,加權風險資產增加22116億元,使資本充足率比1997年末又下降2.23個百分點。
三是由於沒有建立起動態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和其他政策原因,一方面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風險資產持續上升;另一方面扣減項不斷增加,加上向資產管理公司撥付資本金等因素,使後來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斷下降。採取新的審慎辦法後,資本監管更接近於國際通行作法,更為真實,但也出現了更大程度的下降。
最後,為什麼需要再次剝離。1999-2000年四家銀行已經剝離了13939億元不良資產,這次改革為什麼還要再次剝離?這是這次改革中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應該說,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是多年積聚起來的,其成因非常復雜,是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總的來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除自身體制落後、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薄弱等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直接融資佔比過低,企業嚴重缺乏自有資金,生產經營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為支持產業結構調整,體制轉軌和國有企業重組,國有商業銀行發放了大量特定貸款;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未能實行審慎會計制度造成大量虛盈實虧等。由此可見,國有商業銀行歷史上聚集起來的各種損失,不同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商業銀行的經營損失,它是我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必須付出的成本。
正因如此,國家於1999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通過組建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剝離了四家銀行部分不良貸款,使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2000年當年下降了9.2個百分點。但需要說明的是,當時剝離的13939億元資產本身就不完全是四家銀行的不良貸款,包括了開發銀行1000億元,表內利息1000多億元,為債轉股剝離正常貸款1000多億元,四家銀行實際剝離不良貸款約為10000億元。以後,經貸款質量真實性檢查,不良貸款又上升一塊(大約4000億元左右);農發行劃轉業務又增加一塊(農發行在剝離前後分三次劃轉,不良貸款約為1000多億元);四級分類改為五級分類,又調整一塊(大約6000億元左右)。到2003年底,四家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余額仍高達20000億元,平均不良貸款比例高達20%,高於國際前100家大銀行平均不良率15個百分點(這種增加總體上不是商業銀行自身經營問題,是政策和會計制度調整及加強監管後貸款真實性的反映,亦即此20000萬億元非彼20000億元),成為股份制改革的最大障礙。鑒於加入WTO過渡期結束在即,綜合權衡,為掃清障礙,只能再次通過剝離這種特殊辦法來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剝離與上次剝離在操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革,不是上次剝離的簡單翻板。上次剝離是將資產以一比一的比價剝離給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實際上是將四家銀行的不良資產從銀行劃轉到資產管理公司,基本上是一種行政行為。而此次剝離是將不良資產以50%的比價通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公開競標進行的,引進了一定的市場機制。
四、關於體制改革問題
國有商業銀行第三階段的改革是一次根本性的體制改革。商業銀行的體制包括體制基礎、基礎體制和其他體制三個層面。所謂體制基礎,主要指有所權制度;所謂基礎體制,主要指所有權制度改革後「三會」制度的建立和有效運行;所謂其他體制,主要指業務流程、財務會計、信息科技、人力資源、公共關系等方面的管理體制。體制基礎、基礎體制和其他體制共同構成商業銀行體制框架,只有通過對三個方面的綜合改革,才能實現銀行的效率最優。
根據上述觀點,專為此項改革頒布的《改革指引》提出了試點銀行十個方面的改革要求。
在體制基礎方面,《改革指引》要求兩家試點銀行按有關法律要求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平、公正地選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目前,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公司均已掛牌成立,中國銀行經過批准以獨家發起方式成立,建設銀行除匯金公司和建銀集團外,成功引進寶鋼集團、長江電力和國家電網為首批候選發起人。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公司在發起成立後,還將引入新的境內外戰略投資者。
在基礎體制方面,《改革指引》要求兩家試點銀行建立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制度。目前,兩家試點銀行已基本完成了公司治理改革方案、股份公司章程(草案)、「三會」議事規則、董事會附屬委員會議事規則等法律文件的制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組織框架都已建立,新的組織框架開始試運行。
除此之外,《改革指引》還要求兩家試點銀行建立科學的決策體系、內部控制機制和風險管理體制;制定清晰明確的發展戰略,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按照集約化經營原則,實行機構扁平化,整合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按照現代金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要求,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實行審慎的會計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強信息科技建設,全面提升綜合管理與服務功能;發揮中介機構的專業優勢,加大培訓力度等。目前,這些方面的改革均已啟動,並取得進展:已開始著手構建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風險管理委員會、稽核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大多已經建立;初步擬訂了戰略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正在全面推進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管理,全面改造內部業務流程;均已取消幹部行政級別,勞動人事體制改革從總行開始全面推進;正在修改財務管理辦法,實施新的會計制度;正在完善信息科技發展規劃;中介機構已經進場開展工作;對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已經展開。
去年,我針對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問題曾經提出「形似」和「神似」的觀點。應當說,兩家試點銀行在體制改革上已初步實現了「形似」。但是,從「形似」到「神似」還將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最近連續發生在試點銀行的案件,更說明了神似的重要性和艱巨性。能否實現神似,能否盡可能縮短這個過程,人們將拭目以待。
五、關於改革試點的考核問題
質量互變規律是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規律。任何事物都是通過一定量的變化來實現質的飛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否成功, 關鍵要有量的考核。這次改革參照國際大銀行的先進經驗,確立了國內外能普遍認同的改革考核指標,即兩家試點銀行經過股份制改革,要在經營績效、資產質量、審慎經營等主要方面,達到並保持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中等以上的水平。具體指標共三大類七項。
首先要嚴格考核試點銀行的經營績效。
一是總資產凈回報率。總資產凈回報率是國際上考察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綜合性指標。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近10年總資產凈回報率的平均水準為1%左右。兩家試點銀行總資產凈回報率2005年度應達到0.6%;2007年度應達到國際良好水準。
二是股本凈回報率。此次注資國家付出很大成本,為確保注資的效果和獲得良好回報,要對兩家試點銀行的股本凈回報率進行考核。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近10年股本凈回報率的平均水準在12~14%之間。兩家試點銀行2005年度應達到11%,2007年度應進一步提高到13%以上。
三是成本收入比。有效控製成本,是增強盈利能力的關鍵。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近10年成本收入比的平均水準在35~45%之間。從2005年度起,兩家試點銀行的成本收入比應控制在35~45%之內。
其次,要嚴格考核兩家試點銀行的資產質量。資產質量低下一直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頑疾。通過此次改革,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不良資產比率是衡量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綜合指標,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近10年以五級分類方法測算的不良資產比率平均在2~3%之間。目前兩家試點銀行僅對信貸類資產實施了五級分類,擬在近期對非信貸類資產也實行五級分類。這樣,可按五級分類對全部資產進行考核。今後兩家試點銀行應將不良資產比率持續控制在3~5%。
最後,要嚴格考核兩家試點銀行的審慎經營水平。根據巴塞爾協議及國際銀行業審慎經營的通行做法,兩家試點銀行重點要在以下指標達到國際標准:
一是資本充足率。2004年,監管當局頒布了新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該辦法嚴格執行了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要求,並將新資本協議中有關監督檢查(第二支柱)和信息披露(第三支柱)的有關要求包括在內。從2004年起,兩家試點銀行要根據該辦法進行資本金管理,資本充足率要保持在8%以上。
二是大額風險集中度。大額風險集中度反映了商業銀行因授信過於集中而產生的經營風險,衡量指標主要是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兩家試點銀行應採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對同一借款人授信的集中風險,從2005年起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與商業銀行資本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10%。
三是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反映了商業銀行對貸款損失的彌補能力和對貸款風險的防範能力。國際排名前100家大銀行近10年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的平均水準約為100%。到2005年底兩家試點銀行要分別達到60%和80%,到2007年底應繼續有所增長。
六、關於資本市場上市問題
根據改革方案,兩家試點銀行在完成股份制改造後,還需選擇適當時機上市。上市是一把雙刃劍,從正面看,可以改善銀行的股權結構、增強資本實力、樹立良好的市場形象。但是,應當充分認識到,上市決不僅僅是為了籌資,其根本目的在於將國有商業銀行變成真正市場化的主體。國有商業銀行通過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後,其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將會完全暴露在資本市場和社會輿論的嚴格監督之下,處理得好,將大大推動銀行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鍛煉和提高銀行的市場適應能力,有利於銀行的長遠發展;處理得不好,則將在嚴酷的競爭中被市場所淘汰。由此可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上市,在資本市場的監督和檢驗下,對現有運行機制和股權結構進行徹底的改造,實現績效的最大化。目前,盡管兩家試點銀行已初步建立了股份公司所要求的公司治理框架,但要想真正成為規范的上市公司,還有許多功課要做,當前重點應當是鞏固財務重組和公司治理改革的成果,防止不良資產出現反彈,防止重大案件發生,將上市前的各項准備工作做扎實。
七、關於在改革中防範風險問題
防範風險是銀行業永恆的主題,也是一切銀行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從根本上改善經營管理,建立防範和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公司治理改革和防範風險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只有有效防範風險,才能證明改革的成功,才好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決心;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防範風險。
目前需要重點關注的銀行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信用風險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對手不能按照合約履行義務帶來的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因市場價格(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和商品價格)的不利變動而使銀行表內和表外業務發生損失的風險;操作風險是指由於內部程序、人員、系統的不完善或失誤,或外部事件導致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目前,信用風險仍然是銀行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市場風險是銀行新的風險點,操作風險是銀行風險的重要根源。在整個改革中,要下大力量注重防範上述風險。
在改革中注重防範風險,還要特別注重遏制案件的發生。目前一些案件的暴露和查處,一方面說明了改革和監管的成果,另一方面也為深化改革和加強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銀行案件高發,情況十分復雜,總體說來,首先還是銀行自身體制、制度建設、內部管理和監管方面的問題,這是我們今後工作的著力點;其次,不可否認,也有行業特點的因素,這也是即使發達國家銀行業案件也高於其他行業的原因;再次,還有歷史發展階段的因素,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階段,既是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又是矛盾的凸顯期,這也是為什麼計劃經濟年代案件相對較低的一個原因;另外,還有東方文化的因素,東方文化有西方文化所不具備的「所長」,也有自己的「所短」,這就是情面大於制度,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法制比較完備的亞洲國家仍然存在銀行案件的一個原因。我們要全面認識銀行案件產生的自身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整體防範,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重在內因上下功夫,堅決遏制案件的發生,為改革創造條件。
八、關於改革的監管問題
正如有油門就要有剎車,有運動員就要有裁判員一樣,銀行改革也不可能完全通過自我完善來實現,加強監管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監管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一是由銀行大股東(即財政部門、匯金公司)及銀行內部審計委員會、監事會、獨立董事等實施的自我監管,主要代表出資人進行監管,通過「三會」制度達到相互制衡,有效運行。二是銀監會負責實施的行政監管,代表廣大存款人利益進行監管,維護和促進銀行業的穩定和發展。三是由中介機構、行業自律組織、新聞媒體等實施的社會監管,代表一種社會公信力,促進公平競爭,構建和諧的經濟秩序。自我監管屬於內部監管,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管屬於外部監管。自我監管、行政監管和社會監管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監管體系,可從不同側面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
根據上述理念,此次改革,兩家試點銀行應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和目標管理,董事長(法人代表)承擔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大股東通過對銀行重大事項的表決和一定程度的建議和質詢權實現自我監管;董事會內設的審計委員會通過制定符合現代公司治理要求的審計和內部稽核制度,保證銀行股份制改革目標的實現;監事會通過獨立的信息渠道以及同銀行內部審計部門的直接溝通,對改革過程中的風險進行監督和防範;獨立董事代表銀行小股東利益,監督和制約銀行大股東,重點對銀行重大風險特別是關聯交易引起的風險進行監控。
作為外部監管部門,銀監會主要通過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等手段,從方案審查、實施監控、過程檢查、風險提示等方面負責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監管。根據《改革指引》,銀監會將對兩家試點銀行上報的綜合改革方案和各專項改革方案進行嚴格審核,並按有關程序進行批准;對改革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的檢查和調研,對改革的進展情況進行及時跟蹤和評估;充分利用派駐監管組掌握銀行改革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銀行進行風險提示。銀監會的主要監管工作體現在對兩家試點銀行的按季考核中,每季對兩家試點銀行的改革進展情況進行全面考核,並形成專項考核報告上報國務院。
根據改革的進展情況,兩家試點銀行需要適時接受中介機構的審計,有關審計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或與監管機構溝通;兩家試點銀行及有關部門還應當加強改革的信息披露工作,以適當的方式向社會披露改革進度情況,就改革中的有關問題與新聞媒體等及時溝通,接受社會監督。
九、關於工、農兩行的綜合改革問題
在中、建兩行實施股份制改革的同時,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也需要從解決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方面入手,深化內部改革,強化基礎管理,加快創新發展,盡早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啟動改革進程。工、農兩行的改革主要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充分認識改革的重要性。工商銀行是我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農業銀行是我國機構網點最多的國有商業銀行,啟動工、農兩行改革對於全面推進中國銀行業的改革、真正化解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工、農兩行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改革,別無他路,全社會對此要有充分認識,兩行要做好充分准備。
二是充分估計改革的艱巨性。工、農兩行無論在資產總量,還是不良資產規模方面,都比中、建兩行大得多,其內部管理、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內外部關系也復雜得多。推進工、農兩行改革要涉及更多的利益調整,同時也將遇到更大的阻力,對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
三是充分考慮兩行改革的特殊性。目前工行改革方案正在抓緊研究制定中,工行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工商企業,工行的改革同國有企業改革緊密相連。國有企業改革特別是政策性破產對工行的改革將產生不確定性,工行要充分認識到這種不確定性,財務重組工作一定要做實,財務重組後的各項指標不能放寬標准。農行主要面向三農,三農問題目前在中國不可能完全靠市場的辦法來解決,這是農行改革的最大特殊性。因此,農行的改革應當在整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框架內考慮,在這個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提出可比方案,抓緊進行論證。
總結過去,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作為一名改革的參與者以及這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藉此機會談幾點看法,僅代表個人的學術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