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辛丑條約》的簽訂地點
在北京簽訂的
② 辛丑條約簽訂時間,簽訂地點,內容及危害是什麼
辛丑條約簽訂時間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9月7日)。《辛丑條約》簽訂地點在北京。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
(2)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3)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4)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5)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危害:
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幫凶。
該設外務部的規定,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
影響:
列強勒索了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國軍隊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設置特殊性質的使館區,以武力為後盾的公使團,開始凌駕於清政府之上。
改變清政府外交機構的地位,更加強了列強向中國勒索、發號施令的權利;嚴厲「懲凶」以及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永遠奴役中國人民。
③ 請問《辛丑條約》的本文原件在哪裡,可以借給我復印嗎
應該在某個博物館吧。。。這個應該算文物,估計不能借你。。。
④ 名詞解釋:《辛丑條約》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奧、西、比、荷11國與清政府簽訂的條約。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光緒帝經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鴻章為代表乞和。於1901年9月7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國與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正式簽訂《辛丑和約》(又稱《北京議定書》,通稱《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
2、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3、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
4、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5、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的影響:
《辛丑條約》是列強加給中國的空前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勒索了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衰敗;外國軍隊長期駐扎在中國的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國防安全;設置特殊性質的使館區,以武力為後盾的公使團,開始凌駕於清政府之上;改變清政府外交機構的地位,更加強了列強向中國勒索、發號施令的權利;嚴厲「懲凶」以及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極大地損害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企圖永遠奴役中國人民。這個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辛丑條約》簽訂 李鴻章吐血慈禧落淚
星島環球網 www.stnn.cc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在這份文件上,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了「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虛弱無力!從此,李鴻章背負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的罵名,殊不知,簽完《辛丑條約》,李鴻章大口吐血,不久之後,他就撒手歸西。
列強長驅直入 清軍潰不成軍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軍迅速潰敗。一個有八九十萬常備軍(旗兵約二十五萬,綠營兵64萬,合計89萬人)的大國,竟然被四五千英軍打敗,這簡直是無法想像之事!多年來,許多人將清朝的滅亡歸結為清朝經濟、科技的落後與清王朝的腐敗。其實,清朝的滅亡原因遠不是這兩個詞就可以概括的。
1896年6月中旬,李鴻章拜訪俾斯麥。
其實,為了維持和鞏固清朝自身的統治利益,以慈喜為首的清朝統治者也曾實行改革開放。一方面,對內改革,以發展經濟來換取國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對外開放,以緩和西方列強的敵對狀態。從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到清朝覆滅的長達50年改革開放當中,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特別是滿清統治的最後十到二十年當中,中國每年GDP增長均超過15%,也成就了像上海,廣州等國際化大都市的興起,一座座高樓大廈隨之拔地而起。
但經濟上巨大成就並沒有給滿清提供一個「長生不死」的理由,清王朝還是不可避免的走上滅亡之路,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清朝國體不適合對外出擊。清王朝雖然有八九十萬常備軍,但這些常備軍的作戰能力遠不能與列強的軍隊相提並論。就拿英國來說,英國處於戰爭機制,其制度本身就決定了它向外侵略擴張,不可遏制,他的軍隊訓練有素,作戰能力強。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凶惡的真老虎。而當時的中國沒有戰爭機制,其軍隊也只是一個紙老虎。
清王朝時期的中國是個自給自足的農業大國,這就決定中國不用和外界發生多大聯系,也就造成了它的「閉關鎖國」,如此一來,封閉就意味著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甲午戰爭失利 李鴻章出使日本
在這種風雲變幻之際,晚清重臣李鴻章也就成了一個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新聞午報》刊文,1894年8月1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李鴻章被任命為清軍的最高統帥。戰爭從一開始就朝著李鴻章最不願看到的局面直轉而下。那段時間,李鴻章不時地聽到傳來一個又一個晴天霹靂。這種潰敗方式讓李鴻章委屈、憤懣。他的朋友吳汝綸曾經回憶說:「平壤之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及旅順失守,憤不欲生。」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議和的倡議。輸光了的李鴻章愧於與日本人面對面,當恭親王試探著讓李鴻章前去日本議和時,李鴻章選定的人物,是在天津海關工作二十餘年、對李鴻章忠心耿耿的德國人德璀琳。在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日本當然不想立即收兵,他們想佔領東三省部分領土,以此來逼迫清國做出更大的讓步。更何況,中國政府此時派來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來打探虛實的。
德璀琳灰溜溜地回到中國。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第二天,雙方互換國書。伊藤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內容,認定二人授權不足,拒絕與他們談判。伊藤博文問伍廷芳:「你方為什麼不派遣重臣來呢?請問恭親王為什麼不能來敝國?」伍廷芳答道:「恭親王位高權重,無法走開。」「那麼李鴻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議和,貴國怎麼不派他來?」伍廷芳隨之反問:「我今天是和您閑談,那我順便問問,如果李中堂奉命前來議和,貴國願意訂約嗎?」伊藤博文自然能夠聽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來,我國自然樂意接待,但還是符合國際慣例,必須擁有全權。」
就在這次談話前後,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失去了與日本人討價還價的最後籌碼,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談,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氣急敗壞,借口肝氣發作,對於議和一事,不願表態,只是王顧左右而言他。滿朝大臣,一片義憤填膺,但具體到如何解決問題,一個個束手無策,並且,誰都不願意背上遺臭萬年的罪名,去接這個燙手山芋。李鴻章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權授權,才肯出使日本。
李鴻章為了尋求支持,確切了解各國列強的態度,再次奔走於各國使館。只可惜此時各國要麼已與日本沆瀣一氣,要麼暗中打著自己的「小九九」,准備坐收漁翁之利。李鴻章的求助行動並沒有結果。
3月4日,光緒正式發出了全權證書,宣布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權。14日,李鴻章等人啟程直奔日本馬關。
⑤ 辛丑條約在哪裡簽訂
辛丑條約是在清朝的時候在北京簽訂的,這也完美的解決了辛丑條約簽訂地點這個問題。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影響是非常大的,直接導致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