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扶貧行動計劃指出網路扶貧五大工程分別是什麼
一要實施網路覆蓋工程,優先支持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網路覆蓋,加快實用移動終端、移動應用程序、民族語言語音和視頻技術研發,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應用步伐;
二要實施農村電商工程,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扶貧網路博覽會,發展互聯網金融服務,推動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發展;
三要實施網路扶智工程,開展網路遠程教育,加強幹部群眾培訓,支持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返鄉開展網路創業創新,提高貧困地區教育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
四要實施信息服務工程,通過構建統一的扶貧開發大數據平台、搭建一縣一平台、完善一鄉(鎮)一節點、培養一村一帶頭人、開通一戶一終端、建立一戶一檔案、形成一支網路扶貧隊伍、構築民生保障網路系統,建立起網路扶貧信息服務體系;
五要實施網路公益工程,開展「N+1」網路公益扶貧活動,推動網路公益扶貧行動和貧困地區結對幫扶計劃,打造網路公益扶貧品牌項目,構建人人參與的網路扶貧大格局。
⑵ 農村電商怎麼實現精準扶貧嗎,有成功案例嗎
農村電商主要是通過將農產品以網路形式銷售出去獲取更高收益,並且為農戶提供更多就業以及創業機會的方式來實現精準扶貧。
各個地區電商扶貧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主要的成功案例有以下這些:
政府主導+農戶+電商的隴南模式、生產方+電商的通榆模式、農民自發創業+政府引導+電商的沙集模式、龍頭企業+農戶+政府+電商的北山模式、集散地+電商的武功模式、傳統產業+政府+電商的清河模式以及電商+農村電商服務點+農戶的趕街模式。
其中,隴南模式、通榆模式和清河模式是藉助已有的產品或產業與電商連接建立起來的,但是主導者不同,隴南和清河模式的主導者為政府,通榆模式的主導者為電商。
沙集模式、北山模式和武功模式既不是依靠農產品也不是依靠傳統產業,而是利用電商平台「無中生有」創造了新的產業,比如武功縣利用自身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買西北、賣全國」,成為了西北農產品走向全國的重要集散地。
沙集和北山模式的主導者均為農戶能人,武功模式的主導者為政府。
而通過提高網購規模,降低農民的消費成本,並以此帶動農產品+電商銷售來增加農戶收入的趕街模式的主導者則是電商。
⑶ 互聯網+精準扶貧是怎麼操作的
利用「互聯網+」構建大數據平台,推動扶貧由「粗放管理」向「精準管理」轉變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實施精準扶貧,首先要精準識別、精準研判、精準管理。「互聯網+」時代,應探索大數據與扶貧開發協同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建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台,依託大數據實施精細管理、精確瞄準、動態監測,推動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投向更精準、扶貧管理更精準,打造「精準扶貧」大格局。
一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識別。摸清「貧困家底」、進行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利用大數據去完成「六個精準」工作是精準扶貧的一個有效抓手,要探索創新「瞄準」機制,通過「一進二訪三聯」(「一進二訪」指進村入戶、訪困問需、訪貧問計,「三聯」指領導聯縣包鄉、單位聯村、幹部聯戶)、結對幫扶等活動,進行全面摸查,進一步把扶貧對象、貧困類型、貧困規模等「第一手資料」核實核准,識准扶貧對象、找准致貧原因、定準幫扶措施,並根據致貧原因逐一分類、識別、全面建檔立卡,通過電腦錄入「扶貧信息系統」,建立扶貧信息大資料庫,實現扶貧工作全程信息化管理,為提出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綜合扶貧開發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為精準扶貧夯實基礎。
二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研判。數據及其背後所蘊含的信息是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支撐。建檔立卡資料庫僅實現了數據錄入、查詢和統計等較低層次的功能,還需要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提煉數據中存在的大量有用信息。要運用數據挖掘手段,深入分析研判扶貧信息,從中挖掘出隱含的、大量有用的元素,進一步發現信息背後潛在的現象和規律,歸納總結出各地貧困人口的不同特徵,在此基礎上為每個貧困戶量身制定可量化、看得見、能落實的幫扶措施,切實瞄準「真貧」、實施「靶向療法」,為各級政府因戶施策、對症下葯、檢驗成效的提供可靠依據。
三是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管理。科學的決策來源於大數據分析,「互聯網+管理」將是精準扶貧看得見、用得上的扶貧管理抓手。要結合精準識別、精準研判情況,運用大數據技術繪制「六個精準」「五個一批」扶貧攻堅作戰圖,做到分類施策、對症下葯、靶向治療。要建立駐村扶貧工作管理平台軟體,運用大數據對扶貧對象、扶貧信息進行精細管理,並通過駐村幹部的實時監測,及時更新脫貧動態,實現數據動態監測和貧困對象動態進出,做到動態管理、進出有序。對精準扶貧每一項工作,要明確具體目標、著力重點、措施辦法、完成時限、責任主體,上網公布,定期通報,對各類問題實行跟蹤銷號管理,形成環環相扣、可核可查、銜接緊密的推進體系、落實鏈條和考核督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