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聯網網路層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在物聯網應用中有三項關鍵技術:
1、感測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大家都知道,到為止絕大部分計算機處理的都是數字信號。自從有計算機以來就需要感測器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計算機才能處理。
2、RFID標簽也是一種感測器技術,RFID技術是融合了無線射頻技術和嵌入式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技術,RFID在自動識別、物品物流管理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3、嵌入式系統技術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體、感測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以嵌入式系統為特徵的智能終端產品隨處可見;小到人們身邊的MP3,大到航天航空的衛星系統。嵌入式系統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推動著工業生產以及國防工業的發展。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感測器相當於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路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嵌入式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後要進行分類處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感測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的位置與作用。
❷ TCP/IP有哪幾層各層的功能是什麼
TCP/IP協議分為4個層次,自底向上依次為網路介面層、網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網路介面層負責接收IP數據報,並負責把這些數據報發送到指定網路上。
網路層功能為進行網路互連,根據網間報文IP地址,從一個網路通過路由器傳到另一網路。
傳輸層的功能為通信雙方的主機提供端到端的服務,傳輸層對信息流具有調節作用,提供可靠性傳輸,確保數據到達無誤。
應用層的功能為對客戶發出的一個請求,伺服器作出響應並提供相應的服務。
❸ TCP/IP的五個層是什麼
五個層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應用層。
假設兩台機器AB,以A給B發信息,作為例子解釋:
【物理層】
目標:實現AB之間可以發送01信號。
意義:就是物理上實現連接,AB之間用網線連接;或者無線鏈接。
【數據鏈路層】
目標:把信息編碼成01,並找到B後發給它。
編碼:將信息封裝成一個數據包,包括頭和數據兩部分;頭裡麵包含了A和B的物理地址,世上任何兩台機器有唯一的物理地址。
發送:A以廣播的形式,發給所有A可以發送到的機器,如果自己是B則拿過來,如果不是則丟棄。
【網路層】
目標:改善數據包發送的范圍,減少網路負擔。
問題:由於A會發送給所有機器,則如果連接的機器越多負擔越重。
方案:將世界的機器分區域,一個區域內的網路通過廣播發送,區域之間則通過新協議(IP)交流。
協議:物理地址是網卡本身的地址,IP4,IP6則是人為分配的地址,可以通過子網掩碼來判斷AB是否屬於同一個區域。
【傳輸層】
目標:區分AB上不同應用程序對網路的使用。
方案:通過埠(0-65535),0-1023已經被系統使用了;埠好像進入一個大廈後,要進入房間的門牌號,埠的選擇則通過新協議(TCP/UDP)實現。
協議:TCP、UDP分別是兩種可靠性級別不同的協議。
【應用層】
目標:實現對AB不同應用程序的數據編碼。
原因:不同應用程序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數據進行A上編碼和B上解碼。
❹ 網路的七層協議是什麼
OSI參考模型包括7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各自的作用如下:
1、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聯接,負責數據流的物理傳輸工作。物理層傳輸的基本單位是比特流,即0和1,也就是最基本的電信號或光信號,是最基本的物理傳輸特徵。
2、數據鏈路層是在通信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聯接,數據鏈路控制子層會接受網路協議數據、分組的數據報並且添加更多的控制信息,從而把這個分組傳送到它的目標設備。
3、網路層是以路由器為最高節點俯瞰網路的關鍵層,它負責把分組從源網路傳輸到目標網路的路由選擇工作。互聯網是由多個網路組成在一起的一個集合,正是藉助了網路層的路由路徑選擇功能,才能使得多個網路之間的聯接得以暢通,信息得以共享。
4、傳輸層使用網路層提供的網路聯接服務,依據系統需求可以選擇數據傳輸時使用面向聯接的服務或是面向無聯接的服務。
5、會話層的主要功能是負責維護兩個節點之間的傳輸聯接,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會話層在應用進程中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會話層還可以譽戚通過對話控制來決定使用何種通信方式,全雙工通信或半雙工通信。會話層通過自身協議對請求與應答進行協調。
6、表示層的主要功能是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數據格式變化、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解壓等。在網路帶寬一定的前提下數據壓縮的越小其傳輸速率就越快,所以表示層的數據壓縮與解壓被視為掌握網路傳輸速率的關鍵因素。
7、應用層採用不同大廳的應用協議來解決不同類型的應用要求,並且保證這些不同類型的應用所採用的低層通信協議是一致的。應用層中包含了若干獨立的用戶通用服務協議模塊,為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提供專用的程序服務。
OSI簡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開放式系統互連。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是ISO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連模型。該體系結構標準定義了網路滾虛隱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即OSI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