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文化包括哪些
首先了解下網路文化概念:
網路文化以網路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路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
觀念的集合。網路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同時也形成了其自身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徵、文化產品特色和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特點。
從概念我們可以得知:網路文化以網路信息技術為基礎、在網路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
觀念的集合。
網路文化包括:
廣義文化
廣義的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它是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
狹義文化
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路技術以及網路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舉一個例子,我們以前在網上無非是聊聊天、玩玩游戲、聽聽音樂什麼的,做些可有可無的事來打發時間。而隨著網路文化時代的進步,我們發現網路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所需的資源,給我們娛樂放鬆展示自己的機會,更是驅使一個網路現象漫延的一個重要過程。比如網路文化中的跟風現象。最能體現跟風現象的就是「人肉搜索」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互聯網帶給我們的利與弊。大家憤怒時,可以發起「網路通緝令」,於是被「通緝」的人無論是好還是壞,很快,在互聯網上我們就能看到有關他包括他周圍一切的相關資料。人們在驚嘆網路力量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會參與進來,而像「人肉搜索」這一集體化或個人化的網路行為,會被大家跟風的這樣一種行為,可以被我們看作是一種由網路文化引申的現象。互聯網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在成長期間,總是伴隨著種種缺陷。暴力網站、黑客事件、垃圾郵件、虛擬財產失盜、木馬病毒等問題給網路秩序和網路道德規范以沉重打擊。在這些問題亟待解決的同時,網路社會又出現了「網路推手」「網路打手"這一不規范的新新職業。「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等網路紅人的迅速竄紅都是「網路推手」的「傑作」。而傳遍一時的「王老吉事件」則靠「網路打手」的推動。「網路推手」「網路打手」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網路名詞,但是其操縱了網路輿論,瓜分了網路民意。2009年12月19日,央視經濟半小時節目將其評價為「網路黑社會」,「打手」「推手」嚴重影響了網路秩序。
網路文化又同時宣布了一種新的語言的誕生,即網路用語——多在網路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多為諧音、錯別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詞,以及在論壇上引起流行的經典語錄,比如BS(鄙視)、XPP(夏騙騙)、蒜你狠、蘋什麼、灰常灰常等。
2. 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是什麼階段啊
第一,互聯網1.0階段完成了傳統廣告業數據化;
第二,互聯網2.0階段完成了內容產業數據化;
第三,移動互聯網階段完成了生活服務業數據化;
第四,萬聯網階段,就是萬物皆可相連,一切皆被數據化。
3. 什麼是傳統媒體
傳統的四大媒體分別為:電視、廣播、報紙、周刊(雜志),此外,還應有 戶外媒體,如路牌 燈箱的廣告位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體,例如: IPTV、 電子雜志等,他們在 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但與傳統媒體又有著質的區別。
媒體(media)一詞來源於 拉丁語「Medius」,音譯為 媒介,意為兩者之間。媒體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藉助用來傳遞信息與獲取信息的 工具、 渠道、載體、 中介物或技術手段。也可以把媒體看作為實現信息從信息源傳遞到受信者的一切技術 手段。媒體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載信息的物體,二是指 儲存、 呈現、 處理、傳遞信息的 實體。
「媒」是「女」字旁,《詩· 衛風·氓》中有「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語又講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可見,很早之前,「媒」主要是在男女婚嫁中起傳情達意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