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聯網公司為什麼愛搞金融
一、互聯網公司發展金融行業就不用再承擔傳統金融公司的風險。
互聯網公司發展金融服務的資金都是在國有銀行辦理的貸款服務。而互聯網公司也通過自身的金融服務將這些貸款分散給各個用戶。互聯網公司則會在這一過程中賺取額外的差價,所以互聯網公司的金融服務其實就是把金融公司變成了一個銀行貸款的中介者。
二、互聯網公司通過金融產業賺取了暴利
這些年國內的各大互聯網公司都開通了金融服務,而且金融服務在這些互聯網公司的發展份額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有很多金融服務已經成為了這些互聯網公司的主要支柱產業。之所以這些互聯網公司的金融服務能夠成為暴力產業,完全是由於互聯網公司鑽了相關規定的漏洞。
三、互聯網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來規避風險。
互聯網公司這些年通過獲取用戶的信息以及數據已經總結歸納出了一套用戶的信用體系,因此互聯網公司認為只要通過這一套信用體系就可以規避風險的出現。然而真正的風險往往並不是這些互聯網公司所承擔的,而是借給這些互聯網公司貸款的國有銀行。
這段時間有關部門也在加緊對於互聯網金融服務的嚴格監管,這樣的話也會有效的規避互聯網公司出現爆雷的可能。因為一旦互聯網公司的財政出現一定的壓力的話,那麼必然會導致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2. 各種APP都告訴我「你沒錢得借錢」,如何看待各種APP的「放貸」現象
點外賣時,想領一張外賣券,發現完成借款才可領取;打車時,想領張優惠券,結果需要授信貸款;想在文檔里碼點字,不小心點進了借錢頁面。現在幾乎打開手機上任意一個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當APP都想借錢給你,“原來宇宙的盡頭是鐵嶺,互聯網的盡頭是借貸。”
如何看待某些APP輕易放貸?
我見過的那些輕易給大學生放貸幾萬甚至十幾萬的app,無一例外,他們的利率很高。他們就是看準了大學生無法一次性償還債務,所以才會放貸給他們,讓貸款生巨額利息,利滾利,這可以說是這些app的套路。大多數大學生期初貸款數額都不大,要是他們借完短期就還,這些app賺得錢有,但不多。相反,大學生還不起本金,就會有利息。這些利息一旦滾起來,很快就會超過本金數額,也就是高利貸。無門檻的放貸app十個里有九個坑,還有一個坑中坑。
3. 各大集團旗下的貸款APP 這些企業竟然放貸!
現在,網路貸款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爭搶的新陣地。對於借款人來說,大型企業集團旗下的貸款APP往往比較枯猜考慮,能讓大家擁有一個更加安心的借貸過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各大集團旗下的貸款APP,對網貸剛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4. 為什麼現在網路貸款廣告那麼多,難道他們不怕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嗎
現在網路貸款廣告那麼多,他們不怕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因為正規的貸款都是要和個人徵信頃耐情況掛鉤的,借款申請時要查看徵信情況,如出現逾期還款,檔歲會對個人徵信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大家都是會按時還款的,所以他們是不會怕錢收不回來。
一、網路借貸需要什麼條件
通常情況下,貸款機構要求申請人是22~60歲的自然人,且在發放貸款前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足夠的還款能力和良好的信用狀況。借款人需要以下文件。個人身份證(戶口本);收入證明(銀行流水、公司出具的正式收入證明、勞動合同、工作證、社保等。);信用報告;地址證明(公用事業、固定線路資產等清單之一。以及房屋合同或房產證);財力證明(房產、汽車、存款、股票、基金、商業金融保險等)。).
二、網路貸款
網路貸款需要強有力的制度支持。由於整個過程必須在網路平台上進行,所以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信用體系來支持在線貸款,該體系必須能夠接受貸款申請,對客戶進行全面分析,並最終發放貸款。由於每天在C2C平台上的交易量巨大,這個強大的系統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於任何一家商業銀行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必須協調溝通,讓每一家商業銀行都能參與其中。隨著此類貸款規模的擴大,最終的貸款成本將比常規貸款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
最後關於借款協議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借貸行乎睜關系,應認定為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