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用語的議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網路用語的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通知,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嚴格按照規范寫法和標准含義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得在成語中隨意插入網路語言或外國語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路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
此次禁令針對的不只是「人艱不拆」等缺乏文化內涵的網路語言,還包括隨意篡改、亂用成語等現象,例如把「盡善盡美」改為「晉善晉美」,把「刻不容緩」改為「咳不容緩」等。盡管如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此舉在贏得公眾普遍稱贊的困畝神同時,也招致一些非議。有人認為網路文化可以自我凈化,無須刻意去遏制一些自然形成的東西,更有甚者稱這一規定是對網路文化的扼殺。
不可否認,網路語言以其輕松活潑的風格得到許多網民,耐梁特別是青年人的喜愛。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肩負著標准使用漢語的使命,傳統媒體雖然在語言風格上可以多接些「地氣」,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跟風追捧一些缺少文化內涵,甚至是十分粗俗的網路用語,更何況這些用語在網路上也存在著很大爭議。
對一些晦澀生硬的網路用語說「不」,並不意味著對網路文化的否定與扼殺。網路文化應當成為多元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而非文化價值的破壞者,不應干擾和誤導人們對文化常識的認知。因此,網路文化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不斷地剔除糟粕。
實際上,近年來一些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中不僅熱衷於使用網路詞彙,還挖空心思篡改和曲解傳統成語,生硬地造出「晉善晉美」「咳不容緩」和「騎樂無窮」等諸多奇怪的用語。這些另類用語看似有創意,實則是為了出奇、奪人眼球,以便提高節目的收視率。長此以往,漢語的正確使用會遭受威脅,會給公眾、特別是對於處在語言知識學習階段的青少年造成誤導。
除規范性考慮外,還應看到,語言文字也是民族文化和思想觀念的重要載體。傳播文化、弘揚文化的前提,就是對文化心懷敬意,嚴謹優雅地使用語言文字,而生造詞句、追風惡搞是對漢語使用習慣及其標準的破壞,是對漢語審美的破壞。因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嚴格廣播電視節目語言文字的用法和含義,是完全必要的。期待在文化傳播界人士的倡導和帶動下,把這些外在規則變為內在自律,在廣播電視節目中規范使用漢語語言,進而對網路語言的使用起到輻射和提升效應。
果不其然,像春筍一樣,一些網路新詞兒終於從眾多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嘴裡蹦出來了。
呵呵——近些年,我迫於與時俱進的時代召喚,有些不情願,怯怯然又欣欣然地從現實的死海中登上網路,那叫一個新鮮,一個激動。沒想到無論到哪兒都能聽取「呵呵」一片,這是什麼叫聲?當時自然摸不著頭腦,沒多久,聽多了看多了,也便會意出了那表示的是笑。我更納悶了,哪有這么笑的,聽著疹人。到後來耳濡目染,慢慢懂得了這短短一聲「呵呵」裡面的別有深意,意思豐富著呢。
滴——相當於「的」,一般用在句尾,說起來嬌貴十足又有點兒居高臨下真理在握的架勢。但我覺得剛聽那陣還好,說的人多了也就乏味了。女生說「滴」還讓人覺得過得去,至於男生,也「滴」「滴」「滴」的,聽著發膩,似乎沒吃飽,可憐得像要飯的似的。
暈——多數時候單說這一個字兒,聽起來真是讓人頓生憐惜。但如今,有時加個前綴,「我暈」,有時在後面加個字進一步加強效果,「暈死」「暈倒」等。自然說不出具體汪虧表示什麼意思,但是總能意會出那麼點兒意思。在現實生活里,也早已「暈」成一片。身邊暈乎著的人不在少數,就連自己有時也會不禁溜出個「暈死」,以表示什麼什麼的。
汗——當初也不明白,怎麼大家正說著話老蹦出個「汗」呢?雖然不懂,但還是不失其樂地跟著「汗」。當有人問及意思,便用「連個『汗』你也不知道,真『汗』「掩飾自己對「汗」並不知意,更指明了對方的不「潮」。「汗」多了也就看清了,那表示人家急得或乾脆被你嚇出一身冷汗啦!其實哪至於呢,不就是隨便聊聊嗎?可人家不管,總之非要顯示自己「汗」。久而久之,遇到什麼尷尬的場合,我的口中也會不自覺地蹦出幾個「汗」來。
偶——剛上網那會兒,聽著你「偶」來我「偶」去,著實有些惱人。後來在電視上聽到有台灣老百姓也說「偶」,猜想可能是原住居民的土話吧。可現在土話怎麼也越傳越邪乎,成了潮流酸語了呢?現在有不少同學,話說得好好的,便在語句中有意無意地夾雜些土話,以顯示自己語言的幽默。說土洋結合的普通話竟成為一種新潮了。有一次和一小學同學聊天,沒說幾句就開始偶偶偶了,我聽不下去,說:「你別偶!」人家當即理直氣壯地回了句:「偶偏要偶!」當時,我怎一個「汗」字了得!
這年頭的流行新詞兒真讓人「汗」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詞句很有趣,但是帶給我們的可是厲害兼備啊!
我三年級時,班裡流行說網路用語,因此我們的語文成績是一塌糊塗啊。就比如看拼音寫漢字這一題和改寫句子這兩題來說吧。第一個詞的拼音拼的是什麼可我們大部分人都寫成了神馬,吧怎麼寫成了腫么......唉,這可惡的網路用語。
上課時,網路用語還停在嘴巴里。老師一上課,網路用語便又流行開了,老師問我們:「你們知不知道沒有一切困難能難倒我們這個句子給它換個說法是什麼?」我們互相看了看異口同聲地說道:「神馬都是浮雲!」老師愣了一會,生氣的說道:「你們都給我抄五篇課文,覺得自己考得還不夠差是不是?還敢用網路用語來說話,想爭取下次都抱個鴨蛋回去么?」我們的臉紅了起來,都紛紛低下了頭。
放學了,回到家後,弟弟心情十分難過,我趕緊走過去問:「弟弟你腫么了?」弟弟望瞭望我,心情彷彿像漸漸回升了一般。過了一會兒,他又「撲哧」一聲笑了出來,我好奇地問:「老弟,你腫么了?腫么一會兒笑,一會兒哭呢?」老弟笑的更開心了,上氣不接下氣的說:「你講的網路用語實在是太好笑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蝦米?」原來是網路用語讓弟弟開心起來啊。但是轉念一想網路用語還是少用為好啊,不然我們的國寶——漢語就要糟蹋在我們的手上了啊。
網路用語利病兼具,帶給我們幽默,平時有些網路用語也很好,比如——886。
如今越來越多的「網路用語」被人們所熟知,有的是自創的、也有的是諧音,而許多常見的「網路用語」如:給力、神馬都是浮雲、杯具等頻繁出現在小學生的作文里,不得不說網路的強大。網路用語大量出現在小學生作文中,許多老師擔心學生常用網路用語寫作文,而把最原始、通用的寫作語言忘了。我覺得:老師有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寫文章又不是寫網路小說,沒必要把網路用語寫入作文,除非某個學生寫網路小說。
我個人認為如今的作文引入網路用語並非不可取,適當的融入一些網路用語,會使全文富有現代感。記得以前讀書時寫作文,都用一些老師平常教的或課外書看來的詞語,經過一些朗讀、手寫後用在作文里,根本沒有同學寫什麼「給力」、「杯具」等諧音詞語,再說了那時也沒出現這些詞。雖說運用網路用語會使整篇作文產生現代感,但是這沒什麼意義,說不定過多的網路用語出現在作文里,效果適得其反。現在的學生很聰明、接受能力強,同時也對外界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會上網了,這不免就會看到這些網路用語,看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寫進作文,使得全文從頭到尾沒有幾個常用語句,基本上全是網路用語。
試想一下,如果未來每個學生的作文里都是數不勝數的網路用語,那老師看了會作何感想?如果我是改作文的老師,作文40分我給這學生25分,因為這學生全文沒幾個常用詞語,自然打分就低了。學生將網路用語運用在作文里,用一點可以,若沒看幾行就看到網路用語,那這就不叫作文樂,而是叫網路小說,乾脆去直接寫網路小說吧!網路用語的產生,實際上只是用來消遣的一種產物,並非看後用在作文里,若把網路用語全塞到作文里,就不好了。一味的運用網路用語在作文中,會逐步使學生的詞彙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是詞語的詞語,最終使整篇作文走向「爛」的邊緣。
如果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寫網路用語化的作文,那他或許會在所有的作文里運用網路用語,包括書信,這是絕對的,因為這學生已經習慣了,一寫作文就用網路用語。所以說現在的中小學生寫作文,我認為應該少用網路用語,多用常規用語、少用網路詞彙,多用語文課或課外書所學的用語,這樣才能使全文清楚、規范。不至於讓許多老師看不懂。
希望以後在學生的作文里,盡可能少的出現網路用語,許多學生知道這是網路用語、也知道什麼意思,但對於像小學生而言,用在他們這年齡段的作文里不合適。對於小學生而言,更多的應該是用一些充滿童趣的語句,這既符合小學生的寫作特點、也和年齡相符,用過多網路用語反而覺得老氣橫秋。什麼年齡都有它獨特的語言、詞彙,如果你放棄了你這年齡段應運用的詞彙和語句,去用與年齡不符的詞彙和句子,一則別扭、二則毫無生氣,那整個作文雖然看似成熟,實則了無生趣。
網路用語應盡量少用甚至不用為好,否則用不好會弄巧成拙。
關於網路語言寫進作文,青少年學生、家長、老師各有說法,意見不一。時髦、有趣、新鮮、個性,一些青少年覺得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齡人交流與溝通,以標示青少年這個群體特殊性,這也使得網路用語在學生群體中有了生長的土壤。
「詼諧幽默,生動有趣,簡潔明了,琅琅上口」,「可以不受束縛,張揚個性,可以天馬行空、暢所欲言」,許多初中生、高中生對於網路語言樂此不疲,「起初是帶著好玩有趣的心理,說著說著就成了一種習慣,不自然地就會應用在平常的作文里,覺得這樣寫起來方便」。也有些同學表示中肯的看法。
他們覺得,語言的使用本就應該不拘一格。生動有趣的網路語言其實和相聲、小品一樣,也是語言魅力的體現。但網路語言的使用還要看環境,看場合,不要把網路語言寫進作文中。很多老師反映,在日常教學中已發現這種用語網路化的傾向,特別是在學生們平時的交流中,經常會聽到例如「orz」等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網路符號在青少年中的使用和流行,固然反映了年輕人思維的開闊和活躍,也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平台,但是如果任由這種隨意的、不規范的語言使用蔓延,勢必會制約青少年語言文字素養的提高。
同時,習慣成自然,這種不規范用語也會遷移到學生的作文當中,造成行文不暢。這對於正處在語言文字打基礎階段的青少年來說,就難以避免這種網路語言的消極影響,帶來交流障礙。
更讓人擔心的是,年輕一代如果沉溺在自己構建的話語環境里,滿腦子「Q言Q語」,勢必會影響他們對以規范漢語為載體的傳統文化的接受興趣。長此發展下去,這些年輕人就會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隔離一代」。這種隔離和割裂,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還會涉及到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一些家長表示,如果孩子和同學打電話時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語言,家長一般不會去干涉。但是,孩子要是把這些網路詞彙用到作文里去就有些不像話了。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張口一句閉口一句,「偶」、「稀飯」、「蝦米」的,如果養成不標準的語言習慣,溝通困難不說,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習成績。
一些家長說,要讓孩子不受網路語言的影響,就要讓孩子們遠離網路。可孩子們覺得,網路上的資源很豐富,要是不利用網路就會失去很多的知識,這也讓很多家長感到左右為難,既不願自家孩子落在時代的後頭,更不想孩子深受其害,甚是無奈。
雖然學生在運用網路用語時會用引號特別標明,但這都屬於不規范用語。如果只因說起來簡單,用起來方便,作文里硬是塞著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語,這就忽視了用語的規范性,更給他人閱讀帶來很大的不便。我們在享受網路用語帶給我們新奇、喜悅和便利的同時,也應該分場合,重視漢語的規范性。
近年來,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網路流行語也正以不可抵擋之勢席捲而來,縱觀整個互聯網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流行語,像「真香」、「我酸了」等詞彙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由此引發了人們不同的態度。我認為,網路流行語的盛行順應時代的發展脈搏,值得肯定。首先,網路流行語的語言靈動鮮活,例如:「奧利給」、「我太難了」等詞彙,都生動形象地點明了人們的狀態,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更樂於被人們接受並使用;其次,網路流行詞順應了時代發展,契合時代脈搏。我們處於一個時新月異的時代,語言詞彙更新發展,像「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等流行詞不僅使科技進步被人們熟知,還體現了流行詞更容易被廣泛傳播,風格詼諧、幽默的特點。
當然,網路流行語也是有一定負面影響的,如果人們在不同場合隨意濫用流行語的話,必然導致某些不正當文化的傳播,造成一個人甚至更多人的文化素質方面的缺失。
對此,我們應該區別:在公共場合或在長輩面前,我們應該注意言行,禮貌待人;而在同齡人面前,例如同學、同輩、好友之間我們可以顯得更熱情、開放一點,適當使用流行詞可以增進情感交流。
我認為,網路流行詞使用利大於弊,但前提是——要適當使用!
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都很流行網路語言。比如,當你回答別人你知道時,就會說:「偶知道了」還例如「偶好感動」『你說的是撒子』之類的。
這種流行,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學習中。有時還會在作文中出現。
網路語言已經走近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還能隨口說出,連有些老人都會說了。可以說這種語言已經「紅」遍了大江南北。連老外都時不時說出幾句。
有些人,已經連以前怎樣說話都忘記了。這種網路語言也進入了考場。這樣真的好嗎?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標志,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它是何等的神聖。漢字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歷史長河中,永不幹涸的泉水,是不可侵犯的。
而今的網路語言,已改變了漢字,作文中的錯字連篇,日常生活中,聽到正常的回答,有些人還有些沒反應過來。人們已經慢慢丟失了我們的標志與驕傲。
這種流行好嗎?它值得我們放棄五千年的歷史瑰寶嗎?它能代替漢字在中華民族心中的地位嗎?
網路語言它不能,理智告訴我們它不能。漢字是獨特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網路語言無法改變漢字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因為漢字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這種流行最多是「曇花一現」,怎能取代無窮魅力的漢語言呢?
網路流行語是什麼呢?比如:YYDS、絕絕子、凡爾賽,這些流行語90後,00後應該都懂吧!
平時你們會用這些網路用語嗎?是怎麼看待網路用語的?最近有一位網路流行語的帶節奏高手「郭老師」被全平台封禁了,這都是因為她用張牙舞爪的動作和低俗奇怪的言語方式來博取大家關注,我認為這樣的語言不能經常去用,如果以後大家都去用這類詞彙來形容所有事情,那麼人們有可能會越來越懶惰,傳統文化的表達可能會喪失。但是人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場景是不需要太強表達能力的,而網路用語既然能高度概括很多東西,那麼表達能力比較差的人就會使用,但並不完全是因為用了這類詞語表達能力才變差的。
我們可以從歷史來講流行語對人的影響,80後、90後也有一些網路用語,但是不也照樣讀書,照樣工作了嗎?當年有些流行詞語現在已經很少講了,所以YYDS這些網路用語,以後也會一樣,10年、20年後也會面臨一樣的問題所以對表達能力不會出現太大的影響。
我們不能阻止網路用詞的出現在生活中,在幽默風趣的語言環境里適當使用也是可以的,但我們一定要更認真的去學習漢字,和古詩詞,我們要更好的去傳承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網路是信息社會的一個標志,它具有開放、自由等特點,這些特點為網路流行語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網路流行語的生成與流行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網路流行語的生成和發展,反映了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文化特點。
在網路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詞語卻有著特別的意思。如「灌水」是發無聊帖子的意思;「拋磚、踢一腳」是跟貼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9494」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拍磚頭」是批評某帖的意思;「路過」是隨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它們或是從現代漢語的現有詞彙中引申出新的義項,或是創造出的新詞新語。這些流行語的生命力姑且不論,但它們均體現了標新立異的特點,體現了一種先鋒意識。這種樹異於人的用法,還體現在一些句子中,如:「鳥大了什麼林子都有」,這是對「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的創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氣如果足夠大,就會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華;「一大學生最低奮斗目標:農婦、山泉、有點田」這句話源自「農夫山泉」的廣告詞——「農夫山泉有點甜」,後被改編成「農婦、山泉、有點田」,並藉此理解為一個大學生的最低奮斗目標。這些富有個性的網路流行語不斷產生並快速流行。
當然,在網路中,也存在著語言借用的現象。如「頂你個肺」原來是廣東方言,周星馳的電影里曾出現過這樣的台詞。這些網路流行語的大量出現,和網路環境的特點密不可分。網路環境具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的特點,這為不同語言的接觸、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而基於這種基礎生成的網路流行語,則體現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觸的特點,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為對方所吸收、借用。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而處於社會中的心理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已經形成了某種社會心理或訴求,但並未找到合適的詞彙表達出來,從而形成了矛盾。網路自由的環境和富有創造性的群體,使得這些空缺得到補充。如「頂你個肺」這旬網路流行語表示驚訝、不滿的意思,而更多的是表達了無奈。在漢語中,原來就有很多表示「驚訝、不滿、無奈」的多種語言表達形式,但是《瘋狂的石頭》的熱播,加之齊達內在世界盃上的以頭頂人,讓這句台詞成為網路流行語。究其原因,大概是一些人不再滿足默默無聞的生活方式,而想要彰顯自我,展示個性。這些流行語很好的滿足了人們的心理訴求,因而異常受歡迎。
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語言往往承載著特定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個體特別是青少年在學習掌握語言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其影響。一些網路流行語有益於個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的形成,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網路流行語對個體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的形成具有負面影響。「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類的流行語體現了不良的思想傾向,如果頻繁接觸這些詞語,就有可能潛移默化地受到其不良影響。再者,嚴格地說,在網路流行語中有不少錯別字或語法不通的句子。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語言水平和能力。特別是用網路流行語與人交流,雖然形成了個體的話語風格,但會時常造成交際障礙,而且更易形成代溝。
希臘有「凡事勿過度」的思想,意指過分的放縱或節制都有損健康發展,只有取其中,才是正當的態度,才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全。所以,借用過來,希望提醒大家,對網路流行語保持一個正確而又清醒的認識,這樣我們在取其精華的同時,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其糟粕的影響。
2. 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凈化網路環境的必要性有哪些
(1)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落後,腐朽的文化會起到阻礙作用祥廳臘。網上低俗伏殲之風蔓延嚴重侵蝕人們的心靈敗壞社會風氣,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2) 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的專項行動,可以凈化網路文化環境,有利於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推動互聯網健康發展。 (3) 開展整治互聯網低俗之風的專項行動,是發展先進文化,進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是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謹滑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具體體現。
3. 政治考試題, 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對待網路文化求解答謝謝!!!100字以上
當前,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通過網路媒體既可方便地漫遊世界、獲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發表見解、展現自我。網路媒體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異質性和虛擬性,傳播各種知識信息和思想觀點,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和沖擊。
(一)正面影響
1 、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
網路的出現改變了大學生傳統的學習模式,過去大學生基本上是教室、寢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網路正好沖破了這一現象,在網際網路上,大學生不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專業知識方面的有關信息,通過「網上沖浪」了解到國際國內形勢;通過校園網大學生還可以了解到學校的相關政策,知道學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關心的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
2、為大學生與社會之間構築信息通道
大學校園作為知識和信息傳播的主體陣地,肩負著振興民族的重任。建設信息化校園,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通過校園網與國際互聯網的聯結,大學生即使足不出戶,也盡知天下大事。大學生渴望更多地關心國家、了解社會,網路無疑為他們開鋒派啟了一扇理想的大門。
青年在網路影響下千狀百態雖然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絢麗之處,令人倍感驚喜。但不少青年網民的失色表現卻無論如何不能給社會增輝,不能讓人高枕無憂。
(二)負面影響
1 、迷戀網路,導致學業荒廢
學生登陸互聯網本來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會的銀虧賀今天,這也是必然的選擇。然而,學生在網上用於調查資料和專業學習的時間卻微乎其微。在學生上網比較集中的那些網吧,一眼望去10 個上網的學生有9 個是泡在聊天室或聯眾游戲網等網站上。不少學生晚上上網「興致勃勃」,白天上課「無精打采」,學習效率可想而知了。
2 、網上的不良信息,毒害著廣大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我們知道,互聯網極大地縮短了知識和信息傳播的時間和周期。然而,由於法規的滯後,管理被動等主觀和客觀的種種原因,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從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空碼蜚語再至反動言論,不一而足。
總之,網路是把雙刃劍,網路提供電子郵件、信息查詢、文件傳輸、網上聊天等信息服務,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好幫手。 網路也有不足的一面:網路游戲、沉湎聊天、黃*色*網站是三大社會公害。
這就是網路。掌握好它就能更快的到達成功彼岸,誤用了它,將陷入了無底深淵難以自拔。我們必須興利除弊,讓網路為我們服務,使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4. 網路文化有哪些缺陷,對大學生有什麼影響
一方面網路文化是碎片性質的,不利於系統知識的形成,另一方面,網路文化上有是是非非,如果大學生不明辨是非,總肆頃會受茄森到一些糟裂納陸粕的影響
5. 就如何避免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提出合理化建議
首先應當認識到凡事有利必有其弊,對於互聯網的文化,也要有這個態度。
其次,做到三不,不被動,不盲從,不盲信,對於網路上散漏的意見信橋掘鬧息和各種看法,保持自己的清醒認識,最重要的是分清楚什麼事故意的炒作,什麼事別敏罩有用心的扭曲誇大事實。
再次,平時注意積累知識,將網路作為個人生活的補充而不是主要的信息來源和娛樂項目。避免造成依賴感,從事正常的文體活動和身體鍛煉。在互聯網上主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比如娛樂和知識,而不是跟風跟進,人雲亦雲。
最後,多看一些比較正面和大型,富有責任感和權威性的媒體,避免一味的求新,求異,求奇。
6. 求馬哲論文:關於網路的弊端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結束,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電腦網路成了這一時代的標志,然而人心的險惡使電腦從萬能轉變到雙態唯拍帆羨刃劍,網路也隨之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是我還是堅信,網路利大於弊,
首先,網路的弊處也無非是網路游戲、網路色情、網路暴力等一些使人迷失自我的文化垃圾,可是這些人為事物為什麼要強加到電腦之上,說它是一個傷風敗俗之物呢?又因為什麼這些文化垃圾出現後,不是大力宣傳這些垃圾的危害性,以使他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嚴厲制裁文化垃圾製造者,而去打擊那些網吧和無辜的網路呢?治標不治本,又怎麼會使網路百利而無一害呢?
如果說網路弊大於利,美國又怎麼會投巨資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那不成了助紂為虐了嗎?如果弊大於利,電腦怎麼會人手一台,怎麼會在1994年到2004年短短的10年時間,中國內地上網總數會達到9400萬呢?如果網路弊大於利,那網路不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了嗎?
其次,網路利處也有很多。比如,它可以使兩地之間的通訊更為便捷、及時、有效,我們可以在網上發布文字、圖片、聲音等,可以使兩地的人進行面對面的視頻對話,可以在網上下載學習資料等多種信息,還能模擬三維動畫,十分具有娛樂性;我們在網上還可以購物,尋醫問葯等,所以網路的利大於弊。
網路的普及是必然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里程碑,網路的利一定大於弊,而且不僅僅是這些。
21世紀的到來伴隨著不少日新月異的科學成就的發展,曾經被視為科幻場景的「互聯網」如今已是家喻戶曉,成為了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一種新興事物都是伴隨著它的不足而產生的,網路也不例外,讀了《安全與道德讀本》這本書,我對網路有了一定的了解。
正如這本書上寫的,網路帶給我們生活太大的益處了,它在無形中為我們大大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且不談網上購物、網上學習、網上聊天,就連我們寫的作文都要網上通過e-mail發給老師。網路對我們來說實在有太多的益處了!網路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創造空間,豐富了我們生活的內容,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加快了我們邁向進步的速度。
但是,在網路技術還未完善的情況下,不少不法分子乘機找空子鑽,網上詐騙花樣百出,使人們不禁頭暈目眩。還有一些稚氣未脫的少年由於沉迷與網路游戲而不能自拔,甚至為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祖國的花朵就這樣凋零了。這本書上有許多活生生的例子在向我們闡述著一個觀點——網路就像一個無形的大黑洞,向我們伸出邪惡的大手。
看到這些,我們都覺得網路是那麼的深不可測,它在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又使我們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落入大網——陷阱,弄得我們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其實這本書上介紹了許多防止網上詐騙和網上侵權行為的方法,比如說: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裝上效果優良的防火牆;網上帳號密碼要多多修改等等。
我們這些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更應該好好使用電腦,讓電腦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堅決抵制不良誘惑,學習一些上網的基本守則和方法,了解一定有關電腦方面的知識,絕不做任何違反道德的行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凈化網路。
用「雙刃劍」這個詞語來形容網路可以說是恰倒好處,但我相信通過讀《安全與道德》這本書和對網路知識的一定了解,在加上我們堅決抵制不良誘惑的決心,我們一定能讓這把「雙刃劍」變成造福於我們的「單刃劍」。讓我們攜手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要說網路的利與弊,應該說是同時存在的,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必然要對社會有一些沖擊,既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因素,也有一些弊端存在。但是不是因為有弊端我們就遠離網路、拒絕網路呢?當然不是,因為網路對社會的影響是利大於弊的。
網路的產生,由最初的小范圍的區域網,發展到現在的全世界范圍內的互聯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是弊端多於利處的話,也許現在就沒有網路的存在了山胡,它早已在弊端中滅亡了。
網路的利是隨處可見的,如:加快信息查詢,便捷現代通訊,縮小世界范圍等,二十一世紀是e時代,未來的社會一定是網路的社會。
網路的弊端,嚴格說是人的弊端,有些人正是利用了網路的「利」來進行網路上的欺詐犯罪、不良信息傳播等,這是網路弊端的體現之一。另外,有些人用網不健康,沉迷於網路游戲,尤其是青少年,過多的把時間浪費在網路中,對身心都造成了傷害,這是網路弊端的體現之二。應該說網路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利用網路的人。這就象刀,最初的產生一定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但有人卻利用刀鋒利的這一特性來殺人,而刀本身並沒有錯。
網路的弊端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使用網路的人,要提高自己明辯事非的能力,不要為一些小利而失去防範和警惕,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下餡餅」,那麼也就減少了上當受騙的機會。再有,對於網吧業主,有關部門要加強管理,使網路運營於一種健康的環境中。另外, 魯迅有篇文章叫《拿來主義》,裡面說到窗子打開的時候,進來的不只是新鮮的空氣,也會有蒼蠅和蚊子,我們要「去除糟粕,取其精髓」。對於網路,也應該採取同樣的態度和做法。
在未來的生活中,網路也許會無處不在,所以,網路的規范化、法制化就更需要完善,而這又是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都要做出貢獻的,既我們要從自身做起,擴大網路優勢,減少網路弊端。
7. 你見過哪些需要剔除的文化糟粕
中華文化中需要剔除的糟粕銷盯可多了。如在思想意識形態裡面,影響或干撓阻礙社會進步的有關文章,電影,戲劇,言備睜論,演出等等。從習俗上的燒蛋,化水,不信虧滾和科學信鬼神的封建瑆念等等。還有從道德觀念上的邪惡,不善,不恭,不為,不敬,崇洋眉外,唯利是圖,唯利具爭等等。從行為上肆無忌憚的誹謗傳統優秀文化,有的沆瀣一氣褻瀆紅色文化,扭曲文化精體等等。諸如此類以上現象都是應該剔除的。
8. 文化需要創新和剔糟的要素有哪些
文化需要創新的要素,有很多就比如說文化的自信創新,還有文化的創作都是需要創新的,還有剔除的話,那麼文化的一些不好的地方影響肆敏文化發展需要消除,這樣才能櫻閉讓文脊雹裂化更好的發展。
9. 如何看待最近比較流行的廢話梗
廢話文學雖然「廢」,但它實火啊!
目前短視頻平台的野蠻生長,讓「梗」文化盛行,網友們每天上網沖浪,閑暇之餘的樂趣那就是「造梗」,所以廢話成為一種「網路文學」也離不開廣大網友腦洞大開的玩梗熱情。廢話文學最開始起源於B站,某仔喊銀UP主發布視頻說了一大堆,卻好像什麼也沒說,被網友評論「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隨後火遍全網。
除了廢話文學之外,之前的凡爾賽文學、糊弄文學也是如此,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契合當下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又在社交、短視頻平台強大流量的推動下,火爆出圈,鋪天蓋地般涌來,成為一門「網路文學」。
目前「廢話文學」是網路上的熱梗,但至於這輪廢話會持續多久我們也不得而知,但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網路熱梗爆紅,年輕人的追梗路之路有廣闊的空間,因此對於品牌方來說,讓自己品牌的營銷內容成功融入「梗」文化,就能夠成功的貼近年輕人的社交場景,形成有效的「病毒傳播」,而且這樣的贏下手段也非常適合想要做年輕化轉型的品牌,與其想破腦袋的迎合年輕人,不如跟年輕人玩在念宴一起,適度「玩梗」就是個絕佳的選擇。
好了!看完了這篇回答的人都已經看完了吧!不出意外的話,下次回答應該是在下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