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幫我翻譯以下的英文,謝謝
倫理與規范尺寸:致力於為公眾服務也許最持續的批評的在線新聞專業,最清楚的線記者想使傳統他們與那些在線工作,並涉及了道德的行為。似乎有「一個概括的, 在一些新聞編輯部有種說不出的觀念認為,網路新聞身材伍棚瘦小的錯位的表兄「真正鄭備」的新聞,互聯網是一個繁殖會上,裝模作樣地,那也許網路新聞運行一個等級低於傳統新聞媒體的標准」。馬特做苦工的人- - -誰說他討厭記者,誇誇其談,說他不是也不可能一個,宣告新聞是一個詐騙,已成為孩子的海報很多威脅在線信息交貨。也許苦力, 最著名的是打破了故事的毫無懼色,莫尼卡•萊溫斯基的那段「性和比爾在一起柯林頓在他的網上的苦力」,奢華忽略報告專業標准要求對fact-checking、公平和准確性為公眾服務路徑。他立即列印他所聽見的沒有擔心的准確性,聲稱已經要求的信息」——然後他的鼻子在大拇指記者宣稱他隨心所欲的品牌腔叢則, 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流言蜚語是保持「新聞自由活著並且很好」。總之,他是非常討厭。
㈡ 什麼是附著力法則
附著力法則:流行點的引爆有賴於流行信息的有效傳播,流行信息的附著力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信息附著力取決於信息與受眾之間關聯程度的高低和信息實用性的大小,關聯度高、實用性大的流行信息具有更強的附著力,成為流行的引爆點。
第一步針對特定受眾設計特定信息
不同受眾對流行信息有不同的關注點和需求,要提高信息的附著力,就必須針對不同受眾設計相應的信息和傳播途徑。山脊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根據傳播學者Rog ers的「創新擴散理論」,可以將整個流行行成過程的受眾大致分為三類:
早期採用者
具冒險精神且渴望得到尊敬者。他們喜歡挑戰,不怕冒險,交際廣泛,在自己的交際圈中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視和尊重。他們會主動去尋找相關的流行信息,如閱讀雜志、瀏覽網站等。在對流行信息進行理解和加工基礎上,他們會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二次傳播的責任,往往是某一流行領域的意見領袖。
為了方便他們獲取信息,營銷者應注意掌握他們平時接觸信息的渠道,發布本領域詳盡的流行信息,以滿足他們獲取信息的需求,並有利於形成話題,滿足其在社交中維護意見領袖地位的心理需求。
早期跟進者
喜歡模仿,容易受他人特別是偶像影響的人,是特定流行能否形成的關鍵群體。可以說,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大規模流行的形成。早期跟進者會通過側面觀察、主動咨詢、喚改日常交往或媒體閱讀等方式從早期採用者那裡獲得一些關於流行新事物的信息。其中,與早期採用者的人際交流是他們獲得流行信息並深受其影響的關鍵途徑。
針對早期跟進者的信息傳播的重點是把握人際傳播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內容,並提高早期採用者的滿意度。
晚期跟進者
群體壓力下的後知後覺者。相對於前兩種人,他們獲取信息的積極性相對較小,但他們不想被流行和時尚所拋棄,希望得到相關群體的認可。因此,迫於群體壓力,他們被動地開始跟進流行。對晚期跟進者來說,流逗鏈滲行的規模和趨勢就是最有力的信息。營銷者應多向晚期跟進者傳遞關於流行規模的信息,渲染大規模流行的氣氛。
第二步選擇合適渠道增強信息的附著力
在商業信息泛濫的今天,受眾對信息天生具有抗拒心理,削弱了信息的附著力。產品或品牌信息直接以廣告的形式播放,有時不但引不起注意,還會令人反感。如果能夠針對特定受眾尋找合適的信息渠道,通過巧妙的包裝,降低受眾的戒備心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的附著力。
牽手電筒視節目
當下熒屏上各類電視節目異彩紛呈,談話類、娛樂類、益智類等不勝可數,這些節目各有固定的受眾群和相應的影響力,如果能把有關信息以贊助、貼片廣告或其他更巧妙的形式附著在電視節目中,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中央電視台的《幸運52》、《絕對挑戰》等節目具有流行信息發布的功能。在《絕對挑戰》節目中,3位選手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能,由評委現場裁決被企業聘中的選擇。這檔節目在開始時播放招聘企業的短片,在整個比賽過程中,主持人、選手、企業代表、專家評委、觀眾多方互動,全面展示企業。在殘酷、富有智性的比賽中,企業希望傳達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影響了觀眾。
亮相影視劇
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可以作為電影或電視連續劇中的場景、背景或道具,受眾在緊張刺激或纏綿悱惻的劇情中不知不覺地獲得流行信息。這種手法在西方發達國家非常普遍,影視劇中人物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住的,都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成為商業信息的附著點,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成為某種流行的關鍵引爆點,比如《流星花園》中俊男美女使用的諾基亞手機就頗為搶眼。
在我國,這種做法也越來越多。去年賀歲大片《手機》中所有角色在不同場合均使用摩托羅拉手機,摩托羅拉的品牌深深地印入觀眾的腦海。台灣著名創意人,奧美廣告前創意總監高祖侃分析說:「摩托羅拉贊助《手機》就是因為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更加貼近消費者的溝通方式,而電影是接觸消費者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用時尚報刊塑造流行
用一種輕松時尚的樣式來包裝企業或產品、品牌信息,出現於各種時尚雜志中,讓追逐流行和娛樂的消費者在一種輕松的狀態中接受信息、獲得知識。
《瑞麗》會展示新一季的流行服裝,在展示衣服旁邊標上品牌名稱和價格,並輔以如何搭配衣服等內容。《時尚家居》會介紹「如何進行復式結構」的房屋裝修,並推薦好的設計公司和一些裝修原料。《汽車族》會介紹某款新車的優良性能等等。有關商業信息和專業雜志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吸引並滿足主動尋求信息的消費者,成為某種流行的引爆點。
變乏味公共場所為趣味性媒體
在電梯間、火車站、銀行等公眾場所中,消費者往往處於乏味無趣的等待狀態中,這時他們更容易注意並樂於接受富有趣味性的信息,特別是影像視覺信息。這些場所的信息一方面更有附著力,另一方面會隨著公共場所人員的高速流動而擴大傳播范圍,成為流行信息的集散地。因此這些以前是信息傳播盲點的場所,現在越來越多地被作為有效的信息載體而受到營銷者的青睞。不過,目前在電梯間、火車站等場所傳遞的信息不成規模,還要和大眾媒體等其他媒體整合使用,效果才會比較明顯。
挖掘消費場所的信息載體
燈光搖曳的酒吧、格調浪漫的咖啡屋或裝修精美的酒店等消費場所,通過精心的設計,可以成為流行信息的重要發源地。比如,可以在這些消費場所選擇合適地方放置別致的書架,擱放關於企業信息的精美明信片,而消費者通常會主動領取精美明信片等留作紀念、送人或收藏,企業信息由此牢牢套住消費者而得以有效傳播。這些場所本身就是流行的可能發源地,其傳遞的信息天生就具有流行的特質。
與流行電腦游戲交融
《銀河戰士》、《仙劍奇俠傳》、《古墓麗影》、《大富翁》等電腦游戲在全球擁有大量受眾。在游戲中加入企業的產品或信息是一個增加信息附著力的好途徑。
由Maxis公司開發,Electronic Arts公司於2002年第四季度發行的游戲《模擬人生》系列成為全球銷量第一的電子游戲,內容上貼近生活令它受到男女老少玩家的青睞。游戲製造商創造出一些人物,這些人物會使用諾基亞,會吃dole牌的香蕉,喝bawls g uarana——一種含咖啡因的飲料。玩家可以控制游戲中的各個人物,比如規劃他們的日常生活,玩家對產品的使用預示著某種消費趨勢。在這個游戲中,企業、產品、品牌的信息可以通過數字科技得以全方位地展示,形象而直觀,影響巨大。
不可忽視的BBS/Blo g/MS N/QQ
BBS等工具均可稱之為網路上的人際傳播。人際傳播說服力很強,與網路結合後又大大提高了傳播速度。BBS給了人們一個充分討論的空間,討論者很容易權衡各種意見得出自己的結論。Blog使得個體有了出版自由,當初柯林頓丑聞就是在傳統電視、報紙媒體受到壓力禁報的情況下,由德拉吉首先在自己的Blog上捅出《德拉吉報告》的,並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一朝間天下盡知。MSN和QQ更是典型人際傳播的網路再現,並且更多地是一對一的傳播。所以企業、產品、品牌信息如果在網路媒體上做得較出色,說服力和可信度都會比較高。
第三步精心設計的信息內容是決定性因素
信息內容本身對引爆流行至關重要。精心設計巧妙構思的信息內容,才會有很強的附著力,令人難忘,影響消費者的認知,甚至激發他們採取行動。以下幾點可以是增加信息附著力的一些方法。
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信息
消費信息是用來解決消費者購買決策中遇到的困難,所以直面消費者困難,提供最簡便直接的問題解決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與消費者的關聯度,增強信息附著力。電視觀眾最討厭的腦白金廣告曾經多次被評為最惡俗廣告,然而其促銷力驚人,關鍵在於它提供了一種送禮的解決辦法,為物質高度豐富社會里的消費者解決了一個「送禮送什麼」的實際難題。
製造話題性的信息內容
信息中如果含有社會廣泛關心的話題,就容易吸引受眾主動關注,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信息可以藉此而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製造話題性信息內容有借勢和造勢兩種途徑。前者尋找社會熱點問題和產品服務信息之間的關聯性而製造話題,如統一潤滑油藉助伊拉克戰爭,蒙牛乳業藉助「神五」上天都實現了自身的信息傳遞目的,產生了良好效果。後者在社會關注的問題和本企業之間尋找結合點,使企業成為一個社會話題。
創造易於流行的廣告語
琅琅上口的廣告語是消費信息的精華,它好記易懂,附著力很強,因廣告語而促成流行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國廣告業的發展,留下很多令人深刻印象的成功廣告語。比如立邦漆的「處處放光彩」、伊利AE優酸乳的「越貪吃越美麗」、力波啤酒的「多少上海人,多少喜歡上海的理由」、動感地帶的「我的地盤聽我的」、東潤楓景的「發現居住的真意」、豐田花冠的「世界心動時刻」等。
使信息內容形象化
提到麥當勞,小孩子都會想起富有親和力的麥當勞叔叔;提到肯德基,消費者腦子中就會浮現和藹慈祥的肯德基上校的形象。這就是形象化信息的力量,它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記憶,並可以成為廣泛流傳延展性很強、獨一無二的代言物。
經過PPA事件又卷土重來的康泰克沿用了以前的卡通形象,命名為「新康泰克」先生。為了宣傳現在不含PPA,新康泰克先生拿著一個放大鏡將「不含PPA」的提示明明白白地展示在消費者面前,使得該產品又迅速被市場接受。旺旺食品包裝上那個壯壯的粗胳膊粗腿的小孩,吸引了大量希望自己孩子強壯的家長,和對這個圖畫感興趣的孩子們。「新康泰克先生」和「旺旺小孩」分別增加了各自信息的附著力。
「亞病毒行銷」法
「亞病毒行銷」是指企業為了推廣某個品牌產品,故意散布不利於自己品牌的網上廣告或消息,引人發笑,引起人們對該品牌的關注。與一般時間較短的網上動畫不一樣,以「亞病毒行銷」為目的的網上廣告情節較長,品牌標志貫穿廣告始終,企業的網址鏈接也隨處可見。動畫製作手法上故意表現出粗陋的特點,給人「業余創作」的感覺。芬達橙汁推出了廣告語為:「所有橙色的東西都是芬達,為什麼不?」的廣告活動,廣告中的主角有一條特殊的舌頭,會被所有色彩鮮艷的物體吸引。在最近出現了一個更改版,一個小男孩起勁地舔一件女式夾克,那件夾克也是橙色的。
「亞病毒行銷」以其低成本、傳播快的特點而逐漸流行,不少國際知名品牌,如「百威」啤酒、「福特」汽車、「李維」牛仔褲和「萬事達」信用卡,最近都被認為採用了「亞病毒行銷」進行網上宣傳。
飢餓營銷法
所謂「飢餓營銷」策略是指在產品上開發與營造一種獨特性(與競爭產品區別開來),在銷售上採取供應低於需求的方法,有意識地營造一種產品供不應求的市場緊俏氣氛,使消費者產生一種購買的緊迫感。
世界最大的巡迴式嘉年華於2004年7月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將持續到8月22日,共52天。經過兩周時間的運行,北京環球嘉年華遊人總數達到27.5萬人,過去10多天里日最多接待遊客2.5萬人。為什麼嘉年華在北京掀起一股流行的風潮?一方面消費者被它的品牌和規模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稀缺性,因為環球巡迴,所以大家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再來北京,所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大家紛紛玩一把,掀起了一股了消費者的熱潮。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要增加信息的附著力,我們還可以運用明星策略,訴諸於專家的權威策略等方法,但是最根本的要認識到:企業的產品服務是最有說服力的信息。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要質量過硬,是提高信息附著力,引發流行的根本所在。流行就是在早期採用者不斷地示範消費並吸引模仿者的過程,如果產品服務不好,早期採用者會否定它,並傳播給相關群體,流行可能因此而終止,如果產品或服務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話,還有可能引發「負面」流行,危害就更大了。
㈢ 如何看待澎湃新聞
知道澎湃新聞,也是一個月內的事情。我在用騰訊新聞客戶端的時候,注意到裡面有的新聞,被添加了內容出處"澎湃新聞",鏈接上了網址。
對於這樣一個突然冒出來的新聞媒體,我當時就充滿了好奇。不用上網路,我就預估了這么幾種可能:
第一,針對時政新聞的引用,敢直接點名說引用「澎湃」,說明它背景不凡,至少是國有媒體的背景。
第二,引用的時候帶上網址,是在強推網站,說明該媒體上線時間不長。
在好奇中,還是等到了很多和我一樣好奇人的解答,終於搞清楚了,澎湃新聞果然是新上線的新聞媒體。而且,是一個重量級的產品。它出自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的第一個成果。上線時間是2014年7月22日。原來,是昨天才上線!
上海報業的改革我是知道的。我是一個長期的報紙閱讀者,上海新聞晚報和今日早報,都曾經是我的閱讀對象。在2013年下半年的改革中,這兩份重量級的報紙被停刊,只留下新民晚報。
停刊出自於無奈。這些年來,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傳統媒體的廣告收入大受沖擊,媒體人大抵活得都像只狗(網路語)。這是一個迷洞侍運失的群體,曾經的強勢話語地位被互聯網媒體革了命。年輕人再也不看報紙,傳統媒體失去了話語權。
傳統媒體是不心甘的。在互聯網上,大量的新聞內容不是沒人閱讀,而是閱讀的人更多了。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聞內容的傳播更加快速。相當多的內容,其實還是來自於傳統媒體。傳統媒體不是喪失了原創內容的生產權,而是喪失了互聯網浪潮下的內容分發權。
這次上海報業集團重磅推出的「澎湃新聞」,我並不看好。理由並不復雜,闡述如下:
首先,澎湃新聞是作為新聞中的互聯網產品來運作的。這個定位本身就有些問題。
按照澎湃新聞的說法,要做專注時政與思想的互聯網平台,內容專注於原創、精品。讓做內容的,和做產品的搞在一起,這個問題不是一般的大。在很多時候,內容和產品是無法互補的納梁,內容傾向於深度,而產品傾向於流向。深度和流量是一對矛盾。所以,到後來,必定出現一個局面,內容從屬於談州產品,澎湃新聞失去它出發時的定位。
看了下澎湃新聞的web網站,可以把它歸納到自媒體性質的原創新聞網站。類似的網站早已經有之,比如福布斯中文網,操作模式也是比較成熟。要說是互聯網產品,頂多是和新民晚報、大申網這樣的傳統門戶型新聞媒體有所區別。首頁大幅精簡,以瀑布流的形式,來展示內容;重視新聞內容的評論UGC;拉攏一批有質量的高產作家來做專欄;找一批評論家來做內容。
㈣ 英語the report is e today怎麼翻譯
「the report is e today」翻譯成中文是「報告今天到期」
關扮兆鍵單詞「e」詳解
一、音標:英[djuː]美[ː]
二蘆扮、釋義:
adj. 到期的,預期的;應有的,應得的;應付的,應給的;適當的
adv. 正對著
n. 應得,所得;會費
三、近義詞:expected,mature,payable,prospective
四、片語短語:
e for應該得到
e out待發;待退;應離店但還未離店
e to由於 ; 因為 ; 應歸於 ; 歸功於
五、雙語例句:
The accidentwasetoexcessivespeed.陪缺灶
事故的原因在於速度過快。
.
許多事故都是由於飛行員判斷失誤造成的。
I'mstille15day's leave.
我還應有15天的休假。
㈤ 什麼是blog給我回答
博客
1. blog(=部落格)=Weblog=網路日誌(=網志);
2. 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
博客(Blog),是一種簡易的個人信息發布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注冊, 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博客充分利用網路互動、更新即時的特點, 讓你最快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與資源; 你可以發揮無限的表達力, 及時記錄和發布個人的生活故事、閃現的靈感等;更可以文會友, 結識和匯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
關於博客
⒈什麼是博客?
中文「博客」一詞,源於英文單詞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log,其實是Web 和Log的組合詞。Web,指World Wide Web,當然是指互聯網了;Log的原義則是「航海日誌」,後指任何類型的流水記錄。合在一起來理解,Weblog就是在網路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或者簡稱「網路日誌」。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習慣於日常記錄並使用Weblog工具的人。雖然在大陸早些時候或者台灣等地,對此概念的譯名不盡相同(有的稱為「網志」,有的稱之為「網錄」等等),但目前已基本統一到「博客」一詞上來。該詞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網路評論家王俊秀和方興東共同撰文提出來的。博客也好,網志也罷,僅僅是一種名稱而已,它的本義還是逃不過Weblog的范圍。只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博客」,既可用作名詞Blogger或weblogger——指具有博客行為的一類人;也可以作動詞用(相當於英文中的Weblog或blog),指博客採取的具有博客行為反映、是第三方可以用視覺感受到的行為,即博客們所撰寫的Blog。因此,「他/她是一位博客,他/她天天在博客」及「博客博什麼客?」在中文語法與邏輯上都是正確。只是不同場合的用法不同罷了。
Blog究竟是什麼?說了半天,其實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判謹碰,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記錄著blog個人所見、所聞、所想,還有一些Blogs則是一群人基於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博客存在的方式,一般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託管博客,無須自己注冊域名、租用空間和編制網頁,博客們只要去免費注冊申請即可擁有自己的博客空間,是最「多快好省」的方式。二是自建獨立網站的博客,有自己的域名、空間和頁面風格,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方興東建立的;三是附屬博客,將自己的博客作為某一個網站的一部分(如一個欄目、一個頻道或者一個地址)。這三類之間可以演變,甚至可以兼得,一人擁有多種博客網站。
⒉博客與黑客的區別
博客一詞的創始人方興東先生對於博客與黑客的區別有這樣一段論述:①博客與黑客一樣,也是「知識工人」的一種類型(註:這里所說的黑客,是指像Linux社區成員那樣的生產性而非破壞性黑客)。黑客的力量與其說來自於他本人作為「知識個體戶」的智力,不如說來自於一種組織機制。而這種組織機制——開放性、自組織、自我優化,恰恰是由知識的充分共享——源代碼的開放——來保證的。在這個意義上,黑客與其說是指人,不如說是指一種全新的知識的生產方式和交流方式。與黑客不一樣的是,博客從一開始首先就是指一種網路交流方式——繼Email、BBS、IM(即時通訊)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一種媒體形式——自媒體(we media,或者叫「個人媒體」)。換言之,僅從字面上講,博客首先是指一群人,其次才是指某個人,首先是指「我們」,其次才是指「我」——通過多鏈接晌數的、「序曲——導言」式的網路日誌,使「我」成為「我們」,並讓更多的人匯入到「我們」中來的「我」。知識共同體」是他們共同的血緣。在博客和黑客的世界裡,借用鄧恩的詩句來說,「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大地的一部分。單個的博客不是一個自足的點,而是掘談一個知識網路上的節點。相對而言,博客比黑客更明顯地表現出「節點」的性質來。②與黑客相比,博客的知識門檻低得多。任何人都可以在幾分鍾之類迅速成長為一名博客——只要他有這個興趣即可。博客的文本提供了不少信息,但博客本人往往可能不是作者(版權所有者),他所做的,可能僅僅是提供了一些鏈接而已。另外,博客的讀者也可以加上自己的鏈接。因此,與傳統媒體不一樣,博客往往不是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而是通過已有或潛在(有可能被其他人加上)的鏈接,把注意力引向一個個「他者」。最重要的是,博客通過把讀者引向讀者自己,讓讀者逐漸成為作者。從知識和信息的消費者變成提供者。
⒊博客的產生的背景及歷史簡介
理解了博客與黑客的區別,也就明白了博客的核心其實就是超文本語言的再現。這種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猶太人的一部法典《塔木德》。這是一種看起來多少有些奇怪的法典。表面上,它由正文與後人的注釋兩部分構成,但兩部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兩部分互為正文和注釋。而且,注釋也是多層次的,包括對注釋的注釋,對注釋的注釋的注釋……《塔木德》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開放的文本而不是一本「只讀文本」;原創者(立法者)與再創者(法律的解釋者)只有先後之分,但在權威性上沒有差別,從而也就沒有嚴格的作者和讀者的差別。正因為《塔木德》的所有讀者(即所有的猶太居民)都參與了作品的創作(也就是修改和完善),使這樣的一部法律在不斷延伸的時間長河中不斷優化、升級。
但如果僅憑這些就說《塔木德》的作者們是最早的博客,恐怕有點讓人貽笑大方了。畢竟當時只知道什麼叫「蜘蛛網」,呵呵。不過,它的理念是博客的理念沒錯。真正的互聯網上最早的博客是誰,現在已無從考證了。不過,2000年,台灣阿堅發表的《網錄:一種新內容形式的崛起》,是一篇比較早的系統介紹博客的文章,該文發表於2000年1月7日。時隔不久,國內門戶之首的新浪也在「新浪科技」的業界新聞中,報道了博客現象,題為《直播網站和日誌網站在美國盛行》,作者署名「少岩」。由此可以看出,當時Blog現象已經引起多方注意。同年發生的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想必大家都記得吧,它不僅以人類社會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劇災難永載於史冊,同時,它也直接推動了Blog的普及和發展,使Blog開始正式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9.11」事件發生後的幾小時里,幾乎所有的主要傳統媒體網站都由於訪問量過大而近乎癱瘓,這中間包括CNN、紐約時報和BBC重量級的媒體網站,而更加傳統的電視媒體的報道內容卻被很多人認為不夠深入和全面。其實,互聯網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打擊」下並沒有死,而是以其他方式或者在其他地方重生了,這就是Blog。其中最著名的幾個Blog站點就是戴夫.溫納斯(Dave Winers)的Scripting News網站和Slashdot和Fark站點。這些站點一改以往的反世俗的態度,空前地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已經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相關信息。從目擊者的親筆描述到緊張的試圖得到朋友和親屬狀況的請求。其中最典型的是當數戴夫.溫納斯的Scripting News。這個原本主要是介紹技術界的一些動態的站點,在襲擊發生的當時就擔負起了傳遞最新消息的責任。整個9月11日早晨這里一直是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最佳地點。僅9月11日當天,在Scripting News網站上,與「9.11事件」相關的消息有近100條,有從其他媒體上摘錄的新聞和申明(布希定義這是一場恐怖主義戰爭),也有目擊者的直接描述(兩座塔都已經倒塌),還有在其他國家的人提供的當地的反應(駐日美軍提高了戒備)和最新的照片。Scripting News甚至成為了傳統站點的一些消息的來源,《紐約時報》也報道了Scripting News作為互聯網上的代表反映了人們對於這場襲擊的反應和關注。Winers事後第三天在網站上進行了一些解釋:「在互聯網上有更多的人能夠描述一個故事。我們在得知新聞站點在突如其來的過度訪問面前近乎癱瘓,並且也沒有能夠提供太多有價值的新聞。這時候,我們就立刻開始了在自己的站點上讓更多的人貢獻新聞同時讓更多的人獲得新聞。互聯網沒有死,事實上它才剛剛開始。」
和Scripting news相比,另一個blog的參與者則更加與其原來的「理念」相距甚遠。以「這不是新聞,這是Fark」作為座右銘的「玩笑新聞」集散地Fark非常不情願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新聞來源,但是事實上他們卻成為了典型,證明了有多少人希望在網上獲取和提供新聞。在「9.11」事件後的一天內一共有157條相關的消息。而在之後網站編輯德魯.科蒂斯(Drew Curtis)發表的一個聲明更加說明了他們的矛盾心態:「首先,一半的道歉。在過去的幾天中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平滑地把我們從一個調侃新聞的站點轉型成一個真正的新聞站點。我們從來就沒有認為我們需要這么做,但是『9.11』事件後所有新聞站點都不幸倒下的事實,我們不得不承擔起這個『作為新聞站點的』任務。第一次我意識到我們站點已經不是一個愚蠢的搞笑站點,而是在為人們提供真正資料的新聞站點。這種嚴格的新聞真實性真的從來沒有(在這里)發生過。」
從此以後,Blog就成為了網上的熱點,特別是在美國。2001年開始,國內的相關報道就更多一些。比如《數字財富》雜志在當年第26期,發表了魏戎同志編譯自美國The Instry Standard《工業標准》雜志)的一篇由Nicholas G.&Carr撰寫的關於博客的文章,題為《可塑媒體》。但真正在國內引起廣泛的注意和重視還是在2002年的夏秋之交,自以方興東為代表的一代博客人建立「博客中國」網站並大力推廣之後,博客這個全新的概念才真正在中國這塊遼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中文的博客網站也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
4. 博客訂閱服務
相較於傳統上對訂閱的理解,由於網路技術的發展,新聞訂閱博客訂閱越來越深入日常生活,現在大多數的新聞網站和博客網站都提供RSS訂閱的功能更。RSS 是在線共享內容的一種簡易方式(也叫聚合內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通常在時效性比較強的內容上使用RSS訂閱能更快速獲取信息,網站提供RSS輸出,有利於讓用戶獲取網站內容的最新更新。網路用戶可以在客戶端藉助於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軟體,在不打開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閱讀支持RSS輸出的網站內容。您一般需要下載和安裝一個RSS閱讀器來管理這些新聞,在線方式是現在更加流行的方式,不用安裝附加的軟體,在任何上網的地方就能夠獲得你想知道的內容而無需做任何的數據遷移工作,訂閱後,您將會及時獲得所訂閱的最新內容
5關於博客的一些說法和比喻
我搜索了一下,對於博客的說法,網上有如下一些論調和比喻,列舉出來,對大家理解博客是有好處的:
——博客是繼Email、BBS、ICQ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方式。
——博客是網路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路日記。
——博客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
——博客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通過博客,讓自己學到很多,讓別人學到更多。
——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版」:舊媒體(old media)→ 新媒體(new media)→ 自媒體(we media)。
總之,博客是一個正處於快速發展和快速演變中的互聯網新應用。在《市場術語》中對博客的定義為:一種表達個人思想和網路鏈接,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Pyra創始人EvanWilliams認為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sonality)。佩姬?努南的解釋是: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於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其他說法還有:博客是一個「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Dylan Tweney),博客是新型的「協同媒體」,博客是「不停息的網上旅程」,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是「網路中的信息雷達系統」,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是「自組織網路生態」,是「草根記者」……
成為一名博客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只要你原意,任何人都可以在幾分鍾之內成長為一名博客。
6. 博客與Web 2.0
博客已經擴展出了幾種應用,如播客等。博客可以作為個人在互聯網上的內容中心,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和展現自己的地方。博客也應成為現在非常流行的「個人空間」的核心應用。
7. 博客搜索
鑒於博客的迅速發展和特點,很多專用的博客搜索引擎出現了,與傳統搜索引擎不同的是博客搜索更新更快,更偏向個人化。常見的各大搜索引擎公司都開始提供專門的博客搜索如:網路博客搜索http://blogsearch..com/,有道博客搜索,Google博客搜索,以及很多新興的以博客服務為主的新興網站提供各種針對博客的搜索服務,與傳統搜索引擎覆蓋面廣的特點不同,這類網站更傾向於個性化的搜索,發掘博客文章的內容,比如Blogline,百博網 ,抓蝦等等
8.博客營銷的概念
博客營銷的概念可以說並沒有嚴格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博客這種網路應用形式開展網路營銷。要說明什麼是博客營銷,首先要從什麼是博客說起。現在關於博客概念的介紹已經非常多了,對博客概念的描述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博客就是網路日誌(網路日記),英文單詞為BLOG(WEB LOG的縮寫)[網路營銷教學網站對於博客概念的解釋:什麼是博客,博客及其發展簡史]。
博客這種網路日記的內容通常是公開的,自己可以發表自己的網路日記,也可以閱讀別人的網路日記,因此可以理解為一種個人思想、觀點、知識等在互聯網上的共享。由此可見,博客具有知識性、自主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徵,正是博客這種性質決定了博客營銷是一種基於個人知識資源(包括思想、體驗等表現形式)的網路信息傳遞形式。因此,開展博客營銷的基礎問題是對某個領域知識的掌握、學習和有效利用,並通過對知識的傳播達到營銷信息傳遞的目的。
與博客營銷相關的概念還有企業博客、營銷博客等,這些也都是從博客具體應用的角度來界描述,主要區別那些出於個人興趣甚至個人隱私為內容的個人博客。其實無論叫企業博客也好還是營銷博客也好,一般來說博客都是個人行為(當然也不排除有某個公司集體寫作同一博客主題的可能),只不過在寫作內容和出發點方面有所區別:企業博客或者營銷博客具有明確的企業營銷目的,博客文章中或多或少會帶有企業營銷的色彩。
二、 博客興起的傳播學思考
博客的興起和發展顯示出博客的巨大傳播力量和極強的生命力,並在傳播學者和媒介管理者中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
(一)、博客:真正平民化的媒體
有人把博客叫做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因為它的信息搜集、整理、製作、傳播的全過程完全由個人來完成,其內容涉及的是與個人相關的信息,如個人作品、個人日程安排、每日閱讀心得、個人推薦網站鏈接等等。博客內容只跟博客自己的喜好有關系,而不受政府,黨派、和任何社會組織的影響,博客的更新沒有時間限制,形式也不拘泥於傳統的媒體報道形式,可以是圖片、文本,也可以是影音文件等等。博客的內容、形式、更新時間完全由博客自己決定。
博客推崇「零編輯、零技術、零體制、零成本、零形式」的低門檻進入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博客,任何事情都可以博客,任何方式都可以博客」。⑦博客沒有上司領導,沒有公司束縛,沒有內容主題的要求,也沒有文體限制,甚至沒有工作時間要求,成為博客純粹是一個自由狀態的人的自發行為。個性的思想、個性的愛好和興趣能在博客中充分展示,這正是博客能夠吸引博客本人和讀者的力量源泉,使博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平民媒體。
(二)、博客對傳統傳播模式的革命
傳統的媒體傳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傳播模式,有史以來,大眾傳播一直奉行的是少數人製作、多數人消費的信息傳播模式,傳統的傳播模式不僅限制了公眾的信息傳播權,而且控制了公眾的信息佔有規模。網路出現後,雖然公眾與傳媒組織共享了相同的信息通道,但是這種共享是極其有限的。博客的傳播模式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開放式傳播模式:大多數人發言、大多數人消費。博客給更多的人提供了一個參與搜集信息、發布信息的平台,博客之間通過相互共享和交流,可以從多角度、多方位的對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報道,從而使報道更加全面真實。博客的出現使新聞業再也不是媒體公司和專業記者自上而下的傳播過程,而越來越成為一種受眾、編輯、記者互動的自下而上的傳播過程,受眾也不再是被動的角色,而是新聞信息的參與者,主動的參與到新聞信息的收集、報道和傳播的全過程。⑧
1947年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理論,他認為在信息轉播的過程中,充滿了「把關人」。但是,在傳統的大眾傳播中「把關人」只是少數的媒體從業人員,信息是否被允許進入傳播渠道或者在渠道中繼續流動只能由這些少數人來決定。在博客中每個人都可以相對獨立地完成信息搜集、整理、製作、傳播的全過程,在信息取捨過程中,也當然地充當著「把關人」角色。於是,在傳統傳播環境下由少數傳播組織控制把關權的狀況,就被龐大的博客「把關人」陣容徹底顛覆。⑨
(三) 博客使新聞報道更加及時、全面、完整
雖然博客不是專業的新聞記者,但是博客隨時可以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及時的發布到自己的博客網上,並且不需要任何部門的審查,不受任何機構和團體利益的影響,這就保證了新聞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和公正性。而且博客分布在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有的博客甚至是各行業部門的專業人才,他們發布的新聞有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因此掌握的信息有可能要比專業的記者要全面、真實的多。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許多現場的博客把自己親生經歷和感受登載在博客網上,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傳統媒體也爭相刊登來自博客的信息。目前,世界上許多傳統的媒體都非常重視來自博客的新聞,從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並對其信息進行跟蹤和深入報道,博客新聞已經成為專業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
有些新聞事件的發生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博客能夠通過高強度的交互報道、多角度的信息披露把新聞全過程不斷呈現出來,有些博客網站甚至還專門將各大專業媒體的報道匯總後製成鏈接群,對專業媒體報道的信息進行整合,使報道主題進一步地延展,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全面、完整。
(四)、博客真正實現傳播的小眾化、專業化
博客按照個人的欣賞標准和評價尺度選擇、收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並在博客網上推薦給他人,他們將小部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群體視為目標讀者。在博客社區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讀者群,每個博客又是這個群體的忠實的讀者,從而形成一種規模宏大的多對多互動傳播的小眾化傳播模式。
博客按內容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以發布時效性內容為主的博客,如過濾各類新聞的博客;一類以發布專業性知識為主的博客,他們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對專業知識進行過濾和積累;一類是以個性的交流為主的博客,如記錄個人生活日記的博客。有共同興趣的博客可以組成一個博客社區,在這些社區里匯集了一批有專業技術、樂於共享的博客,他們把日常看到和想到的思想精華及時發布在自己的博客上,使得社區成員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接觸最鮮活的思想,瀏覽全世界最新的專業信息、評論與報告,准確把握最新的專業熱點、專業動態和趨勢。
(五) 博客和傳統媒體的融合
博客作為新的媒體形式,它是傳統媒體的延伸和發展。一方面他具有傳統媒體的所不具有的優勢,另外一方面它又脫胎於傳統的媒體(如互聯網),需要藉助傳統的媒體力量來發展自己。正如在「柯林頓拉鏈門丑聞事件」中如果沒有《新聞周刊》,德拉吉不可能捕捉到這一轟動世界的新聞線索,沒有傳統媒體的報道,這一新聞也許會淹沒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而不為人們所注意。
傳統的媒體同樣也需要博客來擴大自己信息的來源和群眾基礎。目前許多網站開始把博客融入到自己的運作模式中,有的網站甚至把知名的博客網站收購到自己的麾下,把它作為自身媒體的補充和延伸,藉以吸引更多的讀者。隨著博客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它將會和傳統媒體形成一定的互補,甚至雙方在很多方面還會有進一步的進融合趨勢。
三、 博客:如何生存
博客是否能生存發展下去關繫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加強自身的管理,二是如何選擇一種適合自身發展的運營模式。有人擔心,每個人都可以在博客中發言,會不會因此而失控?博客報道的大量的信息,會不會使博客變成新的信息垃圾場?低成本運作模式還能讓博客支撐多久?
博客能不能很好的發展自己,自身的自律機制在其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博客就象一個個開放的私人的房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房間整潔有序而不是烏煙瘴氣。所以博客雖然顯得很自由,但是它的有序性和內容的原創性遠遠高於過去的論壇。至今為止,博客世界都表現出驚人的有序和自律,他所具有的公信力甚至超過有些傳統的媒體。⑩當然,有些博客報道的新聞信息中也存在虛假的信息,但是博客世界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最終將會把一聲譽不好的博客網站淘汰出局。
博客從其誕生起就顯示出其反商業性的本性。博客網站基本都是低成本運作,甚至是零成本運作,博客中國在成立初期就曾經提出網站運營的三不原則:不刊登商業性內容、不刊登商業性廣告,不對內容商業化收費。這種運營模式能否使博客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優秀的博客擁有很多的讀者,擁有很高的知名度,這是博客發展的動力。但是對於博客託管站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用「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的話來說博客中國「就是一個網民在網上的家」,如何讓這個「家」能生存和發展下去?筆者認為一方面優秀的博客託管站可以吸引一些商業廣告和企業贊助,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和一些商業網站開展合作,商業網站利用博客來吸引讀者,博客也可以利用商業網站的資源使自己生存下去。但是,無論是吸引商業廣告和贊助還是和商業網站合作,博客都應該避免因商業化而帶來的魚龍混雜,失去博客原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