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息 > 如何踐行網路禮儀論文

如何踐行網路禮儀論文

發布時間:2023-03-14 22:08:34

『壹』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2)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方面建設論文篇2

淺談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規范大學生的網路交往行為,發揮網路交往的積極作用,盡力克服網路交往的消極因素,對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發揮道德的導向、規范、約束作用,使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真正做到文明、健康、自律,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抓緊抓好,形成長效機制。

一、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依照一定的原則,才能確保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軌道發展,並科學而有效。因為原則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內在規定性的反映,又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規律性的概括與總結。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遵循“四項”基本原則。

1、時代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針對發生在“特定”時代的特殊交往方式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時代,還要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性原則。基本要求就是這種建設要緊貼時代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充實著時代進步的氣息,反映時代進步的步伐,體現改革創新的精神,與時代的期待相呼應。正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把人類的交往活動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從根本上創新和改變了人類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使人類的交往活動可以超越時空、超越地域,更為方便和快捷,那麼規范這種交往的行為就必須與這種交往特性相適應,籍此明確的導向大學生,作為現代人進入網路交往世界,必須從時代文明進步的角度來對待網路,使用網路,展現當代大學生的時代風采,使文明、健康、自律成為網路交往的時代特色。盡管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離不開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但時代特徵應成為網路道德建設最顯著的特徵,失去時代性,就失去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靈魂。

2、實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種“虛擬世界”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虛擬世界”的交往特性,而且要規范其交往行為,體現實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追求上,應講究實效、追求實效、力爭實效,不但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水平有明顯提升。實效性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性原則,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既要把“實效性”作為建設的追求目標,又要把“實效性”作為衡量建設績效的基本標准。這要求“建設”既要從實效出發,又要求“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實效;既要教育思想務實,又要建設工作扎實;既要把道德教育的基礎夯實,又要把道德自律的過程落實;總之,不注重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實效性,這種建設將毫無意義。

3、針對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對象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貼近“特定”對象的交往行為,又要緊扣網路交往的現實問題,體現針對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針對網路交往的問題現狀,提出有針對性的行為規范,使學生行之有矩;針對網路交往的消極影響,拿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努力減少或減小其負面影響;針對網路交往日益深入大學生生活的實際,形成有針對性的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機制,提高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素養;針對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網路交往道德發展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建沒思考與規劃,使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針對性是實效性的基礎與保證,提高針對性,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提高學生素質;既要注重網路交往道德教育,又要注重網路交往行為管理;既要注重普及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又要注重凈化網路交往環境;如此等等,都是提高針對性的有力舉措。針對性就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注重或失去這種針對性,建設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4、綜合性原則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具有“特定”內涵的道德建設,不僅要內涵明確具體,而且要滿足內涵需要,體現綜合性原則。基本的要求是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綜合多種教育因素和教育途徑,形成綜合性的建設力量,以發揮綜合性的教育作用,形成綜合性的道德效應。在教育要素上,主要綜合道德的、法律的、文化的、環境的、紀律的規范制約作用;在教育途徑上,主要綜合社會、學校、家庭、大學生本人的途徑;形成各種要素有機配合,各種力量綜合作用,各種途經各盡其職,社會關注、家庭關心、學校負責、學生積極的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新局面。網路交往行為規范與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法律規范,與學校的紀律與要求發生著密切的聯系,網路交往道德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法律、道德的共同作用,離不開交往主體的自律,也離不開先進的網路文化的熏陶,更離不開教育主體(學校、社會、教師等)的引導指導,包括凈化網上交往環境,也離不開綜合治理。如果認為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高校的責任,那是失之偏頗的。

二、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應當具有清晰的目標,用目標引導建設。大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客體;還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主體,責任主體。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目標重點必須落實到大學生身上,使他們網路交往道德水平有整體的提升。

1、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

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常說觀念可以改變一切,決定一切,觀念一變面貌新。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是要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觀念。由於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滯後性,使得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缺乏有針對性的道德觀念的指導和引導,往往跟著感覺走,即使“自律”能力強的學生,也以自我的“認為”去進行網路交往,體現的是一種自在的行為,而不是在有正確道德觀引導下的自覺行為。因此,要重在確立“誠實守信”“獨善其身”“慎獨自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不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已及人”“言行一致”等�念,並上升為個體的道德信念,成為個體在網路交往中的精神支柱,變成一種強大的道德力量。

2、提升大學生對網路交往的道德認知

提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基礎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認知,是指對網路交往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包括道德主體的確立,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評價與判斷能力的發展,道德價值的選擇等諸多方面,這是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理性選擇的基礎。大學生出現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對於網路交往道德認知的模糊,甚至把網路交往中的道德關系與現實交往中的道德關系完全隔離開來,以為現實交往需要遵守道德,而網路交往不必遵守;誤以為網路交往中的道德主體是虛擬的,可以“隱身”到“隱退”,可以毫無顧慮。基於這樣一些認知,以致常發生現實交往中不可能出現的道德問題。

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最主要的是讓大學生認識到,網路社會其實是現實社會的衍生,網路交往是現實交往的翻版,雖然有區別,但交往中的道德關系並未改變;道德規范也不能因此而失落;道德主體也不能因此而“退隱”,亦即上網的人不可能離開現實社會而存在,網路交往中的人也是現實生活的人,在現實交往中存在著道德關系,在網路交往中依然存在著這種關系,因而依然守德有責,即使在無人監督與交往對象未見面,不知其性別、身份、地位的情況下,人的道德良知、道德操守、道德堅持仍不能有絲豪的鬆懈和改變,依然要堅持一個人的真正“本色”,並做出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選擇,籍此形成正確的上網和交往態度。

3、增強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

增強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核心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體現出來的遵循網路交往道德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的果斷力、自控力、持久力。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中堅守交往道德底線,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並按道德選擇去行動的最為核心的品質,是與網路交往“誘惑力”作斗爭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問題,其實也是一種道德意志問題,即缺乏那種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自覺性、堅韌性,以及抵制不良信息,色情刺激果斷力、自製力、持久力。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主要的是從學生的內心入手,把道德信念轉化為一種道德的意志力,進而持久、自覺地遵守網路交往道德規范,且以堅強的意志果斷地、堅決的抵制與放棄交往中的各種誘惑,失德行為。

4、強化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

強化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道德意志,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根本目標。網路交往中的道德自律,指大學生在網路交往中,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與網路交往的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內心之“法”,以內在力量,嚴以律已,獨善其身、自覺自為的一種道德素養與水平。也就是,在網路交往中,對“我應做什麼,我應如何做,我做的怎麼樣”等相關問題作自律性的道德選擇。大學生網路交往中的諸多問題,其實多是放鬆了自我的約束,或失去了約束自我的內在力量,做不到獨善其身的結果。有時他們往往不是“不知”,而是“不為”;不是“不察”,而不“不警”;不是“不辯”,而是“不做”;不是“不明”,而是“不守”等,這些教是自律不嚴的表現。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強化大學生道德自律,按道德規范的要求,由“自在”的交往主體變成“自覺”的交往主體,由“虛擬”的交往主體變為“實在”的交往主體,由“隱身”的交往主體變為“現實”的交往主體,不因網路交往的現狀而改變自律。

三、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理順的基本關系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必須理順一些基本關系,只有理順這些基本關系,使之相互協調、各展其長,形成合力,才能化解和消除其中的消極因素,利用和形成有利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積極因素,順利推進網路交往道德建設。

1、建設主體和建設客體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建設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作為建設主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責任者、設計者、主導者、實施者,網路交往道德的效果如何取決於“主體”的作用發揮如何;作為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客體,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實踐者,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客體”的作用水平。雖然建設的主體主要是學校教師、學生,但主客體系於一身的還是學生,學生既是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主體,又是建設的客體。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要強化學生作為“主體”的責任意識,調動其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建設的全過程,從中提高其網路交往道德觀念、認知水平;又要強化學生作為建設客體的擔當意識,調動其道德踐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真正達到知行統一,學用統一,體現出良好實踐效果。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客體作用,沒有學生的主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難以順利推進;沒有學生的客體作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效果就難以體現。

2、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糸。從本質上看,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並無本質的不同,都是用於規范和調節人的交往行為的,只是在調節的交往空間領域和重點上有所區別,現實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現實空間領域發生的交往行為,網路交往道德主要規范和調節“虛擬”空間發生的交往行為。但即使是在“虛擬”空間交往,也要受到現實交往道德的約束,因為他們是存在於現實交往中的人。

在這一點上,交往中的“人”,既是現實交往道德的承載者,又是網路交往道德的承載者、踐行者;也正因為“人”,實現了不同領域的道德鏈接。因此,在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中,理順現實交往道德與網路交往道德建設的關系,既不能將二者分割分離,又不能將二者簡單混淆,而是要達到有機鏈接和融洽,又各有側重,共同約束、規范交往中的人。現實交往道德應成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建設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網路交往道德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網路交往道德要體現是對現實交往道德的傳承和發展,沒有傳承和發展,網路交往道德就沒有自身的特色。因此,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弘揚現實交往道德,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建設,使之相輔相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3、網路交往道德自律與他律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道德自律與道德他律的關系。無容置疑網路交往的匿名隱蔽特點,使得道德規范所具有的外在約束力的效用明顯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道德自律成了維護網路交往道德規范的基本保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重在學生個體的道德自律,需要強化和提升學生道德自律水平,使他們在網路空間里,自覺做到自律“不逾矩”。但這至多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種“無奈”,因為人性的弱點要讓人完全自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注重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結合,要在注重學生道律自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與落實道德他律的方式與措施,力爭道德他律伴隨學生網路交往的全過程,使他律促進自律,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共同規范交往主體的交往行為。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學生道德自律建設,一手抓道德他律建設,沒有自律,網路交往道德規范就無從落實;沒有他律,道律自律就不會持久,也難以見效。

4、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的關系

網路交往道德建設,需要理順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與網路交往道德教育關系。在學生的網路交往中,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難以區分,在誘因上,有些是心理問題誘發的道德問題,有的可能是道德問題誘發的心理問題,有些則是心理與道德問題共同誘發的結果。因此,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既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心理問題,又要解決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問題,只有心理健康才會達到道德健康,道德健康又可以促進心理健康。

是故,加強網路交往道德建設,要堅持一手抓網路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決網路交往心理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心理;一手抓網路交往道德教育,注重解決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問題,健全學生的網路交往道德,使之相輔相成,形成教育合力。沒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就不會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同樣,沒有網路交往的道德健康,要有網路交往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能的。

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是一個事關學生是否健康成長的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問題,應當引起高校領導,教師的重視,更要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關注與認識,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網路交往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網路交往的道德素質,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網路技術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霞.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化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09(9):35-36.

[2]趙愛芹.論大學生網路道德缺失[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208-211.

『貳』 尋論文一篇關於網路道德的論文、、

網路道德失范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摘要】隨著網路飛速發展,網路道德失范日益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文章從分析網路道德失范對於大學生的危害性入手,探究了在新的網路環境影響下的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強調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認識到網路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趨利避害,使網路為我所用。 【關鍵詞】網路道德;網路道德失范;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一、網路道德與網路道德失范
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和飛速發展,正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在網路強勢進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的同時,網路道德也以新的姿態隨之而來。網路道德並不是游離於社會道德體之外的一種社會道德概念,它是社會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出現的一種與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相適應的階段性或以後長期存在的一種道德形式,但卻與傳統的道德有著明顯的區別,在網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凸現出間接的特點。網路社會中的道德不像傳統道德那樣,主要依靠輿論來規范個體行為,而是靠網民以「慎獨」為特徵的道德自律。「慎獨」意味著人獨處時,在沒有任何外在的監督和控制下,也能遵從道德規范,恪守道德准則。也就是說,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在網路上的虛擬社會中往往會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習慣和道德信念層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規范個體的網路行為。
網路作為新的技術平台,具有的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開放性等特點。但在為人們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條件的同時,由於其隱秘性的特點也帶來了相當范圍內的道德失范現象的發生。仔細分析一些典型的案例會發現,大多數道德失范現象往往有著深厚的商業化、社會經濟合理性的動機,與網路架構日益呈現出的社會合理化及社會自動化控制機制的同步發展有關,對網路弱勢社群如未成年人、一般上網者的控制和損害的日益嚴重。從微軟霸權到網路色情暴力泛濫、間諜軟體、廣告軟體、網路牛皮癬、隱私權侵犯、網路誹謗、垃圾郵件,在背後往往找出自動化銷售、電子商務、網路安全及整個IT業不斷成熟的並行軌跡。
二、大學生網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網路的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之特徵會助長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許多學生由於忽視網路文明而導致網路道德失范,進而引發網路犯罪,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實際上,網路道德失范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錯誤行為,它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品德心理畸形發展的具體反映,這種行為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大學生內心的諸多問題,極具危害性。
首先,網路道德失范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錯位。在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環境是僅次於個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再者,網路道德失范嚴重弱化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社會化作為一種發展過程,是通過個人和他人間一種連續的、經歷著許多階段和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現實中的人際溝通對個體社會化進程至關重要。最後,網路道德失范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校園不穩定因素增加。
三、網路道德失范下高校道德教育的開展
大學生是網路世界中最活躍、最中堅的力量,如何在網路環境下探求一條行之有效的高校德育模式,是高校每一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和認真思考、探討的問題。我們看到,網路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同時,也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更新觀念,創新方法,探求二者的最佳結合點也許就是解決網路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負面影響的一劑良方。
(一)轉變德育觀念
面對網路的出現和發展,我們應該及時更新觀念,認識到它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利用網路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我們不但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網路交流的自由、開放和民主,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路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就有利於我們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與學生進行溝通,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績效。
(二)建設德育制度
我們在網路環境下的德育工作也應體現制度化,要摒棄那些不合時宜且毫無成效可言的條條框框,盡快制定出切合高校實際的校園網路規范守則,明確獎懲措施,對違反上網規范的學生予以嚴懲,對一些利用網路進行犯罪活動的學生要移交司法部門。同時,要與輿論監督機制相結合,善於藉助輿論的力量,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導向,使恪守規范者受輿論的肯定、宣傳,反之則受到輿論的譴責、批判。 (三)拓新德育視野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可以讓高校的德育工作也來分享網路的一杯羹,利用網路把大學生拉回正道。即所謂以彼之道,為我所用,還治彼心。一是建立高校自己的網上黨校、網上團校,設立理論學習,努力增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德育思想「進網路」,這不僅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二是鼓勵德育工作者個人設立網頁,充分利用本校網站進行教育。通過有目的組織,幫助一些德育工作者設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網頁,提出一些社會問題,與熱心網友進行溝通、對話、答疑、咨詢活動。三是製作生動直接的德育教學軟體用於德育教學。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活潑的三維動畫及其他的多媒體仿畫面,使大學生如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思想教育方法無法比擬的。四是以德育為主線在大學生中策劃網路技術競賽。比如個人網頁大PK、個人博客「秀」、論壇招募等活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擷取身心所需的營養。五是疏通師生之間網路溝通的通道。可以採取網上聊天的方法,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因勢利導的「滲透」教育才能有效。通過「閑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講道理。或者採取「網上」咨詢的方法。在網上開展信息咨詢,如學生工作信息咨詢,包括有關學生工作方面的獎勵、處罰的政策規定,校內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程安排,校內熱門話題,遵章守紀,文明禮儀等方面的內容。
(四)拓展德育內容
要引導大學生文明上網、依法上網,將網路道德的培養作為個人思想道德教育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一是網路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增加了「網路道德與文明」的內容,重點進行網路道德規范、網路法律規范、網路安全以及網路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網路法規教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網路法規教育,使他們了解法律法規方面的各項規定。教師還應該關注這方面的動態,及時把最新的網路法規、管理規定等向學生傳達。三是網路安全與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五)改進德育教學評價內容及方式
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學評價應對學生正確思考與行為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網路環境下,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個學生的在校表現,可以把網上道德作為一項評價指標。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紀的受教育者已經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面對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學校必須將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的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
總之,今天的大學德育與網路共處一個時空,時刻面臨著網路傳媒的沖擊與挑戰,面對網路道德的失范,我們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在認識到網路發展的必然性的同時,不斷積極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加強思想道德工作管理,趨利避害,使網路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揚霞.論加強高校網路道德建設的重要意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0).
[2]盧勃.論新時期高校網路道德教育.湖北光報電視大學學報,2006(2).
[3]路琴.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新視角.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4]徐振祥.新時期高校德育現代化的基本特質.雲夢學刊,2006,(5).
[5]梁宏偉,王永輝.淺議網路環境對高校德育教育的影響及對策,2006,(1).

『叄』 如何做到遵守網路道德

不在任何情況下惡意攻擊任何網站伺服器。
2.不能在網上利用E-MAIL傳發任何病毒或帶有病毒的文件及垃圾郵件。
3.堅決反對濫注冊會員、濫申請郵箱、濫提交網站等浪費網路資源的行徑。
4.禁止通過任何手段獲取和散布他人個人隱秘資料。
5.不可盜用他人成果,不得在任何形式的作業中抄襲或剽竊他人知識成果,包括校園網以外的一切網路提供的資源,譬如論文、課題、課件等,適當引用他人資料除外。
6.未經作者同意不隨意轉載他人作品。
7.網上應進行正當瀏覽,不去不易於身心健康的網站。
8.不得肆無忌憚地進行網路聊天,不得進行對他人有任何傷害的欺騙行為。
9.注意在網路中的言行,不在網上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不散布任何不良言論。
10.不沉迷於網路游戲。
二年五班王晨旭

閱讀全文

與如何踐行網路禮儀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捷plc編程用哪個軟體 瀏覽:939
vba導入文件 瀏覽:690
更新後版本英文怎麼說 瀏覽:267
桌面雲配置文件分離 瀏覽:505
iphone5如何升級4g網路 瀏覽:5
團購是在哪個app 瀏覽:897
打開多個word文檔圖片就不能顯示 瀏覽:855
騰訊新聞怎麼切換版本 瀏覽:269
app安裝失敗用不了 瀏覽:326
桌面文件滑鼠點開會變大變小 瀏覽:536
手機誤刪系統文件開不了機 瀏覽:883
微信兔子甩耳朵 瀏覽:998
android藍牙傳文件在哪裡 瀏覽:354
蘋果6s軟解是真的嗎 瀏覽:310
c語言代碼量大 瀏覽:874
最新網路衛星導航如何使用 瀏覽:425
以下哪些文件屬於圖像文件 瀏覽:774
zycommentjs 瀏覽:414
確認全血細胞減少看哪些數據 瀏覽:265
文件有哪些要求 瀏覽:48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