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電子政務更好的為民服務
從電子政務發展的大環境來說,2004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戰略目標。在這之後,電子政務的「公共服務」功能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明確了這一點——「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民社會的形成,也對強化電子政務的公共服務職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電子政務自身發展的特點來說,我國電子的大規模建設階段已經結束,我國的寬頻網規模、網民總數等指標均已居世界前列。下一步的工作重心便是如何進一步深化應用,由「量」的擴張轉變為「質」的提高。去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更是強調了在現有規模基礎上,深化應用、挖掘潛力的必要性。
因此,我們認為,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下一步工作重心,是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之上,以「公共服務」為指導方針,不斷深化應用。
具體來說,我們認為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應當大力加強政府網站的服務功能。
政府網站代表著一級政府的形象,而且具有 「實時性」、「交互性」、「超越地理界限」等傳統行政手段所不具備的優點,是信息時代中實現信息公開、政民互動、公共服務的重要途徑。《信息化建設》雜志所做的《2008中國電子政務發展現狀大型問卷調查》也為我們的這個判斷提供了數據支持——在回答當前電子政務建設中什麼是「最見效的項目」時,回答「政府網站」和「門戶網站」的受訪者分別有29%和15.24%,兩者相加比重高達45%。
但是,目前我國的政府網站離「服務型政府」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信息公開不充分,還沒有真正貫徹「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以網站為平台組織的政民互動交流數量偏少,而且不固定、沒有形成常例;基於政府網站提供的公共服務數量偏少,信息化程度有限,大都只是集中在單個部門的簡單業務辦理,包括表單下載、過程信息查詢等,還未能有效地集成多個部門的流程,實現「一站式」服務。
強化政府網站的服務功能。需牢牢樹立網站的「服務」定位,根據大部制改革、省縣直管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重新梳理服務流程,在此基礎上整合後台應用,統一對外服務平台,打造一個協同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網站」。
(2)基層政府應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電子政務。
我們認為,以公共服務為指導,大力深化應用的另一個切入點,是基層政府部門要注意限制「專網」、「內網」的發展,而將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應用上來。
2002年中辦、國辦下發的《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中確立了我國電子政務「專網」、「內網」和「外網」三網並立模式,至今為止這一模式一直是國家級電子政務網路結構,也成為很多地方政府開展電子政務的主要參照模式。但這一模式只是規定到47個副省級以上的單位,對地級市、區縣級政府的網路結構應該如何建設沒有作統一規定。
我們認為,「三網模式」的優點市安全性好,缺點是投入比較大,維護成本高。相對而言這種模式比較適合主要擔負「宏觀調控」、「經濟監管」職能的省級以上政府部門,而對於主要擔負「公共服務」職能、平時處理的涉密信息量非常有限的地級市以下政府來說有些「浪費」。
因此,我們建議,「三網模式」可以在副省級以上的政府部門中保留,而地級市以下的政府部門由於其「涉密信息」量很少,服務職能比重很大,可以鼓勵他們直接依託互聯網上建「辦公業務資源網」,開發基於互聯網的公共服務項目,以節約社會成本。
對於電子公共服務的理解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電子公共服務就是公共服務手段的電子化。這是一種工具層面上的認識,往往出現在電子公共服務的初級階段。第二層次,電子公共服務是電子環境下公共服務的新模式。電子公共服務在本質上當然屬於公共服務。電子政府的主要目標就是順應信息化社會對政府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建立起以公眾服務為導向的政府。
作為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電子公共服務與傳統的公共服務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具有了自身鮮明的特點:
(1)網路化。這是最為明顯的變化。傳統的公共服務是建立在手工平台之上的,包括辦公室、窗口、櫃台,而電子公共服務則需要建立在網路平台之上,包括政府網站、政府內部的公務處理系統等,公共服務項目的申請、受理、傳遞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
(2)便利性。與傳統的人工服務顯著不同的是,電子公共服務通過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使得政府服務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做到讓社會公眾隨時隨地享用政府的公共服務。需要獲得政府公共服務的公眾不管在何時何地,只要能夠接入互聯網,即可獲得相應的政府服務。
(3)回應性。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不是讓社會公眾來適應政府部門的設置和職能劃分的需要,以致使公眾不得不在不同的政府部門之間來回穿梭、迂迴等待,而是政府服務部門應最大限度地從公眾的需要出發,以「公眾利益為中心」設計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改善服務品質,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大的服務效益。
(4)集成化。電子公共服務應具有很強的集成性,能把眾多政府部門的不同政府職能通過網路集成在一起,讓社會公眾享受「一站式」的政府服務,以有效地節省服務時間,提高服務效率。
(5)個性化。在電子公共服務的條件下,政府的服務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使得政府能夠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個性化的、「一對一」的服務。例如,面向個人的健康保健、教育培訓,面向企業的稅務服務都可做到按個性化的要求提供服務方案,並通過互聯網等形式主動提供相應的服務。
(6)互動性。通過網路,公眾既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適宜的時間、地點將服務申請上傳,也可以發表對服務內容、過程、方法的意見,政府則必須對這些意見做出相應的處理,服務方式由「政府→公眾」變為「政府←→公眾」,即由單向變為雙向,由一方主動變為雙方互動。
(7)透明化。這里的透明主要是指服務事項開展過程的透明。在電子公共服務模式中,公眾只需掌握自己的需求,按照規定提交申請,並在一定的時限內查收結果,而無需掌握服務機關的內部構成,無需依靠自己的奔波來推動辦理過程。這種透明化減少了傳統公共服務提供中的「暗箱操縱」的可能性。
(8)高效化。高效意味著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收益的提高,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公眾獲取公共服務成本的降低,包括辦理時間的減少、地點的不受限等。此外,還可表現為政府提供服務成本的降低。
② 如何利用互聯網,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
公民遵循政治參與的三原則,依法有序利用互聯網行使政治權利,履行義務
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積極利用互聯網,採集民意,集中民智,拓展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增強政府決策的透明度和參與度,完善政府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就可以形成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