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環境監測網路包括哪幾個部分
環境監測網路是把空間分布星羅棋布、業務相似的若干監測站點按一定組織、程序相互聯系,構成相互協調的系統。
完善的國家環境監測網路應包括環境要素的監測業務網路(包括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雜訊、污染源、生態、固體廢物、土壤、生物等環境監測網路)、監測管理網路(包括國家、省、市、縣四級管理網路)和監測信息網路(包括數據報告、信息傳遞和在線監控網路系統)。
全國環境監測網由國家環境監測網、各部門環境監測網、各行政區域監測網三部分組成。
參考資料:環境工程專業主幹課程短學時教材《環境監測》但德忠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現代環境監測技術」p435—444
⑵ 地質環境監測體系框架
一、總體設想
我國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總體設想是:健全一套體系、建實一個網路、提升四個能力、延伸一項服務。簡稱「1141」。具體內容是:
健全和完善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一套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包括行政管理體系、工作隊伍體系、監測網路體系、法規制度體系、技術標准體系等。
逐步部署開展地質環境監測示範區建設,建實一個覆蓋我國人口密集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區、國家重點產糧區、重大工程建設與運行區、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區、國民經濟重大戰略部署和調整區的專業監測網路。
藉助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和重大地質調查專項研究工作,系統提升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預報預警能力、決策支持能力和信息服務能力等4個方面的能力。
延伸服務領域,建立一個完善的地質環境保護科普體系,為促進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科學利用和保護資源環境、防治地質災害服務,為滿足政府行政管理、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對地質環境信息的基本需求服務。
二、總體框架
不斷完善監測網路是推進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中心任務。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總體框架如圖6-1所示。
(1)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由專業監測網路、信息網路和群測群防網路等組成。專業監測網路包括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網、緩變性地質災害監測網、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網、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地質遺跡監測網,以及其他地質環境監測網等。按照事權劃分,專業監測網路分為三級,即國家級骨幹網、省級基本網和地市級延伸網。國家級骨幹網由區域控制性監測點(區)構成,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國地質環境的宏觀動態變化特徵;省級基本網由地域控制性監測點(區)構成,主要目的是系統、全面地掌握本行政區內的地質環境動態變化特徵,省級基本網獲取的監測數據是最重要的基礎數據;地市級延伸網由局部針對性監測點組成,以滿足於當地實際需要為原則。信息網路由國家級地質環境信息中心、省級地質環境信息中心和監測信息傳輸網路組成。
(2)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在不同地區應有所側重。山地丘陵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網路和群測群防網路建設為主;平原盆地區和岩溶分布區以地下水和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監測網建設為主要任務;在礦產資源開發區,重點建設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地質遺跡、地熱、礦泉水、水土地質環境等的監測網路建設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確定。
(3)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建設的總體思路是:緊密圍繞提高預警預報水平,群專結合、點面結合、監測與研究結合,建立支撐網路。基本構想是:從國家層面上選擇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地質構造條件和突發地質災害類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以基礎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成果為依託,採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點(單體監測、定點巡查等)、面(雨量監測、遙感監測、群測群防等)結合,建立區域性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基地,長期堅持,面向國內外科研、教學單位開放運行。監測預警基地不僅僅服務於當地防災減災,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監測和分析研究,不斷加深對災害形成機理的認識,逐步完善預警預報判據,有效改進預警預報方法,進而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水平。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區域性監測預警基地構成支撐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骨幹專業監測網路,與群測群防網路、重大單體監測點、示範區等共同構成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網路。並在人口密集區、國家重點產糧區、重大工程建設與運行區、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區、國家經濟重大戰略部署與調整區建立相應網路。
圖6-1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網路總體框架
三、工作要點
1.健全法規,創新地質環境監測管理機制
法規制度是設置監測機構、開展監測工作的依據。通過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把工作實踐中合理的做法規范化。目前針對地質環境監測法規制度不健全,亟待編制出台與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地質環境監測管理的法規制度體系,明確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公益性地位、監測經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監測行為和監測設施保護措施、監測資料匯交與共享和監測成果的法律效力等,為地質環境監測體系的有效運行提供保障。
探索與企業合作的新機制,將礦山開發企業等建設單位納入監測責任人范疇,擔負起其工作領域地質環境監測的責任。
2.統一認識,健全完善地質環境監測體系
遵照國土資源部黨組提出的地質工作「一張圖」思路,以提升地質環境監測服務水平和能力為目的,以推進地質環境監測網路建設為核心,積極構建由監測行政管理體系、監測法規制度體系、監測機構隊伍體系、監測技術標准體系、監測網路體系等組成的地質環境監測體系。
3.統籌部署,科學規劃地質環境監測工作
科學規劃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就是要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地下水、地面沉降和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網,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保護監測、水土與生態地質環境監測網,融合各種監測手段,協調監測周期,提高「一孔多用」和「一圖多用」能力,形成有機協調的監測網路體系。
地下水環境監測應以現有地下水動態監測網點為基礎,充分考慮地面沉降區、地熱分布區及礦泉水開發區的監測需求。
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應逐步形成由專業監測預警試驗基地、群測群防網路、重大單體監測點、典型監測示範區等構成的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監測網路。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應充分利用優化的地下水監測網路,繼續完善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的兩級(國家級和省級)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監測網,對圈定的新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分布區建立監測站網。
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應分期部署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範區,逐步建立覆蓋全國88個重點礦產資源開發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網。實現國家、地方和礦山企業三級監測機構聯合監測、定期監測與應急監測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監測。
根據國家需求和地質環境保護輕重緩急,啟動地質遺跡監測工作。
淺表層水土環境監測應以土壤質量監測為重點,在現有監測示範區建設的基礎上,逐步拓展到主要農業經濟區帶。
4.明確職責,理順地質環境監測機構體系
在現有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基礎上,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公益性監測機構隊伍,依靠法規制度,明確公益性專業監測隊伍、地勘單位監測隊伍和企業監測隊伍的職責分工,建立共同責任機制,構建權責明晰、分工合理、有機銜接的監測機構和隊伍體系。
5.制定標准,規范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技術要求
制定不同專業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要求與實施細則,如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地面沉降監測規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技術要求等。建立監測數據採集與匯交制度,制定地質環境監測信息化技術標准,規范監測數據格式標准;建立不同專業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開發統一的地質環境監測信息系統;建立與制定不同專業地質環境監測年報制度與技術要求。
6.搭建平台,共享地質環境監測信息與成果
充分利用「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預報」組織實施的有利時機,加強信息網路能力建設,建設和完善地質環境信息平台,建立地質環境「一張圖」動態更新機制,實現地質環境監測數據的資料共享和監測成果快速綜合集成和地質環境監測成果的綜合集成與高效利用。
我國正處於經濟高速增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經濟建設發展與地質環境保護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地下水超采、地質災害、礦區佔用與破壞土地、水土污染等問題將長期存在。地質環境監測是國土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的「眼睛」,盡快健全完善地質環境監測體系,提升地質環境監測成果為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的服務能力,是地質環境保護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⑶ 河流監測數據在哪裡可以查看
互聯網登錄「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實時監測數據發布系統」實時了解全國地表水水質情況。
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是我國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9年至今,已在主要河流的省界斷面、入海口、支流匯入口以及重要湖區及國界河流上,建設了10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初步形成了覆蓋我國主要水體的水質自動監測網路。
水系是指,流域內的河流,湖泊等各種水體組成的水網系統。我國水系分為樹枝狀水系,扇形水系,羽狀水系,平行狀水系,格子狀水系,和內流河水系與外流水系。水系是城市起源和發展的重要部分,城市水體對城市運行所需要的功能是多重的。通過本數據可了解全國主要面狀水系分布情況,可應用於市政規劃、流域分析等。水系分布數據包含河流、湖泊、水庫等,是面狀信息,數據格式為矢量數據),坐標系為WGS-84地理坐標系。屬性包含河流、湖泊、水庫的名稱、流向等。通過本數據可了解全國主要面狀水系分布情況,可應用於市政規劃、流域分析等。
⑷ 環境監測包括哪些
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代表環境污染和環境質量的各種環境要素(環境污染物)的監視、監控和測定,從而科學評價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操作過程。環境監測在對污染物監測的同時,已擴展延伸為對生物、生態變化的大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機構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有關標准、法規,全方位、多角度連續地獲得各種監測信息,實現信息的捕獲、傳遞、解析綜合及控制。
境監測是指連續或者間斷地測定環境中污染物的性質、濃度,觀察、分析其變化及對環境影響的過程。環境監測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時、准確地掌握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水平、效應及趨勢。環境監測制度是實施環境保護法律的重要手段,是環境保護執法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由於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具有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和耗資大等特點,環境保護法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建立監測制度,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即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設置污染監測機構,制定統一的監測原則、程序和方法,組織監測網路,以開展環境監測工作,掌握和評價環境狀況,為防治環境污染提供可靠的監測數據和科學的測試技術。組織監測網路是為了把各有關部門的環境監測力量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各方面技術裝備和人才的優勢,調動各方面環境監測力量的積極性,密切配合,分工協作,共同做好環境監測工作。隨著各項環境保護法律的實施,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得到了逐步的開展和加強,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環境監測的方案
環境檢測的過程一般為接受任務,現場調查和收集資料,監測方案設計,樣品採集,樣品運輸和保存,樣品的預處理,分析測試,數據處理,綜合評價等。環境監測結果的科學、准確有賴於監測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把握,以及監控前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充分准備工作,尤為重要的是在監測前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環境監測主要由采樣技術,測試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構成,在明確監測目的的前提下,監測方案由以下幾方面組成:采樣方案,包括設計網點、采樣時間、采樣頻率、采樣方法、樣品的運輸、樣品的儲存、樣品的處理等;分析測定方案,包括監測方法的選擇,操作條件,制定質量保證體系等;數據處理方案,包括數據處理方法、監測報告、綜合評價等。
三、環境檢測的內容
環境監測的內容按監測對象分為:
1、 污水監測
2、 大氣和廢氣監測
3、 雜訊監測
4、 土壤污染監測
5、 固體廢物監測
6、 生物污染監測
7、 放射性污染監測
此外還有振動監測、電磁輻射監測、熱監測、光監測、衛生監測等。
四、環境監測的類型
1、監視性監測:又叫常規監測或例行監測,是對各環境要素進行定期的經常性的監測,是監測站第一位的主體工作,用以確定環境質量及污染狀況,評價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環境標准實施情況,積累監測數據,一般包括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的監督監測。
2、特定目的監測:又叫特例監測或應急監測,按目的的不同分為以下幾種,
①污染事故監測②糾紛仲裁監測③考核驗證監測④咨詢服務監測
3、研究性監測:又叫科研監測,屬於高層次、高水平,技術比較復雜的一種監測,通常由多個部門,多個學科協作共同完成。
⑸ 環境監測和環境分析有何區別
回答:
1、環境監測指通過對影響環境質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測定,確定環境質量(或污染程度)及其變化趨勢。
2、環境分析既可以是環境保護領域內的環境分析,如近期公眾關注的PM2.5來源問題的分析,即是通過環境分析來發現環境問題,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決策依據。
3、環境監測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是個長期的測定的行為。而環境分析是一次具體測定的行為。
拓展資料:
環境監測
(1)環境監測,是指環境監測機構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視和測定的活動。環境監測是通過對反映環境質量的指標進行監視和測定,以確定環境污染狀況和環境質量的高低。環境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
(2)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的基礎,是環境保護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環境監測的核心目標是提供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的數據,判斷環境質量,評價當前主要環境問題,為環境管理服務。
環境分析
(1)環境分析既可以是環境保護領域內的環境分析,如近期公眾關注的PM2.5來源問題的分析,即是通過環境分析來發現環境問題,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決策依據。
(2)在商業領域,環境分析是指對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進行分析,從而為企業的戰略調決策、市場營銷等方面提供決策依據。
(資料來源:網路:環境監測)
(資料來源:網路: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