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它是各層的協議以及層次之間的埠的集合。在計算機網路中實現通信必須依靠網路通信協議,目前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1997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習慣上稱為ISO/OSI參考模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標准
由國際化標准組織ISO制定的網路體系結構國際標準是 OSI七層模型,但實際中應用最廣泛的是 TCP/IP體系結構。換句話說,OSI七層模型只是理論上的、官方制定的國際標准,而TCP/IP體系結構才是事實上的國際標准。這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但這卻是實際存在的,是一些歷史原因造成的,無疑這些原因又是復雜的。
OSI標準的制定者以專家、學者為主,他們缺乏實際經驗和商業驅動力,並且OSI標准自身運行效率也不怎麼好。與此同時,由於Inernet在全世界覆蓋了相當大的范圍,並且佔領市場的標準是TCP/IP體系結構,因此導致OSI標准沒有市場背景,也就只是理論上的成果,並沒有過多地應用於實踐。
㈡ 何謂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與網路協議
計算機協議及體系結構網路協議與層次結構
1.2.1網路體系結構
1.網路協議
通過通信信道和網路設備互聯起來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個計算機系統,要使其能協同工作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它們之間必須具有共同的語言。交流什麼、怎樣交流及何時交流,都必須遵循某種互相都能接受的規則。
網路協議(Protocol)是為進行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
合。准確地說,它是對同等實體之間通信而制定的有關規則和約定的集合;
網路協議的三個要素: 、
l)語義(Semarlties)涉及用於協調與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2)語法(Syntax)涉及數據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3)定時(Timing)涉及速度匹配和定序等。
2.網路的體系結構及其劃分所遵循的原則計算機網路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將一個復雜系統分解為若干個容
易處理的子系統。分層就是系統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在圖1-4所示的一般分層結構中,n層是n-l層的用戶,又是n+l層的服務提供者。n+1層雖然只直接使用了n層提供的服務,實際上它通過n層還間接地使用了n-1層以及以下所有各層的服務。、
層次結構的好處在於使每一層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分層結構還有利於交流、理解和標准化。
所謂網路的層次模型就是計算機網路各層次及其協議的 集合。層次結構一般以垂直分層模型來表示, 層次結構的要點:
1)除了在物理媒體上進行的是實通信之外,其餘各 對等實體間進行的都是虛通信。
2)對等層的虛通信必須遵循該層的協議。
3)n層的虛通信是通過n/n-l層間介面處n-l層提供的服務以及n-1層的通信(通常也
是虛通信)來實現的。
1.2.2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最常用的分為兩種:
OSI七層結構和TCP/IP(Tram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四層結構。TCP/IP協議是Internet的核心協議。
1.OSI/RM基本參考模型
開放系統互聯(OpenSystemIntercomectim)基本參考模型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ISO)
制定的標准化開放式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又稱ISO/OSI參考模型。"開放"這個詞表示能使任何兩個遵守參考模型和有關標準的系統可以進行互聯。
OSI/RM包括了體系結構、服務定義和協議規范三級抽象。OSI的體系結構定義了一個七層模型,用以進行進程間的通信,並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各層標準的制定gOSI的服務定義描述了各層所提供的服務,以及層與層之間的抽象介面和交互用的服務原語:OSI各層的協議規范,精確地定義了應當發送何種控制信息及何種過程來解釋該控制信息。
OSI/RM的七層參考模型結構包括:從下至上分別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
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2.Internet層次模型
Internet網路結構以TCP/IP協議層次模型為核心,
共分四層結構:應用層、傳輸層、網際層和網路介面層。TCP/IP的體系結構與ISO的OSI七層參考模型的對應關系如圖1-6所示。TCP/IP是Internet的核心,利用TCP/IP協議可以方便地實現各種網路的平滑、無縫連接。在TCP/IP四層模型中,作為最高層的應用層相當於OSI的5~7層,該層中包括了所有的高層協議,如常見的文件傳輸協議FTP(文件傳輸協議)、電子郵件SMTP,(簡單郵件傳送協議)、域名系統DNS(域名服務)、網路管理協議SNMP、訪問WWW的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遠程終端訪問協議TELNET等。
TCP/IP的次高層為傳輸層,相當於OSI的傳輸層,該層負責在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之間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服務。這一層上主要定義了兩個協議:面向連接的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無連接的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DatagramProtocol)。
TCP/IP的第二層相當於OSI的網路層,該層負責將報文(數據包)獨立地從信源傳送到信宿,主要解決路由選擇、阻塞控制級網際互聯問題。這一層上定義了網際協議(InternetProtocol,IP協議)、地址轉換協議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反向地址轉換協議RARP(ReverseARP)和網際控制報文協議ICMP()等協議。
TCP/IP的最低層為網路介面層,該層負責將IP分組封裝成適合在物理網路上傳輸的幀格式並發送出去,或將從物理網路接收到的幀卸裝並遞交給高層。這一層與物理網路的具體實現有關,自身並無專用的協議。事實上,任何能傳輸IP報文的協議都可以運行。雖然該層一般不需要專門的TCP/IP協議,各物理網路可使用自己的數據鏈路層協議和物理層協議。
3.Internet主要協議
TCP/IP協議集的各層協議的總和亦稱作協議枝。給出了TCP/IP協議集與OSI參
考模型的對應關系。其中每一層都有著多種協議。一般來說,TCP提供傳輸層服務,而IP提供網路層服務。
(l)TCP/IP的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不是TCP/IP協議的一部分,但它是TCP/IP與各種通信網之間的介面。這些通信網包括多種廣域網和各種區域網。
一般情況下,各物理網路可以使用自己的數據鏈路層協議和物理層協議,不需要在數據鏈路層上設置專門的TCP/IP協議。但是,當使用串列線路連接主機與網路,或連接網路與網路時,例如用戶使用電話線接入網路肘,則需要在數據鏈路層運行專門的SLIP(SerialLineIP)協議的PPP(PointtoPointProtocol)協議。
(2)TCP/IP網路層
網路層最重要的協議是IP,它將多個網路聯成一個互聯網,可以把高層的數據以多個數據報的形式通過互聯網分發出去。
網路層的功能主要由IP來提供。除了提供端到端的報文分發功能外,IP還提供了很多擴充功能。例如:為了克服數據鏈路層對幀大小的限制,網路層提供了數據分塊和重組功能,這使得很大的IP數據報能以較小的報文在網上傳輸。
網路層的另一個重要服務是在互相獨立的區域網上建立互聯網路,即網際網。網間的報文來往根據它的目的IP地址通過路由器傳到另一網路。
IP的基本任務是通過互聯網傳送數據報,各個IP數據報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主機上的IP層向傳輸層提供服務。IP從源傳輸實體取得數據,通過它的數據鏈路層服務傳給目的主機的IP層。IP不保證服務的可靠性,在主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它可能丟棄某些數據報,同時IP也不檢查被數據鏈路層丟棄的報文。
在傳送時,高層協議將數據傳給IP層,IP層再將數據封裝為互聯網數據報,並交給數據鏈路層協議通過區域網傳送。若目的主機直接連在本區域網中,IP可直接通過網路將數據報傳給
目的主機;若目的主機在其他網路中,則IP路由器傳送數據報,而路由器則依次通過下一網路將數據報傳送到目的主機或再下一個路由器。即IP數據報是通過互聯網路逐步傳遞,直到終點 為止。
(3)TCP/IP傳輸層
TCP/IP在這一層提供了兩個主要的協議: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用戶數據協議(UDP)。TCP提供的是一種可靠的數據流服務。當傳送有差錯數據,或網路故障,或網路負荷太
重不能正常工作時,就需要通過其他協議來保證通信的可靠。TCP就是這樣的協議,它對應於OSI模型的傳輸層,它在IP協議的基礎上,提供端到端的面向連接的可靠傳輸。
TCP採用"帶重傳的肯定確認"技術來實現傳輸的可靠性。簡單的"帶重傳的肯定確認"是指與發送方通信的接收者,每接收一次數據,就送回一個確認報文J發送者對每個發出去的
報文都留一份記錄,等到收到確認之後再發出下一報文。發送者發出報文時,啟動計時器,若計時器計數完畢,確認還未到達,則發送者重新發送該報文。
TCP通信建立在面向連接的基礎上,實現了一種"虛電路"的概念。雙方通信之前,先建立一條連接,然後雙方就可以在其上發送數據流。這種數據交換方式能提高效率,但事先建立連接和事後拆除連接需要開銷。
4.TCP/IP協議族中的其他協議
TCP/IP是網路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協議,是一系列協議和服務的總集。雖然從名字上看
τCP/IP包括兩個協議一一…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但TCP/IP實際上是一組協議,包括了上百個各種功能的協議,如:遠程登錄、文件傳輸和電子郵件(PPP,ICMP,ARP/
RARP,UDP,FTP,HTTP,SMTP,SNMP,RIP,OSPF)等協議,而TCP協議和IP協議是保證數據完整傳輸的兩個最基本的重要協議。通常說TCP/IP是指TCP/IP協議族,而不單單是TCP和IP。TCP/IP依靠TCP和IP這兩個主要協議提供的服務,加上高層應用層的服務,共同實現了TCP/IP協議族的功能。
TCP/IP的最高層與OSI參考模型的上三層有較大區別,也沒有非常明確的層次劃分。其中FTP,TELNET,SMTP,DNS是幾種廣泛應用的協議,TCP/IP中還定義了許多別的高層協議。
(l)文件傳輸協議FTP
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允許用戶將遠程主機上的文件拷貝到自
己的計算機上。
文件傳輸協議是用於訪問遠程機器的專門協議,它使用戶可以在本地機與遠程機之間進行有關文件的操作。FTP工作時建立兩條TCP連接,條用於傳送文件,另一條用於傳送控制。
FTP採用客戶/伺服器模式,它包含FTP客戶端和FTP伺服器。客戶啟動傳送過程,而服 務器對其做出應答。客戶FTP大多有互動式界面,使客戶可以方便地上傳或下載文件。
(2)遠程終端訪問TELNET
Telnet(RemoteLogin):提供遠程登錄功能,用戶可以登錄到遠程的另一台計算機土,如同在遠程主機上直接操作一樣。
設備或終端進程交互的方訟,支持終端到終端的連接及進程到進程分布式計算的通信。
(3)域名服務DNS
DNS是一個域名服務的協議,提供域名到IP地址的轉換,允許對域名資源進行分散管理。(4)簡單郵件傳送協議SMTP
SMTP(SimpleMailTransfer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議),用於傳輸電子郵件。
互聯網標准中的電子郵件是基於文件的協議,用於可靠、有效的數據傳輸。SMTP作為應用層的服務,並不關心它下面採用的是何種傳輸服務,它可通過網路在TCP連接上傳送郵件, 或者簡單地在同一機器的進程之間通過進程通信的通道來傳送郵件。
郵件發送之前必須協商好發送者、接收者。SMTP服務進程同意為接收方發送郵件時,它將郵件直接交給接收方用戶或將郵件經過若干段網路傳輸,直到郵件交給接收方用戶。在郵件傳輸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由被記錄下來。這樣,當郵件不能正常傳輸時可按原路由找到發送者。
13網路互聯基礎
1.3.1IP地址
IP地址和域名是Internet使用的、符合TCP/IP協議規定的地址方案。這種地址方案與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電話號碼和通信地址相似,涉及到Internet服務的每一環節。IP協議要求所有Internet的網路節點要有統一規定格式的地址,簡稱IP地址。IP地址是運行TCP/IP協議的唯一標識符。TCP/IP協議是上層協議,無論下層是何種拓撲結構的網路,均應統一在上層IP地址上。任何網路接入Internet,均應使用IP地址。
IP地址是唯一的、全球識別的InterIEt網路地址,採用32位二進制(即4位元組)的格式。
在Internet上,每台計算機或網路設備都被分配一個IP地址,這個IP地址在整個InterIIet網路中是唯一的,保證了Internet成為全球開放互聯的網路系統。
1.3.2IP地址的格式和分類
IP地址可表達為二進制格式和十進制格式。二進制的IP地址為32位,分為4個8位二進制數。為書寫方便起見,常將每個位元組作為一段並以十進制數來表示,每段間用"."分隔,每段取值為0~255,。例如:135.111.5.27(二進制格式:10000111.01101111.00000101.00011011)就是合怯的IP地址。
IP地址由網路標識和主機標識兩部分組成。常用的IP地址有ATB,C三類,每類均規定
了網路標識和主機標識在32位中所佔的位數。這三類IP地址的格式表示範圍分別為:
A類地址:0.0.0.O~127.255.255.255
B類地址:128.0.0.O~191.255.255.255
C類地址:192.0.0.O~233.255.255.255
A類IP地址一般用於主機數多達160餘萬台的大型網路,前8位代表網路號,後3個8
位代表主機號。32位的最高位為Og十進制的第一組數值范圍為000~127。IP地址范圍為:001.x.y.z~126.x.y.z。
B類IP地址一般用於中等規模的各地區網管中心,前兩個8位二進制代表網路號,後兩個8位代表主機號。32位的最高兩位為10;十進制的第一組數值范圍為128~191。IP地址范圍為:128.x.y.Z~191.x.y.z。
C類地址一般用於規模較小的本地網路,如校園網、企業網、政府機構網等。前三個8位代表網路號,最後8位代表主機號。32位的最高3位為110,十進制第一組數值范圍為192~223。IP地址范圍為:192.x.y.z~223.x.y.z。一個C類地址可連接256個主機。
A類地址一般分配給具有大量主機的網路使用,B類地址通常分配給規模中等的網路使用,C類地址通常分配給小型區域網使用。為了確保唯→性,IP地址由世界各大地區的權威機構InterNIC()管理和分配。
1.3.3子網的劃分與掩碼
在Internet中,如果每個物理網路就要佔用一個網路號,是不夠用的。另外,如果每個單位增添新的物理網路(例如新建樓房或新部門中新建的網路)就要向Internet的NIC申請新網路號,也太麻煩,並且不便於IP地址的分配管理。
,
在IP地址的某個網路標識中,可以包含大量的主機(如A類地址的主機標識域為24位,B類地址的主機標識域為16位),而在實際應用中不可能將這么多的主機連接到單一的網路中, 這將給網路定址和管理帶來不便。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網路中引入"子網"的概念。
注意:這里的子網與前面所說的通信子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將主機標識域進一步劃分為子網標識和子網主機標識,通過靈活定義子網標識域的位數,可以控制每個子網的規模。將一個大型網路劃分為若干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子網後,網路內部各子網便可獨立定址和管理,各子網間通過跨子網的路由器連接,這樣也提高了網路的安全性。
利用子網掩碼可以判斷兩台主機是否在同一子網中。子網掩碼與IP地址一樣也是32位二進制數,不同的是它的子網主機標識部分為全"。"。若兩台主機的IP地址分別與它們的子網掩碼相"與"後的結果相同,則說明這兩台主機在同一網中。
1.子網劃分
為使多個物理網路共用一個IP地址,可以採取把IP地址中主機號部分進一步劃分為子網號和主機號兩部分。例如:一個B類IP地址,可以把第三個位元組作為子網號,第四個位元組作為子網(物理網路)上主機號。
2.子網掩碼
IP路由選擇演算法是根據IP數據報報頭中目的地址的網路號,查找它的路由表,找到一個表項的目的網路號能與它匹配,然後用匹配上表項的中繼IP地址作為發送該數據報到達目的主機的下一個路由器地址。IP數據報報頭中目的地址的網路號是根據該地址最高位值來決定它是哪一類IP地址,網路號應佔用多少位。
劃分了子網後,就不能從地址的最高位值來判斷網路號佔用的位數了,用戶可以自行決定子網號佔用的位數。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使用子網掩碼(mask)子網掩碼是一個32位的數,其中取值為1的位,對應網路號或子&網號:取值為0的位,對應主機號。
㈢ 什麼是網路體系結構簡述OSI參考模型和TCP/IP兩種體系結構的差別。
在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網路的體系結構指的是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的目的是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現在廣泛採用的是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它是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你應該注意的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而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恰恰就是協議和拓撲。目前最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OSI
OSI當時是作為與IBM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系統網路體系結構)的競
爭者出現的,為了防止IBM的SNA稱為世界標准,而被一個公司所控制。這樣做,可以讓一個中性組
織-ISO來管理。但是,在OSI當中,會話層對大多數應用程序都沒有用,表示層幾乎是空的,而與此
相比,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的功能太多,隨後又把它們分成了幾個子層。除此之外,OSI還有一些問題
如定址、流量控制和出錯控制在各層重復出現,而網路管理和數據加密也沒有出現在模型中。
最初標準的另一個缺點是完全忽略了無連接服務和連接協議。但是最嚴重的可能是:模型是由通信
方面的人主持制定的。計算機和通信的關系幾乎沒有提及,而某些決定對於計算機和軟體的工作方式
完全不合適。
由於OSI模型和協議太復雜了,因此最初的實現又大又笨拙,而且很慢。不久後人們就把「OSI」和
「低質量」聯系起來。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有了改進,但它以前的印象還留在人門心裡。
TCP/IP
與之相反的是,TCP/IP模型第一次實現是做為UNIX的一部分而且非常好(更別提它是免費的)。
人們很快就開始使用它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這又反過來推動了改進,然後使用的人越來越
多。但是TCP/IP也有缺點
該模型沒有明顯的區分服務、介面和協議的概念。這一點OSI非常小心的進行了處理,因此對於使
用新技術來設計網路,TCP/IP模型並不是一個太好的模板。
完全不是通用的,而且不適合描述除TCP/IP模型以外的任何協議棧。
主機網路層在分層協議中根本不是通常意義下的層。它是一個介面,處於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之
間。
TCP/IP模型不區分甚至不提及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最後,雖然IP和TCP協議都被很好的設計,並且很好的實現了,但很多其他協議卻很特別,通常是
由一些研究生來探索,直到他們覺得累了。未曾良好實現的協議就背免費發送,造成大量應用紮下根
來,因此很難背替換,現在就難堪了,比如TELNET,實際上背設計用於10字元每秒的機械式電傳終
端,它不支持圖形用戶界面和滑鼠,但是直到現在它還在被廣泛的使用。
總的來說,除了本身的一些問題以外,OSI模型(去掉會話層和表示層)對於討論計算機網路特別有
用。但是,OSI協議並沒流行。TCP/IP模型正好相反,模型實際上不存在,但協議被廣泛使用。
㈣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要想讓兩台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它們採用相同的信息交換規則。我們把在計算機網路中用於規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規則稱為網路協議(network protocol)或通信協議(communication protocol)。
為了減少網路協議設計的復雜性,網路設計者並不是設計一個單一、巨大的協議來為所有形式的通信規定完整的細節,而是採用把通信問題劃分為許多個小問題,然後為每個小問題設計一個單獨的協議的方法。這樣做使得每個協議的設計、分析、編碼和測試都比較容易。分層模型(layering model)是一種用於開發網路協議的設計方法。本質上,分層模型描述了把通信問題分為幾個小問題(稱為層次)的方法,每個小問題對應於一層。
在計算機網路中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就必須遵守一些事先約定好的規則。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這里所說的同步不是狹義的(即同頻或同頻同相)而是廣義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應當發生什麼事件(如發送一個應答信息),因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這些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也可簡稱為協議。網路協議主要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協議通常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使用便於人來閱讀和理解的文字描述,另一種是使用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代碼。
對於非常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其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分層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① 各層之間是獨立的。某一層並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層是如何實現的,而僅僅需要知道該層通過層間的介面(即界面)所提供的服務。由於每一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因而可將一個難以處理的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個較容易處理的更小一些的問題。這樣,整個問題的復雜程度就下降了。
② 靈活性好。當任何一層發生變化時(例如由於技術的變化),只要層間介面關系保持不變,則在這層以上或以下各層均不受影響。此外,對某一層提供的服務還可進行修改。當某層提供的服務不再需要時,甚至可以將這層取消。
③ 結構上可分割開。各層都可以採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④ 易於實現和維護。這種結構使得實現和調試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變得易於處理,因為整個的系統已被分解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
⑤ 能促進標准化工作。因為每一層的功能及其所提供的服務都已有了精確的說明。
分層時應注意使每一層的功能非常明確。若層數太少,就會使每一層的協議太復雜。但層數太多又會在描述和綜合各層功能的系統工程任務時遇到較多的困難。
我們把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換種說法,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路及其構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種硬體或軟體完成的,則是一個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實現的問題。體系結構的英文名詞architecture的原意是建築學或建築的設計和風格。但是它和一個具體的建築物的概念很不相同。我們也不能把一個具體的計算機網路說成是一個抽象的網路體系結構。總之,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體和軟體。
圖5.8所示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示意圖。其中圖5.8(a)是OSI的七層協議體系結構圖、圖5.8(b)是TCP/IP四層體系結構、圖5.8(c)是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綜合了前兩種體系結構的優點,既簡潔又能將概念闡述清楚。
㈤ 請問:什麼是網路體系結構它和網路的拓撲結構有什麼不同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認識
1、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涉及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多個方面的復雜系統。現在計算機網路在工業、商業、軍事、政府、教育、家庭、等領域。網路中的各部分都必須遵照合理而嚴謹的結構話管理規則。這也是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研究的內容
體系結構是研究系統各部分組成及相互關系的技術科學。所謂網路體系就是為了完成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幾乎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固定了同層次的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將紙屑層次進程通訊的協議及相鄰層的介面統稱為網路體系結構。
2、 網路體系結構中涉及到了:協議、實體、介面
計算機網路中實現通信就必須依靠網路通過協議。在20世紀70年代,各大計算機生產商的產品都擁有自己的網路通信協議。但是不同的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就難以連接,為了實現不同廠商生產的計算機系統之間以及不同網路之間的數據通信,國際標准話組織ISO(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OSI/RM也稱為ISO/OSI,該系統稱為開放系統。
物理層是OSI/RM的最低層,物理層包括:1.通信介面與傳輸媒體的物理特性 2.物理層的數據交換單元為二進制比特 3.比特的同步 4.線路的連接 5.物理拓撲結構 6.傳輸方法
數據鏈路層是OSI/RM的第2層它包括:成幀、物理地址定址、流量控制、差錯控制、介面控制
網路層是計算機通信子網的最高層,有:邏輯地址定址、路由功能、流量控制、擁塞控制
其它層次: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計算機也擁有TCP/IP的體系結構即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TCP/IP包括TCP/IP的層次結構和協議集
OSIT與TCP/IP有著許多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而你網路的拓撲結構是不過是網路體系結構知識點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㈥ 簡述現代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它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9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
中文名
網路體系結構
外文名
Network Architecture
解釋
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
目的
為網路硬體提供標准
提出
國際標准化組織
採用
開放系統互連的參考模型。
協議定義
1、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architecture):是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的層次,以及各層中的協議和層次之間介面的集合。
2、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和分布系統中互相通信的對等實體間交換信息時所必須遵守的規則的集合。
3、語法(syntax):包括數據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4、語義(semantics):包括用於協議和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5、定時(timing):包括速度匹配和排序。
計算機網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並且性質各不相同。所以,在ARPANET設計時,就提出了「分層」的思想,即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分為若干較小的易於處理的局部問題。
簡介
1974年美國IBM公司按照分層的方法制定了系統網路體系結構SNA(System NetworkArchitecture)。SNA已成為世界上較廣泛使用的一種網路體系結構。
一開始,各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就使得各公司自己生產的各種設備容易互聯成網,有助於該公司壟斷自己的產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用戶迫切要求能互相交換信息。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7年成立專門機構研究這個問題。1978年ISO提出了「異種機連網標准」的框架結構,這就是著名的開放系統互聯基本參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Modle),簡稱為 OSI 。
OSI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成為其他各種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依照的標准,大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現了利用人造通信衛星進行中繼的國際通信網路。網路互聯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區域網和網路互聯開始商品化。
OSI參考模型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它的規范對所有的廠商是開放的,具有指導國際網路結構和開放系統走向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從網路互連的角度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是協議和拓撲
㈦ 6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為什麼要採用分層次的結構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它是各層的協議以及層次之間的埠的集合。
目前廣泛採用的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1997年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參考模型,習慣上稱為ISO/OSI參考模型。
在OSI七層參考模型的體系結構中,由低層至高層分別稱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原因:為把在一個網路結構下開發的系統與在另一個網路結構下開發的系統互聯起來,以實現更高一級的應用,使異種機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便於網路結構標准化;
並且由於全球經濟的發展使得處在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用戶迫切要求能夠互相交換信息;
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研究該問題,並於1977年提出了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RM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7)如何理解網路體系結構和實現關系擴展閱讀:
OSI模型體系結構:
物理層(Physical,PH)物理層的任務就是為上層提供一個物理的連接,以及該物理連接表現出來的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實現透明的比特流傳輸。
數據鏈路層(Data-link,D)實現的主要功能有:幀的同步、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定址、幀內定界、透明比特組合傳輸等。
網路層(Network,N)網路層的主要任務是為要傳輸的分組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使發送分組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給定的目的地址找到目的主機,交付給目的主機的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T)傳輸層向上一層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的服務,使會話層不知道傳輸層以下的數據通信的細節
會話層(Session,S)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以及維護應用之間的通信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表示層(Presentation,P)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應用層(Application,A)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提供網路與用戶軟體之間的介面服務。
㈧ 請問什麼是網路體系結構為什麼要定義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7層開放系統互聯(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標准.其核心內容包含高,中,低三大部分,高層是面向網路應用,低層是面向網路通信的各種功能劃分,而中間層是起信息轉換,信息交換(或轉接)和傳輸路徑選擇等作用,即路由選擇核心.
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稱為網路協議.網路協議主要由下列三個要素組成: 語法,語義和同步(指事件實現中順序的詳細說明).
網路的體系結構定義:指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architecture).或精確定義為這個計算機網路及其部件所應完成的功能.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綜合了OSI和TCP/IP的優點,本身由5層組成:應用層,運輸層,網路層,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
為的就是安全和有個全世界公用的標准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