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信息 > 必博網站怎麼進不去了

必博網站怎麼進不去了

發布時間:2022-09-26 00:29:27

⑴ 必博玩的人多嗎

你好的。
肯定有人玩,肯定有人賠光!
這類平台可以說每天都有人被騙的家破人亡!
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參與,原因是這類項目來錢容易!
可是,所有的數據都在平台手裡,人家想讓你輸就是分鍾的事!
很多都需要倍投才能保本,然而你的錢撐不起15次連輸,那個金額已經很大!
也就是說,通過修改數據方式在業界比較常見,讓你倍投不起!
另外,危害比較大;拉人很快的原因是返利比較高!
最後,這個也不受法律保護,警察也不愛管!
言至於此吧!祝兄弟好運,少參與!
望採納!

⑵ 有沒有人知道!必博怎麼進不去了!

我也遇到和你一樣的事,也是昨天進不去,問了別人,得到消息是說,要到12號才能好,據說是皇冠系統升級導致的,必博租用的系統是皇冠系統,這幾天好像好幾個網站都出現登不上的問題,看看12號以後能不能打開吧,哎,這樣搞下,網站的信用度都下降了,連個公告說明也沒有。。。

⑶ 讀書使人

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為底色,文化的傳承在於書籍文本和精神稟賦中。讀書生活的獨特性在於思接千載,心游太玄,在喧嘩與騷動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獨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價值底線和良善心地。讀書使人心理、精神、人格氣質不斷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思想的超越性和言說的有限性之間感到生命的飄逝性,在怦然心動的閱讀中體悟無邊的人類憂思和生命意義的升華。英國的思想家培根在《隨筆錄·論讀書》中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就是說,讀書使人明智,使人善辯,使人深刻,使人進步。寫過多部描述解放戰爭、中國抗美援越戰爭等軍事小說的作家黎汝清在談讀書的體會時說:「在書的天國里,我是自己的上帝。對於歷代帝王將相我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我可以超越時空在古往今來的書海中任意遨遊。我可以去跟老子促膝談心,也可以跟黑格爾老人爭辯是非。我想深沉,可以到歷代悲劇中去為古人扼腕嘆息;我想歡愉,可以到人間喜劇中去體驗人生至福;我想壯烈,可以親臨戰場目睹血肉橫飛。讀書越多,想像越豐富,一閉眼,就可以聽見金字塔下的駱駝鈴聲;一抬頭,可以看見世界各地火山噴發……其樂無窮,妙不可言。」舉世公認的現實主義小說藝術大師巴爾扎克說,圖書包含著整個生活。讀書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影響人心、創造夢想和希望。誠如台灣作家張大春所說,文學帶給人的往往是「一片非常輕盈的迷惑」,它不能幫助人解決人生問題,它的存在,只是「一個夢、一則幻想」而已。然而,誰都不能否認,只有那種存著夢想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讀書猶如做夢。因為有了這個夢,單調的生活將變得復雜,窄小的心靈將變得廣闊。讀書可以讓人們的大腦更加充實,心胸更加寬廣,信念更加堅定,內心更加和諧。而且,讀書還會使我們知道學習的路程是艱苦的,美好的希望不是一觸而就的;讀書也使我們更知道,要想達成自己美好的夢想,就要多讀書。「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每一個人要想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越壯闊,就要擁有淵博的知識。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准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因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才能充實。書里乾坤,紙上心跡,記載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和學識,後來者借著讀其書,便能與其心靈相通,受其教益,為之熏陶,以致遠避世俗的侵蝕,漸達高遠的境界,不亦快哉?所以,聯想自己的讀書生活,我深深感到,讀書,其實是充實生活的精神支柱。從我讀書的經歷中深深體會到,讀書是我成長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當裴多菲說「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懂得了做人的價值;當簡愛說「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無感情的機器」,我懂得了一個人的自尊;當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懂得了創造的重要;莊子在無路可走時,面對楚王的邀請,在濮水邊「持竿不顧」!使我懂得了這叫灑脫;蘇軾在匈奴牧羊十九載,始終未放棄歸漢的努力,使我懂得了這叫堅持;文天祥在外族的屠刀下高吟「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我懂得了這叫氣節;海倫在失明又失聰的情況下,毅然堅持學習,最終成為著名的作家,使我懂得了這叫意志;當杜甫說「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懂得了關心別人的快樂;讀古代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使我懂得了這叫孝順;……《魯濱遜飄流記》這部小說,寫魯濱遜乘坐的商船在海上觸礁破碎後飄流到一個荒無人跡的孤島上,靠他自己一個人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各種艱難生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最後遇到一艘商船把他救回去了。我讀了這部小說受到很大的鼓舞,懂得人是有力量的,有創造性的,能戰勝各種困難,能戰勝自然。另外,魯濱遜與「禮拜五」之間的充滿人情味的互助、交流,也令我感到非常親切。這本書我也讀了好多遍。所以,讀書是我充實生活的精神支柱。

讀書增加人的思想深度。讀書是超越的前提,是自我思想誕生的產床。讀書是讀者與著者的心靈之鏡光明,互相滲透,使光之強度增加。這正如顯微鏡與望遠鏡之所以能使人看見更細微更深遠之事物,是由於利用凹凸鏡之互相重疊,能使光線深入事物內部,將事物內部之情形清楚地反映出來,為人們所見。但是許多人常不知讀書正使自己心靈自身化為重疊凹凸鏡之一,而使人們之聰明智慧的光輝,能照察到更細微更深遠的自然宇宙人生社會之事物與真理者,由此才培養出深度的思想。直接單純的一個思想,從來不會深的。只有對一個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讀書即是在思想古往今來的他人的思想。人只有走過他人所已走過的,才走得遠。人亦只有思想過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因為思想前人的思想,而前人的思想,又是思想更前之人的思想來的。人類的文化史與思想史是無盡的後代人對於以前人之思想再加思想之成果。當人思想前人所思時,其心靈是凹鏡。凹鏡聚合一切來的光線。當人表出其思想留給後人交與他人時,其心靈是凸鏡而分散出光線,重重疊疊的心靈之凹凸鏡之互相反映,形成人類之思想史與文化史,人乃對自然宇宙人生社會中之真理一步一步,更能達微顯幽而極深知遠。人不經顯微鏡與望遠鏡,只憑肉眼,莫有人能了解細胞之構造,亦莫有人能看清天上的星雲。人不多讀書,只憑自己一點聰明智慧去判斷自然宇宙人生社會,又如何能達於細微深遠之事物與真理。所以,我認為,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旅行」。書籍蘊藏了人類文明以來的深刻思考,是最富有的人文精神之所,它要求讀者集中於頭腦的思考,不被表面化的聲色干擾,達到一種較高的人文境界。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讀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升華。思想源於學習,智慧源於思想。我學習諸子百家的思想,使得我也具備了很多他們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在我的為人處世和工作實踐中運用,就形成了我為人處世和工作的智慧。學習了孔子的思想,使我更加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使的人生觀更加積極。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孔子這句話,我以前不夠理解,現在我能夠理解了。愈是學習,接觸的未知領域愈多,就愈發現自己的無知,當了教師,才知道教書育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學習了老莊的思想,就知道了人要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幸福,就必須淡泊名利,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要過於執著,在物質生活方面要「知足「才能「常樂」。使我認識到,一個多病的皇帝不如一個健康的乞丐,要學會養生,保持身體的健康才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學習了韓非子的思想,我就認識到法制的重要。在管理方面,應多一些法治,少一些人治,要做到在符合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制定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這樣,才能使管理更加得人心,更加有效。學習了菜根譚,使我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也使我的心胸更加開闊,看問題想事情更加豁達,與人相處更加和諧。

讀書給人最大的勇敢。列寧說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高爾基也說過,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法國軍事家、將軍拿破崙說:「書就是力量,因為書可以幫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力量。」記得我在讀小學時,讀過幾年私熟的父親送我上學讀書的路上,講了不少讀書可以「旺家鎮宅避邪」的故事,其中有一則故事還講過多少遍:話說清代我們彭姓宗族出了個書生,小時候家裡窮,居住在一家地主老財家的房屋後的茅屋,中間還隔著一片竹園,既遮了光線,出門又不方便,書生氣憤不過,想法子嘰諷一下,於是在家的門框上貼切了一幅對聯:「門對千棵竹,家財萬貫書」。地主老財看了發怒,叫人把竹子腰砍成竹樁,書生暗喜,在對聯里加了兩個字,變成「門對千棵竹短,家財萬貫書長」。地主老財又大怒,叫人索性把竹子連根挖了。書生大喜,又在對聯里加上兩字,變成「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財萬貫書長有」。氣得地主老財一病不起,嗚呼衰哉死了。後來書生中舉做了大官。我父親用這些讀書故事激勵我讀書用心良苦,至今我還記憶猶新。可見,喜歡讀書的人是快樂的,而且是無畏的。在後來讀書生活中,我逐漸認識到,書能給人以智慧、勇敢和力量。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要衰竭,人缺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讀書可聚古今之議論,以生我之議論,聚天下之聰明,以生我之聰明。人有了智慧方可使自己強大,從容面對世界。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環顧往昔,俯視今朝。我們的社會能夠涌現出許許多多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他人利益而奮不顧身,勇敢地犧牲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這不能不說與讀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常說:知書達理。誰掌握了真理誰就掌握了世界。讀書有利於認識周圍的世界,陶冶人的性情,能夠激勵人的鬥志,更有利於培養我們健康的品格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司馬光這個人就很固執,認準的事一定要辦,並且辦到底。固執不一定是好事,但做學問卻需要這種精神。司馬光在48歲到60歲的黃金時代完成了這項大工程。當然,這段時間,他政治上不得志,被貶斥,這也是他能完成這部書的原因呢。所以讀書人最勇敢,常一介書生敢當天下。偉大的導師馬克思窮讀了他之前所有的經濟學著作,發現了剩餘價值規律,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一下子開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他們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觀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這是常人之所難及。恩格斯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思稱為一部真正的網路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准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我國歷史上的諸如「五四」運動,都是學生首當其沖。像毛澤東當年不就是以一青年知識分子而獨上井岡山,面對腥風血雨堅信能再造一個新中國,他懂得階級分析、階級斗爭這個理。像馬寅初那樣,敢以一朽老翁面對洶洶批判,而堅持到勝利。因他懂得人口科學這個理。同時,讀書又給人最大的智慧。許多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者,就是以自己的智慧,使世界一下子進入一個新世紀。從他們的經歷中,我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一個人如果不善於通過讀書以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是軟弱的。一個人要成為某方面有用的人,就得攻讀某方面的書,要有所發現和創造就得先讀過前人積累的書。讀書的力量是無形的,它蘊涵在「蓄之積久」中。勤於讀書,既增長才幹,豐厚學養,而且還能陶冶性情,提高品格。讀書,除了鍛造一個個不屈的靈魂外,還能夠改變人的境遇。讀書不但可以打造思想,而且可以獲取力量,這力量在於除了能培厚一個人的學養外,還給人以潛在的教化與激勵。書中迸射的科學光芒,幫助人類找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靠人的主動性去征服自然,創造日益豐富的物質文明,使人們的生活形態,由低級走向高級,逐步過上富裕小康的日子。對人類這個群體是如此,對人類中的個體更是如此。

讀書是對一種信念和生活方式的堅守。讀書可以把人帶入另一種境界,讓貧乏者富有,空虛者充實,卑瑣者高大。諸葛亮說過:「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林語堂也說過,讀書能讓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古人說:「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美國發明家愛迪生說:「讀書之於思想感猶如運動之於身體,運動使人健壯,讀書使人賢達。」美國作家愛默生也說:「即使到了最文明的時代,讀書仍將是最大的樂趣,書能使受益者逢凶化吉。」郭沫若說:「能讀書,才必博;能養氣,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廢。」 由此可見,讀書不僅能增加你的知識,廣博你的學問,還能提高你的修養,陶冶你的情操。我在讀書中體會到,讀書使人明智,使人善辯,使人深刻,使人進步。讀書可以修身,可以養性,可以怡情,可以改變人的形象,重塑自我,開闊眼界,豐富生活。真正的讀書人,一卷在手,平添幾分儒雅,字里行間,閱盡人間蒼桑。腹有詩書,其品自高。一個人可以通過讀書、也需要通過讀書怡情益德。讀書,可以讓你如春雨一樣細膩,讀書,可以讓你像夏菏一樣清醇;讀書,還可以讓你像秋菊一樣堅強;讀書,可以讓人像冬松一樣挺拔。讀書讓人不浮躁,對於時常處於焦慮狀態的人,這當是養生方法之一種,且可使自己的行動從容。書讀的多了,便會有一種脫俗之感,超然物外,在物慾橫流的塵囂之中,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隨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傲然面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書讓人精神飽滿而變得充實有涵養;讀書使人懂得萬事有得必有失,不再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讀書讓人牢記一個人只是沙粒滄海一粟,「平平淡淡才是真」,勝不驕,敗不餒;讀書使人心地思善、務善,以德作為心靈的崗哨,不斷清除內心的不良的慾望,使自己不越軌,不信邪,永遠保持一顆炎熱、思進之心;讀書使人品行端正,精神富有,從而能自覺地遵紀守法,消災滅禍。讀書的人,較少刻毒與卑劣,因為書中的光明,日積月累浸染著節操。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只是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圍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裡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和生活問題。培根說,讀書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可以鏟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礙,閱讀使人充實。當你空虛時,也許書是葯,讀之入耳入腦入心,多一些力量抵禦空虛。讀書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我也慚愧自己的一些幼稚的做法與自私,書像一個老師,不斷地督促我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天緯地,這種奇跡的產生,至少有一半要歸功於閱讀。每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不至於傷天害理而再內疚,不至於怨天憂人而再憤懣,不至於因為碌碌無為而再羞愧,也不至於虛度年華而再慚悔。讀書讓我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還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喧囂紛雜的干擾,裝潢門面的事不幹,自欺欺人的傻事也不做,只有超凡脫俗靜下心來,扎扎實實讀書。讀書是每顆嚮往自由的靈魂對抗喧囂塵世的最好方式。讀一本書就獲得一分自由,讀的書越多,獲得的自由度就越大。經過點點滴滴的讀書積累,精神世界逐漸豐富多彩,思想開始活躍,行為更加理性。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⑷ 如何看待必博的實力

查詢了一下,信息很雜不好分辨,網路虛擬無保障,所以玩家被假網黑錢的事時有發生。國內法律不允許,所以我們吃了虧多數都 選擇忍氣吞聲,最多發發牢騷罵罵娘。被黑之後網站方只要不是自願想給你幾乎是沒有任何方法 能拿回來的。一般來說被黑能成功拿回的可能性不足百分之五,所以我們只能盡量死馬當活馬醫 了(賬戶被封無法登錄的就只能認命了...)。

⑸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相關的事例

讀書
(1)引言
讀書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葯,書是營養,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忠千和命令》」書,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可是,若不讀或不會讀,書有何用?朋友:你不僅要擁有書,愛書,而且要勤於讀書,要學以致用,那才能充份體現書的價值。
在我們面前的是茫茫書海,巍巍書山。讓我們在書海揚帆奮進,勝利達到彼岸;讓我們在書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頂峰!
(2)事實論據
宋濂的讀書經歷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代重臣,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一代禮樂,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學士文集》。
他幼年家貧,常借書苦讀。在其《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敘述了自己苦讀的經歷:他細時就愛讀書,可是家貧買不起書。就經常到有藏書人家借書,一借到書,就日以繼夜地趕抄,即使在數九寒天,硯水結冰,手指凍僵,也不亭筆。他借書守信,按期歸還,有書的有家才肯不斷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時,遇到疑難,自己不能解決時,他就長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尋訪名師指教。逢嚴冬季節,他忍飢挨餓,頂風冒雪,穿過巨谷,爬上大山,兩腳凍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繼續尋訪老師。宋濂十幾年如一日刻苦讀書,終於取得傑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
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三味書屋」的來歷
魯迅12歲進「三味書屋」私塾從壽鏡吾先生讀書。魯迅先生後來曾著文《從百昔園到「三味書屋」》回憶這段經歷。
「三味書屋」原名叫「三餘書屋」,是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先生定的名。當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緊「三餘」的時間攻讀,董遇解釋「三餘」為:「冬者歲之餘,認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壽峰嵐先生據此為書屋定名,意在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後來壽峰嵐讀到蘇軾贊揚董遇「三餘」的詩句:「此生有味在三餘」。細細玩味覺得「三味」比「三餘」好,「三味」者「讀經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養學生讀書興味,引導學生積極苦讀。讀書三味,其樂無窮。
彭德懷書不離身
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廬山會議」上,上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錯誤,堅持正確意見而遭批判和免職。他被罷官後從中南海搬出來,在清理東西時,把元帥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統統上交。他說「凡是當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我都不要。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把收藏的二十多箱書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線工作時,又把這二十多箱書帶在身邊。十年浩劫中,彭德懷身遭厄運,橫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書。他對警衛參謀說:「我別的沒有什麼吩咐,就是惦記我那些書。」
他工作之餘就沉浸書海,桌上、床上、櫃子上到處是書。他讀書十分認真,他讀過的書加滿了批註。
曹禺在澡盆里讀書
我國傑出的現代劇作家曹禺,在他23歲時就寫出了《雷雨》,震撼了當時戲劇界。後又寫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響的作品。此外還有劇作《蛻變》、《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別人合寫的《膽劍篇》。他所以有如此輝煌成就,絕非偶然,這與他勤學苦讀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室以後,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室外聽聽,房內不時傳出水呼聲。又過了好久,仍不見人出來。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門過去一看,嗨!原來曹禺坐在盆里,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地看著,另一隻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著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冰涼了。
愛迪生以書為枕
大名鼎鼎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多達近二千項,被譽為「發明大王」。這也與他勤非讀書分不開的,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查資料,困極了,他就以書當枕,在實驗室躺一會兒。因此,有人風趣地說:「怪不得愛迪生有那麼多的知識,原來他在睡夢中也還要從書本里吸取營養哩。」
富蘭克林和書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
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
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發老驅,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麵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麵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背包。
老嫗吃著麵包,只見富蘭克林從背包里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
經濟拮據,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准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撲在書的高爾基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
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3)理論論據
[理論論據]
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
徐特立《研究歷史的目的和方法》
看書的目的,在把書變為我所有。
謝覺哉《學會想、問和做》
讀死書會變成書獃子,甚至於成為書櫥。
魯迅《讀幾本書》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郭沫若《天拓新詩歌的路》
愛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書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
魯迅《讀書雜談》
要使書中的知識化為自身的經驗,自必從記憶入手。
葉聖陶《〈略讀指導舉隅〉前言》
用書如用刀,不快自須磨。
陶行知《詩的學校》
書能活用可通神。
董必武《向歐陽海同志學習》
至於我,懂得雖不多,卻喜歡讀書。我信書中所述,衷心尊敬著書人。
[英]喬叟《善良女子殉情記前引》
毀書猶如殺人:殺人乃毀滅有理性的生靈、上帝的影像;毀掉一本好書則是毀滅理性,人心目中的上帝影像。
[英]彌爾頓《論出版自由》
當今真正的學府用語藏書。
[英]卡萊爾《論英雄與英雄崇拜》
沒有文化的人管理書籍,好比太監守護美女。
[英]揚·E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清·蕭掄《讀書有所見作》
人不知書,其去禽獸也,僅及半耳。
嚴復《救亡決論》
人與文學關的關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論「入迷」》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閱讀是一項高尚的心智鍛煉。
〔美〕梭羅《活爾登·閱讀》
書應能通向四個終端:智慧,虔,愉悅或實用。
〔英〕德納姆《論智慮》
讀一切好書如同與往昔時代最優秀的人們交談。
〔法〕笛卡爾《方法論》
人們說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
〔美〕史密斯《回想錄》
書籍是心靈的良葯。
希臘諺語
知識的源泉在書本里流淌。
希臘諺語任何傢具也比不上書那樣迷人。
〔英〕史密斯·S引自霍蘭德夫人《回憶錄》
讀書不就是無聲的談話嗎?
〔英〕蘭多《假想的談話》
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英〕孟德斯鳩《箴言集》
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
俄羅斯諺語
每當我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我就像結交了一位新朋友;每當我閱讀以前讀的書,就像是故友重逢。
〔英〕哥爾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有些書只須淺嘗,另一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好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消化。
〔英〕培根《論學問》
選擇書籍,不次於選擇朋友。
美國諺語
對每本書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書也不讀的人。
日本諺語
一本壞書,比十個強盜更壞。
義大利諺語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十二韻》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送安忄享落第詩》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讀書有味身忘老。
宋·陸游《劍南詩稿·不寐》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
清·鄒 《三借廬筆談》

⑹ 誰有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的原文即《萬言書》的原文

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無以稱職,而敢緣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幸甚。

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夙興夜寐,無一日之懈,聲色狗馬,觀遊玩好之事,無纖介之蔽,而仁民愛物之意,孚於天下,而又公選 天下之所願以為輔相者,屬之以事,而不貳於讒邪傾巧之臣,此雖二帝、三王之用心,不過如此而已,宜其家給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於此,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於百姓者,為政不法於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於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蓋千有餘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後,未嘗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有仁民愛物之意,誠加之意,則何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顧以謂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於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於此時者也。夫人才乏於上,則有沈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臣又求之於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今以一路數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於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謂乎?然則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後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後稍視時勢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於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商之時,天下嘗大亂矣。在位貪毒禍敗,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嘗少矣。當是時,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後隨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詩曰:「豈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謂也。及其成也,微賤兔置之人,猶莫不好德,兔置之詩是也。又況於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則服,以守則治。詩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於邁,六師及之。」文言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無廢事也。及至夷、厲之亂,天下之才,又嘗少矣。至宣王之起,所與圖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故詩人嘆之曰:「德輶如毛,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蓋閔人才之少,而山甫之無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類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後人才復眾。於是內修政事,外討不庭,而復有文、武之境土。故詩人美之曰:「薄言采芑,於彼新田,於此葘畝。」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農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觀之,人之才,未嘗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

所謂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

所謂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諸侯,自國至於鄉黨皆有學,博置教道之官而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皆在於學,學士所觀而習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苟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法在於學。此教之之道也。

所謂養之之道何也?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也。何謂饒之以財?人之情,不足於財,則貪鄙苟得,無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祿,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祿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養廉恥,而離於貪鄙之行。猶以為未也,又推其祿以及其子孫,謂之世祿。使其生也,既於父子、兄弟、妻子之養,婚姻、朋友之接,皆無憾矣;其死也,又於子孫無不足之憂焉。何謂約之以禮?人情足於財而無禮以節之,則又放僻邪侈,無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為之制度。婚喪、祭養、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數為之節,而齊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為之,而財不足以具,則弗具也;其財可以具,而命不得為之者,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何謂裁之以法?先王於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藝矣,不帥教則待之以屏棄遠方終身不齒之法。約之以禮矣,不循禮則待之以流、殺之法。王制曰:「變衣服者,其君流」,酒誥曰:「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盡拘執以歸於周,予其殺!』」夫群飲、變衣服,小罪也;流、殺,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從無抵冒者,又非獨其禁嚴而治察之所能致也。蓋亦以吾至誠懇惻之心,力行而為之倡。凡在左右通貴之人,皆順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帥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所惡矣,則天下之不罰而止者眾矣。故曰:此養之之道也。

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於鄉黨,必於癢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書之以告於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後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謂察之者,非專用耳目之聰明,而私聽於一人之口也。欲審知其德,問以行;欲審知其才,問以言。得其言行,則試之以事。所謂察之者,,試之以事是也。雖堯之用舜,亦不過如此而已,又況其下乎?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遠,萬官億丑之賤,所須士大夫之才則眾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二自察之也,又不可以偏屬於一人,而使之於一日二日之間考試其行能而進退之也。蓋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類以持久試之,而考其能者以告於上,而後以爵命、祿秩予之而已。此取之之道也。

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者以為後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又以久於其職,則上狃習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於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雖欲取容於一時,面顧僇辱在其後,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此之謂也。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則皋陶、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當時人君,又能與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誠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無疑,而於天下國家之事,無所欲為而不得也。

方今州縣雖有學,取牆壁具而已,非有教導之官,長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學有教導之官,而亦未嘗嚴其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未嘗在於學。學者亦漠然自以禮樂刑政為有司之事,而非

己所當知也。學者之所教,講說章句而已。講說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而近歲乃始教之以課試之文章。夫課試之文章,非博誦強學窮日之力則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則不足以用天下國家,小則不足以為天下國家之用。故雖白首於庠序,窮日之力以帥上之教,及使之從政,則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蓋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故先王之處民才,處工於官府,處農於畎畝,處商賈於肆,而處士於庠序,使各專其業而不見異物,懼異物之足以害其業也。所謂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見異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諸子之異說,皆屏之而莫敢習者焉。今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課試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窮日之力以從事於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則又悉使置之,而責之以天下國家之事。夫古之人,以朝夕專其業於天下國家之事,而猶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奪其日力,以朝夕從事於無補之學,及其任之以事,然後卒然責之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為者少矣。臣故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從而困苦毀壞之,使不得成才也。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時,士之所學者,文武之道也。士之才,有可以為公卿大夫,有可以為士。其才之大小、宜不宜則有矣,至於武事,則隨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學者也。故其大者,居則為六官之卿,出則為六軍之將也;其次則比、閭、族、黨之師,亦皆卒、兩、師、旅之帥也。故邊疆、宿衛,皆得士大夫為之,而小人不得奸其任。今之學者,以為文武異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於邊疆、宿衛之任,則推而屬之於卒伍,往往天下奸悍無賴之人。苟其才行足以自托於鄉里者,未有肯去親戚而從召募者也。邊疆、宿衛,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當慎重者也。故古者教士,以射、御為急,其他伎能,則視其人才之所宜,而後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則不強也。至於射,則為男子之事。苟人之生,有疾則已,苟無疾,未有去射而不學者也。在庠序之間,固常從事於射也。有賓客之事則以射,有祭祀之事則以射,別士之行同能偶則以射,於禮樂之事,未嘗不寓以射,而射亦未嘗不在於禮樂、祭祀之間也。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豈以射為可以習揖讓之儀而已乎?固以為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國家之具也。居則以是習禮樂,出則以是從戰伐。士既朝夕從事於此而能者眾,則邊疆、宿衛之任,皆可以擇而取也。夫士嘗學先王之道,其行義嘗見推於鄉黨矣,然後因其才而托之以邊疆、宿衛之士,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屬之人,而無內外之虞也。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人主所當至慎之選,推而屬之奸悍無賴,才行不足自托於鄉里之人,此方今所以諰諰然常抱邊疆之憂,而虞宿衛之不足恃以為安也。今孰不知邊疆、宿衛之士不足恃以為安哉?顧以為天下學士以執兵為恥,而亦未有能騎射行陣之事者,則非召募之卒伍,孰能任其事者乎?夫不嚴其教,高其選,則士之以執兵為恥,而未嘗有能騎射行陣之事,固其理也。凡此皆教之非其道也。

方今制祿,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從之列,食口稍眾,未有不兼農商之利而能充其養者也。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錢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闕通之,蓋六七年而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雖廝養之給,亦窘於此矣,而其養生、喪死、婚姻、葬送之事,皆當出於此。夫出中人之上者,雖窮而失為君子;出中人以下者,雖泰而不失為小人。唯中人不然,窮則為小人,泰則為君子。計天下之士,出中人之上下者,千百而無十一,窮而為小人,泰而為君子者,則天下皆是也。先王以為眾不可以力勝也,故制行不以己,而以中人為制,所以因其欲而利道之,以為中人之所能守,則其志可以行乎天下,而推之後世。以今之制祿,而欲士之無毀廉恥,蓋中人之所不能也。故今官大者,往往交賂遺、營貲產,以負貪污之毀;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夫士已嘗毀廉恥以負累於世矣,則其偷墮取容之意起,而矜奮自強之小息,則職業安得而不弛,治道何從而興乎?又況委法受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謂不能饒之以財也。

婚喪、奉養、服食、器用之物,皆無制度以為之節,而天下以奢為榮,以儉為恥。苟其財之可以具,則無所為而不得,有司既不禁,而人又以此為榮。苟其財不足,而不能自稱於流俗,則其婚喪之際,往往得罪於族人婚姻,而人以為恥矣。故富者貪而不知止,貧者則強勉其不足以追之。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恥之心毀也。凡此所謂不能約之以禮也。

方今陛下躬行儉約,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貴之臣所親見。然而其閨門之內,奢靡無節,犯上之所惡,以傷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聞朝廷有所放絀,以示天下。昔周之人,拘群飲而被之以殺刑者,以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眾矣,故重禁其禍之所自生。重禁禍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極省,而人之抵於禍敗者少矣。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獨貪吏耳。重禁貪吏,而輕奢靡之法,此所謂禁其末而弛其本。然而世之識者,以為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於理矣。今之入官誠冗矣,然而前世置員蓋其少,而賦祿又如此之薄,則財用之所不足,蓋亦有說矣。吏祿豈足計哉?臣於財利,固未嘗學,然竊觀前世治財之大略矣。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今天下不見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樂業,人致其力,以生天下之財,然而公私嘗以困窮為患者,殆亦理財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變耳。誠能理財以其道,而通其變,臣雖愚,固知增吏祿不足以傷經費也。方今法嚴令具,所以羅天下之士,可主謂密矣。然而亦嘗教之以道藝,而有不帥教之刑以待之乎?亦嘗約之以制度,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嘗任之以職事,而有不任事之刑以待之乎?夫不先教之以道藝,誠不可以誅其不帥教;不先約之以制度,誠不可以誅其不循理;不先任之以職事,誠不可以誅其不任事。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先急也,今皆不可得誅,而薄物細故,非害治之急者,為之法禁,月異而歲不同,為束者至於不可勝記,又況能一二避之而無犯者乎?此法令所以滋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焉。此所謂不能裁之以刑也。凡此皆治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土,強記博誦而略通於文辭,謂之茂才異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賢良方正者,公卿之選也。記不必強,誦不必博,略通於文辭,而又嘗學詩賦,則謂之進士。進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選也。夫此二科所得之技能,不足以為公卿,不待論而後可知。而世之議者,乃以為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為公卿者,常出於此,不必法古之取人然後得士也。其亦蔽於理矣。先王之時,盡所以取人之道,猶懼賢者之難進,而不肖者之雜於其間也。今悉廢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驅天下之才士,悉使為賢良、進士,則士之才可以為公卿者 ,固宜為賢良、進士,而賢良、進士亦固宜有時而得才之可以為公卿者也。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蟲篆刻之學,以此進至乎公卿,才之可以為公卿者,困於無補之學,而以此絀死於岩野,蓋十八九矣。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慎擇者,公卿而已。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類以聚於朝遷,則百司庶府,無不得其人也。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類聚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雖有賢智,往往困於無助,不得行其意也。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類以聚於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類以備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於州郡。則雖有同罪舉官之科,豈足恃哉?適足以為不肖者之資而已。其次九經、五經、學究、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嘗患其無用於世,而稍責之以大義矣。然大義之所得,未有以賢於故也。今朝廷又開明經之選,以進經術之士。然明經之所取,亦記誦而略通於文辭者,則得之矣。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於天下國家之用者,顧未必得與於此選也。其次則恩澤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藝,官司不考問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義,而朝廷輒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武王數紂之罪,則曰:「官人以世。」夫官人以世,而不計其才行,此乃紂之所以亂亡之道,而治世之所無也。又其次曰流外。朝廷固已擠之於廉恥之外,而限其進之路矣,顧屬之以州縣之事,使之臨士民之上。豈所謂以賢治不肖者乎?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數千里之間,州縣之吏,出於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屬任以事者,殆無二三,而當防閑其奸者,皆是也。蓋古者有賢不肖之分,而無流品之別。故孔子之聖,而嘗為季氏吏,蓋雖為吏,而亦不害其為公卿。及後世有流品之別,則凡在流外者,其所成立,固嘗自置於廉恥之外,而無高人之意矣。夫以近世風俗之流靡,自雖士大夫之才,勢足以進取,而朝廷嘗獎之以禮義者,晚節末路,往往怵而為奸,況又其素所成立,無高人之意,而朝廷固已擠之於廉恥之外,限其進取者乎?其臨人親職,放僻邪侈,固其理也。至於邊疆、宿衛之選,則臣固已言其失矣。凡此皆取之非其道也。

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於任人,又不問其德之所宜,而問其出身之後先,不論其才之稱否,而論其歷任之多少。以文學進者,且使之治財。已使之治財矣,又轉而使之典獄。已使之典獄矣,又轉而使之治禮。是則一人之身,而責之以百官之所能備,宜其人才之難為也。夫責人以其所難為,則人之能為者少矣。人之能為者少,則相率而不為。故使之典禮,未嘗以不知禮為憂,以今之典禮者未嘗學禮故也。使之典獄,未嘗以不知獄為恥,以今之典獄者,未嘗學獄故也。天下之人,亦已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見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資序,則相議而訕之,至於任使之不當其才,未嘗有非之者也。且在位者數徙,則不得久於其官,故上不能狃習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不可以及於成,不肖者則其罪不可以至於著。若夫迎新將故之勞,緣絕簿書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數也。設官大抵皆當久於其任,而至於所部者遠,所任者重,則尤宜久於其官,而後可以責其有為。而方今尤不得久於其官,往往數日輒遷之矣。

取之既已不祥,使之既已不當,處之既已不久,至於任之則又不專,而又一二以法束縛之,使不得行其意,臣固知當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權,而不一二以法束縛之,則放恣而無不為。雖然,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即使在位皆得其人矣,而一二以法束縛之,不使之得行其意,亦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夫取之既已不詳,使之既已不當,處之既已不久,任之又不專,而一二以法束縛之,故雖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與不肖而無能者,殆無以異。夫如此,故朝廷明知其賢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資序,則不以任事而輒進之,雖進之,士猶不服也。明知其無能而不肖,苟非有罪,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勝任而輒退之,雖退之,士猶不服也。彼誠不肖而無能,然而士不服者何也?以所謂賢能者任其事,與不肖而無能者,亦無以異故也。臣前以謂不能任人以職事,而無不任事之刑以待之者,蓋謂此也。

夫教之、養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則足以敗亂天下之人才,又況兼此四者而有之?則在位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於不可勝數,而草野閭巷之間,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詩曰:「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民雖靡�,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如彼泉流,無淪胥以敗。」此之謂也。

夫在位之人才不足矣,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則豈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託,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蓋漢之張角,三十六萬同日而起,而所在郡國,莫能發其謀;唐之黃巢,橫行天下,而所至將吏,無敢與之抗者。漢、唐之所以亡,禍自此始。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而武夫用事,賢者伏匿消沮而不見,在位無復有知君臣之義、上下之禮者也。當是之時,變置社稷,蓋甚於弈棋之易,而元元肝腦塗地,幸而不轉死於溝壑者無幾耳!夫人才不足,患蓋如此,而方今公卿大夫,莫肯為陛下長慮後顧,為宗廟萬世計,臣切惑之。昔晉武帝趣過目前,而不為子孫長遠之謀,當時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風俗盪然,棄禮義,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為非,有識固知其將必亂矣。而其後果海內大擾,中國列於夷狄者,二百餘年。伏惟三廟祖宗神靈所以付屬陛下,固將為萬世血食,而大庇元元於無窮也。臣願陛下鑒漢、唐、五代之所以亂亡,懲晉武苟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期為合於當世之變,而無負於先王之意,則天下之人才不勝用矣。人才不勝用,則陛下何求而不得,何欲而不成哉?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則成天下之才甚易也。

臣始讀孟子,見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則以為誠然。及見與慎子論齊、魯之地,以為先王之制國,大抵不過百里者,以為今有王者起,則凡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將損之至於數十百里而後止。於是疑孟子雖賢,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數百千里之強國,一旦肯損其地之十八九,而比於先王之諸侯?至其後,觀漢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諸侯王地悉得推恩分其子弟,而漢親臨定其號名,輒別屬漢。於是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勢強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然後知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則大者固可使小,強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傾駭變亂敗傷之釁。孟子之言不為過。又況今欲改易更革,其勢非若孟子所為之難也。臣故曰: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則其為甚易也。

然先王之為天下,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謂不患人之不為,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願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臨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則悉以其所願得者以與之。士不能則已矣,苟能,則孰肯舍其所願得,而不自勉以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為,患人之不能。何謂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盡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謀之以至誠惻怛之心,亦未有能力行而應之者。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願陛下勉之而已。

臣又觀朝廷異時欲有所施為變革,其始計利害未嘗熟也,顧一有流俗僥幸之人不悅而非之,則遂止而不敢為。夫法度立,則人無獨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雖足以利天下,而當其承弊壞之後,僥幸之時,其創法立制,未嘗不艱難也。以其創法立制,而天下僥幸之人亦順悅以趨之,無有齟齬,則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廢矣。惟其創法立制之艱難,而僥幸之人不肯順悅而趨之,故古之人慾有所為,未嘗不先之以征誅,而後得其意。詩曰:「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此言文王先征誅而後得意於天下也。夫先王欲立法度,以變衰壞之俗而成人之才,雖有徵誅之難,猶忍而為之,以為不若是,不可以有為也。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諸侯,所至則使其君臣捐所習,逆所順,強所劣,憧憧如也,卒困於排逐。然孔子亦終不為之變,以為不如是,不可以有為。此其所守,蓋與文王同意。夫在上之聖人,莫如文王,在下之聖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為變革,則其事蓋如此矣。今有天下之勢,居先王之位,創立法制,非有徵誅之難也。雖有僥幸之人不悅而非之,固不勝天下順悅之人眾也。然而一有流俗僥幸不悅之言,則遂止而不敢為者,惑也。陛下誠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則臣又願斷之而已。

夫慮之以謀,計之以數,為之以漸,而又勉之以成,斷之以果,然而猶不能成天下之才,則以臣所聞,蓋未有也。

然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今之議者以謂迂闊而熟爛者也。竊觀近世士大夫所欲悉心力耳目以補助朝廷者有矣。彼其意,非一切利害,則以為當世所不能行。士大夫既以此希世,而朝廷所取於天下之士,亦不過如此。至於大倫大法,禮義之際,先王之所力學而守者,蓋不及也。一有及此,則群聚而笑之,以為迂闊。今朝廷悉心於一切之利害,有司法令於刀筆之間,非一日也。然其效可觀矣。則夫所謂迂闊而熟爛者,惟陛下亦可以少留神而察之矣。昔唐太宗貞觀之初,人人異論,如封德彝之徒,皆以為非雜用秦、漢之政,不足以為天下。能思先王之事,開太宗者,魏鄭公一人爾。其所施設,雖未能盡當先王之意,抑其大略,可謂合矣。故能以數年之間,而天下幾致刑措,中國安寧,夷蠻順服,自三王以來,未有如此盛時也。唐太宗之初,天下之俗,猶今之世也,魏鄭公之言,固當時所謂迂闊而熟爛者也,然其效如此。賈誼曰:「今或言德教之不如法令,胡不引商、周、秦、漢以觀之?」然則唐太宗事亦足以觀矣。

臣幸以職事歸報陛下,不自知其駑下無以稱職,而敢及國家之大體者,誠以臣蒙陛下任使,而當歸報。竊謂在位之人才不足,而無以稱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盡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聞者也。釋此一言,而毛舉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聰明,而終無補於世,則非臣所以事陛下惓惓之義也。伏惟陛下詳思而擇其中,天下幸甚!

⑺ 用什麼詞可以形容自己獲利的前提下又幫助了別人

這裡面有很多你需要的句子:

第十一章:棲息之谷——修身心態
2006-7-10 8:43:37

交易不是知識的學習,交易永遠是修煉場,

人性的一切弱點在這里暴露無遺。

成功的交易者是技巧、心態和德行的統一,三者不可分離。

交易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欲、無喜、無憂、無恐懼。

成功的交易者總是張著兩隻眼,

一隻望著市場,一隻永遠望著自己。

任何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校正自己,永遠比觀察市場重要。

——摘自一位股市網友的帖子

華爾街有句名言:「平庸的交易者用技術交易,頂尖的交易者用信念交易」。精典,讓我們記往這句話,不斷去重復加深或許會有好的結果。

是啊,道理人人懂,就是難做到,知易行難!淋漓盡致的在這里得到體現。相對來說性格理性的較易成功,性格感性的要困難的多。期貨就是修煉和鍛造性格最殘酷最有效的場所,知行合一是吾輩的最高境界.我相信只要是有自控能力並勇於克服弱點的人,就可以最終通過不同的方式:長線或短線,來達到此一境界。

期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應是生活的全部。別被迅速致富沖昏頭腦,我們真正該關切的是一切「真實」的事物,包括事業,親人,好友和美好的時光等,在生活中,努力地保持內心的一份寧靜。這些都遠比投資獲利更重要,人生短暫,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須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能夠控制自己按正確的思路、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原則、正確的手段、最佳的心裡狀況參加投資活動。大道至簡,道理好懂,知識也好掌握.難就難在怎麼控制自己,有的人為此走了一輩子。關鍵的是堅持不懈一貫執行,是自我控制,是心手合一,是言行一致。

——摘自一位期貨網友的網頁

是啊,身在職場的職業經理人,與身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的職業人士是何等的相似!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日常做到,身在世故之中,心在世故之外。富貴、錢財、功名不貪,而淡然處之。來則受之,去則聽之,逆事至而識以為魔,美事至而認以為幻。外不自矜,內不自持,隨遇而安,從容自得,逍遙自在,修心心不馳,修性性自定。認真理路,勇往直前,拋開鼎爐之說,純從心性動靜中下功夫,——這將是我們職業經理人身心修煉的最高境界。

「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是什麼?一是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職業;二是通過對職業規律的掌握、控制而實現人生的理想。這兩點我們都擁有了,我們就是最幸福的人。」

本文是《職業經理人十大心態修煉指南》的最後一篇。寫到這里,筆者喜憂參半,心情復雜,——不知自己的付出,對風雨兼程之中的各位職業經理人朋友是否有所幫助。

一陣茫然之際,冥冥之中,彷彿豁然開朗。先人的智慧之光透過深邃的蒼穹翩翩而來。現整理於此,與各位共享共勉。

這些人生修煉大法,有些看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仔細品味,我們又可能體悟出另外一些道理來。

一、《大學》的修煉之道

《大學》一曰「大人之學」,二曰為政之學。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實而有光輝的偉大人格,可以在社會上表現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風動草偃,以平天下為最高目標;三是指為政之人,「孰為大?政為大。」因此,「大學」之道也可以說是為政之道。這三種含義並不沖突。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大學》之道——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著重闡述了個人修養與社會政治的關系,提出了宋儒稱作「三綱領」和「八條目」的理論思想。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內聖」意即「內求於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於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是表達了「內聖外王」的精義所在。

2、修身的「三大綱領」——修身的基本原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意義簡釋如下:

1)明德

是任何人都稟受於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現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人之行善避惡,並非社會規范所外加的義務,卻有內在本然的基礎。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而發的,人性是向善的。

2)親民

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後,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覺悟「明明德」此一天生能力之後,就須「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3)至善

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明明德」和「親民」的一切方向是「止於至善」。以「止於至善」為方向或目標,等於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3、修身的「八大條目」——修身的方法步驟

「八條目」是《大學》所說的修養方法,它是有順序的,相互為條件的序列。每一個條目,都以前一個條目為條件,而它們本身都是以「修身」為根本,前四條是「修身」的方法,後四條是「修身」的必然社會結果。

《大學》是如此論述「八條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其意義簡釋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確實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2】致知

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3】誠意

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4】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5】修身

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6】齊家

就是要經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7】治國

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8】平天下

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4、心安理得的「六大過程」——科學決策與心理修煉的程序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意義簡釋如下:

1)知止——明確原則,理清期許

「止」指「歸宿」、「立場」。「知止」即對目標、歸宿和自己的原則立場有明確了解。對佛教而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又譯「止寂」、「禪定」,指通過坐禪入定,掃除妄念,專心一境,達到寂靜的境界。與「止」相對的范疇為「觀」,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譯,也被譯為「智慧」,是在「止」的基礎上發生的,指集中詳細觀察思維預定的事物和義理,獲得某種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穩立場,堅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學章句》解「定」字說:「知之,則有定向」。知止指對歸宿有明確了解,則已經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應指堅定不移。「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歸宿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

3)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

「靜」是靜心。朱子《大學章句》釋「靜」字說:「靜,謂心不妄動」。對於「靜」,《禮記》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論語》也說:「仁者靜」。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認為清靜是修道的基礎,故奉《清靜經》為玄門日誦課之首,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4)能安——身心安詳,從容有度

「安」是隨處而安穩。朱子《大學章句》釋「安」字為「安,謂隨處而安」。《管子。內業》進一步談到「安」和「靜」、「定」的密切關聯:「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靜。」又曰:「聖人與時變而不化,從物而不移,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再曰:「正心在中,萬物得度。」最後則是「德成而智出」。

5)能慮——思慮周到,驅除偏見

「慮」是思考精審。朱子《大學章句》釋「慮」字為「慮,謂處事精詳」。

6)能得——合理選擇,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達成的意思。朱子《大學章句》釋「得」字為:「得,謂得其所止」。

5、「慎獨」——自我修煉的最高境界

何謂「慎獨」?《大學》解釋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所要表明的是在閑居獨處、沒有別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謹慎地反省自我,進行實踐性道德修為,因為誠與不誠、欺與不欺,雖發於內心,但必然會表現出來。

朱熹對此解釋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這實際上是提倡一種道德自律,把修己作為自我主觀意識較強的一種修養行為,不完全依賴於外界條件的約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為的幌子而專做給別人看,釣名沽譽,這些都是個體修為中的大忌。這一點完全體現了《大學》的理論特點,重視內心道德的嚴格自律,調節自我情感,堅持所選擇的修養之道。後世大儒對「慎獨」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等都對此有過精闢的見解。在現代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關系中,「慎獨」仍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養原則。

從修身過程和步驟而言,知道「德」、「行」都應該「止於至善」的水平上,就要凝神定志。能做到堅定心神志向,才能靜下心來,排除雜念的干擾。能靜下來,才能安於所處環境、條件,不因富貴而放逸心志,不因貧困而隳墮心志。做到了安,才能專心思考問題,通過思考而有所理悟,分明是非,也就是有所獲得了。依是而行,有非即去,達到完善自我的修養目的。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結局,都是有序不紊的,即有本末、終始、先後。修身的「知→止→定→靜→安→慮→得」的順次也是不可不知的,循序漸進,才能有成。

對於儒家的修身學問,梁啟超先生有著高度而精確的概括:「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起來,其功用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最高目的,可以《莊子》『內聖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聖。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於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最簡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聖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強先生對此也有高論:「修己、安人都能夠日新又新,這是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目標。管理者以修己為第一綱領,從自身內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誠、正,然後層層擴大,齊家、立業、治國,推到平天下。所有決策,悉依止、定、靜、安、慮得的歷程,時刻不忘安人為第二綱領。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執經達權,以不停滯的精神,適時調整而權宜應變,是第三綱領。這種管理之道,就是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義。」

綜觀《大學》一書,以簡練而內涵豐富的語言涵蓋了早期儒家人學思想的精神內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為的一般過程。「三綱領」引導人們注重修為目標;「八條目」指示人們修為應該怎樣做。「八條目」的內容是一個由內到外、相互關聯、不能任意顛倒的統一的整體,是一個窮盡內聖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它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作為其奮斗目標。盡管《大學》中使用的這些范疇都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但在具體的道德修養和社會道德實踐中卻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對調適人們的心態、穩定社會關系、保持思想上的連貫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學》正是看到了它對穩定社會、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價值潛力。

職業競爭歸根到底是個人品格和能力的競爭,也就是職業經理人個性品牌的競爭。能力可以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而品格則必須經過伴隨終生的個人修煉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職業經理人只有內修品格,外練能力,內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才能達成經天緯地的事業。

二、《中庸》的修煉之道

「中庸之道」,中國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和處世待人的方法。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中庸」一詞承載著世人對處世原則的恪守降臨在兩界凡宇。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兩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選擇正確的道路。它體現的是端莊沉穩、守善持中的博大氣魄,寬廣胸襟,和「一以貫之」的堅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現實主義的偉大思想。然而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新興人類們更多的賦予了這個詞語以貶義。「中庸之道害我們國人不淺。」,「世風日下,中庸橫行。」諸如此句不絕於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無原則、無主見和隨波逐流的代名詞,實在是我們的先人所沒有想到的。這恐怕與我們這些年來,忙於學習和引進西方的大師聖經,而對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甚至幾乎忘卻有關。

1、中庸之道概述

中庸之道,是手持兩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手持兩端,就是最激進和最保守的意見都要顧及到,然後達到不偏不倚的最佳效果。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准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2、尚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又給《四書?中庸》加註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平常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庸,就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中,就是要人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不要偏激,保持一顆平常心,人心才會平穩,社會才會穩定。中,就是貧窮也不要心浮氣躁,富貴也不能為富不仁;中,就是做平民不要低三下四,為官不要專橫跋扈;中,就是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中,就像孟子說得那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聯系我們目前浮躁的現實社會,難道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中」嗎?

3、時中——審時度勢,與時俱進

「與時偕行」,「動靜不失其時」,也就是「時中」。「時中」,即「中」而因其「時」,「時」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謂經也;因其「時」,所謂權也。有經有權,故能變通。此所謂「變通者,趣時者也」。變通趣時,即變化日新。能趨時變通,即是「識時務」。而識時務,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此所謂「日新之謂盛德」(系辭傳)。也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4、中正——恪守規范,正心正身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就是說,過分恭敬,而不約之以禮,就未免勞倦;過分謹慎,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流於膽怯懦弱;過分敢作敢為,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盲動闖禍;過分直率,而不約之以禮,就難免尖酸刻薄。恭敬、謹慎、勇敢、直率,本來都屬於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認為,如果發揮不當,或不用禮來約束,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很明顯,在這里,「禮」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適中的規范原則。

也就是我們現在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場游戲規則。

同時,孔子很強調「正」,如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就是行為合於禮。由「正身」,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以禮為規范,衡量人們的等級名分,以使人們的等級與其名分相當。名分相當,就合乎禮,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順,以身作則,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異,恰到好處。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這是孔子評論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臨終遺言」時所說的一段話。據《左傳》記載,子產臨死前,曾告訴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說,為政的關鍵,在於針對不同的對象,或寬或猛,寬猛適中。孔子稱這種寬猛相濟所達到的適中狀態為「和」。

6、控制情緒,和諧共贏——小不忍則亂大謀

「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人們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符合常理,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達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運動了,而萬物都開始生長發育了。

為人處世的過程中,作為履行職業責任的職業經理人,在一些特殊場合和一些特殊的人與事上,必須做到隱忍不發,含而不露,喜形不能於色,慍怒不能於外。否則,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僅可能會禍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職業生涯和錦綉前程。

曾國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勞忍氣四字上做工夫也」,這是他的心得。在收斂低調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與周旋中攀升,「讓一讓,六尺巷」,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能忍難忍之事,這就是曾國藩。但是,他的「忍」並不是一味的強忍,而是善忍、會忍,當忍則忍,不該忍則不忍。對皇上、太後,以及滿蒙親貴的猜疑、排擠、冷落、出爾反爾和種種不公,曾國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對誤國誤軍、貪婪無度而又加害於他的人,則「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參人一本,或拔劍而起勢不兩立。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榮有辱,但沒有摶扶搖直上九霄,也沒有一失足掉進深淵。雖然沒有片段的精彩,卻有整體的絢爛,總能啟動平抑機能,在高潮時削去波峰,在低潮時填平谷底。

7、誠信為本——至誠誠己,厚德載物

《中庸》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中庸》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與天地參就是與天地並列為三,說明是人的思想品德智能的無比高尚。這種無比高尚的境界是逐步達到的,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至誠」,因為只有至誠,才能充分發揮自己固有的天性,也就是天地無私之性,能盡自己之性就能盡他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就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就能參與天地化育。當然這僅是作者的推理,不一定全是事實,作者據此立論而已,但它說明了至誠的作用過程。

「誠人」必先「誠己」,就是說,要想讓別人「誠」,必須自己先做到「誠」,而且永遠做到「誠」。《中庸》接著說:「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隨著「誠」的不斷深化,隨著「成物」的不斷擴大,誠的主體的道德修養也日益增進,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於是「與天地參」的境界達到了,也就是《易經》乾坤二卦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君子風度和魅力所在。

8、擇善固執,金石為開——「誠」的修煉過程

那麼,誠的修養主要有哪些過程呢?《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出了學、問、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別提出學必博、問必審、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篤的要求。審、慎、篤是個態度問題,只要認真、刻苦,也就不難做到。但博學和明辨不光是態度,主要是個下功夫的問題了,所以《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就是說,別人下一個功夫,你下上百個功夫,別人下十個功夫,你下上千個功夫,盡管人的資質,體力是不一樣的,有強有弱,但有了這種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無不可至了。這就肯定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中和」,只要有心,功夫不愧有心人,功到自然成。

《中庸》說:「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於是,「擇善固執」一詞成為儒家的處世原則。但是,有些人誤會了「固執」的意思,以為那是頑固而不知變通;同時又以為「擇善」是選擇自己所認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閉而自大的心態。幸好孟子及時出現,以他的言行做為「擇善固執」的見證。擇善需要靈活的智能,固執有賴過人的勇氣;智能加上勇氣,同時還以「仁義」為其核心,然後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為職業領導者都講究「擇善固執」和「從善如流」的領導藝術。所謂「擇善固執」,就是指認定目標不予放棄,堅持不懈。它是聖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氣。所謂「從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虛懷若谷,善於聽取各方意見,並及時消化。領導若無「擇善固執」,決策必將動搖不定,前瞻後顧;領導若無「從善如流」,必將處事執迷不悟,剛愎自用。

晚清權臣李鴻章的誤國就是因為他在「擇善固執」上出現了心誤,陷入了思維誤區而沒有警醒。他錯就錯在「擇善固執」選錯了對象,錯在對敵人講「誠」。李鴻章早年也是一條血性漢子,敢愛敢恨,敢作敢為。例如,他曾因為恩師曾國藩待友李元度不公而毅然脫離曾府,也曾因常勝軍統領戈登不服管制而除其軍權。面對外國列強,李鴻章疾呼:「吾輩如果不迅速求富求強,那麼中國將以什麼來自立呢!」

李鴻章之所以後來越活越窩囊,主要是因為他誤信了曾國藩的一席話。一次,曾國藩問李鴻章怎樣與洋人交涉,李回答不管洋人說什麼,只同他打「痞子腔」。曾沉默了很久說:「依我看來,還是在於一個『誠』字。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誠相待,一定會受感化的。」李鴻章欣然接受,此後與洋人交往無不以「誠」字當先。

心誤導致政誤。李鴻章一味強調對洋人講誠信,卻不力求洋人對他講誠信,這是他最大的心誤!所以,李鴻章在主持晚清外交的20多年中,凡事以妥協為宗旨。例如,在處理1875年至1876年的「馬嘉理事件」中,李鴻章明知英國理虧,卻為了「了事」而簽訂了《煙台條約》。在處理1885年的中法沖突時,李鴻章又不顧中國軍隊在越南大敗法軍的事實,簽訂了《中法新約》。而在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更是丟掉了台灣!

對於朝野批評,李鴻章既不退縮,也不辯駁,因為他認定這是必要的妥協。因為不能「從善如流」,他由「擇善固執」變成了一意孤行!如果能聽取各方面意見,以從善如流確保擇善固執,他就有可能像林則徐、左宗棠那樣,成為一名真正的愛國者。

9、見機行事,實事求是——認清環境,

⑻ 誰能給我4個關於讀書的名人事例

1.焦耳求知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2.求知——自強不息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裡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在學校讀書時,因為家裡經濟條件太差,父母無法給他買好看的衣服,舒適的鞋子,他常常是衣衫襤褸,拖著一雙與他的腳很不相稱的破舊皮鞋。但年幼的布拉格從不曾因為貧窮而感覺自己低人一等,他更沒有埋怨過家裡人不能給他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那一雙過大的皮鞋穿在他的腳上看起來十分可笑,但他卻並不因此自卑。相反,他無比珍視這雙鞋,因為它可以帶給他無限的動力。
原來這雙鞋是他父親寄給他的。家裡窮,不能給他添置一雙舒服、結實的鞋子,即便這一雙舊皮鞋,還是父親的。盡管父親對此也充滿愧疚之情,但他仍給兒子以殷切的希望、無與倫比的鼓勵和強大的情感支持。父親在給他的信中這樣寫道:「……兒呀,真抱歉,但願再過一二年,我的那雙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大。……我抱著這樣的希望,你一旦有了成就,我將引以為榮,因為我的兒子是穿著我的破皮鞋努力奮鬥成功的。……」這封寓意深刻、充滿期望的信,一直像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布拉格在科學的崎嶇山路上,踏著荊棘前進。

3.誠實比一千顆櫻桃樹還有價值——誠實
喬治•華盛頓從懂事起,就很崇拜英雄人物。當他看到哥哥穿著軍裝上前線打仗,羨慕極了。一天吃過晚飯,他忽然想到了一個什麼問題,急忙跑去問父親:「爸爸,我長大了也要像哥哥那樣,當一個勇敢的軍人,好嗎?」「好極了,親愛的孩子!」父親高興地回答,「可是,你知道什麼樣的孩子才能成為勇敢的軍人嗎?」父親反問道。「嗯——」華盛頓想了想,回答說:「誠實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勇敢的軍人,是這樣的嗎?」「就是的。只有誠實,大家才能團結,團結才能戰勝敵人,成為勇敢的軍人。」
父親不光言傳,還很注重身教。在父親農場里,有一顆小櫻桃樹,那是父親為紀念華盛頓的誕生而栽種的。小喬治一天天長大,小櫻桃樹也一年比一年高了。華盛頓一心想長大做一名威武的軍人。有一次,他打算做一把小木槍,把自己武裝起來。他本想讓父親幫幫忙,可看到父親成天忙於自己的工作,沒有時間,於是決定自己動手。小華盛頓拿起鋸子、斧子,找了一棵容易砍倒的小樹,把它鋸倒了。哪知道這棵樹,就是父親最心愛的那棵櫻桃樹。這下可闖了大禍。
父親回來,知道了這件事,大發脾氣,質問是誰乾的。華盛頓躲在屋子裡,非常害怕。他想了想,還是勇敢地出來,走到 面前,帶著慚愧的神色說:「爸爸,是我乾的。」「小傢伙,你把我喜愛的櫻桃樹砍倒了,你不知道我會揍你嗎?」
華盛頓見父親氣未消,回答說:「爸爸,您不是說,要想當一個軍人,首先就得有誠實的品質嗎?我剛才告訴您的是一個事實呀。我沒有撒謊。」
聽兒子這么一說,父親很有感觸。他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優良品質,要比自己心愛的櫻桃樹還要珍貴。他一把抱住華盛頓,說:「爸爸原諒你,孩子。承認錯誤是英雄行為,要比一千棵櫻桃樹還有價值。」

4.誠實
資華筠讀小學時,並不用功,很多東西似乎都可以分散她的注意力,比如每次放學回家,只要看見窗外有小夥伴的影子在晃動,拔腿就想溜,想要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個痛快。這時,媽媽便把拳頭往桌上一放,提出對作業的種種要求,外加她對當天功課的口試,過了關才能去玩。媽媽對華筠的要求一向嚴格,並且向來是說一不二,對於自覺性差的孩子,只有在媽媽的督促之下才能乖乖地投入學習中。
大概這種方法能高度地調動人神經細胞的興奮感,資華筠在媽媽的督促下做作業的效率很高,常常毫不費力地達到母親的要求,並且正確率很高。漸漸地,她也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如果沒做完作業就叫她去玩,她心裡還真有些別扭呢!
寒暑假中,媽媽絲毫沒有放鬆對她的要求。除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外,資華筠還得完成媽媽布置的那一份作業。除此,再按照媽媽的吩咐和妹妹一起背誦韓愈的《師說》等古文。
面對如此嚴厲、不留情面的媽媽,資華筠心裡也有些怕她。一次,資華筠做錯了數學題,老師用紅筆打了個叉。其實並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但是一想到對自己如此嚴格的母親,她就有些猶豫,因為她怕媽媽的批評。想來想去,還是自己偷偷把那個叉子改掉了。但是事後她心裡很不安,覺得這樣做有悖於媽媽平日里的教誨。經過一番思想斗爭,終於還是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且乖乖地等待媽媽更加嚴厲的批評。可是出乎資華筠的意料,媽媽聽了她的話之後沒有發火,而首先微笑著表揚她能主動承認錯誤,接著又指出:「撒謊最可恥,什麼壞事情都是因為不誠實引起的。」最後,媽媽,才帶著她分析錯題的原因。
媽媽這樣做,既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又顧全了資華筠的自尊心。

5.謙虛
當阿道夫•貝耶爾10歲生日那一天。他原以為爸爸媽媽會像其他小朋友的父母那樣,為他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可是這一天:母親一大早就把他領到外婆家裡,在那裡消磨了一整天,根本沒有提做生日的事。貝耶爾很不高興,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嘟著嘴不說話,母親見了,語重心長地說:「我生你的時候你爸爸41歲,還是個大老粗。現在他51歲了,可還跟你一樣,正在努力讀書,明天還要參加考試。我不願意因為你的生日而耽誤他的學習,時間對他來說實在太寶貴了,你現在還小,也要學會珍惜時間。」
母親的話語,如雨露一般,點點滴滴滋潤著貝耶爾幼小的心田。後來他回憶道:「這是母親送給我10歲生日的最豐厚的禮品。」
貝耶爾在大學讀書時,有機化學家賈拉古教授的名字傳遍了德國。不過,那時這位教授還很年輕。一些科學界耆宿總是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挑剔他。有一天,貝耶爾和父親在一起閑談,提起了賈拉古教授。貝耶爾說:「賈拉古只比我大6歲……」言外之意是這個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父親聽了很不滿意,他對貝耶爾說:「大六歲怎麼樣,難道就不值得你學習嗎?我讀地質學時,老師的年齡比我小30歲的都有,我一樣恭恭敬敬地稱他們為老師,認認真真地聽他們講課。你要記住,年齡和學問不一定成正比。不管是誰,只要有知識,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

6.愛國
從1974年開始,著名足球運動員趙達裕幾次報考省級專業足球隊都因為個子矮而落選,三番五次的失敗讓他感到前路迷茫,十分灰心。而此時,趙達裕的父親心裡更不是滋味,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呢?但是,他深深地懂得,一個人失去機會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卻是喪失信念,兒子此時此刻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
因此他努力剋制自己的感情,為了不讓兒子因此失去信心、放棄努力,他便給兒子將「卧薪嘗膽」的故事,鼓勵兒子一定要咬緊牙關,不能輕易服輸,要做個有骨氣的人。他還給兒子介紹足球運動員胡登輝的事跡,他雖個子小,單因為球踢得特別好,照樣進了國家隊。他還帶兒子去見一位廣東球星,請他介紹小個子打大個子的絕招,千方百計要使兒子樹立起這樣的信念:「只要你比別人強,就一定會有人來要。」
在爸爸的鼓勵支持下,趙達裕重新燃起信心,從未放棄努力。辛勤的耕耘,終於嬴來了初步的收獲。1975年,趙達裕跨進廣州隊,參加了全國青年賽。而這時,父親卻因病住進了醫院。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變故,父親仍然沒有放棄讓兒子繼續努力進取的願望。他要求兒子保持信心,繼續拼搏,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而耽誤了訓練,這就是作為父親的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願!
有志者事竟成。憑借自己的不懈拼搏,小個子趙達裕終於跨進了國家隊,為中國足球的「翻身」,拼搏在綠茵場上。他實現了為國爭光的願望。

對不起,沒有建國後的名人事例,只有外國名人的事例

閱讀全文

與必博網站怎麼進不去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pp計步器軟體如何同步支付寶 瀏覽:979
iPhone516g升級ios9 瀏覽:744
iphone修改名稱 瀏覽:843
win10開啟藍光護眼 瀏覽:745
如何網路共享掃描儀 瀏覽:19
聯盟28級去哪裡升級好 瀏覽:687
電腦不能網路連接 瀏覽:651
現場監理文件多少卷 瀏覽:807
vbnet同步資料庫 瀏覽:314
招商銀行app在哪裡查銀行狀態 瀏覽:124
除了沙發管家還有什麼app 瀏覽:44
蘋果怎麼更改安裝包文件夾 瀏覽:892
40歲以上看什麼app 瀏覽:758
手機網路怎麼這么卡 瀏覽:270
jstab定位 瀏覽:925
win10有產品密匙 瀏覽:971
張藝興微信粉絲群 瀏覽:432
在哪個app看各個博導招生信息 瀏覽:611
hp280prog2mt裝win10 瀏覽:733
linux安裝vnc包 瀏覽:740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