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便攜解碼耳放里全能、創新選手!iFi xDSD Gryphon灰菠蘿體驗
作為HiFi系統中地位並不高的解碼耳放,隨著手機的3.5mm輸出孔被取消,這幾年也開始火爆起來。當然火爆的是超迷你的那一類,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手機小尾巴。
但諸位都知道正因為它超級迷你,所以在性能上始終是有明顯上限的,哪怕現在有些廠商的迷你耳放賣到兩三千,仍舊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比迷你耳放要高級一點的則是便攜解碼耳放,再往上就是台式解碼耳放一體機,除了性能差別,最大的差別就是使用場景了。
這其中比較雞肋的則是處於中間的便攜解碼耳放,在以前還有不少燒友玩捆綁的時候它是有較大的生存空間的。但是當迷你耳放興起過後,傳統的便攜解碼耳放就越加小眾了。
饒是如此,仍有不少廠商聚焦便攜耳放解碼市場,前有經典和弦mojo,後有暢銷的乂度XD05系列。究其原因,個人覺得它還是有市場需求的,哪怕便攜屬性沒那麼突出, 它也能作為桌面HiFi系統中的一環,尤其現在不少便攜解碼耳放都開始加入了藍牙模塊,它的使用場景是可以被拓寬的。
本文要分享是這款灰菠蘿iFi/悅爾法xDSD Gryphon,品牌資歷和底蘊就不多贅述了,只要你選購解碼耳放必然跳不過的品牌。
不過iFi的機啟源器也不是沒問題,比如最常見的就是做工太一般,但如果多了解一下才發現那些其實屬於iFi的入門級作品,而像其大菠蘿iDSD Diablo或者Pro iDSD那個級別的都是有著靠譜的做工的,相對應的自然是更高的價格。
本文的主角xDSD Gryphon是iFi去年上市的一款便攜解碼耳放,近4K的售價自然也是屬於其中高端作品了。先不說性能,僅僅是上圖展示的用料就知道一分錢一分貨在解碼耳放市場是成立的。
搭載4通道BB DSD1793晶元和16核XMOS微控制器的xDSD Gryphon,不僅支持播放從MP3到8倍速率的DSD512/PCM768、2倍速率DXD和MQA的所有音樂文件,更是支持3層MQA完全本機解碼以及iFi最新的GMT(Global Master Timing,全局主時鍾技術)飛秒級精確時鍾和智能內存緩沖器。
在藍牙方面,xDSD Gryphon採用的是高通5.1藍牙版本,但是搭載的是四核QCC5100藍牙處理晶元,支持aptX Adaptive(自適應)、aptX HD、LDAC和HWA/LHDC以及常規aptX和aptX Low Latency(低延遲)、AAC和SBC在內的目前所有高清藍牙音頻解碼。
放大部分沒太多說的,因為iFi已經把全平衡電路幾乎普及到旗下各個產品之中,這款亦不例外。xDSD Gryphon的放大部分除了採用了其自家高端慧碧系列的PureWave純波電路技術,還搭載了一個叫做OptimaLoop的負反饋系統來控制失真,並且使用了CyberSync技術來實現高品質的模擬音量控制。
總而言之這是一款擁有技術創新且十分具有可玩性,同時有音質保證的便攜解碼耳放,用官方的話說是把iFi自家的兩款經典xDSD和xCAN合二為一,下面就分享一下個人體驗。
xDSD Gryphon整體外觀展示,全金屬外殼,沒有沉甸甸的負重感,因為機身有規則的凹槽設計,加上側身有一枚像瓶蓋子的旋鈕,個人覺得它更像灰酒壺而非灰菠蘿,不過熟悉的人都知道灰菠蘿對應的是iFi的iDSD Diablo大菠蘿。
正面介面展示,除了3.5和4.4的音頻輸出孔,後面還有承擔開關機、暫停/開始以及模擬音量以及切前旁舉歌的多功能旋鈕,再往後面則是XSpace和XBass兩枚按鍵,前者是基於純粹模擬信號處理電路起到重新構建全息聲場的作用,後者則是當耳機缺乏正確的低音響應時起到「增加」低頻響應的作用。
是不是已經有點被繞暈了,這些都是iFi獨有的設計,實在不理解,就當是增加可玩性吧。
機身另一側介面展示,如果你發現顏色不對了,證明你沒看錯,並不是光照的色差。xDSD Gryphon機身另一端有一截黑色的(參考前面機身俯拍圖小金標所在位置),這一截應該是塑料的,上面依次分布著XBass II模式調整撥桿、USB充電口、USB輸入孔以及S/PDIF 3.5mm同軸兼光纖輸入口、4.4平衡輸入/輸出口和3.5單端輸入/輸出口。
除了要注意這台xDSD Gryphon的USB輸入和充電口是分開的同時還支持獨立供電,還有一點則是它的標配里沒有配備說明書,只有一張二維碼卡片,掃描進去可以查看電子版說明書,一定要看,因為它的名堂太多了。
機身底面展示,除了四個硅膠墊,還有一個增益開關,從圖標可以看出3.5和4.4是獨立的,因為這個增益開關是適應性增益調節,而並非簡單的增加或減少增益,適用於一些高靈敏度耳塞。
個人實際體驗部分
估計會有人和我一樣會因為xDSD Gryphon的機身介面、按鈕較多從而有它操作很復雜的錯覺,實際上都是單線邏輯設計(看機身圖標指示一試就會),包括藍牙連接速度快、信號穩,給我的體驗感很好。
機身的屏幕展示,如上圖,信息不多,不過夠大夠清晰,沒啥說的。整個交互方面有兩個亮點值得一說。
第一,它的音量旋鈕很有意思,除了承擔暫停/開始、切歌(說明書上有某些情況限用的提示),它還擁有音量同步、音量限制、音量記憶以及多達106級的調節區間,不會出現當你用4.4接頭耳機替換3.5接頭時被音量炸到的現象。
第二,音量調節時還配有燈效,不僅僅是蓋子上的燈效,在旋鈕與機身的連接處也是燈效區;除此之外其它地方的指示燈也會根據相應的操作會有不同的燈效展示。
個人主觀聽感部分
最後來說說音質部分吧,因為xDSD Gryphon的獨特之處,個人試了不少耳機,比較遺憾的是個人手裡的幾副大耳沒有4.4的頭子,所以均以耳塞為主。
純動圈的試過森海IE80S、瑞弦D2+和凱聲鈦鈴PLUS(4.4)以及OSTRY KC10,以及興戈金烏,圈鐵的則試過老忠的A4PRO和AKG K3003,純動鐵的則是一副監聽耳機AudioFly AF1120,AF1120的表現是最弱的,表現最好的是OSTRY的雙動圈KC10以及瑞弦D2+和鈦鈴PLUS這兩款平頭塞。
除了能明顯改善低頻的彈性和凝聚感,對人聲的密度感和結象亦有顯著提升,總而言之在單端xDSD Gryphon並未展現太大的推力,而帶S-平衡的3.5介面推力明顯要大很多,優點不言而喻,缺點則是遇到高靈敏度的更容易暴露底噪。
說單端的聽感吧,xDSD Gryphon表現出來的風格是舒展、大氣又富有韻味的,它能把動圈的低頻氛圍表現的寬松又通透,盡管下潛不夠深,但是彈性快而有力,泛音清晰可見,加上不錯的器樂分離感和聲場遇上不太吃推力的動圈盡顯圈味之自然。
人聲方面,xDSD Gryphon是有偏暖的趨勢的,在瑞弦D2+上便有明顯的暖聲,但是在OSTRY KC10和K3003上並不明顯。
除此之外,它不會給人素質感的既視感,除了和低頻一脈相承的舒展,還有幾絲溫潤,不過它的人聲位置良好,和器樂層次感保持的很好,並附有線條感,加上並未有刻意的偏低頻,聽男聲還是相當正點的。
女聲方面依然保持著男聲獨有的溫潤,但解析更為細膩,齒音較少,音色更為亮麗,駕馭蔡琴沒有什麼違和感,如果聽李心潔、孫燕姿這種聲線較細的女聲還有沁人心脾的甜美柔和。
xDSD Gryphon的高頻亦是舒展、大氣的,初聽很容易給人通透感,不過在搭配K3003的時候還是會有毛刺,搭配KC10就要好的多,哪怕是亮度和延伸感都不遜K3003,所以我說xDSD Gryphon對動鐵的表現要弱一些。
4.4平衡口個人試聽的是凱聲的鈦鈴PLUS,雖然阻抗僅為30歐姆,不過靈敏度也較低,僅103dB,不算特別難推,但比較考驗前端。
xDSD Gryphon很顯然是有這個能力的,整體純凈不失舒展,音色飽滿,亮度在動圈的范疇之內,依然有些許溫潤感。
相比單端給我的感覺,除了更純凈,在低頻上有更深的下潛和更快的響應速度,器樂分離感已經非常優秀了,器樂表現直接上了一個檔次,整體上更容易有雄渾有力的量感。
人聲方面主要在男聲方面擁有更細膩的解析,在不失去舒展感的同時密度有所增加,搭配鈦鈴PLUS時暖聲並不明顯,聽八隻眼的歌曲時不同組員的聲音涇渭分明,飽滿有力兼具潤感,有明快俊逸的清爽。
女聲方面和單端上的表現出的水準差不多,並沒有推力加大就更為明亮,相反在搭配鈦鈴PLUS時不同女聲的特點會更明顯,比如蔡琴的中音顯的更為深沉、王菲的空靈更為寂寥,有那麼點透明的感覺。
4.4平衡口下的高頻更加穩健,亮度控制的很好,在聽肖斯塔科維奇的管弦樂里,弦樂部分的亮度變化在每次要感覺到毛刺的時候又迅速收了回來,厚度和順滑度較為自然,盡管沒有那種鮮活的泛音,但音色如此飽滿亮麗的同時又能控制好毛刺,還能展現出樂感已經非常難得,加上它並削弱管樂部分,甚至說管樂部分的瞬態表現更為出眾,讓我感受到了鈦鈴PLUS聆聽古典樂的潛力。
整體總結部分
總得來說單純說音質的話,iFi xDSD Gryphon是有著鮮明風格的,細的說來它的單端和平衡端盡管風格一致,但單端表現只能算準優秀水準,平衡端則是非常出色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3.5的還是4.4的它都是有兩種不同的介面,除了一定的可玩性,更多的是可以適配不同的耳機。
當然藍牙端我也試過,表現是相當不錯的。
所以問題來了,這么說肯定會有人覺得這是一副主導音質的,實際上通過它的機身介面以及我在前文開篇介紹的,iFi xDSD Gryphon的可玩性亦是一大亮點,但更大的亮點是它的設計,這個已經超出我這種半桶水玩家的認知范圍了,有興趣可以仔細瀏覽其官方介紹。
這款xDSD Gryphon應是我首次接觸到iFi的高端作品(實際應屬於中高端),驗證了一個問題,能在小眾品類里一直屹立不倒的品牌在專業度上是有兩把刷子的。
2. 森海塞爾cx200 希望懂的朋友給些意見!
電流聲是由於耳機靈攔答敏度太高,背景雜訊可以被察覺到
V3電流聲貌似是電路屏蔽不好造成的,這個是這個尺寸P3的通病
其實如果不是在被窩里聽歌這點問題是可以忽略的…如果換P3推薦買飛利浦SA29或者MIX。
我是CX200和魅族M6,感覺這音質在街上已經夠聽了旦做。在家裡就直簡遲慧接上音箱了…
3. 我想買一款MP3(帶屏幕的)或者MP4,音質要好
ipod video,現在價格咐穗氏也就大概600左右,就這價位,容量上沒有什麼對手了,而且還想玩就去mod,ipv mod過之後再上耳放那些東西,足以幹掉台式入門的cd機。
還有一個zune 2代硬碟族模版,120g大概800左右,不過可玩性沒那麼高,風格和ipod持平,不過比ipod要來的有感情些,而且推力也比lpod classic大。
創新的zvm也不錯,1000元以下可以和kenwood b9拼一下的機子,不過樣子就有點.....
sony 1000元以下也沒啥好機子,新出的s754隻能圖個方便和續航,音質說得過去。還不如以前的魚衡散雷和香水品的素質高.......
4. 太子播放器可以當前級用嗎
可以
便攜播放器,也是台帶屏幕的解碼耳放
僅有電源鍵這一顆實體按鍵與正面大塊玻璃面板的設計很容易讓人昌啟以為R2R2000是台觸屏機,但事實上它充其量只能算是觸摸操作的機器。玻璃面板下只有約一半的面積是屏幕,下巴部分放置了兩排共6顆觸摸按鍵,按下不會有震動回饋。如果不考慮美觀因素的話,將這6顆觸摸按游迅基鍵替換成實體按鍵操作起來會更舒服,既能夠提供回饋感也可以神謹實現盲操。
不僅不能觸摸,R2R2000的單色點陣屏能夠顯示的內容也十分有限,專輯封面肯定是沒得指望了。不過樂觀一點來看,R2R2000的界面上手起來倒是幾乎不需要學習,對於更容易喜歡上HIFIMAN的「老燒」們來說比較友好。
5. 不擠牙膏的水桶機,iFi xDSD GRYPHON藍牙解碼耳放播放一體機
五彩祥雲,iFi Audio xDSD攜帶型解碼耳放一體機聽感報告
iFi xDSD VS xCAN解碼耳放一體機之簡單對比
GRYPHON一般指的是希臘神話中一種鷹頭獅身有翅的怪獸。依稀記得,很多英國旗幟、徽章、商標等地方會出現這個獅鷲的圖案。來自英國的iFi用此來命名自己的新品,想來也是寄予厚望,再聯想到一年多前iFi xDSD和聽寶Aurora這套組合帶給我的諸多美好記憶,值得期待啊。
iFi最近的包裝都是長條形的,xDSD GRYPHON也不例外。正面是產品照片和做拆前型號名稱,左上角兩個小金標很醒目,這次藍牙部分也通過了Hi-Res高清認證。背面是產品主要參數和特點說明。因為我拿到的時候國內還沒有純清上市,所以文字說明部分全是英文,現在國內上市的機器都是中文說明書了。
內部依然採用BB 1793 DSD解碼晶元,而且支持MQA硬解碼。受全球晶元短缺的影響這款有些年頭的晶元據說也越來越少了,且用且珍惜吧。
打開包裝盒,首先能看到中文說明書的長條形三折頁、保修卡片;盒子裡面放著灰色的機器,右面則有一個白色小紙盒。
白色小盒子裡面裝的是隨機配件:C to C、USB to C、蘋果Lighting to C、一個黑色絨布收納袋。值得注意的是(1)收納袋底部開了一個小孔,方便用戶有線鏈接,太周到了(2)隨機線材直接用上了金色升級線。
之前iFi認為液晶屏幕的使用很容易干擾音質(想想樂圖S1的底噪),所以之前產品的人機交互堅持採用不同燈光色彩來進行(Beam小尾巴也是)。而iFi xDSD GRYPHON居然非常意外地在機器正面添加了一塊OLED液晶屏,雖然國產設備早就普及液晶屏的使用,但在印象中, 我還是第一次在iFi的隨身設備上看到液晶屏的使用 。另一方面也說明,iFi對此產品的「寵愛」了。為此,iFi採用了 SilentLine技術 來保證開機後顯示屏不會增加機器的底噪,而且保留了關閉屏幕的選項。實際聆聽,效果很好,大家可放心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機器上黑色的長條形玻璃並非全是屏幕,另一頭占據了不小面積的是銘刻的iFi商標和產品名字。不過即使這樣,我個人覺得這塊液晶屏的面積也不小了,解析度不錯,字跡清晰,用戶使用體驗很好,實際操作和人機交互比單純看燈光顏色直觀方便很多。同時,iFi在旋鈕部分沿襲了之前彩色燈光的設計,熟悉燈光含義的老用戶依然可以愉快地玩耍,順帶可以秀一把高端操作 (^o^)
之前iDSD Diable(大菠蘿)模擬電位器+大推力讓玩高敏低阻耳塞的燒友欲仙欲死。。。所以xDSD GRYPHON在提升推力後貼心地在機器背面加入了自家的黑 科技 : iEMatch Switch,提供3.5/off/4.4三檔可選 。簡單來說,這功能類似於耳塞發生過推時接個阻抗棒,只是iFi將其直接內置了,並且是無損衰減,更方便更保真。試聽期間,我感覺xDSD GRYPHON的推力不像大菠蘿那麼兇猛,用的數字電位器也不像模擬電位器在小音量下容易偏音,所以除了個別動鐵耳塞之外,與多數耳塞還是蠻匹配的,極少需要啟用iEMatch。
GRYPHON的太空灰磨砂金屬外殼+波紋造型拿在手裡既有一定份量,也有很好的質感,做工無可挑剔。機器頂部,從左到右依次為:3.5mm耳機口/4.4平衡口/解碼碼率+輸入源LED燈/多功能旋鈕/XSapce+XBassLED燈/設置鍵/輸入源與藍牙控制鍵。
【 3.5 S-BAL 】iFi又一新的黑 科技 ,御渣在單端上採用了類似平衡線路的設計和配置,讓3.5mm輸出口的聲音也帶上了平衡輸出的一些特點:底噪輕微,背景更黑,細節更多,無形中提升了聲音素質方面的表現。
【 多功能旋鈕 】一直是iFi隨身產品上最具特色、與眾不同的存在。比如之前iFi Go Blue上那顆點睛之筆的金色旋鈕。這次GRYPHON金屬旋鈕的設計和做工比xDSD的那個塑料旋鈕強太多了,側面有增加摩擦力的細條紋,旋轉時有反饋細膩的阻尼。開機後,旋鈕表面點綴的LED燈與底部透出的LED光環相映成輝,非常漂亮,令灰色有點嚴肅的機器顯得更加靈動。同時,通過不同顏色來代表音量的輕重,很直觀,也很實用。除了左右旋轉調節音量外,這顆大旋鈕還可以向內按壓,長按是開關機,短按在藍牙/有線方式下可完成暫停/播放、上一曲、下一曲的控制。最後,與設置鍵配合,能完成內置菜單的選擇和確定。
【 XSapce+XBass 】將xDSD的3D+和XBass升級為XSapce和XBass II,一起組成了iFi最出名的聲效黑 科技 ,採用硬體線路在盡量維持聲音保真度的基礎上提升原音的聲場和低頻表現,尤其搭配動鐵耳塞有奇效。
機器底部從左到右依次為:XBass模式/USB-C 5V充電口(下方有一個LED指示燈)/USB-C 音頻輸入口/3.5mm 光纖/同軸音頻輸入口/4.4平衡輸入/輸出口/3.5mm對錄線口
與xDSD比較,GRYPHON的數據和充電口終於改用了與手機上一樣的TYPE-C USB口。同時,大大豐富了機器的輸入和輸出,不但保留了原來的光纖/同軸輸入,還增加了4.4mm平衡口的輸入和輸出,能很方便地與自家ZEN系列台機聯接;3.5mm對錄口,也能方便地與電腦音效卡或者其他傳統設備進行互聯互通,感覺iFi有點想把它作為音頻中心的意思 (^o^)
如果你通過頂部XSpace+XBass按鈕啟動了XBass II,那麼底部的撥桿還可選擇XBass的三種模式:XBass+Presence/Presence/XBass。如果選擇Presence,會提升聲音的中高頻,改善聲音的臨場感。
GRYPHON的設計讓我唯一不爽的是 體積比一代大了足足兩圈 ,放褲子口袋有點太沉,放衣服口袋又有點太大了。不過,考慮到它的全能型和電路板上塞得滿滿的鋰電池,忍了 ( . |||
產品參數 :
DAC:復合多比特Burr Brown晶元
支持格式:PCM 768/DXD/DSD 512/MQA Studio Master
輸出(耳機):4.4mm平衡/3.5mm單端+S-平衡(3.5mm平衡)
輸出(線路):4.4mm平衡/3.5mm單端
輸入(模擬):4.4mm平衡/3.5單端
輸入(數字):USB-C(最高768kHz),S/PDIF(最高192kHz),Hi-Res藍牙(最高96kHz)
藍牙(僅輸入):v5.1(SBC、AAC、AptX Adaptive、LDAC、HWC)
電池:續航長達8小時,獨立的USB-C充電埠和雙數字輸入/充電埠
輸出功率(單端):>320mW @32Ω(耳機);3.5V可調(線路輸出)
輸出功率(平衡):>1000mW @32Ω(耳機);6.7V可調(線路輸出)
輸出阻抗(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