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卓手機內屏與外屏的作用、區別。
失靈的是內屏,外屏只是起保護作用的,裂了不影響手機的觸屏功能。
內屏的作用:內屏是顯示屏,有顯示圖像和傳輸觸壓信號的作用。
外屏的作用:外屏是觸摸屏,負責觸摸功能,也起到保護內屏的作用。
內屏與外屏的區別:
1、功能不同
外屏是起保護內屏作用,內屏是傳輸觸壓信號。
外屏是管觸摸的,內屏是管顯示的。
2、材質不同
外屏是玻璃,內屏是塑料。
(1)手機屏幕貼合方式擴展閱讀
安卓屏幕大致分成3個部分,從上到下分別是保護玻璃,觸摸屏、顯示屏。
這三部分是需要進行貼合的,一般來說需要兩次貼合,在保護玻璃與觸摸屏之間進行一次貼合,而另一次的貼合則是在顯示屏與觸摸屏之間。按貼合的方式分可以分為全貼合和框貼兩種。
㈡ 什麼是全貼合手機屏幕全貼合技術有哪些
1.GG:大部分機型採用,雙玻璃工藝。中間有空氣層,容易進灰,屏幕顯示有間隔感,偏角度看高度差很明顯,通透度不佳。整個結構層厚度在2.7mm以上
2.no-air gap:空氣層用膠代替,間隙降低、不易進灰、透光率增加、顯示效果更通透鮮艷。
3.on-cell:外掛式。將觸控面板粘附在液晶面板上,可以進一步降低厚度,因簡化了結構,少了一層玻璃,通透性跟為出色,目前大多用在AMOLED面板上(也即稱為SUPER AMOLED),在LCD上因為工藝不成熟,使用較少。整個結構厚度在1.9mm以上
4.in-cell:內嵌式。將觸摸面板與顯示面板一體化。不需要再做觸控模塊組裝、不需額外再增加厚度與重量。目前LGD宣布in-cell技術良率達到量產要求,已投入使用。結構厚度較on-cell應該更薄
5.OGS:單玻璃技術,也屬於外掛式。在保護玻璃上直接形成ITO導電膜及感測器的技術,一塊玻璃同時起到保護玻璃和觸摸感測器的雙重作用,也由此更輕、更薄、透光性加強。即將在手機上得到爆發性使用,許多廠商新機都有使用OGS計劃。結構厚度2.1mm
6.amoled+OGS:因玻璃集成了觸摸功能,顯示面板上的觸控面板可以省略掉,進一步降低厚度,目前並未有商化應用,成本較高昂,可能是未來的趨勢。厚度可降到1.5mm
㈢ 關於手機屏幕貼合技術,我想問lps和ggf那個好!現在手機市場那麼亂,我都暈了!!
看一個手機,就如同看一個妹紙,你看妹紙的第一眼是看身材,第二眼就是看臉蛋。手機也是一樣的,接觸到新手機第一步就是看外形,第二步就是點開屏幕看。因此,屏幕是對我們的手機影響重大的,各大廠商也是紛紛在屏幕上大作文章。那些TFT、TFD、UFB、STN、OLED等等這些看起來好流弊的屏幕名稱還沒來得及讓度娘科普,又出現了神馬ASV技術、Super AMOLEDPLUS技術、IPS硬屏技術等等等等,咱們還沒來得及好好的理解這些高大上的新技術,現在又來了更流弊的高端技術——「xx全貼合工藝」。各大廠商依靠這一更加高大上的技術來給自己的手機增加賣點,小米和魅族的note,華為的3x暢玩版,還有聯想的黃金鬥士S8,都在廣告宣傳時候都提到了「全貼合」這個概念。
一、屏幕的主要貼合方式
從屏幕的結構上看,屏幕大致可以為3個部分,從上到下分別是保護玻璃,觸摸屏、顯示屏。而這三部分是需要進行貼合的,一般來說需要兩次貼合,在保護玻璃與觸摸屏之間進行一次貼合,而另一次的貼合則是在顯示屏與觸摸屏之間。
按貼合的方式分可以分為全貼合和框貼兩種。
框貼又稱為口字膠貼合,其實說白了沒啥特別的技術含量,只是簡單的用雙面膠將觸摸屏與顯示屏的四邊固定,這也是之前大部分手機的顯示屏所採用的貼合方式,其優點在於工藝簡單且成本低廉,但因為顯示屏與觸摸屏間存在著空氣層,在光線折射後導致顯示效果大打折扣成為框貼最大的缺憾。之前我用過的me865就是用的這種技術,因為屏幕進灰,我曾經好奇拆過機看過,的確是用雙面膠沾合的。
全貼合技術則是用水膠或光學膠將面板與觸摸屏以無縫隙的方式完全粘在一起,與框貼相比,這全貼合技術沒有各個屏幕層之間的空氣層,因此根據光學原理,可以減少顯示面板和玻璃層之間的反光,可以讓屏幕看起來更加通透,屏幕顯示效果顯著提高,而且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手機屏幕進灰了。除了以上兩個顯著的特點,還有兩個隱形的好處就是觸控模塊因為與面板緊密粘合,所以強度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全貼合還可以更好的降低顯示面板產生的雜訊對觸控操作所造成的干擾。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現在千元機也逐漸採用了這種全貼合技術。
二、全貼合的分類
現在問題來了,聽起來全貼合技術就這么回事唄,那應該效果差不多嘛,其實不然,現在全貼合技術主要分為三個發展方向:1、OGS/TOL技術,2、OnCell技術,3、InCell技術。
下面我詳細介紹各個工藝的原理以及優缺點:
1、InCell技術,是指將觸摸面板的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技術,即在顯示屏內部嵌入觸摸感測器功能,因此原本3層的保護玻璃+觸摸屏+顯示屏變成了兩層的保護玻璃+帶觸控功能的顯示屏,這樣能使屏幕變得更加輕薄。
同時InCell屏幕還要嵌入配套的觸控IC,否則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訊號或者過大的噪音。這一技術主要由面板生產商所主導研發,對任一顯示面板廠商而言,該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目前採用InCell技術的手機有蘋果的iphone5,5s,以及諾基的個別高端機型。
雖然InCell技術目前有蘋果公司大力扶持和推動,但是我個人認為,在未來的幾年中,這一技術仍然不會用於中低端手機,因為這一技術需要面臨良品率低的問題,而且一旦損壞,損失的不僅僅是觸摸屏,顯示屏也將連同一起報廢,因此需要良率高。
InCell技術屏幕層數:Incell的屏幕由表層玻璃粘合LCD層(觸屏在LCD層上),共2層。
2、On Cell技術,雖然該技術跟InCell技術只差了一個字母,但是差距是不小的,這一技術也是主要由面板生產商主導研發,該技術是指將觸摸屏嵌入到顯示屏的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間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觸摸感測器,相比InCell技術難度降低不少。三星、日立、LG等廠商在OnCell結構觸摸屏上進展較快,目前,OnCell多應用於三星Amoled面板產品上,技術上尚未能克服薄型化、觸控時產生的顏色不均等問題。
On Cell技術屏幕層數:由表層玻璃粘合觸屏、LCD層,共3層。
3、OGS技術,也稱為TOL技術(註:兩者工藝流程有很大差別,TOL質量更好但成本高),現在主要由觸控屏廠商主導並發展,顯示面板廠商傾向推動On-Cell或In-Cell的技術是因為其本身就是生產顯示屏的,因此傾向於將觸摸層製作在顯示屏;而觸控模組廠商或上游材料廠商則傾向於OGS,即將觸控層製作在保護玻璃上,主要原因是該技術具備較強的製作工藝能力和技術。
OGS技術英文全稱是ONE GLASSS SOLUTION,即單片觸摸屏幕,是為了與多片(比如G+G,G+F等)進行區別的,原來的觸摸屏需要多片(玻璃或者膜片),而OGS是將觸摸sensor直接做到玻璃蓋板上的技術,這樣比多片可以薄很多,而且顯示效果更好,更清晰。
OGS技術:由OGS層粘合LCD層,共2層。
綜上所述,OGS和InCell屏幕都是兩層,而且各有千秋,側重點也不一樣,因此我個人認為,這兩大技術會是以後屏幕發展的兩大主流方向,而且由於面板生產商和觸屏生產商的利益,生存等主導問題,OGS發展的前途更加明朗更加有利,但是蘋果公司大力扶持InCell技術,因此InCell和OGS技術估計在未來也不會完全被另外一方所替代。而OnCell技術,我個人認為就沒有像InCell這么好運了,其優勢相對於另外兩個技術不明顯,隨著另外兩種技術的日益發展,或許OnCell技術終將會被淘汰。
三:OGS和GFF的對比
GFF技術:英文全稱叫做Cover Glass Film,這個是已經被用到爛的技術了,它僅僅是介於全貼合和非全貼合之間的技術,雖然名字叫做GFF全貼合技術,但是如果較真起來,它嚴格意義上根本不算是全貼合的技術。GFF技術是使用表層玻璃粘合觸摸屏、ITO導電膜X,然後粘合觸摸屏、ITO導電膜Y,再粘合LCD層,共5層。
其對比圖:
小米2s、小米3用的的確是OGS全貼合,而紅米、小米2a,以及紅米note用的是GFF全貼合,這種技術成本低,良品率高,多用於低端山寨機。這GFF技術和OGS技術差距一看便知。
拿個最直觀的比喻吧,你操縱GFF屏幕會發現其屏幕顯示層會比採用OGS技術的顏色深,沒有那麼自然,而且沒有OGS屏幕那種圖案和圖標就像顯示在屏幕上的那種觸手就能摸到的感覺,中間就像非全貼合那種一樣隔了玻璃一樣。
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製作過程繁瑣,透光性較差,反光性大。但是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成本低廉,相對於以上In-Cell,On-Cell和OGS來說,這個技術,已經被各大生產商用到爛,成本那可是非常的低。由於其成本低,因此多用於低端山寨機以及雜牌手機,忽悠大眾。
米2S(OGS)、米2A(GFF)對比:
魅藍NOTE(GFF)、MX4(TOL,屬於OGS)對比:
由圖片可以看出來,魅族對魅藍NOTE的GFF貼合工藝做了大量優化,貼合效果基本已經與MX4的TOL沒有區別。其實現場肉眼觀察起來還有微小差距,在屏幕邊緣部分,傾斜觀察魅藍NOTE的灰濁邊緣是其最大的瑕疵。
而由於薄膜觸屏電感誤差較大、以及厚厚感人的貼合層,觸控誤差延遲、靈敏度有較大問題,前兩年過於不靈敏的千元機還在筆者心中留下嚴重陰影。不過在技術已經演化了三年多,粘合劑、薄膜材質工藝進行大幅提高之後,特別是配套的觸控IC性能已經翻了幾倍後的今天。
現場體驗並未注意到明顯的操作延遲狀況,以至於筆者一直以為魅藍NOTE用的是OGS工藝。關於這一情況筆者也無法判定,只有在後續進行專項對比評測後才能對此進行評論。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GFF這種薄膜式電容屏應對復雜的觸屏操作時是相對比較吃力的,但我們普通生活操作手機中遇到復雜觸屏操作的情況並不多見,消滅星星算是一個典型。但是並未發現紅米NOTE玩消滅星星時出現讓人無法忍受的操作困難。
好的是魅族在運存、內存晶元上這些嚴重影響手機運行速度的元器件上並沒有預設,魅藍NOTE做到了與MX4一致。
㈣ 手機的全貼合屏幕是什麼意思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屏幕的結構,手機屏幕的組成可分為大致3個部分,分別為保護玻璃、觸摸屏、顯示屏。而這三部分是需要進行貼合的,一般來說是需要兩次貼合,在保護玻璃與觸摸屏之間進行一次貼合,而另一次的貼合則是在顯示屏與觸摸屏之間。按貼合的方式可以分為全貼合和框貼兩種。
框貼又稱為口字膠貼合,即簡單的以雙面膠將觸摸屏與顯示屏的四邊固定,這也是目前大部分顯示屏所採用的貼合方式,其優點在於工藝簡單且成本低廉,但因為顯示屏與觸摸屏間存在著空氣層,在光線折射後導致顯示效果大打折扣成為框貼最大的缺憾。
而全貼合技術即是以水膠或光學膠將面板與觸摸屏以無縫隙的方式完全黏貼在一起。相較於框貼來說,可以提供更好的顯示效果。
全貼合技術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屏幕再也不會進灰了。觸控模塊也因為與面板緊密結合讓強度有所提升,除此之外,全貼合屏幕相比傳統屏幕還擁有更超薄的特性。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全貼合屏幕主要是以原有觸控屏廠商為主導的OGS 方案,以及由面板廠商主導的On Cell和In Cell技術方案。
OGS 是目前大多數廠商採用的一種全貼合方案,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全貼合技術。OGS 技術就是把觸控屏與保護玻璃集成在一起,在保護玻璃內側鍍上ITO 導電層,直接在保護玻璃上進行鍍膜和光刻,由於節省了一片玻璃和一次貼合,觸摸屏能夠做的更薄且成本更低。而目前市面採用OGS 全貼合技術的國產手機又nubia Z5 mini、中興GEEK 、華為榮耀3C 等等。
In-Cell 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即在顯示屏內部嵌入觸摸感測器功能,這樣能使屏幕變得更加輕薄。同時In-Cell 屏幕還要嵌入配套的觸控IC ,否則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訊號或者過大的噪音。因此,對任一顯示面板廠商而言,切入In-Cell/On-Cell式觸控屏技術的門檻的確相當地高,仍需要過良品率偏低這一難關。目前採用In-Cell 技術除了蘋果的iPhone 5,還有諾基亞的Lumia920。
On Cell則是指將觸摸屏嵌入到顯示屏的彩色濾光片基板和偏光片之間的方法,即在液晶面板上配觸摸感測器,相比In Cell 技術難度降低不少。三星、日立、LG 等廠商在On-Cell 結構觸摸屏上進展較快,目前,On Cell 多應用於三星Amoled 面板產品上,技術上尚未能克服薄型化、觸控時產生的顏色不均等問題。
總結:隨著如今智能手機越做越薄的趨勢,傳統屏幕將會被逐漸淘汰,而全貼合屏幕則會成為主流。目前市面上所採用的三種全貼合技術中,In-Cell 相對要好一點,但也是技術最復雜的一個,由於良品率原因,也僅被部分廠商應用於旗艦機型。其次是On Cell,雖然相比In Cell技術難度降低不少,但在色顏方面卻存在不均問題,如果這一問題不被解決,在未來或許會被In-Cell 所代替。而最後也是目前被廣泛應用最主流的OGS 屏幕,相對前兩者,雖然在工藝以及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技術方面OGS 要更加成熟以及擁有更低的製作成本,而這也正是被廣大廠商所推廣的主要原因。不過在未來,In-Cell 技術成熟之後,或許會取代OGS 、On Cell這兩項技術,並成為最終的主流屏幕。
㈤ 手機全貼合屏是什麼意思
手機全貼合一般在相對比較高端的手機上出現。就是把顯示模組和觸控模組貼合成一個整體。
優點,相對傳統的組裝技術厚度減薄,更顯緊湊。
不用擔心有進灰的情況,因為現在做到完全的密封了。灰塵不在進入到顯示模塊和觸控模塊之間。
透光率好。顯示模塊和觸控模塊之間沒有空間,減少反射。增加透光率變相減少耗電量。
缺點:
只要其中一個模塊損壞就只能整體更換了。
㈥ iphone5是全貼合的屏幕嗎
iPhone5屏幕所採用的技術為:視網膜Retina技術,In-Cell全貼合技術 ;所以說iPhone5是全貼合屏幕。
㈦ 手機怎麼貼膜
若使用的是vivo手機,可參考以下貼膜方法:
1、貼膜時,首先清潔手機屏幕,可使用擦布,除塵貼清理手機邊緣等部位的頑固污垢,貼膜兩邊都有粘貼保護膜,帶有日期的一面朝上,沒有粘性;不帶日期的一面朝屏幕,有粘性;
2、使用輔助工具把吸塵膜剪一小部分,粘貼在沒有日期的一面,靠邊緣位置粘貼好,留下一小節,方便揭去;
3、屏幕擦拭乾凈,撕掉貼有吸塵膜的一面,把保護膜對正貼在屏幕上,輕輕按壓,擠出氣泡;
4、撕掉帶有日期一面的保護膜,保護膜就貼好啦。
㈧ 手機維修中有個叫手機專業壓屏是什麼意思啊。求詳細解釋、謝謝!
手機壓屏是最近新興的一項操作技術,只需要經過壓屏機的輕輕一壓,已經破碎的手機屏就可以恢復到完整如新的狀態。相比於換屏來說,壓屏機更加省時省力,一整套操作下來僅僅需要二十分鍾,價格也較為低廉。
手機壓屏和原裝屏的區別:
1、碎屏拼湊起來就是直壓屏了,加工環境當然不如原廠但也能用。
2、極少數直壓屏裝好開機後有的會有水文,屏幕顏色顯示發冷,原裝比較耐磨,後壓的不耐磨,貼個膜基本上沒什麼區別。
3、直壓屏部分元件組裝,可能觸摸屏可能顯示屏,貼合的環境可能差點,裡面會進灰。
(8)手機屏幕貼合方式擴展閱讀
壓屏按照壓合的形式來進行區分:
A類、冷貼合
冷貼合,主要是通過一些水膠進行兩層貼合物貼合在一起的一種形式,一般來說是通過 紫外線燈 進行照射達到烘乾的形式,叫冷壓,另外一種就是干膠冷壓,就是不通過加熱達到熔點來進行壓合的一種貼合方式也叫冷壓。
B類、熱壓
熱壓的話,主要是通過貼合機的上模板進行加熱處理讓OCA光學膠達到某一程度後進行一種壓合的方式,能夠很好的與屏幕進行熱貼合的一種方式叫熱壓。
操作模式的分類:
1、半自動化壓屏機
半自動壓屏機,故名就是通過人的手工與機器的合作進行手機屏幕的完美壓合的一種方式,進行壓合,就是叫半自動模式,並非全智能化模式操作,需要配合人工進行的一種方式,同樣價格與全自動壓屏來說會一定的差距,選擇設備的話,就按照個人的習慣性方便性去選擇就可以了。
2、自動化壓屏機
自動化OCA真空貼合機最大的不同就是機器本身內部加了自動化硬體,使得托盤自動導入壓合後自動導出的一種自動化設備,而且的話針對一些工廠,量大的用戶使用起來會更加的方便快捷而且貼合出來的手機液晶屏幕,也更加的平整,氣泡更加的少,非常的適合量大的用戶選擇。
㈨ 手機屏幕與中框貼合使用什麼膠水
手機屏幕與中框貼合使用LOCA膠水。相對於早期的OCA膠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液態光學透明膠LOCA成本較低,膠層厚度靈活可控,更適用於不規則表面和中大尺寸屏幕的貼合。
液態光學透明膠要求具有優異的光學性能(透光率至少大於95%,霧度和黃變指數均小於0.8)、合適的固化性能(保證觸摸屏生產線的生產效率,當前固化方式以UV光固化為主)、良好的粘接性能(對於玻璃和偏光片均要有足夠的附著力)以及持久的耐老化性能等特點。
液態光學透明膠作為觸摸屏中面貼合的主要材料在觸摸屏產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9)手機屏幕貼合方式擴展閱讀
液態光學膠優勢:
1、大於98%的透光率,極低的霧度;
2、耐黃變,固化前後的值變化極小;
3、粘附強度高,但收縮率極低,硬度較低,不易發生縮膠、斷層、變色等現象;
4、與cover的折射率基本相同,帶來高可視性;
5、固化速度快,預固化時間<20s,節省製造時間;
6、pH值中性,對ITO及材料基本無腐蝕;
7、可應對多種UV固化設備,「不挑食」。
㈩ 三星c7手機屏是in-cell 全貼合技術嗎
尊敬的三星用戶:
In-Cell是指將觸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的方法,即在顯示屏內部嵌入觸摸感測器功能,這樣能使屏幕變得更加輕薄。同時In-Cell屏幕還要嵌入配套的觸控IC,否則很容易導致錯誤的觸控感測訊號或者過大的噪音。In Cell屏幕是將觸摸層和顯示面板整合在一起。
綜合所述:三星C7手機屏,是採用in-cell 全貼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