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發展的爭論和思考
1.關於分布式能源的爭論
關於分布式能源的爭論大多圍繞並網、能效、供電質量、容量儲備、燃料供應等問題。但這些爭論主要集中並停留在技術層面,而忽略了以下五個重要的問題:
(1)分布式能源可以為國家節約大量的發電和輸配電投資。舉個簡單的例子,以8%~10%的輸電線損計算,我國每年輸電線損達三個三峽水電站全年的發電量。建在用戶端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由於不需要通過電網供能,因此可以避免輸電線損和節約大量的輸配電投資。如考慮建設電廠的費用,節約的資金將更為驚人。另外,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投資出自用戶,而電廠和輸配電投資出自國家。能節約線損和國家投資的事何樂而不為。
(2)市場經濟原則下的自由選擇權利。能源安全有兩層含義,國家能源安全和用戶能源安全。國家能源安全體系應是對最終用戶能源安全的保障。美國紐約再次大面積停電的事實,進一步說明了集中供電系統的脆弱和對用戶能源安全保障的不完整性。分布式能源系統實際上是對單一的集中供能系統的補充,它可以使用戶更有效的計劃能源消費和避免電網停電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損失。在電網有供電的社會職責卻無斷電賠償責任的條件下,用戶自由選擇供能方式應是用戶在市場經濟原則下的基本權利。
(3)分布式能源是國家電網的一種有益補充。從國家角度看,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全面發展,與電力部門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輕發電和輸配電部門的壓力,應視為集中供能的一種有益補充,特別是在電網無力覆蓋的邊遠地區和其他公用事業領域。這一點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已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4)對能源需求側的管理。通過能源需求側管理來優化電力需求結構,減少電力系統各個環節的浪費,也是能源優化的一個重要步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側的電力使用結構越趨向合理,波動范圍越小,需求越持續穩定,供電側的發電效率就越高,設備使用率自然相應增加,而輸配電側同樣提高效率,這種優化的最終結果就是優化各方的經濟效益,達到共贏。
(5)城市能源管理。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能源需求日益增長,供應瓶頸將成為一個長期的問題,城市必須學會管理自己的能源,因為這是保障城市發戶展的關鍵環節,是對城市管理者素質的基本要求。
從分布式能源的發展歷程來看,各國的電力部門最初也對分布式能源冷眼相看,百般阻撓,不屑一顧。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各國政府不斷推出針對分布式能源的鼓勵和支持措施,電力部門對分布式能源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2.發展和應用前景
在我國,以燃氣作為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的發電量所佔比例較小,預計到2020年,也不會超過總發電量的8%,這只是一種非主流的發電方式,是對主要發電系統的補充。
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分布式供電系統還難以成為我國主要供電、供熱形式,但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的迅速推進和作為城鎮主體形態的城市群空間格局的形成,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思想深入人心和全面落實,分布式供電系統將會在以下地區發展。
(1)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特大城市。
(2)沿海有天然氣供應的大城市。
(3)內地有天然氣供應的大城市群。
㈡ 1.1 敘述什麼是分布式控制系統1.2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發展歷史發展方向是什麼
看來沒有多少人對這類專業問題敢興趣和作答,我來回答一下,因為有段時間准備去做車載控制系統。 1、車載分布式控制系統是相對於車載集中式控制系統而言的。 2、車載控制系統是對動力汽車進行智能電子控制的系統,除了汽車外還包含火車等陸路行駛的動力交通工具控制,而對於汽車而言,它的控制對象包含:發動機管理系統EMS,電控自動變速系統ECT,汽車行駛系統的自動防抱死系統ABS,驅動防滑系統ASR、自動助力傳向系統、電動懸架系統和汽車安全系統如電子安全氣囊系統等。 3、傳統的車載控制系統採用集中式控制,它依靠大量的線束,把各個感測器和控制器信號集中一起處理。這種控制系統需要大量布線,同時檢測的信號和控制的信號對象不多,它不是採用匯流排方式而是其他非匯流排的並列集中一起處理,實時性不是很強,檢測反映控制不是很靈敏,只能用於早期的少對象的控制系統。 4、現代汽車由於控制對象眾多,功能越老越復雜。各個對象之間必須進行大量的信息交換和邏輯互動。同時各個控制器和檢測器本事自己又有相應的系統,因此原來的集中式控制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同時由於一些簡單的信號傳輸匯流排控制技術的出現,似的眾多的感測器和控制器都可以通過一組匯流排進行數據信息交換,這樣就出現了車載分布式控制系統,而在汽車上目前普遍採用的是can匯流排分布時控制。 5、兩者的最大區別是,集中系統只有一個處理系統,對每一個控制器和檢測器都需要單獨的檢測線和控制線,中心系統必須擔負起每一個檢測和執行的動作控制。而分布式系統,除了中心處理系統外,每個被中心系統控制的對象也有自己的控制子系統,他們單獨完成各自的任務,只有在需要與中心系統進行交換請求和執行任務時候才與中心系統聯系。而每一個子系統無需單獨布線到中心系統,他們可以把各自的數據都通過一根匯流排進行傳輸。這樣匯流排的帶寬更高,傳輸更快,執行和檢測更加可高,而線束減少了很多。
㈢ 分布式操作系統它的由來是什麼
操作系統的簡要歷史
在早期的計算機系統裡面是沒有操作系統的,最早的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沒有鍵盤顯示器等等的,所有的輸入操作都是通過對開關的通斷來實現的,輸出是通過燈泡的亮滅顯示的,改變計算公式甚至需要對線路進行重新的布置,那個年代是沒有操作系統的。
ENIAC裡面並沒有內存,只有寄存器,而且控制系統是通過硬接線實現的,想改變公式就需要對線路重新布置。這樣操作其實非常的不方便。所以,著名的"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加入這個計劃之後,提出了改進意見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Computer)計劃。EDVAC實際上就是最早的馮諾依曼結構的雛形,現在我們使用的通用計算機結構仍舊屬於馮諾依曼結構。
之後為了方便無人值守的批量任務執行,產生了單任務的批處理操作系統,批處理操作系統的任務很簡單,按照實現設定好的順序把任務裝入執行。為了充分利用大型機等昂貴設備的資源,產生了多任務操作系統(分時操作系統),為了讓一般的學生和科學工作者也可以分享大型機的計算能力,出現了大型機+分時操作系統+ 啞終端的模式。之後,慢慢出現了為普通人服務的微型機,也就是個人電腦。然而最早的個人電腦也是沒有操作系統的,最早的個人電腦是阿爾塔(牛郎星電腦)沒有鍵盤,顯示器,只有開關和燈泡(像不像微型版的ENIAC)。微軟第一個成功的商業產品其實就是給牛郎星寫的BASIC解釋器,因為很多人免費使用(也就是盜版)這個BASIC解釋器,比爾蓋茨寫了封「給愛好者們的公開信」,成為商業軟體產業誕生的標志。實際上我們知道的著名的Apple I上面也並沒有安裝操作系統,只有一個ROM BASIC和引導程序。
談這些歷史,是想讓大家知道,在沒有操作系統的年代,裸機也是可以使用的。而操作系統的產生是為了給應用程序提供一個運行環境。
操作系統必須直接驅動硬體么?
我們見到的大部分操作系統都是直接驅動硬體的,這就給人一個錯覺,所有的操作系統都是必須驅動硬體的。win31推出的時候,雖然有內存管理,進程管理(那時候win系統沒有線程概念),有圖形界面,但是仍舊被人質疑是否是操作系統。原因是win31的文件系統是dos支持的,引導程序是 dos,換言之,win31不能直接運行在硬體上。這是一種誤解,現代的操作系統大多分層,為了移植和系統的結構化,一般來說操作系統都會分為硬體相關層,硬體無關層。硬體相關層一般就是io處理和做驅動程序管理。而內存管理,進程管理,圖形界面等等一般都是硬體無關層處理的。
對Cpu來說,一段普通內存地址和一塊硬體埠映射出來的內存地址並沒有任何區別。這是因為從計算邏輯上看,任何功能用硬體實現和用軟體實現並沒有任何的區別。正因為此,我們才能在一台win操作系統的機器上面VMWare上面安裝一個linux,或者反之。操作系統就是應用程序的運行環境,也就是一個硬體和軟體之間的層。早期的操作系統比如dos,比如unix之前的那些專用的大型機操作系統等等,它們根硬體的結合都比較緊密,難以分開,提供的硬體以外的功能也很少。然而unix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在多種不同類型大型機之間移植而設計,從概念上就已經跟硬體分離了。windows也很類似, winnt4.0可以用於x86晶元,也可以用於alpha晶元的機器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分布式操作系統更是傳統操作系統思想的變革,分布式操作系統是安裝在整個分布系統裡面的,其中任何一台也可以安裝有自己的本地操作系統。
````你自己覺的咋樣呢???這是我幫你在網上找到的啊```
㈣ 分布式軟體系統的發展原因
它可以解決組織機構分散而數據需要相互聯系的問題。比如銀行系統,總行與各分行處於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個地區,在業務上它們需要處理各自的數據,也需要彼此之間的交換和處理,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統。
如果一個組織機構需要增加新的相對自主的組織單位來擴充機構,則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可以在對當前機構影響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擴充。
均衡負載的需要。數據的分解採用使局部應用達到最大,這使得各處理機之間的相互干擾降到最低。負載在各處理機之間分擔,可以避免臨界瓶頸。
當現有機構中已存在幾個資料庫系統,而且實現全局應用的必要性增加時,就可以由這些資料庫自下而上構成分布式資料庫系統。
相等規模的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在出現故障的幾率上不會比集中式資料庫系統低,但由於其故障的影響僅限於局部數據應用,因此就整個系統來講它的可靠性是比較高的。
㈤ 什麼是分布式系統!作用是什麼、好處是什麼
故名思義,分布式系統就是將系統的應用層,數據層或其它部分構架成分布(物理和邏輯上的都可以)狀(通常是網狀)。分布式系統通常是為了增強系統的可擴展性、穩定性和執行效率。比如在線游戲通常就是分布系統,裡面所謂的「區」就是分布系統里子常式。而分布式資料庫其實也可以稱作分布式系統,數據持久化層是分布的(數據存在不同的資料庫中,可交互,有一套綜管系統來維護數據的完整性和准確性)
所以說分布式系統更准確地說是一種系統構架概念,不是一種技術,
C#對網路的支持挺不錯的,封裝得很好,你主要可能看看網路通信這一塊東西。然後機械工業出版社有一本分布式系統的書,做了全面闡述。你可以看看。~
下面是網路給出的解釋:
分布式軟體系統(Distributed Software Systems)
是支持分布式處理的軟體系統,是在由通信網路互聯的多處理機體系結構上執行任務的系統。它包括分布式操作系統、分布式程序設計語言及其編譯(解釋)系統、分布式文件系統和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等。
分布式操作系統負責管理分布式處理系統資源和控制分布式程序運行。它和集中式操作系統的區別在於資源管理、進程通信和系統結構等方面。
分布式程序設計語言用於編寫運行於分布式計算機系統上的分布式程序。一個分布式程序由若干個可以獨立執行的程序模塊組成,它們分布於一個分布式處理系統的多台計算機上被同時執行。它與集中式的程序設計語言相比有三個特點:分布性、通信性和穩健性。
分布式文件系統具有執行遠程文件存取的能力,並以透明方式對分布在網路上的文件進行管理和存取。
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由分布於多個計算機結點上的若干個資料庫系統組成,它提供有效的存取手段來操縱這些結點上的子資料庫。分布式資料庫在使用上可視為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而實際上它是分布在地理分散的各個結點上。當然,分布在各個結點上的子資料庫在邏輯上是相關的。
分布式資料庫系統是由若干個站集合而成。這些站又稱為節點,它們在通訊網路中聯接在一起,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資料庫系統,它們都擁有各自的資料庫、中央處理機、終端,以及各自的局部資料庫管理系統。因此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資料庫系統的聯合。它們在邏輯上屬於同一系統,但在物理結構上是分布式的。
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已經成為信息處理學科的重要領域,正在迅速發展之中,原因基於以下幾點:
1、它可以解決組織機構分散而數據需要相互聯系的問題。比如銀行系統,總行與各分行處於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個地區,在業務上它們需要處理各自的數據,也需要彼此之間的交換和處理,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統。
2、如果一個組織機構需要增加新的相對自主的組織單位來擴充機構,則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可以在對當前機構影響最小的情況下進行擴充。
3、均衡負載的需要。數據的分解採用使局部應用達到最大,這使得各處理機之間的相互干擾降到最低。負載在各處理機之間分擔,可以避免臨界瓶頸。
4、當現有機構中已存在幾個資料庫系統,而且實現全局應用的必要性增加時,就可以由這些資料庫自下而上構成分布式資料庫系統。
5、相等規模的分布式資料庫系統在出現故障的幾率上不會比集中式資料庫系統低,但由於其故障的影響僅限於局部數據應用,因此就整個系統來講它的可靠性是比較高的。
特點
1、在分布式資料庫系統里不強調集中控制概念,它具有一個以全局資料庫管理員為基礎的分層控制結構,但是每個局部資料庫管理員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權。
2、在分布式資料庫系統中數據獨立性概念也同樣重要,然而增加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分布式透明性。所謂分布式透明性就是在編寫程序時好像數據沒有被分布一樣,因此把數據進行轉移不會影響程序的正確性。但程序的執行速度會有所降低。
3、集中式資料庫系統不同,數據冗餘在分布式系統中被看作是所需要的特性,其原因在於:首先,如果在需要的節點復制數據,則可以提高局部的應用性。其次,當某節點發生故障時,可以操作其它節點上的復制數據,因此這可以增加系統的有效性。當然,在分布式系統中對最佳冗餘度的評價是很復雜的。
分布式系統的類型,大致可以歸為三類:
1、分布式數據,但只有一個總資料庫,沒有局部資料庫。
2、分層式處理,每一層都有自己的資料庫。
3、充分分散的分布式網路,沒有中央控制部分,各節點之間的聯接方式又可以有多種,如鬆散的聯接,緊密的聯接,動態的聯接,廣播通知式聯接等。
---------------------
什麼是分布式智能?
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結合了相關的技術和工具,解決了分布式系統開發會碰到的一些挑戰。更重要的是,NI 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僅令這些挑戰迎刃而解,且易於實施。LabVIEW 8的分布式智能具體包括:
可對分布式系統中的所有結點編程——包括主機和終端。尤為可貴的是,您可以利用LabVIEW圖形化編程方式,對大量不同類型的對象進行編程,如桌面處理器、實時系統、FPGA、PDA、嵌入式微處理器和DSP。
導航所有系統結點的查看系統——LabVIEW Project Explorer。您可使用Project Explorer查看、編輯、運行和調試運行於任何對象上的結點。
經簡化的數據共享編程界面——共享變數。使用共享變數,您可輕松地在系統間(甚至實時系統間)傳輸數據且不影響性能。無通信循環,無RT FIFO,無需低層次TCP函數。您可以利用簡單的對話完成共享變數的配置,從而將數據在各系統間傳輸或將數據連接到不同的數據源。您還可添加記錄、警報、事件等數據服務――一切僅需簡單的對話即可完成。
實現了遠程設備及系統內部或設備及系統之間的同步操作——定時和同步始終是定義高性能測量和控制系統的關鍵問題。利用基於NI技術的系統,探索設備內部並編寫其內部運行機制,從而取得比傳統儀器或PLC方式下更為靈活的解決方案。
--------------------
在分布式計算機操作系統支持下,互連的計算機可以互相協調工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
也可以這么解釋:
一種計算機硬體的配置方式和相應的功能配置方式。它是一種多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各處理器通過互連網路構成統一的系統。系統採用分布式計算結構,即把原來系統內中央處理器處理的任務分散給相應的處理器,實現不同功能的各個處理器相互協調,共享系統的外設與軟體。這樣就加快了系統的處理速度,簡化了主機的邏輯結構 。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㈥ 什麼是分布式系統
分布來式系統是一個硬體源或軟體組件分布在不同的網路計算機上,彼此之間僅僅通過消息傳遞進行通信和協調的系統。
正是因為軟體的特性,所以分布式系統具有高度的內聚性和透明性。因此,網路和分布式系統之間的區別更多的在於高層軟體(特別是操作系統),而不是硬體。
分布式系統系統優點
1、經濟:微處理機提供了比大型主機更好的性能價格比
2、速度:分布式系統總的計算能力比單個大型主機更強
3、固有的分布性:一些應用涉及到空間上分散的機器
4、可靠性:如果一個機器崩潰,整個系統還可以運轉
5、漸增:計算能力可以逐漸有所增加
㈦ 分布式系統經歷了四代發展,分別是什麼
一共經歷了四代,分別是,1946年到1958年,晶體管計算機、1958到1964年,電子管計算機、1964到1975年,集成電路計算機、1975到現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㈧ 分布式系統為什麼會出現
分布式的出現是因為全球網路化信息傳輸關聯度越來越強,信號源數量越來越多,不管是集中式還是分散式的信息處理技術的弊端日益突出且已經無法滿足現如今信息處理傳輸的需求。專業視聽行業蓬勃發展並向數字化轉型,但龐大的數據增長與高品質的要求,使得早期基於集中式處理的音視頻處理設備發展遇到瓶頸。分布式技術為傳統視聽行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網路化轉型手段,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市場邊界擴展與無限應用可能---訊維
㈨ 分布式系統特點有哪些
分布式系統特點:
1、分布性。分布式系統由多台計算機組成,它們在地域上是分散的,可以散布在一個單位、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全球范圍內。整個系統的功能是分散在各個節點上實現的,因而分布式系統具有數據處理的分布性。
2、自治性。分布式系統中的各個節點都包含自己的處理機和內存,各自具有獨立的處理數據的功能。通常,彼此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無主次之分,既能自治地進行工作,又能利用共享的通信線路來傳送信息,協調任務處理。
3、並行性。一個大的任務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子任務,分別在不同的主機上執行。
4、全局性。分布式系統中必須存在一個單一的、全局的進程通信機制,使得任何一個進程都能與其他進程通信,並且不區分本地通信與遠程通信。同時,還應當有全局的保護機制。系統中所有機器上有統一的系統調用集合,它們必須適應分布式的環境。在所有CPU上運行同樣的內核,使協調工作更加容易。
5、分布式系統更加的開放,具有相同的介面規范使得集群計算機能夠方便的進行數據操作,系統協同度更高;
對外:體現在統一的介面描述上,用統一的介面描述語言描述一套所有伺服器都知道的規則,這樣各伺服器的交互問題上沒什麼問題了。具體的介面實現根據各個伺服器的情況具體實現,從而把實現和聲明進行了有效的解耦。對內:各台伺服器內部的策略和實現也需要解耦,以免整個伺服器是按照實現和聲明邏輯實現的,但是伺服器內部確實一個整體的,對於分布式的開放性將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