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內容主要表達了什麼
圍繞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明確設立銜接過渡期,提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等重點舉措。“兩個決不能”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糧食安全決不能出問題。強調設立銜接過渡期,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確保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明確要求各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兩個開好局起好步”就是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都要開好局起好步。農業現代化方面,突出部署解決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問題,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支撐,著力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農村現代化方面,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部署一批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農村消費、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的重點工程和行動。“一個全面加強”就是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對健全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
2.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具有什麼重要意義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有利於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台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利於健全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兼中央農辦秘書局局長吳宏耀強調,鄉村建設不能搞大拆大建,要保持鄉村獨特的風貌,“編制村莊規劃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展開,注重實用性,不能都推倒重來,搞大拆大建。村莊要保持鄉村獨特的風貌,要留住村莊的鄉情味和煙火氣,防止千村一面。同時,要嚴格規范村莊的撤並,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上樓。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願。”
3. 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連續18年聚焦三農,究竟有何深意
意味著中央將重點發展農業。農業問題:生態保護和修復、高標准農田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藏糧於地、現代種業、藏糧於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故軍、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科技研發;農民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脫貧攻堅、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教育、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社會保障、穩定農民工就業;農村問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移風易俗、鄉村全面振興、農村電商、城鄉融合發展、平安鄉村、農村金融創新、鄉村特色產業。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
4. 一號文件是關於哪些方面的意見對農村發展有什麼影響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廉州鎮大江村的農民在地里播種花生
人民網北記者李棟)近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總體部署,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做好「三農」工作規范了方向。
「中一號文件提出的'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將成為我們重點耕耘的方向。」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黨委書記,總裁覃衡德表示,未來將充分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提升自身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對人民網記者表示,中央一號文件對「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逐步做出了整體部署。全國的政策藍圖落地,納入到每個地方。很重要的是,要從各地的發展基礎,發展條件出發,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推進。」
葉比較慶說,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起點,基礎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未來面臨的艱巨巨性,復雜性和困難也不同。此文件特別突出,對兩個現代化要一體設計,一並進行,體現了新時期推進「三農」工作的新特點。
5. 1號文件解讀
法律分析:央一號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開始發布《第一號文件》。現在已成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2004年至2021年又連續十八年發布以「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6. 收藏!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來了,干貨滿滿!
2月2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即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脫貧攻堅成果如何持續鞏固?農業農村現代化怎樣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怎麼實施?高價彩禮等不良風氣如何治理?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從多個方面進行部署,給農民發出惠農大禮包。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十三五」時期,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十四五」時期,如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同時,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實行分層分類幫扶。如,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堅持開發式幫扶,幫助其提高內生發展能力,發展產業、參與就業,依靠雙手勤勞致富。
——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深入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
如何確保供給安全?
文件進行了諸多部署: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擴大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系,保護生豬基礎產能,健全生豬產業平穩有序發展長效機制,積極發展牛羊產業,等等。
——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
文件明確,加快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強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
同時,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建設南繁矽谷,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研究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促進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種子技術對農業特別重要,對增產的貢獻比較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表示,現在國際上種子壟斷性比較強,這意味著價格上是供應方說了算。中國本身是一個農業大國,良種培育是基礎性的技術,自己掌握也是應該的。
——2021年建設1億畝旱澇保收農田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耕地資源是有限、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打破耕地紅線,中國的糧食安全無從談起,因此要強調耕地『非農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
文件提出,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
「實施新一輪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提高建設標准和質量,健全管護機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糧食主產區高標准農田建設投入,2021年建設1億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准農田。」
——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
同時,加強宅基地管理,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研究制定依法自願有償轉讓的具體辦法。
「中央已屢次強調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為農民進城落戶,政策意圖已經很明確了,各地不能也不敢對農民進城落戶作出這樣的限制條件。」黨國英指出。
——加大高價彩禮等不良風氣治理
在鄉村建設、鄉風建設上,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也著墨頗多。
文件明確,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布局分類。積極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盡快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
「編制村莊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文件強調,「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穩扎穩打,不刮風搞運動。嚴格規范村莊撤並,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上樓,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近年來,高價彩禮事件頻頻引發爭議。文件提出,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