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據分析 > 被刪除的數據去了宇宙的哪裡

被刪除的數據去了宇宙的哪裡

發布時間:2025-02-23 22:07:13

⑴ 有哪些真實的數據能夠看出,宇宙已經「大」到什麼程度了

從遙遠的史前時代開始,宇宙就給人類留下了遼闊、無邊無際的初始印象,而真實的宇宙也確實如此。對宇宙研究的越深入,就越能體會到那種面對宇宙時的渺小無力感,以及無邊無際所帶來的震撼。



而空間膨脹超越了光速,這也就意味著那片區域中的光線永遠也無法到達地球被我們觀察到,而這塊光線無法傳出的區域就是所謂的不可觀測區域。

所以總的來說,因為不可觀測區域的存在,宇宙的實際大小根本無法確定,人類能做的也僅僅是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進行推測。希望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最終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揭開宇宙真實大小之謎。

⑵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否被暴露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否被暴露?
有不少人對1977年發射的兩個旅行者號探測器表示了擔心,因為它們搭載的「旅行者金唱片」上面攜帶的信息可能會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暴露。但事實上,我們不必為此擔心。

首先是這兩個探測器的速度很慢,就算是飛得最遠的旅行者1號,也需要大約2萬年才可以飛出太陽系的奧特星雲;然後就是在未來的幾十萬年時間里,它們都不會進入任何恆星系,而外星人想要在茫茫的宇宙深空中發現這兩個小小的探測器,其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計。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旅行者號不會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暴露,但多條「出賣地球」的信息正以光速前進,最遠的已抵達46光年之外。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看。

在宇宙中傳遞信息的最佳方法不是發射探測器,而是無線電信號,一般來講,我們平常使用的無線電信號功率很小,基本上穿過大氣層就已經非常弱了,因此這種無線電信號是不會「出賣地球」的,然而如果用大功率的射電望遠鏡來發射的話,無線電信號就可以在宇宙中跨越很遠的距離。

1974年,科學家利用位於波多黎各島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向M13球狀星團發送了一條由1679個二進制數字組成的信息,只需要外星文明具有與我們相似的文明水平,就可以從中輕易地獲知有關地球文明的關鍵數據。由於無線電信號在宇宙中是以光速前進,因此該信號也是傳播距離最遠的,目前已抵達46光年之外。

需要指出的是,M13球狀星團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大約有2.5萬光年,也就是說,就算那裡有外星人,他們也要再等2萬多年的時間才可以收得到,而假如他們在收到信息後對地球有了什麼想法,並立即以光速向地球趕來,也需要2.5萬年才可以抵達地球。

由此可見,在發送這條信息時,當時的科學家還是很謹慎的,但別高興得太早,因為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人們又用同樣的方式發送了多條類似的信息。

從上圖可以看到,這些信息的「接收方」都在距離我們數十光年的范圍之內,相對宇宙巨大的尺度,這可以稱得上是「近在咫尺」了。但這還沒完,在2017年10月16日、17日和18日,一個名為「METI」的計劃向一顆編號為「GJ 273」的恆星連續發送了三次完全相同的信息,而這顆恆星距離我們僅有12.36光年。

(註:「METI」的英文全稱為 Messaging to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意思就是「給外星人捎個信」)

根據「METI」計劃負責人的介紹,「GJ 273」擁有自己的行星系,其中的一顆名為「GJ 273b」的行星是一顆與地球相似的岩石行星,並且還處於宜居帶中,因此他們認為那裡可能存在外星文明,而之所以連發三次相同的信息,是為了讓那裡的外星文明能夠確定這些信息是來自於智慧生物。

總而言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暴露的可能性將會越來越大,如果真有外星文明的話,那麼我們只能希望接收到這些信息的外星人會友好地對待地球。

我認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已經暴露的可能性不大。

仔細想想有可能暴露地球位置的無非就是兩種情況:探測器和無線電信號。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探測器
我們知道人類對於 探索 宇宙充滿著嚮往,因此也不斷的發射著探測器。但是限於技術原因,探測器走的太慢,就連 走得最遠的旅行者1號還要300年才能到奧爾特雲,真正走出太陽系還需要3萬年。

要讓探測器暴露地球的位置,我們還不如期待外星人直接在宇宙中撞到地球。所以探測器暴露位置的可能性 微乎其微 。
無線電信號
無線電信號暴露地球位置的可能性確實是有的,因為無線電的傳播速度更快。

從馬可尼在1901年發送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信號到今天,這個信號飛過的空間形成了一個 半徑116光年的球。 但是相對於廣闊的宇宙扔只能算一個小點。

其實這種無線電信號暴露的可能也沒有那麼高,因為 信號會不斷當然衰減 。從地球大氣層就開始衰減,到太空後宇宙塵埃和氣體的吸收,這個信號 會衰減到難以分辨出是不是宇宙噪音。

雖然這種信號不行,但是有人卻用更強大的無線電信號發射到宇宙中,他們經過 精心選擇功率,頻率等參數,用這種方式發出去的信號確保能夠到達指定的目標恆星。 並且這些信號中加帶著地球的各種信息,最著名一次就是1974年的Arecibo消息。

不得不說這種無線電方式暴露地球位置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他們 不僅對准目標發射信號,還保證了有足夠大的功率並且還夾帶了讓對方容易解碼的信息。就目前來看一直發射信號的位置有外星人的可能是不大的。

但是這種做法真的好嗎? 地球不是一個人的,沒有經過你我的允許就隨便告訴他人家園的位置可以嗎?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就真的不會出現嗎?

在劉慈欣的名著《三體》中,因為宇宙中的文明遵循的是黑暗森林法則,每個文明都像是森林中帶槍的獵人,所以,任何文明如果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都有可能被其他文明發現並消滅。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的人類是不應該暴露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否則就會面臨很大的危險。

實際上,這種理論,更確切的說,是地球上的人類不應該暴露任何地球存在文明的跡象,也就是不能被其他星球上的文明發現地球上存在文明。至於地球本身,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也是沒法隱藏的。任何有能力探測到地球這顆行星的外星文明,都能知道它的存在。就像我們人類知道土星和火星等的存在一樣。

另一個能證明外星人存在的人物,是在2014年8月去世的美國通用公司的高級工程師博伊德·布希曼(Boyd Bushman)。此人在去世前曝光了他所了解到的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情況。他指出,美國政府正在與外星人合作,有十幾個外星人在地球上幫美國工作,這些外星人是飛行了三百多年後到達地球的,他們的 科技 比地球上的先進很多。此外他還公布了很多外星人的照片。這一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因為通用公司是美國著名的大公司,也是美國的軍火工業巨頭之一,而這位工程師是通用公司的資深工程師,他擁有多項發明專利。並且,他是在臨死前公布這一消息的。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選擇在臨死前公布此事,更加證明了此事的可信度。

總之,地球文明早已經暴露了,至少有一部分外星人是知道地球文明的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地球文明沒有被毀滅呢?這是因為,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假設,而不是真的存在的宇宙法則。其實,這種黑暗森林假設是非常可笑的,這就像是屎殼郎認為其他物種也都是吃屎的一樣,只不過是以自己為中心,以己推人而已,是因為人類自身有暴力掠奪傾向,所以就認為其他外星文明也有這種傾向。但這種邏輯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可以說是坐井觀天。其實,即使是在地球上,也已經有少數人通過修行,能夠擺脫人類的各種劣根性,從而達到新的境界了。

所以,結論就是,地球文明已經在宇宙中暴露自己的位置了,但這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⑶ 宇宙中那些「消失」的恆星去了哪裡

數千年來,天文學家一度堅信,夜空中的點點星光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弄清楚了這些「光芒」其實都是天體之後,天體物理學家也一直認為,天體的變化速度非常緩慢,需要放在數百萬年、乃至數十億年的時間尺度上衡量。

大多數巨恆星在壽命臨近終結時,都會經歷一系列極其暴烈的變化,最終在超新星爆發中走向生命的終點。超新星爆發在宇宙中就像一座燈塔般明亮耀眼,可能會一連持續好幾個月,即使相隔數億光年,也有可能看到它們的明亮光芒。

超大質量恆星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毀滅,但這類事件很難忽略,它們的明亮光芒足以照亮整個星系,並且會持續數月時間。

但會不會有些恆星突然之間消隱無蹤呢?就我們對恆星的了解來看,這應該不太可能。但就在過去幾年間,一組天文學家通過比較數十年來的觀測記錄,一直在研究這種「不可能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我們稱其為VASCO項目,意為『在一個世紀的觀察時間內消失及出現的天體』,」瑞典北歐理論物理研究所的比阿特麗斯·維拉羅爾指出,「我們對各類消失的天體都很感興趣,但在理想情況下,我最希望能發現一顆一直很穩定、 歷史 十分悠久、但有一天突然消失了的恆星。哪怕用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觀察,也找不到它的蹤影。」

圖為美國海軍天文台的巡天項目留下的感光底片。它們的年代比航空時代還要早。由於曝光時間長,小行星會在底片上留下一道較長的星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光點。

維拉羅爾和同事們自2017年開展這項任務以來,已經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注意力,他們都意識到了調查 歷史 記錄的重大意義。「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天文學家都對我們的項目產生了興趣,包括研究活躍星系核的專家、恆星物理學家、以及地外文明搜尋計劃科學家等等,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參與其中。」

雖然我們目前了解到的情況顯示,恆星的變化非常緩慢,倘若恆星突然消失,應當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恆星都會永遠保持穩定的光芒。事實上,宇宙中充滿了亮度不斷變化的變星。但維拉羅爾強調,VASCO項目針對的並不是這些。「我們知道變星的存在,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一般最長只有幾年。我們想尋找的是一顆之前始終十分穩定、但突然徹底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恆星。目前還沒有針對這種恆星的記載,假如能發現它們的存在,可能會引領我們發現新的物理學法則。」

宇宙星表

近年來,隨著自動化望遠鏡的發展,我們擴充星表的速度已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例如,位於加州帕洛馬山天文台的茲威基瞬變設施(ZTF)將當前最先進的照相機與薩繆爾·奧斯欽望遠鏡兩相結合,使其擁有了超寬視野,僅需三晚便可對帕洛馬上方的整個夜空完成一次搜尋,且每晚可對銀河系平面開展兩次掃描。這不僅大大增加了探測到「瞬變」的幾率(即遙遠恆星在短時間內釋放出的大量光芒),還能幫助我們發現伽馬射線暴等劇烈的罕見事件。

然而,在尋找普通恆星與突然消失的恆星之間存在一點關鍵區別。維拉羅爾強調:「像茲威基瞬變設施這樣的項目的工作時間很短。但對於罕見事件,比如某個天體每100年就莫名消失一次,你的觀察時間必須足夠長,才能捕捉到它們。因此我們在尋找突然消失的恆星時,將盡可能延長時間跨度,結合更古老的星圖進行對比分析。我們正在將70年前的數據與當前數據進行比較,看看宇宙在這些年間是否有所變化。」

衰老的紅巨星在拋卻外層物質、變為白矮星時,可能會「消失」一段時間,但這一過程會持續數十萬年之久,還會產生獨特的星雲。

有些諷刺的是,該團隊需要高質量的 歷史 數據,因此將目光投向了帕洛馬山天文台和薩繆爾·奧斯欽望遠鏡。上世紀50年代,這台望遠鏡曾為一次巡天行動製作了感光底片,後由美國海軍天文台掃描保存。而他們所用的現代數據則由夏威夷哈雷阿卡拉天文台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響應系統(Pan-STARRS)提供。

「你可以隨意獲取這些巡天項目的結果,它們全都以數字化形式上傳到了網路上。」維拉羅爾指出,「我們在烏普薩拉大學的IT團隊開發了一個科學網站,只需點擊幾下便可將不同圖片整合在一起。解決問題有多種方式,只要能為我們提供數據就行。關鍵在於,對這個項目感興趣的人可以到這個網站上來,將不同的圖像進行比對。」

若美國海軍天文台星表中的某個天體在現代的Pan-STARRS資料庫中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天體,研究人員便會展開進一步考察和確認。他們將分析該天體的形狀、亮度等特徵,弄清這究竟是個天體、還是感光底片上的一處瑕疵。

「你無法保證這不是底片上的瑕疵,」維拉羅爾指出,「但你可以做些測試,把最顯而易見的可能性排除掉。然後你可以去找找其它星圖,比如斯隆數字巡天任務(SDSS)等等,看看該天體在其中有沒有留下什麼蛛絲馬跡。根據具體的發現結果,你可以判定出不同類型的候選天體。」

該團隊還將這些候選天體與歐空局蓋亞探測器收集的數據進行了對比。目前,該探測器正在忙著收集銀河系中超過10億顆恆星的精確數據。

候選天體

目前,這項調查任務已經找到了800多顆明顯「失蹤」的恆星,其中許多還需展開進一步調查。雖然目前還沒有找到維拉羅爾理想中的天體(一顆存在了很久、一直很穩定、卻突然消失了的恆星),但許多恆星本身也頗有引人注目之處。

「我們發現了許多短期瞬變現象,可能一張照片上有,下一張又沒了。我們發現的天體中,絕大部分都屬於這一類。我們對這些短期瞬變現象展開研究後發現,它們似乎並不是M型紅矮星發出的耀斑,也並非超新星爆發,這兩種可能性都可以排除掉。」

其它可能性不大的選項還包括變星、激變變星、新星(即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表面發生噴發的現象)等等。該團隊發現的這些瞬變源附近都沒有已知變星,並且新星系統中的伴星應當有微弱的亮度才對,不可能完全看不見。

「有一種可能性是,它們也許是伽馬射線暴或快速射線暴留下的『余輝』。」維拉羅爾提出。我們對這些高能爆發事件的源頭仍然所知甚少,但科學家普遍認為,隨著這類事件輸出的能量逐漸衰減,過程中應該會經歷一段短暫的可視期。

「根據預測,這類射線爆發現象的亮度可達到8至10級,但在短短幾分鍾內便會迅速黯淡下來。我們用大型望遠鏡觀察其所在位置時,也看不到任何痕跡。當然,對於已經篩選出的800個候選天體,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這些天體肯定是五花八門,各種類型都有。」

假如在這800個候選天體中,真的有一顆符合維拉羅爾期待的、正在消失的恆星,那麼我們對此該作何解釋呢?

這顆恆星也許是一顆所謂的「失敗超新星」。這類恆星極為龐大,並且其內核由於質量過大,會坍縮成一個黑洞,自內而外地將恆星的剩餘部分吞噬殆盡,這樣就不會留下任何可見的殘留物了。

不過,維拉羅爾認為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並不大。據她計算,這類事件在銀河系中每隔三個世紀才會發生一次,因此VASCO項目不大可能剛好碰上一次。

還有一種腦洞大開的設想:這些消失的恆星其實是巨大的外星飛船,因此它們並不是消失了,而是飛到了別處。

就目前而言,我們還很難想像出還有什麼天然過程可以導致恆星消失。除非某個候選行星擁有相關特徵、可供我們研究,否則我們也很難推測出這一過程中究竟涉及到了何種全新的物理法則。不過,這又將我們引向了另一種可能性:這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天文事件是否能證明先進外星文明的存在呢?

隨著望遠鏡的規模和敏感度不斷提高,再加上計算能力的進步,天文學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許多地外智慧搜尋領域的科學家都指出,我們如今藉助恆星等天體的反常行為發現外星文明的可能性比過去高了許多。

相關理論認為,當文明發展到足夠先進時,便會開始研發恆星工程,導致恆星外觀有所改變。科學家假想中的「戴森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由一系列圍繞恆星轉動的「發電站」構成,可以最高效地利用恆星能量。

科幻小說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的三大定律中提出,「任何技術只要足夠先進,都將與魔法無異」。如果我們無法用天然原因來解釋恆星的消失,地外智慧也不失為一種可能性。

「從地外智慧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的現象有好幾種解釋方式。」維拉羅爾指出,「它們可能是戴森球或其它結構,可能會定期開啟或關閉,有時可能會朝我們的方向照射一段時間,甚至有些文明可能會徹底拋棄自己的恆星、揚長而去。」

就連該團隊發現的紅色瞬變事件也可以用「人為原因」來解釋。「當然,我們還是會優先尋找天然的解釋,目前我們還沒有理由徹底排除這些可能性。但假如要用地外智慧來解釋的話,我猜激光束也可以產生這類紅色瞬變現象。」

雖然維拉羅爾暗示,他們已經從數據中發現了一些令人激動的現象,正在等待正式發布,但VASCO項目仍在持續向前推進。目前發現的大多數候選天體還需要展開進一步確認和分析,並且他們目前只考察了四分之一的天空。隨著更多民間志願科學家的加入、以及該團隊正在與西班牙虛擬天文台合作研發的新型自動化技術的上線,該項目接下來的進度有望加快。

「除了『失敗超新星』假說外,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原因可以導致恆星消失。」維拉羅爾表示,「消失的恆星令我們十分感興趣,因為我們從未在天然情境下觀察到過這種現象。因此,『尋找那些在我們看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就是我們的核心原則。」(葉子)

閱讀全文

與被刪除的數據去了宇宙的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後綴名為數字的壓縮文件如何解壓 瀏覽:567
買積木哪個網站好 瀏覽:78
win10efi分區恢復 瀏覽:614
商家微信支付模板 瀏覽:787
美國有哪些黃動漫網站 瀏覽:919
ecshop第三方登錄管理教程 瀏覽:753
易通文件夾鎖軟體免費下載 瀏覽:538
電腦文件夾字體透明的 瀏覽:937
哪些免費招聘網站 瀏覽:748
提升英語聽力的app有哪些 瀏覽:665
js文件蘋果 瀏覽:293
我現在用的什麼網路 瀏覽:616
淘寶app怎麼用雲閃付支付 瀏覽:537
電腦編輯文件名時字體背景 瀏覽:482
cad轉文件成pdf 瀏覽:671
怎麼app打開 瀏覽:431
剛剛刪除的文件在回收站找不到了 瀏覽:769
win10不能點擊 瀏覽:583
萬方數據學位論文在哪裡 瀏覽:930
不會編程可以做什麼網路工作 瀏覽:771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