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志願怎麼批量導入
准備高考志願數據,整理成電子表格,如Excel,確保包含學生基本信息與志願信息。
打開報考系統管理界面,登錄管理員賬號。
找到導入數據功能,通常在管理界面內顯示為「導入」或「批量導入」按鈕。
選擇之前准備的高考志願電子表格文件,點擊導入按鈕。
系統要求數據映射,即表格欄位與系統欄位匹配。根據提示選擇對應欄位。
檢查導入結果反饋信息,確認數據成功導入且無錯誤。
2. 如何利用分數統計表填報志願
線差填報法是一種利用線差來進行學校和專業選擇的方法。線差是指錄取分數或考生分數與相應批次控制分數線的差值,它體現了學生或院校的相對分數,去除了當年分數波動的影響,反映了考生實際具備的競爭實力。線差可以分為兩類:院校錄取線差和考生線差。
院校錄取線差是指院校某年錄取最低分與批次控制分數線的差值,考生線差則是考生高考分數與批次控制分數線的差值。通過這兩個線差,可以對不同學校進行比較選擇。
然而,由於學校每年錄取分數存在不規律的波動情況,僅憑一年的線差進行填報志願並不可靠。基於多年的實踐探索,姜海峰建議大家使用五年平均線差來進行學校選擇。這樣可以更准確地反映出學校錄取分數的長期趨勢,幫助考生更好地進行志願填報。
使用五年平均線差進行填報志願時,考生可以先收集過去五年內學校錄取最低分和批次控制分數線的數據,計算出相應的院校錄取線差。然後,根據這些線差的平均值來評估學校的錄取難度,從而做出更合理的志願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線差填報志願時,考生還應考慮其他因素,如學校的地理位置、專業設置、師資力量等,以確保所選學校不僅在錄取分數上適合,而且在其他方面也符合個人的期望和需求。
3. 如何利用分數線報志願
能夠利用「分數線」查閱各高校及專業的歷史錄取信息,這只是志願填報的第一步,重要的事情還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利用「自分差」與「兩線差」海選學校
關於用「自分差」與「兩線差」海選學校,筆者有這樣的結論:凡「自分差」小於「兩線差」(特殊情況除外)的均應予以舍棄;只有當「自分差」大於「兩線差」的才有必要作進一步的預測。換句話說,就是要眼睛向下,選擇「兩線差」在「自分差」以內的學校。這實際上是「海選」學校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1、北京市2007年有位理工類(531)考生,模擬成績在580分,也就是高出重點線50分左右。他自己的意向學校是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與北京交通大學,很明顯是不願意出京,可是,2006年北理工的兩線差為78分;北郵大的兩線差為62分、北交大的兩線差為63分。很明顯這位考生的成績(自分差只有50分左右,而3所意向學校的兩線差均在60餘分以上)與意向學校的錄取分是有差距的,如再看看前兩年的就會更清楚,如北郵大的兩線差為70餘分。可是這位考生不願舍棄,最終第一志願仍填報了北郵大,可北郵2007年的錄取分高達611分,是這3所學校中的,而他自己的高考考分578分,第二志願也未能提檔,只好上了第二批次的北京物資學院。
2、北京市2007年有位理工類(531)考生,模擬成績在550分,也就是高出重點線20分左右。很明顯兩線差在20分以內的可考慮。於是,以下這些學校成為他選擇的重點: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方工業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究竟選擇哪一所呢?他認為「中醫葯」是帶有中國標志的在世界可以通行無阻的非常有前景的職業,故而他第一志願選擇了北京中醫葯大學。該校的錄取分547分,而他的高考成績555分,被順利錄取。
3、2007年湖北省有位理工類(548)考生,平時成績在550分左右,也就是在重點線附近。結果考分出來,達555分比省劃第一批次線還高出7分。他認為,既然考分好不容易上了第一批次線,就應當力保在第一批次的學校中錄取。她把目光很自然地放在了武漢科技大學和湖北大學上。進一步分析資料發現,湖北大學2004年兩線差3分;2005年兩線差3分;2006年兩線差1分;均未超過3分,2007年超過3分的可能微乎其微。至於武漢科技大學2004年和2005年均踩線錄,2006年兩線差也僅2分,2007年超過3分的可能也微乎其微。最終由於她在學科門類工學與理學的選擇上偏向理學,故而第一志願填報了湖北大學被順利錄取。
4、2007年湖北省有位理工類(548)考生,平時成績在560分左右,也就是高出重點線10餘分左右。結果考分出來,只有553分比省劃第一批次線僅高出5分。他分析認為,按照通常比較有效地做法,即為了能確保上第一批次的高校,就是將省重點的武漢科技大學或湖北大學作為第一志願填報,因為兩校的錄取分一般都在第一批次線附近,很少有高出重點線5分的情況,錄取的概率當在98%。可他又認為,這兩所省重點大學,僅在少數幾個省列入第一批次招生,進不進這樣的學校無所謂,還不如選擇一所全國重點大學但今年的錄取分有可能會很低的沖一沖,能上固然遂我之願,沒上也沒什麼太大損失,把二本填好確保能上就是了。於是他幾經考慮,第一志願選擇了錄取人數很少、往年錄取分都非常高的上海外國語大學。結果他因眼光獨到加之運氣特別好,竟然被錄取了。2007年有一批全國重點大學在湖北省招生,投檔線均在批次線上(548分),上海外國語大學也不例外,連錄取線也僅有549分。
5、2007年遼寧省有位理工類(519)考生,平時成績在600分左右,也就是高出重點線80分左右。結果高考估分598分,實際考分只有588分。估分誤差10分不算太大,但對「大小年」認識不足,導致問題出現。這位考生喜愛土木建築,本想報同濟大學,但看去年錄取分很高,怕不保險,便轉報東南大學,因為該校上年是踩線(503分)錄取的;考慮今年即便回升幅度也不會太大,自己的分數應該沒有問題。於是,他填的第一志願為東南大學的建築學、土木工程等專業,第二志願是西北大學的信息工程。在第二批的第一志願為南京審計學院,其他志願未填。結果他實際成績僅588分,而東南大學這一年的最低錄取分數一下就回升至593分。就連南京審計學院的錄取分也竟高達598分。無奈之下,他復讀了。
6、2007年河北省有位理工類(587)考生,實際考分有652分。填報第一批A次的第一志願為中國人民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並服從調配,理由是上年的錄取分數較低,即便上升也不會太多。第二志願為東華大學。他本以為第一志願是比較穩的,所以沒有認真考慮填寫剩下的志願。結果他以2分之差與人大失之交臂。盡管他的成績大大超過了東華大學616分的錄取分數線,而且服從專業調配,但東華大學在第一志願充足時不錄取第二志願。幸好他填報了第一批B次的志願,最終被上海理工大學錄取。
以上幾個特例再次說明,報考之所以難,就在於經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估分不準是其一,學校錄取分過幾年來一次「大變臉」是其二,存在錄取分「大小年」是其三。未知數太多,加之准備不足。所以必須遵循拉開檔次、保持梯度的原則,且每個批次都必須認真填報。還有三點要提醒考生:
第一,有些二本院校的錄取分大多在一本控制線之上,對這些學校的考量不能簡單按二本院校對待。如第二批招生的院校中北京物資學院(550)、北京信息工程學院(547)、北方工業大學(548)、東北財經大學(557)、上海金融學院(539)等10餘所院校的錄取分數,不僅連續多年都超過重點批中的一些院校,而且有時在重點批中也屬於中等,在填報這樣的學校時,一般應將其作為重點批來考慮對待。但什麼時候來一次「大變臉」,也是需要提防並做到心中有數的。
第二,大學並不是每個專業都是,而是各有特色。比如,人大文科偏強理科稍弱,北京有幾所大學理科(計算機、通信工程等)都比之不差,但錄取分卻比人大要低很多。這是選專業不得不考量的問題。
第三,從2002年起,填報非第一志願甚至比填報第一志願還要難,因為根據招生章程的規定,有許多高校招收二志願時都設有級差,一般為40分,有的高達80分。也就是說,二志願必須超過一志願40分以上電子檔案才可能投得出去。所以必須將招生章程看個清清楚楚,弄個明明白白,才可填報。
2、利用「分數線」報志願應注意的問題
(1)、不能簡單、機械地照套以往的錄取分數
有的考生及家長認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分數線」太有用了,按照往年的數據報就可以了。這個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簡單、機械地照套以往的錄取分數,肯定是不可取的,因為歷史可能會重復,但絕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而是有所變化的重復。非常重要的是,我們應在了解以往的錄取分數的基礎上,分析今年可能產生的情況,從而摸准今年錄取分數「跳動的脈搏」。
(2)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分數看特殊
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了解院校錄取歷史情況時,不能僅看錄取分數這一表面現象,而是要深入了解其中有無特殊情況。在具體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比如某年有的院校錄取分數線就是受到臨時增加招生計劃的影響而下降,那麼在分析時應以無增招計劃狀態下的分數為分析用數據。(2)、再如某院校某年在某省計劃錄取50人,第一志願上線考生51人,有49人均在600分以上,而只有第50名是580分(此種情況稱之為某一分段考生斷檔),該院校當年錄取分數線是580分,但在分析時應以600分為其錄取分數線。(3)、看某院校在上一年或前幾年有無出現招生錄取分數線的高點,或者是異常,指異常地高、低兩種情況。
所有「分數線」信息完全來自教育部權威統計數據,全面、真實地反映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在2007年各專業的招生錄取情況,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容置疑的。但它的「全面、真實」也帶來我們應用上應該注意的問題。因為「分數線」的數據是每個院校的所有的招生錄取的原始數據,其中,當然包括了各種政策性降分錄取的數據,如自主招生、藝術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少數民族考生等等特殊情況。因此,在有的專業錄取分上反映出的是,往往比學校所公布的錄取最低分以及各省市區招辦所公布的投檔分要低甚至是低很多。由於一般考生不存在這種種特情況,因此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就不要參考這些數據,而是要將其過濾掉;不僅如此,還應適應留有餘量,以便在出現意外情況時也能保證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