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赤潮是怎樣發生的
赤潮,亦稱「紅色幽靈」,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現象,其成因同樣復雜。赤潮的形成首先依賴於赤潮生物達到一定的密度,這是其發生的必要條件。即便其他條件均適宜,若赤潮生物密度不足,赤潮亦不會發生。在常規的海洋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的比例通常較小。然而,在特定環境條件下,這些生物可能會過度繁殖,從而引發赤潮。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特性變化是赤潮形成的關鍵因素。溫度是影響赤潮的關鍵環境因素之一,適宜的溫度范圍為20至30攝氏度。科學家觀察到水溫在短時間內顯著上升2攝氏度以上可能是赤潮發生的預兆。此外,海水鹽度的變化也是促進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在鹽度介於26至37的范圍內,赤潮有可能發生。然而,當海水鹽度降至15至21.6時,更易形成溫躍層和鹽躍層。這些躍層的存在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條件,增加了赤潮發生的可能性。
赤潮的形成還與徑流、涌升流、水團或海流的交匯作用有關,這些作用導致海底層的營養鹽上升至表層水,造成沿海水域的營養鹽含量急劇升高,從而促進硅藻的大量繁殖。硅藻的過度繁殖,特別是骨條硅藻的密集,常常觸發赤潮現象。硅藻的過度增長又為夜光藻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進一步促使夜光藻大量增殖,形成粉紅色的夜光藻赤潮。
監測數據表明,赤潮發生時,通常伴隨著乾旱少雨、天氣炎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以及潮流緩慢等環境條件。海水養殖自身的污染也是赤潮發生的一個因素。在養殖蝦類的過程中,大量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的投喂導致殘余餌料增多,嚴重污染了水質,為赤潮生物的快速增長提供了適宜環境。
自然因素同樣在赤潮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人為因素,赤潮的多發還與緯度位置、季節、洋流以及海域的封閉程度等自然因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