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才能說明一個國家是經濟強國
以下是成為世界經濟貿易強國應該具備的因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和啟發
一、世界貿易強國的基本特徵
通過對外商品貿易規模和結構、對外服務貿易、對外貿易條件、資本流入和流出等四個方面主要指標的綜合比較和分析研究表明,世界8個貿易強國在對外經濟貿易方面,首先表現出規模「大」的特徵,商品和服務貿易、對外直接投資等各項主要指標在規模上均居世界前列;其次表現出實力「強」的特徵,在國際貿易和資本市場上占居明顯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憑借其強大的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從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概括地說,對外經濟貿易強國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貿易強國首先應該是貿易大國;二是對外經濟貿易強國同時應該是經濟強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明顯;三是對外經濟貿易強國應該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家。
具體以世界前8個對外經濟貿易強國為例,我們認為,對外經濟貿易強國應具備如下4個方面的特徵:
1、經濟高度發達。在世界前8個貿易強國中,6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居世界前6位,加拿大和荷蘭分居世界第9位和第13位;7個國家人均GDP在20000美元以上,加拿大也接近這一水平,而美國和日本超過30000美元。8個國家人均GDP相當於世界人均GDP平均水平的4—6倍。作為經濟強國,它們的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雄厚,科學技術發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務的技術和質量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是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技術和物質基礎。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1999年美國和日本分別有179家和107家進入世界500強,其他國家進入500強的公司數目均居世界前列,而且在產業上主要分布在製造業和高新技術領域,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強勁,有力地推動了本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
2、對外經濟貿易規模大,其影響力強,輻射面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世界貿易和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化,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自80年代以來,這8個國家商品進出口總額穩居世界前8位,其中1998年美國、德國、日本商品進出口分別佔世界總額的14.7%、9%、6%,它們是世界上三個最大的貿易強國,英國和法國在5.4%左右,義大利、加拿大、荷蘭在3.5%—4.2%之間。其磨判蘆中,各國在鋼鐵、機器設備、化學製品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居世界前列。例如,美國化學製品、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總額居世界首位,汽車出口居世界第三位。德國鋼鐵產品、化學產品、紡織品、汽車出口居世界首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2位。日本鋼鐵產品出口居世界第2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3位,其中辦公和電信設備、汽車產品出口均居世界第2位。法瞎帶國鋼鐵產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化學製品出口居沖畝世界第3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居世界第4位。英國鋼鐵產品出口居世界第8位,化學產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5位。義大利鋼鐵出口居世界第5位,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6位。加拿大機器和交通設備出口居世界第7位,其中汽車產品出口居世界第4位。荷蘭化學產品出口居世界第7位。
這些國家作為世界產品和資本的主要供應者和需求者,對外經濟貿易活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著世界貿易和資本市場的變化方向和趨勢。在這里,應注意區分對外經濟貿易強國和對外貿易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對於一些國家,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盡管對外經濟貿易高度發展,在本國經濟發展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外貿易依存度(出口佔GDP比重)在90-200%之間,但是它們不能被稱作為對外經濟貿易強國,因為對世界貿易的影響和作用有限。
3、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占居明顯的競爭優勢。一是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充分發揮本國資源的比較優勢和經濟技術的競爭優勢,在質量和技術上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所佔的比重大,其貿易條件始終處於有利地位,能以較小出口產品換回更多的進口物品。統計數據表明,如果以1990年為100,近年來,發達國家貿易條件指數為105%左右,處於較優勢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為97%,較為劣勢。尤其是日本的貿易條件一直趨於上升,從進出口貿易中獲取較大的經濟利益。其次是法國、義大利和美國,貿易條件始終呈有利態勢。德國、英國、荷蘭除了個別年份以外,貿易條件指數基本持平。加拿大貿易條件相對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商品進出口結構有關。
二是憑借國內充裕的資本實力和良好的投資環境,通過海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國投資,從國際融資中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4、對外開放度大。作為WTO的創始國,這8個國家普遍遵循國際貿易規則,奉行自由化國際貿易政策,對外開放程度大。主要標志為:一是平均關稅率低。經過多個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8個國家的平均關稅率大幅度下降,其中平均關稅最低的是美國,1999年為4.8%,其次是歐盟國家,為5.6%,日本和加拿大分別為6.6%和7.1%。但同時,在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打破世界貿易封鎖的同時,美、日、歐利用進口配額、出口補貼、傾銷反傾銷政策等各種非關稅壁壘,抵制外國商品進入,保護本國貿易,使得國際貿易的競爭日趨勢激烈。二是市場開放范圍大。按照WTO協議,在這些國家中不僅商品市場,而且服務市場和資本市場同時對外開放,對商品和服務貿易、資本流進與流出的限制性規定少。三是外貿依存度相對較高。美國、日本由於國內經濟高度發達,貿易依存度偏低,1997年商品和服務出口佔GDP比重分別為12%和11%以外,其他國家相對較高,在30%左右,其中加拿大為41%,荷蘭為56%。
二、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差距
自8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速度迅猛,1980-199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5倍,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擴大了24倍。目前我國在世界上已確立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國的地位,主要表現在:
1、進出口貿易總額躋身於世界前列。200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4743億美元,首次超過荷蘭,居世界第8位。我國是世界上第四大紡織品出口國和第一大服裝出口國;我國旅遊服務出口額居世界第7位,也超過了加拿大和荷蘭。
2、資本流入規模大,吸引外資能力居世界前列。2000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407億美元,僅次於美國、英國和瑞典之後居世界第四位,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5%。
但是,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不到1000美元,與世界前8個貿易強國相比,存在著經濟發展水平低,科學技術較為落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國內資金不足等問題。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特別是在技術和資本方面,對世界貿易的影響有限,目前還稱不上對外經濟貿易強國。我國與世界前8個貿易強國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在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上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在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與技術方面競爭優勢不大。從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結構來看,服務貿易發展較弱,1999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238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2.2%,居世界第14位;服務貿易進口額為313億美元,占我國進口總額的18.9%,居世界第12位。在商品出口構成方面,我國主要在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佔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處於劣勢。其中初級產品我國商品出口總額的13%,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佔23%。在世界鋼鐵、汽車出口市場上尚無自己的立足之地。在製成品進口結構方面,以機器和設備為主,占商品進口總額的41%。
2、貿易條件與我不利。長期以來我國貿易條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出口換匯成本昂貴。一是由於國際市場上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指數一直呈下降趨勢,而初級產品在我國出口中占相當的比例。二是即使同類產品,由於質量差,檔次低,我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也要低於發達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這是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在製成品出口構成上,主要通過勞動密集優勢和價格優勢擴大出口規模,佔領國際市場,以價取勝,例如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比較重大,價格低廉,而同時對國外機器和交通設備等技術產品的需求量大,不可避免地使得我國進出口商品交換價格比例差距較大,貿易條件處於劣勢地位,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具有的共同現象。
3、資本流出規模小,在國際融資中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199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為16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凈額達439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資本凈輸入國,僅次於美國。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國國力較弱,缺乏建設資金,需要依賴國際資本幫助發展經濟。
4、對外開放程度較小。我國對外開放時間晚,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各項政策法規有待進一步完善,需要與世界貿易規則接軌。與8個貿易強國相比,目前我國海關關稅率相對較高,1998年平均名義關稅率為17.5%,比世界前8個貿易強國高出2-3倍,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還要高。對外貿易規則和秩序不規范,不統一,也影響我國進一步對外開放。此外,人民幣還沒有實現全部可自由兌換形式,服務市場尚無完全對外開放,國際資本在我國不能自由流動,等等。這些限制性規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
另外,從對外貿易方式的結構來看,據測算,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料裝配等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為50%以上,這無疑誇大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實際規模。如果扣除這一因素,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的國際地位將會有所下降。
總而言之,貿易強國只有在工業發達國家才能實現,中國也只有在完成工業化之後,才能達到貿易強國的水平,否則只能是一個「大而不強」的國家。因此,我國要從對外經濟貿易大國向強國轉變,關鍵是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產業化、工業化水平,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實現經濟強國的戰略目標。在這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對外經濟活動的推動作用。隨著加入WTO,逐步擴大對外開放,必將促進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向規模更大、實力更強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擁有12多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應注意處理好擴大內需與擴大外需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我國經濟尚不很發達的情況下,在利用兩種資源,開發兩個市場過程中,擴大內需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㈡ 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基礎的指標有哪些
1.貿易額又稱貿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是以貨幣金額表示的反映貿易規模的重要經濟指標之一。計算一國的貿易額,一般採用本國貨幣或國際上通用的貨幣。目前,聯合國和許多國家編制的貿易額以美元計算。
2.貿易量,是指經價格調整後的對外貿易額,實際上是剔除了價格變動的因素,「貿易量」比「貿易額」更准確反映貿易的規模。
3.對外貿易條件,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出口商品價格與進口商品價格之間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國當年的對外貿易情況和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情況,一般以貿易條件系數表示,即 當年貿易條件數=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100,如果該系數大於100,則說明該國的當年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該系數小於100,則說明該國當年貿易條件惡化了。
4.貿易商品結構是指各類商品的貿易額在總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
貿易商品結構分為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和對外貿易商品結構。
1)國際貿易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碰槐戚定時期內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整個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貿易額與整個世界出口貿易額相比,以比重表示。
2)對外貿易商品結構(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出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即某大類或某種商品進出口貿易與整個進出口貿易額之比,以份額表示。)
5.貿易差額(Balance of Trade)是一國笑陵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明汪月)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之間的差額。當出口總值與進口總值相等時,稱為「貿易平衡」。當出口總值大於進口總值時,出現貿易盈餘,稱「貿易順差」或「出超」。當進口總值大於出口總值時,出現貿易赤字,稱「貿易逆差」或「入超」。通常,貿易順差以正數表示,貿易逆差以負數表示。一國的進出口貿易收支是其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的重要因素。
㈢ TC指數的TC指數
TC指數=(出口-進口)/ (出口+進口)。指數越接近於1競爭力越大,等於1時表示該產業只出口不進口;指數越接近於-1競爭力越弱,等於-1時表示該產業只進口不出口;等於0時表示該產業競爭力處於中間水平。
TC指數計算公式:TC=(Xij-Mij)/(Xij+Mij);其中:Xij為i國j產品的出口,Mij為i國j產品的進口,Xij-Mij為i國凈出口,Xij+Mij為i國j產品的進出口總額。
TC指數的測算標准:TC指數取值范圍為(-1,1)。
如果TC指數大於零,表明該類商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越接近於1,競爭力越強;TC指數小於零,則表明該類商品不具國際競爭力,越接近於-1,競爭力越弱;指數為零,表明此類商品為產業內貿易, 競爭力與國際水平相當。
(1)TC取值為(-1,-0.6)時有極大的競爭劣勢,
(2)TC取值為(-0.6, -0.3)時有較大競爭劣勢,
(3)TC取值為(-0.3,0)時有微弱競爭劣勢,
(4)TC取值為(0,0.3)時有微弱競爭優勢,
(5)TC取值為(0.3,0.6)時有較強競爭優勢,
(6)TC取值為(0.6,1)時有極強競爭優勢。
㈣ 全方位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高地
面對百年不遇的疫情大流行和世紀之交大變局所帶來的種種沖擊,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我國審時度勢,牢牢把握數字化變革帶來的生產方式轉型、產業結構重構、治理方式變革的 歷史 趨勢,統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高地。
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迅猛
當今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發展大數據和數字經濟,紛紛出台相關政策。美國是最早布局數字經濟發展的國家,1998年美國商務部就發布了《浮現中的數字經濟》系列報告,以後又相繼發布了《美國數字經濟議程》《美國全球數字經濟大戰略》等,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實現國家繁榮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歐盟2014年提出數據價值鏈戰略計劃,推動圍繞大數據的創新,培育數據生態系統,其後又推出歐洲工業數字化戰略、歐盟人工智慧戰略等規劃。2021年3月歐盟發布了《2030數字化指南:實現數字十年的歐洲路徑》綱要文件,涵蓋了歐盟到2030年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願景、目標和途徑。日本自2013年開始,每年制定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從「智能化、系統化、全球化」視角推動 科技 創新和發展數字經濟。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提供的數據: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2.61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3.0%,佔GDP比重為43.7%,產業數字化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4.4%。2020年,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4.4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74.7%。發達國家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54.3%,遠超發展中國家27.6%的水平,是發展中國家的約3倍。從增速看,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同比名義增長3.1%,略高於發達國家數字經濟3.0%的增速。從規模看,美國數字經濟繼續蟬聯世界第一,2020年規模接近13.6萬億美元。從佔比看,德國、英國、美國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
中國規模世界第二,增速全球第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數字經濟正以自身獨有的特點展現出無限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已經由經濟的組成部分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引領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 社會 ,已將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近五年,黨中央、國務院圍繞數字中國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規劃,相關部門扎實有力推動各項規劃實施落地,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提速換擋,為整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大動力。統計測算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穩居世界第二;從增速看,中國數字經濟同比增長9.6%,位居全球第一。
截至2022年5月底,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路基礎設施,所有地級市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千兆用戶數突破5000萬,5G基站數達到170萬個,5G行動電話用戶數超過4.2億戶。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增速創下近10年新高;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的業務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別達到94994億元和15500億元。千行百業轉型應用涌現,產業數字化動能釋放。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加速融入工業、能源、醫療、交通、教育、農業等行業。截至今年6月底,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2021年,中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首次突破10萬億元,同比增長12%;移動支付業務1512.28億筆,同比增長22.73%。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8%。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數字經濟在支持抗擊疫情、復工復產、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加快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已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國家數字經濟戰略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實到經濟 社會 發展實踐中去。一是加強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採集,打破技術和協議壁壘,提升數據資源處理能力,培育壯大數據服務產業;二是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將加快數據要素市場流通舉措列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體系中,培育市場主體、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流通, 探索 數據資產定價機制,逐步完善數據定價體系;三是加強創新,建立數據要素開發利用機制。鼓勵市場力量挖掘商業數據價值,推動數據價值產品化、服務化,大力發展專業化、個性化數據服務,促進深度融合,滿足各領域數據需求。通過數據開放、特許開發、授權應用等方式,推進政務數據、公共數據依法、有序、規范加工利用,加強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數字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是邁向數字時代的重要標識,對於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厚植經濟競爭新優勢,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極其重要且意義深遠。「十四五」期間,國家將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大力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中國共生(智庫)國際研究院 執行院長 陳新光
㈤ 比較優勢怎麼算
比較優勢是通過比較不同產品或者服務的優勢程度來計算的。它的核心在於比較不同主體的成本效益差異,進而確定各自的優勢所在。具體來說,比較優勢可以通過計算比較優勢指數來衡量。這種指數通常用於國際貿易和投資決策分析。比較優勢的測算可以通過比較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來計算比較優勢。具體操作方法是先收集有關產品價格的統計數據,然後根據價格差異分析生產成本和銷售效率,以確定某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程度。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計算還可以基於勞動生產率、資本投入等因素進行考量。通過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和資本投入成本,可以確定該國或地區在特定領域的比較優勢,進而作出更明智的貿易決策和對外投資決策。另外,比較優勢還可以通過分析產品的競爭優勢來源來計算。這包括技術創新、生產效率、品牌競爭力等各個方面的考量。綜上所述,比較優勢可以通過多種指標的綜合分析和比較來確定優勢所在,主要是通過比較不同產品或服務塵或的優勢程度來計算。槐碧接下來詳細介紹幾種常見的計算方法:
首先是比較優勢指數的計算方法。這種指數可以根據一國或地區某種產品的出口量與總出口量的比值來確定其比較優勢程度。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種產品出口量較大,那麼它在該領域就具有比較優勢。此外,還可以考慮勞動生產率差異來計算比較優勢。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領域的勞動生產率較高,那麼在該領域它就具有比較優勢。最後,通過分析產品的競爭優勢來源也可以計算比較優勢。這包括考慮技術創新、生產效率以及品牌競爭力鉛兄舉等因素,這些都能反映出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優勢所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分析能夠更全面地評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比較優勢程度。通過計算和分析比較優勢,企業和政府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促進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