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用國家地理數據雲下載某個濕地的數據
在數據檢索菜單進行濕地的數據選擇。
首先需要在國家地理數據雲平台注冊一個賬號,然後通過數據檢索菜單進行濕地的數據選擇,在檢索結果列表可以進行濕地數據的下載。
國家地理數據雲是國家測繪局目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平台建設對於促進測繪成果廣泛應用、推進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轉變地理信息服務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❷ 1949-2007年我國濕地數據!具體的!
中國濕地網
在2000年12月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提出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的概念,並作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目標。應該指出,國家生態安全概念的提出與2000年前所發生的「生態災難」具有直接的聯系。這幾次「生態災難」包括1996年淮河污染與太湖水華爆發、1997年227天的黃河斷流、1998年長江特大洪澇災害以及2000年多次大范圍沙塵暴。這些「生態災難」嚴重地影響了千百萬人的正常生產與生活,受到政府高層的高度重視,甚至動用軍警等國家機器。這些「生態災難」反映了更為嚴重的生態退化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巨額投資。 FNu中國濕地網
濕地保護在國家生態安全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之一,與森林、草地、農田、荒漠、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具有相應的結構與功能,並通過生態過程提供淡水、食物、空氣、基因、物種與棲息地等生態系統產品與服務。而且,退田還湖與濕地保護是我國自然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退(禁)牧還草、禁漁以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一樣,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深遠影響。 FNu中國濕地網
由此可見,濕地保護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保護目標就是確保自然濕地面積不減少,濕地功能不下降。 FNu中國濕地網
濕地保護影響國家生態安全的案例 FNu中國濕地網
濕地生態系統對調蓄洪水、減輕水災以及確保國家防洪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長江中下游的防洪抗災能力,必須恢復湖泊濕地,增加濕地面積,提高洪水調蓄能力。 FNu中國濕地網
1998年長江洪水與退田還湖 FNu中國濕地網
1998年長江中游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僅湖南、湖北與江西3省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元,並呈現出「中流量、高水位」的特點。從這次水災情況看,長江洪水的流量並未達到歷史最大記錄,但水位卻最高,這次水災教訓了我們,必須退田還湖。 FNu中國濕地網
1949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有1/3的湖泊被圍墾,總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五大淡水湖總面積的1.3倍,因圍墾消失的湖泊有1000多個,圍墾使蓄水容積減少500億立方米,相當於兩個半三峽工程的調蓄庫容。因此,長江中游地區濕地面積減少、洪水調蓄能力下降是加劇長江中游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 FNu中國濕地網
1998年洪水後,國家出台了災後重建、整治水患的「32字」方針,即「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道」,在長江中游地區開始大規模的退田還湖與濕地恢復。據統計,1998年~2002年國家累計投資103億元,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共實施平退圩垸1428個,涉及62.07萬戶、245萬人,長江幹流、洞庭湖和鄱陽湖還江還湖面積3169平方公里,增加蓄水容積131.94億立方米。 FNu中國濕地網
西部地區濕地的生態退化將直接引起綠洲消失、草地退化與荒漠化等問題,西部地區生態恢復必須重視乾旱、半乾旱區的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 FNu中國濕地網
居延海濕地退化與生態後果 FNu中國濕地網
居延海濕地位於黑河下游的額濟納綠洲,1961年西居延海乾涸,1992年東居延海乾涸。該濕地的退化與消失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後果,主要體現在植被減少、草地退化與沙化、並成為沙塵暴的沙源地等方面。據統計,額濟納綠洲胡楊林面積減少54%,沙棗林減少54.6%,紅柳林減少33%,20年來34%草場嚴重退化,130種可食牧草減少到20多種,產草量下降43%,載畜量下降46%。1993年、1994年、1995年、2000年均發生特大沙塵暴,影響到北京等廣大北方地區和南京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此可見,東西居延海濕地是阻擋風沙侵襲、保護生態的天然屏障;濕地的消失與退化導致生態屏障功能的消失。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諾爾蓋濕地、塔里木河下游濕地等都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並引起草地退化與荒漠化問題。 FNu中國濕地網
我國濕地保護與防洪、滅螺、漁業等存在著某些矛盾與沖突。如何有效協調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規范某些部門、組織與利益集團的行為,是我國濕地保護與管理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FNu中國濕地網
鄱陽湖濕地與控制工程鄱陽湖 FNu中國濕地網
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和全球最大的白鶴和東方白鸛越冬地。「鄱湖鳥,知多少,飛時不見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是對鄱陽湖濕地水禽棲息的形象描述。1992年7月,我國加入《國際濕地公約》,鄱陽湖保護區成為我國當時7個國際重要濕地之一。鄱陽湖濕地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0種,二級保護鳥類有44種。每年有幾十萬只水鳥在此越冬,其中包括佔全球95%的白鶴和80%的東方白鸛。 FNu中國濕地網
鄱陽湖濕地之所以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水禽棲息地,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具有「洪水一大片、枯水一條線」的自然水文特徵。然而,從防洪、滅螺和血吸蟲防治、漁業養殖等角度提出的「鄱陽湖控制工程」,目的就在於改變這種自然水文特徵,穩定鄱陽湖水位,這將對鄱陽湖濕地造成災難性影響,使鄱陽湖濕地高程在12米~16米的洲灘消失,使白鶴等珍稀候鳥的棲息地喪失,嚴重地影響了珍稀鳥類的生存條件。 FNu中國濕地網
濕地保護不應限於單一物種與棲息地的保護,而應實現對濕地生態系統、景觀和生態過程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生態安全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FNu中國濕地網
長江中下游「生命網路」長江中 FNu中國濕地網
下游地區河流、湖泊、水網密布,是我國湖泊濕地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入全球200個重要生態區。然而長江中下游地區濕地也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圍湖造田與蓄洪墾殖使湖泊濕地大面積消失。據統計,湖北省原有湖泊1066個,號稱「千湖之省」,目前僅剩83個。洞庭湖過去是一個完整的湖泊,也已被分隔為西洞庭湖、東洞庭湖和南洞庭湖等3個部分,原來的全國第一大淡水湖也只能屈居第二了。 FNu中國濕地網
二是防洪大堤和建閘築壩使湖泊濕地與長江失去了聯系。長江兩岸的絕大多數中型以上的湖泊(大於10平方公里)原為通江湖泊,數量超過100多個,現在只有洞庭湖、鄱陽湖和石臼湖等少量湖泊與長江相通。這種江湖阻隔極大地改變了江湖之間原有的水文過程、生物過程、地球化學過程,直接導致了江湖洄遊性魚類與水生生物資源數量減少和種質下降。 FNu中國濕地網
三是湖泊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目前在該地區人們對濕地的過度利用,甚至掠奪式利用是司空見慣的。「電打魚」、「斬秋湖」、「迷魂陣」等已經對天然漁業資源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酷漁濫捕嚴重地威脅了水禽與水生生物的生物鏈的基礎。 FNu中國濕地網
上述威脅直接破壞了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湖復合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和完整性,破壞了水系的自然水文過程,威脅著核心物種及其棲息地所依賴的生物鏈的基礎,進而對「生命網路」構成威脅。 FNu中國濕地網
國家濕地保護戰略 FNu中國濕地網
我國濕地保護需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轉變對濕地的認識,由把濕地看作「荒地」和「未利用地」,轉變為把濕地看作與天然林和基本農田同等重要的生態系統;二是轉變濕地保護策略,由只重視候鳥保護,轉變為對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保護,進而保護淡水生態系統的「生命網路」和生態過程。 FNu中國濕地網
從國家生態安全的角度,國家濕地保護戰略的重點是:加強濕地保護的立法與機構建設、完善經濟手段與融資機制、完善公共參與機制以及加強科技支持體系建設。通過增加濕地保護面積、提高已有濕地保護區的管理能力、建立濕地保護區網路等,實現「濕地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退化」的濕地保護目標,為國家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FNu中國濕地網
1.完善濕地保護的立法與制度建設 FNu中國濕地網
在國家層面上,應盡快制定《全國濕地保護管理條例》,並將濕地類型保護區作為《自然保護區法》等立法的重點之一,明確濕地保護與管理的機構授權與范圍界定,對自然濕地實行「零損失」制度(或稱占補平衡),採取類似耕地與天然林相似的保護政策。在地方層面上,盡快制定地方性濕地保護《條例》或規章,對一些重要濕地還可制定專門的地方性法規予以保護。 FNu中國濕地網
2.完善濕地保護的機構建設建立和完善國家、地方與保護區三級濕地保護體系。在國家層面上,應設立濕地保護部際協調機構,協調不同部門間濕地保護的計劃與行動。參與國際濕地管理事務,與周邊國家在濕地保護領域開展合作,並在亞洲地區起領導作用。在地方層面上,應盡快完善濕地主要分布省區濕地保護機構與保護區機構建設,解決部分濕地類型保護區所存在的無編制、無專職人員與經費缺乏等問題。 FNu中國濕地網
3.完善濕地保護的經濟手段和融資機制 FNu中國濕地網
將濕地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經常性財政預算,提供長期、穩定的財政支持,對濕地佔用實行經濟補償政策。對濕地類型保護區實施類似森林保護的生態補償政策,為保護區的有效保護籌措資金。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爭取更多的國際合作項目。近期要抓住國際援助項目將自然保護區作為重點資助領域的難得機遇,設計出附合國際慣例的項目,並將已有的國際項目執行好,不要計較一時一事之利。 FNu中國濕地網
4.完善濕地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 FNu中國濕地網
濕地保護的利益相關方參與是濕地保護的重要手段,通過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妥善協調不同部門與利益集團的利益,建立部門間的公共決策協商機制。通過社區共管等措施,使保護區周邊社區從保護中受益,提高當地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FNu中國濕地網
5.提高濕地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 FNu中國濕地網
建設並不斷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制定和完善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的規范、標准,建立濕地生態系統監測網路。制定國家、地方與保護區3級濕地保護規劃,明確規劃的策略、目標、優先區與優先行動等。將濕地保護納入流域綜合管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之下,從流域與區域的角度,將長江一線、沿海一線、東北與高原兩片作為濕地保護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的重點,力爭有重大突破。發展濕地保護科學,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理論與方法。強化教育與培訓,近期應在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濕地保護區建設、濕地管理協調機制以及宣傳教育等方面,組織一些研討班和培訓班,提高濕地的整體管理能力。 濕地(wetland)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
濕地是地球上有著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據資料統計,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6.4%。
【濕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樣性】
僅我國有記載的濕地植物就有2760餘種,其中濕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屬、1380多種。濕地植物從生長環境看,可分為水生、沼生、濕生三類;從植物生活類型看,有挺水型、浮葉型、沉水型和飄浮型等;從植物種類看,有的是細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喬木。濕地動物的種類也異常豐富,我國已記錄到的濕地動物有1500種左右(不含昆蟲、無脊椎動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約250種,魚類約1040種。魚類中淡水魚有500種左右,佔世界上淡水魚類總數的80%以上。因此,無論從經濟學還是生態學的觀點看,濕地都是最具有價值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