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6號數據鏈
LINK22是北約組織共同開發的下一代數據鏈系統,也稱為北約組織改進型11號鏈(NILE)。LINK22有兩大設計目標,一是取代LINK11;二是在信息格式上與LINK16兼容。因此,LINK22採用了由LINK16衍生出來的信息標准,以及LINK16的結構和協議。同時,LINK22在其HF和UHF工作頻段上採用跳頻工作方式來提高抗干擾能力,其通信距離為300英里,主要用於海軍艦艇的數據傳輸。LINK22是一個保密、抗干擾的戰術數據通信系統,採用TDMA或動態TDMA組網控制,最大可以支持不同的傳輸媒介的40個網路同時運行,支持F系列和F/J系列報文的傳輸與轉換。在數據傳輸方面,LINK22同時支持JTIDS和單音LINK11的數據傳輸方式,在UHF波段採用JTIDS體制,傳輸速率為12.6kbPs,在HF波段採用單音LINK11的傳輸體制,傳輸速率為500至2600kbPs。
除了上述幾種數據鏈外,法國軍方研製的W鏈、義大利研製的「ES」鏈等,其基本性能和功能都與LINK11相同,主要工作方式為點名詢問,僅在傳輸幀格式上有所不同。以色列自行開發了ACR-740數據鏈,該型數據鏈還增加了一種CSMA方式。另外,俄羅斯也在各個時期發展了自己的數據鏈系統和裝備
Ⅱ EP-3E電子偵察機有哪些主要設備
就任務設備而言,EP-3E飛機安裝的各種機載系統可以被分為ES感測器、特殊/ES普通分系統以及特殊工作站感測器。這其中,SSS系統與COMINT功能緊密相聯。
就外部設備而言,飛機的「白羊2」平台裝有OE-320方向尋的天線組、一部大型腹側天線屏蔽器,外部機翼下面以及機身尾部安裝有刀片型天線組,飛機翼尖裝有AN/ALR-76ES系統天線,飛機尾翼下部裝有有線航空天線。
AN/ALD-9(V);是一種雙通道通信波段尋的器,該尋的器以比特分割處理技術為基礎並安裝有及刀型天線接受組。
AN/ALR-76:是一種自動的雷達波段ES系統,設計用於探測、跟蹤、確認、分類以及定位雷達發射器並在必要的情況下向其母平台提供威脅預警。
這一基線系統包括兩套接受裝置(每套裝置由4個螺旋狀天線組成),兩個多波段(包括一個寬波段和一個窄波段)接受器以及一個信號比較裝置。作為一種威脅預警裝置,ALR-76可以發出音頻警告並對機載發射系統進行控制。該裝置的控制校正處理器可以對脈沖載荷進行實時監控,其內存總量為448000個單詞。裝置總重量為61千克。
AN/ALR-81(V)是一種由微處理器控制的ELINT接受裝置,其調諧器噪音小,集成度高,具有高解析度的音頻及視頻顯示功能,多模式微米波探測功能,幾進行程序控制的搜集、掃描以及尋的功能,安裝有一個或多個集成AS-135天線接受器(每個接受器包括尋的及微米探測天線)以及顯示屏。
頻率覆蓋范圍為0.5-40吉赫,天線面積為0.480.61平方米,天線功率為+4-+31di,天線方位角為1.6-75度。AN/APS-134(V)為I-and(9.5-10吉赫亞波段)海上偵察雷達。最早設計用於反潛艇作戰工具,可以在公海上探測到敵寬嫌方潛艇。APS-134(V)是一種脈沖壓縮雷達,安裝有快速掃描天線及數字處理系統。
該裝置具有三種操作模式,A、以及C。其中,A模式用於在海上對小型目標進行搜索,搜索范圍限於59千米以內,其掃描率為150rpm,脈沖重復頻率為2000pulses/s。模式用於范圍大至278千米的海上偵察,其掃描率及脈沖重復頻率分別為40rpm及500pulses/s。C模式也用於278千米以內的海上偵察,其掃描率僅為6rpm,但精度較高。
傳輸頻率為9.5-10吉赫(A及模式)、9.6-9.9吉赫(C模式),功率輸出為500瓦(平慎纖手均),500千瓦(最高),天線方位角為2.4度,4度(最高),使用方式垂直。
AN/AYK-14為空中普通用途計算機。AYK-14數據控制計算機是美國海軍的標准機載計算機,可進行程序控制,依據其功能主要分為兩部分,據稱可以安裝多達16張輸入輸出(I/O)卡,其中豎圓5張卡屬於智能卡,安裝有機載控制裝置。該裝置還擁有插入式高速集成處理器,可使其處理速度增加三倍,並顯著增加其內存。
AN/ULQ-16(V)2為脈沖分析器,可以進行人工或自動控制,用於接受任何微波接受器產生的視頻輸出信號。該分析器主要設計用於機載飛機使用,包括6種操作模式,分別是自動分析、人工計時、人工清除以及人工自測等。ULQ-16(V)通過菜單進行操作,各種模式均可進行實時顯示。
Link11為高/超高頻率數據鏈,又稱為戰術數字情報鏈,Link11是北約內部通用的標准密碼數字鏈,適用於艦船和飛機。信息傳輸時使用30比特的數據形式,其中包括24比特的密碼和6比特的錯誤探測編碼。頻率為2-30兆赫(高頻),225-400兆赫(超高頻),覆蓋范圍為46千米(超高頻),557千米(高頻),速度為1364ps/44.75楨/秒或2250ps/75楨/秒。
OE-319為監視天線系統,設計用於與AN/ALQ-110igLook雷達分析系統共同使用,OE-319是一種1.83.7米的機械掃描天線,可以接受0.3至18吉赫餓的頻率信號,並在0.3至10吉赫波段之內進行傳輸。該裝置具有全部和分段掃描功能,而且方位角可靈活變化。另外它還可與ALQ-108敵友確認干擾器配合使用。
OE-320為尋的天線組,據稱可覆蓋0.5至2GHz以及2至18GHz的頻段,OE-320DF天線組由直徑為60。
EP-3E電子偵察機
Ⅲ 解釋一下美軍的軍用數據鏈
美軍戰術數據鏈的建設始於20 世紀50 年代,首先是裝備於地面防空系統和海軍艦艇,之後才逐步應用到飛機上。到目前為止,已有多種戰術數據鏈問世,大致可分為三類:態勢感知數據鏈,用於各軍兵種多種平台之間交換不同類型的最新信息、滿足多樣化任務需求,一般工作在低頻,波長較長,數據率較低,主要是傳輸格式化報文信息,包括Link 4A、Link 11、Link 16和Link 22等;情報、監視和偵察(ISR)數據鏈,用於傳輸各種圖像情報和信號情報信息,一般工作在高頻,波長較短,數據率較高,能實現視頻和高解析度圖像的高速傳輸,包括通用數據鏈(CDL)和戰術通用數據鏈(TCDL)等;專門為完成某一特定作戰任務(如防空導彈)而設計的功能與信息交換形式較為單一的專用數據鏈,包括JSTARS專用的監視與控制數據鏈(SCDL)和增強型位置定位和報告系統(EPLRS)等。
美軍將數據鏈稱作TADIL,Link是北約的叫法。目前應用的Link系列數據鏈主要有Link 4/11/16等,正在研製Link 22。Link 11與Link 16(尤其是link l6)目前仍占據數據鏈的主導地位。在2010年以前,美國空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所有作戰飛機都將加裝Link 16,在「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系列產品中也將裝有Link 16及Link 11/22,因此Link 16用戶將會激增。
CDL是一種全雙工、抗干擾的微波通信系統,是一系列可以互操作的、可供各種特殊應用平台選擇使用的數據鏈,目前主要用於偵察機、無人機等空中平台。通過CDL,平台可將光電、紅外、合成孔徑雷達等感測器所獲取的圖像、視頻和信號等信息視距或經由中繼超視距傳輸到地面控制站或艦艇。CDL是20 世紀90 年代美國國防部為了滿足ISR平台實時傳輸高保真圖像信息的需求,實現各種ISR 平台的互操作,從而進一步地綜合利用各種ISR資源而發展起來的。CDL 的最大特點是寬頻帶和通用性,標准數據率可達10.71~274Mbps,並正在向548Mbps邁進。
Ⅳ link11信道數量
link11信道數量24bit。
1、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接收各種感測器和操作員所發出的數據,將其按照標準的數據格式整合成M系列的報文,並以每組24bit的形式送入保密設備。同時計算機系統還可以接收其它計算機系統的突發數據。
2、保密設備:用來確保鏈路中數據傳輸的安全性。
3、數據終端設備:數據終端設備是作為一個數據機來進行設計的,是整個Link11數據鏈的核心部分,加密後的M系列報文進入數據碰巧稿終端設備後,每組24bit的數據先進行30,24的奇偶寬團校驗,產生6bit的校驗碼和輸入的24bit數據組成一幀的數據,對編碼後的數據再進行音頻調制。
4、笑孝無線電設備:Link11數據鏈使用短波HF和超短波UHF無線電台進行無線電信號收發,音頻調制後的信號進入無線電台後,被調制到高頻或者超高頻然後通過天線發射出去。
Ⅳ 軍用數據鏈在信息化戰爭中的作用
軍用數據鏈在信息化戰爭中的作用如下:
傳輸高速,安全保密。數據鏈通過共享網路化情報信息、實時指揮和控制信息交互,可增強系統大范圍感知和跟蹤能力。由於數據鏈系統在信息化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在戰時將是敵方重點干擾打擊的目標,因此,數據鏈系統的保密性、抗干擾性成為關鍵技術。
外軍實踐表明,未來的數據鏈系統將更加廣泛採用擴頻、快速跳頻、密鑰保護編碼和信源編碼等措施,以提高抗突發干擾、抗隨機干擾能力和安全保密性。如Link-16數據鏈由美國和北約各國共同研發,為交換戰術信息的需求而設計,主要支持作戰單元之間的通信融合、導航定位和敵我識別等引導功能,已成為美軍與北約作戰信息交換的主要系統。
軍用數據鏈:
戰術數據鏈是數據通信技術在軍事方面的典型應用。鏈路表示一套完整的通信設施,包括所使用的設備、信息及協議和信息標准等。以無線信道傳送作戰數據的鏈路就稱之為戰術數據鏈。
戰術數據鏈首先是裝備於地面防空系統和海軍艦艇,之後才逐步應用到飛機上。到目前為止,已有多種戰術數據鏈問世,大致可分為三類:
1、悉悉態勢感知數據鏈,用於各軍兵種多種平台之間交換不同類型的最新信息、滿足多樣化任務需求,一般工作在低頻,波長較長,數據率較低,主要是傳輸格式化報文信息,包括Link 4A、Link 11、Link16和Link22等。
2、情報、監視和偵察(ISR)數據鏈,用於傳輸各種圖像情報和信號情報信息,一般工作在高頻,波長較短,散寬數據率較高,能實現視頻和高解析度圖像的高速傳輸,包括通用數據鏈(CDL)和戰術通用數據鏈(TCDL)等。
3、專門為完成某一特定作戰任務(如防空導彈)而設計的功能與信息交換形式較為單一的專用數據鏈,包括JSTARS專用的監視與控制數據鏈(SCDL)和增強型位置定位和報告系統(EPLRS)等。
Ⅵ 數據鏈技術的數據鏈技術發展歷史
數據鏈技術作為當今軍用信息技術的核心,從其登上軍事舞台伊始,就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那麼日新月異的數據鏈技術又是從那裡起步與發展的呢?
20世紀50年代:戰術協同需求催生數據鏈
在當今世界各國軍隊中,美國海軍最早啟動數據鏈建設。美國海軍由水面艦艇、水下潛艇、航空兵、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其作戰特點為海域遼闊、平台眾多、兵力分散、組織復雜。每個作戰平台都是相對封閉、獨立的作戰個體,無線通信是各作戰平台對外聯系的惟一手段。因此,相對於其他各軍兵種,美國海軍對戰術協同的需求尤其迫切。
20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為解決艦(主要是航母)機協同問題,提出在各類艦載作戰飛機與水面艦艇之間建立數據鏈接關系,以實現艦艇對艦載作戰飛機的指揮引導,於是研製出了第一台數據褲芹鏈設備:LINK4。早期的LINK4功能有限、技術簡單,只是單向傳輸信息,作戰飛機只能接收信息。
數據鏈最早用於解決艦機協同問題,並不是偶然的,因為「平台移動速度越快,戰術協同的需求越迫切」,並且,戰術協同的反應時間必須遠遠大於作戰平台相互作用的反應時間。需要指出的是,導彈既是一種武器,也是一種特殊的作戰平台。導彈的出現,特別是其攻擊距離的大幅度延伸,使戰術協同的需求在戰場的每一個角落、對攻防雙方都變得迫切起來,而且對戰術協同反應時間的要求極高。運動速度極快的作戰平台的出現,是數據鏈應運而生、並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20世紀70年代:實現點與點雙向互聯
繼LINK4之後,美國於上世紀60年代又開發出了LINK11數據鏈。LINK11可以利用各種現役的姿譽HF和UHF電台,使用輪詢協議組網,數據速率一般不高於2500bps。LINK11B採用與LINK11相同的信息編碼標准,可用於多種信道,建立點對點鏈接。LINK11主要用於艦船之間、艦船與飛機之間、艦隊與岸上指揮機構之間的情報交換。美軍EP-3系列的預警飛機就配裝了該數據鏈的終端設備。LINK11B的信息傳輸標准與物理信道無關,可以在任何點對點數據鏈路上傳輸,包括通過數據機在模擬話音信道和數據信道上傳輸。
在LINK4的基礎上,美軍從7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了LINK4A/C兩套系統,採用半雙工方式實現了雙向通信,並於1983年形成TADILC傳輸技術標准。LINK4A數據鏈工作在UHF頻段,採用FSK調制方式,使用命令/響應協議以及時分多路傳輸(TDM)技術,數據速率為600~5000bps,基本上無保密和抗干擾能力,主要用於海軍對艦載飛機的指揮引導。LINK4C從80年代開始裝備,採用與LINK4A大體相同的技術體制,增加了抗干擾措施。LINK4A/C是用於引導和被引導飛機之間傳送指揮引導命令和目標數據,在超短波信道傳輸串列時分多路信號。一旦發現敵目標,飛機上的計算機能夠自動跟蹤和推算目標未來的位置,為准備攔擊的飛機發送信息,把飛機引導到截擊點或目標,同時被引導的飛機能通過引導信息觸發一種特別的應答信息,做出應答。
20世紀90年代:具備跳擴頻與抗干擾能力
LINK16(北約國家稱為16號鏈)是由美國普萊西和柯林斯公司研胡冊畢制的JTIDS(三軍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來實現的,20世紀90年代初才正式裝載平台。它是一種雙向、高速、保密、抗干擾數據鏈,用於美三軍及北約各國軍隊,傳輸監視和武器控制等八大類信息。16號鏈大大地擴展了11號鏈和4A/C號鏈的信息流量,工作在960~1215MHz頻段,傳輸速率為28.8kbPs~238kbPs,採用TD鄄MA方式組網,具有跳擴頻相結合的抗干擾方式,跳頻速率為76900次/秒;具有話音/數據加密傳輸、抗干擾、組網靈活和無中心節點等特點,能同時支持大約30個網路工作,網內成員多達上百個甚至更多,在採用大功率對流層散射信道的條件下能夠覆蓋480×960km2的區域。每個成員利用一個或多個所分配的時隙依次發送信息,並可通過中繼實現超視距數據傳輸。目前北約國家為了實現各種作戰飛機之間的信息傳輸,共同提出了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開發計劃,主要開發類似於LINK16信息標準的小型化端機,用於裝備作戰飛機和地面部隊。
未來:保密傳輸與抗干擾性能更優
LINK22是北約組織共同開發的下一代數據鏈系統,也稱為北約組織改進型11號鏈(NILE)。LINK22有兩大設計目標,一是取代LINK11;二是在信息格式上與LINK16兼容。因此,LINK22採用了由LINK16衍生出來的信息標准,以及LINK16的結構和協議。同時,LINK22在其HF和UHF工作頻段上採用跳頻工作方式來提高抗干擾能力,其通信距離為300英里,主要用於海軍艦艇的數據傳輸。LINK22是一個保密、抗干擾的戰術數據通信系統,採用TDMA或動態TDMA組網控制,最大可以支持不同的傳輸媒介的40個網路同時運行,支持F系列和F/J系列報文的傳輸與轉換。在數據傳輸方面,LINK22同時支持JTIDS和單音LINK11的數據傳輸方式,在UHF波段採用JTIDS體制,傳輸速率為12.6kbPs,在HF波段採用單音LINK11的傳輸體制,傳輸速率為500至2600kbPs。
除了上述幾種數據鏈外,法國軍方研製的W鏈、義大利研製的「ES」鏈等,其基本性能和功能都與LINK11相同,主要工作方式為點名詢問,僅在傳輸幀格式上有所不同。以色列自行開發了ACR-740數據鏈,該型數據鏈還增加了一種CSMA方式。另外,俄羅斯也在各個時期發展了自己的數據鏈系統和裝備。
Ⅶ EP-3E電子偵察機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美EP-3E電子偵察機是美國海軍唯一的一種陸基信號情報偵察機,由美國洛特希德飛機公司製造。它是一種渦輪螺旋槳飛機,配備有4個T56-A-14引擎,體積較大,因而隱蔽性也較差。
體積與波音737客機相近,翼展寬約30米,長32米,內置24個座位,其最高飛行高度可達8230米,續航時間為12小時,續航能力為3000海里,最高時速為每小時761千米,重約28噸,最大載重量約為64噸。飛行成本為每飛行小時耗資2100美元。
裝有名為「LINK11」數據鏈系統以及名為AN/AYK-14的中央計算機,配備了尖端的電子信息攔截系統,它可以探測並追蹤雷達、無線電以及其他電子通訊信號。偵察機利用感測器、接受器和碟型衛星電線,可以對很大一片范搜液緩圍進行電子信息的監聽,可從740千米(460英里)外的地方截獲雷達和其他通訊信號。
經過升級後的EP-3E是美國海軍最先進電子偵察機,是真正的『皇冠上的寶石』。這架飛機仍然具有重要的情報價值。因為新的改裝為本來就很先進的E-P3E新增了三個關鍵系統,它們是:
1、新升級的數據比較、相關分析和報告系統,可通過間諜衛星傳送重要數據。
2、改進後的信號搜索、整合和利用系統,可以將信號電子偵察數據與通訊數據中心鏈接,包括與北約組織的通訊鏈接。
3、通訊監聽系統,具有搜尋、截獲低頻信號的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經「感測器系統改進計劃」升級後的EP-3E可與美軍其他偵察平埋灶台與戰斗平台進行直接、實時的連接,連接對象有美國空軍的E-3空中預警世模機和其他飛機、海軍的潛艇等。
EP-3E電子偵察機
Ⅷ 軍用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是(チ0ト2チ0ト2チ0ト2 )。
通信的保密技術和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經。
無線信息偵測破譯系統。
網路偵察工作。
Ⅸ 戰術數據鏈的態勢感知數據鏈
通用數據鏈:Link系列為主
實際上,美軍將數據鏈稱作TADIL,Link是北約的叫法。目前應用的Link系列數據鏈主要有Link 4/11/16等,正在研製Link 22。Link 11與Link 16(尤其是link l6)目前仍占據數據鏈的主導地位。在2010年以前,美國空軍、海軍及海軍陸戰隊的所有作戰飛機都將加裝Link 16,在「聯合戰術無線電系統」(JTRS)系列產品中也將裝有Link 16及Link 11/22,因此Link 16用戶將會激增。
Link 4 是50年代末研製的非保密數據鏈,主要用於海軍對艦載飛機的指揮引導,後來經過2次改進,主要產品是Link4A/4B/4C。目前裝備Link4的平台主要有E-2C,E-3預警機,F-14、F/A-18戰斗機,EA-6B、ES-3電子戰飛機等。 Link 4A 數據鏈是一種自動、高速、由計算機控制的通信系統,採用TADIL C型數據格式,通常把戰術支援飛機與飛機控制單元連接起來進行飛機控制和目標信息方面的傳輸,標准傳輸速率為600~5000bps。Link 4A 系統一般由控制站/受控站終端系統和傳輸系統組成。典型的終端系統由特高頻無線電台、數據機、通信保密設備、數據處理器和用戶介面設備組成。其中,控制站終端和受控站終端都採用半雙工方式進行工作,但控制站終端必須具有全雙工通信能力,半雙工信道則完成對聯機性能的監視功能。
目前,美國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都裝備了Link 4A 數據鏈,一般是供艦載飛機使用。 Link 11是70年代投入使用的,用於艦船之間、艦船與飛機之間、艦隊與海軍陸戰隊之間、艦隊與陸地之間的雙向情報交換,主要產品是Link 11A/B。裝備Link 11的有美國海軍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兩棲戰艦,E-2C、E-3預警機,S-3A、P-3C反潛飛機等。
美國軍用標准MIL—STD—188—203—1說明了11號鏈的詳細情況。Link 11數據鏈是一種自動、高速、計算機對計算機的通信系統,採用TADIL A型數據格式,在具有Link 11功能的各單元,如海上艦艇、飛機和岸上節點之間進行敵情報告等戰術數據的交換。此外,它還可用於協調作戰區域內各個平台的作戰行動。Link 11採用輪詢技術,通常由計算機、通信保密設備、數據終端、高頻或特高頻無線電台組成。Link 11 主要採用高頻傳播,標准傳輸速率為1200bps。但在視距范圍內可使用特高頻頻段實現各種作戰平台的互連,標准傳輸速率為2400bps。Link 11 系統主要裝備於那些能處理並顯示作戰態勢及目標信息的平台。目前,美國及其盟國都裝備有該數據鏈。 Link 16 於80年代問世,通信容量、抗干擾力和抗毀性大大提高,應用范圍從單一軍種擴展為三軍通用。Link16是美國和北約部隊廣泛採用的一種具有擴頻、跳頻抗干擾能力的戰術數據鏈,也是美軍用於指揮、控制和情報的主要戰術數據鏈,具有通信、導航和敵我識別能力,可提供重要的聯合互通能力和態勢感知信息,主要裝備美海軍戰艦、空軍戰斗機、預警機以及陸軍防禦系統等。此數據鏈是使用最普遍的態勢感知數據鏈。它是一種先進的通信、導航與識別系統,採用戰術數字信息鏈(TADIL)J型數據格式,是美軍根據未來作戰的需要並充分發揮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的能力而研製的,具有快速、機動、無線、多用戶等特點,現已成為美國國防部最常用的戰術數據鏈之一。16號鏈支持戰斗群各分隊之間的綜合通信、導航和敵我識別,用於聯合戰術信息分配系統。戰術數據信息數據鏈J一般用於把參戰的部隊互連起來。例如,把海上部隊、飛機和岸節點互連起來。它用於交換聯合戰術數據,使用具有抗干擾能力的特高頻無線電設備。
Link 16終端包括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JTIDS)終端和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兩代產品。MIDS雖是新型終端,但與JTRS以及「軟體通信體系結構」(SCA)不兼容,因此,美國JTRS計劃已增加新的波形,如2007年開始生產並交付與JTRS兼容的MIDS終端。其中,機載Link 16 系統通常由任務計算機、JTIDS 終端或其後繼者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MIDS)終端和天線組成。JTIDS/MIDS是Link 16所獨有的設施,它除了可以給Link 16系統提供信息加密、自動入網以及把加密信息高速分發給需要該信息的用戶的功能之外,還可以將需要中繼的信息自動、高速地轉發出去。
Link 16數據鏈是在Link 11數據鏈的基礎上研發的,可以與Link 11或Link 4A互操作,標准傳輸速率為28.8Kbps~238Kbps。Link 16的核心是時分多址(TDMA)技術。TDMA技術能實現數百個用戶共享並同時使用一個無線電網路,而且不會相互干擾。該網路的每個成員都分配有一個持續數分之一秒的時隙。例如,當戰斗機上的終端自動、定期發送飛機狀態信息時,信息被加密並被分割為數個數據片段,然後這些片段被混合插入所分配的時隙,並以短脈沖群的方式進行發送。接收終端接收到這些數據片段後對其重新組合、解碼,就可以獲取完整、准確的信息。目前,Link 16已裝備在美國、北約和日本等國的多種平台上。 Link 22是北約國家共同開發,用以取代Link 11的下一代數據鏈系統,也稱北約改進型Link 11。它是一種保密、抗干擾的超視距戰術通信系統,主要應用於海上艦隊,可在陸地、水上、水下、空中或太空各平台之間,進行電子戰數據交換以及指揮控制指令與情報信息傳遞。為了在信息格式上與Link 16兼容,Link 22採用了由Link 16衍生的信息標准以及Link16的結構和協議。Link 22與Link 16一樣也是採用TDMA技術,在高頻和超高頻頻段採用跳頻模式以提高抗干擾能力,通過情報自動化網路管理技術提供更好、更優異的性能按計劃Link 22將在2015年前取代Link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