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詳細總結ERP系統上線後需要進行哪些期初准備和系統初始化
首先糾正一點,期初准備一般都在ERP系統上線前准備的,為了這些數據的准確性,通常都會在ERP項目計劃中有所安排。回到樓主所提的問題,實際的ERP系統是包含很多功能,每個功能使用都有對應的期初數據准備和初始化動作。在此我舉兩個例子及其需要的期初准備和系統初始化:
一、傳統的采購、銷售、庫存,俗稱進銷存系統
期初准備:系統的商品編碼或稱物料編碼,系統的一碼對實際的一物;需使用的計量單位;實物的存放數據(數量、地點/庫位、批次若需、保質期若需);采購供應商的詳細資料(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交易方式、付款賬號等);客戶詳細資料(名稱、地址、聯系方式、交易方式、收款方式等);
系統初始化:商品編碼、實物的存放數據的導入;供應商、客戶資料導入;系統做賬參數設定(每月一個周期按照自然月份設定、負庫存出賬設定:是否允許無賬存也能做出庫處理、單據是否需要審核等)
二、財務系統,涉及會計做賬、憑證錄入、制定報表、付款管理、收款管理
期初准備:使用的幣別,本位幣(如中國大陸使用人民幣),外幣(美元、港幣、歐元等);適合自身的會計科目建立;每個科目的余額(比如:銀行賬戶余額、現金余額,供應商欠款、客戶代收款等);報表格式公式制定(常見三大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供應商資料、客戶資料與上面提及基本雷同此處省略;
系統初始化:幣別資料導入;會計科目資料導入;根據所屬地區設定會計賬期,國內基本使用年度自然月份;公司科目余額導入;
本人所說並非必須是這樣准備,只是給樓主方向,需要結合實際遇到的情況變化,歡迎一同交流討論
⑵ 實施ERP之前的准備工作(erp系統上線前准備工作)
ERP實施前的准備工作
從理論上講,每一個企業都需要一套ERP系統來管理本公司的業務和事務,但實際上遠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一個企業是否上ERP系統,跟他的業務繁忙程度和管理需要是相適應的,只有當企業迫切感到人手不如電腦的時候,他才有上ERP系統的強烈願望,但上ERP系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做一定的准備,這樣才會有目的地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系統.
很多企業並不謹余是很清楚自己的真實需要,隨著選型的深入,就越來越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每個ERP軟體都有其特點,看的多了,難免眼花繚亂,不好確定.
那選型前有那些准備工作要做呢?
如果已有系統在用,換ERP的目的在於使應用更深入和數據更集中,那麼就要列出在用軟體的優點、缺點和需要擴展的功能;如果之前沒有系統在用,那麼就需要把主要的業務流程梳理出來,找出使用ERP系統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具體來說,選型前必須准備好下面兩類問題:
1、列出主要業務流程,如銷售、采購,庫存,生產,財務,人事等主要管空裂理流程,由於企業里管理流程很多,可以先准備主要的流程,最好畫出來,以利於跟ERP供應商交流。
2、列出各流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銷售流程中的發貨、信用、運費、回款,生產流程中物料轉移、變形、組合、分拆,人力資源中工資計算等問題,把每類問題的迫切點寫出來,寫仔細,那麼在跟供應商交流時,就很有針對性。
3、准備一套可以滿足管理需要的流程單據和示例性數據,以便於對ERP軟體進行測試,比如准備一個產品的BOM,以此來考核所需要的功能。
示例數據很重要,現在很多ERP供應商拒絕客戶祥虧滾示例數據,而用他自己的數據來演示,這樣就可能掩蓋一些問題,比如數據屬性與客戶要求的不一致等這樣會影響以後系統運行的問題。
細致的准備對於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ERP系統是必需的,因此,在邀供應商來洽談演示之前,需要做好這些事,實際上,准備越充分,選型就越會接近自己的需要,在這個基礎上選型,就會極大地提高以後實施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
⑶ 我的公司是一家生產型的企業,ERP系統上線需要做哪些准備工作
成立數據小組,確定工作進度。
艱苦細致的工作要由踏實能乾的團隊擔當,嚴密的計劃和合理的組織是完成這項艱巨工作的保證。數據小組成員一般從各個部門的業務人員中抽調,由項目經理或指定的專人負責領導數據小組的工作。數據小組的職責是分析數據准備的范圍,建立ERP編碼體系,組織必要的培訓,製作數據搜集表格模板,監督數據收集質量,並負責數據的最終導入和使用。在工作執行上,數據小組要根據ERP項目的實施進度,制定基礎數據整理的時間表,安排好小組成員的分工,並定期召開小組會議,溝通問題,推工作。
2. 數據整理自下而上、先易後難。
任何工作都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數據整理概莫能外。ERP基礎數據整理一般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工作次序,容易整理的公共數據先行整理,需要多次求精的局部數據後行整理。靜態數據相對固定,且花費時間長,可以先開始整理,動態數據在系統切換前整理即可。
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保存在生產第一線,要將這些散亂的數據加以收集整理,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企業的基層人員。因此,編碼小組應該在與一線人員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上設計出他們能夠理解和操作的數據收集表格,系統所需的欄位信息應囊括在表格中,然後下發到各個部門以供基層人員收集、記錄數據之用。
其實在沒上系統前,很多數據雖然存在,但沒有量化,收集的過程通常要根據數據的歷史經驗值統計得出。數據也不會一次就能准確,所以要做好每次版本的更新和管理,數據不能亂而且要越來越精確。基層將數據上報數據小組之前,部門應召集業務骨乾和有經驗的師傅對表格數據逐一討論和檢查,確保沒有遺漏、重復,也沒有過時、失實的數據。
3. 把好數據錄入關。
各部門報來的數據不是孤立無關的,數據小組在拿到基層報來的數據後,必須做好各部門人員的溝通與協調工作,綜合平衡後再進行統計匯總。然後,備份電子文檔和紙制文檔,並註明整理人員、完成時間和最後版本,再由專人錄入系統。手工錄入是艱巨而枯燥的重復工作,時間長了容易出錯,可以配合Excel表批量導入,有條件的也可以編寫數據轉換程序實現更快速、更完美的錄入。為保障數據錄入的質量,可以建立相應獎懲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錄入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督促其在錄入的同時進行認真的檢查。
基礎數據整理的工作重點
基礎數據整理工作很繁雜,沒有捷徑,但有方法。對於新上ERP的企業,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如果能夠抓住編碼這一主線,把握好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單(BOM)和庫存數據三個重點,就可以提綱挈領、一以貫之。
編碼
編碼是為了進行系統識別和檢索而對數據進行唯一的標識。凡是納入系統管理的數據均要對其進行編碼,包括物料編碼、供應商編碼、客戶編碼、庫位編碼、工作中心編碼、計劃員/采購員編碼等。首先確立統一的編碼原則。一個考慮周全、成熟的編碼體系需要結合行業標准和企業特點,並且跨部門反復討論,尤其多聽取基層和系統使用者的意見,確定最終方案。
編碼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物料編碼。而規范化是准確性的前提,同一物料叫法不同的現象在企業中比較常見,所以在編碼前要先規范物料名稱及描述。物料描述應先描述物料主要屬性,後描述物料次要屬性,基本順序是名稱/型號或規格/尺寸/材料/顏色或表面處理/特殊要求。
先規范化之後再進行物料編碼,其中惟一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物料的編碼如同人的身份證號碼,是一一對應的,一物多碼或多物一碼都會造成信息混亂和失真,後期返工修改的工作量巨大。要明確,不同的物料,那怕有極微小的區別也不能用同一個編碼。一般來說,只要物料的物理狀態或化學性質有變化,在製品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入倉,半成品作為配件對外銷售或用於售後服務,就必須為其指定一個編碼。
在手工環境下,為了便於記憶和識別,人們喜歡有含義的編碼。在如今計算機系統環境下,提倡編碼簡單化,盡可能使用無含義的編碼體系,不要將圖號反應在編碼中。不同的ERP系統,會有不同的編碼要求。總體來說,建議物料編碼採用全數字編碼,如大類+分類+流水號,也可以採用數字和英文字母的組合,但不要使用特殊字元,避免使用易與數字混淆的字母。編碼要考慮可擴展性,隨著企業的發展,要為日後新增物料繼續按照原有的編碼規則進行編碼留足空間,但另一方面編碼位數太長則錄入時易錯,增加工作量。編碼導入系統後不要隨便修改,由於相互關聯性,一處編碼的修改可能會導致相關聯的信息的紊亂。還要注意,即使某物料以後不再使用,其編碼也不能重新分配給其他物料使用。
物料主文件
物料主文件就是物料的檔案,記錄著該物料的各種參數、屬性及相關信息,如物料編碼、名稱、計量單位、物料類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來源類型(自製件/采購件)、損耗率/產出率、各種提前期(運行、准備、檢驗等)、財務成本信息等等。所有要在系統里使用的物料都必須先在物料主文件里建立記錄,有了物料主文件才能據此建立其他相關的數據文件,所以設置物料主文件是物料編碼完成後接著要做的基礎性工作。
ERP系統里提供了許多物料的描述參數,在實際應用中不一定對每個參數都要設置,只需設置那些系統運行時必需的以及企業對物料管理時用到的參數。進行物料參數設置時,有些欄位的內容可以從系統提供的選擇項中選擇,有些必須自己先定義才能選擇使用。
物料清單(BOM)
BOM表明一個產品由哪些原材料及零件構成,以及他們之間的層次隸屬關系。BOM表的結構層次一定要清楚明了。一般來說,BOM包括父項物料代碼、名稱,子項物料代碼、名稱、類型、數量、批號、提前期偏置、損耗率、工作中心和工序號等欄位。子項類型表明子項是作為普通物料消耗在父項的製造過程中,還是作為工具、圖紙、副產品、關聯產品等存在。數量類型用來說明所給出的數量是用於一個單位的父項還是一份訂單。多數情況下,子項數量類型是用於一個單位父項的,但對於工具、圖紙以及生產過程的消耗品,其數量則應是用於一份訂單的。子項提前期偏置指出子項物料需求日可以遲於父項物料開工的天數。損耗率也稱為殘料率,指明生產過程中其損耗的程度。
BOM是製造型企業的核心文件,也是源頭文件,與每個部門都有關系。圖號亂、圖紙錯、工程變更、圖紙修改、審批、發放的隨意性在很多企業司空見慣。所以,管好研發源頭,整理BOM以達到更高的准確率,是避免一物多碼、避免日後影響生產交貨等一系列問題的關鍵。BOM來自生產又指導生產,所以整理BOM不能過分依賴工程技術部門,而必須由工程技術部門和生產製造部門密切配合,通過建立交叉會審和訂單評審機制,確定準確的BOM。BOM建立後,應及時進行備份,同時利用BOM導入模板批量導入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不同的用途,BOM有許多種類,最常見的是工程BOM和生產BOM,它們是不同的。工程BOM是供設計開發用的,生產BOM是供批量生產用的,它是在工程BOM的基礎上根據工藝裝配要求完善的。通常,工程BOM在確認完成後可以直接晉級為生產BOM,生產BOM也可以直接手工輸入。提高BOM的准確性同樣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實際的生產中驗證,並根據生產工藝和工程變更不斷維護,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水平。
庫存數據
庫存數據是動態數據,是ERP系統基礎數據源之一。系統的有效運行離不開准確的庫存數據支撐,整理庫存數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建立健全倉庫管理制度,加強對倉管員的培訓、考核和激勵; 二是規范各項制度的執行,物料收發、借退補換都要按流程操作; 三是下大力氣盤點庫存,對重點物料、薄弱環節重點檢查,分析差異原因,提高賬物相符率。這些是基礎性工作,也是日常性工作。
在ERP系統中要設置倉庫類型和庫區庫位。製造型企業倉庫類型有: 原材料庫、半成品庫、成品庫、副產品庫、廢品庫、配件庫等。庫區的設置主要以物理方位進行,或者根據實地的劃分,按序號來分區。庫位就是指倉庫中物料存放的貨架,庫位的設置要與實際情況對應和一致,便於對建庫、移庫和出入庫等常用操作實時反映。
基礎資料的維護
數據質量是數據的生命,錯誤的數據不但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干擾生產。外界環境和生產情況在不斷變化,數據准確度是個相對的概念,目前數據准確並不代表一直都准確。所以對於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都要不斷調整和優化,這是長期的、無止境的。
及時錄入是保證數據質量的前提。數據延遲錄入,會造成系統數據與實際數據不一致,系統可信度和實用度降低。為了防止這種問題的發生,要教育系統操作人員做到日事日畢,業務處理與數據錄入同步進行,單據錄入不過夜,不搞積壓突擊錄入。
持續維護是提高數據質量的保證。不管如何努力,數據都不大可能百分百的准確,我們所談的數據准確是指數據的錯誤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所以,重要的是在具體工作中,通過系統運行結果與實際進行校驗,不斷修正數據和參數,使其逐步貼近生產、符合實際。
毫無疑問,基礎數據整理是個艱苦細致的工作,數據質量的提高是個漸進和求精的過程。實施ERP的企業一定要高度重視基礎數據的整理,如果基礎數據達到了及時性、准確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系統切換上線只是水到渠成,ERP發揮效益也將近在咫尺。需要企業信息部門在企業各業務部門進行大致調研,了解到大致需求,然後整理出ERP系統的需求報告提交給企業高層進行審批,審批的同時,你可以約幾家ERP廠家,讓他們對自己的ERP進行介紹和演示,等到報告審批下來,你就可以組織ERP系統項目的招標。
召開項目啟動會之前,需要確定項目大體計劃,並且將項目組織架構完成,包括領導組和工作組,工作組里包括流程設計、數據採集等,確定關鍵用戶。你得准備系統測試伺服器,包括ERP服務和資料庫伺服器。廠商會協助你們進行業務調研,結合行業內的標准功能模塊與你們的需求,設計系統DEM流程,然後固化在系統中。中期就是基礎數據的導入,在系統中進行測試。後期就是對關鍵用戶與最終用戶的培訓,以及系統的試運行,正式上線。
⑷ 如何做好ERP系統實施前的數據准備工作
若能夠在這個環節中,發現系統運行的所有問題,熟悉系統的操作運行及部門之間如何通過系統進行業務的溝通等等,那以後的工作就非常輕鬆了。所以說,模擬運行環節直接決定了後面工作能否預期完成,項目能否順利上線。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模擬運行取得成功,發揮效果,我個人認為,計劃很重要,准備工作更重要。因為模擬運行之前,我們先計劃好要模擬那些作業、有哪些人員參與、流程怎麼走等等,做好相關的准備工作,只有如此,那我們在模擬的時候,才不會做表面文章,才不會只管在系統中操作,結果,一個星期模擬下來,我們還不知道有沒有實現我們預計的計劃,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所以,我個人在實施項目的時候,強烈建議用戶在模擬運行前,要針對模擬運行環節,獨立設置一個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模擬運行之前的准備工作。 一、模擬順序 有些企業在做模擬運行的時候,喜歡一個部門一個部門來。今天一個部門流程運轉順利了,第二天再進行能另外一個部門。如此,一個星期下來,估計可以讓各個部門都能夠順利完成流程的模擬運行。 我是不贊成這么做的。因為根據我多年的項目經驗,發現阻礙ERP項目成功的因素不在於部門作業的操作,而在於部門之間如何通過腔洞ERP進行業務溝通的環節。如采購、倉庫缺圓鎮部門如何跟財務部門利用系統進行應付帳款的溝通;生產部門、采購部門跟財務部門如何進行生產成本的溝通,等等。這些溝通的關鍵,在於部門之間員工的相互配合。如在產生應付帳款時,要有采購單、入庫單及發票信息,而且,相關的單據內容應該統一。若各個部門獨立作業,則采購人員可能並不了解,為了做好應付帳款作業,采購人員需要怎麼配合財務人員,才能讓采購模塊與財務的應付模塊緊密結合。所以,只有采購跟財務人員都做下來,按實際情況進行模擬應付帳款作業,只有如此,才能夠發現彼此利用系統進行溝通是否還存在障礙,並想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我個人建議,在做模擬運行計劃的時候,對於模擬的順序,個人認為應該各個部門統一進行。各個部門都派一到兩個代表,做下來,模擬企業實際業務操作的場景,一個一個部門的做下去,從銷售開始,直到財務結帳為止。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發現各個部門之間斜街是否有問題。 二、環境的的搭建 模擬系統的環境搭建對於模擬效果的作用具有直接的影響。模擬環境好,可以對模擬運行的效果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會對系統模擬效果大打折扣。模擬系統的環境,包括硬體環境和軟體環境。硬體環境搭建容易,軟體環境搭建難。在事前列個表,做個計劃,可以幫助你理清頭緒,不會丟三落四。 1、 硬體環境的搭建。硬體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我是建議,在模擬運行的時候,能夠人手一台電腦,讓每個人都有操作的計劃;同時,每個人都有電腦的話,那方便用自己的用戶登錄進行操作。因為系統中,根據用戶許可權的不同,用戶的操作界面可能也是不同的。一般在會議室,准備伏粗個交換機或者HUB,然後,從外面搬幾台電腦過來,臉上伺服器就可以了。 2、 軟體環境的創建。我在系統模擬運行之前,都要求用戶先把企業的基本數據先輸入到ERP系統中去。包括物料基本信息、許可權信息、用戶信息、倉庫信息、單據信息等。這些數據都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創建的。然後,我會在後台數據中克隆一個一模一樣的帳套。這樣,系統中就有兩個一致的帳套。一個是為以後正式上線用,另外一個,就是為了模擬而用。如此,是為了保障在模擬的時候,能夠最大程度的反映企業的真實數據與操作環境。不過,這里要注意一點。就是在模擬環節中出現的數據變更,如新客戶建立、產品信息變更等,要用書面記錄下來,等到模擬運行結束後,要馬上進行數據的更新。在模擬運行時,最好不要人為的更新相關數據。在模擬運行之前,我會給企業用戶一張報表,告訴他們需要在模擬運行之前,導入、核對哪些數據。 三、人員安排 該有哪些人來參加培訓,系統該如何安排,做這個計劃時,也是有訣竅的。 首先,企業先要安排好參加模擬運行的人員。一般來說,就是企業部門的項目經理。但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也能夠讓除部門經理以外的關鍵用戶參與。因為,根據我的經驗,部門經理在後續的操作時,不時ERP系統的操作主力,他下面的關鍵用戶才是。這個關鍵用戶起著培養新員工、並稽核員工作業的重任。而部門經理更多的時候,只是作業審核一下而已。所以,在條件允許時,還是要讓關鍵用戶參與系統的模擬運行,讓其能夠形成一種全局的觀念。 其次,培訓人員確定後,應該在系統中設置用戶相關的許可權。許可權的設置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在做這項工作之前,用戶先要召開許可權討論會議,確定各個用戶的相關許可權。在許可權設置的時候,我的建議是先小後大。即先把許可權設置成最小,只要滿足他們的基本操作即可,以後若用戶提出需求,再按實際情況,考慮是否擴大其許可權。 最後,在做人員安排的時候,要確保其有足夠多的時間參與模擬環節。一般來說,在模擬的過程中,是不允許其缺席的。因為一個人缺席,則很可能就是某個環節的作業每人做了。如若采購員缺席,則銷售訂單做好生產計劃、采購計劃後,就沒有人下采購單了;沒人做采購單,則入庫單作業也無法進行;生產、出貨等作業也會受到連帶影響。所以,參與模擬運行的人員,要能夠抽出時間;企業在模擬計劃做出來後,也要提前通知用戶,讓他們能夠事先准備,安排好相關的工作。 四、資料准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模擬運行的時候,若沒有資料的支持,則很難會有大的成就。在模擬運行之前,企業項目管理員要按部就班的准備相關的資料,為模擬運行提供數據的支持。 1、 標准流程作業規范。在模擬運行的時候,不能再像以前用戶自己熟悉系統那樣,進行漫無目的的操作;或者按照實施顧問系統演示那樣,按系統的建議流程來走。在系統模擬之前,我們已經進行了業務流程重組工作,根據企業的實際作業模式與ERP系統提供的參考流程,制定了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企業作業規范。這份規范,企業在模擬運行的時候,要人手一份,到時,進行系統操作的時候,都要按照這個標准作業來做。標准作業規定怎麼做,實際就怎麼做。不能自己耍小聰明。 2、 管理問題總結報告。在需求調研還是在流程重組的過程中,都會發現一些問題。如用戶遇到的實際管理問題或者系統參考流程跟用戶實際流程有沖突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將是用戶進行系統模擬的重點。所以,在系統模擬之前,項目管理員要把這些問題整理成冊,在模擬的過程中,要一一進行模擬,看看問題是否解決。若我們事先沒有準備這份資料,那在模擬的過程中,很難有用戶能夠一一想起這些問題;即使能夠想到幾個,也會有漏網之魚。所以,這份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3、 模擬數據資料。在模擬的時候,為了能夠真實展現企業管理環境,我們建議用戶要用真實的 數據。如真實的訂單信息及對應的生產計劃、采購計劃、及財務處理的相關信息。一般來說,我在模擬之前,會讓用戶准備好幾張前段時間的訂單數據,以這張訂單數據為基礎,進行系統的模擬。因為只有如此,用戶才能對照系統的運算結果跟以前手工運算結果有否差異。如系統自動計算分析的采購計劃跟我們手工作的采購計劃有否差異;出貨計劃是否跟我們以前的計劃一致;企業最關心的相關金額,如采購金額、應收款項等有否問題。若企業在模擬運行的時候,沒有以前的單據作為對比,那他們怎麼知道,系統的運算是否准確呢? 有好的計劃,充分的准備,ERP項目模擬環節才能取的好的成效,否則,很可能就會走過場,沒有實際效益。我想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抽出這么多時間來搞這個系統模擬運行,最後發現一文不值。這種悲慘的境遇,無論是我們實施顧問,還是企業,都是不希望碰到的。
⑸ 數據分析的前期准備有哪些
(1)數據清理:數據清理是數據准備過程中最花費時間、最乏味,但也是最重要的步驟。該步驟可以有效減少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相互矛盾情況的問題。初始獲得的數據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處理:含雜訊數據、錯誤數據、缺失數據、冗餘數據。
(2)數據集成:數據集成是一種將多個數據源中的數據(資料庫、數據立方體或一般文件)結合起來存放到一個一致的數據存儲(如數據倉庫)中的一種技術和過程。由於不同學科方面的數據集成涉及到不同的理論依據和規則,因此,數據集成可以說是數據預處理中比較困難的一個步驟。目前通常採用聯邦式、基於中間件模型和數據倉庫等方法來構造集成的系統,這些技術在不同的著重點和應用上解決數據共享和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
(3)數據轉換:數據變換是採用線性或非線性的數學變換方法將多維數據壓縮成較少維數的數據,消除它們在空間、屬性、時間及精度等特徵表現的差異。這類方法雖然對原始數據通常都是有損的,但其結果往往具有更大的實用性。數據轉換的方法有數據平滑、數據聚集、數據概化、數據規范化、屬性構造等。
(4)數據歸約:數據經過去噪處理後,需根據相關要求對數據的屬性進行相應處理。數據規約就是在減少數據存儲空間的同時盡可能保證數據的完整性,獲得比原始數據小得多的數據,並將數據以合乎要求的方式表示。數據歸約方法主要有:數據立方體聚集、維規約、數據壓縮、數值壓縮、離散化和概念分層。
⑹ ERP上線前要准備哪些數據
由此可見,數據對ERP系統的重要性。數據如人體的血液,是系統運行的支撐和前提,基礎數據則是系統信息的根源,由此才能構築統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說,造成項目延期,系統不能順利切換,或系統用不起來,八成是因為基礎數據不準確。 ERP系統的基礎數據量大面廣,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靜態數據和動態數據、顯性數據和隱性數據、主數據和輔助數據。靜態數據是不隨時間或其他數據變化而變化的數據,是企業公用的數據,同時又是動態數據的基礎。靜態數據包括系統設置所用到的數據和系統運行實際業務所用到的數據,具體有會計科目、各種比率參數、庫位和物料主文件、BOM表、供應商主文件、客戶主文件、賬號及銀行主文件等。動態數據是每筆具體業務發生時產生的數據,它隨時間點不同而變動。動態數據按照時間點來分,又可以分為期初數據和日常數據。期初數據包括系統上線切換時點的總賬余額、車間在製品余額、庫存余額、未結三大訂單(CO、PO、MO)。 從另一角度來說,物料主文件、BOM、供應商/客戶信息、會計科目等屬於顯性數據,而系統配置的各種參數則是隱性數據,這些數據在業務中雖不可見,但卻能影響到系統運算的結果。對另一種劃分方式而言,顯性數據如物料主文件、BOM、供應商/客戶信息、會計科目又被稱為主數據,而會計期間、貨幣和匯率、銀行主文件、工廠日歷、付款方式、計量單位、結算方式、憑證類型等數據稱之為輔助數據。 ERP系統就是根據這些基礎數據,按照內部邏輯經過運算形成各種報告報表,供管理者掌握生產經營狀況,從而進行分析和決策的。 基礎數據整理是實施過程頭緒最局滾多、工作量最大、耗時最長、涉及面最廣、最容易出錯的部分,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 1.成立數據小組,確定工作進度。 艱苦細致的工作要由踏實能乾的團隊擔當,嚴密的計劃和合理的組織是完成這項艱巨工作的保證。數據小組成員一般從各個部門的業務人員中抽調,由項目經理或指定的專人負責領導數據小組的工作。數據小組的職責是分析數據准備的范圍,建立ERP編碼體系,組織必要的培訓,製作數據搜集表格模板,監督數據收集質鬧蠢量,並負責數據的最終導入和使用。在工作執行上,數據小組要根據ERP項目的實施進度,制定基礎數據整理的時間表,安排好小組成員的分工,並定期召開小組會議,溝通問題,推進工作。 2.數據整理自下而上、先易後難。 任何工作都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數據整理概莫能外。ERP基礎數據整理一般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工作次序,容易整理的公共數據先行整理,需要多次求精的局部數據後行整理。靜態數據相對固定,且花費時間長,可以先開始整理,動態數據在系統切換前整理即可。 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保存在生產第一線,要將這些散亂的數據加以收集整理,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企業的基層人員。因此,編碼小組應該在與一線人員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上設計出他們能夠理解和操作的數據收集表格,系統所需的欄位信息應囊括在表格中,然後下發到各個部門以供基層人員收集、記錄數據之用。 其實在沒上系統前,很多數據雖然存在,但沒有量化,收集的過程通常要根據數據的歷史經驗值統計得出。數據也不會一次就能准確,所以要做好每次版本的更新和管理,數據不能亂而且要越來越精確。基層將數據上報數據小組之前,部門應召集業務骨乾和有經驗的師傅對表格數據逐一討論和檢查,確保沒有遺漏、重復,也沒有過時、失實的數據。 3.把好數據錄入關。 各部門報來的數據不是孤立無關的,數據小組在拿到基層報來的數據後,必須做好各部門人員的溝通與協調工作,綜合平衡後再進行統計匯總。然後,備份電子文檔和紙制文檔,並註明整理人員、完成時間和最後版本,再由專人錄入系統。手工錄入是艱巨而枯燥的重復工作,時間長了容易出錯,可以配合Excel表批量導入,有條件的也可以編寫數據轉換程序實現更快速、更完美的錄入。為保障數據錄入的質量,桐彎余可以建立相應獎懲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錄入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督促其在錄入的同時進行認真的檢查。 基礎數據整理的工作重點 基礎數據整理工作很繁雜,沒有捷徑,但有方法。對於新上ERP的企業,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如果能夠抓住編碼這一主線,把握好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單(BOM)和庫存數據三個重點,就可以提綱挈領、一以貫之。 編碼編碼是為了進行系統識別和檢索而對數據進行唯一的標識。凡是納入系統管理的數據均要對其進行編碼,包括物料編碼、供應商編碼、客戶編碼、庫位編碼、工作中心編碼、計劃員/采購員編碼等。首先確立統一的編碼原則。一個考慮周全、成熟的編碼體系需要結合行業標准和企業特點,並且跨部門反復討論,尤其多聽取基層和系統使用者的意見,確定最終方案。 編碼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物料編碼。而規范化是准確性的前提,同一物料叫法不同的現象在企業中比較常見,所以在編碼前要先規范物料名稱及描述。物料描述應先描述物料主要屬性,後描述物料次要屬性,基本順序是名稱/型號或規格/尺寸/材料/顏色或表面處理/特殊要求。
⑺ 請詳細總結erp系統上線後需要進行哪些期初基礎准備和系統初始化
由於篇幅原因簡單的說明幾點吧,
1、ERP系統上線初期做人員的組織架構管理,也就是說在線上確定人員的崗位職責
2、基礎產品信息確認,導入等工作
3、財務信息期初數據准備
4、庫存信息期初准備
這些都准備好之後先進行系統初始化,然後就可以導入期初數據了
⑻ ERP上線前要准備哪些數據
ERP上線前要准備的數據包括:
成立數據小組,確定工作進度。
艱苦細致的工作要由踏實能乾的團隊擔當,嚴密的計劃和合理的組織是完成這項艱巨工作的保證。數據小組成員一般從各個部門的業務人員中抽調,由項目經理或指定的專人負責領導數據小組的工作。
數據小組的職責是分析數據准備的范圍,建立ERP編碼體系,組織必要的培訓,製作數據搜集表格模板,監督數據收集質量,並負責數據的最終導入和使用。在工作執行上,數據小組要根據ERP項目的實施進度,制定基礎數據整理的時間表,安排好小組成員的分工,並定期召開小組會議,溝通問題,推進工作。
2.數據整理自下而上、先易後難。
任何工作都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數據整理概莫能外。ERP基礎數據整理一般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工作次序,容易整理的公共數據先行整理,需要多次求精的局部數據後行整理。靜態數據相對固定,且花費時間長,可以先開始整理,動態數據在系統切換前整理即可。
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保存在生產第一線,要將這些散亂的數據加以收嘩前嫌集整理,很大程度上必須依賴企業的基層人員。因此,編碼小組應該在與一線人員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上設計出他們能夠理解和操作的數據收集表格,系統所需的欄位信息應悔汪囊括在表格中,然後下發到各個部門以供基層人員收集、記錄數據之用。
其實在沒上系統前,很多數據雖然存在,但沒有量化,收集的過程通常要根據數據的歷史經驗值統計得出。數據也不會一次就能准確,所以要做好每次版本的更新和管理,數據不能亂而且要越來越精確。基層將數據上報數據小組之前,部門應召集業務骨乾和有經驗的師傅對表格數據逐一討論和檢查,確保沒有遺漏、重復,也沒有過時、失實的數據。
3.把好數據錄入關。
各部門報來的數據不是孤立無關的,數據小組在拿到基層報來的數據後,必須做好各部門人員的溝通與協調工作,綜合平衡後再進行統計匯總。然後,備份電子文檔和紙制文檔,並註明亂手整理人員、完成時間和最後版本,再由專人錄入系統。
手工錄入是艱巨而枯燥的重復工作,時間長了容易出錯,可以配合Excel表批量導入,有條件的也可以編寫數據轉換程序實現更快速、更完美的錄入。為保障數據錄入的質量,可以建立相應獎懲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錄入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督促其在錄入的同時進行認真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