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網路術語解釋Ⅰ(高分)
DNS:
英文原義:Domain Name Server
中文釋義:域名解析系統
註解:簡單地說,該協議主要負責將域名轉換成網路可以識別的IP地址,比如將www.ccidnet.com.cn轉換成221.122.32.15,域名和IP地址之間是一一對應的。因為訪問網站的時候,最終都是轉換成IP地址進行訪問的,如果直接設置DNS伺服器那麼可以提高網路的訪問速度,而且可以保證訪問的正確性。
應 用:在Windows中要使用DNS協議,只要設置相應的DNS伺服器地址即可。具體的方法同IP地址的設置:比如在Windows XP中,首先,打開「本地連接」屬性窗口,在「常規」選項卡中雙擊「Internet協議(TCP/IP)」;然後在打開的屬性窗口中,選中「使用下面的IP地址」設置IP地址、子網掩碼以及默認網關,選中「使用下面的DNS伺服器地址」,在首選DNS伺服器和備用DNS伺服器中輸入相應的DNS伺服器地址;最後,連續單擊「確定」按鈕即可。
IP:
英文原義:IP Datagram over the SMDS Service
中文釋義:基於SMDS服務的IP數據報
註解:SMDS即多兆位數據交換服務,是基於城域網MAN協議的包交換公共數據網路,它和ATM一樣都是同類高速包交換協議。SMDS設備和用戶設備之間的介面協議為SIP,SIP是基於IEEE802.6定義的分布式隊列雙匯流排(DQDB)標準的協議。
TCP:
英文原義:ISO Transport Service on top of the TCP
中文釋義:基於TCP的ISO傳輸層服務
註解:由於OSI協議更為廣泛實現和使用,與TCP/IP互操作的需求增加了。網際網路IETF正在形成互操作的戰略。RFC1006提供了一種互操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TCP/IP模仿TCP0以支持OSI應用。期望運行OSI面向連接應用的主機在此模式中,應當使用RFC1006所描述的程序。將來,IAB期望網際網路的主要部分可以同時支持TCP/IP和OSI的網路和網際協議,因而有可能通過網際網路,使用全部OSI協議棧運行OSI應用。
FTP:
英文原義:File Transfer Protocol
中文釋義:(RFC-959)文件傳輸協議
註解: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網路協議之一,也是Internet中使用最多的文件傳輸協議。主要用於在兩台計算機之間實現文件的上傳與下載,其中一台計算機作為FTP的客戶端,另一台作為FTP的伺服器端。通過FTP協議可以上傳、下載幾乎所有的文件類型,比如TXT、EXE、DOC、MP3、ZIP、RAR等等。
應 用:在實際應用中,FTP不僅可以作為網路文件下載的主要格式,還可以作為單獨的命令來使用。比如我們在下MP3的時候,經常遇到ftp://www.xxx.com/1.mp3,其中,ftp://表示文件傳輸格式,www.xxx.com表示遠程計算機域名,1.mp3就是要下載的文件。另外,在Windows中還集成了ftp命令,比如在Windows XP的「命令提示符」中鍵入「ftp www.xxx.com」,就可以打開www.xxx.com遠程計算機,具體的命令參數可以鍵入「ftp/?」。
HTTP:
英文原義: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中文釋義:超文本傳輸協議
註解:該協議主要用於從WWW伺服器傳輸超文本到本地瀏覽器。
DNS,簡單地說,就是Domain Name System,翻成中文就是「域名系統」。
它的作用:DNS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常用的系統,主要的功能就是將人易於記憶的Domain Name與人不容易記憶的IP Address作轉換。而上面執行DNS服務的這台網路主機,就可以稱之為DNS Server。基本上,通常我們都認為DNS只是將Domain Name轉換成IP Address,然後再使用所查到的IP Address去連接(俗稱「正向解析」)。事實上,將IP Address轉換成Domain Name的功能也是相當常使用到的,當login到一台Unix工作站時,工作站就會去做反查,找出你是從哪個地方連線進來的(俗稱「逆向解析」)。
DNS後綴:為客戶端計算機配置主 DNS 後綴
1.
在「控制面板」中,打開「系統」。
2.
單擊「計算機名」選項卡。
此選項卡顯示計算機名、所屬的工作組或域以及計算機的簡要描述。
3.
單擊「更改」,然後單擊「其他」。
4.
在「DNS 後綴和 NetBIOS 計算機名」中,執行以下操作:
對於「此計算機的主 DNS 後綴」,在完成其完全合格的域名 (FQDN) 後,指定要附加到該計算機名的 DNS 後綴。
5.
應用這些更改之後,重新啟動計算機以便用新的 DNS 域名初始化。
6.
如果先前已經安裝並已將計算機配置為 DNS 伺服器,請驗證是否已更新區域授權記錄。
ip
所謂IP地址就是給每個連接在Internet上的主機分配的一個32bit地址。
按照TCP/IP(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Internet協議)協議規定,IP地址用二進制來表示,每個IP地址長32bit,比特換算成位元組,就是4個位元組。例如一個採用二進制形式的IP地址是「」,這么長的地址,人們處理起來也太費勁了。為了方便人們的使用,IP地址經常被寫成十進制的形式,中間使用符號「.」分開不同的位元組。於是,上面的IP地址可以表示為「10.0.0.1」。IP地址的這種表示法叫做「點分十進製表示法」,這顯然比1和0容易記憶得多。
有人會以為,一台計算機只能有一個IP地址,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可以指定一台計算機具有多個IP地址,因此在訪問互聯網時,不要以為一個IP地址就是一台計算機;另外,通過特定的技術,也可以使多台伺服器共用一個IP地址,這些伺服器在用戶看起來就像一台主機似的。
如何分配IP地址
TCP/IP協議需要針對不同的網路進行不同的設置,且每個節點一般需要一個「IP地址」、一個「子網掩碼」、一個「默認網關」。不過,可以通過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給客戶端自動分配一個IP地址,避免了出錯,也簡化了TCP/IP協議的設置。
那麼,區域網怎麼分配IP地址呢?互聯網上的IP地址統一由一個叫「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互聯網網路號分配機構)的組織來管理。
TCP
網路協議(Protocol)是一種特殊的軟體,是計算機網路實現其功能的最基本機制。網路協議的本質是規則,即各種硬體和軟體必須遵循的共同守則。網路協議並不是一套單獨的軟體,它融合於其他所有的軟體系統中,因此可以說,協議在網路中無所不在。網路協議遍及OSI通信模型的各個層次,從我們非常熟悉的TCP/IP、HTTP、FTP協議,到OSPF、IGP等協議,有上千種之多。對於普通用戶而
言,不需要關心太多的底層通信協議,只需要了解其通信原理即可。在實際管理中,底層通信協議一般會自動工作,不需要人工干預。但是對於第三層以上的協議,就經常需要人工干預了,比如TCP/IP協議就需要人工配置它才能正常工作。
區域網常用的三種通信協議分別是TCP/IP協議、NetBEUI協議和IPX/SPX協議。 TCP/IP協議毫無疑問是這三大協議中最重要的一個,作為互聯網的基礎協議,沒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網,任何和互聯網有關的操作都離不開TCP/IP協議。不過TCP/IP協議也是這三大協議中配置起來最麻煩的一個,單機上網還好,而通過區域網訪問互聯網的話,就要詳細設置IP地址,網關,子網掩碼,DNS伺服器等參數。
TCP/IP盡管是目前最流行的網路協議,但TCP/IP協議在區域網中的通信效率並不高,使用它在瀏覽「網上鄰居」中的計算機時,經常會出現不能正常瀏覽的現象。此時安裝NetBEUI協議就會解決這個問題。
NetBEUI即NetBios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或NetBios增強用戶介面。它是NetBIOS協議的增強版本,曾被許多操作系統採用,例如Windows for Workgroup、Win 9x系列、Windows NT等。NETBEUI協議在許多情形下很有用,是WINDOWS98之前的操作系統的預設協議。NetBEUI協議是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所以建議除了TCP/IP協議之外,小型區域網的計算機也可以安上NetBEUI協議。另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如果一台只裝了TCP/IP協議的WINDOWS98機器要想加入到WINNT域,也必須安裝NetBEUI協議。
IPX/SPX協議本來就是Novell開發的專用於NetWare網路中的協議,但是現在也非常常用--大部分可以聯機的游戲都支持IPX/SPX協議,比如星際爭霸,反恐精英等等。雖然這些游戲通過TCP/IP協議也能聯機,但顯然還是通過IPX/SPX協議更省事,因為根本不需要任何設置。除此之外,IPX/SPX協議在區域網絡中的用途似乎並不是很大,如果確定不在區域網中聯機玩游戲,那麼這個協議可有可無。
FTP
FTP的作用
正如其名所示:FTP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用戶連接上一個遠程計算機(這些計算機上運行著FTP伺服器程序)察看遠程計算機有哪些文件,然後把文件從遠程計算機上拷到本地計算機,或把本地計算機的文件送到遠程計算機去。
FTP工作原理
拿下傳文件為例,當你啟動FTP從遠程計算機拷貝文件時,你事實上啟動了兩個程序:一個本地機上的FTP客戶程序:它向FTP伺服器提出拷貝文件的請求。另一個是啟動在遠程計算機的上的FTP伺服器程序,它響應你的請求把你指定的文件傳送到你的計算機中。FTP採用「客戶機/伺服器」方式,用戶端要在自己的本地計算機上安裝FTP客戶程序。FTP客戶程序有字元界面和圖形界面兩種。字元界面的FTP的命令復雜、繁多。圖形界面的FTP客戶程序,操作上要簡潔方便的多。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超文本傳輸協議。是WWW瀏覽器和WWW伺服器之間的應用層通訊協議。HTTP協議是基於TCP/IP之上的協議,什麼是FTP呢?FTP 是 TCP/IP 協議組中的協議之一,是英文File Transfer Protocol的縮寫。該協議是Internet文件傳送的基礎,它由一系列規格說明文檔組成,目標是提高文件的共享性,提供非直接使用遠程計算機,使存儲介質對用戶透明和可靠高效地傳送數據。簡單的說,FTP就是完成兩台計算機之間的拷貝,從遠程計算機拷貝文件至自己的計算機上,稱之為「下載(download)」文件。若將文件從自己計算機中拷貝至遠程計算機上,則稱之為「上載(upload)」文件。在TCP/IP協議中,FTP標准命令TCP埠號為21,Port方式數據埠為20。FTP協議的任務是從一台計算機將文件傳送到另一台計算機,它與這兩台計算機所處的位置、聯接的方式、甚至是是否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統無關。假設兩台計算機通過ftp協議對話,並且能訪問Internet, 你可以用ftp命令來傳輸文件。每種操作系統使用上有某一些細微差別,但是每種協議基本的命令結構是相同的。
FTP的傳輸有兩種方式:ASCII傳輸模式和二進制數據傳輸模式。
1.ASCII傳輸方式:假定用戶正在拷貝的文件包含的簡單ASCII碼文本,如果在遠程機器上運行的不是UNIX,當文件傳輸時ftp通常會自動地調整文件的內容以便於把文件解釋成另外那台計算機存儲文本文件的格式。
但是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用戶正在傳輸的文件包含的不是文本文件,它們可能是程序,資料庫,字處理文件或者壓縮文件(盡管字處理文件包含的大部分是文本,其中也包含有指示頁尺寸,字型檔等信息的非列印字元)。在拷貝任何非文本文件之前,用binary 命令告訴ftp逐字拷貝,不要對這些文件進行處理,這也是下面要講的二進制傳輸。
2.二進制傳輸模式:在二進制傳輸中,保存文件的位序,以便原始和拷貝的是逐位一一對應的。即使目的地機器上包含位序列的文件是沒意義的。例如,macintosh以二進制方式傳送可執行文件到Windows系統,在對方系統上,此文件不能執行。
如果你在ASCII方式下傳輸二進制文件,即使不需要也仍會轉譯。這會使傳輸稍微變慢 ,也會損壞數據,使文件變得不能用。(在大多數計算機上,ASCII方式一般假設每一字元的第一有效位無意義,因為ASCII字元組合不使用它。如果你傳輸二進制文件,所有的位都是重要的。)如果你知道這兩台機器是同樣的,則二進制方式對文本文件和數據文件都是有效的。
5. FTP的工作方式
FTP支持兩種模式,一種方式叫做Standard (也就是 PORT方式,主動方式),一種是 Passive (也就是PASV,被動方式)。 Standard模式 FTP的客戶端發送 PORT 命令到FTP伺服器。Passive模式FTP的客戶端發送 PASV命令到 FTP Server。
下面介紹一個這兩種方式的工作原理:
Port模式FTP 客戶端首先和FTP伺服器的TCP 21埠建立連接,通過這個通道發送命令,客戶端需要接收數據的時候在這個通道上發送PORT命令。 PORT命令包含了客戶端用什麼埠接收數據。在傳送數據的時候,伺服器端通過自己的TCP 20埠連接至客戶端的指定埠發送數據。 FTP server必須和客戶端建立一個新的連接用來傳送數據。
Passive模式在建立控制通道的時候和Standard模式類似,但建立連接後發送的不是Port命令,而是Pasv命令。FTP伺服器收到Pasv命令後,隨機打開一個高端埠(埠號大於1024)並且通知客戶端在這個埠上傳送數據的請求,客戶端連接FTP伺服器此埠,然後FTP伺服器將通過這個埠進行數據的傳送,這個時候FTP server不再需要建立一個新的和客戶端之間的連接。
很多防火牆在設置的時候都是不允許接受外部發起的連接的,所以許多位於防火牆後或內網的FTP伺服器不支持PASV模式,因為客戶端無法穿過防火牆打開FTP伺服器的高端埠;而許多內網的客戶端不能用PORT模式登陸FTP伺服器,因為從伺服器的TCP 20無法和內部網路的客戶端建立一個新的連接,造成無法工作.
如果你要是不知道怎麼用ftp下東西,那很好解決,只要是下一個ftp的軟體,比如flashfxp,ultraftp等等軟體,裡面輸入地址直接下載就是了。
如果你要是想建一個ftp的站點,你就要自己做軟體配置用server-u或者其他的軟體直接設置一下就可以
HTTP
WWW的核心——HTTP協議
眾所周知,Internet的基本協議是TCP/IP協議,目前廣泛採用的FTP、Archie Gopher等是建立在TCP/IP協議之上的應用層協議,不同的協議對應著不同的應用。<BR> WWW伺服器使用的主要協議是HTTP協議,即超文體傳輸協議。由於HTTP協議支持的服務不限於WWW,還可以是其它服務,因而HTTP協議允許用戶在統一的界面下,採用不同的協議訪問不同的服務,如FTP、Archie、SMTP、NNTP等。另外,HTTP協議還可用於名字伺服器和分布式對象管理。
2.1 HTTP協議簡介
HTTP是一個屬於應用層的面向對象的協議,由於其簡捷、快速的方式,適用於分布式超媒體信息系統。它於1990年提出,經過幾年的使用與發展,得到不斷地完善和擴展。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0的第六版,HTTP/1.1的規范化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而且HTTP-NG(Next Generation of HTTP)的建議已經提出。
HTTP協議的主要特點可概括如下:
1.支持客戶/伺服器模式。
2.簡單快速:客戶向伺服器請求服務時,只需傳送請求方法和路徑。請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種方法規定了客戶與伺服器聯系的類型不同。
由於HTTP協議簡單,使得HTTP伺服器的程序規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3.靈活:HTTP允許傳輸任意類型的數據對象。正在傳輸的類型由Content-Type加以標記。
4.無連接:無連接的含義是限制每次連接只處理一個請求。伺服器處理完客戶的請求,並收到客戶的應答後,即斷開連接。採用這種方式可以節省傳輸時間。
5.無狀態:HTTP協議是無狀態協議。無狀態是指協議對於事務處理沒有記憶能力。缺少狀態意味著如果後續處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則它必須重傳,這樣可能導致每次連接傳送的數據量增大。另一方面,在伺服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時它的應答就較快。
2.2 HTTP協議的幾個重要概念
1.連接(Connection):一個傳輸層的實際環流,它是建立在兩個相互通訊的應用程序之間。
2.消息(Message):HTTP通訊的基本單位,包括一個結構化的八元組序列並通過連接傳輸。
3.請求(Request):一個從客戶端到伺服器的請求信息包括應用於資源的方法、資源的標識符和協議的版本號
4.響應(Response):一個從伺服器返回的信息包括HTTP協議的版本號、請求的狀態(例如「成功」或「沒找到」)和文檔的MIME類型。
5.資源(Resource):由URI標識的網路數據對象或服務。
6.實體(Entity):數據資源或來自服務資源的回映的一種特殊表示方法,它可能被包圍在一個請求或響應信息中。一個實體包括實體頭信息和實體的本身內容。
7.客戶機(Client):一個為發送請求目的而建立連接的應用程序。
8.用戶代理(User agent):初始化一個請求的客戶機。它們是瀏覽器、編輯器或其它用戶工具。
9.伺服器(Server):一個接受連接並對請求返回信息的應用程序。
10.源伺服器(Origin server):是一個給定資源可以在其上駐留或被創建的伺服器。
11.代理(Proxy):一個中間程序,它可以充當一個伺服器,也可以充當一個客戶機,為其它客戶機建立請求。請求是通過可能的翻譯在內部或經過傳遞到其它的伺服器中。一個代理在發送請求信息之前,必須解釋並且如果可能重寫它。
代理經常作為通過防火牆的客戶機端的門戶,代理還可以作為一個幫助應用來通過協議處理沒有被用戶代理完成的請求。
12.網關(Gateway):一個作為其它伺服器中間媒介的伺服器。與代理不同的是,網關接受請求就好象對被請求的資源來說它就是源伺服器;發出請求的客戶機並沒有意識到它在同網關打交道。
網關經常作為通過防火牆的伺服器端的門戶,網關還可以作為一個協議翻譯器以便存取那些存儲在非HTTP系統中的資源。
13.通道(Tunnel):是作為兩個連接中繼的中介程序。一旦激活,通道便被認為不屬於HTTP通訊,盡管通道可能是被一個HTTP請求初始化的。當被中繼的連接兩端關閉時,通道便消失。當一個門戶(Portal)必須存在或中介(Intermediary)不能解釋中繼的通訊時通道被經常使用。
14.緩存(Cache):反應信息的局域存儲。
2.3 HTTP協議的運作方式
HTTP協議是基於請求/響應範式的。一個客戶機與伺服器建立連接後,發送一個請求給伺服器,請求方式的格式為,統一資源標識符、協議版本號,後邊是MIME信息包括請求修飾符、客戶機信息和可能的內容。伺服器接到請求後,給予相應的響應信息,其格式為一個狀態行包括信息的協議版本號、一個成功或錯誤的代碼,後邊是MIME信息包括伺服器信息、實體信息和可能的內容。
許多HTTP通訊是由一個用戶代理初始化的並且包括一個申請在源伺服器上資源的請求。最簡單的情況可能是在用戶代理(UA)和源伺服器(O)之間通過一個單獨的連接來完成(見圖2-1)。
圖2-1
當一個或多個中介出現在請求/響應鏈中時,情況就變得復雜一些。中介由三種:代理(Proxy)、網關(Gateway)和通道(Tunnel)。一個代理根據URI的絕對格式來接受請求,重寫全部或部分消息,通過URI的標識把已格式化過的請求發送到伺服器。網關是一個接收代理,作為一些其它伺服器的上層,並且如果必須的話,可以把請求翻譯給下層的伺服器協議。一個通道作為不改變消息的兩個連接之間的中繼點。當通訊需要通過一個中介(例如:防火牆等)或者是中介不能識別消息的內容時,通道經常被使用。 圖2-2
上面的圖2-2表明了在用戶代理(UA)和源伺服器(O)之間有三個中介(A,B和C)。一個通過整個鏈的請求或響應消息必須經過四個連接段。這個區別是重要的,因為一些HTTP通訊選擇可能應用於最近的連接、沒有通道的鄰居,應用於鏈的終點或應用於沿鏈的所有連接。盡管圖2-2是線性的,每個參與者都可能從事多重的、並發的通訊。例如,B可能從許多客戶機接收請求而不通過A,並且/或者不通過C把請求送到A,在同時它還可能處理A的請求。
任何針對不作為通道的匯聚可能為處理請求啟用一個內部緩存。緩存的效果是請求/響應鏈被縮短,條件是沿鏈的參與者之一具有一個緩存的響應作用於那個請求。下圖說明結果鏈,其條件是針對一個未被UA或A加緩存的請求,B有一個經過C來自O的一個前期響應的緩存拷貝。
圖2-3
在Internet上,HTTP通訊通常發生在TCP/IP連接之上。預設埠是TCP 80,但其它的埠也是可用的。但這並不預示著HTTP協議在Internet或其它網路的其它協議之上才能完成。HTTP只預示著一個可靠的傳輸。
以上簡要介紹了HTTP協議的宏觀運作方式,下面介紹一下HTTP協議的內部操作過程。
首先,簡單介紹基於HTTP協議的客戶/伺服器模式的信息交換過程,如圖2-4所示,它分四個過程,建立連接、發送請求信息、發送響應信息、關閉連接。
圖2-4
在WWW中,「客戶」與「伺服器」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存在於一個特定的連接期間,即在某個連接中的客戶在另一個連接中可能作為伺服器。WWW伺服器運行時,一直在TCP80埠(WWW的預設埠)監聽,等待連接的出現。
下面,討論HTTP協議下客戶/伺服器模式中信息交換的實現。 1.建立連接 連接的建立是通過申請套接字(Socket)實現的。客戶打開一個套接字並把它約束在一個埠上,如果成功,就相當於建立了一個虛擬文件。以後就可以在該虛擬文件上寫數據並通過網路向外傳送。
2.發送請求
打開一個連接後,客戶機把請求消息送到伺服器的停留埠上,完成提出請求動作。
HTTP/1.0 請求消息的格式為:
請求消息=請求行(通用信息|請求頭|實體頭) CRLF[實體內容]
請求 行=方法 請求URL HTTP版本號 CRLF
方 法=GET|HEAD|POST|擴展方法
U R L=協議名稱+宿主名+目錄與文件名
請求行中的方法描述指定資源中應該執行的動作,常用的方法有GET、HEAD和POST。不同的請求對象對應GET的結果是不同的,對應關系如下:
對象 GET的結果
文件 文件的內容
程序 該程序的執行結果
資料庫查詢 查詢結果
HEAD——要求伺服器查找某對象的元信息,而不是對象本身。
POST——從客戶機向伺服器傳送數據,在要求伺服器和CGI做進一步處理時會用到POST方法。POST主要用於發送HTML文本中FORM的內容,讓CGI程序處理。
一個請求的例子為:
GET http://networking.zju.e.cn/zju/index.htm HTTP/1.0
頭信息又稱為元信息,即信息的信息,利用元信息可以實現有條件的請求或應答 。
請求頭——告訴伺服器怎樣解釋本次請求,主要包括用戶可以接受的數據類型、壓縮方法和語言等。
實體頭——實體信息類型、長度、壓縮方法、最後一次修改時間、數據有效期等。
實體——請求或應答對象本身。
3.發送響應
伺服器在處理完客戶的請求之後,要向客戶機發送響應消息。
HTTP/1.0的響應消息格式如下:
響應消息=狀態行(通用信息頭|響應頭|實體頭) CRLF 〔實體內容〕
狀 態 行=HTTP版本號 狀態碼 原因敘述
狀態碼表示響應類型
1×× 保留
2×× 表示請求成功地接收
3×× 為完成請求客戶需進一步細化請求
4×× 客戶錯誤
5×× 伺服器錯誤
響應頭的信息包括:服務程序名,通知客戶請求的URL需要認證,請求的資源何時能使用。
4.關閉連接
客戶和伺服器雙方都可以通過關閉套接字來結束TCP/IP對話
② 網路技術里的"ATM"是什麼意思啊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 (ATM) ATM是一項數據傳輸技術。它適用於區域網和廣域網,它具有高速數據傳輸率和支持許多種類型如聲音、數據、傳真、實時視頻、CD質量音頻和圖象的通信。
ATM是在LAN或WAN上傳送聲音、視頻圖象和數據的寬頻技術。它是一項信元中繼技術,數據分組大小固定。你可將信元想像成一種運輸設備,能夠把數據塊從一個設備經過ATM交換設備傳送到另一個設備。所有信元具有同樣的大小,不象幀中繼及區域網系統數據分組大小不定。使用相同大小的信元可以提供一種方法,預計和保證應用所需要的帶寬。如同轎車在繁忙交叉路口必須等待長卡車轉彎一樣,可變長度的數據分組容易在交換設備處引起通信延遲。
ATM真正具有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雙重性:
ATM面向連接,它需要在通信雙方向建立連接,通信結束後再由信令拆除連接。但它擯棄了電路交換中採用的同步時分復用,改用非同步時分復用,收發雙方的時鍾可以不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帶寬。
ATM的傳送單元是固定長度53byte的CELL(信元),信頭部分包含了選擇路由用的VPI/VCI信息,因而它具有交換的特點。它是一種高速分組交換,在協議上它將OSI第三層的糾錯、流控功能轉移到智能終端上完成,降低了網路時延,提高了交換速度。
交換設備是ATM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用作組織內的Hub,快速將數據分組從一個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節點;或者用作廣域通信設備,在遠程LAN之間快速傳送ATM信元。乙太網、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FDD1)、令牌環網等傳統LAN採用共享介質,任一時刻只有一個節點能夠進行傳送,而ATM提供任意節點間的連接,節點能夠同時進行傳送。來自不同節點的信息經多路復用成為一條信元流。在該系統中,ATM交換器可以由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所擁有或者是組織內部網的一部分。
ATM用作公司主幹網時,能夠簡化網路的管理,消除了許多由於不同的編址方案和路由選擇機制的網路互連所引起的復雜問題。ATM集線器能夠提供集線器上任意兩埠的連接,而與所連接的設備類型無關。這些設備的地址都被預變換,例如很容易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發送一個報文,而不必考慮節點所連的網路類型。ATM管理軟體使用戶和他們的物理工作站移動地方非常方便。
通過ATM技術可完成企業總部與各辦事處及公司分部的區域網互聯,從而實現公司內部數據傳送、企業郵件服務、話音服務等等,並通過上聯INTERNET實現電子商務等應用。同時由於ATM採用統計復用技術,且接入帶寬突破原有的2M,達到2M-155M,因此適合高帶寬、低延時或高數據突發等應用。
③ 在網路各個層中的數據包的名稱分別是什麼
數據幀、數據包、數據報以及數據段
OSI參考模型的各層傳輸的數據和控制信息具有多種格式,常用的信息格式包括幀、數據包、數據報、段、消息、元素和數據單元。
信息交換發生在對等OSI層之間,在源端機中每一層把控制信息附加到數據中,而目的機器的每一層則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分析,並從數據中移去控制信息,下面是各信息單元的說明:
數據幀(Frame):是一種信息單位,它的起始點和目的點都是數據鏈路層。
數據包(Packet):也是一種信息單位,它的起始和目的地是網路層。
數據報(Datagram):通常是指起始點和目的地都使用無連接網路服務的的網路層的信息單元。
段(Segment):通常是指起始點和目的地都是傳輸層的信息單元。
消息(message):是指起始點和目的地都在網路層以上(經常在應用層)的信息單元。
元素(cell)是一種固定長度的信息,它的起始點和目的地都是數據鏈路層。
元素通常用於非同步傳輸模式(ATM)和交換多兆位數據服務(SMDS)網路等交換環境。
數據單元(data
unit)指許多信息單元。常用的數據單元有服務數據單元(SDU)、協議數據單元(PDU)。
SDU是在同一機器上的兩層之間傳送信息。PDU是發送機器上每層的信息發送到接收機器上的相應層(同等層間交流用的)。
Packet(數據包):封裝的基本單元,它穿越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分解面。通常一個Packet映射成一個Frame,但也有例外:即當數據鏈路層執行拆分或將幾個Packet合成一個Frame的時候。
數據鏈路層的PDU叫做Frame(幀);
網路層的PDU叫做Packet(數據包);
TCP的叫做Segment(數據段);
UDP的叫做Datagram。(數據報)——在網路層中的傳輸單元(例如IP)。一個Datagram可能被封裝成一個或幾個Packets,在數據鏈路層中傳輸
幀和數據包都是數據的傳輸形式。幀,工作在二層,數據鏈路層傳輸的是數據幀,包含數據包,並且增加相應MAC地址與二層信息;數據包,工作在三層,網路層傳輸的是數據包,包含數據報文,並且增加傳輸使用的IP地址等三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