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資料庫管理技術三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特點如下:
1、人工管理階段:
(1)、數據不保存。因為當時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對於數據保存的需求尚不迫切。
(2)、系統沒有專用的軟體對數據進行管理,每個應用程序都要包括數據的存儲結構、存取方法和輸入方法等。程序員編寫應用程序是,還要安排數據的物理存儲,因此程序員負擔很重。
(3)、數據不共享。數據是面向程序的,一組數據只能對應一個程序。
(4)、數據不具有獨立性。程序依賴於數據,如果數據的類型、格式或輸入/輸出方式等邏輯結構或物理結構發生變化,則必須對應用程序做出相應的修改。
2、文件系統階段:
(1)、數據可以長期保存在計算機外存上,可以對數據進行反復處理,並支持文件的查詢、修改、插入和刪除等操作。
(2)、文件系統實現了記錄內的結構化,但從文件的整體來看卻是無結構的。
(3)、其數據面向特定的應用程序,因此數據共享性、獨立性差,且冗餘度大,管理和維護的代價也很大。
3、資料庫系統階段:
(1)、數據結構化。在描述數據時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數據結構化是資料庫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資料庫系統與文件系統的本質區別。
(2)、數據共享性高、冗餘少且易擴充。數據不再針對某一個應用,而是面向整個系統,數據可被多個用戶和多個應用共享使用,而且容易增加新的應用,所以數據的共享性高且易擴充。數據共享可大大減少數據冗餘。
(3)、數據獨立性高。
(4)、數據由DBMS統一管理和控制。
資料庫為多個用戶和應用程序所共享,對數據的存取往往是並發的,即多個用戶可以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甚至可以同時存放資料庫中的同一個數據,為確保資料庫數據的正確有效和資料庫系統的有效運行,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以下4方面的數據控制功能:
①、數據安全性控制:防止因不合法使用數據而造成數據的泄露和破壞,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機密。
②、數據的完整性控制:系統通過設置一些完整性規則,以確保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③、並發控制:多用戶同時存取或修改資料庫時,防止相互干擾而給用戶提供不正確的數據,並使資料庫受到破壞。
④、數據恢復:當資料庫被破壞或數據不可靠時,系統有能力將資料庫從錯誤狀態恢復到最近某一時刻的正確狀態。
(1)資料庫載入數據在什麼階段擴展閱讀
階段特點比較:
如果說從人工管理到文件系統,是計算機開始應用於數據的實質進步,那麼從文件系統到資料庫系統,標志著數據管理技術質的飛躍。
20世紀80年代後不僅在大、中型計算機上實現並應用了數據管理的資料庫技術,如Oracle、Sybase、Informix等,在微型計算機上也可使用資料庫管理軟體,如常見的Access、FoxPro等軟體,使資料庫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和普及。
『貳』 etl工程師沒基礎能學嗎
技術方面:需要學習使用數據源、目標端工具的基本使用(如 oracle MySQL hive等);需要學習etl工具的安裝配置常用錯誤解決(如 kettle DataStage infa sqoop datax等)理論方面:懂得數倉分層架構,維度建模等。從ETL的字面來看,它主要包含三大階段,分別是數據抽取、數據轉換、數據載入。1.數據抽取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匯總多種數據源,為下一步的轉換做准備。2.數據轉換這個階段是ETL的核心環節,也是最復雜的環節。它的主要目標是將抽取到的各種數據,進行數據的清洗、格式的轉換、缺失值填補、剔除重復等操作,最終得到一份格式統一、高度結構化、數據質量高、兼容性好的數據,為後續的分析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3.數據載入這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把數據載入至目的地,比如數據倉庫中。通常的做法是,將處理好的數據寫成特定格式(如parquet、csv等)的文件,然後再把文件掛載到指定的表分區上。也有些表的數據量很小,不會採用分區表,而是直接生成最終的數據表。了解了ETL這部分的工作主要做什麼,接下來再來說作為ETL工程師需要具備哪些技能,這些也就是需要學習的重點——1、精通SQL語言,具備存儲過程開發能力,能熟練進行SQL查詢優化;2、熟悉Hive數據倉庫設計,了解數據倉庫模型及思想、維度建模思想,了解數據倉庫;3、熟悉Hadoop、Spark、Flink、Kafka等相關技術;4、熟練Python、Java中至少一種語言;5、熟悉Mysql、Nosql等常見資料庫。『叄』 在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過程中,要在什麼階段對系統進行
1、了解客戶對系統的真正需求。撰寫規劃書、待用戶同意後,簽合同。一般佔用總時間的55%。 2、根據需求設計工作量、開發人員數量、分工、編寫代碼。一般需要35%的時間。 3、測試和修改程序。一般需要10%的時間。 前期的深入了解和詳細的規劃,對一個項目的開發,至關重要。 資料庫系統的開發,根據不同的需求,應該選擇不同的數據存儲平台,以及不同的程序架構。詳細的模型設計,是在【撰寫規劃書】中,就應該完成的。對用戶需求的了解深度不同,數據模型也各有差異。具體的設計方法,應該參看【資料庫概論】方面的書籍。
『肆』 資料庫應用系統開發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提交什麼相應文檔
資料庫系統的開發大致分成這樣幾個階段:
資料庫的規劃
需求分析:整理搜集的需求,畫出數據流圖,定義數據字典
概念模型設計: 就是做所謂的數據建模,對數據進行抽象分析,產生ER圖
邏輯設計:主要目標是把概念模型轉換為DBMS所支持的結構數據模型
物理設計:對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配置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
具體實施:建立資料庫,編程及調試
運行和維護
『伍』 資料庫經過哪三個階段
發展的三個階段:
1、 層次型和網狀型:
代表產品是1969年IBM公司研製的層次模型資料庫管理系統IMS。
2、 關系型數據型庫:
目前大部分資料庫採用的是關系型資料庫。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員E.F.Codd提出了關系模型。其代表產品為sysem R和Inges。
3、 第三代資料庫將為更加豐富的數據模型和更強大的數據管理功能為特徵,以提供傳統資料庫系統難以支持的新應用。它必須支持面向對象,具有開放性,能夠在多個平台上使用。
管理技術的3個階段
1 人工管理
2 文件管理
3 資料庫系統
『陸』 Oracle在正常啟動過程中分別有哪三個階段,並分別讀取資料庫的哪些
樓主您好
1.Oracle啟動模式的nomount階段
nomount,在這個啟動階段里,Oracle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相關的啟動參數文件,並且打開啟動參數文件,根據啟動參數里記錄的參數值。
啟動實例,並且啟動成功的話,打開告警文件alert_.ora文件,這個文件默認在ORACLE_BASE/admin/SID
/bmp下,並且記錄相關的啟動信息。如果在startup里指定了pfile=''的話,Oracle將從你指定的文件作為啟動參數文件,如果是沒有指定pfile的話,Oracle會先去默認目錄($ORACLE_HOME/)下找spfileSID.ora,如果沒有找到,則找
spfile.ora,如果還是沒有,找initSID.ora,這個就是以前的靜態參數文件了,如果沒有則找init.ora;如果沒有找到的話,這時候,啟動就會有,找不到參數文件的錯誤,同時會動態注冊實例名到監聽服務里。
當然,在使用startup pfile=''前,我們需要先用create pfile from spfile;把實例的動態參數文件先export成靜態的文本參數文件,然後根據合適的參數修改這個文件,修改好了一個在用這個pfile啟動。
2.Oracle啟動模式的mount階段
當達到了nomount階段以後,資料庫就只能一步一步的來進行啟動了,他的下一個啟動的階段,就是mount。我們通過alter
database mount;來從nomount階段或者通過startup
mount來到達這個階段,到達這個階段,Oracle從啟動參數文件里找到控制文件的路徑參數值,找到所有的控制文件,然後打開讀取控制文件的信息,控制文件里記錄了各種表空間文件,日誌文件的信息,以及資料庫的字元集,其實就是控制文件里的記錄(控制文件是可以指定多個的,只要有個一個不能成功讀取,這個階段將會失敗),這時,資料庫已經讀取了相關系統文件的信息,也讀取了字元集信息,但是僅僅只是讀取,這些系統文件,並沒有真正的載入到資料庫里。
曾經有人啟動到mount的時候,出現問題,最後一看原來是control文件這里已經被刪除掉了,解決的辦法,就是從備份的控制文件來一個過來,然後做恢復就可以了。如果沒有備份,在nomount下,新建一個controlfile,就可以了。
3.Oracle啟動模式的open階段
mount階段結束後,資料庫體系的所有信息已經讀取全了,我們知道了redo文件,數據文件的信息,但是還沒有載入,到open狀態,資料庫讀取所有的文件,如果有一個文件不能成功讀取,open階段就會失敗。這時候,我們能夠解決的就是通過錯誤的提示,進行數據恢復,或者錯誤排查。
這一個階段的錯誤的各種原因最多,處理起來的方式也相對於前面的要復雜的多,不過基本上都是和數據文件,日誌文件缺失,數據scn不一致,等等有關,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錯誤的提示來進行相應的數據恢復,和數據排查,這塊是資料庫恢復最有趣的地方。
SMON是系統監視器(System
Monitor)的縮寫。如果Oracle實例失敗,則在SGA中的任何沒有寫到磁碟中的數據都會丟失。有許多情況可能引起Oracle實例失敗,例如,操作系統的崩潰就會引起Oracle實例的失敗。當實例失敗之後,如果重新打開該資料庫,則背景進程SMON自動執行實例的復原操作。
DBWR是資料庫書寫器(Database
Write)的縮寫.該伺服器進程在緩沖存儲區中記錄所有的變化和數據,DBWR把來自資料庫的緩沖存儲區中的臟數據寫到數據文件中,以便確保資料庫緩沖存儲區中有足夠的空閑的緩沖存儲區。臟數據就是正在使用但是沒有寫到數據文件中的數據。
LGWR是日誌書寫器(Log Write)的縮寫。LGWR負責把重做日誌緩沖存儲區中的數據寫入到重做日誌文件中。
CKPT進程是檢查點(Checkpoint)的縮寫。該進程可以用來同步化資料庫的文件,它可以把日誌中的文件寫入到資料庫中。
PMON是進程監視器(Process Monitor)的縮寫。當取消當前的事務,或釋放進程佔用的鎖以及釋放其它資源之後,PMON進程清空那些失敗的進程。
『柒』 Oracle開啟資料庫實例後如何載入資料庫
ALTER DATABASE MOUNT用來裝載資料庫,並啟動實例。如果是在日誌文件中出現,則表示啟動資料庫。
alter database open將數版據庫從mount狀態切換到打開權狀態。如果打開成功,就是說這個時候資料庫可以提供服務了。
『捌』 往資料庫中載入大量數據(1000w條)有哪些方法,最快的是哪種,為什麼
對正常復的資料庫比如sql server 或oracle, 1000w 不是太多制問題。
oracle 有一個工具叫sql loader,load 1000W級數據最快可以在10幾分鍾完成。
我用C#程序插入100W條數據到sql server 2005 可以在3分鍾內完成。
因為影響因素太多,很難說哪個最快。
『玖』 內存資料庫的數據載入
電信的二次批價和實時累賬是計費系統中的兩個必備功能。所謂二次批價是相對於一次批價來說的。一次批價是按照國家標准資費來進行價格計算,比如: 全球通每分鍾本地通話為0.4元,在一次批價完成後,會根據這個用戶的套餐進行再一次的計算。以北京全球通用戶接聽4分鍾的電話為例,一次批價完成後,這條話單的價格是1.6元,如果這個用戶參加了10元包月接聽套餐,那麼在二次批價後,這次通話的費用就為0元。一次批價是用於各大運營商之間結算的,而二次批價是針對用戶個人的。
實時累賬是將用戶從每月1號到目前為止的所有費用累加起來,也就是用戶目前可以通過10086查到截止到前一天的實時話費。累賬值可以幫助用戶控制高額話費或是供用戶即時查詢消費信息。
二次批價和實時累賬過程涉及用戶資料、用戶套餐等與用戶相關的信息,電信支撐系統在開始批價時必須載入這些數據。稍大一點的省級運營商的這些數據就會超過1000萬條,計費處理模型也由於套餐的組合、產品的組合以及不同的優惠規則變得相當復雜,載入這部分數據對系統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就使得現在的計費處理速度比較慢,而且很難做到對數據的實時更新。內存資料庫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計費二次批價過程中數據量最大的是詳單數據,這部分數據不用放在內存資料庫中,每處理完一個話單文件或達到設定的提交記錄數時直接操作磁碟資料庫,不會影響系統性能。最急切的是將用戶資料、套餐、營業套餐和計費套餐對應關系數據、計費套餐模型數據及用戶累計數據放到內存資料庫中,這部分數據查詢操作遠比數據新增和更新操作要頻繁。除了這些數據外,當然還有應用需要的其他數據也都可以載入到內存資料庫。
在採用內存資料庫後,用戶通過營業部或客戶查詢實時話費的時候完全可以做到實時,比目前只能提供查詢到前一天的實時話費在業務上有了質的飛躍。因為系統在處理這部分數據時查詢流程和以前的完全一樣,但系統省去了以往內存中的數據和磁碟資料庫數據同步的環節,所以就能做到了實時查詢。對於信控來說也同樣,以往系統在累完賬後要按照一定周期刷新信控數據,這就存在一個時間差,不能夠完全做到實時。
而採用內存資料庫後,信控可以直接取得內存資料庫中的實時話費累計表中的數據,完全實現實時預警、停機。二次批價和累賬中採用內存資料庫後,對防欺詐、收入保障系統也有相當大的好處,這樣能夠充分保證運營商的切身利益。
另外,在採用內存資料庫後,整體提高了系統批價、累賬的處理速度,大大緩解訪問磁碟資料庫的壓力,提高數據查詢、修改、刪除的效率,也為後付費和預付費的融合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