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並發下,資料庫成最大問題怎麼辦
一、資料庫結構的設計
為了保證資料庫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邏輯設計的時候往往會設計過多的表間關聯,盡可能的降低數據的冗餘。(例如用戶表的地區,我們可以把地區另外存放到一個地區表中)如果數據冗餘低,數據的完整性容易得到保證,提高了數據吞吐速度,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清楚地表達數據元素之間的關系。不要用自增屬性欄位作為主鍵與子表關聯。不便於系統的遷移和數據恢復。對外統計系統映射關系丟失。
表的設計具體注意的問題:
1、數據行的長度不要超過8020位元組,如果超過這個長度的話在物理頁中這條數據會佔用兩行從而造成存儲碎片,降低查詢效率。
2、能夠用數字類型的欄位盡量選擇數字類型而不用字元串類型的(電話號碼),這會降低查詢和連接的性能,並會增加存儲開銷。這是因為引擎在處理查詢和連接回逐個比較字元串中每一個字元,而對於數字型而言只需要比較一次就夠了。
3、對於不可變字元類型char和可變字元類型varchar都是8000位元組,char查詢快,但是耗存儲空間,varchar查詢相對慢一些但是節省存儲空間。在設計欄位的時候可以靈活選擇,例如用戶名、密碼等長度變化不大的欄位可以選擇CHAR,對於評論等長度變化大的欄位可以選擇VARCHAR。
4、欄位的長度在最大限度的滿足可能的需要的前提下,應該盡可能的設得短一些,這樣可以提高查詢的效率,而且在建立索引的時候也可以減少資源的消耗。
二、查詢的優化
在數據窗口使用SQL時,盡量把使用的索引放在選擇的首列;演算法的結構盡量簡單;
在查詢時,不要過多地使用通配符如SELECT* FROM T1語句,要用到幾列就選擇幾列如:SELECT COL1,COL2 FROMT1;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限制盡量結果集行數如:SELECT TOP 300 COL1,COL2,COL3 FROMT1,因為某些情況下用戶是不需要那麼多的數據的。
在沒有建索引的情況下,資料庫查找某一條數據,就必須進行全表掃描了,對所有數據進行一次遍歷,查找出符合條件的記錄。在數據量比較小的情況下,也許看不出明顯的差別,但是當數據量大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就是極為糟糕的了。
SQL語句在SQL SERVER中是如何執行的,他們擔心自己所寫的SQL語句會被SQLSERVER誤解。比如: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name='zhangsan' and tID >10000和執行: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tID > 10000 andname='zhangsan'
一些人不知道以上兩條語句的執行效率是否一樣,因為如果簡單的從語句先後上看,這兩個語句的確是不一樣,如果tID是一個聚合索引,那麼後一句僅僅從表的10000條以後的記錄中查找就行了;而前一句則要先從全表中查找看有幾個name='zhangsan'的,而後再根據限制條件條件tID>10000來提出查詢結果。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SQLSERVER中有一個「查詢分析優化器」,它可以計算出where子句中的搜索條件並確定哪個索引能縮小表掃描的搜索空間,也就是說,它能實現自動優化。雖然查詢優化器可以根據where子句自動的進行查詢優化,但有時查詢優化器就會不按照您的本意進行快速查詢。
所以,優化查詢最重要的就是,盡量使語句符合查詢優化器的規則避免全表掃描而使用索引查詢。
具體要注意的:
1.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對欄位進行 null 值判斷,否則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s null
可以在num上設置默認值0,確保表中num列沒有null值,然後這樣查詢: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0
2.應盡量避免在 where子句中使用!=或<>操作符,否則將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優化器將無法通過索引來確定將要命中的行數,因此需要搜索該表的所有行。
3.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來連接條件,否則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or num=20
可以這樣查詢: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0s
4.in 和 not in 也要慎用,因為IN會使系統無法使用索引,而只能直接搜索表中的數據。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n(1,2,3)
對於連續的數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 in 了: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between 1 and 3
6.必要時強制查詢優化器使用某個索引,如在 where子句中使用參數,也會導致全表掃描。因為SQL只有在運行時才會解析局部變數,但優化程序不能將訪問計劃的選擇推遲到運行時;它必須在編譯時進行選擇。然而,如果在編譯時建立訪問計劃,變數的值還是未知的,因而無法作為索引選擇的輸入項。如下面語句將進行全表掃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num
可以改為強制查詢使用索引:
select id from t with(index(索引名)) where num=@num
7.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對欄位進行表達式操作,這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如:
SELECT * FROM T1 WHERE F1/2=100
應改為:
SELECT * FROM T1 WHERE F1=100*2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SUBSTRING(CARD_NO,1,4)=』5378』
應改為:
SELECT * FROM RECORD WHERE CARD_NO LIKE 『5378%』
SELECT member_number,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members
WHERE DATEDIFF(yy,datofbirth,GETDATE()) >21
應改為:
SELECT member_number, first_name, last_name FROMmembers
WHERE dateofbirth <DATEADD(yy,-21,GETDATE())
即:任何對列的操作都將導致表掃描,它包括資料庫函數、計算表達式等等,查詢時要盡可能將操作移至等號右邊。
8.應盡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對欄位進行函數操作,這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substring(name,1,3)='abc'--name以abc開頭的id
select id from t wheredatediff(day,createdate,'2005-11-30')=0--『2005-11-30』生成的id
應改為: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abc%'
select id from t where createdate>='2005-11-30' andcreatedate<'2005-12-1'
9.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左邊進行函數、算術運算或其他表達式運算,否則系統將可能無法正確使用索引。
10.在使用索引欄位作為條件時,如果該索引是復合索引,那麼必須使用到該索引中的第一個欄位作為條件時才能保證系統使用該索引,否則該索引將不會被使用,並且應盡可能的讓欄位順序與索引順序相一致。
11.很多時候用 exists是一個好的選擇:
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用下面的語句替換: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num=a.num)
但是後者的效率顯然要高於前者。因為後者不會產生大量鎖定的表掃描或是索引掃描。
如果你想校驗表裡是否存在某條紀錄,不要用count(*)那樣效率很低,而且浪費伺服器資源。可以用EXISTS代替。如:
IF (SELECT COUNT(*)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lumn_name ='xxx')
可以寫成:
IF EXISTS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lumn_name = 'xxx')
12.盡量使用表變數來代替臨時表。如果表變數包含大量數據,請注意索引非常有限(只有主鍵索引)。
13.避免頻繁創建和刪除臨時表,以減少系統表資源的消耗。
14.臨時表並不是不可使用,適當地使用它們可以使某些常式更有效,例如,當需要重復引用大型表或常用表中的某個數據集時。但是,對於一次性事件,最好使用導出表。
15.在新建臨時表時,如果一次性插入數據量很大,那麼可以使用 select into 代替 create table,避免造成大量log ,以提高速度;如果數據量不大,為了緩和系統表的資源,應先create table,然後insert。
16.如果使用到了臨時表,在存儲過程的最後務必將所有的臨時表顯式刪除,先 truncate table ,然後 drop table,這樣可以避免系統表的較長時間鎖定。
17.在所有的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開始處設置 SET NOCOUNT ON ,在結束時設置 SET NOCOUNT OFF。無需在執行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每個語句後向客戶端發送 DONE_IN_PROC 消息。
18.盡量避免大事務操作,提高系統並發能力。
19.盡量避免向客戶端返回大數據量,若數據量過大,應該考慮相應需求是否合理。
20.避免使用不兼容的數據類型。例如float和int、char和varchar、binary和varbinary是不兼容的。數據類型的不兼容可能使優化器無法執行一些本來可以進行的優化操作。例如:
SELECT name FROM employee WHERE salary >60000
在這條語句中,如salary欄位是money型的,則優化器很難對其進行優化,因為60000是個整型數。我們應當在編程時將整型轉化成為錢幣型,而不要等到運行時轉化。
23、能用DISTINCT的就不用GROUP BY
SELECT OrderID FROM Details WHERE UnitPrice > 10 GROUP BYOrderID
可改為:
SELECT DISTINCT OrderID FROM Details WHERE UnitPrice > 10
24.能用UNION ALL就不要用UNION
UNION ALL不執行SELECTDISTINCT函數,這樣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資源
35.盡量不要用SELECT INTO語句。
SELECT INOT 語句會導致表鎖定,阻止其他用戶訪問該表。
四、建立高效的索引
創建索引一般有以下兩個目的:維護被索引列的唯一性和提供快速訪問表中數據的策略。
大型資料庫有兩種索引即簇索引和非簇索引,一個沒有簇索引的表是按堆結構存儲數據,所有的數據均添加在表的尾部,而建立了簇索引的表,其數據在物理上會按照簇索引鍵的順序存儲,一個表只允許有一個簇索引,因此,根據B樹結構,可以理解添加任何一種索引均能提高按索引列查詢的速度,但會降低插入、更新、刪除操作的性能,尤其是當填充因子(FillFactor)較大時。所以對索引較多的表進行頻繁的插入、更新、刪除操作,建表和索引時因設置較小的填充因子,以便在各數據頁中留下較多的自由空間,減少頁分割及重新組織的工作。
索引是從資料庫中獲取數據的最高效方式之一。95%的資料庫性能問題都可以採用索引技術得到解決。作為一條規則,我通常對邏輯主鍵使用唯一的成組索引,對系統鍵(作為存儲過程)採用唯一的非成組索引,對任何外鍵列[欄位]採用非成組索引。不過,索引就象是鹽,太多了菜就咸了。你得考慮資料庫的空間有多大,表如何進行訪問,還有這些訪問是否主要用作讀寫。
實際上,您可以把索引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目錄。微軟的SQL SERVER提供了兩種索引:聚集索引(clusteredindex,也稱聚類索引、簇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nonclusteredindex,也稱非聚類索引、非簇集索引)。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的區別:
其實,我們的漢語字典的正文本身就是一個聚集索引。比如,我們要查「安」字,就會很自然地翻開字典的前幾頁,因為「安」的拼音是「an」,而按照拼音排序漢字的字典是以英文字母「a」開頭並以「z」結尾的,那麼「安」字就自然地排在字典的前部。如果您翻完了所有以「a」開頭的部分仍然找不到這個字,那麼就說明您的字典中沒有這個字;同樣的,如果查「張」字,那您也會將您的字典翻到最後部分,因為「張」的拼音是「zhang」。也就是說,字典的正文部分本身就是一個目錄,您不需要再去查其他目錄來找到您需要找的內容。
我們把這種正文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按照一定規則排列的目錄稱為「聚集索引」。
如果您認識某個字,您可以快速地從自動中查到這個字。但您也可能會遇到您不認識的字,不知道它的發音,這時候,您就不能按照剛才的方法找到您要查的字,而需要去根據「偏旁部首」查到您要找的字,然後根據這個字後的頁碼直接翻到某頁來找到您要找的字。但您結合「部首目錄」和「檢字表」而查到的字的排序並不是真正的正文的排序方法,比如您查「張」字,我們可以看到在查部首之後的檢字表中「張」的頁碼是672頁,檢字表中「張」的上面是「馳」字,但頁碼卻是63頁,「張」的下面是「弩」字,頁面是390頁。很顯然,這些字並不是真正的分別位於「張」字的上下方,現在您看到的連續的「馳、張、弩」三字實際上就是他們在非聚集索引中的排序,是字典正文中的字在非聚集索引中的映射。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找到您所需要的字,但它需要兩個過程,先找到目錄中的結果,然後再翻到您所需要的頁碼。
B. java高並發
1、在java中,高並發屬於一種編程術語,意思就是有很多用戶在訪問,導致系統數據不正確、糗事數據的現象。並發就是可以使用多個線程或進程,同時處理不同的操作。2、處理高並發的方法
對於一些大型網站,比如門戶網站,在面對大量用戶訪問、高並發請求方面,基本的解決方案集中在這樣幾個環節:使用高性能的伺服器、高性能的資料庫、高效率的編程語言、還有高性能的Web容器。
(1)動靜分離。靜態資源請求與動態請求分離,項目中需要訪問的圖片、聲音、js/css等靜態資源需要有獨立的存放位置,便於將來實現靜態請求分離時直接剝離出來,比如nginx可以直接配置圖片文件直接訪問目錄,而不需要經過tomcat。這樣tomcat就可以專注處理動態請求,操作資料庫數據處理之類的。靜態請求代理伺服器性能比tomcat高很多。
(2)引入緩存。資料庫緩存、頁面緩存,這東西好用不復雜,搞明白什麼地方適用最重要。簡單的例子是頻繁讀取,不修改的地方最適用。也是後續集群做數據共享的一個方式之一,集群環境下,經常會碰到數據共享問題。
(3)如果將來數據量大,單一資料庫成為瓶頸時,資料庫的讀寫分離來了。資料庫集群,讀寫分離,分表分區。
C. 怎麼提高資料庫高峰時訪問的並發能力
1:首先需要有非常良好的網路帶寬,若有上萬人同時錄入數據的普通的Web信息管理系統,至少需要10M左右的網路帶寬,而且網通、電信的主幹網都有接入比較好,否則全國各地的網路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的城市錄入數據時可能會遇到網路非常緩慢的情況,甚至到無法忍受的程度。
2:須有一台牛X的Web伺服器 + 一台牛X的資料庫伺服器(備注接近頂配的奢侈硬體伺服器非個人PC),由於是需要錄入1000萬條以上數據,最好採用Oracle資料庫比較理想一些,經得起考驗一些。
3:需要進行適當的內存緩存優化策略,不能所有的資料庫都依靠SQL資料庫的方式把壓力放在資料庫伺服器上,盡量多使用內存的方式處理數據。
4:需要一個牛X的,經得起考驗的資料庫訪問層,因為每秒都有可能成千上萬的人在訪問,若是質量不良好的資料庫訪問組件、或者不穩定的資料庫訪問組件,更容易導致系統崩潰、或者佔用非常龐大的內存,最後容易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
5:需要優化分頁存取數據功能,應為有可能會有1000萬條數據,若分頁讀取數據的功能沒能優化到最高,也很容易導致系統的崩潰,因為上萬人萬一在同一時間,或者接近同一時間點了查詢某頁數據時,那系統就真崩潰了,分頁存取數據一定需要做到極致才可以。
6:需要進行資料庫索引優化,有索引和沒索引的性能差距有時候會是100倍,大數據量時可能會有1000倍都有可能,資料庫索引優化到極致了更容易得到運行順暢的信息管理系統。
7:嚴謹高效的資料庫事務處理,由於高並發,並且有些單據是需要同時寫入多個表,需要保證資料庫的一致性,要麼全部成功,要麼全部失敗重新錄入數據,所以需要一個高效的資料庫事務處理機制的配合。
8:所有的系統的操作日誌、異常信息都需要完整的記錄下來,當系統發生一些故障時,可以快速排查問題,對正確診斷系統發生的故障的原因做分析參考用。
9:需要經常檢測系統的各項指標、例如各伺服器的內存使用情況、CPU使用情況、網路帶寬使用情況,高峰時的各個參數是什麼情況、系統不繁忙時的情況等,若伺服器快承受不了壓力了,就得馬上增加負載均衡的伺服器,網路帶寬不夠了需要增加等等,總不能等系統崩潰了再去做這些事情。
10:每個頁面的HTML、JS都進行優化,若某個頁面多餘發了100個字元的垃圾HTML代碼,那1萬人每天獲得100次,那得佔用多少網路帶寬,100×100×1萬個字元的多餘HTML被網路上傳輸了,要知道接入主幹網的網路資源是多麼寶貴,費用是多麼昂貴。
11:HTML、JS等都可以考慮用壓縮模式傳輸,那樣網路傳輸效率會更高一些。
12:由於全國各地上萬人,會有各種各樣的人,這些人也未必全是好人,可能某些人心情不好,或者其他什麼的,可能就會攻擊我們的軟體系統破壞數據,這些也可能是由於好奇心導致的,所以系統需要有嚴格的許可權管理控制,不應該進入的頁面絕對不能進入,不應該看的數據絕對不讓看,不能操作的功能絕對不讓多操作,一方面防止沒必要的多餘的麻煩,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系統被攻擊破壞的可能性。
D. 如何解決高並發問題
使用高性能的伺服器、高性能的資料庫、高效率的編程語言、還有高性能的Web容器,(對架構分層+負載均衡+集群)這幾個解決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更大的投入。
1、高並發:在同一個時間點,有大量的客戶來訪問我們的網站,如果訪問量過大,就可能造成網站癱瘓。
2、高流量:當網站大後,有大量的圖片,視頻,這樣就會對流量要求高,需要更多更大的帶寬。
3、大存儲:可能對數據保存和查詢出現問題。
解決方案:
1、提高硬體能力、增加系統伺服器。(當伺服器增加到某個程度的時候系統所能提供的並發訪問量幾乎不變,所以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2、本地緩存:本地可以使用JDK自帶的Map、Guava Cache.分布式緩存:Redis、Memcache.本地緩存不適用於提高系統並發量,一般是用處用在程序中。
Spiring把已經初始過的變數放在一個Map中,下次再要使用這個變數的時候,先判斷Map中有沒有,這也就是系統中常見的單例模式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