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聚焦「大數據與政府治理創新」
聚焦「大數據與政府治理創新」_數據分析師考試
24日,首期「廣州新觀察」圓桌會議在暨南大學舉行,會議聚焦「大數據與政府治理創新」,共話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
在研討會上,暨南大學黨委書記蔣述卓認為,大數據為社會的治理、政府的治理提供堅實的基礎,不僅提供一種治理的觀念,還提供一種宏觀的信仰,使我們的決策更加堅實、有實據,不再是拍拍腦袋就出東西了,現在要建立在數據,用事實說話的基礎上,才能更堅實地把治理的模式做好。
對於「廣州新觀察」系列學術研討會的宗旨,廣州市社科聯主席曾偉玉認為,當前廣州正積極在落實國家「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和創新驅動戰略,也是在加快推動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商貿中心和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在這其中有大量的決策需要咨詢、有大量的問題需要學術界來給予回答、有大量的政策需要創新。
南方日報社社委姚燕永表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眾聲喧嘩時代,社會更加需要發出理性、建設性的聲音。當前,中國改革正進入攻堅期,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也迎來了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機遇期和挑戰期,亟待學術理論界的多方參與。
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榮教授說,必須有效全面了解動態中的民情民意,並與政府意志結合,才能形成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形成制定方針政策的基點。廣東社科院院長王珺教授則指出,傳統社會管理已不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新管理模式需要在政府主導下,以人為本,多方參與,共同探索。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聚焦「大數據與政府治理創新」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⑵ 石油地質數字孿生的特點及目標
之前的文章 《石油地質數字孿生概述》 中,我們介紹了常規數字孿生的概念、石油地質數字孿生的概念及其內涵。本文主要介紹石油地質數字孿生的特點及實現目標。
由於石油研究對象、石油業務的特殊性,石油地質數字孿生相比常規設備類數字孿生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 對客觀實體描述的不確定性
常規的數字孿生一般是對某個特定的設備或者可見實體進行描述,對這些實體的描述屬於確定性的描述。而石油地質研究的對象,是地下地質體,是無法直接觀測的,因此對地下地質體的描述永遠是研究者主觀認識的描述,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隨著對地下地質體的認識深入,只能不斷地接近客觀實體。
1.2 對客觀實體描述的動態性
對地下地質體的描述是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業務的開展不斷深入、細化的,因此這個「客觀」的實體是不斷變化的,這和常規實體的唯一性有著較大的差別。這種變化需要隨著工作的深入,要不斷對地下地質體的描述進行實時更新。
1.3 數字孿生建立與運用的同步性
常規的數字孿生系統一般是先建立一個數字孿生系統,然後在這個孿生系統之上建立各種應用。而石油地質數字孿生系統是邊建立邊應用,在建立的過程中不斷應用,應用的過程中又同時建立並不停地完善系統,兩者是同步的,相輔相成的。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對象處於地下,研究工作者無法直接觀測和描述,所有對地下地質體的認識都是採用間接的方式。石油地質數字孿生是一種新的技術形式,通過這種技術可以將對地下地質體的直接描述和認識變成可能,從而解決業務上的很多技術問題。
2.1 對地質對象進行更准確的描述
只要能夠測量與描述,就能夠改善,這是工業領域不變的真理,對石油勘探開發同樣這樣。無論開展哪個工作,前提是對我們的工作對象進行准確的了解,都需要對地質體進行精確的測量和描述,對地質體的各種屬性、參數和動態變化情況有全面的認識,從而實現在工作中進行精準的分析和優化。
過去對地質體傳統的描述方法一般是單維度描述,不同維度的描述信息缺少有效的關聯,從而對地質體的展示方式上也缺少更加直觀的方法。
通過石油地質數字孿生可以對地下地質體進行更加全面、形象、准確地描述。對地下地質體的描述可以從過去的簡單描述,升級為多個業務維度聯合描述,對地質體可以實現全三維描述,並且可以隨時間變化實現四維動態描述。同時,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可以藉助於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通過採集有限的物理感測器指標的直接數據,並藉助大樣本庫,通過機器學習推測出一些原本無法直接測量的指標和數據。
2.2 達到更全面的分析和預測能力
石油勘探開發各項工作都是建立在對地質體的分析和預測基礎之上,特別是對未來的變化趨勢及指標預測更是影響工作的關鍵指標。通過常規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很難做到比較全面的預測分析,而數字孿生可以結合物聯網的數據採集、大數據的處理和人工智慧的建模分析,實現對當前狀態的認識和評估、對過去發生問題的總結,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並給予分析的結果,模擬各種可能性,提供更全面的決策支持。
2.3 實現工作過程的建模及標准化
石油勘探開發的業務過程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結合的業務組成,同時該業務過程也是對地下地質體的認識、實踐、再認識的一個深化過程。石油地質數字孿生可以很好的將石油勘探開發的業務過程和地下地質體的認識過程統一起來。
在石油工業中所有的石油勘探開發工作都是依據一定的行業規范或標准實施的,所以這個業務過程是標准化的。通過石油地質數字孿生可以將石油勘探開發工作過程進行建模及標准化,實現對業務的標准化操作及管理。
2.4 實現對過去認識經驗的數字化
石油勘探開發各種過程是對地下地質體不斷認識的循環過程,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各種經驗和各種積累基礎之上的,因此對過去的工作及認識經驗的總結在工作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採用傳統方式難以對歷史認識進行集成和深化。
而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很好地對過去的經驗進行管理和應用,將原先無法保存的專家經驗進行數字化,並提供保存、復制、轉移和應用的能力,通過知識化的管理和應用加深對地質體的深化認識。
2.5 實現對未來趨勢及各種認識的預測
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管理不僅僅可以得到過去的經驗,通過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還可以對未來進行很好的預測,這種預測結果對未來的工作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
2.6 實現勘探開發整個業務的閉環
我們對地下地質體准確的認識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工作決策,整個石油工作就是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不斷循環、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開展的。數字孿生技術可以提供一個直觀、客觀的工作平台,一方面將認識成果沉澱起來,同時在該工作平台利用積累的認識成果進行新的認識,並指導下一步工作決策,實現整個勘探開發工作的閉環。
⑶ 淺析大數據時代的地質資料管理
杜艷玲
(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資料中心)
摘要 長期以來,文字描述地質資料是記錄地質信息的有效載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地質資料海量數據的發現與提取難度加大,地質資料信息化發展面臨著二次開發與知識服務的新挑戰。本文就地質資料管理的現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並就如何做好大數據時代的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做了有益的探討並提出了4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大數據 地質資料 信息化 二次開發
地質資料是地勘單位記錄歷史地質信息的有效載體,是工作得以有效實施的有力保障。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及地質勘探技術的成熟,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任務量越來越大。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完善地質資料的信息管理,成為所有檔案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地質資料管理的現狀
1.1 地質資料互相封閉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勘探開發專業人員對地質資料的需求量不斷增大,但是由於大部分地質資料屬於內部管理資料,只用於級別較高且承擔著較大科研任務的項目使用,部分單位甚至為獲取自身利益互相封鎖資料,導致地質檔案無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1.2 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與資料保密處理不當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應當建立地質資料的整理、保管制度,配置保存、防護、安全等必要設施,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保障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第十九條規定:地質資料館和地質資料保管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管理地質資料,不得非法披露、提供利用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或者封鎖公開的地質資料。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價值的集中體現,當它實現項目所需的第一價值之後,一般就進入館藏機構進行存儲。但是地質資料還有後續價值,地質資料所承載的信息資源可以多次、長期、反復地開發利用。這樣,一些國家保密礦種,國家規劃礦區的地質資料一方面具有保密性,一方面又有開發利用的需求,這種矛盾顯而易見。既不能一味強調保密,也不能無視《保密法》等相關規定,擅自開發利用,造成泄密。如何處理好利用與保密的關系、如何做到借閱有法可依、借閱有章可循,成為擺在所有檔案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1.3 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和深度開發效率較低
大量的地質資料源於長期勘探過程中的積累。如何發現已有資料的內部價值,以便延長其使用壽命,是擺在我國地礦工作者面前的緊迫任務,也是一項新的挑戰。但是由於研究經費短缺、過去和現在成藏理論的限制、不同研究者研究角度不同結論不同等問題,使得我國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率很低。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保存的非紙質介質地質資料,共有磁碟34.4萬盒,磁帶294.4萬盒,膠片9.1萬片[1]。但是由於有關人員對地質資料二次開發利用的重視程度不夠,經費、人員也沒有相應的落實,從而經驗做法總結不夠,沒有形成對地質資料二次開發、深入開發的良好氛圍。
2 地質資料管理面臨的挑戰
2.1 海量數據的提取面臨新的挑戰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數據已經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且數據總量增長迅猛。據預測,未來每18個月,整個世界的數據總量就會翻倍,到2020年,世界的數據總量將會增長44倍[2]。以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為例,自1991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積累了勘探開發資料71萬件,其中包括探井36384口、生產井19617口井資料,以及研究院的各類檔案92798萬份,館藏檔案133186卷、786071件。面對不斷豐富的館藏資源,如何在海量的數據中快速而准確地檢索到所需的信息,如何將檔案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源,傳統的檔案管理模式已經不足以滿足工作需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增加了地質資料尋找與提取的難度。
2.2 地質資料面臨知識服務的挑戰
大數據時代的資料用戶已經不滿足僅局限於數據或是文件的利用,而是希望能夠獲得數據背後的信息以及信息蘊藏的知識。與傳統檔案館(室)藏資源或者其他應用相比,大數據時代下數字檔案館藏數量具有媒體形式多、數據量大的特點,大數據時代的用戶需求變得更加個性化、多樣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攀升,礦權市場持續升溫,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需求旺盛,地質資料管理人員轉變為信息的咨詢者和系統的服務者,這些都給地質資料的服務帶來了挑戰。
3 如何加強地質資料的管理
3.1 加強網路信息化建設
加強建設地質資料網路信息化建設,是提高地質資料利用率的有效途徑。建立網路信息化可以實現聲音、圖像以及文字等多種形式的信息進行統一的處理、存儲,改變了傳統的地質資料信息管理只能著眼於紙張文字的單一表現形式,呈現給地勘人員更加豐富多彩的地質資料編研形式,提供了更加豐富鮮活的地質檔案信息[3]。用微機對檔案進行收集、篩選、加工,使之轉化為微機軟體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從而作為電子文件數據提供利用。把紙質資料數據文件歸檔電子化,充分利用計算機、掃描儀,建立全文資料庫,以便存儲查找和利用,這既是地質工作現實的要求,也是檔案管理的必然取向[4]。
對地質資料進行現代化信息建設可以很好地實現資料的詳細記錄,可以為以後的相關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於突發性事件或是蓄意破壞而發生的資料丟失現象。對地質資料進行信息化建設可以遠程服務實現對地質資源的共享,在編纂地質文檔資料的時候可以有效地縮短對地質文獻信息及地質文檔編著的時間,更快、更好地提高現代地質資料信息的利用率。
3.2 建立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
大數據時代提供了海量的數據,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地檢索到需要的數據,成為擺在所有檔案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戰。地質資料目錄檢索資料庫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國土資源部出版了《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對如何著錄地質資料進行了詳細指導。數據檢索系統智能化程度很高,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輸入任意關鍵詞,例如資料名稱、井名、勘查程度、礦種或是幾個關鍵詞的組合,均可以從資料庫中檢索出有關的地質資料信息,方便快捷地為地勘人員提供服務。
3.3 拓展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的方式方法
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大數據為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拓展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方式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服務手段,提升現代化服務水平。重視現代地質資料服務系統、技術和標準的開發,力爭在系統交換和傳輸技術、新方法、新手段上下功夫,推進地質資料的整合和共享。同時加快內網外網和電子政務平台的建設,加強行業和部門互動,形成多層次、多部門社會化服務網路系統,實現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和信息共享。同樣重要的是,要同步更新離線服務和在線服務方式方法,提升服務效率。離線服務要突出數據加工和介質拷貝服務,在線服務要提供數據檢索和下載服務,配合電子郵件、傳真、電話等形式,為用戶答疑解惑,提供信息服務[5]。
3.4 加強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和深度開發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作為新時期地質工作六大任務之一,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地質資料工作的高度重視,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信息的迫切需求。地質資料具有形成成本高、應用范圍廣、可反復利用、經濟社會效益潛力巨大等特點。地質資料的屬性特徵,決定了其直接價值和潛在價值遠遠大於其投資成本,決定了其反復永續利用的潛力。
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絕不僅僅是對現有的地質資料進行第二輪簡單的整理、歸納,而是以最新的找礦理論、技術和方法為指導,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對原有的地質資料進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加工、整理、歸納和總結,提煉出具有重要價值的信息資源。根據利用者的需求,組織相關的工作團隊,通過人、財、物的投入,提高地質檔案社會化服務附加值,從而推動地質資料的產業化[5]。
2003年英國地調局運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增值法對其經濟效益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英國地調局在2001年為英國所做的貢獻相當於其年度營業額的850~1525倍。另外,據其他國家測算,地質產品中的地質圖,即使按最小價值計算,其價值也是填圖成本的25倍[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累計投入了大約5000億美元的地勘費,形成了大量的地質資料,通過對豐富的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大數據時代,必須提高地質資料的利用率,加大資料二次開發和深度開發力度,圍繞用戶的需求而不斷地創新服務,提供多方面的優質服務。
4 結語
在大數據時代,地質資料海量數據管理與服務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們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新思維、新技術、新舉措對待地質資料的現代化建設,以便於更好地為地質勘探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姚華軍.深入貫徹學習《決定》大力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11).
[2]鄭軍,尹兆濤.中國石油應對「大數據的策略分析」[J].石油規劃設計,2013,24(6):27~29.
[3]張艷霞.如何做好地質檔案的全面管理工作[J].價值工程,2012(10).
[4]馮演.對做好地質資料檔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國城市經濟,2010(11).
[5]馬忠花.青海省地質檔案的開發與利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1.
⑷ 中國館藏的原始地質資料已超過了148萬份嗎
據報道,4月22日是第四十九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活動的主題是「珍惜自然資源 呵護美麗國土--講好我們的地球故事」。
目前,我國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總量超過1500餘萬份,原始地質資料總量超過148萬份,實物地質資料的岩心約103萬延米,標本約11萬塊,光薄片約14萬片,樣品約144萬袋。這些資源性資產在支撐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然資源部將提升地質資料共享服務新產品開發水平,特別是在網路服務中充分發揮數字化地質資料的重要作用,促進地質資料大數據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地學成果快速轉化。
文章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