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數據正在引領一場營銷變革
大數據正在引領一場營銷變革
短短十數年,大數據、物聯網、雲存儲、移動互聯從趨勢成為主流,商業生態早已邁過無數個可能,進入了今天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大數據產業已漸趨成熟,亟待被各行各業所運用。小米數據產品總監劉洋在易觀智庫學術沙龍交流會上表示,隨著大數據概念越來越清晰,運用產品類型的形式在數據當中應用將會越來越多。
大數據規模日趨龐大
所謂的大數據技術,就是從各種類型的數據中,採用新處理模式快速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實現深度理解、敏銳發現與精準決策。隨著互聯網+影響力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引發了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使得數據資源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和核心創新要素。
據統計,全球所掌握的數據,每18個月就會翻倍。到2020年,全球的數據量將達到40ZB,其中我國所掌握的數據將佔20%。
利用大數據分析,能夠總結經驗、發現規律、預測趨勢、輔助決策,充分釋放和利用海量數據資源中蘊含的巨大價值。大數據沖擊傳統市場,滲入更多的企業成為趨勢。
據了解,2015年全球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了1403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據將達到10270億美元。其中,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或達13626億元。
百分點產品市場總監、中關村(000931,股吧)大數據交易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張涵誠向《中國產經新聞》等媒體表示,從賣產品轉變為賣服務,服從管理轉為創造客戶價值,互聯網核心思維是數據思維,是大數據沖擊傳統市場的三方面表現。
同時,隨著數據資源的開放及使用逐步深入,應用創新成了大數據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目前就傳統的企業而言,已經將數據分析、數據資源作為一種新的業務,且投入程度可能強於傳統的業務。
據相關數據分析顯示,到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細分市場規模中,應用層規模佔比將達到40%,衍生層規模佔比達18.5%。
另外,按照行業來劃分,未來大數據應用預計將以政府和金融為主,預計2020年政府和金融大數據應用或將佔60%,隨後是工業以及電力應用。
大數據是一種技術,一種思維的創新,也是數據本身價值的發掘。大數據時代,很多企業已經以數據化運營來驅動企業重大戰略決策和業務發展,獲得了卓越的成績,成為行業里數據化運營的領先者。
劉洋在會上解說了數據驅動的兩種模式,即分析決策和應用產品。其中分析決策包括戰略分析、競爭分析以及商業分析。他表示,市面上大部分企業在做商業分析之前往往忽略了先做戰略分析和競爭分析。
而所謂產品應用,劉洋表示,是與產品相關的數據,把這類數據包裝成行業的內容或者是服務,提供給用戶。
不僅如此,利用產品跟用戶建立關系,利用數據發現規律從而驅動產品創新,也是一個非常好大數據的應用。張涵誠認為,這將能夠實時了解用戶需求,並及時對服務做出迎合客戶群的調整,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佔比。
電商平台沒有評論,意味著轉化率的降低、客單的下降。個性化的推薦,需要一個推薦引擎了解消費者的偏好、行為習慣,幫助他推薦一款產品。利用大數據可以洞察消費者的建議,對產品的看法,通過迅速做反饋,可以創造更大的營銷。
大數據基因植入傳統企業,還會使一些企業成為平台型的企業。張涵誠表示,有了數據以後,企業可以無限地延伸,采購大量的數據可以跟供應商更多做集成。例如,生產數據服務將會有更多的訂單,銷售渠道數據將同行商品放在平台上賣。
完善大數據體系建設
對製造業企業而言,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更在於對數據的「加工能力」——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專業化的處理,使之轉化成為對企業有用的信息。
雖然,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以數據驅動企業決策的價值,但是在「淘金」大數據過程中,仍然對思維架構、方式方法有些模糊不清。尤其是當企業IT部門面對瞬息萬變的業務要求,面對TB/PB級的海量大數據的實時分析,面對多維度復雜的數據分析時,常常束手無策。
數據處理的成本非常高,業務發展多元化的時候發現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數據不準。就目前行業發展情況來看,基本上大規模的公司相對多一些,小的開發者可能越來越艱難。在中大型的開發者越來越多的情況下,發現用戶的需求已經脫離了原來老的模式,這就需要把自己的數據拿過來做分析,放到系統裡面與CRM、銷售系統、投放系統、運營系統做打通,做一個全盤分析。
「大數據分析分四個步驟,即數據應用、數據分析、數據存儲和計算以及數據源。其中數據源主要是保證數據不臟。」劉洋說道。
大數據在業務中的分析流程大概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當我們有數據和數據分析系統時的監控,通過業務上線、數據的監控、異常數據的發現、異常狀況處理的策略、業務改進,形成一個閉環模式。另一種是產品要上新的功能,通過業務上線、效果評估、改進策略、業務改進、效果評估來形成閉環模式。
而就大數據團隊架構,分為分散式和中心式。相較於分散式大數據團隊的高成本、靈活、難管理特點,中心式的大數據團隊的特點則是低成本、易管理、低效率。
分散式的大數據團隊,因為每個業務都比較龐大,業務與業務之間的耦合度較低,需要靈活、快速的數據支撐,大型的數據平台無法滿足快速變化的業務要求,於是業務會自建平台和分析人員。
僅中心式的大數據團隊而言,各個業務有一些區分度,但是區別不大,於是公司會採用統一的數據樹立部門,對所有的業務進行數據分析的支撐。
目前,形形色色的大數據已然成為了各領域發展的新寵。伴隨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正在引領一場營銷變革。大數據的存在讓營銷者能更好地、更實時地對消費者畫像並實現無限的消費者細分。大數據強大的分析、挖掘、整合能力讓營銷變得簡單起來。
㈡ 假如小米公司上市,它會進入BATJ行列嗎
國有大銀行與互聯網巨頭的合作,是近期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熱點新聞。6月20日,中國農業銀行與網路舉辦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周慕冰、網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均出席簽約儀式,並為雙方共建的「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進行揭牌。
稍早一點的6月16日,京東金融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金融業務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和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同樣出席並進行了會晤。而在3月,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已經宣布與建行建立戰略合作。「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也在日前掛牌成立。
至此為止,國有四大行與互聯網四巨頭分別建立了合作關系,而且規格不低。從合作內容上看,已經跳出了以往「你提供金融產品,我提供技術服務」這樣的簡單模式,而是深度合作,推進實現金融+科技的融合。
巨頭合作印證科技金融風口來臨
企業之間的合作,是因為彼此之間有需求(當然,也得有互補的能力);而當兩個行業的前幾大巨頭一一結對的時候,可以認為這種類似的需求已經十分旺盛。用通俗的話說:風口來了。
對於銀行來說,這幾年營收與利潤增長緩慢,且面臨央行縮表的壓力,以及對表外資產的管理等等,增長受限,需要轉型以找到新的增長點。而對互聯網企業來說,雖然這幾家巨頭都有金融業務,但技術能力仍然是它們最大的優勢。通過與大型銀行合作,不僅可以實踐金融科技能力,也能提升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服務方面的水平。
當然,不同公司之間的合作,側重點也不相同。根據目前透露的信息,網路與農行的合作重點是金融技術;螞蟻金服與建行的合作,重點在支付;京東與工行的合作,重點除了金融技術,還有消費金融、企業信貸等領域。基本上,是圍繞互聯網企業本身的優勢展開的。
這樣重量級的合作,無疑有利於推動互聯網金融的整體發展。作為從業者,我非常樂於看到這樣的合作越來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巨頭之間的合作意味著行業資源日益集中。對於中小企業(平台)來說,發掘自身的優勢,展開差異化競爭刻不容緩。
互聯網4.0大幕拉開
直言不諱地說,很長一段時間里,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是不太願意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不願意與淘寶合作,生生逼出一個支付寶的往事就不多說了;僅拿互金領域來說,四大行里只有建行在上個月推出了面向互金平台的銀行存管服務。
那麼,為什麼四大行會在近期集中與互聯網公司開展合作呢?除了剛才提到的企業之間的互補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其自身,成為互聯網產業的新階段,很可能誕生一批獨角獸公司,甚至出現下一個BAT級別的巨頭。
早在兩年以前創建平台時,我提出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幾個階段:1.0是信息的互聯互通;2.0是社交的互聯互通;3.0是商品的互聯互通;4.0階段則是金融的互聯互通。三大門戶、騰訊、淘寶分別是前三個階段的代表性企業,在各自階段獲得了巨大成功。其中一些日益發展壯大,另一些則在激烈的行業成長和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但是,在前三個階段的競爭中,幾乎找不到國企的成功案例。這並不是說,國企沒有試圖加入競爭;在某些領域,國企反而做了開拓性的工作。例如,在微信出現之前,移動的飛信曾經是非常流行的移動即時通訊工具。最後沒有成功的原因很多,在此不展開敘述。
而在互聯網金融服務方面,各家銀行也做出了各自的努力。總體上說,中國的電子銀行服務是全球領先的;但相比於互聯網公司,仍然顯得落後,銀聯雲閃付相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互聯網4.0的浪潮會比以往幾次更迅猛、更寬泛。對於銀行來說,如果在這個階段不能搶佔先機,掌握足夠的流量和數據,構建起自有的金融生態圈並做延展,以往幾十年積累下來的資源也許會在短時間內消散。這並非危言聳聽。
以往,囿於各種牌照,有許多金融領域是無法互聯網化的。當國有四大行真正加入之後,互聯網4.0的大幕才算真正拉開,圖景漸現。金融與技術的全融合將帶來什麼樣的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