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數據 > 中國教育報教育如何玩轉大數據

中國教育報教育如何玩轉大數據

發布時間:2023-12-16 16:22:48

大數據在中小學教育怎樣應用

當然可以。
現在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教育是依據常識和教育經驗來進行決策,專基於證據的教學(屬evidence-based teaching)正是未來教育的理想形態。
題主的想法是極好的,通過往期成績和考試的表現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預測自然是可行的。只是通過標准化的測試(統一布置的作業或考試)來檢驗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這樣得到的反饋其實是非常單一且狹隘。
所以,盡管考試成績很重要,但是在大數據層面來講,我們需要更多維度的數據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才能得到更具體更准確的結果。如果單有學生的成績變化,能生成的只會有一份作為教師工作業績考核的報表,而並不能產生題主希望得到的教學質量的提升。
像現在各種在線課堂發展迅速,這讓學生在教學中產生的細小反饋也能及時被收集。家校溝通的渠道增多,學生在家中的表現,系統也能通過家長來了解。將多類別的數據納入分析的范疇,並通過大數據手段分析這些數據,我們能重塑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除了結果,我們還能得到精確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細節和狀態。這可以說是非常便利了。

㈡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教育該如何走

「大數據」是當今最熱的概念之一,有人宣稱掌握大數據的人可以像上帝一樣俯瞰整個世界。進入2012年,大數據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

大數據(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創新沿著從數據到大數據,再到分析和挖掘,最後是發現和預測的方向發展。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各行各業更加意識到,誰能率先實現大數據,誰對大數據的挖掘更為深刻,誰就將搶占未來先機。

                                

教育行業也不例外,2013年對於教育來說是傳統育研究走向科學實證的重大機遇。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大數據將給教育帶來什麼?如何通過大數據更好的教育學生?大數據對於教育是福還是禍?

翻轉課堂、MOOC和微課程是大數據變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

翻轉課堂、MOOC和微課程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從課堂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到現在「視頻再教育」。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自主制定學習進度,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網上做題的情況,有針對性的了解學生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傳統課堂不再講解新課,而成為學生當堂做作業、講解問題或做實驗的場所。

如果說翻轉課堂只是一個觸角的話,那MOOC的出現就是升華的翻轉課堂。「視頻再教育」得到進一步的提升,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面對全球性的MOOC浪潮,中國的大學也開始行動。2013年,上海市率先引入中國式MOOC,推出了「上海高校課程源共享平台」。

MOOC的興起,使「用視頻再造教育」的學習模式迅速推廣到高等教育,而且進展到可以通過選修MOOC獲得學分、進入正軌教育的程度。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也相繼開放了在線教育課程。

而微課程是對翻轉課堂的回應,是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資源。微課程是教學視頻濃縮精華的微型課,主要用於學生的前期學習,目前,微課程已開始影響我國中小學信息化教學實踐。微課程實踐的積累,將導致微課程群的形成,微課程群的應用又會形成新的應用數據,將有利於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發現與預測的創新應用。可以說,教育領域的改革,首當其沖的就是大數據變革信息化教學。

大數據時代對於教育是福還是禍?

人們還沒有來得及搞清楚信息時代是什麼,數據時代己悄然來臨。在大數據理念面前,大家各抒所見,有些人認為,大數據時代可以讓教育者真正讀懂學生。

相對於傳統數據宏觀的教育情況,大數據主要體現在微觀層面。大數據使「經驗式」教學模式變為「數據服務」教育模式。老師可以根據數據關注每個個體學生的微觀表現,通過學生相關數據的分析,有針對性的調整教育方案,從而實現個性化教育。

一些支持大數據教育的人認為,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將推動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轉變,推動「演員型」教師向「導演型」教師轉型,從宏觀群體走向微觀個體,對於教育研究者來說,利用數據可以發現真正的學生。

而另一群人認為大數據是「換湯不換葯」,實際上就是用大數據、雲計算作為概念來包裝以前的東西。雖然在線教育來勢洶洶,卻有「叫好不叫座」之態。以新東方為例,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底新東方在線網站於個人注冊用戶已逾1000萬,而據新東方在線副總裁潘欣介紹,用戶願意付費的額度不高,在2012年新東方付費用戶為20萬,佔比僅為2%。

目前主流的在線教育產品只是將線下的課程錄制好搬到線上,這種模式實際上只是線下學習方式的簡單復制,這樣的學習方法還衍生了一些教育上的新問題:如何保證學習過程不會被中斷、怎樣確定是學生本人登錄學習等。對於在線教育,只有學習主動性和控制力比較好的學生才能利用在線學習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這些方面較弱的人將難以長期堅持,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

㈢ 教育大數據分析的三大方法

一、常用大數據分析方法
1、描述性分析
這是業務上使用最多的分析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數據分析方法,為企業提供重要的指標和業務衡量方法,可以通過企業各種數據獲得很多客戶的情況,例如客戶的喜好,使用產品習慣等。
2、診斷分析
做好描述性分析之後就可以進行診斷分析了,主要是通過評估描述性數據,診斷分析工具可以使數據分析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並深入數據的核心,一個設計良好的數據分析工具可以集成數據讀取、特徵過濾和按時間序列進行數據鑽取的功能,從而更好地分析數據。
3、預測分析
預測分析是用於預測未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一個可量化值的預測,或者事件發生時間點的預測,都可以通過預測模型來完成,預測模型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許多領域得到應用。
4、指令分析
數據和復雜性分析的下一步是指令分析,指令模型可以幫助用戶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措施。

㈣ 如何發展大數據在教育轉化中的應用

編者按:大數據時代,數據能否成功運用將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大數據商用越來越多,回歸應用本質才好。 《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2016中國雲計算大會上談到,直到最近150年的時間里,人類的生活質量和收入才發生了爆炸式的改變,但在這之前的漫長歲月里,人類的生活質量卻改進得非常緩慢。主要是因為測量世界的能力和觀察世界的方式改變了,基於觀察和數據,人類增強了洞察。 互聯網是個神奇的大網,大數據開發也是一種模式,你如果真想了解大數據,可以來這里,這個手機的開始數字是一八七中間的是三兒零最後的是一四二五零,按照順序組合起來就可以找到,我想說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這方面的內容,如果只是湊熱鬧的話,就不要來了。隨著觀察范圍和計算能力擴大,大數據時代會發生什麼呢? 大數據會說話維克托說,大數據能夠影響人類的能力,將使得人類可以用一個全新的方式來與周圍的世界相處,即通過增加數據的數量來獲得對世界更深刻的洞察。比如,大家在拍照時,可以通過選擇焦點來確定清晰的拍攝對象,這樣其它地方就會被拍得模糊。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以後想看清模糊的地方,該怎麼呢?維克托給大家展示了用大數據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它將把所有被拍攝進來的數據收集進來,讓照片局部可以在模糊和清晰之間自由轉換。這樣一來,就算當初拍照的時候不知道應該突出哪個部分,事後也不會無法補救。推廣到其它日常處理事務時,道理也是一樣的。再比如,大數據還可以用來幫助弱勢群體。在加拿大,有一個研究團隊用大數據幫助早產嬰兒。由於發現得太晚,早產嬰兒經常因為感染而死亡。有一位博士給這些早產嬰兒身上放置感測器後,可以通過測量他們的一系列身體指標來實時測量其體征情況。通過獲取的大量數據,醫生能夠在在嬰兒出現症狀的24小時前就會提前發現,拯救這些早產兒的性命會容易很多。 大數據將在三大領域突破大數據對已經對營銷、電子商務、可預測的飛機維護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維克托認為,大數據接下來可能對以下這三個領域產生更大的影響。1、無人駕駛的汽車。汽車非常昂貴,然而在歐洲,人們只有4%的時間在使用汽車,96%的時間把車停在停車場,這是非常不高效的系統。如果未來普及了無人駕駛的汽車,我們就可以過上另一種生活。我們將只需要在手機上點一個按鍵,車就會自己開過來,把我們帶去目的地。這種車就像沒有駕駛員的計程車,可以被反復使用,效率和可持續性都得到了提升,也避免了資源浪費。有研究發現,如果自動機動車得到普及,可以減少25%的交通擁堵,減少30%的城市停車場面積。如果北京減少30%的停車場需求,城市生活將大不一樣。2、醫療。我們的壽命現在都比較長了,但仍然希望能夠更長。現在,我們的醫療水平並不是很好,由於我們忽視了每一個人的個體差異,醫生會用通常的方法治療每一個人。然而,基於大數據,我們可以做精確醫療,通過大數據分析每個人的差異,進行精確的治療、劑量、用量,讓患者更快恢復健康。3、學習。我們要讓下一代有能力了解這個世界。然而,因為沒有數據,我們難以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孩子獲得同樣的教學,學習同樣的書本。低效率的教學就是在浪費腦力、知識和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用大數據去分析孩子在發展學習能力時遇到的問題,就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就可以釋放知識和理解力的力量,讓每一個孩子充分開發潛能。附:當日,記者有幸參加了對維克托先生的采訪,以下收錄部分記者及同行與維克托先生的問答,以饗讀者。 記者:如果把數據比喻為石油,石油是有國界的,那麼數據也有國界嗎?維克托:這個其實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國家都是有數據的,甚至小的團體,我們都是有數據的。現在問題不是大家沒有數據,而是這個國家也好,這個組織也好,是不是真正的願意把這個數據用來做事情,真正用大數據做決策的。大數據涉及儲存、分享等,但關鍵在於把這個大數據真正用起來,真正能夠促進經濟、促進社會發展。舉個例子說,現在所有車都有ABS系統,都配有GPS,如果我們把這兩種數據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在那些路段上,大部分人都在緊急剎車?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是車的問題,路的問題,還是控制的問題,總之,數據交叉稽核,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記者:我們瀏覽網頁、查詢信息,這都屬於大數據,怎麼看待個人在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呢?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做些什麼呢?維克托:這是一個好問題,現在數據隱私保護的方法完全是錯誤的。現在的做法是詢問每一個客戶、個人,你同意不同意公開數據,實際上,每個個體並都不知道我的數據會被怎樣使用,有一些人對此並不在意,往往會點同意。這是一種錯誤的隱私保護的做法。對於數據的隱私保護,可以考慮反過來的做法,可以考慮由政府設立一個規則:確定哪些企業為了哪些目的,可以以某種方式和規則來收集數據和使用,例如醫療數據,目的是治療病人,這樣的大數據收集和使用就是合理的,可以不顧及隱私。但是如果利用這些數據作惡,例如幫助保險公司創造保單,那是不合法的。政府應該制定措施做好隱私保護,不把這個問題扔給個人。記者:您寫的《大數據時代》,我個人覺得給IT產業吹來一股春風,您已經寫了好幾本書了,當時寫《大數據時代》的時候,您初衷是什麼呢?目前是否實現了你當時心目中的設計?維克托:現在就是揭秘大數據時代的時間了。10年之前,我每年都一個非常小型聚會,是一個相當高層的聚會,有微軟的高層,有一些政客、經濟學家、學術界專家聚在一起,討論數據社會價值。當時有一個記者,每年據此出一個報告,有關討論的內容。我感覺一年一年討論過程中,有一些東西在哪裡,可以真的能感覺到的,但是沒有一個准確的名字,兩年之後,我確定這就是數據價值,所以決定寫一本書。一定要看到這個數據深層次的價值,所謂的價值就是我們提到的數據的相關性。這是大數據的根本。大數據應用的過程可以用"旅程"來描述,我們運用數據、事實分析做更好的決策,這些都是基於事實的,不是基於主觀的判斷。所謂"旅程",意味著反反復復,有前進也會有後退。希望有人用數據,用事實,用大數據方法輔助思考,用到討論,這都是有意義的。我一直強調這個是一個旅程,在這個旅程中,我們不斷往前,但是有時候也要後退一兩步。記者:大數據作用是預測,現在能做到准確預測嗎?維克托:至少比用其他的東西好的多的。現在大數據不是百分之百準的,但是我們現在要的東西,比我們有的東西更好。記者:未來大數據趨勢是什麼?維克托:大數據未來的趨勢是怎麼樣讓每個人使用大數據,而不只是用專業的大數據公司。透露一下,也許這是未來新書的內容。

㈤ 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轉型策略及路徑

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轉型策略及路徑

基於雲、物聯網、資料庫技術以及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在教育中的廣泛滲透,大數據時代正催生著一場場新的教育變革。現有的教研機制如何適應大數據主導的未來?基於大數據的運用如何創新校本教研思路和策略?如何依託大數據平台探尋到最佳的校本教研轉型路徑?這正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一、大數據缺乏的傳統教研局限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幾何級爆炸的數據包圍的時代,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產生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被稱作「大數據」。[1]2大數據之「大」,並不僅在於「容量之大」,更大的意義在於可以藉助雲技術等手段,通過海量數據的篩選、整合和分析,解決新的問題,創造新的價值。大數據時代,傳統校本教研形態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
第一,以行政命令型為主的教研管理已不能適應教研發展的新趨勢。傳統的校本教研活動因其行政主導過多、任務驅動過強、互動生成較少、過程數據欠缺等,其教研形態存在著單一性、封閉性、滯後性與靜態化的特點。教研活動更多執行的是「規定性動作」,大多數學校都是循著「期初學校安排教研計劃—教研組按計劃布置落實—分階段組織教學展示或研討—期末各部門進行教研總結」這樣的模式進行。[2]在這樣「齊步走」的統一步調中,教研的目光很難細致地聚焦到課堂真實疑難問題的研究上,研討活動更少觸及普遍學科規律探尋的應有深度。校本教研缺乏實實在在的研究歷程,案例追蹤缺少過程性資料的佐證。沒有過程,缺乏實踐數據的支撐,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研視野也很難有效拓寬。這種形態的教研活動,聚合性、開放性、創新性與動態性都明顯不足,形式化、低效化特徵突出。
第二,以經驗幫帶型為主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適應教研發展的新態勢。現如今,絕大部分學校對於大數據的認識和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於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探索和實踐才剛剛開始。對於如何真正地將大數據應用於教研,反饋於教育,普遍缺乏深度的認識和操作的策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教研「自下而上的主題確認意識」缺乏,加上空間、時間以及技術設備的約束,教研內容無法直接喚起教師教研的內在需求,無法直接對其課堂產生輻射與效益,因此難以吸引教師深度參與。另一方面,面對新時期急劇變化的教研態勢,更多的學校沒有主動與時代對接,無法前瞻性地為教師提供思維自由碰撞的教研平台(比如活動前後討論平台的提供),無法適時、足量地為其提供教育科研所需要的數據支持與技術便利,教師教研的多元合作與深度拓展缺乏足夠的凝聚與吸引。這樣的教研必然無法在大數據時代展現應有的價值與活力。
二、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的轉型策略
面對海量信息呼嘯而來的大數據時代,面對以「移動互聯和平板觸控技術」為核心的雲計算、雲存儲、雲教育、雲課堂、雲教研疊加出現的全新教育態勢,中小學校該如何應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教育變革?有哪些好的教研策略與應用範式呢?
(一)核心視角轉型:由關注「教」轉向聚焦「學」
「師本」還是「生本」一度成為教研熱議的話題。以「誰」為本體現的是一種教學觀念的更新,更展現的是一種教學行動的選擇。傳統的教學教研當中,學生主體的評價往往是最單薄的——聽課者大多隻能根據經驗來假想學生的體驗,這種隔靴搔癢式的評價弊端,源於一個重要因素的缺席——沒有足夠的數據源可提供學情分析與實證考據。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恰恰能夠對這種缺失作出有效轉化。藉助視頻傳輸、數據收集、點對點終端、雲存儲伺服器和個性化的數據分析軟體等,能夠從技術層面解決數據源缺乏的問題,對數據的全面處理和分析,可以讓學生個體化的感受得以精準的量化與顯現。學生在教學活動進程中的現實需求與即時心態,也可以經過技術的轉化和動態整合分析變得可讀、可視、可量化。這就為教研視角由關注「教」轉向關注「學」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與解讀保障,為學情的研究與預判提供了更為鮮活的素材。我們甚至還可以利用流媒體視頻和數據分析等手段,幫助教師跟蹤學生的即時學習情況,從而根據他們的能力等級水平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並調整策略方案,更好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研究。
藉助大數據的運用,課堂有了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教學研討有了一個全新的視點,站在學生學情分析與預判的角度去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已經成為可能。當技術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之後,綿延了兩千多年的「因材施教」思想,是否離我們更近一些?
(二)常態方法轉型:由經驗重復轉向數據實證
傳統的校本教研往往是經驗式的。我們總是主觀地揣定某些教育因素對學生很重要,哪些變數對課堂有影響,然後,再依據自己的判定,通過一次次反復的實踐來驗證這些主觀經驗的可靠性。這種以經驗為主導的傳統教研往往存在著主觀化、臆測式、靈感型的缺陷,常常容易出現「問題不夠『草根』、目標比較寬泛、實證相對缺乏」等狀況。研究後與研究前相比,對問題的認識高度與解決程度並沒有質的提升。究其原因,是研究之前沒有深入的問題質疑和數據調查,研究中缺乏足夠的數據比對和邏輯分析,研究後少了細致的演繹分析及實踐認證。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有效解決經驗重復型教研的痼疾找到了憑借和方向。依據實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所得,能有效確立教研主題,讓研究直指現實問題的解決;依託「雲教研、雲管理」平台,過去無法收集與分析的數據都被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獲取的可能,為有效展開問題的探究與課題的論證提供了技術保障。這種依託數據實證的教研更加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說服力。正如魏忠博士在《教育正悄悄發生一場革命》一書中所說:「教育將繼經濟學之後,不再是一個靠理念和經驗傳承的社會科學和道德良心的學科,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將變成一門實實在在的實證科學。」[1]3明確的目標監控、海量的數據支撐、清晰的過程性案例資料,強大的數據分析與論證,配以與之緊密融合的教與研創新平台,讓教研更加充滿創新與活力。
(三)實踐模式轉型:從零散問題研究轉向系列項目研究
「指令式」、任務驅動式教研在我國中小學普遍存在,其被動接受式的研究心態、直指結論的研究方式、以分散點狀活動替代系列研究實踐的研討模式,讓校本教研難以貼地而行,最終導致教研成果的可信度、可推廣度不高。新時期的教研必須從形式化、表層化、零散狀的教研形態中轉變出來,向主題化、系列化、課題化、項目化教研轉型,這也是由大數據時代的教育和研究特點所決定的。
大數據時代,由於教學平台、教研平台、管理平台已經有效對接,各個層面、各個系列的數據已經可以共享到大教育的「雲平台」,大數據技術將較嫻熟地運用於課堂和教研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數據調用,還是自下而上的數據收集,都已經或者能夠成為中小學教育教研的常態。技術手段的創新與變革,為教育大數據的儲存、整合、分析創造了條件。「蘇醒的數據能夠說話」,尤其是當研究者開始自覺地、有意識地將數據採集、轉化和運用,當作一種大數據時代系列性、周期性、可比對性的常態研究去做,這種經過甄別、篩選的數據,將成為主題教研、項目研究的最強有力的實證,也必將給那些原本因為技術或條件限制無法便利地獲取研究數據而苦惱的教師們帶來教研思路的突變,並將最終實現校本教研的實踐模式由零散問題研究向系列項目研究轉型。
三、大數據時代校本教研的轉型路徑
(一)「雲課堂」研究:技術與數據更好地服務於「學」
新技術就在身邊,你用與不用,它都在那裡。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讓「ipad進課堂」,以數字技術帶動教學教研,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大數據運用的全新視角。2014年,該校開啟了以移動網路為平台、ipad為終端的實驗教學,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構建了以生為本的「雲課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與「學」的方式。雲課堂技術支撐的核心是「雲計算」。它是一種計算方式,通過大量網路連接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將大量信息和資源按需向用戶提供服務。這種全息服務的網路就叫作「雲」。「雲」就像一個專業的「信息提款機」,其強大的信息技術和極為豐富的立體數據資源,為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團隊的研搭建了多維互動的「雲平台」。[3]
該校基於大數據時代教研方式轉變的研判,並在充分調查、論證和研發的基礎上,為師生數字化的學與研搭建了一整套自主的雲存儲伺服器,每個ipad上都安裝了用於雲存儲和分享的「網盤精靈」,學生和教師都能在其中建立一個單獨的存儲空間,每位教師製作的課件、收集的實驗數據等,都能在第一時間上傳到伺服器,全校師生都能在第一時間下載所需資源。各科老師還能藉助無線平台和應用軟體,協同開展數據上傳下載、數據存儲與分析的嘗試與研究,許多或大或小的教研探究活動都在強大的數據平台支持下進行,網路教研讓更多的教師提升了教研的動力。比如,英語學科將ipad接入課堂後,學生可以在家裡錄制自己朗讀和吟唱的視頻,上傳到「網盤精靈」,為教師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成效,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和分析資料。鮮活的數據讓教學的跟蹤與預判成為常態。[4]
再比如,亞洲教育網自主研發的「三網智慧泛教育雲平台」,就是一種「三網融合、泛在學習」的公共智慧雲,它利用雲計算、物聯網和虛擬化等新技術來升級校園網、城域網,其創建的「教育雲+互動電視+電子書包」新模式開啟了教育信息化新紀元,為全方位、大范圍地實現多校、多地教育資源共享、教育成果分享、教學研的互動打下了基礎。[5]10-11
(二)「實證研究」:加強數據論證,探尋「普適」規律
近些年,依託於數據實證的教研探索已然展開,微格教研、片段教研、主題教研等應運而生。這些教研模式大多採用的是「實證研究」的方式。它們都是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數據,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類研究方法。這些教研模式以問題研究為基礎,以教學案例為載體,以數據分析為根據,對教學教研工作進行了微格化、片段化、前置化和主題實踐性論證,依託數據探尋規律,教研成果更加清晰、顯性、有效。
近幾年,上海靜安區開始在7所幼兒園和9所小學試點實施「社會性與情緒能力養成」實踐項目研究。經過近百名教師長達四年多的摸索和改進,如今,靜安區小學階段的「社會性與情緒能力養成」課程正逐步走向成熟,其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實證研究」。他們以「社會性情緒」項目為主題,探索出依靠「數據終端」去記錄每一個學生、每一堂課、每一個環節表現的數據收集方法。例如,在一節擁有六個環節的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內學生的節奏都是緊密跟隨教師,但是在某個環節,大多數學生停留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教師。這就提醒我們,這個環節需要著重研究,需要調整,也許這個部分的內容非常吸引學生,也有可能這部分內容難度較高,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閱讀與消化。這種藉助大數據進行教研探索的方法也適合於我們在課堂中更有效地去捕捉學生點滴行為的微觀研究。可以這樣說,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跟蹤每一個數據成為可能,從而讓研究「人性」成為可能。而對於教育研究者來說,我們將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發現真正的學生。
(三)「項目研究」:用證據支撐評價,用項目推進教研
2014年,蘇州市教育局設立了「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等五大教改項目,從全市范圍遴選了50所特色鮮明的學校組建項目學校共同體,推進項目研究的實施。在研究過程中,各項目學校有效地藉助雲計算、物聯網和虛擬化等新技術來升級校園網,努力將雲技術與物聯網進行高度融合,對全方位、個性化的過程數據和研究資源的上傳、存儲、整合與分析進行了必要的硬體配置和軟體開發,然後在嚴格的過程管理中依託平台、依託案例、依託數據開展系列主題研究和項目實踐論證。目前,項目研究進展順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為例,學校以「十佳」取代「三好」,推出了「十佳星海娃」多元評價體系,率先開啟了蘇州市「義務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研究中,全面的資源和個性化的數據收集與分析是項目推進的基礎,研究的進程中共享研究資源、分享教育成果,使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實現有效互動是研究成功的關鍵。為有效地整合資源,顯化數據,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推出了「星海娃」自主申報、「四葉草」積點獎章、金點子徵集、小公民系列招募等個性化實踐案例,拓寬了評價體系,豐富了評價數據。與「星海娃」評價體系相配套,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還創新出「四葉草」小公民實踐中心等多元評價支撐系統,並著手開發「星海師生成長檔案在線跟蹤平台」,該平台全面支持綠色評價體系,以開放共享的「雲」資源平台的無縫對接,消除學校、家庭及社會間的信息孤島,以電腦、手機、電視、平板等多終端實現了教師、學生、家長的輕松上傳與訪問,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綠色評價研究資源的優化配置。[5]281-282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小學項目建設試點的初步探索說明,數據實證讓教研更加准確,更為科學,「用證據支撐評價,用項目推進教研」成了校本教研的一條可行之路。

㈥ 如何利用大數據推進教學變革,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影響者、變革者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者,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同時,教師的教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的作用及其發揮的程度,必然地要以學生的原有水平為基礎,在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中,都有一系列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因此,教師隊伍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新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應用,有計劃組織教師學習一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的知識,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實施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更有助於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化。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就能夠促使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活動中,站在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前沿來看待、評價、設計自己的教的活動,還能夠把自己「教」的工作從科學研究的認識高度開展理性思考,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從中體現出教育大眾化、終身化、個性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先進教育思想,比如一堂課上,從表面上只是反映了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的思想、方法和他的教育理論水平,會在知識的呈現過程中隨時滲透的,只有具有一定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教師才能在他的講、畫、演、做的過程中靈活啟迪學生的思維、保持知識記憶、促進遷移運用,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已達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教育報教育如何玩轉大數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xe後綴的pdf文件 瀏覽:381
win8升級到專業版 瀏覽:487
快圖瀏覽quickpiciphone 瀏覽:847
app線稿圖需要哪些要求 瀏覽:752
java只能輸入漢字 瀏覽:630
java定義char 瀏覽:133
excel2007插入壓縮文件 瀏覽:70
怎麼設定自己公司的網站 瀏覽:324
如何在辦公軟體上直接復制文件 瀏覽:939
c語言程序設計矩陣運算 瀏覽:894
影響網路質量因素有哪些 瀏覽:587
最新win10秘鑰在線激活 瀏覽:192
cad導入su8文件無法使用 瀏覽:828
怎麼做編程入門 瀏覽:851
用織夢建手機網站 瀏覽:38
灌南數控編程怎麼學 瀏覽:957
系統apk圖標修改工具 瀏覽:121
蘋果6手機網路沒信號怎麼回事啊 瀏覽:378
手機掃描文件轉換成word 瀏覽:636
手機本地視頻的文件夾在哪裡 瀏覽:908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