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數據在社區是怎麼應用的
大數據對於智慧社區應該在四個方面產生作用:科學規劃,通過數據的支撐、住戶參與、住戶監督和客觀評價這4個過程中對大數據的應用,使社區的規劃方方面面都有更合理的依據;實時監測,數字化、網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能夠保證對這個社區的任何運行程度都了如指掌;精準治理,包括准確信息、智能方案、快速影響和績效考核;高效服務,向住戶提供方便、精準和快捷的服務。
中國目前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與此同時社區的發展具有復雜也具有成長性,急需轉型。大數據的應用,能夠科學合理的規劃好小區。
❷ 用大數據打造「三共」社會治理格局
用大數據打造「三共」社會治理格局
近些年來,社會變遷使得我國社會治理創新面臨多重挑戰,大數據思維可以促進整體性治理、精準化治理和參與式治理,提升我國社會治理的水平。我國各級政府的治理手段越來越依靠以雲端存儲為載體的大數據平台,民眾生活也越來越依賴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智慧化終端,大數據平台的建構越來越成為社會治理必不可少的一環。政府要不斷增強大數據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的優越性,通過建構多種模式的大數據社會治理平台加以實現。
其一,需求導向模式。即從「用戶」出發來構建大數據治理平台,「用戶」即普通民眾。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百姓美好生活需求是什麼、民眾的痛點在哪裡,成為大數據參與社會治理的前提。獲取「用戶」需求,仍需要諸如智庫等第三方社會主體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收集,並長期跟蹤獲得不斷變化的需求,為大數據社會平台提供准確的需求信息。獲知用戶需求後,政府和市場聯手搭建大數據社會治理平台,開發符合民眾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其二,政績評估模式。在當前我國行政體制的運轉模式下,社會治理的績效在相當程度上應體現為政府績效,要杜絕「唯GDP論」的考核方式,將大數據平台的搭建納入幹部考核范圍,敦促政府尋求建立科學、高效、易用的大數據平台。目前較為流行的是BOO(Building-Owning-Operation)模式,即各級政府根據當地情況提出建設要求,大數據公司依託專業技術完成平台設計,社會主體按照實際需求進行運營評估。在這種模式下,政府不投入人力、不幹預運營、不主導評估、不獲得產品所有權,僅需為交付的產品買單而獲得使用權,不僅節省人力物力,而且讓專業人員運營平台更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
其三,市場運營模式。構建大數據平台是一個共建共治共享的工程,它的建設成敗在於社會是否有活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在市場運營模式中,政府和社會主體分別提出需求,通過大數據公司的市場化創建與運營,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促進供需方進行公平交易,為頂層制度設計和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保證,實現收支平衡的大數據平台常態化運轉。例如目前走在互聯網技術創新前沿的BAT(網路、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正立足既有資源再創新,利用企業自身力量推出大數據的治理平台,推動政務服務便利化。
目前我國大數據推動社會治理創新還剛剛起步,對社會治理創新未能發揮真正的引導作用。而大數據的開放精準運用,必定會將社會引向共治共享。這需要突破以下瓶頸:
打破「數據孤島」,完善大數據基礎建設,由政府、市場和社會多主體共建大數據治理平台。由於收集技術和制度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政府數據的調查、編碼和存儲的科學程度並不高;政府部門條塊分割,形成「數據孤島」,許多政府公共信息仍處於零散、分割、封閉狀態;政府主導建立大數據治理平台缺乏其他主體參與,完全依靠政府力量往往難以完成或者效率不高。此外,大數據前提是統一、連接和共享。政府部門之間要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和「自我保護主義」,通過規范政府數據採集的標准、建設統一的政府大數據中心,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和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等領域數據向社會開放。除了打通政府各個部門和條塊,還需要政府、市場及社會的共同參與構建大數據治理平台。目前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成為收集大數據的先頭兵。社會民眾也在生產大量數據,如社區居民通過互聯網互動就是大數據的生成過程。因此要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開發利用,形成優勢互補、多元參與、開放競爭的發展格局。
運用大數據思維,深入挖掘大數據,多方低成本使用此平台的大資料庫及分析成果推進社會治理。「大數據」真實價值隱藏於各種各樣、毫無規則的數據之下,要發掘數據背後的價值並真正加以利用,才是大數據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關鍵。建立大數據社會治理平台仍是第一步,不解決好應用和服務的問題,重金打造的開放大數據平台很容易「空心化」,難以對社會治理和社會福祉產生應有的支持。從大數據社會治理平台上,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各類社會治理主體可以低成本地通過獲取、存儲、管理、分析等手段,將具有海量規模的大數據變成活數據,並廣泛應用於社會治理領域,服務不同社會群體。
全面提升共享意識,助力治理能力升級,引導由此形成的福利增值和精神歸屬。大數據的平等、開放和共享,與社會治理共享共融的本質有共通之處,政府利用大數據的契機,在全社會形成共享的精神:引導各類社會主體整合和開放數據,形成政府信息與社會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數據治理平台,構建民主開放的社會氛圍;引導基層民眾參與社會協商、社區自治,促進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協同和合作;引導社會和民眾尊重規則、秩序、信用等,培育全社會的公共文明和契約精神
❸ 採集分析數據 大數據如何助力社會治理
採集分析數據 大數據如何助力社會治理
「大數據」曾經是個大眾眼中頗有距離感的專業詞彙,可是這幾年「大數據」成了人們身邊的高頻詞彙:當你上網購物時,平台總能准確推薦你想要的商品;當你下載某款APP或者打開某個程序,總要你點擊同意那些冗長的隱私條款;甚至當你使用不同賬號享用同樣服務時,居然發現可能遭遇了「大數據殺熟」……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治理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大數據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打開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同時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毫無疑問,大數據正在塑造未來的樣貌,那麼大數據將可能在哪些方面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採集分析數據:提前化解風險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很多苗寨,這里僅50戶以上的木質連片村寨就達3922個,木質農房達88萬棟。不過,隨著當地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電氣火災也迅猛抬頭,而為了有效預防火災,當地把眼光投向了「大數據」。
記者在黔東南州的西江千戶苗寨看到,這里家家戶戶都在總進線處安裝了一個滅弧型電器保護裝置。「這些保護裝置同時也是農村電氣火災監控大數據平台的感知模塊。」當地工作人員打開其手機上一款名為「電丁丁」的APP介紹,大數據中心全天候採集農戶用電數據,一旦發現其家中用電數據異常,系統會自動通過手機APP發出預警,通知工作人員上門檢查處理。不僅如此,大數據中心針對區域用電數據會生成日報、周報和月報表,分析用電規律,評估安全系數,為預判電器火災風險、精準指導農村電改提供大數據支撐。
「通過數據採集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把事後解決改成事先預測,將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預先監測到並且預解決。」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孟天廣表示,大數據將給社會治理方式帶來提升與改變。
這樣的例子,記者在深圳南山區也見到一例。2017年清明假期的一天下午,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人流監測預警系統突然發出預警,原來地形狹長的深圳灣公園短時間內因超量共享單車湧入擠占路面,造成了「毛細栓塞」,很可能發生踩踏。根據大數據提供的實時動態監測、人流趨勢分析、人群畫像分析等信息,當地公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很快就緩解了現場人流壓力,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事故。
「大數據不僅僅為政府的治理貢獻數據上的理念、資源、技術、對策,還解決了以前政府在傳統治理當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孟天廣認為,目前大數據在社會治理的應用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未來通過大數據來努力推動社會治理的網路化、智能化和系統化,最終可以有效解決政府治理精準化的問題。
政府數據共享:打破孤島效應
這幾年,通過簡政放權治理諸如「證明我媽是我媽」一類的奇葩證明取得實質性成效。之所以「奇葩證明」會有生存空間,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此前各部門因政務信息之間壁壘森嚴造成了「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為此,廣東梅州公安打造了一個「證明雲」,通過與20多個政府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使互聯網提供的電子證明與傳統證明具有同樣效力,成為了專門對付「奇葩證明」的利器。
通過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來解決「奇葩證明」的難題還只是小試牛刀,而將沉澱在政府手中的數據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將深刻引領帶動大數據創新應用和產業融合發展。專家介紹,例如空間地理數據的開放,可用於指導采礦、林業、農業、漁業、能源、航海、交通運輸等;氣象數據的開放,則可以加工用於指導農業生產、旅遊業、災難管理、保險業預測、環境評估等。
對此,早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就將「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與「穩步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納入到主要任務之中。其中,《綱要》還特別提到,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資源、農業、環境、安監、金融、質量、統計、氣象、海洋、企業登記監管等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政府數據開放到什麼地步,哪些數據集的數據應予開放,對不同數據集下的數據應如何歸類,目前多由相關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決定,欠缺整齊劃一的標准。」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表示,需要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范圍,健全完善政府數據開放的程序機制,界定政府數據開放的標准,「信息公開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開放政府數據還有不少具體工作有待推進。」
大數據營銷:提升效率防止濫用
今年以來「大數據殺熟」成了網路上的一個熱門詞彙,其意為,在互聯網上購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時,向老客戶顯示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高出不少。事件起因於一名網友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其長期在某網站預訂價格在380—400元之間的酒店房間,可實際價格只有300元上下,而且一旦使用朋友賬號查詢就會發現同一房間也顯示為300元左右。這條微博在網上發酵之後,許多人都紛紛曬出類似經歷的證據。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規研究中心主任阿拉木斯認為,在線下大家都認可諸如「砍價」這樣的議價行為,因而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交易價格成交也是商業慣例。然而,「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在於賣方可以通過掌握大數據做到對用戶更全面精細地了解和預測,但買方卻因為線上交易與日俱增的用戶黏性而導致很難真正「用腳投票」。「久而久之,自然會有自律不夠的商家,利用用戶的這種心理做些手腳。」阿拉木斯分析說。
如今,從網約車、共享單車,到電商購物、社交媒體,平台經濟已經成為社會治理中繞不開的話題。與此同時,眾多平台對海量用戶數據的收集、佔有,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大數據是否會被濫用的關注。
「僅僅是從經濟上判斷,數據被企業或者被平台所擁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李曉華研究員認為,零散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當這些數據匯聚起來,通過大數據的技術進行分析時才會產生價值。但與此同時,這些平台對數據的佔用還可能涉及個人信息泄露、數據權屬、數據交易、數據濫用等一系列問題,當數字經濟的發展中涉及諸如道德倫理、公平正義等價值判斷時,市場可能無法自發加以調整解決,這時候就需要盡快完善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
❹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_數據分析師考試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正在深度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大數據時代給社會治理提出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因此,應適應大數據時代社會需要,變革社會治理方式。推進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看,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深圳市福田區在運用大數據手段推進社會治理方式創新方面再一次走到了全國的前面,率先進行了探索,對於研究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深圳市福田區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實踐探索
大數據時代,只有讓政府以及各社會主體在合理共享各種最新數據的基礎上,發揮各自的優勢,深度挖掘數據的價值,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內容和機制上不斷創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和環境,才能不斷提高我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和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深圳市福田區充分認識基礎數據的重要性,在如何保證動態、精準、充分佔有基礎數據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和探索。
突出大數據理念
針對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的特點,深圳市福田區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方面,樹立大數據理念,推動智慧福田建設。
大數據應用的核心是數據處理。大數據應用要充分挖掘數據價值,進行深度應用。為此福田區提出實現「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的目標,以「采、用、享、碰、推、嵌」六個字來概括數據應用理念。
「采、用、享」是傳統的數據應用,是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次革命;「碰、推、嵌」是大數據時代的智能應用,是信息化建設的第二次革命,以「碰、推、嵌」的可視化倒逼「采、用、享」的進一步質量提升,指導前期系統的改造。其中「碰」即數據碰撞。如將街道計生執法、人民調解、安監執法、派出所接報的發案的出租屋,與未自主申報出租屋比對碰撞,推送給街道綜管執法人員,通過發現問題推動執法,推進自主申報工作。「推」即智能推送。如福田的智慧政務開發了智慧福田門戶APP和微信公眾平台,轄區居民只要安裝或關注,平台就會根據本人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自動推送服務信息。「嵌」即智能嵌入。如可以將業務辦理規則嵌入網格移動終端,如一旦採集滿足條件自動推送。
樹立「法治與證據」理念。大數據時代也是法制時代。改善大數據時代的社會治理,要進一步強化證據意識。福田區委、區政府強調提高社會治理能力要樹立「經濟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是證據社會,只有掌握了證據才能掌握主動權,才能解決問題」的理念,注重用證據來說話,用證據來講事實擺道理。同時強調收集證據不僅僅是政法部門的事,而是所有政府部門的事。
在智慧福田的建設過程中,福田提出了要實現信息證據化,既所有信息流程都要打標留痕,作為法定證據。通過法定簽名、電子攝像等形式確定辦事群眾的法律主體地位,確保主體合法化;按照法律規定履行告知義務,使辦事群眾了解法律政策,掌握審批流程,提前准備相關資料,確保審批主動化;通過「審批結果電子上傳—法律文書紙質確認—法律文書電子歸檔」的流程,確保群眾申請、政府告知、電子歸檔、法律文書等環節實現流程證據化,對於執法、管理或服務工作中產生的各類文書、資料,電子化保存、歸檔,一方面,節約成本,延長保存期限,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能長期保留證據,應對以後可能出現的申訴或投訴。
樹立「信息支撐」和「流程再造」理念。在智慧福田建設和社會治理創新過程中,福田區從一開始就注重頂層設計,由區委領導統一協調部署相關工作,尤其強調「信息支撐」即建立「數據集中採集、資源多方共享」的共建共享機制,按照無條件提供信息數據的要求,打破信息壁壘,打通部門循環,促進資源融合,實現智能共享,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細致的服務;強調「流程再造」理念,整合全區現有各方數據資源、社會服務管理資源,全面調研各層級、各部門的業務需求和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認真梳理各項業務工作的辦事流程、業務關聯、信息關聯,通過循環交換、智能推送,簡化程序、減少環節、再造流程,提升服務效能,方便群眾辦事。注重深度挖掘和發揮信息作用,並利用此機會進行政府各職能部門的業務流程再造。
構建電子政務應用體系
福田區委、區政府以深圳織網工程和智慧福田建設為契機,依託大數據系統網路,著力構建以民生為導向的完善的社會建設電子政府應用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業務流程再造,有效提高了福田區的行政效能和社會治理能力。
建設「一庫一隊伍兩網兩系統」。一庫即一個公共信息資源庫,主要由基礎信息庫、業務信息庫和主題信息庫構成。一隊伍即一支網格信息員隊伍。以社區為基礎劃分為若干個基礎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管理員,負責各類信息的採集。兩網即社會管理工作網和社區家園網。兩系統即綜合信息採集系統和決策分析支持系統。
建設「兩級中心、三級平台、四級庫」。這是智慧福田的重點建設內容。兩級中心即區管理運營中心和街道管理運營中心。三級平台即街道、社區、網格三級工作平台。四級庫即區、街道、社區、網格資料庫。主要目的是為「織網工程」綜合信息系統在福田區全區各層面、各單位、各系統全面開發利用提供系統支持和技術保障。
構建「三廳融合」的行政審批系統。「三廳融合」即全面改革全區辦證大廳運作模式,將區、街道行政服務大廳和網上辦事大廳三廳融合,打造「綜合受理、後台審批、統一發證、監督監管」的工作模式,實現所有審批事項「一網辦、一窗辦、一站辦」。其特點為:一是梳理審批權責清單。老百姓面對的只是辦事事由,只是綜合受理窗口和發證窗口,不再面對具體辦證部門。二是實行並聯審批。涉及多部門審批事項,按照「一門受理、抄告相關、同步審核、限時辦結」的原則,由政府內部進行「聯審聯辦」,並聯審批。三是實現即來即辦。凡是提交材料齊全、不需上會或專家評審、現場勘查的申請,一律即來即辦。四是實現全區通辦。轄區居民可不受時間地域限制,進行網上申報,並可在轄區范圍內任何受理點就近辦理事務。五是實現無紙化辦證。建設證照證件資料庫,智能比對,不再要求居民提供相關紙質證明和重復提供復印件,只需要提供身份證或法人機構代碼證就可以辦理,著力解決申報材料多、重復提交多等問題。
建設政務徵信體系。建設政務徵信體系是福田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務領域的積極探索。其主要內容為:政務誠信信息主題庫、政務誠信信息管理系統、政務誠信服務網站,以及配套制定的《政務誠信信息管理辦法》,即「一庫、一系統、一網站、一辦法」。其主要建設內容為:一是誠信管理規范。二是誠信信息收集。三是建立政務徵信信息查詢系統,提供誠信查詢服務。
通過大數據系統網路和電子政務應用體系建設,福田區全面梳理「自然人從生到死,法人從注冊到注銷,房屋樓宇從規劃、建設到拆除」全過程政府管理服務相對應的所有數據,為實現信息循環、智能推送提供數據規范和數據支持。並在信息資源融合共享的基礎上,廣泛進行部門業務工作需求調研,理清部門之間的業務關系和信息關聯,通過部門循環、信息碰撞、智能推送,再造工作流程,有效減少了工作環節,簡化了工作程序,提升了服務效能,方便了群眾辦事。同時隨著政務信息資源面向社會開放的逐步推進,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將可以合理使用不含隱私信息的基礎數據,為社會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增值服務。
找准流動人口自主申報切入點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口管理不斷遇到各種挑戰,日益成為社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深圳現有總人口1600多萬,其中戶籍人口310萬,流動人口1300多萬,是珠三角乃至全國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市,流動人口規模大、流動性高,具有人口總量多、農村戶口多、租房居住多、同鄉聚居多、無業人員多,年齡偏低、文化偏低,居住變化快「五多二低一快」的特點。深圳流動人口給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帶來巨大挑戰和壓力,使深圳較早面臨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人口服務與管理問題。為此,深圳把如何有效破解城市人口二元結構難題,使流動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建平安和諧社會,作為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首要任務。加強和改善流動人口管理成為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完善社會治理機制的重要切入點和抓手,通過大數據系統網路和電子政務應用體系建設,深圳市福田區在人口管理上創新性地開展了人口信息自主申報,使城區公民參與到人口信息採集工作當中,在提高信息採集效率的同時,促進了人口管理工作向社會治理方向改進。
統籌協調。福田區通過搭建信息自主申報服務平台,藉助全市「人、樓、房」資料庫和智慧福田資料庫為支撐,強化房屋分類分級分色管理、申報信息審核管理、派單跟蹤績效管理等三項管理,推送法律宣傳服務、簡訊提醒服務、上門辦證服務、數據共享服務等四種服務,實現了便捷申報、重點管控、減員增效、居民自治、數據安全五個目標。同時,通過強化宣傳推動和執法核查,實現居民遵守法律、自我管理和尊重誠信的社會氛圍,運用網格化、信息化和大數據理念,進一步提高社會管理精細化、數字化和動態化管理水平。
搭建平台。提供便民實用的申報平台。一是實現自動注冊批量推送;二是實現導航指引式操作,基層和群眾普遍反映良好,滿足了信息申報和管理需求;三是實現手機智能APP申報,群眾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鏈接到手機網頁視窗進行隨時、隨地申報;四是實現當事人只需錄入兩項信息便完成申報。同時,深圳市綜管辦向福田區提供深圳市近1億條歷史人口信息數據,用於自主申報的數據比對和信息遷移,實現了最大化的便捷申報。
信息申報。在人口信息自主申報過程中,福田區採取「大部分信息主動申報,少數信息上門採集核查」的運作模式。「主動申報、上門核查」,福田區將誠信申報的大部分信息直接入庫,綜管員只對部分存疑信息或未申報的人員上門核查。實行自主申報後,綜管員把更多精力用於對隱患、事件信息的重點採集和深化管理,並通過網格固化屬地管理和精細化採集,經過數據的比對分析,篩選防控對象、育齡婦女等重點人群,再由網格員有重點、有針對性上門採集、核實,確保糾紛、事件、計生等信息的獲取不受影響。
宣傳引導。在整個自主申報過程中,福田區充分運用報刊、電台、地鐵(公交)、高層樓宇等平台,以移動電視、展板以及宣傳折頁、海報等媒體介質,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宣傳,市民對自主申報工作的知曉率和配合度顯著提升,形成了自主申報的社會氛圍。
同時,為確保自主申報工作扎實推進,福田區通過敬告執法和聯動執法,大力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實現了自主申報「軟約束」和「硬約束」。一是開展敬告執法;二是建立「三聯執法」機制;三是開展專項執法行動。
強化監督。福田區通過建立健全指導督辦工作機制,強力推進自主申報工作的全面開展。一是建立兩級指導培訓工作機制;二是建立每周通報工作機制;三是實施約談推進工作機制;四是落實目標量化責任機制;五是建立獎勵激勵機制。
福田區多措並舉推進人口信息自主申報工作,在理念模式和可操作性上獨具特色,並經過一段時期的工作推進,取得突出成效。
深化民生微實事改革
城市社區治理創新是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支撐點,而社區治理創新的重點則是如何完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機制和渠道,如何提高社區居民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如何培育和提高社區居民社區自治的能力,只有社區居民才最了解本社區的情況和自身的需求與偏好,因此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激活社區居民自治是引導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是形成多元化社會治理格局不可或缺的內容。在探索社區治理創新,激活社區居民自治方面,深圳福田區通過開展「民生微實事」改革,以高效、快速解決百姓迫切需要、普遍關注的小事、急事、難事為切入點,創新性地走出一條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社區自治推進路徑。
「民生微實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福田區人大代表提出的由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建設社區居民普遍關心和迫切需要的民生小項目。「民生微實事」項目的特點是單個項目資金量少,都是群眾熱切希望解決的惠民小項目。內容主要涉及小區設施維護、環境改造、文化服務等群眾迫切需要的方方面面。福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這項改革,制定《福田區「民生微實事」改革項目工作指引》,同時把該項改革同2012年福田區創新推出的「居民議事會」項目相結合,實現了「以居民議事會為平台,以居民共同商議、集體決策實事項目為內容,以議事規則為保障」的「平台+內容+制度」的系統整合。「民生微實事」改革的所有微實事項目均來源於居民群眾,並經居民議事會全體成員民主投票決議之後,按照「三議三公開」的原則組織實施。「三議」指項目由社區居民提議,街道黨工委組織工作站、居委會、群眾、專家商議,居民議事會決議;「三公開」是指決議結果公開、實施過程公開、實施結果和評價公開,充分發揮居民決議作用。以上措施有效激發了轄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服務事務的熱情,發揮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民主自治權利。
通過實施「民生微實事」改革,福田區一方面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效能,提升社區居民滿意度,改善了黨群關系,另一方面有效激活了社區居民自治管理活力,培育了社區自治能力。福田區的「居民議事會」平台本身聚集社區各類組織、精英、賢達、戶籍和非戶籍居民代表,是社區居民充分表達民意的基礎平台。而2014年的「民生微實事」改革項目讓這一民主平台更接地氣、更有內涵、更具活力。
「民生微實事」改革項目,是福田區一場解決好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嘗試。福田區蓮花街道從「小事」入手,不斷以問題為導向、需求為導向、實干為導向、責任為導向,創新社區管理模式,通過打造黨群「互動圈」、民生「服務圈」、基層「法治圈」、居民「自治圈」,構建了上下互動、黨群互信、同心同德、人人參與、鄰里和睦的社區「生態系統」。
福田區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經驗啟示
福田區利用織網工程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契機,把新技術應用與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相結合,對房屋管理、人口管理、社會參與機制等積極探索,其所取得的經驗,對研究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理念更新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前提
當今時代,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信息化和網路概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給社會和人民群眾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傳統的城市管理、居民服務和社會管理模式也必須通過改革實現重大創新,才能及時響應和滿足大數據時代社會各個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需要。深圳市福田區的實踐表明,深刻領會正確先進的大數據相關理念,對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實現推進社會治理機制創新、促進社會治理實現管理精細化、服務智慧化、決策科學化、品質高端化,具有重要作用。
掌握基礎數據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基礎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所需的數據和信息迅速增長,各項社會建設工作的開展、各種社會治理方式的創新和各種公共服務的提供都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與信息。如果沒有掌握大量的基礎數據與信息或者政府掌握的信息與數據不能及時更新,政府和各個社會主體就不能真正及時了解社會的各種需求,也無法規劃和選擇合理的提供服務的路徑與方式。
為及時精準掌握全市社區基礎數據,深圳市在全市實施「織網工程」,自2013年年底開始全面開展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主要內容是:按照「屬地管理、街巷定界、規模適度、無縫銜接、動態管理」的原則,將城市社區劃分為一定數量的基礎網格,作為社區服務管理的基本單元和相關職能部門實施網格管理的對接基礎。
一是科學劃分社區基礎網格,至2014年5月底,全市共劃分社區基礎網格16417個。二是為規范基礎信息採集行為、統一信息採集項目,開發社區綜合信息系統終端採集軟體,積極探索社區基礎數據採集、傳輸、分流、清洗、二次應用的方法和經驗。三是協調設立市、區網格管理機構。四是積極穩妥地推進網格管理隊伍整合,按照「一格一員、采辦分離」原則,對網格員進行定崗定責,統一採集網格內實有人口、實有法人、實有房屋(城市部件)、實有事件(矛盾糾紛和隱患問題)信息,提供給全市公共信息資源庫。五是組織開展PDA採集信息。各區按照核定的網格員數量,逐步落實PDA設備選型和招標采購,網格員利用手持移動PDA設備和身份證讀卡器,直接在現場採集、錄入、上傳人口信息。增強信息採集的實效性,而且提高了信息採集質量,特別是照片上傳率、人口信息要素完整率明顯提升。
流動人口管理是大數據時代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有效抓手
現代社會是高風險社會,社會越發展,社會系統越復雜,系統也越發脆弱。社會的許多風險是隱形或潛伏的,並且風險的爆發具有不可預測和不確定性。而在全球化時代和信息時代,人員、信息、資本、資源的跨區域流動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風險的傳播和擴大。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快速發展,中國社會已經由一個低流動性社會發展成為高流動性社會,人口在不同地區之間流動的規模不斷增大。人口流動規模及由其帶動的社會資源流動規模擴大帶來的社會流動性的大幅增加,強化和放大了各種社會風險,給社會治理工作帶來無法迴避的巨大挑戰。
進入大數據時代,一方面,流動人口的規模更大,流動性更高,給社會治理帶來更大的挑戰。另一方面,新技術的採用、對數據價值的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應用、理念的更新、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業務流程再造、新參與渠道的不斷擴展也為流動人口管理工作效能提升和社會治理能力提高提供了重要契機和可能。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的主要區別在於,管理偏重於政府的主體作用,治理則注重多元主體的共同作用。社會治理的創新和改善,離不開各種社會主體的對社會治理共同參與,而完善流動人口對社會治理的參與機制和參與方式,擴展流動人口參與渠道是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治理能力,完善治理機制的重要內容。
出租屋管理是聯結高流動性社會中社會治理各個方面的關節點。大數據時代,社會也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在高度流動的人流、信息流、資本流和物流中,物業或房屋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社會治理的對象主要是人和各個社會主體,而任何人口的流動過程或者法人的變更過程都離不開居住地或注冊地的變動。因此,加強出租屋管理是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強化流動人口管理的重要途徑。2007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房屋編碼制度。按照一戶一碼、統一編號的原則,對所有房屋包括合法和違法建築分別設定了唯一的房屋編碼,實現實有房屋全覆蓋,並製作房屋電子地圖。房屋編碼實行動態管理,房建設碼、房拆取消、定期普查、及時更新,房屋編碼不僅是出租屋登記管理的重要依據,而且逐步應用到居住證發證、門樓牌管理和城市管理的其他方面。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關鍵
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充分運用大數據系統,提升政府便民服務水平,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至關重要。從福田區的實踐來看,從全員上門採集到有針對性上門核對,更多體現政府從「重管理」到「重服務」理念和行動的真實轉變,核對信息的服務模式更容易讓市民接受,也避免了重復擾民現象。另外,申報的數據通過與智慧福田綜合資料庫的碰撞,將實現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大廳和辦事窗口之間數據的隨機調用,市民在任何一個就近的辦事窗口都可以利用申報的數據辦理居住證、子女入學、計劃生育、高齡補貼等業務,減少了大量紙質材料的提交、審核,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從社區居民密切相關「小事」切入,能夠有效推進我國的城市社區治理從政府管理向社區居民自我治理轉變,有利於為社會治理構建最為堅實的民意和群眾基礎。
同時,政府從上戶全員採集信息到大部分信息主動申報的模式轉變,政府把有限的資源用於對少數重點人群的管理,使政府資源的配置更趨合理,實現了由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另外,自主申報不再是人海戰術的上戶採集,只需對自主申報的信息開展有針對性上戶核查和上門服務,各街道把釋放出來的人力、財力用於民生服務和穩定隊伍、優化結構,調動了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實施自主申報後,全區綜管員配備減少11%,減員增效初步顯現。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❺ 大數據運用 社會管理精準度更高
大數據運用 社會管理精準度更高
大數據在社會管理中有什麼用?答案在越來越多的實際應用中不言自明。一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管理部門能夠「摸清家底」;二是多個工作流程可以由信息系統自動完成,有利於提高效率;三是讓老百姓通曉信息,享受更加高效、公正、透明的服務。
此外,大數據對社會管理創新還有更深層面的意義。在采訪中,有代表委員講了這樣兩個故事。一個是關於兩項「風馬牛不相及」的數據—城市等高線和孤寡老人住址。但是整合了這兩項數據後,一旦遇到暴雨內澇,就可以馬上知道哪些老人家裡進了水,需要幫助。第二個則關於公廁。對某一地區的公廁每天的使用頻率進行分析,就能迅速判斷出這一地區的流動人口數量是否發生了變化。
事情雖小,卻表露出大數據給我們生活帶來的開創性變化。通過大數據,可以幫助人們找到數據之間的關聯性,提高政府部門的協同能力與辦事效率,讓社會管理更精準。從這一點來看,與其說大數據是為社會管理者們提供了強大的工具,不如說它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管理的思路:從「經驗治理」轉向「科學治理」,真正實現「智能社會」和「智慧城市」。
正因如此,社會管理部門在使用大數據時,需要徹底改變觀念,打破條塊分割的思維定式,從全局出發,放眼於長遠,並且探索建立多種數據模型,真正把握數據間的關系,避免被「數據雜訊」拉入歧途。同時,還要積極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與企業合作進行數據開發,挖掘數據價值。
❻ 以大數據打造社會治理新模式
以大數據打造社會治理新模式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大數據部署,深化大數據應用,已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推動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和必然選擇。
《綱要》提出,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大力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開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島,推進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增強政府公信力,引導社會發展,服務公眾企業;以企業為主體,營造寬松公平環境,加大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推進數據匯集和發掘,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促進大數據產業健康發展;完善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科學規范利用大數據,切實保障數據安全。《綱要》明確,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在未來5至10年打造精準治理、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建立運行平穩、安全高效的經濟運行新機制,構建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務新體系,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驅動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興繁榮的產業發展新生態。
《綱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務。一要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動政府部門數據共享,穩步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統籌規劃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宏觀調控科學化,推動政府治理精準化,推進商事服務便捷化,促進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快民生服務普惠化。二要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新興業態,助力經濟轉型。發展大數據在工業、新興產業、農業農村等行業領域應用,推動大數據發展與科研創新有機結合,推進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大數據產品體系,完善大數據產業鏈。三要強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健康發展。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強化安全支撐。《綱要》還明確七方面政策機制。一是建立國家大數據發展和應用統籌協調機制。二是加快法規制度建設,積極研究數據開放、保護等方面制度。三是健全市場發展機制,鼓勵政府與企業、社會機構開展合作。四是建立標准規范體系,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准制定工作。五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推動建設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示範工程。六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建立健全多層次、多類型的大數據人才培養體系。七是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建立完善國際合作機制。
《綱要》要求,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真落實各項任務,共同推動形成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共用和大數據產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格局。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以大數據打造社會治理新模式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❼ 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應用實踐
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應用實踐
交通擁堵一直是令城市管理者十分頭疼的難題。為緩解交通擁堵,利用信息技術是其中的新方向之一。2012年IBM的研究者與法國里昂市合作開發了一套緩解道路擁堵的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優化器」,通過整合、分析市政網路現有交通數據以及來自社交媒體的新數據來醫治交通頑疾。這只是運用大數據來解決社會治理難題的一個初級案例,不遠的將來,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社會決策與治理,有可能成為政府行使職能的常態。大數據技術為社會治理帶來新機遇社會治理是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事務進行的組織、協調、指導、規范、監督的過程。它涉及合理有效配置社會資源,比如提供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保障社會公平與公正;涉及通過行政及司法手段保障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而社會治理目標的實現,是以掌握治理對象的狀況及其外部環境的信息為前提的。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急劇發展變化的社會,對於包括人、財、物、事等在內的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管理信息需求,與當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不期而遇。創新社會治理,是我國應對社會轉型、化解社會矛盾、協調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針對目前社會治理領域普遍存在的服務理念滯後、決策機制不夠科學、部門協作亟須加強、工作方式待改進與工作效率求提升等問題,大數據技術從認識、理論、方法、實踐和效果評估等方面都能給人以啟發。大數據技術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快速收集與挖掘、及時研判與共享,成為支持社會治理科學決策和准確預判的有力手段,為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治理創新帶來了機遇。大數據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應用實踐建立大數據中心,及時搜集、實時處理數據信息,為科學決策提供堅實基礎。政府部門是社會治理的主導者,在出台社會規范和政策時,依賴大數據進行分析,可以減少因缺少數據支撐而帶來的偏差,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實踐中,浙江法院系統通過建立全國法院案件信息資料庫,及時、全面、准確地採集反映案件及其審理過程情況的各類信息,為加強對辦案的全流程監管,實現科學分類、多元檢索和海量數據的分析比對奠定了基礎。打造大數據電子政務平台,暢通利益訴求與溝通渠道,建立主動應對的社會治理模式。大數據分析注重用戶行為的分析和反饋,通過網上辦事、區域聯動、資源共享的電子政務平台和網格化社會管理體系,促進政府和公眾互動,獲取公眾行為的大數據並加以分析,可以更加及時地發現社會矛盾和問題,將過去政府被動應對問題轉變為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治理模式。對社會大數據進行歷時性和實時性分析,加強社會風險控制,提高政府預測預警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無論是對現實社會各行業的運行監控,還是對網路虛擬社會的治理,都可以基於歷時和實時的大數據分析,密切掌握市場調節失靈、社會秩序與穩定受到威脅等需要社會治理介入的節點或情況,這對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社會應急管理體制等具有重要作用。積極發展大數據技術創新社會治理制定大數據國家戰略,加強頂層規劃和設計,打造「數據中國」。大數據將成為引領未來科技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麥肯錫的大數據研究報告稱,大數據是國家和地區發展的主要指標,已經滲透到金融、健康、住房、交通、教育等重大民生領域,正在影響著企業的決策和國家發展的戰略部署。國際上,美國、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先後出台大力發展大數據技術的相關政策,日本和韓國也積極付諸大數據技術的實踐。我國廣東、上海、山東、浙江等部分經濟發達地區也已先後啟動大數據行動計劃或成立大數據聯盟,以促進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數據技術發展既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需要,也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我國從國家層面設計大數據發展戰略,做好頂層設計,引導和推動各領域、各行業對大數據的研究和利用。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社會應用,促進數據驅動的社會決策和治理常態化。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是大數據技術應用的載體,大數據本身也將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大數據中心和數據應用平台建設的水平,決定了大數據時代的數據能否被有效收集、分析、挖掘和應用。這些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與國家信息化建設相融合,以政府為主導、技術型企業為主力、公眾參與為紐帶,形成覆蓋有線與無線互聯網、各種社交網路、各種使用終端在內的社會化統一數據平台,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治理難題;針對不同社會細分人群,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和管理。同時建立資料庫資源的共享和開放利用機制,不僅打破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孤島」現象,也加強政府與社會公眾間的互動反饋,不斷擴大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應用,使數據驅動的社會決策與科學治理常態化。建立數據使用規范,規避大數據的使用風險。技術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大數據的收集和使用可能涉及國家信息安全和公民隱私等,需要在立法層面明確大數據採集和使用的原則。大數據平台本身的安全性也應引起重視,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制定大數據技術標准和運營規范,重視大數據及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加強對重點領域敏感數據的監管。應當採取必要措施,構建大數據良性生態環境,調動全社會積極、有序地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創新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