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喚醒「沉睡」的科學大數據 蘊藏巨大價值
喚醒「沉睡」的科學大數據 蘊藏巨大價值
大數據時代,正在以一種不可阻擋的態勢到來。
近日,國務院印發並對外公布《關於促進大數據發展的行動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這意味著國家層面對於大數據的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時,大數據相關產業也必然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期。
作為大數據的一個分支,科學大數據無疑有著獨特性。來自科研領域的大數據如何走向社會化?科學家累積的數據能否成為產品?如何加速科學大數據的轉化?在日前舉辦的2015科學數據大會上,與會專家就此進行了探討。
科學數據蘊藏巨大價值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似乎超出人們的想像。而數據累積與增長的速度,也似乎超出人們的預估。
中科院院士郭華東介紹說,谷歌每天的運算數據是20PB(1PB為1拍位元組,等於250位元組),歐洲核子中心每天產生的數據量約有15PB,而全球變化數據量在2030年預計達到350PB。
科學數據蘊藏著巨大價值。例如,從海洋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等獲得的空間地球大數據,在保護生態環境、評估土地資源、預防自然災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再比如,中科院寒旱所在我國寒區旱區開展了長達數十年的研究,並由此積累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政府、企業有著巨大價值。
中科院寒旱所寒區旱區科學數據中心副主任張耀南介紹說,目前寒旱所部署在全國的觀測點有5萬多個,覆蓋國土面積的近2/3,在寒旱區冰川、凍土、積雪、沙漠、高原大氣、生態環境、水文土壤及內陸河流域等方面積累了相當可觀的數據量。但「如何讓科學數據社會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亟待探索」。
國際數據公司的統計顯示,中國目前擁有的數據量佔全球的14%,但數據利用率不到0.4%。大量數據仍在「沉睡」,未能充分發揮自身價值。
繞不開的障礙
對於科學數據的社會化,科學家不是沒有做過努力。比如,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成立了中科遙感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遙感),旨在加速推進中科院遙感與空間信息技術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並向外界提供大數據相關服務。
然而,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究員、中科遙感總裁任伏虎表示,出於行業保護、政策因素等原因,目前科學數據的開放程度還不夠,這影響了其社會化進程。
此外,雖然科學數據大多由科學家提供,但科學數據的產生與累積離不開國家科技計劃、基金項目的支持。這就導致了一個現實問題:科學數據一旦開放共享產生價值,其獲得收入的分成情況不好處理。錢到底是給科學家個人,還是給政府,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而科學家一旦不能獲得適當收入,其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長期在中科院從事信息化工作的研究員吳鈺表示,目前材料基因組研究已經獲得一定程度的進展,這就是科學數據開放利用的成果。但不能因此忘記開放中的風險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不能忽視,一些數據的泄漏會產生嚴重後果。不過,我們也無須過分害怕這個問題」。
主動擁抱市場
科學數據的社會化無疑是大勢所趨。那麼,怎樣為其提供「加速度」呢?
「毫無疑問,科學數據要主動擁抱市場。科研人員提供的數據要瞄準企業需求。」任伏虎表示,同時要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讓科學家獲得收益。
復旦大學教授朱揚勇也表示,只要社會有需求,科學數據就可以交易;只要交易,就能產生價值。至於科學家的收益問題,可參照專利轉讓的做法,通過技術入股方式,讓科學家、機構從企業獲得合理報酬。
吳鈺則認為,要加速推動科學數據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動力,讓科學數據在智能製造、生物技術等領域大有可為。「至於讓科學數據的價值得到體現,在政府層面,可考慮建立相應的政府采購制度,讓政府購買服務。」
張耀南表示,在科學數據社會化的具體過程中,專業人才不能缺位。科學數據的來源相對比較狹窄,社會各界此前較少了解科學數據的社會、經濟效應。因此,需要專門人才進行科學數據社會化的推介工作。「總之,必須重視科學數據的科普與營銷工作。」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喚醒「沉睡」的科學大數據 蘊藏巨大價值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② 中科院寒旱所怎麼樣
這個所比較有錢,和北京的比,項目經費相對比較多。
同意樓上的說法,如果你非211大學,但是是名師的徒弟,還是可以考慮一下吧
科研怎麼說呢,只有是院士的研究所,博士生,肯定能「吃飽飯」的,前途也光明。
現在在做百人計劃,也不是沒有希望。
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