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數據分析:從感性決策到理性決策
大數據分析:從感性決策到理性決策
自人類有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樣積累如此多的數據,也從未如此繁重的數據分析工作。我們都知道,挖掘大數據背後的價值能給的決策帶來預測和指導,但是如何挖掘數據、掌控數據,就成了擺在眼前的難題,
價值隱藏於數據之後
在商業活動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大量的數據。但大多數時候,這些數據是零散的、不規律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原始數據。原始數據本身並不具備價值,需要對其進行整合和進一步處理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數據。
無數案例的經驗告訴我們,具有決策指導意義的數據就隱藏在這些看起來雜亂無章的數據之中。大數據對於未來的預見性和科學性使得這些數據具有價值,我們分析大數據其實就是想要得到能夠「預見未來」能力。
大數據分析與科學決策
在過去的商業決策中,管理者憑借自身的經驗和對行業的敏感來決定企業發展方向和方式,這種決策有時候僅僅參考一些模糊的數據和建議。而大數據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讓人們找到了一條新的科學決策之路。
大數據主義者認為,所有決策,都應當逐漸摒棄經驗與直覺,並且加大對數據分析的倚重。相對於全人工決策,科學的決策能給人們提供可預見的事物發展規律,不僅讓結果變得更加科學、客觀,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決策者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
大數據分析工具,科學決策指南針
在大數據分析工具出現之前,參與決策指導的數據一般都是人工分析得出的。科學的決策需要科學的數據,人工分析數據並不能保證數據的絕對真實和客觀。這意味著在大數據分析工具的使用中,數據必須確保真實與可靠。
國內有些數據分析工具在性能上已經能比肩國外同類技術。國雲數據的新銳產品大數據魔鏡,作為國內領先的數據分析工具,能為用戶提供完整的數據分析。隨著數據市場和雲BI等功能的開放,大數據魔鏡有望成為新的數據分析平台。
大數據價值體現在服務人類,大數據和大數據分析工具都是為人服務的,這在大數據魔鏡的功能中被體現地淋漓盡致——人性化、智能化服務於用戶。數據分析工具的作用取決於人們的需要,而不是數據本身。
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我們將會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也會越來越清晰地認識人類自身。而大數據分析工具,就是探索大數據與現實世界之間聯系的放大鏡和啟明燈!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分析:從感性決策到理性決策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❷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概念的橫空出世,有賴於短短幾年出現的海量數據。據統計,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數據都是最近幾年才產生的。當然,海量數據僅僅是「大數據」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具備4個「V」的特徵,大數據的定義才算完整,而價值恰恰是決定大數據未來走向的關鍵。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的發展需要三個必要條件:數據源、數據交易、數據產生價值的過程。近年來,社交網路的興起、物聯網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誕生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源,奠定了大數據發展的基礎。大數據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則是大批專業級「數據買賣商」的出現,以及圍繞數據交易形成的,貫穿於收集、整理、分析、應用整個流程的產業鏈條。大數據發展的核心,則是使用戶從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中獲得了新的價值,數據價值是帶動數據交易的原動力。
IBM、甲骨文、SAP近年紛紛斥巨資收購數據管理和分析公司,在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帶動下,數據分析技術日漸成熟。2013年6月,愛德華·斯諾登將「棱鏡計劃」公之於眾,「棱鏡門」事件一方面說明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熟;另一方面也佐證了現在阻礙大數據發展的不是技術,而是數據交易和數據價值。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雲計算的落地,雲計算的部署完成又反過來加大了市場對數據創造價值的期待。大數據概念提出之後,市場終於看到了雲計算的獲利方向:各地的一級系統集成商與當地政府合作,建雲數據中心;各大行業巨頭在搭建各自行業的雲平台;IT巨頭想盡辦法申請中國的公有雲牌照。大數據促成了雲計算從概念到落地。藉助於智慧城市概念的普及,雲計算基礎設施已基本准備就緒,一方面完成了大數據應用的硬體基礎;另一方面迫於回收雲計算投資的壓力,市場急需應用部署,大數據恰如雪中送炭,被市場寄予厚望。
現在,問題的核心指向了「數據如何創造價值?」
整合與開放是基石
大數據服務創業公司Connotate對800多名商業和IT主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0%受調查者稱:「目前就說這些大數據投資項目肯定能夠帶來良好回報尚為時過早。」之所以如此,是由於當前大數據缺乏必需的開放性:數據掌握在不同的部門和企業手中,而這些部門和企業並不願意分享數據。大數據是通過研究數據的相關性來發現客觀規律,這依賴於數據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數據如何做到共享和開放,這是當前大數據發展的軟肋和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2012年美國大選,奧巴馬因數據整合而受益。在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中有一個神秘的數據挖掘團隊,他們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幫助奧巴馬籌集到10億美元資金;他們通過數據挖掘使競選廣告投放效率提升了14%;他們通過製作「搖擺州」選民的詳細模型,每晚實施6.6萬次模擬選舉,推算奧巴馬在「搖擺州」的勝率,並以此來指導資源分配。奧巴馬競選團隊相比羅姆尼競選團隊最有優勢的地方:對大數據的整合。奧巴馬的數據挖掘團隊也意識到這個全世界共同的問題:數據分散在過多的資料庫中。因此,在前18個月,奧巴馬競選團隊就創建了一個單一的龐大數據系統,可以將來自民意調查者、捐資者、現場工作人員、消費者資料庫、社交媒體,以及「搖擺州」主要的民主黨投票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不僅能告訴競選團隊如何發現選民並獲得他們的注意,還幫助數據處理團隊預測哪些類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種特定的事情所說服。正如競選總指揮吉姆·梅西納所說,在整個競選活中,沒有數據做支撐的假設很少存在。
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將「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一個國家擁有數據的規模和運用數據的能力將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之一就是實現數據的集中共享。
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和相關商業環境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軟體開發者」正在利用跨行業的大數據平台,打造創新價值的大數據應用,而且這一門檻正在不斷降低。因為首先,數據擁有者能夠以微乎其微的成本獲取額外的收入,提高利潤水平;其次,大數據設備廠商需要應用來吸引消費者購買設備,發展合作共贏的夥伴關系勢必比單純銷售設備要有利可圖,一些具有遠見的廠商已經開始通過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入股等方式來扶持這些「軟體開發者」;第三,行業細分市場的數據分析應用需求在不斷加大,對於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來說,創新型的行業數據應用開發者必將是未來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中最為活躍的部分。
未來,有三種企業將在」大數據產業鏈「中處於重要地位:掌握海量有效數據的企業,有著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企業,以及創新的「軟體開發者」。社交網路、移動互聯網、信息化企業、電信運營商都是海量數據的製造者,Facebook公司手中掌握著8.5億用戶,淘寶注冊用戶超過3.7億,騰訊的微信用戶突破3億,這些龐大用戶群所提供的數據,正在等待時機釋放出巨大商業能量。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Facebook、騰訊、電信運營商等海量數據持有者或者自我延伸成為數據分析提供商,或者與IBM、ZTE等企業密切對接成為上下游合作企業,大數據產業鏈將在某個爆發時點到來之際,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成長壯大。
警惕大數據的危害
大數據時代,傳統的隨機抽樣被「所有數據的匯攏」所取代,人們的思維決斷模式,已可直接根據「是什麼」來下結論,由於這樣的結論剔除了個人情緒、心理動機、抽樣精確性等因素的干擾,因此將更精確、更有預見性。不過,由於大數據過於依靠數據的匯集,一旦數據本身有問題,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大數據」,即因為數據本身的問題,而導致錯誤的預測和決策。
大數據的理論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針」,而如果「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針」呢?過多但無法辨析真偽和價值的信息和過少的信息一樣,對於需要作出瞬間判斷、一旦判斷出錯就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情況而言,同樣是一種危害。「大數據」理論是建立在「海量數據都是事實」的基礎上,而如果數據提供者造假呢?這在大數據時代變得更有害,因為人們無法控制數據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見。擁有最完善資料庫、最先接受「大數據」理念的華爾街投行和歐美大評級機構,卻每每在重大問題上判斷出錯,這本身就揭示了「大數據」的局限性。
不僅如此,大數據時代造就了一個資料庫無所不在的世界,數據監管部門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責任:如何避免數據泄露對國家利益、公眾利益、個人隱私造成傷害?如何避免信息不對等,對困難群體的利益構成傷害?在有效控制風險之前,也許還是讓「大數據」繼續待在籠子里更好一些。
大數據的經濟價值已經被人們認可,大數據的技術也已經逐漸成熟,一旦完成數據的整合和監管,大數據爆發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選好自己的方向,為迎接大數據的到來,提前做好准備。
❸ 如何統計和分析利用網路大數據
如何統計和分析利用網路大數據?
大數據給互聯網帶來的是空前的信息大爆炸,它不僅改變了互聯網的數據應用模式,還將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深處在大數據時代中,人們認識到大數據已經將數據分析的認識從「向後分析」變成「向前分析」,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但同時大數據也向我們提出了數據採集、分析和使用等難題。在解決了這些難題的同時,也意味著大數據開始向縱深方向發展。
一、數據統計分析的內涵
近年來,包括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在內的IT通信業迅速發展,數據的快速增長成了許多行業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和寶貴機遇,因此現代信息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事實上,大數據改變的不只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模式、企業運作和經營模式,甚至還引起科學研究模式的根本性改變。一般意義上,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常規機器和軟硬體工具對其進行感知、獲取、管理、處理和服務的數據集合。網路大數據是指「人、機、物」三元世界在網路空間中彼此交互與融合所產生並在互聯網上可獲得的大數據。
將數據應用到生活生產中,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或企業對信息作出比較准確的判斷,以便採取適當行動。數據分析是組織有目的地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並使之成為信息的過程。也就是指個人或者企業為了解決生活生產中的決策或者營銷等問題,運用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的過程。所謂的數據統計分析,就是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在以往的市場調研工作中,數據統計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挖掘出數據中隱藏的信息,但是這種數據的分析是「向後分析」,分析的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而在大數據中,數據的統計分析是「向前分析」,它具有預見性。
二、大數據的分析
1.可視化分析。
數據是結構化的,包括原始數據中的關系資料庫,其數據就是半結構化的,譬如我們熟知的文本、圖形、圖像數據,同時也包括了網路的不同構型的數據。通過對各種數據的分析,就可以清晰的發現不同類型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包括反映表徵的、帶有普遍性的廣義型知識;用於反映數據的匯聚模式或根據對象的屬性區分其所屬類別的特徵型知識;差異和極端特例進行描述的差異型知識;反映一個事件和其他事件之間依賴或關聯的關聯型知識;根據當前歷史和當前數據預測未來數據的預測型知識。當前已經出現了許多知識發現的新技術,其中之一就是可視化方法。數據可視化技術有3個鮮明的特點:第一,與用戶的交互性強。用戶不再是信息傳播中的受者,還可以方便地以交互的方式管理和開發數據。第二,數據顯示的多維性。在可視化的分析下,數據將每一維的值分類、排序、組合和顯示,這樣就可以看到表示對象或事件的數據的多個屬性或變數。第三,最直觀的可視性特點。數據可以用圖像、曲線、二維圖形、三維體和動畫來顯示,並可對其模式和相互關系進行可視化分析。
2.數據挖掘演算法。
數據挖掘是指資料庫中的知識發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89年美國底特律市召開的第一屆KDD國際學術會議上,而第一屆知識發現和數據挖掘(DataMining,DM)國際學術會議是1995年加拿大召開的,會議上將資料庫里存放的數據生動地比擬成礦床,從而「數據挖掘」這個名詞很快就流傳開來。數據挖掘的目的是在雜亂無章的資料庫中,從大量數據中找到有用的、合適的數據,並將其隱含的、不為人知的潛在價值的信息揭示出來的過程。事實上,數據挖掘只是整個KDD過程中的一個步驟。
數據挖掘的定義沒有統一的說法,其中「數據挖掘是一個從不完整的、不明確的、大量的並且包含雜訊的具有很大隨機性的實際應用數據中,提取出隱含其中、事先未被人們獲知、卻潛在有用的知識或模式的過程」是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事實上,該定義中所包含的信息——大量真實的數據源包含著雜訊;滿足用戶的需求的新知識;被理解接受的而且有效運用的知識;挖掘出的知識並不要求適用於所有領域,可以僅支持某個特定的應用發現問題。以上這些特點都表現了它對數據處理的作用,在有效處理海量且無序的數據時,還能夠發現隱藏在這些數據中的有用的知識,最終為決策服務。從技術這個角度來說,數據挖掘就是利用一系列相關演算法和技術從大量的數據中提取出為人們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隱藏在數據背後的知識,可以以概念、模式、規律和規則等形式呈現出來。
3.預測性分析能力。
預測性分析可以讓分析員根據可視化分析和數據挖掘的結果做出一些預測性的判斷。大數據分析最終要實現的應用領域之一就是預測性分析,可視化分析和數據挖掘都是前期鋪墊工作,只要在大數據中挖掘出信息的特點與聯系,就可以建立科學的數據模型,通過模型帶入新的數據,從而預測未來的數據。作為數據挖掘的一個子集,內存計算效率驅動預測分析,帶來實時分析和洞察力,使實時事務數據流得到更快速的處理。實時事務的數據處理模式能夠加強企業對信息的監控,也便於企業的業務管理和信息更新流通。此外,大數據的預測分析能力,能夠幫助企業分析未來的數據信息,有效規避風險。在通過大數據的預測性分析之後,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可以比之前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大數據。
盡管當前大數據的發展趨勢良好,但網路大數據對於存儲系統、傳輸系統和計算系統都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要求,現有的數據中心技術很難滿足網路大數據的需求。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對大數據的支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大數據的革命需要考慮對IT行業進行革命性的重構。網路大數據平台(包括計算平台、傳輸平台、存儲平台等)是網路大數據技術鏈條中的瓶頸,特別是網路大數據的高速傳輸,需要革命性的新技術。此外,既然在大數據時代,任何數據都是有價值的,那麼這些有價值的數據就成為了賣點,導致爭奪和侵害的發生。事實上,只要有數據,就必然存在安全與隱私的問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路數據的增多,使得個人數據面臨著重大的風險和威脅,因此,網路需要制定更多合理的規定以保證網路環境的安全。
❹ 大數據的特徵有哪些
大數據所包含特徵,具體如下:
第一個特徵是數據類型繁多。包括網路日誌、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類型的數據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個特徵是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如隨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信息感知無處不在,信息海量,但價值密度較低,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演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數據的價值「提純」,是大數據時代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三個特徵是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這是大數據區分於傳統數據挖掘最顯著的特徵。
大數據的作用及其用途
大數據,其影響除了經濟方面的,它同時也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大數據可以幫助人們開啟循「數」管理的模式,也是我們當下「大社會」的集中體現,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得數據者得天下。
「大數據」的影響,增加了對信息管理專家的需求。事實上,大數據的影響並不僅僅限於信息通信產業,而是正在「吞噬」和重構很多傳統行業,廣泛運用數據分析手段管理和優化運營的公司其實質都是一個數據公司。
1、變革價值的力量
2、變革經濟的力量,生產者是有價值的,消費者是價值的意義所在。有意義的才有價值,消費者不認同的,就賣不出去,就實現不了價值;只有消費者認同的,才賣得出去,才實現得了價值。大數據幫助我們從消費者這個源頭識別意義,從而幫助生產者實現價值。這就是啟動內需的原理。
3、變革組織的力量,隨著具有語義網特徵的數據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發展起來,組織的變革就越來越顯得不可避免。大數據將推動網路結構產生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❺ 大數據未來的前景怎麼樣
1、從行業來說:是很有發展前景的,因為互聯網發展已經關乎各行各業,大數據不僅是行業的選擇也是發展的選擇
2、從所在城市來說:如果是一線城市,那麼學成就業沒有問題,但二三線城市現階段有局限性
3、從個人能力來說:有專業技術就有發展前景,沒有專業技術,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發展前景,也無法承受行業內卷。
❻ 舉例說明大數據在哪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政府合理利用大數據,引導決策的將是基於實證的事實,政府會更有預見性、更加負責、更加開放。中國古代治國就已經有重數據的思想,如商鞅提出,「強國知十三數……欲強國,不知國十三數,地雖利,民雖眾,國愈弱至削」。大數據時代,循「數」治國將更加有效。小數據時代,政府做決策更多依憑經驗和局部數據,難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交通堵塞就多修路。大數據時代,政府做決策能夠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路堵了,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得知哪一時間、哪一地段最容易堵,或在這一地段附近多修路,或提前預警引導居民合理安排出行,實現對交通流的最佳配置和控制,改善交通。
對於商家來說,大數據使精準營銷成為可能。一個有趣的故事,是沃爾瑪超市的「啤酒、尿布」現象。沃爾瑪超市分析銷售數據時發現,顧客消費單上和尿布一起出現次數最多的商品,竟然是啤酒。跟蹤調查後發現,有不少年輕爸爸會在買尿布時,順便買些啤酒喝。沃爾瑪發現這一規律後,搭配促銷啤酒、尿布,銷量大幅增加。大數據時代,每個人都會「自發地」提供數據。我們的各種行為,如點擊網頁、使用手機、刷卡消費、觀看電視、坐地鐵出行、駕駛汽車,都會生成數據並被記錄下來,我們的性別、職業、喜好、消費能力等信息,都會被商家從中挖掘出來,以分析商機。
大數據也將使個人受益。從生物學、醫學上講,以前生物學家只是通過對單個或幾個基因的操控來觀察其對生物體的影響,很難發現整體的關聯。現在由於技術的發展,可以分析很多,如遺傳信息、全體基因的表達量信息、蛋白質族譜信息、全基因組甲基化信息、表觀遺傳信息等。同時還有個人健康指標、病歷、葯物反應等數據。如果真能達成生物學上多維多向數據的有機融合,就能夠把個人完整地描述出來,從而實現精準醫療的目的。
大數據時代,審核數據的真實性也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大數據的特徵之一是多樣性,不同來源、不同維度的數據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度,可以交叉驗證。例如,某地的工業產值虛報了一倍,但用電量和能耗卻沒有達到相應的規模。這就是數據異常,很容易被系統識別出來。發現異常後,相關部門再進行復核,就能更有針對性地防止、打擊數據造假。
數據是一種資源,但數據又跟煤、石油等物質性資源不一樣。物質性資源不可再生,你用多了,別人就用少了,因而很難共享。數據可以重復使用、不斷產生新的價值。大數據資源的使用是非惡性競爭的,共享的前提下,更能夠製造雙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數據如果不被融合、聯系在一起,也不能稱之為大數據。
❼ 大數據:推動智慧城市邁向未來
大數據:推動智慧城市邁向未來
對大數據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商業智能分析,隨著IT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獲取信息數據的方式,所掌握的信息數據的種類都越來越多,原先的商業分析方法已經無法適應信息爆炸所帶來的形勢變化。大數據技術因此應運而生,可以說,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數據處理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革新,其所代表的是一種完全的不同的信息數據處理方法和思維方式。這一方式為商業智能分析帶去了新的變革,擺脫了先前只關心因果關系的分析模式,而將相關關系等相對模糊,卻更有預見性和指導性的數據關系帶入了商業分析之中。
大數據技術和理念的誕生,至今也不到十年,卻也正是伴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逐步發展和成熟起來的。智慧城市的建設者們發現,大數據技術和思維,幾乎天生就是為智慧城市而生的。大數據技術所依賴的龐大數據源,正是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所帶來的大量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而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之一,是要實現城市的智能化運行,而大數據正好能提供支持智能運行的數據分析結果。
在智慧城市的各個領域之中,比較廣泛的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恐怕要數城市交通管理了,能夠影響城市交通整體狀況的因素非常多,天氣、道路、車輛、駕駛人、節假日乃至油價、物價,都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座城市或某一區域的交通狀況。智能交通大數據分析,已經是國內外許多大城市對交通狀況進行管理和調控時的必由之路,其意義已不僅僅只是預測結果,改善交通狀況,更重要的是帶給決策者一種新鮮的思維方式:利用已知的現在去預測未知的未來。隨著智能交通的普及,大數據也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出行方式,通過上傳數據、共享數據、分享數據處理結果,形成對交通狀況的預測與預判,從而更好地對交通狀況進行調控與干預,從而逐步改善和解決各類交通問題。
筆者所在的上海互聯網軟體有限公司最近與東華大學聯合成立了大數據應用研究聯合實驗室,目前正在研究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高校在校學生進行綜合管理,並提供相應服務。這是國內在智慧教育領域的研究中典型的教育大數據應用,其在學生數據整合和統一存儲的基礎之上,實現對學生的綜合服務和管理,並提供基於數據信息進行全方位分析,為高校的各級單位提供學生綜合管理的雲服務,提升學校的整體管理效能。隨著國內高校建設日益向集中、綜合、全學科等方向發展,超大型高等院校或高校綜合園區不斷出現,高校學生數量也不斷增長,一個大學或大學城基本就是一座小城市,以學生為主的人群的各類學習、生活、教務、日常管理等數據信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集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其進行管理、分析和運營,無疑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集約化、規范化管理,全面展示和分析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管理和服務水平和效率的最佳手段。
此外,在智慧醫療領域,如一些重病大病的診斷、治療環節,大數據技術也正在被運用與數據分析與預測之中。早前就有消息報道,有國內知名IT企業與醫學研究機構聯手,針對食管癌基因檢測的相關研究。雙方合作致力於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方法來推進癌症的研究,發現跟中國人密切相關的食管癌早期診斷的標志物,為早期篩查和診斷提供科學依據並為葯物的研發提供參考。對癌症這類重大病症的深入醫學研究,常需要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和比對,期間會產生大量數據,這些數據的存儲、生物學分析、臨床相關性分析都需要巨大的數據存儲與運算能力。大數據技術對此類生物信息進行儲存、檢索與智能分析,正是其優勢所在。
可見,大數據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是一項適應於各個環節和領域,並且擁有無限潛力的技術。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對數據信息的革命性運用方式,將推動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展望未來,基於大數據等技術帶來的數據分析和預測,智慧城市可能不需要人為的過多干預和監控,便能自行運轉和管理。到那時,智慧城市為我們帶來的將不僅僅是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而是一座座進入全智能化時代,擁有自主思維能力的未來城市。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推動智慧城市邁向未來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