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為網路工程師認證都需要學什麼
華為認證目前覆蓋Datacom、安全、無線區域網、SDN、LTE 、傳送網 、接入、統一通信 、數據中心設施、存儲、雲計算 、大數據、數據中心、雲服務、IoT、AI等20個技術領域。每個方向分為HCIA(初級)、HCIP(中級)、HCIE(高級)三個等級的認證,不同方向不同等級的認證學習的技能也不一樣。
華為認證架構圖
就拿學習最多的Datacom方向為例吧,Datacom-HCIA認證的學習內容有:
數據通信與網路基礎
1)數據通信網路基礎
數據通信基礎概念
信息傳遞的過程
網路設備及基本功能
網路類型及拓撲類型
網路工程
網路工程師
2)網路參考模型
數據及數據的傳遞
常見的標准協議
分層模型理念
應用層及相應協議
傳輸層及相應協議
網路層及相應協議
數據鏈路層及相應協議
物理層及相應協議
數據傳遞封裝解封裝過程
3)華為VRP系統基礎
網路常用設備
VRP的基礎知識
CLI界面
命令行的基本命令及功能鍵
2. 構建互聯互通的IP網路
1)網路層協議與IP編址
網路層的協議
IPv4地址的概念、分類及特殊IP地址
IP網路以及IP子網計算
IP網路地址規劃方式
2)IP路由基礎
路由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路由表概念
路由轉發相關特性
靜態路由配置
3)OSPF基礎
OSPF協議的基本特點
OSPF適用的組網場景
OSPF協議的工作原理
OSPF協議的基本配置
3. 構建乙太網交換網路
1)乙太網交換基礎
乙太網的基本概念
MAC地址概念
二層交換機工作流程與原理
MAC地址表的構成與形成過程
2)VLAN原理與配置
VLAN技術產生背景
VLAN基本概念及原理
二層網路中VLAN數據通信過程
VLAN的基本配置
3)生成樹協議
生成樹協議產生背景
STP的基本概念與工作原理
RSTP基本概念以及相對STP改進
STP的基礎配置
其他二層環路消除技術
4)乙太網鏈路聚合與交換機堆疊
鏈路聚合基本概念
手工鏈路聚合工作原理
LACP模式的鏈路聚合工作原理及特點
iStack、CSS技術基本概念
5)實現VLAN之間的通信
子介面的工作原理
三層交換機的工作機制
子介面配置
VLANIF配置
4. 網路安全基礎與網路接入
1)ACL原理與配置
ACL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作用
ACL規則的基本組成結構和匹配順序
通配符的使用方法
ACL的基本應用配置
2)AAA原理與配置
AAA基本原理與應用場景
本地AAA的基本配置
3)網路地址轉換基礎
NAT的技術背景
NAT的分類和技術原理
不同場景NAT技術的配置
5. 網路服務與應用
1)網路服務與應用
TFTP、FTP、DHCP、HTTP協議原理
配置FTP、DHCP
6. WLAN基礎
1)WLAN概述
WLAN基本概念與802.11協議族歷史
WLAN所使用的設備
WLAN的組網方式
WLAN工作流程
WLAN的基本配置
7. 廣域網基礎
1)廣域網技術基礎
廣域網基本概念
常見廣域網技術
PPP和PPPoE的工作原理
PPP和PPPoE的基本配置
MPLS/SR基本概念
8. 網路管理與運維
1)網路管理與運維
網管與運維基本概念
常見網管與運維手段及工具
SNMP協議的工作原理
基於SDN的網管與運維方案
9. IPv6基礎
1)IPv6基礎
IPv6與IPv4的對比
IPv6的基本概念
IPv6報文頭部的格式和原理
IPv6地址格式和地址類型
IPv6地址配置的方法和基本過程
IPv6地址靜態與動態配置
IPv6靜態路由的配置
10. SDN與自動化基礎
1)SDN與NFV基礎
SDN基本概念
華為SDN產品及解決方案
NFV基本概念
華為NFV產品及解決方案
2)網路編程與自動化
傳統網路運維現狀分析
網路自動化的實現方式
編程語言
Python編碼規范
通過Python telnetlib實現基礎自動化運維
11. 綜合案例演練
1)園區網典型組網架構及案例實踐
園區網路架構
園區網路生命周期
園區網路搭建案例
園區網路搭建實戰
華為認證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多,智匯雲校是華為授權培訓中心,可以到智匯雲校領取華為認證資料,了解華為認證及需要學習的內容。
Ⅱ 現場匯流排及工業控制網路技術的目錄
第1章 現場匯流排概述
1.1 現場匯流排與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
1.1.1 現場匯流排的概念
1.1.2 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基本結構
1.2 現場匯流排的現狀與發展
1.2.1 現場匯流排的標准現狀
1.2.2 實時工業乙太網的國際標准
1.2.3 現場匯流排與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
1.3 現場匯流排與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的特點
1.3.1 結構特點
1.3.2 技術特點
1.3.3 與區域網的區別
第2章 現場匯流排與工業控制網路技術基礎
2.1 網路與通信技術基礎
2.1.1 數據通信概念
2.1.2 數據傳輸
2.1.3 數據交換技術
2.1.4 差錯檢測及控制
2.1.5 傳輸介質
2.2 區域網技術
2.2.1 區域網概述
2.2.2 區域網的關鍵技術
2.2.3 區域網的參考模型
2.2.4 乙太網技術
2.3 區域網的互連
2.3.1 網路互連設備
2.3.2 交換式控制網路
第3章 串列通信技術及其應用
3.1 串列通信概述
3.1.1 串列通信與並行通信
3.1.2 串列通信原理
3.1.3 串列通信的數據傳輸
3.2 RS-232串列通信及其應用
3.2.1 RS-232串列通信
3.2.2 RS-232串列通信應用
3.3 RS-485串列通信及其應用
3.3.1 RS-485串列通信
3.3.2 RS-485串列通信應用
3.4 RS-232與RS-485串列通信介面轉換及應用
3.4.1 RS-232串列介面
3.4.2 RS-485串列介面
3.4.3 RS-232與RS-422/RS-485的介面轉換
3.5 MODBUS協議串列通信及其應用
3.5.1 MODBUS通信協議
3.5.2 兩種傳輸方式
3.5.3 MODBUS消息幀
3.5.4 錯誤檢測方法
3.5.5 MODBUS應用實例
第4章 PROFIBUS現場匯流排與應用
4.1 PROFIBUS現場匯流排技術概述
4.1.1 PROFIBUS的發展歷程
4.1.2 PROFIBUS的分類
4.1.3 PROFIBUS在工廠自動化系統中的位置
4.1.4 PROFIBUS的協議結構
4.2 PROFIBUS的物理層
4.2.1 採用RS-485的傳輸技術
4.2.2 光纖傳輸技術
4.2.3 MBP傳輸技術
4.3 PROFIBUS數據鏈路層
4.3.1 PROFIBUS匯流排存取協議概述
4.3.2 PROFIBUS匯流排訪問協議的特點
4.3.3 數據鏈路層服務類型和報文格式
4.4 PROFIBUS通信原理
4.4.1 PROFIBUS—DP的基本功能
4.4.2 擴展的DP功能
4.5 S7—300/400網路通信
4.5.1 概述
4.5.2 MPI通信
4.5.3 PROFIBUS匯流排設置和屬性
4.6 PROFIBUS行規和GSD文件
4.6.1 通用應用行規
4.6.2 專用行規
4.6.3 GSD文件
4.7 PROFIBUS系統配置及設備選型
4.7.1 應用PROFIBUS構建自動化控制系統應考慮的問題
4.7.2 系統結構規劃
4.7.3 與車間或全廠自動化系統連接
4.7.4 PROFIBUS主站的選擇
4.7.5 PROFIBUS從站的選擇
4.7.6 以PC為主機的編程終端及監控操作站的選型
4.7.7 PROFIBUS系統配置
4.8 基於WinAC的PROFIBUS現場匯流排系統硬體組態
4.8.1 WinAC簡介
4.8.2 現場匯流排系統組態步驟與過程
4.9 基於PROFIBUS現場匯流排的遠程監控系統
4.9.1 體系結構
4.9.2 底層控制層
第5章 CAN匯流排技術與應用
5.1 CAN匯流排概述
5.1.1 CAN匯流排技術特點
5.1.2 基本術語與概念
5.2 CAN匯流排技術協議規范
5.2.1 CAN協議的分層結構
5.2.2 報文傳送與幀結構
5.2.3 錯誤類型與界定
5.2.4 位定時與同步要求
5.2.5 CAN匯流排系統位數值表示與通信距離
5.3 典型CAN控制器
5.3.1 CAN通信控制器SJAl000
5.3.2 具有SPI介面的CAN控制器MCP2515
5.4 嵌入CAN控制器的單片機P8xC591
5.4.1 概述
5.4.2 引腳功能
5.4.3 P8xC591的PeliCAN特性和結構
5.4.4 PeliCAN與CPU之間的介面
5.5 CAN匯流排收發器
5.5.1 PCA82C250/251
5.5.2 TJA1050
5.6 CAN匯流排應用
5.6.1 CAN匯流排系統通信距離與節點數量的確定
5.6.2 匯流排終端及網路拓撲結構
5.6.3 CAN匯流排在檢測系統中的應用
5.6.4 基於CAN匯流排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
5.6.5 基於CAN匯流排的井下風機監控系統設計
第6章 DeviceNet、CorllrolNet現場匯流排與應用
6.1 DeviceNet現場匯流排技術
6.1.1 DeviceNet概述
6.1.2 DeviceNet的傳輸介質
6.1.3 DeviceNet的網路參考模型
6.1.4 控制與信息協議(CIP)
6.1.5 DeviceNet的報文協議
6.1.6 預定義主從連接組
6.1.7 DeviceNet的對象模型
6.1.8 DeviceNet的設備描述
6.1.9 DeviceNet的設備簡介
6.1.10 DeviceNet的節點開發
6.2 ControlNet現場匯流排技術
6.2.1 ControlNet概述
6.2.2 ControlNet的傳輸介質
6.2.3 ControlNet網路參考模型
6.2.4 數據鏈路層
6.2.5 網路層與傳輸層
6.2.6 對象模型
6.2.7 設備描述
6.2.8 ContrOlNet設備簡介
6.2.9 ControlNet的設備開發
6.3 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的組態與冗餘技術
6.3.1 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的組態技術
6.3.2 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的冗餘技術
6.4 DeviceNet與ControlNet現場匯流排的應用實例
6.4.1 銅冶煉電解工藝中的匯流排控制系統設計
6.4.2 卷煙廠生產線的匯流排控制系統設計
第7章 工業乙太網技術與應用
7.1 概述
7.2 原理及體系結構
7.2.1 通信模型
7.2.2 乙太網體系結構
7.2.3 工業乙太網網路拓撲結構
7.2.4 傳輸介質
7.2.5 工業乙太網通信的實時性
7.2.6 工業乙太網的網路生存性與可用性
7.2.7 工業乙太網的網路安全
7.2.8 工業乙太網傳輸距離
7.2.9 互可操作性與應用層協議
7.3 工業乙太網通信設備及組網技術
7.3.1 工業乙太網產品
7.3.2 工業乙太網組網技術
7.4 應用實例
第8章 工業網路集成技術
8.1 控制網路與信息網路集成的網路互連技術
8.1.1 控制網路和信息網路之間加入轉換介面
8.1.2 基於DDE技術的控制網路和信息網路的集成
8.1.3 採用統一的協議標准實現控制網路和信息網路的集成
8.1.4 採用資料庫訪問技術集成控制網路和信息網路
8.1.5 採用OPC技術集成控制網路和信息網路
8.1.6 控制網路與信息網路互連集成的若干關鍵問題
8.2 現場匯流排控制系統網路之間的集成
8.2.1 基於OPC的集成方法(系統級集成)
8.2.2 設備級集成
8.3 OPC技術及基於OPC技術的現場匯流排系統集成
8.3.1 COM基礎
8.3.2 OPC技術規范
8.3.3 OPC數據訪問(DA)伺服器的開發及測試
8.3.4 OPC客戶端的開發及測試
8.3.5 OPC技術在異構現場匯流排系統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Ⅲ 網路通信技術論文
通信網路技術是一種由通信端點、節(結)點和傳輸鏈路相互有機地連接起來,以實現在兩個或更多的規定通信端點之間提供連接或非連接傳輸的通信體系。下面是由我整理的網路通信技術論文,謝謝你的閱讀。
通信技術將向網路融合技術發展
摘要:
無線蜂窩網從第一代模擬網路演進到4G(LTE和LTE-A)網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據統計截至2011年第2季度,全球各種制式的無線用戶數已達到57億,其中GSM最為成功,用戶數達到51億;隨著數據需求的不斷發展,包括WCDMA、CDMA2000等在內的3G系統和LTE為代表的4G系統也逐步發展。在可見的發展期內,各種無線制式將長期存在,共同促進無線通信的發展。
1傳統無線通信技術遭遇技術“瓶頸”
到日前為止的各代通信技術,每一代演進都伴隨著基礎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應的基礎技術包括信號傳播、編碼和網路架構等。在信號傳播方面,1G為模擬技術,2G以後為數字技術;2G多址技術包括時分(如GSM)和碼分(如CDMA),3G則為寬頻碼分,而到了4C則是以正交頻分復用(OFDM)為代表的LTE。每一代技術發展都以提升頻譜效率、擴展可用帶寬和提升速率為目標,滿足不斷發展的用戶通信需求。
然而傳統的無線通信技術發展到今天逐漸遇到了“瓶頸”。傳統無線通信頻譜效率的最大能力取決於香農定理,當前的各種技術的頻譜效率提升已經逐步逼近了香農極限。如圖1所示。在傳統理論下,進一步提升頻譜效率相對困難,因此新技術的發展似乎遇到了困境。
近幾年,通信業內提到LTE-A大多提到的是更多的天線(MIMO)、更高的帶寬和小區間的相互協作等等,看不到什麼新技術發展。對於5G的技術選擇,似乎除了量子通信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然而量子通信還不成熟。量子通信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實現了部分實驗情況下的長距離傳輸,但距離真正的產業化應用可能還需要5~10年,甚至更長時間。當然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認為技術的發展會停頓下來,19世紀未曾有科學家認為經典理論已經比較完善,今後的科學家只是做實驗來驗證前人的理論。但20世紀之初,以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為代表的新理論就開創了人類技術新篇章,並且推動了人類在20世紀取得了科技的巨大進步。同樣,傳統通信技術遇到“瓶頸”並不代表通信不再發展,反而預示著通信技術可能面臨著一些更大的突破。
2多網融合是未來發展重點
在基礎技術發展遇到“瓶頸”的情況下,多網融合成為推動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2G、3G、4G和Wi-Fi網路將在5~10年內長期共存。現實的網路也逐步構成了包含各種無線制式和覆蓋范圍(如宏、微、豪微微覆蓋)的異構網,如圖2所示。
在現有的異構網路架構下,充分融合各種無線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所有現網能力,最大限度的擴充整體網路能力,為用戶提供最優的服務,將成為網路部署的重要課題。
多網融合從部署階段上,將呈現幾個階段:
(1)異網建設階段
重點關注新建網路對原網路的影響,例如無線干擾、站點共存等。
(2)基於覆蓋的共存階段
新網路一般建設在原網路之上,新建網路的覆蓋難以保證連續和全面。基於覆蓋的網路共存成為保證無線網路客戶體驗的重點。圖3所示為LTE在3G和2G覆蓋范圍內進行部分覆蓋。在LTE網路在覆蓋不足的情況下,重定向到3G網路或切換到3G網路的功能成為保證客戶體驗的重要手段。同樣的需求,也體現在以室內為主的Wi-Fi建設過程中。
(3)多網協同融合階段
核心網和接入網將進一步融合發展。融合後的網路基於不同的網路負荷、業務類型和用戶類型對數據流進行分配,以達到最好的整體效果。多網協同融合網路如圖4所示。
3網路融合將在核心網、接入網和終端3個層次共同實現
(1)核心網實現統一認證和各種無線數據統一接入
通過綜合服務網關(ISCW)的控制,核心網可以實現基於業務類型、基於用戶和基於網路負荷的資源動態分配,最優化地利用各種網路資源,並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基於業務類型、基於用戶和基於網路負荷的資源動態分配架構如圖5所示。
(2)RNC、BSC、eNodeB、AC作為接入錨點進行協調控制
以基站控制器,無線 網路控制器(BSC/RNC)、接入控制器(AC)等無線集中控制節點作為錨點,基於基站級或區域級進行控制,根據小區負荷、接人限制、無線干擾、終端能力和用戶移動速度等進行聯合無線資源控制(JRCM),為用戶提供最佳的用戶體驗。聯合無線資源控制如圖6中所示。
(3)干擾控制保證多種無線技術共存
頻譜是無線技術的基本資源之一,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頻譜是無線 發展的重點。對頻譜的利用包括現有空白頻譜的使 用和原有頻譜的頻譜重整,如圖7所示。在1800 MHzWCDMA和LTE建設過程中,包括了相鄰的頻譜和原GSM頻譜的頻譜重整。隨著無線接入技術的增加。頻譜的利用更加充分,相鄰頻段之問的干擾控製成為保證各種無線技術共存的基礎。干擾控制包括各相鄰頻段的無線接入設備的隔離、干擾抑制以及共模設備的干擾解決方案。相應地自 組織網路(sON)、小區間干擾協調(ICIC)等技術將逐步發揮其自身的重要作用。
(4)終端支持多接入實現多模同時 工作
未來的終端將適應多種網路融合的發展,支持多模同時工作,即多接人承載(MAB)。隨著技術的發展,多頻段的無線干擾、寬頻天線、耗電等限制當前終端多模能力的技術障礙將逐步得到解決,支持MAB的終端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4Wi-Fi在多網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Wi-Fi作為低成本的室內覆蓋技術,目前已被很多運營商採用作為數據分流的一種方式。Wi-Fi的工作頻段為公共頻段,其網路設備價格不到一般無線蜂窩基站設備的1/5。由於其投資省、見效快被運營商所青睞。在當前的無線區域網(WLAN)建設中,Wi-Fi的干擾問題、信道質量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客戶體驗,也限制了WLAN的廣泛 應用。但隨著運營商更多地採用WLAN作為無線接入方式,以上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隨著和其他接入方式互操作能力的增強,WLAN必將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室內無線接入方式,和LTE、3G等網路共同打造優質的數據網。
5結束語
2G、3G、4G、WLAN長期共存和發展決定了網路融合技術將成為網路發展重要技術。多層次地全面實現各種無線網路協同發展,充分發展數據業務,為用戶提供更為方便、可靠、優質的服務,是今後幾年內無線技術發展的重點。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網路通信技術論文
Ⅳ 求解,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詳細過程!
1. 在CRC校驗中。已知生成多項式是G(x)=x4+x3+1。要求寫出信息1011001的CRC校驗碼。 解:
生成多項式G(x)=11001,為5位,校驗余數取4位,按模2除法計算過程如下:
1101010 11001 10110010000
11001 11110
11001 011110 11001 011100 11001 1010 余數R(x)= 1010
CRC校驗碼=1011001 1010
2. 雙方採用CRC循環校驗碼進行通信,已知生成多項式為x4+x3+x+1,接收到碼字為10111010011。判斷該信息有無錯誤。 解:
依題意,生成多項式G(x)=11011,如果信息正確,則模2除法余數應為0
1100101 11011 10111010011 11011 11000
11011 11100 11011 11111 11011 100 結果余數R(x)= 100不為零所以結果有錯。
在一個帶寬為 3KHZ、沒有雜訊的信道,能夠達到的碼元速率極限值為6kbps 碼元速率是信道傳輸數據能力的極限,奈奎斯特(Nyquist)首先給出了無雜訊情況下碼元速率的極限值與信道帶寬的關系:B=2H (Baud)其中,H是信道的帶寬,也稱頻率范圍,即信道能傳輸的上、下限頻率的差值。由此可以推出表徵信道數據傳輸能力的奈奎斯特公式:C=2•H•log2N (bps)對於特定的信道,其碼元速率不可能超過信道帶寬的2倍,但若能提高每個碼元可能取的離散值的個數,則數據傳輸速率便可成倍提高。例如,普通電話線路的帶寬約為3kHz,則其碼元速率的極限值為6kBaud。若每個碼元可能取得離散值的個數為32(即N=32),則最大數據傳輸速率可達C=2*3k*log2 32=30kbps。
實際的信道總要受到各種雜訊的干擾,香農(Shannon)則進一步研究了受隨機雜訊干擾的信道的情況,給出了計算信道容量的香農公式: C=H*log2(1+S/N) (bps)其中,S表示信號功率,N為雜訊功率,由此可見,只要提高信道的信噪比,便可提高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
希望能幫到你
Ⅳ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基礎知識
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基礎知識
什麼是網路技術?我們將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互相連接起來,使用功能完整的網路軟體來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大系統,稱為計算機網路。下面跟我一起學習了解一些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基礎知識。
計算機網路是什麼?
這是首先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絕對是核心概念.我們講的計算機網路,其實就是利用通訊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即網路通信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它的功能最主要的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現資源共享(包括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的共享);二是在用戶之間交換信息。計算機網路的作用是:不僅使分散在網路各處的計算機能共享網上的所有資源,並且為用戶提供強有力的通信手段和盡可能完善的服務,從而極大的方便用戶。從網管的角度來講,說白了就是運用技術手段實現網路間的信息傳遞,同時為用戶提供服務。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資源子網、通信子網和通信協議.所謂通信子網就是計算機網路中負責數據通信的部分;資源子網是計算機網路中面向用戶的部分,負責全網路面向應用的數據處理工作;而通信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約定就稱為通信協議,它的存在與否是計算機網路與一般計算機互連系統的根本區別。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應該更能明白計算機網路為什麼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發展的產物了。
★計算機網路的種類怎麼劃分?
現在最常見的劃分方法是:按計卜拿算機網路覆蓋的地理范圍的大小,一般分為廣域網(WAN)和區域網(LAN)(也有的劃分再增芹弊爛加一個城域網(MAN))。顧名思義,所謂廣域網無非就是地理上距離較遠的網路連接形式,例如聞名的Internet網,Chinanet網就是典型的廣域網。而一個區域網的范圍通常不超過10公里,並且經常限於一個單一的建築物或一組相距很近的建築物.Novell網是目前最流行的.計算機區域網。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是什麼?
在計算機網路技術中,網路的體系結構指的是通信系統的整體設計,它的目的是為網路硬體、軟體、協議、存嫌漏取控制和拓撲提供標准.現在廣泛採用的是開放系統互連OSI(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的參考模型,它是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送層、對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個層次描述網路的結構.你應該注重的是,網路體系結構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匯流排、介面和網路的性能.而網路體系結構的要害要素恰恰就是協議和拓撲。目前最常見的網路體系結構有FDDI、乙太網、令牌環網和快速乙太網等。
★計算機網路的協議是什麼?
剛才說過網路體系結構的要害要素之一就是網路協議。而所謂協議(Protocol)就是對數據格式和計算機之間交換數據時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正式描述,它的作用和普通話的作用如出一轍。依據網路的不同通常使用Ethernet(乙太網)、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協議。Ethernet是匯流排型協議中最常見的網路低層協議,安裝輕易且造價便宜;而NetBEUI可以說是專為小型區域網設計的網路協議。對那些無需跨經路由器與大型主機通信的小型區域網,安裝NetBEUI協議就足夠了,但假如需要路由到另外的區域網,就必須安裝IPX/SPX或TCP/IP協議.前者幾乎成了Novell網的代名詞,而後者就被聞名的Internet網所採用.非凡是TCP/IP(傳輸控制協議/網間協議)就是開放系統互連協議中最早的協議之一,也是目前最完全和應用最廣的協議,能實現各種不同計算機平台之間的連接、交流和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