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數據 > 大數據閱讀題

大數據閱讀題

發布時間:2023-08-12 21:29:47

『壹』 閱讀短文用「大數據」防治瘧疾

瘧疾是由按蚊傳播感染瘧原蟲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瘧原蟲是瘧疾的病原體。引起瘧疾的瘧原蟲是通過蚊子叮咬吸血進入人體的。瘧疾的發生和流行必需要有三個基本環節,即傳染源、傳染媒介和易感人群。傳染源即帶有瘧原蟲配子體的瘧疾病人;傳染媒介是吸瘧疾病人血後帶有感染子孢子的按蚊;易感人群即為健康人,被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後即可得病。瘧疾以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症狀和貧血、肝脾腫大等體征為特點,惡性瘧疾病人治療不及時,有可能因病情延誤而危及生命。
1.患了瘧疾,應及時治療,常用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殺滅血液中的瘧原蟲,伯喹能殺滅肝臟中的瘧原蟲和血中配子體。
2. 預防首先盡量避免在蚊蟲活動高峰期(黃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動。關鍵是要做好防蚊、滅蚊。應清除垃圾、雜草、填平污水坑;如必須在戶外作業,可穿長袖衣和長褲,皮膚暴露處可塗抹驅避劑,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噴灑殺蟲劑或點蚊香;睡覺時使用蚊帳或長效蚊帳;房屋安裝紗門、紗窗。
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全球86%的瘧疾病例發生在非洲,9%的病例發生在東南亞,其餘5%的病例分布在全球其它地區。我國瘧疾主要流行於雲南、海南、貴州等南部地區和安徽、河南、江蘇、湖北等中部地區。旅行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目的地瘧疾流行狀況,樹立瘧疾感染風險意識。在出國前,建議到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際旅遊保健中心或相關醫療衛生部門進行健康咨詢;在瘧疾流行區,要加強個人防護,包括使用蚊帳、驅避劑、蚊香、戶外活動時穿長袖長褲等,防止蚊蟲叮咬。從瘧疾流行區返回後,若出現發熱、發冷、頭痛等類不適症狀,應立即就診,並主動告知醫務人員自己的旅行史,以便排查瘧疾。
4.由於瘧疾的傳染來源主要是患瘧疾的病人和帶蟲的人,故要積極治療瘧疾病人和帶蟲的人。

『貳』 全球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big data),指數據規模巨大,類型多樣且信息傳播速度快的資料庫體系)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堅持主觀符合客觀。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樹立大數據戰內略是客觀形容勢的要求。
(4分)
②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要按規律辦事,將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大數據戰略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只有按照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數據價值,才能在實踐中獲得巨大成功。(4分)
③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促進作用。要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大數據戰略可以有效指導實踐,以發揮大數據對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提高競爭力。(4分)

『叄』 大數據具有哪些特徵 多選題2分

容量(Volume):數據的大小決定所考慮的數據的價值和潛在的信息;[7]
種類(Variety):數據類型的多樣性;[7]
速度(Velocity):指獲得數據的速度;[7]
可變性(Variability):妨礙了處理和有效地管理數據的過程。[7]
真實性(Veracity):數據的質量[7]
復雜性(Complexity):數據量巨大,來源多渠道[7]
價值(value):合理運用大數據,以低成本創造高價值

『肆』 大數據時代聊聊小數據閱讀答案什麼是小數據

小的數據其實是一些抄更襲基礎的東西,比如了解你的客戶最終傾向,會購買什麼樣的產品,或者在你的銷售中是否存在更高效、高能的模式。

一些現存的小數據可以利用,比如網站網路統計信息---它會告訴你,你的網站在什麼時間段流覽的人數最多,又有哪個頁面被瀏覽的次數最多,因為哪幾個關鍵詞,而被搜索到。這些數據很容易讓一家公司推測出哪些因素影響著網站的推廣,然後根據這些數據制訂更有針對性的傳播內容。(摘自:中國客戶關系網)

『伍』 在大數據中精準生活閱讀答案

在大數據中精準生活閱讀答案

①萬物皆互聯,無處不計算。因為互聯網、手機、無線感測器的普及,實時監測、遠程協作、SOHO工作、數據管理已成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電一樣通過網路供應汩汩傳輸,計算機上有形數據轉化為無形的財富,深入並造福於現實生活。

②這標志著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的開啟。智能管理、社交網站、物聯網、IPv6,當新技術風馳電掣般地駛入生活,我們如同搭上高鐵列車,還來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風景,就已呼嘯著越過下一個站台。大數據應用於健康管理,幾乎表徵了新媒體技術層面的全部特徵:電子檔案高度個性化;人工智慧幫助我們細分信息;遠程協同記錄用戶的行為模式;數據挖掘預測人們的未來需要。而智能終端與「可穿戴」計算設備的出現,更使得行為、位置、生理數據等細微變化成為可供記錄和分析的精準對象。

③盡管大數據這個名詞並不新鮮,但社會對於大數據價值的認識尚在深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雅虎的科學家發現,得益於計算機技術和海量資料庫的發展,個人在真實世界的活動能夠得到前所未有的記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更新,如今,大數據的概念逐漸拓展,涵蓋了從數字圖像、新聞跟帖、文本記錄、視頻文檔、社交平台互動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僅如此,它還被視作一種能力,引發了社會和國家戰略層面的深刻關注。

④大數據之「大」,不僅在於容量,更在於社會對其價值的洞悉:在大數據所重塑的後信息環境中,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世界撲面而來。正如學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說,它的真實價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絕大部分隱藏於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清楚察覺到大數據給社會帶來的一些改變。從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統到沈陽渾南居民的數據查詢終端,基於信息的創新成為服務的先導,連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廣泛的普通大眾;以雲計算為基礎的信息存儲、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動著數據的交換、整合和分析,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新知,創造新的價值;作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大數據也影響到傳統學科研究的分化,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生活方式。有學者將大數據比作觀察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顯微鏡和儀表盤。而我們看到,這個新的測量工具,再一次引領新的繁榮,提供給人們更多的選擇。

⑥作為發掘價值、征服數據的強大引擎,大數據所帶來的更多改變蓄勢待發。站在創新、競爭和生產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數據對於生活的'意義,如何將數據、信息轉化為知識,擴大人類的理性,實現技術與智能服務的跨越?如何規避風險、應對它對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戰?如何藉助於大數據的力量將人類的觀察和理解推向「精準」,並衍生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答案還存在於人類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5月,有刪改。)

1.簡要概括第五段中大數據給社會帶來了哪些改變?(2分)

2.第四段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3分)

3.第二段中加點的「幾乎」一詞能否刪去?為什麼?(3分)

4.下面的說法或推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2分)

A、大數據這個名詞早已出現,社會對於大數據價值的認識也早已深化。

B、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可以「精準」規避風險,成功應對所有挑戰。

C、大數據作為一種新的測量工具,將再次引領新的繁榮,提供給人們更多的選擇。

D、大數據之「大」,僅僅是因為它的容量大,數據大。

參考答案:

1.可以救助更廣泛的普通大眾;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新知,創造新的價值;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生活方式。

2.打比方。(1分)把大數據的真實價值比作「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具體形象地說明了它巨大的價值還未被發現,有待於進一步開發。(2分)。

3.不能刪去。因為「幾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說明了「大數據應用於健康管理」差不多「表徵了新媒體技術層面的全部特徵」,刪除後說法就太絕對了,不符合事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准確、嚴密的特點。

4.C


『陸』 《大數據》閱讀答案

所謂‘大數據’,是指數據規模巨大,大到難以用我們傳統信息處理技術合理擷取、管理、處理、整理」「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知識生產若再固守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理念,沿襲此前的知識生產方式,就會被遠遠地甩在時代後面。我在這里整理了《大數據》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那您。

大數據

近年來,「大數據」這個概念突然火爆起來,成為業界人士舌尖上滾燙的話題。所謂「大數據」,是指數據規模巨大,大到難以用我們傳統信息處理技術合理擷取、管理、處理、整理。「大數據」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對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動描述。

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成見:信息是個好東西。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信息應該多多益善。這種想法是信息稀缺時代的產物。由於我們曾吃盡信息貧困和蒙昧的苦頭,於是就拚命追逐信息、佔有信息。我們甚至還固執地認為,佔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不再稀缺,這種成見就會受到沖擊。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嚴重過剩。當超載的信息逼近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值時,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我們會不堪重負。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於信息技術的升級換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打開了信息所羅門的瓶子,數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類主宰信息的能力遠遠落在後面。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指出,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數據是近幾年才產生的。2000年,數字存儲信息佔全球數據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儲在報紙、膠片、黑膠唱片和盒式磁帶這類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儲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的模擬數據,其餘都是數字數據。到2013年,世界上存儲的數據中,數字數據超過98%。面對數字數據的大量擴容,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大數據」時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現在還無法預料。哈佛大學定量社會學研究所主任蓋瑞·金則以「一場革命」來形容大數據技術給學術、商業和政府管理等帶來的變化,認為「大數據」時代會引爆一場「哥白尼式革命」: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生產力,更是信息生產關系;不僅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內容,更是其生產與傳播方式。

我們此前的知識生產是印刷時代的產物。它是15世紀古登堡時代的延續。印刷革命引爆了人類社會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精英、貴族的壟斷,開啟了知識傳播的大眾時代,同時,也確立了「機械復制時代」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與印刷時代相比,互聯網新媒體開啟的「大數據」時代,則是一場更為深廣的革命。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往往是呈幾何級數式增長、病毒式傳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媒介技術顛覆了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新媒體遍地開花,打破了傳統知識主體對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壟斷。新媒體技術改寫了靜態、單向、線性的知識生產格局,改變了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播模式,將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拋入空前的不確定之中。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知識生產若再固守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理念,沿襲此前的知識生產方式,就會被遠遠地甩在時代後面。

(節選自2013.2.22《文匯讀書周報》,有刪改)

《大數據》閱讀題目:

9.下列對「大數據時代」的特點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數據規模巨大,信息嚴重過剩,總量已超過了人們的承受極限值而成為社會的負擔。B.信息生產呈幾何級數式增長、病毒式傳播,信息傳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C.精英與貴族的知識壟斷被沖破,傳統知識主體不再是唯一的知識生產者和傳播者。 D.「機械復制時代」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被顛覆,呈動態、多向和空前的不確定性。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們在信息稀缺時代形成的佔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認識,將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改變。

B.人類主宰信息的能力遠遠落後於信息的產生,是因為信息技術的升級換代帶來的數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C.從2000年數字存儲信息佔全球數據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過98%,說明了傳統媒體被新媒體取代。

D.印刷革命開啟了知識傳播的大眾時代, 與印刷時代相比,互聯網新媒體開啟的「大數據」時代,則是一場更為深廣的革命。

《大數據》參考答案:

9.D【試題分析:論述類文體閱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范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干、找准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原文「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嚴重過剩。當超載的信息逼近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值時,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我們會不堪重負」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但還沒有到「當超載的信息逼近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值時」,時間范圍混淆;選項B 原文「新媒體技術改寫了靜態、單向、線性的知識生產格局,改變了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播模式,將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拋入空前的不確定之中」選項「信息傳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偷換了文中的概念「拋入空前的不確定之中」為「自下而上」;選項C對應的原文「印刷革命引爆了人類社會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精英、貴族的壟斷」讓「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精英、貴族的壟斷」是「印刷革命」,選項是「大數據時代」,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10.C【試題分析:選項「說明了傳統媒體正被新媒體取代」,文中沒有依據,屬於無中生有。】

『柒』 大數據時代的「電幕境遇」閱讀答案」

參考答案:
1.不一定)通過「怪東西」的模樣,讓抽象的「小人」具體化版,引起讀者厭惡(反感)權,從而警惕自己身上的小人。也使行文活潑、生動。

2.引用傅雷先生譯著里的話,證明了小人是人的本質和人性的一部分,它就一定會表現出來的觀點。

3.C

4.以「我」為例,證明中心論點:小人在自己體內,戰勝小人的力量與他人無關,全都在自己身上。同時體現了「我」自省的力量。

與大數據閱讀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力控轉發數據客戶端模式如何建立 瀏覽:200
怎麼樣讓自己的網站不被別人看到 瀏覽:711
編程擴展效果如何 瀏覽:335
榮耀暢玩手環同步qq 瀏覽:475
怎麼向sql中添加資料庫 瀏覽:596
錄歌失敗重啟app什麼意思 瀏覽:522
壓縮文件包怎麼在微信發送 瀏覽:432
mysql資料庫怎麼插入時間值 瀏覽:191
微信視頻不能轉發朋友圈 瀏覽:596
影視後期的app有哪些 瀏覽:956
電子保單數據出錯什麼意思 瀏覽:368
如何以文件下載音樂 瀏覽:438
計算機網路章節練習 瀏覽:999
單片機的外部中斷程序 瀏覽:48
表格批量更名找不到指定文件 瀏覽:869
js的elseif 瀏覽:584
3dmaxvray視頻教程 瀏覽:905
imgtool工具中文版 瀏覽:539
java幫助文件在哪裡 瀏覽:965
win10切換輸入語言 瀏覽:696
© Arrange www.zymseo.com 2015-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