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數據的來源有哪三個
品牌型號:華為MateBook D15
大數據的來源有交易數據、人為數據、機器和感測器數據。
交易數據包括POS機數據、信用卡刷卡數據等;人為數據,包括電子郵件、文檔、圖片以及通過微信、博客、推特等產生的數據流;機器和感測器數據,如感應器、量表和其它設施的數據。
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需要特殊的技術,以有效地處理大量的容忍經過時間內的數據。適用於大數據的技術,包括大規模並行處理(MPP)資料庫、數據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統、分布式資料庫、雲計算平台、互聯網和可擴展的存儲系統。
Ⅱ 制約大數據發展的三大因素
1. 優質可用數據缺乏
在具體的領域或行業內,我國普遍未形成成型的數據採集、加工、分析和應用鏈條,大量數據源未被激活,大多數數據擁有者沒有數據價值外化的路徑。比如,各醫療健康類應用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但沒有像Sermo.com那樣面向醫葯公司售賣數據。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農業應用基本缺位,電信和銀行業更缺少與外部數據的碰撞。
2.技術與業務的鴻溝
大數據行業發展至今,技術與業務之間依然存在巨大著鴻溝。首先,就是數據分析技術本身。數據源企業為實現數據價值變現,嘗試多種方法,甚至自己組建數據分析團隊,可是數據分析是個技術活,1%的誤差都會極大地影響市場份額,術業有專攻,數據變現還是需要專業的數據分析人才來實現。
3.人才難覓
我們國家大數據發展最大的優勢就是市場大,最大的劣勢恰巧就是缺乏相應人才,人才缺乏的程度非常嚴重。首先在國際市場方面,我們要跟國外公司爭人才,然而國外大數據行業同樣十分火熱。而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跟企業競爭人才都是一項艱巨的事業,比如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之一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想找數學家也是非常困難,人才很容易被大公司挖走,每年都有非常好的數據分析人才被企業挖走。所以人才難覓不只是口頭說說,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於制約大數據發展的三大因素,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大數據工程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數據分析師、大數據工程師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制約大數據發展的三大因素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Ⅲ 詳解大數據的思想如何形成與其價值維度
詳解大數據的思想如何形成與其價值維度
比如經濟上,黃仁宇先生對宋朝經濟的分析中發現了「數目字管理」(即定量分析)的廣泛應用(可惜王安石變法有始無終)。又如軍事,「向林彪學習數據挖掘」的橋段不論真假,其背後量化分析的思想無疑有其現實基礎,而這一基礎甚至可以回推到2000多年前,孫臏正是通過編造「十萬灶減到五萬灶再減到三萬灶」的數據、利用龐涓的量化分析習慣對其進行誘殺。
到上世紀50-60年代,磁帶取代穿孔卡片機,啟動了數據存儲的革命。磁碟驅動器隨即發明,它帶來的最大想像空間並不是容量,而是隨機讀寫的能力,這一下子解放了數據工作者的思維模式,開始數據的非線性表達和管理。資料庫應運而生,從層次型資料庫(IBM為阿波羅登月設計的層次型資料庫迄今仍在建行使用),到網狀資料庫,再到現在通用的關系資料庫。與數據管理同時發源的是決策支持系統(DSS),80年代演變到商業智能(BI)和數據倉庫,開辟了數據分析——也就是為數據賦予意義——的道路。
那個時代運用數據管理和分析最厲害的是商業。第一個數據倉庫是為寶潔做的,第一個太位元組的數據倉庫是在沃爾瑪。沃爾瑪的典型應用是兩個:一是基於retaillink的供應鏈優化,把數據與供應商共享,指導它們的產品設計、生產、定價、配送、營銷等整個流程,同時供應商可以優化庫存、及時補貨;二是購物籃分析,也就是常說的啤酒加尿布。關於啤酒加尿布,幾乎所有的營銷書都言之鑿鑿,我告訴大家,是Teradata的一個經理編的,人類歷史上從沒有發生過,但是,先教育市場,再收獲市場,它是有功的。
僅次於沃爾瑪的樂購(Tesco),強在客戶關系管理(CRM),細分客戶群,分析其行為和意圖,做精準營銷。
這些都發生在90年代。00年代時,科研產生了大量的數據,如天文觀測、粒子碰撞,資料庫大拿吉姆·格雷等提出了第四範式,是數據方法論的一次提升。前三個範式是實驗(伽利略從斜塔往下扔),理論(牛頓被蘋果砸出靈感,形成經典物理學定律),模擬(粒子加速太貴,核試驗太臟,於是乎用計算代替)。第四範式是數據探索。這其實也不是新鮮的,開普勒根據前人對行星位置的觀測數據擬合出橢圓軌道,就是數據方法。但是到90年代的時候,科研數據實在太多了,數據探索成為顯學。在現今的學科里,有一對孿生兄弟,計算XX學和XX信息學,前者是模擬/計算範式,後者是數據範式,如計算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有時候計算XX學包含了數據範式,如計算社會學、計算廣告學。
2008年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的作者)在《連線》雜志寫了一篇《理論的終結》,引起軒然大波。他主要的觀點是有了數據,就不要模型了,或者很難獲得具有可解釋性的模型,那麼模型所代表的理論也沒有意義了。跟大家說一下數據、模型和理論。大家先看個粗糙的圖。
首先,我們在觀察客觀世界中採集了三個點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可以對客觀世界有個理論假設,用一個簡化的模型來表示,比如說三角形。可以有更多的模型,如四邊形,五邊形。隨著觀察的深入,又採集了兩個點,這時發現三角形、四邊形的模型都是錯的,於是確定模型為五邊形,這個模型反映的世界就在那個五邊形里,殊不知真正的時間是圓形。
大數據時代的問題是數據是如此的多、雜,已經無法用簡單、可解釋的模型來表達,這樣,數據本身成了模型,嚴格地說,數據及應用數學(尤其是統計學)取代了理論。安德森用谷歌翻譯的例子,統一的統計學模型取代了各種語言的理論/模型(如語法),能從英文翻譯到法文,就能從瑞典文翻譯到中文,只要有語料數據。谷歌甚至能翻譯克萊貢語(StarTrek里編出來的語言)。安德森提出了要相關性不要因果性的問題,以後舍恩伯格(下面稱之為老舍)只是拾人牙慧了。
當然,科學界不認同《理論的終結》,認為科學家的直覺、因果性、可解釋性仍是人類獲得突破的重要因素。有了數據,機器可以發現當前知識疆域裡面隱藏的未知部分。而沒有模型,知識疆域的上限就是機器線性增長的計算力,它不能擴展到新的空間。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知識疆域的跨越式拓展都是由天才和他們的理論率先吹起的號角。
2010年左右,大數據的浪潮捲起,這些爭論迅速被淹沒了。看谷歌趨勢,」bigdata」這個詞就是那個時間一下子躥升了起來。吹鼓手有幾家,一家是IDC,每年給EMC做digitaluniverse的報告,上升到澤位元組范疇(給大家個概念,現在硬碟是太位元組,1000太=1拍,阿里、Facebook的數據是幾百拍位元組,1000拍=1艾,網路是個位數艾位元組,谷歌是兩位數艾位元組,1000艾=1澤);一家是麥肯錫,發布《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一家是《經濟學人》,其中的重要寫手是跟老舍同著《大數據時代》的肯尼思?庫克耶;還有一家是Gartner,杜撰了3V(大、雜、快),其實這3V在2001年就已經被編出來了,只不過在大數據語境里有了全新的詮釋。
咱們國內,歡總、國棟總也是在2011年左右開始呼籲對大數據的重視。
2012年子沛的書《大數據》教育政府官員有功。老舍和庫克耶的《大數據時代》提出了三大思維,現在已經被奉為圭臬,但千萬別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了。
比如要數據全集不要采樣。現實地講,1.沒有全集數據,數據都在孤島里;2.全集太貴,鑒於大數據信息密度低,是貧礦,投入產出比不見得好;3.宏觀分析中采樣還是有用的,蓋洛普用5000個樣本勝過幾百萬調查的做法還是有實踐意義;4.采樣要有隨機性、代表性,采訪火車上的民工得出都買到票的結論不是好采樣,現在只做固定電話采樣調查也不行了(行動電話是大頭),在國外基於Twitter采樣也發現不完全具有代表性(老年人沒被包括);5.采樣的缺點是有百分之幾的偏差,更會丟失黑天鵝的信號,因此在全集數據存在且可分析的前提下,全量是首選。全量>好的采樣>不均勻的大量。
再說混雜性由於精確性。擁抱混雜性(這樣一種客觀現象)的態度是不錯的,但不等於喜歡混雜性。數據清洗比以前更重要,數據失去辨識度、失去有效性,就該扔了。老舍引用谷歌PeterNovig的結論,少數高質量數據+復雜演算法被大量低質量數據+簡單演算法打敗,來證明這一思維。Peter的研究是Web文本分析,確實成立。但谷歌的深度學習已經證明這個不完全對,對於信息維度豐富的語音、圖片數據,需要大量數據+復雜模型。
最後是要相關性不要因果性。對於大批量的小決策,相關性是有用的,如亞馬遜的個性化推薦;而對於小批量的大決策,因果性依然重要。就如中葯,只到達了相關性這一步,但它沒有可解釋性,無法得出是有些樹皮和蟲殼的因導致治癒的果。西葯在發現相關性後,要做隨機對照試驗,把所有可能導致「治癒的果」的干擾因素排除,獲得因果性和可解釋性。在商業決策上也是一樣,相關性只是開始,它取代了拍腦袋、直覺獲得的假設,而後面驗證因果性的過程仍然重要。
把大數據的一些分析結果落實在相關性上也是倫理的需要,動機不代錶行為。預測性分析也一樣,不然警察會預測人犯罪,保險公司會預測人生病,社會很麻煩。大數據演算法極大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有時候會覺得挺悲哀的,是演算法覺得了你貸不貸得到款,谷歌每調整一次演算法,很多在線商業就會受到影響,因為被排到後面去了。
下面時間不多了,關於價值維度,我貼一些以前講過的東西。大數據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決策智能化之外,還有數據本身的價值化。這一點不贅述了,引用馬雲的話吧,「信息的出發點是我認為我比別人聰明,數據的出發點是認為別人比我聰明;信息是你拿到數據編輯以後給別人,而數據是你搜集數據以後交給比你更聰明的人去處理。」大數據能做什麼?價值這個V怎麼映射到其他3V和時空象限中?我畫了個圖:
再貼上解釋。「見微」與「知著」在Volume的空間維度。小數據見微,作個人刻畫,我曾用《一代宗師》中「見自己」形容之;大數據知著,反映自然和群體的特徵和趨勢,我以「見天地、見眾生」比喻之。「著」推動「微」(如把人群細分為buckets),又拉動「微」(如推薦相似人群的偏好給個人)。「微」與「著」又反映了時間維度,數據剛產生時個人價值最大,隨著時間decay最後退化為以集合價值為主。
「當下」和「皆明」在Velocity的時間維度。當下在時間原點,是閃念之間的實時智慧,結合過往(負軸)、預測未來(正軸),可以皆明,即獲得perpetual智慧。《西遊記》里形容真假孫悟空,一個是「知天時、通變化」,一個是「知前後、萬物皆明」,正好對應。為達到皆明,需要全量分析、預測分析和處方式分析(prescriptiveanalytics,為讓設定的未來發生,需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辨訛」和「曉意」在Variety的空間維度。基於大體量、多源異質的數據,辨訛過濾雜訊、查漏補缺、去偽存真。曉意達到更高境界,從非結構數據中提取語義、使機器能夠窺探人的思想境界、達到過去結構化數據分析不能達到之高度。
先看知著,對宏觀現象規律的研究早已有之,大數據的知著有兩個新特點,一是從采樣到全量,比如央視去年「你幸福嗎」的調查,是街頭的采樣,前不久《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關於幸福城市排名的結論,是基於10萬份問卷(17個問題)的采樣,而清華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做的幸福指數(繼挺兄、我、還有多位本群群友參與),是基於新浪微博數據的全集(托老王的福),這些數據是人們的自然表達(而不是面對問卷時的被動應對),同時又有上下文語境,因此更真實、也更有解釋性。北上廣不幸福,是因為空氣還是房價或教育,在微博上更容易傳播的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數據告訴你答案。《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說「再小的聲音我們都聽得見」,是過頭話,采樣和傳統的統計分析方法對數據分布採用一些簡化的模型,這些模型把異常和長尾忽略了,全量的分析可以看到黑天鵝的身影,聽到長尾的聲音。
另一個特點是從定性到定量。計算社會學就是把定量分析應用到社會學,已經有一批數學家、物理學家成了經濟學家、寬客,現在他們也可以選擇成為社會學家。國泰君安3I指數也是一個例子,它通過幾十萬用戶的數據,主要是反映投資活躍程度和投資收益水平的指標,建立一個量化模型來推知整體投資景氣度。
再看見微,我認為大數據的真正差異化優勢在微觀。自然科學是先宏觀、具體,進入到微觀和抽象,這時大數據就很重要了。我們更關注社會科學,那是先微觀、具體,再宏觀、抽象,許小年索性認為宏觀經濟學是偽科學。如果市場是個體行為的總和,我們原來看到是一張抽象派的畫,看不懂,通過客戶細分慢慢可以形成一張大致看得懂的現實圖景,不過是馬賽克的,再通過微分、甚至定位個人,形成高清圖。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都生活在零售商的bucket中(前面說的樂購創造了這個概念),最簡單的是高收入、低收入這類反映背景的,再有就是反映行為和生活方式的,如「精打細算」、「右鍵點擊一族」(使用右鍵的比較techsavvy)。反過來我們消費者也希望能夠獲得個性化的尊崇,Nobody wants to be nobody today。
了解並掌握客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奧巴馬贏在大數據上,就是因為他知道西岸40-49歲女性的男神是喬治·克魯尼,東岸同樣年齡段女性的偶像則是莎拉·傑西卡·帕克(《慾望都市》的主角),他還要更細分,搖擺州每一個郡每一個年齡段每一個時間段在看什麼電視,搖擺州(俄亥俄)1%選民隨時間變化的投票傾向,搖擺選民在Reddit上還是Facebook上,都在其掌握之中。
對於企業來說,要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到以客戶(買單者)甚至用戶(使用者)為中心,從關注用戶背景到關注其行為、意圖和意向,從關注交易形成轉到關注每一個交互點/觸點,用戶是從什麼路徑發現我的產品的,決定之前又做了什麼,買了以後又有什麼反饋,是通過網頁、還是QQ、微博或是微信。
再講第三個,當下。時間是金錢,股票交易就是快魚吃慢魚,用免費股票交易軟體有幾秒的延遲,而佔美國交易量60-70%的高頻程序化交易則要發現毫秒級、低至1美分的交易機會。時間又是生命,美國國家大氣與海洋管理局的超級計算機在日本311地震後9分鍾發出海嘯預警,已經太晚。時間還是機會。現在所謂的購物籃分析用的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購物籃,而是結帳完的小票,真正有價值的是當顧客還拎著購物籃,在瀏覽、試用、選擇商品的時候,在每一個觸點影響他/她的選擇。數據價值具有半衰期,最新鮮的時候個性化價值最大,漸漸退化到只有集合價值。當下的智慧是從刻舟求劍到見時知幾,原來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就是刻舟求劍,而現在東莞一出事網路遷徙圖就反映出來了。當然,當下並不一定是完全准確的,其實如果沒有更多、更久的數據,匆忙對網路遷徙圖解讀是可能陷入誤區的。
第四個,皆明。時間有限,就簡單說了。就是從放馬後炮到料事如神(predictiveanalytics),從料事如神到運籌帷幄(prescriptiveanalytics),只知道有東風是預測分析,確定要借箭的目標、並給出處方利用草船來借,就是處方性分析。我們現在要提高響應度、降低流失率、吸引新客戶,需要處方性分析。
辨訛就是利用多源數據過濾雜訊、查漏補缺和去偽存真。20多個省市的GDP之和超過全國的GDP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的GPS有幾十米的誤差,但與地圖數據結合就能做到精確,GPS在城市的高樓中沒有信號,可以與慣性導航結合。
曉意涉及到大數據下的機器智能,是個大問題,也不展開了。貼一段我的文章:有人說在涉及「曉意」的領域人是無法替代的。這在前大數據時代是事實。《點球成金(Moneyball)》講的是數量化分析和預測對棒球運動的貢獻,它在大數據背景下出現了傳播的誤區:一、它其實不是大數據,而是早已存在的數據思維和方法;二、它刻意或無意忽略了球探的作用。從讀者看來,奧克蘭競技隊的總經理比利·比恩用數量化分析取代了球探。而事實是,在運用數量化工具的同時,比恩也增加了球探的費用,軍功章里有機器的一半,也有人的一半,因為球探對運動員定性指標(如競爭性、抗壓力、意志力等)的衡量是少數結構化量化指標無法刻畫的。大數據改變了這一切。人的數字足跡的無意識記錄,以及機器學習(尤其是深度學習)曉意能力的增強,可能逐漸改變機器的劣勢。今年我們看到基於大數據的情感分析、價值觀分析和個人刻畫,當這些應用於人力資源,已經或多或少體現了球探承擔的。
Ⅳ 教育大數據的三大要素
在線決策、學習伍辯分析和數據挖掘。教育大數據的定義中有提到,教育大數據需要有三個因素起支撐作用分別是:在線決策、學習分析和數據挖掘,所以教育大數扮纖據的三腔缺缺大要素是在線決策、學習分析和數據挖掘。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
Ⅳ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概念的橫空出世,有賴於短短幾年出現的海量數據。據統計,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數據都是最近幾年才產生的。當然,海量數據僅僅是「大數據」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具備4個「V」的特徵,大數據的定義才算完整,而價值恰恰是決定大數據未來走向的關鍵。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的發展需要三個必要條件:數據源、數據交易、數據產生價值的過程。近年來,社交網路的興起、物聯網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誕生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源,奠定了大數據發展的基礎。大數據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則是大批專業級「數據買賣商」的出現,以及圍繞數據交易形成的,貫穿於收集、整理、分析、應用整個流程的產業鏈條。大數據發展的核心,則是使用戶從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中獲得了新的價值,數據價值是帶動數據交易的原動力。
IBM、甲骨文、SAP近年紛紛斥巨資收購數據管理和分析公司,在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帶動下,數據分析技術日漸成熟。2013年6月,愛德華·斯諾登將「棱鏡計劃」公之於眾,「棱鏡門」事件一方面說明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熟;另一方面也佐證了現在阻礙大數據發展的不是技術,而是數據交易和數據價值。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雲計算的落地,雲計算的部署完成又反過來加大了市場對數據創造價值的期待。大數據概念提出之後,市場終於看到了雲計算的獲利方向:各地的一級系統集成商與當地政府合作,建雲數據中心;各大行業巨頭在搭建各自行業的雲平台;IT巨頭想盡辦法申請中國的公有雲牌照。大數據促成了雲計算從概念到落地。藉助於智慧城市概念的普及,雲計算基礎設施已基本准備就緒,一方面完成了大數據應用的硬體基礎;另一方面迫於回收雲計算投資的壓力,市場急需應用部署,大數據恰如雪中送炭,被市場寄予厚望。
現在,問題的核心指向了「數據如何創造價值?」
整合與開放是基石
大數據服務創業公司Connotate對800多名商業和IT主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0%受調查者稱:「目前就說這些大數據投資項目肯定能夠帶來良好回報尚為時過早。」之所以如此,是由於當前大數據缺乏必需的開放性:數據掌握在不同的部門和企業手中,而這些部門和企業並不願意分享數據。大數據是通過研究數據的相關性來發現客觀規律,這依賴於數據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數據如何做到共享和開放,這是當前大數據發展的軟肋和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2012年美國大選,奧巴馬因數據整合而受益。在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中有一個神秘的數據挖掘團隊,他們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幫助奧巴馬籌集到10億美元資金;他們通過數據挖掘使競選廣告投放效率提升了14%;他們通過製作「搖擺州」選民的詳細模型,每晚實施6.6萬次模擬選舉,推算奧巴馬在「搖擺州」的勝率,並以此來指導資源分配。奧巴馬競選團隊相比羅姆尼競選團隊最有優勢的地方:對大數據的整合。奧巴馬的數據挖掘團隊也意識到這個全世界共同的問題:數據分散在過多的資料庫中。因此,在前18個月,奧巴馬競選團隊就創建了一個單一的龐大數據系統,可以將來自民意調查者、捐資者、現場工作人員、消費者資料庫、社交媒體,以及「搖擺州」主要的民主黨投票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不僅能告訴競選團隊如何發現選民並獲得他們的注意,還幫助數據處理團隊預測哪些類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種特定的事情所說服。正如競選總指揮吉姆·梅西納所說,在整個競選活中,沒有數據做支撐的假設很少存在。
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將「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一個國家擁有數據的規模和運用數據的能力將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之一就是實現數據的集中共享。
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和相關商業環境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軟體開發者」正在利用跨行業的大數據平台,打造創新價值的大數據應用,而且這一門檻正在不斷降低。因為首先,數據擁有者能夠以微乎其微的成本獲取額外的收入,提高利潤水平;其次,大數據設備廠商需要應用來吸引消費者購買設備,發展合作共贏的夥伴關系勢必比單純銷售設備要有利可圖,一些具有遠見的廠商已經開始通過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入股等方式來扶持這些「軟體開發者」;第三,行業細分市場的數據分析應用需求在不斷加大,對於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來說,創新型的行業數據應用開發者必將是未來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中最為活躍的部分。
未來,有三種企業將在」大數據產業鏈「中處於重要地位:掌握海量有效數據的企業,有著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企業,以及創新的「軟體開發者」。社交網路、移動互聯網、信息化企業、電信運營商都是海量數據的製造者,Facebook公司手中掌握著8.5億用戶,淘寶注冊用戶超過3.7億,騰訊的微信用戶突破3億,這些龐大用戶群所提供的數據,正在等待時機釋放出巨大商業能量。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Facebook、騰訊、電信運營商等海量數據持有者或者自我延伸成為數據分析提供商,或者與IBM、ZTE等企業密切對接成為上下游合作企業,大數據產業鏈將在某個爆發時點到來之際,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成長壯大。
警惕大數據的危害
大數據時代,傳統的隨機抽樣被「所有數據的匯攏」所取代,人們的思維決斷模式,已可直接根據「是什麼」來下結論,由於這樣的結論剔除了個人情緒、心理動機、抽樣精確性等因素的干擾,因此將更精確、更有預見性。不過,由於大數據過於依靠數據的匯集,一旦數據本身有問題,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大數據」,即因為數據本身的問題,而導致錯誤的預測和決策。
大數據的理論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針」,而如果「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針」呢?過多但無法辨析真偽和價值的信息和過少的信息一樣,對於需要作出瞬間判斷、一旦判斷出錯就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情況而言,同樣是一種危害。「大數據」理論是建立在「海量數據都是事實」的基礎上,而如果數據提供者造假呢?這在大數據時代變得更有害,因為人們無法控制數據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見。擁有最完善資料庫、最先接受「大數據」理念的華爾街投行和歐美大評級機構,卻每每在重大問題上判斷出錯,這本身就揭示了「大數據」的局限性。
不僅如此,大數據時代造就了一個資料庫無所不在的世界,數據監管部門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責任:如何避免數據泄露對國家利益、公眾利益、個人隱私造成傷害?如何避免信息不對等,對困難群體的利益構成傷害?在有效控制風險之前,也許還是讓「大數據」繼續待在籠子里更好一些。
大數據的經濟價值已經被人們認可,大數據的技術也已經逐漸成熟,一旦完成數據的整合和監管,大數據爆發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選好自己的方向,為迎接大數據的到來,提前做好准備。
Ⅵ 你覺得貴州成為大數據中心的原因是什麼
1、自然條件優越:數據中心承載著海量的數據,需要給伺服器更好的散熱。而貴州水資源豐富,且平均溫度在15度左右。既能為伺服器散熱和發電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又擁有足夠低溫的客觀環境來保障散熱。
2、環保指標有保證:貴州省內有9個規模不一的水力發電站,可充分保證能源的清潔與環保。
3、安全因素:數據中心屬於中資金投資項目,數據中心等級不同,建築結構、安全性、電氣、製冷、防火系統都會不同,數據中心造價昂貴,因此數據中心的安全性就顯得非常重要。貴州地處我國雲貴高原,遠離環太平洋地震地帶,地質災害很少,因此地質上的安全是選擇貴州的一大因素
Ⅶ 大數據時代的三大趨勢和三大困境
大數據時代的三大趨勢和三大困境
一家公司的數字化改造應該從清晰的趨勢和障礙出發,更好地規劃出一條通往其所尋求業務成果的路線。考慮到這一點,以下是我們關注的三大數據趨勢,以及在數字時代可能出現在企業和成功之間的三大困境。
三大趨勢
1. 真實的機器學習
我們堅信,機器學習、人工智慧未來很快會接管世界,至少是人類的大部分工作。然而現實正一步步向我們推進,我們發現機器學習能最有效地成為人類的助手而不是替代者。人類工作和機器學習結合才是最好的結果。
2. 從數據採集者到數據生產者
過去,企業一直專注於挖掘自己擁有的數據,並發現和收集其他組織擁有的數據。但現在,企業需要一些戰略轉移,有意識的創造所需的數據,用於銷售新產品和服務,滿足業務目標的需要。例如一家體檢公司收集病人生活方式和保險公司投保條件信息,並以此為基礎提供個性化的客戶服務和指導。這樣的公司會走得更遠,針對客戶的需要,有針對性的收集和提供數據。
3. 優化客戶體驗的新方法
在大數據領域最後的幾個攻堅戰之一就是提升用戶的體用體驗了。以現在的趨勢看來,使用自然語言處理分析現有數據是個不錯的辦法,例如在社交媒體上的進行情感分析,會比較容易抓取到用戶的好惡,從而進行產品的改進。
三大障礙
1. 數據處理的困境
數據處理一直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數據處理的概念是為達到即將到來的GDPR法規和其他法規的要求而進行的更細粒度的控制。公司不僅需要控制誰可以訪問哪些數據,也需要知道數據的來源(產銷監管鏈),誰在擁有或進行控制,數據是否已被修改,(被該數據集所取代)和其他有關的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問責。
2. 雲管理失誤多
管理和跟蹤多個雲環境是相當繁重的任務,隨著更多的數據、應用程序和處理能力轉移到雲計算中,企業可以判斷到這會帶來一些問題。雖然乍一看,多雲世界的出現沒有想像中那麼讓人頭痛,畢竟它提供了無數的機遇和挑戰,但我們需要做的是仔細考慮構建雲管理全球企業的好方法。
3. 自助服務的障礙
自助服務在今天非常流行,它將數據與數據分離,並讓用戶負責它。不幸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瓶頸出現了,這里的障礙是規模問題——如何使成百上千的用戶同時使用數據。將數據從IT中分離出來並轉移到用戶自助模型中只是將公司轉變成真正的數據驅動組織的第一步。下一個是將數據從普通業務轉變為企業盈利的發動機。
有些大數據的案例僅限於我們的推測和想像,但有一些場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例如顧客購買體驗發展的成熟:一對祖父母為他們6歲的孫子購買消防車玩具作為生日禮物,然後接到新產品推介,裡麵包括對各年齡段兒童生日禮物的推薦。想像一下預見性分析,電力自動化為你的下一次會議做好准備,收集你需要提前完成的數字文件,訂購符合會議每個人口味和健康要求的午餐等等。
在過去的四年裡,大數據世界已經逐漸發展起來,但最好的和最令人興奮的部分還在後面。重要的是要實現一個真正的投資回報率,從任何大的數據部署結果,從一個公司設置的過程中利用數據不斷改進這些過程和方法,使其成為更多的數據驅動力。著眼於未來,使用能適應當前趨勢,解決眼前障礙所需的工具,是任何公司穿越數字化轉型旅程的最佳途徑 。
Ⅷ 制約大數據發展的三個因素
制約大數據發展的三個因素
通過對大數據產業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大數據產業鏈的各個生產環節中,各大公司都已開佔位,隨著高性能計算機、海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的流程的不斷優化,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終將不會成為問題。我們認為,真正會制約或者成為大數據發展和應用瓶頸的有三個環節:
第一、數據收集和提取的合法性,數據隱私的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權衡。
任何企業或機構從人群中提取私人數據,用戶都有知情權,將用戶的隱私數據用於商業行為時,都需要得到用戶的認可。然而,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對於用戶隱私應當如何保護、商業規則應當如何制定、觸犯用戶的隱私權應當如何懲治、法律規范應當如何制定等等一系列管理問題都大大滯後於大數據的發展速度。
德勤認為,未來很多大數據業務在最初發展階段將會遊走在灰色地帶,當商業運作初具規模並開始對大批消費者和公司都產生影響之後,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市場規范才會被迫加速制定出來。可以預計的是,盡管大數據技術層面的應用可以無限廣闊,但是由於受到數據採集的限制,能夠用於商業應用、服務於人們的數據要遠遠小於理論上大數據能夠採集和處理的數據。數據源頭的採集受限將大大限制大數據的商業應用。
第二、大數據發揮協同效應需要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企業達成競爭與合作的平衡。
大數據對基於其生態圈中的企業提出了更多的合作要求。如果沒有對整體產業鏈的宏觀把握,單個企業僅僅基於自己掌握的獨立數據,無法了解產業鏈各個環節數據之間的關系,對消費者做出的判斷和影響也十分有限。
在一些信息不對稱比較明顯的行業,例如銀行業以及保險業,企業之間數據共享的需求更為迫切。例如,銀行業和保險業通常都需要建立一個行業共享的資料庫,讓其成員能夠了解到單個用戶的信用記錄,消除擔保方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交易進行的更為順利。然而,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需要共享信息的企業之間競爭和合作的關系同時存在,企業在共享數據之前,需要權衡利弊、避免在共享數據的同時喪失了其競爭優勢。此外,當很多商家合作起來,很容易形成賣家同盟而導致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失,影響到競爭的公平性。
大數據最具有想像力的發展方向是將不同的行業的數據整合起來,提供全方位立體的數據繪圖,力圖從系統的角度了解並重塑用戶需求。然而,交叉行業數據共享需要平衡太多企業的利益關系,如果沒有中立的第三方機構出面,協調所有參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制定數據共性及應用的規則,將大大限制大數據的用武之地。權威第三方中立機構的缺乏將制約大數據發揮出其最大的潛力。
第三、大數據結論的解讀和應用。大數據可以從數據分析的層面上揭示各個變數之間可能的關聯,但是數據層面上的關聯如何具象到行業實踐中?如何制定可執行方案應用大數據的結論?這些問題要求執行者不但能夠解讀大數據,同時還需深諳行業發展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這一環節基於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但又涉及到管理和執行等各方面因素。
在這一環節中,人的因素成為制勝關鍵。從技術角度,執行人需要理解大數據技術,能夠解讀大數據分析的結論;從行業角度,執行人要非常了解行業各個生產環節的流程的關系、各要素之間的可能關聯,並且將大數據得到的結論和行業的具體執行環節一一對應起來;從管理的角度,執行人需要制定出可執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且確保這一方案和管理流程沒有沖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沒有製造出新的問題。這些需求,不但要求執行人深諳技術,同時應當是一個卓越的管理者,有系統論的思維,能夠從復雜系統的角度關聯地看待大數據與行業的關系。此類人才的稀缺性將制約大數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