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商銀行姜建清外逃
有證據么?純屬造謠·人家現在好好的·
2. 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如何從後台部門跳到前台部門
如果說互聯網金融、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等的沖擊,銀行業作為社會融資的主要中介的重要性逐步下降,商業銀行掙錢不那麼容易了,發展前景沒有那麼好了,是不是就是銀行業的「寒冬」?在我看來影響和沖擊是必然的,但這也是銀行業營運模式轉變的契機——是營運模式轉變,而不是盈利模式的轉變。無論銀行怎麼經營,盈利模式無非就是利差和收費。商業銀行是個強監管行業,在利率市場化以及間接融資(即借貸)為主要融資渠道之前,靠較高的利差就可以獲得高盈利,這個階段銀行的營運模式主要靠盡量多地開設網點設櫃台,靠客戶經理去拉客戶,拉存款(有了存款才能放貸款)。這種模式下的銀行是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銀行的投入主要是人力投入、網點建設和IT投入,你去看銀行的報表,人力費用占營業費用的比例一般在55%以上,折舊攤銷一般佔到5%以上(視不同發展階段),租賃及運營費用我沒統計,憑印象其佔比一般超過15%,達到20%也很正常。到了現階段,銀行業面臨的形勢是:利率基本市場化了,一方面銀行間競爭加劇,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國家持續實行貨幣寬松政策,貸款利率也在下行,利差縮窄(貸款利率為什麼下行以及利差為什麼就縮小了,實際影響因素較為復雜,可以另文專題解釋);國家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人民銀行數據,至6月末企業債券和股票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額的14.6%,比2012年1月人民銀行公布該數據以來的5.36%提高了9.24個百分點),相應通過信貸的間接融資規模佔比就下降了。
3. 誰知道中國工商銀行信息化建設的具體情況
中國工商銀行的信息化建設一直處於業內領先水平,不僅具有國際領先的金融信息技術平台,建成了由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筆——數據集中工程在業內獨領風騷。
「如果離開了信息通信技術,我們無法想像一個現代商業銀行將怎樣運作,在激烈的競爭下如何生存,用戶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服務。」走在信息化前列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林曉軒對信息通信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及其帶來的影響有深刻的體會。
林總說,雖然我們無法用具體的數字來描述或者說明信息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所帶來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術已經滲透到銀行業的決策、管理、業務、服務等各個層次和領域,成為銀行業生存的技術基礎和業務創新甚至深層次改革的有力支撐。中國工商銀行成立20年來,一直十分重視信息通信等新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通過不斷發展和創新,構建了強大的信息技術基礎,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電子化服務體系,與國外商業銀行的信息化差距日益縮小,在國內銀行業保持領先水平。現在,高效、快捷的信息技術平台為中國工商銀行迎接國內外競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數據大集中:打造銀行信息化核心
在銀行信息化領域,以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基礎的數據大集中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並成為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在內的整個金融信息化的發展大趨勢。中國工商銀行在2000年就前瞻性地啟動了數據大集中工程,並在2002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現在,中國工商銀行已經將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四十多個數據中心整合為互相連接、互為備份的北京、上海兩大數據中心,建成了全行統一的計算機系統平台。談起數據大集中工程對銀行業長遠發展的作用時,親歷工商銀行數據大集中工程整個建設過程的林曉軒感慨頗深。
林總說,數據大集中工程是工商銀行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大工程。
面對國內銀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形勢以及我國入世後面對國際商業銀行的挑戰,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增強業務開發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成為我國銀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在信息時代,實現數據大集中,建設高效、統一的數據平台是銀行業的必然選擇。數據大集中可以使得銀行業發展初期數據分散、客戶資源割裂的狀態得到改變,提升銀行的管理水平,並增強業務開發能力和服務創新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數據集中雖然前期投資較大,但是整體上可以有效地節省人力資源和設備投入,並通過集中化管理提高系統的可用率,提升信息系統的管理水平。第二,數據大集中實現了銀行業務的集中監控,加強了對經營風險的防範,有利於銀行一級法人體制管理體系的完善。大集中前,總行只能通過下面分行的報表了解走賬情況;現在,全行主要的經營數據都在T+1日生成,總行可以在營業次日了解全行真實的業務運行情況。這一點是別的大型商業銀行無法做到的。第三,可以加強對客戶關系的分析,有利於銀行准確、完整地分析客戶的消費行為,發現重要客戶資源,為業務產品開發、管理決策提供數據分析依據,最終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第四,數據大集中為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網上銀行就是很好的例子。工商銀行網上銀行創辦得較早,但由於以前客戶信息和賬戶數據管理分散,業務一直處於摸索狀態。2002年年底數據大集中完成後,網上銀行取得了大發展,用戶規模和交易數額增長迅速,目前,工商銀行網上銀行的企業用戶達到8萬多家,個人用戶數則達到了900萬。
數據大集中後,風險也高度集中,影響范圍迅速擴大。對此,林曉軒說,數據大集中的安全性問題是銀行信息化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其艱巨性決不僅僅體現在數據集中工程的技術復雜性上,最困難的是對數據集中建設的管理和技術要求,我們沒有現成的標准可以借鑒。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應對組織機構、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和操作細則的調整以及突然來臨的大規模生產運行的應急管理和人員的思想轉變,這是絕大部分銀行事先所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工商銀行這幾年在以上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
電子化金融業務提升服務水平
數據大集中是銀行業發展的後台支撐系統,而為用戶帶來最直觀感受的則是建立在各種信息技術基礎上的電子化金融業務。
提起工商銀行在業內領先的電子銀行體系,林總說,在信息通信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有力支撐下,工商銀行不斷創新,拓展服務渠道,創建了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等多種功能完善的電子銀行體系,並推出了95588和「金融e通道」精品品牌。其中,網上銀行是最能體現信息通信技術魅力的業務之一。工商銀行2000年就推出了網上銀行業務,並一直十分重視這項業務的發展,姜建清行長還專門為此召開了多次專項會議。目前,網上銀行已經成為工行交易的一個重要渠道,交易額自2000年以來,幾乎每年翻一番,並一直穩坐國內銀行網上交易額的頭把交椅。2002年,中國工商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志評為「中國最佳企業網上銀行」;2003年,被該雜志評為2003年度中國唯一的「最佳個人網上銀行」。2003年12月,工商銀行推出了新版個人網上銀行「金融@家」,為廣大用戶打造了一個集銀行、投資、理財於一體的新一代個人網上銀行,不同層次的客戶都可以享受以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為基礎的高度安全、高度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統計顯示,2003年,中國工商銀行電子銀行交易額達22.3萬億元,今年預計將會超過30萬億元,而今後電子銀行所佔的交易比重也會越來越大。
金融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銀行業的管理模式、經營模式、服務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為廣大用戶帶來了超值的金融服務。那麼今後金融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如何?信息通信業又將如何更好地服務於銀行信息化呢?
作為金融信息化領域的專家,林曉軒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先進的技術在銀行管理和業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而隨著我國加入WTO,也對我國金融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後,在銀行信息化領域,傳統銀行將逐步向電子銀行過渡,電子銀行的交易額占銀行總交易額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金融業數據大集中的浪潮將繼續涌動,而且呈現越來越集中的趨勢,工行目前兩大數據中心將會進一步集中成一個數據中心,金融信息化在生產運行管理上的投入將會更多;信息化在銀行內部管理和客戶關系分析上的應用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銀行內部管理和客戶信息資源的價值將進一步被開發。
林總說,國內的一些商業銀行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完全不落後於國際上的一流商業銀行的水平。但是,我們在對客戶真正需求的理解以及對業務產品開發的組織上與國際上先進的銀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國內的各類IT公司(包括著名的國外公司)的IT服務水平和層次還有待提高。
目前,銀行業已經成為信息技術應用最為重要的行業之一,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銀行的信息化水平在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後,在銀行業和信息通信業的共同推動下,銀行業信息化水平將不斷提升,並將通過與稅務、海關、保險等國家重要部門的網路連接和資源共享,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水平的提升發揮有力的促進作用。
4. "無現金社會」是誰的盛宴
近日,微信和支付寶先後宣布,將提高鼓勵金,推動移動支付。8月1日-8日,支付寶發起的「無現金城市周」活動正式啟動。同時,微信也殺入爭戰中,從8月1日起推出為期一個月的「無現金日」活動。一時間,「無現金社會」話題再度成為熱點。有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無現金」這個概念不夠嚴謹,有噱頭之嫌。不過,支付電子化、貨幣電子化和數字化確實是大勢所趨,各路人馬勢將在此歷史潮流中展開競爭與合作,力求多分一杯羹「無現金」非「消滅現金」
對於「無現金」的爭議,螞蟻金服與微信支付方面均回應稱,「無現金支付」本質上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支付選擇,而非「消滅現金」。
支付寶第一時間在其官方微博上呼籲:我們鼓勵多用支付寶,也絕對尊重大家用現金的選擇,請商家們任何時候都不要拒收現金,讓消費者用自己最方便的方式消費。
而微信支付也表示,微信支付此次聯合銀行和全國各地商家發起活動,是為了推行環保、時尚、高效的生活理念。微信支付認為,用戶需求和商業規律決定了,完全的「無現金社會」永遠不會出現,但一個新的智慧生活時代已經到來。
不僅如此,業內人士認為,大肆渲染「無現金」支付,其中涉及到大量個人信息數據,伴隨而來的是信息安全隱患。中國銀聯在去年初發布的《2016移動支付安全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不僅遭受支付欺詐的用戶比例有所上升,受損金額也持續走高,其中約1/4的受調查者曾受騙,相比於2015年的調查結果上升11%。其中,主要有支付敏感信息泄露、電信網路欺詐、免密盜刷等欺詐方式。
「無現金社會」實現有條件「"無現金社會"是個趨勢,但是短時期之內很難做到這一點,農村等偏遠地區還是會用到現金。」陸前進表示,「"無現金"節省央行成本,印鈔廠要印刷、培訓、監制、儲存、運輸,這部分成本不低。」陸前進同時強調,現金本身就是一種交易媒介,電子貨幣雖然不用現金,但功能相當於現金,只不過電子化的支付手段更加快捷。
「無現金社會」的到來需要有很多先決條件,其中一個重要條件是技術手段的實現,另一個是支付習慣的養成,特別是對生活在邊遠地區的人群和老年人而言。她認為,等到邊遠地區的互聯網支付、手機支付應用都成熟了,其他先決條件也滿足後,「無現金支付」特別是「無小面額現金支付」的社會有可能來到。如果「無現金社會」真的來到,對普通居民是很好的一件事,因為便利,也因為信用和消費行為都通過網路記載,人們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支付行為的變化等情況。
「無現金社會」在推進,但不會這么快實現。這不是哪一家企業的權力或者責任,也不應僅出於營銷、吸引眼球的目的,而是需要全社會各方努力。
「"無現金社會"實現的條件有幾個:首先,消費者、商家、支付機構、監管機構都要能接受,特別是消費者。其次,用戶體驗要便捷、安全。無現金交易的成本低、效率高,對數據的應用也能有所幫助。過去小額支付是用現金支付方便,現在都是移動支付,二維碼掃描,成本降低,不用找零、保存、攜帶。技術發展促進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到整個商業環境。商戶的成本也不高,小商戶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技術。」在費方域看來,「無現金社會」不是將要來到,而是已經來到。
前述接近銀聯的人士指出,事實上,銀聯成立的初衷、所做的工作就是推動無現金社會,「把貨幣變成電子貨幣,以後可能會變成數字貨幣。這些是必然階段,其間是一脈相承的。」該人士強調,貨幣的創造者還是央行;商業銀行、銀聯、網聯、非銀機構等都是貨幣的「搬運工」,把貨幣搬到居民手裡,搬到機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