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
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_數據分析師考試
大數據能夠更加科學地論證葯物使用的效果,為醫療政策指導方向。
2012年,李蘭娟曾經帶領團隊做了一個跟乙肝傳染率相關的課題,採集了浙江1000人次的體檢數據樣本。通過分析發現:當年20歲(1992年出生)以上的樣本,乙肝感染率在8%-10%;而20歲以下的樣本中,乙肝感染率小於1.5%。
為什麼只相差一歲,乙肝感染率就有那麼大的差距?
1992年這一年,是個關鍵詞。1992年,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李蘭娟團隊驗證了葯物的有效性,這樣的分析結果,將給國家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帶來科學的指導。
「如果我國繼續保持對新生兒進行乙肝疫苗的全面接種,同時成年人也盡快接種乙肝疫苗,那麼在十年後,中國將擺脫肝炎大國的帽子。」李蘭娟說。
開發大數據預測疾病
有了大數據的分析,「看醫生」模式正在轉變為「被醫生看著」——你的可穿戴設備能夠做到24小時給你「做體檢」,這種全數據模式成本低,效率卻很高,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用。
「精準醫療的長期目標,是每個人的健康管理。」 接下去,李蘭娟團隊將在浙江創建一個人數規模超過100萬的志願者隊列,他們願意共享他們的基因數據、生物樣本、生活信息以及所有的電子健康信息。
這是一個融合參與者、有責任的數據共享以及隱私保護的新型研究模型。基於這份健康大數據,浙大一院團隊將能夠做一系列新研究,比如葯物基因組學研究,醫生可以更准確地為每個病人開出合適的葯物和合適的劑量;比如為病人設定新的治療和預防目標。
世界醫療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在醫療創業領域冒出了許多基於大數據,做疾病預防方面的高科技產品——
美國人Anmol Madan和團隊創立了一個公司,專注研究通過手機的數據分析,預測機主的疾病。
他們對實驗參與者手機超過32萬小時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後,最終能夠對人們的手機建模,來預測感冒、精神疾病等等。比如,當人抑鬱時,通常就能夠在與人交流中被看出變化,日常數據分析就能夠捕捉這些變化。在測試中,這個應用能夠正確判斷60%~90%人們日常的生理症狀和普通呼吸情況,同時把這些變化發通知給機主本人,未來還能發送給朋友或家人。
深度開發大數據,預測疾病,還可能大幅降低醫療保健的費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如果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從而每年創造出3000億美元的價值。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B. 73歲的李蘭娟,在抗擊肺炎方面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在抗議方面起到了領導作用以及提出很寶貴的建議。抗議期間提出「疫情沒有結束他就不會撤出武漢」極大地鼓舞中國人民抗疫的決心與士氣。
鍾南山院士與李蘭娟等院士他們給我們的感覺就是抗議英雄無可爭議。像美國一些高級領館領導人,他們的政見不一讓我們很反感,因為有的地方提倡封城,有的地方甚至不提倡戴口罩,整個國家一盤散沙,沒有一個統一的整體。美國的一經受這處疫情,國家走向了分裂的趨勢,一邊是民主黨要求先控制疫情,然後再發展經濟,而特朗普不一樣,他選擇要先發展經濟導致感染人數急速上升,讓美國名列第一。
大家提到吳蘭娟與鍾南山等等,這個是我們會想到美國的伺服器模式,因為疫情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所以一天到晚就與鬧矛盾,這是我們經常看見的問題,特朗普一邊在說疫情沒問題很簡單,但是鍾南山院士卻給出了很嚴重結論,福奇也是贊同這種看法,從他的角度出發,但是福奇呢並沒得到重視。所以一個國家,如果重視醫療科學等等方面就不會出現太亂的局面。
美國之所以疫情爆發非常嚴重,主要原因是當局採取沒有聽取醫生的意見,也就是那些高級醫生的建議,比如福奇。
C. 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
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_數據分析師考試
你發的每一條微信,打的每一通電話,也許就能預警你是否有感染流行病的風險……這不是科幻,這是全世界已經起步開展的大數據精準醫療。
日前,浙大一院正式成立「精準醫療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蘭娟教授作了「醫療健康大數據與精準醫學」的專題報告。
「精準醫療大數據的普及化,正帶來中國乃至全球健康產業的變革。」在接受錢報記者專訪時,李蘭娟表示,不遠的將來,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醫療將為每一個病人定製治療方案,它也將改變國家的醫療投入的格局。
精準醫療
提供個性化治療
大數據技術,能夠分析大量繁雜的數據集,發現疾病和治療手段之間的有效聯系,它將改變傳統的治療方案。
美國提出精準醫療的計劃,利用大數據的分析,找出個性化的缺陷,真正對症下葯,因人而異。這個辦法幫助喬布斯延長了幾年的生命。
我們國家的精準醫療研究,也在積極跟進。2014年7月,李蘭娟和團隊在《自然》雜志發表了科研成果論著,揭示腸道菌群與肝硬化的秘密,給全球醫學科技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直以來,很多肝硬化患者,都接受過抗生素的治療,但是李蘭娟和她的團隊發現,這樣做並不能帶來很好的效果,因為抗生素不僅殺死了腸道內的有害細菌,有益細菌同樣也被殺死了。
腸道微生物是提供人體營養、調控腸道上皮發育和先天性免疫的不可缺少的「器官」,她把注意力聚焦在「腸道菌群」上,經過近3年時間的研究,他們收集了181個中國人腸道菌群的樣本,其中98個是肝硬化患者的糞便樣本,83個來自健康志願者。
團隊採用了新一代測序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產出了近860GB的序列數據,通過研究發現了28種與肝硬化病人密切相關的「壞細菌」;數據比對還顯示,有38種與健康人密切相關的「好細菌」,在肝硬化病人腸道菌群中的量卻非常少。
這就意味著,今後針對肝硬化病人的治療,可以做到更加精準,「我們會給肝硬化病人補充更多的『好細菌』,殺死過高的『壞細菌』。」李蘭娟說,在葯物基因組學的基礎上,這個工作還能夠做得非常精準,「針對不同病人,運用合適的葯物,合適的劑量。」
「精打細算」的
外科手術
大數據技術已經開始在外科手術中,幫助病人得到更加高效的手術療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院長鄭樹森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專家。到目前為止,他帶領團隊已經成功進行了200餘例活體肝移植手術。
肝臟是人的造血器官,「統帥」了成千上萬根血管,對肝臟動手術,是有高難度的。
在先進的數字技術支持下,鄭樹森團隊能夠在活體肝移植在術前和術中,利用虛擬現實軟體,查看病人肝臟中的各種構造。大數據分析還能夠精準計算出需要移植的肝臟部分,一方面確保提供給受捐者充足的供血,能夠存活;同時評估受捐者剩下的肝臟,能否在半年內長出新的肝臟,保證恢復正常的肝功能。
在世界各地,具有大數據處理功能的手術器械已經成為外科醫生強有力的助手。比如,在摘除腫瘤組織的外科手術中,外科醫生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一次手術是否能夠把癌變組織切干凈。像乳腺癌腫瘤的手術中,有將近三分之一都無法做到完全抹除腫瘤的痕跡。
前不久,倫敦大學帝國學院Zoltan Takats 探索了一場「精準手術」,手術使用的先進武器iknife,在傳統手術刀前安裝感測器和質譜分析儀,刀起落下iknife能在第一時間告知病灶的邊界和性質。
大數據
指導醫療政策
大數據能夠更加科學地論證葯物使用的效果,為醫療政策指導方向。
2012年,李蘭娟曾經帶領團隊做了一個跟乙肝傳染率相關的課題,採集了浙江1000人次的體檢數據樣本。通過分析發現:當年20歲(1992年出生)以上的樣本,乙肝感染率在8%-10%;而20歲以下的樣本中,乙肝感染率小於1.5%。
為什麼只相差一歲,乙肝感染率就有那麼大的差距?
1992年這一年,是個關鍵詞。1992年,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李蘭娟團隊驗證了葯物的有效性,這樣的分析結果,將給國家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帶來科學的指導。
「如果我國繼續保持對新生兒進行乙肝疫苗的全面接種,同時成年人也盡快接種乙肝疫苗,那麼在十年後,中國將擺脫肝炎大國的帽子。」李蘭娟說。
開發大數據
預測疾病
有了大數據的分析,「看醫生」模式正在轉變為「被醫生看著」——你的可穿戴設備能夠做到24小時給你「做體檢」,這種全數據模式成本低,效率卻很高,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用。
「精準醫療的長期目標,是每個人的健康管理。」 接下去,李蘭娟團隊將在浙江創建一個人數規模超過100萬的志願者隊列,他們願意共享他們的基因數據、生物樣本、生活信息以及所有的電子健康信息。
這是一個融合參與者、有責任的數據共享以及隱私保護的新型研究模型。基於這份健康大數據,浙大一院團隊將能夠做一系列新研究,比如葯物基因組學研究,醫生可以更准確地為每個病人開出合適的葯物和合適的劑量;比如為病人設定新的治療和預防目標。
世界醫療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在醫療創業領域冒出了許多基於大數據,做疾病預防方面的高科技產品——
美國人Anmol Madan和團隊創立了一個公司,專注研究通過手機的數據分析,預測機主的疾病。
他們對實驗參與者手機超過32萬小時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後,最終能夠對人們的手機建模,來預測感冒、精神疾病等等。比如,當人抑鬱時,通常就能夠在與人交流中被看出變化,日常數據分析就能夠捕捉這些變化。在測試中,這個應用能夠正確判斷60%~90%人們日常的生理症狀和普通呼吸情況,同時把這些變化發通知給機主本人,未來還能發送給朋友或家人。
深度開發大數據,預測疾病,還可能大幅降低醫療保健的費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如果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從而每年創造出3000億美元的價值。
「在中國,大數據也將影響醫改的具體政策,比如醫保的投入。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給健康產業帶來哪些變革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D. 李蘭娟這個時候來談新冠變異病毒致病性不強!這透露出了什麼信號
新冠病毒的影響力,相信大家自有公論,理論上的致死率確實是不高,然後現在也出現了很多新冠病毒的變種,李蘭娟院士也就這個變種的問題提到,這種變種的傳染性確實是有提高,讓人防不勝防,但是他的致病性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關於這個東西還是要嚴防嚴控,但是一直實行寧可錯殺1000,不可放過一個的這種策略是有些過於嚴格了,要想完全抑制這個病毒的傳播,基本上是很難的,因為從出現到現在這么長時間大家都看在眼裡。我們的防疫策略已經算是比較完善的,也算是比較嚴格的了,但是仍然陸陸續續會出現。
E. 行程碼的發明者是誰
行程碼的發明者是馬曉東。並且健康碼也是他研發的。他是中國大數據的領軍人物,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今天的健康碼行程碼都出自他手,它填補了我國大數據的空白,並無償的贈送給企業使用。讓我們對他說一句謝謝。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
馬曉東人物介紹
馬曉東1986年出生在寧夏固原,他的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他的父母堅持認為知識改變命運。2006年,馬曉東以固原高考理科狀元被湖南大學計算機系錄取。學期間他接觸到了互聯網和大數據。並徹底的愛上互聯網和大數據。他相信團結就是力量。更是馬不停蹄組建百人科技俱樂部一起探索。畢業後他在阿里巴巴工作了一年。便辭職了,考上了中國科學大學的研究生。他邊學習一邊創業,克服重重困難。大數據模型研發成功後,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他積極配合政府防疫行動。推出健康碼、行程碼。幫助防疫人員排查來往人員的相關信息。為我國防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F. 獲華為最高offer的天才少年有什麼樣的人物背景
G. 東軟CEO劉積仁:軟體將成為構建系統工具丨EMBA人物
就在今天,東軟召開了解決方案論壇2020,東軟集團CEO劉積仁表示軟體將會成為構建數字 社會 生態系統的工具,並且將會更開放,更融合,更創新。
這幾年,軟體行業迎來了大爆發的黃金期,眾多的平台企業開始依託軟體進行升級轉型,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開始進行轉變,數字化的設備也在不斷升級,技術、互聯網、軟體的聯合開始越來越緊密,這些都會促使整個 社會 發生變革。
他還表示,現在信息化技術發展越來越普及,數字化正在不斷擴展,技術也已經從價值創造發展成為賦能構建,在未來,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等都將會融為一體,互聯網也將會成為一切事物的核心,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這些都將會為軟體的發展提供土壤,讓軟體創造更加融合開放的生態。
身為國內計算機行業的先驅,劉積仁對於軟體的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最初的時候,國內的軟體發展並不理想,作為國內最大的軟體開發商,劉積仁所領導下的東軟也只有幾億的營收,和微軟、SAP的幾百億幾千億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然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劉積仁憑借著在軟體上面的造詣以及超前的目光,從最基層的搭建開始,不斷尋求融資合作,開始正式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東軟也逐漸的能夠在國際上站住腳跟,開始不斷的發出國產的聲音。
當然,目前的行業發展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面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商業規則、 社會 形態乃至數據隱私、數字空間等等都是需要改變的問題,同樣也是未來需要用技術解決的問題。
作為一家面向全球提供IT解決方案的公司,東軟上個月正式發布了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其營收為42.67億元,同比減少7.60%;股東凈利潤為0.70億元,同比增長95.34%。
就現在來看,東軟的整個發展趨勢還是很平穩的,在未來幾年幾十年的市場變化中,東軟也將會用自己不斷升級解決方案來不斷的完善整個企業的發展趨勢,為行業企業提供更加的幫助和協作,助力全行業實現轉型升級。在智能互聯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上轉型變革的道路,畢竟現在更多的行業軟體出爐的情況,軟硬體結合已經成為了不少企業的首選。
深度報道商業精英,商業領袖的傳奇經歷,透析商業智慧丨EMBA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