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信大數據行程卡一般什麼時候更新
1、用戶前14天內的行程計算是在運營商後台完成的,結果有一天的延遲。比如3月5日計算的是3月4日之前14天內的行程數據(2月20-3月4日之間)。
2、由於服務使用的是基站數據,為了確保通信連續、實現覆蓋無盲區,行政區劃交界處的兩地基站信號可能會交叉覆蓋,造成結果的偏差,使用時可結合其他證明做相應調整。
3、另外,在一個城市駐留時間未超過4小時,是不會被記錄的。海外行程記錄需要您在出國期間開通使用國際漫遊服務。如果結果有嚴重偏差,請及時聯系客服。
通信大數據行程卡
通信大數據行程卡,是由中國信通院聯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利用手機「信令數據」,通過用戶手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為全國16億手機用戶免費提供的查詢服務,手機用戶可通過服務,查詢本人前14天到過的所有地市信息。
截至2020年3月25日,累計查詢量已超過4.5億次。2021年1月8日20時30分起,行程卡將不再對包含中高風險區域的地市名稱標記為紅色,變更為在城市名稱後括弧備注包含中高風險區域,備注僅作為出行提示,不關聯健康狀況。
2021年3月30日,國家政務服務平台「防疫健康碼」已整合「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相關信息,可在健康碼中顯示用戶,是否去過中高風險地區等行程信息了,2021年8月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通信行程卡」累計提供查詢服務超120億次,成為各地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Ⅱ 測試一般什麼時候使用資料庫
1
執行測試用例時,有時需要到資料庫驗證數據的准確性與完整性
2
進行bug定位時,有回時需答要到資料庫查看數據的詳細信息
3
構造某種測試場景時,可以在資料庫里直接修改數據,要比使用界面更有效率
4
軟體升級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對歷史數據的處理,這種情況需要執行升級sql,並驗證結果
測試相關內容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傳智播客的課程,我朋友開始看他們課程自學的,後來進階去培訓了。現在薪資15左右,年底還有分紅等。
Ⅲ 軟體測試的策略
希賽顧問——軟體測試專刊(2006年第4期,總第4期)
主辦:希賽網(www.csai.cn) 承辦:希賽網軟體測試頻道(testing.csai.cn)
性能測試兵法
作者:陳紹英 來源:希賽網軟體測試頻道
在大多數的性能測試工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內容都是互相關聯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思路:性能測試的很多內容可以經過一定的組織統一來進行。統一開展性能測試的巨大好處是可以由淺入深按照層次對系統進行測試,進而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以實現節約測試成本的目的。為此,本文提出了「全面性能測試模型」的概念。 「全面性能測試模型」提出的主要依據就是一種類型的性能測試可以在某些條件下轉化成為另外一種類型的性能測試,而這些類型的測試實施也是很類似的。例如:針對一個網站進行測試,模擬10到50個用戶
就是在進行常規性能測試,用戶增加到1000乃至上萬就變成了壓力/負載測試。如果同時對系統進行大量的數據查詢操作,就包含了強度測試。
1.全面性能測試模型在「全面性能測試模型」中,把Web性能測試分為八個類別。
下面首先介紹八個性能測試類別的主要內容。
(1)預期指標的性能測試 系統在需求分析和設計階段都會提出一些性能指標,這些指標是性能測試要完成的首要工作之一,本模型把預先確定的一些性能指標的測試稱為預期指標的性能測試。 這些指標主要是指諸如「系統可以支持並發用戶1000」、「系統響應時間不得高於10秒」等在產品說明書等文檔中中十分明確的內容,對這種預先承諾的性能要求,測試小組應該「首當其沖」完成這類測試。
(2)獨立業務性能測試 獨立業務主要是指一些核心業務模塊,這些模塊通常具有功能比較復雜、使用比較頻繁、屬於核心業務等特點。這類特殊的、功能比較獨立的業務模塊始終都是性能測試重點。我們通常不但要測試這類模塊的一些和性能相關的演算法,還要測試這類模塊對並發用戶的響應情況。 核心業務模塊在需求階段就可以確定,在系統測試階段開始單獨測試其性能。如果是系統類軟體或者特殊應用的軟體,通常從單元測試階段就開始進行測試,在後繼的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驗收測試中進一步進行測試,以保證核心業務模塊的性能穩定。 用戶並發測試是核心業務模塊的重「並發」的主要內容是模擬一定數量的用戶同時使用某一核心模塊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並且持續一段時間。對「相同」的功
能進行並發測試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在同一時刻進行完全一樣的操作,例如打開同一條數據記錄進行查看;另外一類是在同一時刻使用完全一樣的功能,例如同時提交數據進行保存。可以看出後者是包含前前者的,後者是前者的特例,這種並發測試都要持續一定的時間。
從微觀角度講,同時使用某一核心模塊「不同」的功能,也是一種組合業務性能測試,只不過這種組合的相關業務大分類是一致的。
(3)組合業務性能測試 通常不會所有的用戶只使用一個或者幾個核心業務模塊,每個功能模塊都可能被使用到,所以Web性能測試既要模擬多用戶的「相同」操作(這里的「相同」
指很多用戶使用同一功能),又要模擬多用戶的「不同」操作(這里的「不同」指很多用戶同時對一個或者多個模塊的不同功能進行操作)對多個業務進行組合性能測試。組合業務測試是最接近用戶實際使用情況的測試,因而是性能測試的核心內容。我們通常按照用戶的實際使用情況來模擬使用各個模板的人數比例。 由於組合業務測試是最反映用戶使用系統情況
的測試,因而組合測試往往和伺服器(操作系統、Web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性能測試
結合起來,在通過工具模擬用戶行為的同時,還通過測試工具的監控功能採集伺服器的計數器信息,進而全面分析系統的瓶頸,為改進系統提供有利的依據。用戶並發測試是組合業
務測試的核心內容。「組合」並發的突出特點是分成不同的用戶組進行並發,每組的用戶比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匹配。組合業務測試可以理解為包含了「核心業務模塊並發」和「非核心業務模塊並發」同時進行的並發用戶測試。
(4)疲勞強度性能測試 疲勞強度測試是在系統穩定運行下模擬較大的用戶數量、並長時間運行系統的測試,通過綜合分析執行指標和資源監控來確定系統處理最大業務量時的性能,
主要目的是為了測試系統的穩定性。
(5)大數據量性能測試 大數據量測試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某些系統存儲、傳輸、統計查詢等業務進行大數據量的測試,主要是測試數據增多時的性能情況,這類一般都是針對某些特殊的核心業務或者一些日常比較常用的組合業務的測試。 第二種是極限狀態下的數據測試,主要是指系統數據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通過性能測試來評估系統的響應情況,測試的對象也是某些核心業務或者日常常用的組合業務。例如系統的數據每年只備份轉移一次,可分別選擇一個季度、半年、一年作為參考,模擬輸入各個時間段的預計數據量,然後測試系統的性能,進而預估系統的性能走向。 由於大數據量仍然是為了測試系統的業務處理能力,
因此大數據量性能測試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和前面的獨立、組合業務測試結合起來進行,主要由性能測試策略來決定。由於大數據量測試一般在投產環境進行,因此本書把它單獨獨立出來,和疲勞強度測試放在一起,在整個性能測試的後期進行。大數據量測試可以理解為特定條件下的核心業務或者組合業務測試。
(6)網路性能測試 網路性能測試主要是為了准確展示帶寬、延遲、負載和埠的變化是如何影響用戶的響應時間的。在實際的軟體項目中,主要是測試用戶數目與網路帶寬的關系。
網路性能測試一般有專門的工具,因此本書不研究網路測試,網路測試的任務通常由系統集成人員來完成。
(7)伺服器性能測試 伺服器性能測試(操作系統、Web伺服器、資料庫伺服器)分為初級和高級兩種形式。「初級伺服器性能測試」主要是指在業務系統工作或者進行前面其它
種類性能測試的時候,監控伺服器的一些計數器信息,通過這些數據對伺服器進行綜合性能分析,找出系統瓶頸,為調優或者提高性能提供依據。「高級伺服器性能測試」一般不由測試人員進行,由專門的系統管理員來進行,例如資料庫伺服器由專門的DBA來進行測試和調優。本書主要討論在測試中常用到的「初級伺服器性能測試」,既通過工具對伺服器資源進行監控的性能測試。
(8)一些特殊測試 主要是指配置測試、內存泄漏測試一些特殊的Web性能測試。這類性能測試或者和前面的測試結合起來進行,或者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會獨立進行,本書重點來討論前一種情況,因為後一種情況往往通過特有的工具、較大投入的進行,可以不作為性能測試的范疇來研究。
主辦:希賽網(www.csai.cn) 承辦:希賽網軟體測試頻道(testing.csai.cn)
軟體測試專業調查,請各位朋友大力支持:
http://testing.csai.cn/e/vote/VoteStepFirst.asp
Ⅳ 如何構建大量的測試數據
構造海量數據來驗證系統是否能正確執行。怎樣才算正確的執行呢?定義一個清晰的、可測量的標准很重要。在進行大數據量測試之前,首先對測試需求做清晰的分析。我們一般很少從功能評價的角度進行這項測試,更多的時候是考查系統性能和效率。假設一個本科院校的學籍管理系統,主要是用來管理學生的,學生在系統中的生命周期一般是4年,根據學校現有的在校生數以及未來五年每年的招生數據,基本上可以分析出需要構造的各個學年下的學生數。這樣一來,原來在單個學期能正確執行的功能(功能、性能、效率都滿足需求,這個需求可以作為大數據量測試時的參考標准),在處理4個學年的數據(8個學期)時,各個業務的功能、伺服器性能、業務執行效率(如查詢、統計、數據挖掘等)還能滿足需求嗎?根據業務特點,數據在系統中總是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生命周期的,我們需要構造的往往是這些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注意不同的業務模塊生成的數據量是不一樣的。沒有必要去構造不符合實際情況,數量級過大的測試數據。
對測試需求做了准確清晰的分析之後,接下來對輸入的測試數據進行分析。一方面,我們要求測試數據要盡可能的與生產環境數據一致,盡可能是有意義的數據,可以通過分析使用現有系統的數據或根據業務特點構造數據。另一方面,我們要求測試數據輸入要滿足輸入限制規則,盡可能覆蓋到滿足規則的不同類型的數據。我們遇到最多的還是在資料庫中構造的測試數據,也包括磁碟文件(附件)。
最後一步就是生成測試數據了。生成測試數據的方法無外乎編寫sql腳本(存儲過程)在資料庫端直接生成、編寫程序代碼生成(實際上也是要寫sql)、使用批量數據生成工具(DataFactory、PL/SQL Developer、TOAD等都可以)、使用工具錄制業務參數化之後長時間運行來生成(如4樓的仁兄所說)。不過個人覺得使用sql來做是最靈活的,尤其是涉及到業務數據相互轉換需要充分考慮到內部處理邏輯及約束時。
補充一點,大數據量測試同時也是檢測伺服器性能的好時機(例如執行數據轉換、統計分析的業務過程),包括磁碟的I/O性能、內存、CPU等,甚至也是對數據增長預測的一個驗證。
Ⅳ 數據測試(質量檢測)
數據質檢:對於數據進行質量檢測,主要包括數據規格,數據和服務的兼容性;測試時需要主要數據的篩選,數據測試時間,數據在服務應用影響范圍;
舉例:在地圖導航業務中,全國范圍內的數據幾乎每天都會進行製作編譯上線,就會有數據的變更;
質檢需要關注粗略有:
當然以上測試和大家所謂大數據測試還有所不同,大數據測試一般是利用集群進行分布式計算匯聚,以上測試的數據規格測試也可以跑集群任務,但是我認為這樣太暴力,沒有將數據和服務業務整合理解,浪費資源,畢竟機器成本也是一個工程師需要關注的,好的方案可以節約成本。
接下來談一下我認為具備哪些能力可以更加勝任以上工作:
當然以上也是我需要慢慢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