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編寫並運行了一個處理1500萬個數據的程序,本來最初每秒可以處理150個左右的數據,預計大概15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處理完,晚上的時候就開始運行,本以為等到第二天中午就可以得到結果呢,,,
可是,等我第二天的時候一看,什麼???還沒處理完,當前的數據處理速度變成了一秒5個左右,然後還需要等待300個小時。
然後就查了一下這個問題,原來同樣也有很多人在處理培察蔽大數據的時候遇到了這個問題,大多數的文章分析的原因都是說由於GC(垃圾回收)造成的性能下降。
Python的垃圾回收機制的工作原理為每個對象維護一個引用計數,每次內存對象的創建與銷毀都必須修改引用計數,從而在大量的對象創建時,需要大量的執行修改引用計數操作,對於程序執行過程中,額外的性能開銷是令人可怕的。回收的觸發時機有兩種可能,一是用戶主動調用gc.collect(),二是對象數量超過閾值。
所以正是GC拖慢了程序的性能,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在處理的時候禁止垃圾回收。
通過這樣的改進之後速度確度會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又有也會另外的一個問題,內存溢出,由於運行的過程中生成大量的對象,一次使用後就沒有了引用,由於關閉了垃圾回收機制,一直存在內存中得不到清理,然後程序的內存使用量越來越大。解決的方法就是定期打開gc.enable()再關配州閉或者主動調用gc.collect(),這樣就可以了。
通過上述的改進後程序確實了很多,可是我的程序還是運行的越來越慢,我都懷疑人生了,然後分別測試了各個步驟所花費的時間才知道了原因,我使用了pandas創建一個DataFrame,然後每次迭代得到的結果都添加新的數據到DataFrame中,隨著里邊的數據越來越多,添加的速度也就越來越慢了,嚴重的拖累的運行速度。這里的解決方法有兩個:
1 分段保存結果,間隔一段時間就保存一次結果,最後再將多次的結果合並。
2 換一個數據存儲方法,我是直接使用了python的沒和字典進行保存結果,它隨著數據的增多添加的速度也會變慢,但是差別不是很大,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可以使用;或者再加上方法1,分段進行保存再合並也是可以的。
Ⅱ 如何用python進行大數據挖掘和分析
毫不誇張地說,大數據已經成為任何商業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桌面和移動搜索向全世界的營銷人員和公司以空前的規模提供著數據,並且隨著物聯網的到來,大量用以消費的數據還會呈指數級增長。這種消費數據對於想要更好地定位目標客戶、弄懂人們怎樣使用他們的產品或服務,並且通過收集信息來提高利潤的公司來說無疑是個金礦。
篩查數據並找到企業真正可以使用的結果的角色落到了軟體開發者、數據科學家和統計學家身上。現在有很多工具輔助大數據分析,但最受歡迎的就是Python。
為什麼選擇Python?
Python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易用。這個語言有著直觀的語法並且還是個強大的多用途語言。這一點在大數據分析環境中很重要,並且許多企業內部已經在使用Python了,比如Google,YouTube,迪士尼,和索尼夢工廠。還有,Python是開源的,並且有很多用於數據科學的類庫。所以,大數據市場急需Python開發者,不是Python開發者的專家也可以以相當塊速度學習這門語言,從而最大化用在分析數據上的時間,最小化學習這門語言的時間。
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之前,你需要從Continuum.io下載Anaconda。這個包有著在Python中研究數據科學時你可能需要的一切東西。它的缺點是下載和更新都是以一個單元進行的,所以更新單個庫很耗時。但這很值得,畢竟它給了你所需的所有工具,所以你不需要糾結。
現在,如果你真的要用Python進行大數據分析的話,毫無疑問你需要成為一個Python開發者。這並不意味著你需要成為這門語言的大師,但你需要了解Python的語法,理解正則表達式,知道什麼是元組、字元串、字典、字典推導式、列表和列表推導式——這只是開始。
各種類庫
當你掌握了Python的基本知識點後,你需要了解它的有關數據科學的類庫是怎樣工作的以及哪些是你需要的。其中的要點包括NumPy,一個提供高級數學運算功能的基礎類庫,SciPy,一個專注於工具和演算法的可靠類庫,Sci-kit-learn,面向機器學習,還有Pandas,一套提供操作DataFrame功能的工具。
除了類庫之外,你也有必要知道Python是沒有公認的最好的集成開發環境(IDE)的,R語言也一樣。所以說,你需要親手試試不同的IDE再看看哪個更能滿足你的要求。開始時建議使用IPython Notebook,Rodeo和Spyder。和各種各樣的IDE一樣,Python也提供各種各樣的數據可視化庫,比如說Pygal,Bokeh和Seaborn。這些數據可視化工具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Matplotlib,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數值繪圖類庫。
所有的這些庫都包括在了Anaconda裡面,所以下載了之後,你就可以研究一下看看哪些工具組合更能滿足你的需要。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時你會犯很多錯誤,所以得小心一點。一旦你熟悉了安裝設置和每種工具後,你會發現Python是目前市面上用於大數據分析的最棒的平台之一。
希望能幫到你!
Ⅲ 利用Python分析處理數據。學校大數據課程,十幾年第一次開,有沒有精通計算機的哥哥姐姐幫助一下。
想要系統學習數據分析,建議一定要看的數據分析聖經《利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這本書有理論有實踐,深入淺出,層層遞進,適合剛入門的數據分析小白,或者還有另外一本《python機器學習基礎教程》,也是比較入門級的,不過更偏向於機器學習的方向,但是也是涉及比較基礎的內容,可以作為進階來學習。手打不容易,以上回答如有幫助請採納,謝謝!
Ⅳ Python在大數據領域是怎麼來應用的
有些辦法。比如使用array, numpy.array。 主要的思路是節約內存的使用,同時提高數據查詢的效率。
如果能夠注意內這些內容,處容理幾個GB的數據還是輕松的。 接下來就是分布式計算。 按maprece的思路。數據盡量在本地處理。所以演算法上要優化。主要是分段。
不管怎麼說。這幾個方面所有的語言都是相同的。即使你用的是C語言也一樣要考慮到這些。大數據因為量大,演算法也需要改進。
對於不能改進的演算法(好象還沒有遇到)也只好用python接C的擴展模塊了。 好在python與C有很好的介面。輕松就接上。
最近比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cython,一方面可以略略提高速度,另一方面與C有無縫的介面。
java在處理大數據方面速度與易用性略略占優勢。C++也經常會使用在核心演算法上。語言本身都不是問題。大部分時候大數據還是在處理演算法本身而不是語言。
在原型階段python很方便,快速,靈活。所以大數據處理中python是幾種語言中最適合的。特別是早期探索階段。業務與演算法經常變更。到了後期基本上都是C++了。java比較適合工程化階段。
Ⅳ Python大數據, 一些簡單的操作
#coding:utf-8
#file: FileSplit.py
import os,os.path,time
def FileSplit(sourceFile, targetFolder):
sFile = open(sourceFile, 'r')
number = 100000 #每個小文件中保存100000條數據
dataLine = sFile.readline()
tempData = [] #緩存列表
fileNum = 1
if not os.path.isdir(targetFolder): #如果目標目錄不存在,則創建
os.mkdir(targetFolder)
while dataLine: #有數據
for row in range(number):
tempData.append(dataLine) #將一行數據添加到列表中
dataLine = sFile.readline()
if not dataLine :
break
tFilename = os.path.join(targetFolder,os.path.split(sourceFile)[1] + str(fileNum) + ".txt")
tFile = open(tFilename, 'a+') #創建小文件
tFile.writelines(tempData) #將列表保存到文件中
tFile.close()
tempData = [] #清空緩存列表
print(tFilename + " 創建於: " + str(time.ctime()))
fileNum += 1 #文件編號
sFile.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FileSplit("access.log","access")
#coding:utf-8
#file: Map.py
import os,os.path,re
def Map(sourceFile, targetFolder):
sFile = open(sourceFile, 'r')
dataLine = sFile.readline()
tempData = {} #緩存列表
if not os.path.isdir(targetFolder): #如果目標目錄不存在,則創建
os.mkdir(targetFolder)
while dataLine: #有數據
p_re = re.compile(r'(GET|POST)\s(.*?)\sHTTP/1.[01]',re.IGNORECASE) #用正則表達式解析數據
match = p_re.findall(dataLine)
if match:
visitUrl = match[0][1]
if visitUrl in tempData:
tempData[visitUrl] += 1
else:
tempData[visitUrl] = 1
dataLine = sFile.readline() #讀入下一行數據
sFile.close()
tList = []
for key,value in sorted(tempData.items(),key = lambda k:k[1],reverse = True):
tList.append(key + " " + str(value) + '\n')
tFilename = os.path.join(targetFolder,os.path.split(sourceFile)[1] + "_map.txt")
tFile = open(tFilename, 'a+') #創建小文件
tFile.writelines(tList) #將列表保存到文件中
tFile.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Map("access\\access.log1.txt","access")
Map("access\\access.log2.txt","access")
Map("access\\access.log3.txt","access")
#coding:utf-8
#file: Rece.py
import os,os.path,re
def Rece(sourceFolder, targetFile):
tempData = {} #緩存列表
p_re = re.compile(r'(.*?)(\d{1,}$)',re.IGNORECASE) #用正則表達式解析數據
for root,dirs,files in os.walk(sourceFolder):
for fil in files:
if fil.endswith('_map.txt'): #是rece文件
sFile = open(os.path.abspath(os.path.join(root,fil)), 'r')
dataLine = sFile.readline()
while dataLine: #有數據
subdata = p_re.findall(dataLine) #用空格分割數據
#print(subdata[0][0]," ",subdata[0][1])
if subdata[0][0] in tempData:
tempData[subdata[0][0]] += int(subdata[0][1])
else:
tempData[subdata[0][0]] = int(subdata[0][1])
dataLine = sFile.readline() #讀入下一行數據
sFile.close()
tList = []
for key,value in sorted(tempData.items(),key = lambda k:k[1],reverse = True):
tList.append(key + " " + str(value) + '\n')
tFilename = os.path.join(sourceFolder,targetFile + "_rece.txt")
tFile = open(tFilename, 'a+') #創建小文件
tFile.writelines(tList) #將列表保存到文件中
tFile.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Rece("access","access")
Ⅵ Python在大數據領域是怎麼來應用的
有些辦法。比如使用array, numpy.array。 主要的思路是節約內存的使用,同時提高數據查詢的效率。
如果能夠注意這些內容,處理幾個GB的數據還是輕松的。 接下來就是分布式計算。 按maprece的思路。數據盡量在本地處理。所以演算法上要優化。主要是分段。
不管怎麼說。這幾個方面所有的語言都是相同的。即使你用的是C語言也一樣要考慮到這些。大數據因為量大,演算法也需要改進。
對於不能改進的演算法(好象還沒有遇到)也只好用python接C的擴展模塊了。 好在python與C有很好的介面。輕松就接上。
最近比較流行的方法是使用cython,一方面可以略略提高速度,另一方面與C有無縫的介面。
java在處理大數據方面速度與易用性略略占優勢。C++也經常會使用在核心演算法上。語言本身都不是問題。大部分時候大數據還是在處理演算法本身而不是語言。
在原型階段python很方便,快速,靈活。所以大數據處理中python是幾種語言中最適合的。特別是早期探索階段。業務與演算法經常變更。到了後期基本上都是C++了。java比較適合工程化階段。
Ⅶ Python 適合大數據量的處理嗎
python可以處理大數據,python處理大數據不一定是最優的選擇。適合大數據處理。而不是大數據量處理。 如果大數據量處理,需要採用並用結構,比如在hadoop上使用python,或者是自己做的分布式處理框架。
python的優勢不在於運行效率,而在於開發效率和高可維護性。針對特定的問題挑選合適的工具,本身也是一項技術能力。
Python處理數據的優勢(不是處理大數據):
1. 異常快捷的開發速度,代碼量巨少
2. 豐富的數據處理包,不管正則也好,html解析啦,xml解析啦,用起來非常方便
3. 內部類型使用成本巨低,不需要額外怎麼操作(java,c++用個map都很費勁)
4. 公司中,很大量的數據處理工作工作是不需要面對非常大的數據的
5. 巨大的數據不是語言所能解決的,需要處理數據的框架(hadoop, mpi)雖然小眾,但是python還是有處理大數據的框架的,或者一些框架也支持python。
(7)python如何處理大數據擴展閱讀:
Python處理數據缺點:
Python處理大數據的劣勢:
1、python線程有gil,通俗說就是多線程的時候只能在一個核上跑,浪費了多核伺服器。在一種常見的場景下是要命的:並發單元之間有巨大的數據共享或者共用(例如大dict)。
多進程會導致內存吃緊,多線程則解決不了數據共享的問題,單獨的寫一個進程之間負責維護讀寫這個數據不僅效率不高而且麻煩
2、python執行效率不高,在處理大數據的時候,效率不高,這是真的,pypy(一個jit的python解釋器,可以理解成腳本語言加速執行的東西)能夠提高很大的速度,但是pypy不支持很多python經典的包,例如numpy。
3. 絕大部分的大公司,用java處理大數據不管是環境也好,積累也好,都會好很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