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數據解讀沿線國家怎麼看「一帶一路」
從地區上看,「一帶一路」戰略所覆蓋的地區與節點城市范圍極廣。「一帶專一路」戰略具體包括以屬下幾條線路,中蒙俄經濟帶:主要通過環渤海、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交通和能源通道,向東連接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俄羅斯連接歐洲;新亞歐陸橋經濟帶。
通過原來的亞歐大陸橋向西經新疆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通過雲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通過亞歐陸橋的南線分支連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海上戰略堡壘:分別由環渤海、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北部灣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
② 郭華東院士:「數字絲路」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下)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編者按:一帶一路的推進困難重重。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則可以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為此,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
郭華東院士演講實錄(下):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發展的過程中間,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對地觀測也是沒有國界的,於是要發展先進的技術、發展先進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交流的時候有多種交流方式,比如說發起國際科學計劃,比如說發起國際組織,比如說主辦高水平國際會議,比如說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這都是你立足於國際科學之林的重要的方面。應該說,這些年來全球科技的發展,中國人或者中國科學家牽頭的領銜的國際的合作計劃還極少極少,那麼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那我們國家要建設科技強國,建設創新國家其實還是面臨一系列的挑戰。今天,當我們中國領導人提出我們要建設一帶一路,把它變成偉大構想的時候,我們圍繞一帶一路能不能提出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的國際科學計劃呢?根據剛才我講的這些理念和基礎,是利用空間對地觀測來服務一帶一路,來為一帶一路實施科學的提供科學的數據信息和方法,應該說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因為我們有巨大的優勢,第一,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提出來的,第二,中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有很大的優勢,第三我們在這些方面有了很強的基礎,第四,很多國家願意配合我們一起來做,所以,我們提出發起數字一帶一路計劃,把它解釋起來,事實上來講就是說基於空間對地觀測的一帶一路計劃,一帶一路的資源環境調查與研究這樣的國際合作計劃。那麼提到對地觀測,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出來,兩個紅圈,這個紅圈一個是東北向展布,一個是西北向展布,在這兩個紅圈大家都可以看出來,其實空間這個技術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弱,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比較強,所以我們牽頭這樣的計劃,具備了很強的實力。這樣強的實力也是基於前些年的研究成果,比如說在3年前,我們這個團隊就開始了一些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完成了一個叫科技助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一個咨詢項目,國務院的領導對我們上報的報告也比較重視,大家可以看出來,最後我們提了六大建議,這六大建議涉及到經濟的、社會的,也涉及到我們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在當時我們也提出一個鳳凰計劃一個說法,什麼意思,就是說,在我們的衛星版圖上,中國就像一隻,衛星圖象像一隻金雞,金雞獨立。那麼加起來,我們中亞的這么四個國家加起來,它的這個圖形像一張鳳凰,所以我們說鳳凰計劃,這些國家一起來搞合作,當時我們撰寫一篇文章,叫空間科技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那麼空間科技有這么大的作用,如何使我們這些沿線國家一起來做這些事情,我們非常注重和境外科學家的合作,和國際科學家的合作,比如在2012年,就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些國家召開乾旱、半乾旱的環境對地觀測研討會,然後在2014年在吉爾吉斯又召開第二屆研討會,這樣目標就更明確了,圍繞著我們絲綢之路的空間認知這么一個方向,我們通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地觀測科學計劃的宣言,2016年又召開了第三次會議,這樣在一帶一路的我們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帶上連續召開三次會議,眾多科學家一起合作,大家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特別絲綢之路計劃都非常非常贊同。那麼在做這個絲綢之路經濟帶工作的同時,也進一步地把范圍延伸到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涉及的國家,主要是東盟地區國家,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11月,我們在海南的三亞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絲綢之路空間認知國際研討會,發表了宣言,和其他國家也已經簽署了海上絲綢之路對地觀測合作網路的意向書》,當時出席會議的28個國家的代表一致同意建立海上絲路空間大數據的聯盟,所以非常踴躍。隨著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工作的深入,在去年,我們認為時機成熟了,在北京召開了個一帶一路空間認知的國際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有40幾個國家的代表與會,也包括我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包括我們國際上一些對地觀測的大的組織的一些管理者,和來自40多個國家的學者們,一起參加了這個會議,這個會議也發表了個一帶一路空間觀測國際合作北京宣言》,特別我要提出的是,大家看到了在這個會議上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在這個會議上正式提出來了,當時電視台的叫法叫做數字一帶一路,簡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計劃啟動。當我們提出來「數字絲路」這個國際計劃的時候,可以說得到了多個國家的響應,這個幻燈上大家可以滿出來,叫DBAR,DBAR就是說數字一帶一路,我們簡稱DBAR,你看參加的這20幾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和國際計劃,在我們中國這個大氣之下一起來進行工作。這個工作做得還是令人滿意,所以在去年6月份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18次院士大會上我們科學家院長(白春林)院長就專門講由我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得到了這么多國家、得到這么多國際組織響應和支持,這確實還是很不容易的。這個國際計劃發起之後,然後經過了半年的一些工作,在去年的12月,5月發起的,在12月我們經過了被,認為另外一個契機成熟了,這個成熟所謂的成熟,那麼就是說我們「數字絲路」國際計劃新內容我們已經成型,所謂成型就是說「數字絲路」的科學計劃,因為國際上發起一大科學計劃你最核心的東西必須有你的科學計劃,在這個會議上我們成立了計劃叫做DBAR,成立了DBAR科學委員會,然後建立了總共九個工作組和任務組,一個工作組就是相對寬一點的領域,任務組比較窄一點的領域,同時也通過了DBAR科學計劃草案,應該說去年12月份DBAR計劃正式實施了,坦率地說,有中國人來發起這樣的計劃,全球這么多人響應,實實在在應該在我們領域里來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那麼「數字絲路」是個什麼樣的計劃,叫國際科學計劃,首先它是一個國際的大科學計劃,其次,它的計劃的目標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進行交流和合作,為一帶一路服務,同時也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科學研究問題,所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也就是說聯合國意識到全球面臨的挑戰,然後在兩年前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總共17個子目標,169個二級目標,這些包括可持續發展環境、飢餓、教育、能力建設等等,都是重要的目標,一帶一路其實作為全球重要的構成的區域,和聯合國可持續性發展目標應該做這些東西是非常吻合的,那麼同時作為一個大的科學計劃,你必須有願景,這個願景我可以在這兒和大家一起,咱們來討論一下,DBAR科學計劃的願景就是促進一帶一路對地觀測的科學數據技術和應用方面的國際合作,提供應對一帶一路環境變化,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決策支持手段,通過努力,實現在我們亞洲、歐洲和非洲絲路沿線國家綜合對地觀測能力的提升,為我們的一帶一路服務,或者說更好認識一帶一路國家與熱點地區發展建設的狀態和演化的影響。願景之二,我們要創新性進行一帶一路空間觀察多邊合作的機制,建立這個機制,推進絲路的科技互聯互通,然後願景之三,就是要更好地認知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人力和技術資源的阻礙,為投資建設宏觀布局提供決策支持,所以有了這樣的願景,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可持續地發展基礎設施,開展經濟建設,利用自然和文化資源,通過地球大數據的科學決策支持,共同促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一帶一路的實現。這張圖有點復雜,我剛才講了幾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7個大項169小項,現在在我們這個「數字絲路」科學計劃里邊,是七加二,7個工作組,2個任務組,做的9件事情,其實和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相吻合的,我們這9件事情大家可以看出來,基於地球大數據或空間技術為主的手段,然後在周圍的這8個方面,比如農業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生態系統,海洋與海洋帶災害風險,基礎設施,自然文化遺產,城市發展,水資源,水安全,這8個領域來開展研究,這個開展研究是令人激動的,為什麼令人激動,就是大家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做,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的做,一個領域一個領域的做,而我們由於利用了空間對地觀測,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把65個國家涉及的46億人口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那麼在這8個方面闡述成果,同時這8個方面還可以交叉,所以這8個方面和大家看到的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基本上是吻合的,所以,做這樣一個DBAR科學計劃,為中國倡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服務,同時也直接為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服務,所以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科學計劃。
這個科學計劃的內涵大家在這張圖里可以再進一步地看一看,這張圖也是我們另外一個科學計劃的核心圖之一,在炮製這個計劃的時候,在我的腦子里邊第一次產出的就是這樣一張圖,什麼一張圖,我們做什麼事情,叫數字一帶一路,首先這個數據作哪?所以我們首先要建一個大數據平台,大家可以看到中間一個大數據平台,那麼我們利用什麼數據,可以利用衛星數據,導航數據,通信數據,海基數據,陸基數據,我們做什麼,通過這個地球大數據平台,在剛才講到的這幾個方面,設施農業、海洋環境、遺產地災害、城市、水,這8個方面開展研究,那麼開展研究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然後國際計劃合作和國際組織合作,然後從科學到決策,從國家到全球,實現我們的國際合作。那麼各位,大家要問了,你到底做哪幾方面工作,我們聽著七加二,現在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講一講,我們這七個工作組和兩個任務組,它具體的含義是什麼?那麼七個工作組就是大家看到的這七個工作組,任務組就是最下面一行,我一個一個也大家做個介紹。首先,我們要做DBAR這個計劃,就要有數據,就要有地球大數據,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工作組,這個工作組就是說要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建立這個數據的合作網路,然後要在這個地區和不同的國家合作,提高他們的對地觀測能力,提高它們的對地觀測能力怎麼個說法?也就是說我一開始講時候,就是我們中國大概是在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比我們那些一帶一路上很多國家都要先進,
比如我們的對地觀測技術,應該說基本上是國際水平的領先技術,可是在有些國家,它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衛星數據可以接收,比如剛才講的中亞地區,我們把它叫做處女地,所謂處女地就是對地觀測在那還很少發展,所以兩年前當我們在新疆喀什地面站運行接收到這個數據時候,我們當時就說這是地球上最後一塊被照亮的土地,那個地區也接收到我們的衛星數據了。所以對於這個工作組來講,最最重要的是要建一個數據共享的平台,中國的數據要走向世界,中國的數據不僅自己用,而且要提供給我們這些提供的國家來用,當他們沒有數據的,你就提供給他們,因為提供是什麼概念,數據大家都知道,數據特別大數據,也可以說它是資源、它是財富,它更重要的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何為重大戰略資源,平常大家不注意,但是現在一個國家強弱,其實與你擁有數據多少是有關系的,那麼是戰略資源就像我們看待水、看待糧食、看待能源等等一樣,看待這些資源,當你把它這樣認識的時候,就知道它是何其重要,所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計劃來講我們就是要會聚大數據,就是讓大數據服務來支撐整個一帶一路的發展,數據共享是我們提出一個非常響亮的目標,也可以說,如果在一帶一路不能實現數據共享,「數字絲路」計劃也難以成功,「數字絲路」難以成功,應該說對一帶一路是個巨大損失。
第二個工作組我們叫農業與糧食安全,我在前的幻燈裡面已經講到了一些這方面的一些背景,因為民以食為天,然後全球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國家,這些農業發展、糧食安全問題還很不平衡的,我們利用DBAR這樣一個計劃,希望和沿線國家共同提高對農田監測能力,共同來進行考察和驗證,共同為我們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服務。在這方面來講中國也有著很好的基礎,比如說我們具備全球尺度的農田遙感的監測能力,可以覆蓋31個大宗糧食作物主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幾種作物,比如說小麥、水稻、玉米、大都,這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農業能對全球這些作物,每半個月估產一次,所以咱們國家在這方面來講技術是很先進的,基本上中國、美國、歐盟三足鼎立,我們代表著中國,代表著影響力,近一兩年應該說國際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歐盟了,我們有這樣的技術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應該說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海岸帶,大家看到了,這個右下角這張圖,海上絲綢之路經過的重要地區,這些地區不僅有海岸城市,有港口,海岸一些環境面臨巨大挑戰,比如風暴潮的到來,比如說地面沉降問題給城市帶來損失,也比如全球變化,超大城市帶來的影響等等,所以海岸帶應該說是人類的搖籃,那麼海岸帶也是我們涉及經濟社會建設和人口在那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要活動都在那展開,所以海岸帶的研究,對於提升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水平是非常有用的,這個工作組就主要做這些事情,其實,現在經過一年的工作,已經做了不少了,這張圖上大家可以看到,包括港口的擴展,生產效應,另外我們一些國家都在填海,填海以後這些工程怎麼辦,另外,我們建了很多設施,比如說碼頭、港口,和機場一個一個,比如機場它沉降了怎麼辦,另外還有紅樹林的生產系統,海岸線的變遷,包括一些圍塘養殖,這些都帶來一些變化,都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一些海岸帶重要的事情,不僅是在咱們這些中國的沿海,國際上沿一帶一路國家都非常重要,包括我們進行沿海經濟追蹤和環境管理,都是大事。
那麼第三個工作組,就是環境變化,也可以說生態環境的變化,大家都知道這個特別是在中亞地區,生態環境是比較脆弱的,怎麼來進行監測全球變化的大環境之下,我們如何評價一帶一路的生態風險?對於一帶一路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意義實在是非常重大,剛才我講了我們不做一城一地的,我們不做一個領域的,我們要做的65個國家做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所以它戰略上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帶一路很多一些新的其他方法得不到的一些信息和決策支持思路。這里就介紹了中亞五國環境變化應該還是很復雜的,其實我們用衛星做了不少工作,通過做這些工作,大家看出湖面在減少,土壤濕度在不斷變化,然後水的數量也在變化,如果長期下去怎麼辦?草地耕地都在強烈變化,所以我們必須拿出我們的對策,然後做一個適應於我們自然環境變化的相應的政策出來來建設我們的一帶一路。這里你也可以看出來,我們通過20年的觀測,植被的變化情況,如果看了以後,還是感到還是很驚人的,植被在不斷退化,中亞地區灌溉農業也在迅猛發展,當然,退化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所以無論是人為的,還是自然的,我們都要找出它的原因出來,然後為我們規劃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支持。包括水儲量,水儲量其實經過三年的工作,看出來中亞地區水儲量總體上是呈減少趨勢,要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還有一個工作組是做世界遺產,說起世界遺產在座的大家都比較熟悉,比如我們的故宮、我們的長城等等,這都是文化遺產,我們還有一些自然遺產,向黃山等等,這都是自然遺產。我們一帶一路最早還來自於世界遺產這樣一些研究,逐步地擴大到我們大的區帶,所以在一帶一路上真正的世界遺產是需要我們進一步來調查、保護,提出政府可供決策支持的一些信息非常非常有用,應該說全球將近80%的一些文化遺產都位於一帶一路地區,那麼做這方面工作也實在是非常重要的。這中間,事實上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雙遺產的情況,利用空間技術來制訂它這個保護策略。比如說近些年來我們和吳哥,大家都知道吳哥是個著名的世界遺產,我們受吳哥政府、吳哥遺產地當局邀請,也受柬埔寨政府邀請,用空間技術為它做三年,他們政府對咱們中國做這項工作還是高度地贊成的,認為一帶一路不僅為它一個吳哥做監測保護工作,現在又在二期做整個柬埔寨的工作。
我們把這些思路和理念延伸到整個一帶一路國家,非常非常地受歡迎。減災是另外一個工作組,大家都知道減災這件事可是太重要了,每年的經濟損失,減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咱們GDP的好幾個GDP,這實實在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帶一路國家都面臨這樣的挑戰,這個工作組也面臨著繁重的研究任務,現在和國際上進行合作,不僅做這個區域的,同時也發布了一些研究報告,供全球來共享,供這一帶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啟動了一些試行案例開始進行研究,作為能力建設我們辦了一系列培訓班,中國人用中國的技術為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來服務,每年都辦兩期學習班,很受歡迎。水資源,大家都知道一帶一路上水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乾旱問題,洪澇問題等等,所以在水的方面已經有20個國家建立了合作關系,以上是七個工作組,下面是兩個任務組,任務組一個就是城市環境,一帶一路上城市繁多,怎麼避免過度地城市化,怎麼避免城市盲目地沒有目標的管理,事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這樣對一帶一路重點的城市進行動態監測,做了很多工作,這里可以看到我們是給非洲做的用夜間燈光圖象做的一些城市發展情況,當然非洲和歐洲一比,顯然城市化程度還是很不一樣的。
這里再進一步做非洲不同城市的變化情況,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城市在不斷地進行擴展,但是就非洲而言,整體城市燈光亮度還是比其他地方少,非洲大陸還是面臨巨大的挑戰。然後同時,經濟走廊這個城市,我們也進行了監測,現在經濟走廊的城市監測它的交通情況。最後一個工作組我們叫高山和寒區,高山和寒區其實也是非常重要一個方面,大家講高山和寒區和一帶一路什麼關系,其實講到我們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發布了一系列的水系,這些水洗我們那個地方叫做亞洲高塔、亞洲水塔,那些地方它的水直接影響到下游20億人的生活,所以在科學上把這些東西做清楚,為一帶一路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那麼,這幾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包括對多年凍土的監測,包括對青藏高原積雪的監測。最後,我要說一下,國際上很多人都關注DBAR計劃,說怎麼來參加呢,我們歡迎國際組織、國際計劃,和各個國家的機構團隊都可以參加,你進來以後可以加入工作組,也可以建立研究中心,在平台能力決策方面提高你的水平,另外,DBAR是個共享計劃,共享比如平台產品,比如這些領域和這個能力建設和發展我們都可以一起來做。
然後這張圖你可以看出DBAR,就是「數字絲路」科學計劃在中間,我們左上面有國家的機構,我們右下面有不同的國際組織,左下面有不同國際計劃,就是說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通過DBAR科學計劃實施,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我們的目標服務,為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同時也是沿線的國家受益於我們的一帶一路建設,受益於我們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好,今天有關空間科技護航一帶一路的內容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再見。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③ 郭華東院士:「數字絲路」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上)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編者按:一帶一路的推進困難重重。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無不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國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則可以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為此,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發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中科院院士郭華東表示:「中國人發起的「數字絲路」計劃,是一個開放的、協同的、共享的計劃,我們是手拉手計劃,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這個計劃。我們的理念就是說,地球大數據服務一帶一路,DBAR計劃服務於一帶一路所有的國家。」
郭華東院士演講實錄(上):
大家好,我是郭華東,來自科學院遙感與數據地球研究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內容是空間科技護航一帶一路。首先我想讓大家看兩張遙感影像,目前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張彩色的影象,它是白天拍攝的圖象,在這張圖片上你可以看到有兩條先上面也就北面這條紅色的線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下面這種前綠色的線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在同一個地區,我們有另外一幅衛星圖象,這張圖象大概拍攝於晚上的9點鍾左右,大家可以看到有暗的地方,有亮的地方,所有這些亮的地方,像東亞地區、西歐地區,事實上是經濟發展程度的顯示,也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一種顯示,所以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我們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經濟發展程度來看是兩邊高,中間低,看完了兩張遙感圖象以後,我們可以認識到一帶一路確確實實是一個突破性、全局性的全球倡議和國家戰略,我認為它具有范圍廣、周期長、領域寬等一系列的特點。這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格局和發展潛力進行宏觀動態的分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基礎性、宏觀性的環境數據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家都知道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這個技術具有宏觀快速准確,客觀規律數據的特點和能力,可以說是實現環境觀測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幫助和決策支持。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講一帶一路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其次介紹一下我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發展。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的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
大家都要問,一帶一路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首先一帶一路面臨全球變化的挑戰,在這張圖上你可以看到,左上角這張圖,事實上來講,這個橢圓的藍色的范圍圈定的是我們一帶一路的主要地區,這幾年來全球的氣候在不斷地變化,全球的溫度在不斷地上升,左下這張圖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土壤濕度也在不斷變化,右下這張圖可以看到,位於我們中亞地區的鹹海從浩瀚的湖泊到慢慢地演化到基本上湖泊消失了這么一個程度,所以可以看出全球地表的水在減少,然後此地表的一些水儲量在減少,這都是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結果,這樣的環境變化,確確實實要給我們一帶一路建設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我們面臨著糧食安全的挑戰,大家都知道,無飢餓和糧食安全是聯合國的一個重要的目標,聯合國發起了大的一個計劃,事實上來講,就講到我們到2030年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在聯合國制訂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的中間,零飢餓和無飢餓一起構成糧食安全是聯合國要做的重要目標,誠然零飢餓也是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一個重要目標。大家可以看到,面臨糧食安全的挑戰這塊集中的地區也在一帶一路地區。第三個挑戰可以說自然災害的挑戰,自然災害大家都比較熟悉,地震、旱災、水災、風暴潮等等,那麼在我們講到的一帶一路這個地區,自然災害尤為嚴重,為什麼這樣說,這張全球的圖大家都看出來了,一帶一路地區,可以說85%重大的自然災害都發生在亞洲地區,我們這個地區很嚴重,那其中超過80%災害是什麼,是地震災害、風暴潮災害、水旱災害,這三大災害構成了全球無論是死亡的人數還是經濟損失的80%,疊加起來一個85%,一個80%都發生的地區,所以這種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做一帶一路建設我們要做一系列的大的工程的實踐,但是做工程建設的時候,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大家都知道中巴走廊,從我們的新疆南下到了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幾百公里長度的一個中巴走廊,其實面臨著很多的風險,有地震的風險,災害的風險,特別是水災的風險特別大,這張圖上大家已經看出來,一系列重大的項目就要在這兒實施。
但是,一系列的水旱災害威脅著我們,面臨這樣的威脅,我們都要有科學的行動,我們都要有應對措施,從而避免這些災害帶來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地區,其實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進程也不均衡,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地區是城市化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城市化本身來講,也是帶來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樣一個後果,所以經濟的不平衡、城市化發展不平衡,特別城市化本身的快速發展,對各個地區的經濟、人口各方面都帶來另外一個系列的挑戰。那麼面對以上的挑戰,人類怎麼去應對,我們中國的科技界怎麼去應對,我們有很多種理論,有種模型、方法技術,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空間對地觀測技術其實是個非常先進的技術,它可以把一帶一路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可以說它有著其他技術難以替代的,有的時候是唯一的可以發揮作用的一個技術,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決策者我們的政府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決策支持,那麼於是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國際倡議,中國現在在實踐我們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對於空間技術來講,我們提出這么一個口號,國家利益延伸到哪,空間信息我們就要保障在哪裡。
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利用空間科技技術,來為一帶一路實施保障、來護航的一個重要的思路。這樣做,實現我們對地觀察大數據共享對於我們中國的倡議的發展、對於沿線60幾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幾個重要意義舉一些例子,比如說糧食生產監測,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大家都知道在這個帶上剛才講到了糧食安全帶來的風險,那麼一帶一路國家水稻產量佔全球總產量88%,這個量可謂之大,小麥產量超過全球走產量的60%,玉米總產量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柬埔寨、泰國是我國重要的稻米進口來源國,還有一些國家在能源、在其他的資源方面對我們國家都非常有意義,一帶一路重要國家中間我們的糧食估產能力不是太強,所以我們國家這方面很強,急需開展國際合作,實現我國糧食的估產技術的輸出。第二個意義,大家可以看到城市化信息空間觀測意義重大,我剛才其實講了,全球百分之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帶一路的沿線的國家和地區,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相對較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病逐漸也顯現出來了,我們急需用空間對地觀測技術進行城市化的監測,提供城市化的信息支持。
剛才就介紹了我們面臨一些挑戰,同時講了如果我們利用我們的對地觀測技術,可以應對這些挑戰,那麼我們國家的對地觀測技術發展情況到底如何呢,所以第二部分我想用一些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空間對地觀測技術的發展,這張圖有點復雜,這張圖有點看不清楚,但是我想給大家概要地做一個介紹,遙感在座的我不知有多少大家熟悉遙感,我可以告訴大家今年是2017年,在55年前,遙感這門科學技術正式問世了,也就是有說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我們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是40多年前才開始發展的遙感技術,但是40多年來應該說發展得很快,擺在大家面前的這張圖,其實左側大家看到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海洋衛星等等,還有我們的一些導航衛星,這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我們現在很多衛星用在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方面,像我們的氣象衛星,大家如果喜歡看新聞聯播,新聞聯播要播到7點半的時候就要有氣象預報,氣象預報就是用的我們中國的風雲衛星,不僅現在有很多衛星大家可以看出最右一欄,在未來或者到2020年我們國家還要發射一系列的衛星,發射遙感衛星,發射導航衛星,所以我們國家的發射這些對地觀測威脅數量在國際上目前是屬於前茅的,當然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它的質量和它的技術能力。
下面簡單地講一下我們講的衛星是個什麼具體的情況呢,我們叫資源系列衛星,叫環境系列衛星,那麼資源系列衛星,我們叫資源系列一號二號三號,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出去訪問的時候,比如到巴西去,肯定要訪問巴西的宇航院,為什麼,20多年來中國一直和巴西進行著資源衛星的合作,那麼資源衛星目前應用在我們的土地調查、糧食估產、災害檢測、森林囤積量的監測、環境調查等各個方面,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起了很重要的我們,環境系列衛星一開始這個很多人不注重環境,那麼近年來環境得到了充分的重視,我們國家發射一系列的環境衛星,大家可以看到,北方的一些陸地的污染,南方一些水面的污染,近些年來用環境衛星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這張圖大家看到的是氣象衛星,氣象衛星應該說在咱們的這些運行衛星裡面,是運行得比較成熟的一個系列衛星,這就為什麼每天晚上7點半我們可以坐在電視機前看我們氣象衛星產出的雲圖來聽講解員進行天氣預報的情況,從這張圖你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做了幾十年的戰略規劃,氣象衛星一代一代地健康地高質量地向前發展。
海洋衛星,以前資源衛星檢測陸地,氣象衛星檢測大氣,環境衛星監測陸地和大氣,對海洋的重視程度不是太高。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海洋、對海洋衛星予以了充分的重視,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已經發射了一系列的衛星,這些衛星對海洋的初級生產力,比如海洋表面的一些葉綠素進行監測,對海洋的動力學進行監測,比如海浪、海風等等,包括海洋災害進行監測,所以海洋衛星這些年發揮的作用越來大。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程度不斷地發展,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城市建設、我們的高速公路的建設、我們一些大工程的建設,越來越不能滿足於一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因為那些中低解析度的衛星事實上來講對於該看的一些現象很難具備看到的能力,那麼它需要什麼,需要我們高解析度衛星,高解析度比如說你能看一米的就比看10米的要清楚得多,比如在廣譜上我們就要能看10納米的比100納米的就要高,那我們時間解析度上我們能一個小時獲取一個圖象,那就比一天獲取一個圖像利用程度更高,所以高解析度是個綜合的概念,我們政府意識到市場經濟、社會對高解析度衛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7年前,也就2010年,開始啟動我們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計劃,這是我們16個重大專項之一,它的目標就是計劃到2020年建成我國自主的陸地大氣和海洋觀測系統。
發展了7年,現在就是已經有4顆衛星上天了,這4顆衛星應該說都比較成功。首先,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上講到的GF1,就是高分的簡稱,高分一號衛星2013年發射上天的,解析度是黑白是兩米,高廣譜是8米,彩色的解析度低一點,但是廣譜解析度高,然後黑白的是空間解析度高一些,彩色解析度要低一些。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我們的上海,可以看到黃埔江、看到浦東,我們整個上海蒸蒸日上的建設情況。這個是高分二號的衛星,高分二號衛星是2014年發射上天的,大家看這是在北京,它的解析度就更高了,分黑白達到0.8米,彩色也是達到3.2米,這張圖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公園、車站,大的樓房都歷歷在目。這是去年上天的一個高分三號衛星,三號衛星它事實上來講,和剛才一號二號不一樣,一號二號都是在白天來獲取這些數據,因為它只有在陽光照射條件下,在沒有雲、沒有雨的條件下才能獲取圖象,這張圖象什麼圖象,是一張雷達圖象,雷達它本身特點是什麼,在座的大家可能都了解一些,它可以全天後工作,全天時工作,就是24小時都成象,你有沒有太陽、白天黑夜都可以,你刮風下雨還是晴朗天氣我都可以成象,就是我雷達自己發射電磁波,回收這些電磁波,我本身就起到一個小太陽的作用,同時,它最大的一個優勢,還可以對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比如說若干年前我們用長波雷達系統就能發現埋藏在咱們陝西寧夏一帶的被干沙覆蓋的明隋時代的長城。
明隋時代的長城到現在1000年了,1600年了,還發現隋代兩批長城,就是說能夠穿透干沙,發現地下的地物,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對我們像每年南方長江中下游有水災,有了雷達圖象,即使在下雨有雲情況下我們雷達都能穿透雲霧小雨,發現下面一些水災蔓延的情況,對抗洪救災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武器。
那麼這是高分四號衛星,2015年拍攝的,它的解析度不是特別高,它的空間解析度是50米,但它時間解析度高,這點對一些做全球的環境觀測等等是非常有利的這樣一些參數。
剛才大家看到陸地上很多高解析度衛星圖象,現在請大家看一下這個幻燈片,我們講海上絲綢之路,那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是對一些海口的城市,海洋帶的城市,對一些港口進行分析和監測,這里大家可以看到了,不僅我們廣州的港口,三亞的鳳凰港,海口的港口,我們都可以監測,而且你可以看到像左側,像科倫坡的港口、吉隆坡的港口,新加坡的港口,事實上我們具備了對全球港口進行監測的能力。
具備了這樣一些能力,大家都知道對一帶一路研究來說,它實在是太有用了。那麼講到這的時候,我們來看看這么一個幻燈片,這個幻燈片講的什麼,是全球的地球觀測衛星,中間是我們的地球,周圍有很多很多的衛星,這些衛星有遙感衛星、有導航的衛星、有地球物理衛星等等等等,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在這兒學習,今天我們在這兒講課,今天我們在這兒聽課,我們在這兒研討的時候,在我們地球軌道上有很多很多的衛星正在不斷地運行,然後不斷地獲取我們地球表面的和次地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所以進入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可以說全球無處不在的都有我們地球觀察衛星在准實時或者實時地獲取著我們方方面面的地球表面的信息。那麼我為什麼要講到這一點,就是說剛才講的我們中國有資源衛星、環境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等等衛星,還有高解析度衛星,中國對地觀測能力非常強了,但是世界上還有更多的衛星我們中國不可能衛星包攬天下,也要做國際合作,就像我們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不僅造福於中國,更重要的造福於沿線國家,造福於全球。
所以,我們在技術上也是共享的,我們中國不失時機地也接受國際上一些先進的衛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中國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戰,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已經建成了五站網系統,五站網叫什麼?大家在這張圖上就能看到,一個圈就是一個站,有北京密雲建了一個站,在新疆喀什建了一個站,在海南三亞建了站,這三個站它其實就可以覆蓋了中國陸海的全部疆土,還可以告訴大家,這三個站也覆蓋了我們亞洲疆土70%的面積,不僅如此,去年底,在我們政府的支持下,我們中國科學院又在北極建了衛星接收站,和瑞典合作,建一個覆蓋北極的這么一個系統,同時在國內在雲南也建站,五站網系統,將來我們的站可以遍布全球,全球數據我們都可以接收,於是對我們一帶一路的環境監測、資源調查等等提供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剛才講到的都是遙感衛星,就是地面有什麼樣的東西,這是個城市還是個山川還是個河流,這是城市的公園還是樓房,是大學還是一個公司,等等,回答地球表面是什麼的問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幻燈片,換了個角度了,叫導航衛星,導航衛星大家都知道是做定位用的,是說我在地球的一個什麼地方,剛才是是什麼,現在回答在哪,當我們回答了是什麼、又知道在哪的問題以後,大家都知道我們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方便得多了,那麼以前我們用了不少的國外的一些導航衛星,當然現在也得用,可是前些年開始,我們國家開始發射北斗導航衛星計劃,北斗導航衛星計劃,根據計劃到2020年的時候,有35顆衛星上天, 構成一個全球的網路,當這個目標實現的時候,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將和美國的咱們的講的GPS衛星和歐盟的它們的伽利略衛星,然後和俄羅斯的(葛珞納斯)衛星,四大衛星並排前進,也就是說我們中國北斗導航也是屹立於世界之林的一個導航衛星系列,和我們遙感衛星一起,再加上我們通訊衛星,就構成了我們強大的一個對地觀測能力。在這些強大的對地觀測能力的支持之下,進一步地我們要做什麼,這給大家展示的我們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什麼叫數字地球科學平台。數字地球的概念是18年前問世的,我記得當時我們中國科學院組織召開第一屆數據國際會議,當時我作為大會秘書長,報社的記者采訪我說,郭先生什麼是數字地球,我當時其實並不是特別能說得清楚,因為那個技術太新了,剛剛問世,我說根據我的理解,數字地球就是把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裝進我的計算機。其實這是一個科普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利用衛星、利用其他的數據,然後形成一個覆蓋我們地球表面的數字系統,一個信息圈,來認識我們居住的地球,這點其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比如說現在給大家看到的這張幻燈,全球的空間大數據信息產品,剛才講的概念都是由這些構成的,數字地球由一些大數據信息產品構成,比如說產品的類型,陸地的、海洋的、大氣的、城市的,然後時空尺度有全球的和區域的,在陸地的我們有很多具體的分類,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植被、森林、葉綠素,海洋大家都知道有海表溫度、然後海表的鹽度,大氣大家知道二氧化碳、氣溶膠,城市有我們城市用地,還有地面沉降等等,所以這都是我們的數據產品,而且這是我們做出的大數據產品,那麼由於這些年堅持這樣做,其實它是非常有用的,這舉了一個例子,在2014年的時候,當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潘基文秘書長發起了一個氣候變化峰會,邀請全球的100多個國家的首腦們出席這個會議,出席這個會議做什麼,他們聯合國發起了一個全球脈動計劃,也就是要用我們的大數據來應對氣候變化,這張圖想給大家展示的一個目的就是說大數據可以應對氣候變化,大數據正在是我們數據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可以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我們的貢獻,當時46個國家來對它這個全球脈動獎申請,最後評的結果,在全球46個國家中間,選出9個獲獎團隊,我們的這個團隊就成為9個獲獎團隊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一個獲獎項目,這件事說明大數據何其重要,對地觀測大數據能夠解決一帶一路方方面面的問題。緊接著,我就是把剛才的理念收集來了,我說18年前我的理念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大家可以看出來這么個表達,然後現在我們說用地球大數據來研究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裝進了計算機的地球,就是我們地球大數據一個集成,我們有了地球大數據我們就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鑰匙,或者掌握了人類認識地球的一個未來的武器。我們中國科學家發起成立了一個國際數字研究學會,學會下面有一個學會官方刊物叫做《國際數字地球學報》,在這個學報裡面,我做主編,其實先幾年寫了一個編者按,每年一月我也寫個編者按,就是數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數據,所以大家對這件事情不妨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就是說基於對地觀測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數字地球,當然從認識程度來看我們如果叫地球大數據,可能其實利用這些大數據來解決我們一帶一路方方面面問題可能會更加給力。
所以,剛才講了我們前面面臨的一帶一路的挑戰問題,我們講到為了應對挑戰我們中國人發展的一些對地觀測技術,目前具有了世界級的水平,我們對地觀測的能力還在不斷地往前發展。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官方網站(cs.kepu.cn)。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