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數據未來的前景怎麼樣
大數據的未來發展前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現在大數據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大數據行業就業市場較為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區域,但是從目前招聘數據來看,大數據人才還是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現在學大數據未來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大數據作為一門基礎科學,無論在數據開發及分析還是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演算法訓練領域,都有著強大的需求。隨著數據規模不斷增大,企業需求持續增長,大數據人才成了剛性需求。
大數據的就業領域是很寬廣的,不管是科技領域,還是食品產業,零售業等等,都是需要大數據人才進行大數據的處理,以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因為未來大數據人才就業面很廣,就業機會很多,發展前景也是非常好的。
2大數據工程師的薪資待遇
大數據工程師職業發展路徑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職位對應的薪資待遇是不一樣的:
有一年工作經驗的實習工程師月工資在6000以上;
有1-2年工作經驗的助理工程師,月收入在13000-15000左右;
有3年左右工作經驗的大數據工程師,平均每個月能賺到20000左右;
有5年左右工作經驗的高級大數據工程師,月收入一般都在30000左右;
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首席工程師,月薪都是大於50000的。
2. 怎樣促進長三角地區區域協調發展
一、全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表現在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城市群一體化成為增強國家、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任務。
1、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重要的交匯地帶,已躋身成為全球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長三角地區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政策協同效率,對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2、長三角一體化涉及三省一市的互聯互通、要素自由流動和配置。從全國來看,長三角一體化的目標是建立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一體化示範區、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現代化引領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通過將長三角打造成核心引擎和重要「增長極」,帶動全國發展。就區域發展而言,長三角一體化通過深化跨區域合作,形成一體化發展市場體系,率先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科創產業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公共服務普惠共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化制度創新。
3、長三角一體化是區域協調的發展。這體現在兩個層面:從區域層面來看,長三角一體化是三省一市的區域協調發展。從國家層面來看,將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以及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放在更加宏大的國家戰略背景層面來看,則形成了東、南、西、北、中全國協調發展的態勢。這對於促進區域協調均衡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金融一體化先行,釋放經濟增長動能
金融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推動力,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應當發揮核心和引領作用。這種引領作用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公共金融服務應當促進區域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互聯互通。長三角一體化的基礎是鐵路、公路等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市政、民政等公共服務的互聯互通。開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互聯互通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金融機構應當加強PPP等融資創新,大力發展公共金融服務。
2、企業金融服務應當促進區域創新產業體系建設。加強長三角區域的核心競爭力,關鍵是建立創新產業體系。長三角地區總部經濟發達、民營經濟發達、產業門類齊全,聚集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骨幹企業,也擁有一大批具備市場潛力的中小微企業。金融機構應當加強企業金融服務創新,服務好區域內大型骨幹企業,助力有市場潛力的中小微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區域市場主體競爭力的提升。
3、個人金融服務應當促進轄內居民財富增值和消費升級。居民財富和消費是拉動內需的必不可少的構成要件,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促進經濟國內、國外雙循環發展意義重大。長三角轄內居民人均財富和消費均長期居於全國前列。金融機構應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資產管理和消費金融業務,促進居民財富增長和消費升級,從而拉動內需增長。
4、綠色金融服務應當促進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長三角一體化,應當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金融機構應當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為區域生態修復和長江流域環境保護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發揮集中化優勢,貢獻上海金融力量
上海作為全國和國際金融中心,應當發揮金融機構集中、企業總部集中、人才資源集中這三項集中化優勢,為長三角一體化的貢獻上海金融力量。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立長三角金融信息資料庫
要發揮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前提是建立大數據等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大數據主要分布在實體企業、金融科技企業、持牌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機構中,涉及居民和企業的金融資產、收入、消費、投資、風險水平等要素,有很強的隱私性和保密性。要打通這些信息,進而對其進行利用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就要求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建立統一的數據標准和金融信息資料庫。例如,在城市服務方面,可以將各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相關企業的支付清算系統連接起來,實現通存通兌,便利市民在公共交通、水電繳費等城市服務領域的支付手段;在社會服務方面,可以通過金融信息資料庫助推長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異地養老、異地用工、異地醫保結算。
2、打造在岸/離岸金融中心,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了以陸家嘴核心區為中心的在岸型國際金融中心。同時,上海自貿區在改革開放政策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成為了建設離岸型金融中心的天然良港。上海應以建設在岸/離岸國際金融中心為新起點,建立以陸家嘴為核心的在岸金融中心,其職能包括人民幣定價、交易結算、證券融資、大宗商品定價、資產管理等;建立以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為核心的離岸金融中心,其職能包括海外投資、離岸人民幣定價、跨境貿易融資等。通過建立國際/國內兩個金融中心,促進長三角吸引好外資,利用好內資,實現貿易投資的便利化。
3、大力發展科創金融,建立科創板生態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進步。上海應當藉助科創板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科創金融,建立科創板生態,助力G60科創走廊建設和長三角科技企業發展。操作層面,可以以政府平台對接科創母基金和科創板的形式,對科創企業進行進行先期輔導和投資。對進入科創母基金的企業,通過跟蹤輔導和服務協調機制對其進行專項支持。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科創板後備企業資料庫。通過對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培育優質企業,為其在科創板上市融資提供便利。
4、重視供應鏈金融,促進產業升級
長三角地區民營經濟發達,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依附於供應鏈核心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這些中小微企業能否發展壯大,對長三角產業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在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上海應當充分發展總部經濟優勢,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為圓心,重視供應鏈金融,向上下游企業延伸提供金融服務,幫助中小微企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具體而言,就是要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預付賬款融資、存貨融資以及信用貸款融資四項業務。
5、建立區域風險預警體系,協調統一監管機制
長三角金融服務的健康一體化發展,離不開區域聯動的風險預警體系和相互協調的監管機制。上海應當充分發揮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的區域協調作用,聯結三省一市相關金融監管機構,開展長三角金融監管機制的頂層設計,實現協同統一監管。同時,要基於大數據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議區域聯動的風險預警體系,從源頭開始就把控實質風險,形成市場監管、稅務、公安、司法機關、金融機構、金融科技企業間的有效互動,形成全流程風控體系。
3. 阿里巴巴新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其法人代表是誰有何背景
阿里巴巴新公司注冊資本億元,其法人代表是周明。
根據相關報道,就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通傳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周明,注冊資本5億,經營范圍含五金產品批發;電子元器件批發;計算機軟硬體及輔助設備批發等。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主要是由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實際上,了解內情的人應該都知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南通阿里雲計算數據中心建成之後,其實就已經成為了阿里巴巴全球首批雲計算數據中心,與此同時,這個數據中心也是一個世界級高效運營、綠色環保的雲計算數據中心。南通阿里雲計算數據中心的建成,其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不僅是阿里巴巴集團面向未來布局的重要舉措,也是基於未來大數據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重大戰略布局。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其實南通阿里雲計算數據中心的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公司成立了新公司,也就是南通傳橙信息科技公司,其實就是為了南通阿里雲數據計算中心提供配套服務的。
4. 流動人口的數量在長三角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區域的發展通常伴隨著規模龐大的人口流動,流動越頻繁的地區,經濟也越有活力,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作為我國人口流動最活躍的長三角地區,看最大的流入地是哪個地區,最大的流出地又是哪個地區。
1 長三角人口流動的狀況
(1)省際人口流動模式仍佔主導,且安徽省依舊是最大人口輸出省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跨省流動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64.4%上升至2017年的71.7%(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還沒發布,因此尚無2018年數據,只能引用2017年的數據)。省內流動人口比重稍有下降(見表1)。大規模的省際人口流動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表1長三角地區流動人口流動范圍、來源及方向變動
第四,提前做好人口大規模遷移、高頻流動趨勢出現前的政策准備,助力長三角地區產業縱深布局的形成。考慮到長三角流動人口流動頻次高、流動間隔短、定嚮往返流動等特點,必須加快推進長三角地區在社會服務體繫上的銜接,協調建立異地普惠生活體系,提高雙城生活群體的生活滿意度。
5. 長三角一體化具體指哪些內容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綱要》分析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所具備的基礎條件以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明確了「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設置了分階段目標,部署了「7+2」共九個方面的具體任務,並對推進規劃實施作出了具體的安排部署。
《規劃綱要》按照統籌兼顧、遠近結合的原則,部署了「7+2」的重要任務:
「7」是指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等7個方面的重要任務;「
「2」是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兩個重點區域的高水平高標准建設任務。
《規劃綱要》指出,上海要充分發揮好龍頭作用,蘇浙皖要各揚所長,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具體來講:
上海要提升服務功能——提升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江蘇要發揮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浙江要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
安徽要發揮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
《規劃綱要》強調,要共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集聚區:
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葯、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
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製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面向量子信息、類腦晶元、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慧、靶向葯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八大領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製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
同時,《規劃綱要》還從以下四大方面部署了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推進教育合作發展方面,《規劃綱要》明確,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做大做強上海電子信息、江蘇軟體、浙江智能製造、安徽國際商務等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培養高技能人才。
推動重點領域開放合作方面,《規劃綱要》明確,進一步擴大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對外開放,降低汽車、飛機、船舶、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進入門檻,積極招引全球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拓建立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方面,《規劃綱要》明確,中心區重點布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推動一般製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推動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
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規劃綱要》明確,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揮電商平台、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製造網路等優勢,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台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台。
此外,打造「數字長三角」的重要舉措中,《規劃綱要》明確,要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
積極推進以「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
統籌推進省際之間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積極參與國家標識解析與標准體系構建。
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台為主體、企業級平台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應用,促進製造業資源與互聯網平台深度對接。
全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推動安全技術手段研發應用,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路安全試點示範項目。
其他部署還包括:
以十大舉措,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打造數字長三角,共建工業互聯網
開展園區合作,共建升級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國際合作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