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數據 > 大數據軍民融合

大數據軍民融合

發布時間:2023-05-24 08:16:51

『壹』 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高質量發展是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表述,這個重要判斷的出現,意味著高層決策集團已經明確了中國經濟將由注重速度的發展模式,向注重質量的模式進行轉變。

這不僅是全社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方向,也是實業界企業想要獲得更大成功的必由之路。企業究竟如何踐行「高質量發展」?

周巍|民生金融租賃董事長

中國經濟確實到了一個非轉型不可的時候。除此以外也沒有別的道路,因為照以前的模式走下去很難再有大的生存空間。最難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把這一關挺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更好。

王兵|北新建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質量發展需要產品的高質量、經營的高質量、創新的高質量。這是實現中國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應對危機、可持續成長非常重要的基礎。

蔡繼波|蘇美達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高質量的發展,要的是有利潤的發展,有現金流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要實現高質量的發展要更加關注我們的產業和環境,而不單單是針對個體企業。

張會學|中節能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技術和模式的創新制約了高質量發展。從的科技部、某些部門層面,如果能夠把科研院所的力量和企業很好的結合起來,對各個行業高質量的發展會起到一個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吳洵|水電新能源公司董事長

我國新型能源還有很大的缺口,但是開發新能源,並不意味著在環保上能不付出任何的代價。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受政策的制約和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現在籌劃在現有的狀態下怎麼轉型。

馬黎陽|鑫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要達到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企業的高質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最關鍵的,為了做到有核心競爭力,我們的做法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專注。

高中成|中關村協同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質量發展,在於你的能力和態度。比如說跑馬拉松,短期內可以按百米速度跑,但想跑下來全程,一定要有個配速,跟最終想完成的目標要相吻合,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陳春霖|德賽西威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全方位核心技術的掌控,質量的追求,流程的管理,人員的發展,是我認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鍵詞。

王學海|人福醫葯集團董事長

很多民營企業的發展是盲目的鋪攤子、求規模、拼速度,積累了很多的問題和風險,包括杠桿很高,發展質量不高等。去杠桿政策是非常正確的,但節奏還可以把握的更好一點、策略更平穩一點。

紀洪帥|銘源控股集團董事長

石油煉化行業要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向智能化的工廠轉變。現在我們正在轉型項目的前期階段,我們正在往這方面努力。

高宏|體育之窗CEO

數字化、城市化和明星化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在「版權、廣告贊助和票務特許產品」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用「新三樣」開辟體育產業新的盈利模式和變現模式將成為體育之窗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姬彥鋒|通化金馬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聖泰生物制葯有限公司董事長

發展和質量其實是一對共同體,質量是發展的保證,發展也是質量的一個基礎。為此我們加大了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和收購。

彭聰|順利辦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高質量發展就是說要做精、做細,在一個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的年代,去更關注我們企業的內生發展,其實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去恢復信心。

陳軍|中國智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審時度勢把握機遇穩步經營量力而行。聚焦大健康主業最後時間就是答案。

隋國平|首都醫療CEO

大健康行業現在出現了非常明確的泡沫。行業的轉變期正在到來,我建議大家現在不要再大規模的往醫院行業裡面並購、新建、投入,我覺得在這二三年,最好不要再採取一個積極擴張的策略,等待窗口期的到來。

唐錚|中昂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很多上市公司並不聚焦主業。就像打牌一樣,你贏了10把,有可能你在第11把上輸掉了,我們做金融的一定要踏踏實實的做。公司經營更要看營收、毛利,以及公司整體性的成長。

馮煥培|京運通董事長

現在的太陽能行業,全世界、全中國的產能是最優質的,每年的創新也是最好的。企業面對的誘惑太多,自己能不能控制才是關鍵。

劉信剛|西屋電器亞太區總裁

核電行業的技術轉讓已經完成,實際上中國有能力自己完成最先進的電站建設,從企業層面上來講,高質量的創新是真正的生命力和長期發展的動力。

李春義|上海長江國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對於投資機構而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是理性、精品、價值以及服務。從選擇企業的角度,我認為精準、品質、效率、創新是我看中的關鍵詞。

邵宗有|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是「融合」。一方面,軍民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另外現在是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時代,因此產業融合也很重要;最後是衛星融合,現在的衛星效率其實並不高。

朴聖根|北京訊眾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如果企業自律行為做不好,會導致整個行業大潰敗。企業不應關注短期的效率,要做好邊界、內生動力的管理,這樣才能健康發展。

沙敏|南京三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的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價值引導,一個是數據驅動。過往10年,流量推動了一批科技企業的進步,今後10年我想一定會有一個更大的驅動力。但更重要的是企業構建自己創造價值的能力。

許亞峰|穩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

地產行業負債率高,要求不斷地周轉、增加資本的投入,盡快的銷售,這個問題已經顯而易見。首先需要一個理性的發展觀,也需要看轉型,資本市場的支持和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孫偉傑|傑瑞股份董事長

高質量發展應該有一個公平、開放的環境。中國油氣資源是世界第一,達到了31萬億方,比美國更大。中國燃氣開發的技術已經不成問題了,缺的就是全方位的投資。

趙枳程|歡瑞世紀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文章來源:英才)

『貳』 中星電科航天科技(山西)集團有限公司是不是詐騙公司

中星電科航天科技(山西)集團有限公司不是詐騙公司。中星電科航天特種設備有限公司是央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全飢缺神資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國資委管轄的大型央企。中星電科航天科技(山西)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我國衛星數據服務的領先企業,作為航天軍民融合戰略的實扮備踐者,堅持科技引領,勇擔時代重任,圍繞國家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深爛虧耕衛星大數據應用、航天裝備製造。

『叄』 遼寧科技學院在哪

院校專業:

遼寧科技學院坐落在遼寧省本溪新城,距沈陽桃仙國際機場 20公里,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普通羨禪本科院校。學校的前身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辦學歷史絕慎可追溯到成立於1907年的本溪縣立師范傳習所。1948年東北解放後,更名為本溪工科高級職業學校,1958年升格為本溪鋼鐵學院。1991年,本溪大學更名為本溪市高等職業專科學校。1996年,本溪市師范學校並入本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0年,本溪市高等職業專科學校、本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並入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5月,更名為遼寧科技學院。2015年,學校被確定為遼寧省首批向應用型轉變的本科試點院校。2016年,被確定為教育部重點支持的產教融合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試點院校、「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2017年,被確定為教育部「科學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全國首批試點院校、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百城千校」首批試點院校、遼寧省向應用型轉變示範校。2018年,被確定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綜合改革項目單位,國家發改委「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項目單位。2019年,教育部新工科項目獲評中期優秀項目。2020年,獲評教育部新工科教育綜合改革優秀結題項目單位、遼寧省「1+X證書」試點院校、第二批省軍民融合單位。,學校佔地 87.0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0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10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原值2.24億元。圖書館藏書105萬冊。現有校內實驗室(中心)4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工程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4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3個,省級職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基地1個,省級雙創示範基地1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學校設有 15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設以工為主,涵蓋工、管、文、藝、教育等五大學科門類的38個本科專業和8個招生高職專業。有國家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2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範專業7個,省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本科重點支持專業1個,省級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3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精品課程14門。,學校現有教職工 892人,其中專任教師527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292人,博士、碩士學位教師577人。有博士生導師兄宏塵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柔性引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高層次人才6人。有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52人,遼寧省優秀教師3人,遼寧省教學名師4人。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11239人,其中本科生9932人,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屬高校前列。,近年來,學校依託本溪豐富獨特的紅色資源,傳承、發揚東北抗聯精神,用抗聯精神育人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學校東北抗聯精神育人 「築夢空間」展館先後獲批「遼寧省抗聯精神當代價值研究基地」「遼寧東北抗聯精神研究中心」「遼寧抗聯研究實踐基地」「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新型智庫研究基地」、「本溪市愛國主義示範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學校面向行業和地方積極開展應用型科學研究,近三年來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 809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21項,省級以上項目248項。承擔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00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34項,其中一等獎6項。,近年來,學校以轉型發展為突破口,搭建 「校企、校政、校校」合作的產教融合平台,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積極開展科技、政務咨詢等社會服務。在轉型發展重大項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獲批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獲批國家產業轉型技術技能人才雙元培育改革試點方案項目。廣泛與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與中科曙光集團合作辦學,共建「曙光大數據學院」;與新松機器人公司合作,共建「新松機器人應用學院」;與海爾智能家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海爾物聯網學院」;與華為公司共建「華為ICT產業學院」;與中鐵集團共建「中鐵學院」;與希傑(CJ)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希傑生物產業學院」;與營口盛海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三征班」;與廣州啟航物聯佳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啟航青年管理者精英班」。2020年,「新松機器人學院」「曙光大數據學院」被認定為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啟動服務地方行動計劃,面向遼寧省產業發展實際,不斷提升協同創新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現有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1個,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個,省級產業集群窗口服務平台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4個,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1個。依靠學校人才技術優勢成立了大材料應用研究院等13個科研院(所),這些研究機構已成為地方政府重要的研究咨詢服務基地。鼓勵教師開展應用型科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開展「百名教授進企業」活動,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作用。,極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牽頭組建 「遼寧省機器人產業校企聯盟」,並成為聯盟理事長單位。搭建穩定的校企合作平台,成為遼寧省鋼鐵產業產學研創新聯盟、遼寧鶴騰科技熱處理工藝裝備產學研聯盟等遼寧省典型實質性產學研聯盟等30個校企聯盟理事單位。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東北電力集團、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中鐵建設集團、中國冶金建設集團、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神華集團、中國黃金集團、北京神州數碼、北京鋼鐵研究總院、首鋼集團公司、寶武集團公司、鞍鋼集團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華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道建設總公司、本鋼集團公司、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移動通信、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等5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接受學生實習、實訓、就業。,大力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與東北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與韓國新羅大學、泰國博仁大學、格樂大學、馬來西亞彭亨大學、博特拉大學、紐西蘭維特國立理工學院、俄羅斯鄂木斯克國立技術大學、日本設備企劃株式會社等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招收索馬里、蘇丹、葉門、肯亞、坦尚尼亞、奈及利亞、迦納、俄羅斯等國家留學生,不斷拓寬學校教育國際化發展之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遼寧科技學院不斷深化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內涵式發展,穩步提高辦學質量和協同創新能力,堅持 「應用型、地方性、行業性、國際化」的辦學定位,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進步,努力建成社會評價高、產業影響大、行業附著力強的區域示範性應用型大學,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東北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其他信息:

遼寧科技學院坐落在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沈本新城,是以工科為主、多學科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奇山秀水環繞,現代化的新校園,四面通達,交通便捷。 學校的前身是始建於1948年的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隸屬於原冶金工業部。1996年12月,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與本溪高等職業專科學校聯合辦學,1997年被教育部確定為27所示範性專科重點建設學校之一。1998年6月,隨著國家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學校劃歸遼寧省政府管理。 2000年11月,經遼寧省政府批准,本溪高等職業專科學校、本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並入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遼寧科技學院。六十多年來,學校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8萬餘人。

『肆』 三部門印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

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

《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財政廳(局)、發展改革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啟茄、財務局、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有關高等學校: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雙一流」建設,根據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了《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現予以印發。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

2018年8月8日

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根據《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制定本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和兆」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抓住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三項基礎性工作,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務需求、開放合作中加快發展,努力建成一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桿大學,確保實現「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確定的戰略目標。

(二)基本原則

堅持特色一流。紮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傳承創新優秀文化,積極主動融入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進程,體現優勢特色,提升發展水悄棚察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瞄準世界一流,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交流,有效擴大國際影響,實現跨越發展、超越引領。

堅持內涵發展。創新辦學理念,轉變發展模式,以多層次多類型一流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為基礎,更加註重結構布局優化協調,更加註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更加註重資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統籌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實現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改革驅動。全面深化改革,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高校內生動力,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動態競爭的體制機制。

堅持高校主體。明確高校主體責任,對接需求,統籌學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主動作為,充分發掘集聚各方面積極因素,加強多方協同,確保各項建設與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二、落實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

(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和動力。踐行「四個服務」,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為國家發展、人民福祉做貢獻。高校黨委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攻堅行動,全面推進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劃和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加強教師黨支部、學生黨支部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切實履行好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

(四)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著力培養一大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人。深入研究學生的新特點新變化新需求,大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教育,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推進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使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實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大力推動以「思政課+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使各類課程、資源、力量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優勢,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引導。實施高校體育固本工程和美育提升工程,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藝術審美素養。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改革和創新實踐,改革學習評價制度,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奮發學習、全面發展。做好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鼓勵學生到基層一線發光發熱,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大顯身手。

(五)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一體化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路、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育人體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貫通人才培養全體系。突出特色優勢,完善切合辦學定位、互相支撐發展的學科體系,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功能;突出質量水平,建立知識結構完備、方式方法先進的教學體系,推動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信息化實踐教學,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突出價值導向,建立思想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教材體系,加快建設教材建設研究基地,把教材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考核指標,完善教材編寫審查、遴選使用、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建立優秀教材編寫激勵保障機制,努力編寫出版具有世界影響的一流教材;突出服務效能,創新以人為本、責權明確的管理體系;健全分流退出機制和學生權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於激勵學習、公平公正的學生獎助體系。

(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率先確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標,強化本科教育基礎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任務,加快實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專業;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明確不同學位層次的培養要求,改革培養方式,加快建立科教融合、產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機制,著力改進研究生培養體系,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深化和擴大專業學位教育改革,強化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資源,制定跨學科人才培養方案,探索建立政治過硬、行業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機制。推進課程改革,加強不同培養階段課程和教學的一體化設計,堅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將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融入課程體系。

三、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一流大學建設之路

(七)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

需求是推動建設的源動力。加強對各類需求的針對性研究、科學性預測和系統性把握,主動對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加強各類教育形式、各類專項計劃統籌管理,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完善以社會需求和學術貢獻為導向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結構,適應需求調整培養規模與培養目標,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加快發展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國家戰略、國家安全、國際組織等相關急需學科專業人才的培養,超前培養和儲備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人才。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招生選拔質量為核心、科學公正的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建立面向服務需求的資源集成調配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資源的集聚效應和放大效應。

(八)優化學科布局

構建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體系。立足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發展規律,打破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以「雙一流」建設學科為核心,以優勢特色學科為主體,以相關學科為支撐,整合相關傳統學科資源,促進基礎學科、應用學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與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需求緊密銜接,加快建設對接區域傳統優勢產業,以及先進製造、生態環保等戰略型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加快完善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優化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類別授權點布局,處理好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的關系,完善學科新增與退出機制,學科的調整或撤銷不應違背學校和學科發展規律,力戒盲目跟風簡單化。

(九)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把選聘考核晉升思想政治素質關,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准,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建成師德師風高地。堅持引育並舉、以育為主,建立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長的機制,精準引進活躍於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堅決杜絕片面搶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為。改革編制及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學一線需求,加大教師教學崗位激勵力度。建立建強校級教師發展中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促進高校教師職業發展,加強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完善訪問學者制度,探索建立專任教師學術休假制度,支持高校教師參加國際化培訓項目、國際交流和科研合作。支持高校教師參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教材建設等工作。深入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不唯頭銜、資歷、論文作為評價依據,突出學術貢獻和影響力,激發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

(十)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突出一流科研對一流大學建設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建設一批前沿科學中心,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哲學社會科學平台建設,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通創新、全面發展、重點突破。加強協同創新,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在人才、資本、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大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力度;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共性問題,完善成果轉化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探索建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及新型研發機構,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主動融入區域發展、軍民融合體系,推進軍民科技成果雙向轉移轉化,提升對地方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的貢獻度。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打造高水平的新型高端智庫。探索以代表性成果和原創性貢獻為主要內容的科研評價,完善同行專家評價機制。

(十一)深化國際合作交流

大力推進高水平實質性國際合作交流,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引領者。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頂尖科研機構的實質性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建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等;推動中外優質教育模式互學互鑒,以我為主創新聯合辦學體制機制,加大校際訪問學者和學生交流互換力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領,加大雙語種或多語種復合型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進一步完善國際學生招收、培養、管理、服務的制度體系,不斷優化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項目,在推進孔子學院建設中,進一步發揮建設高校的主體作用。選派優秀學生、青年教師、學術帶頭人等赴國外高水平大學、機構訪學交流,積極推動優秀研究生公派留學,加大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的支持力度,積極推薦高校優秀人才在國際組織、學術機構、國際期刊任職兼職。

(十二)加強大學文化建設

培育理念先進、特色鮮明、中國智慧的大學文化,成為大學生命力、競爭力重要源泉。立足辦學傳統和現實定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推動中華優秀教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構建具有時代精神、風格鮮明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和學術道德建設,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展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營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塑造追求卓越、鼓勵創新的文化品格,弘揚勇於開拓、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形成中外互鑒、開放包容的文化氣質。堅定對發展知識、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責任感使命感,在對口支援、精準扶貧、合建共建等行動中,勇於擔當、主動作為,發揮帶動作用。傳播科學理性與人文情懷,承擔引領時代風氣和社會未來、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使命。

(十三)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以制度建設保障高校整體提升。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貫徹落實大學章程,規范高校內部治理體系,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強化依法治校;創新基層教學科研組織和學術管理模式,完善學術治理體系,保障教學、學術委員會在人才培養和學術事務中有效發揮作用;建立和完善學校理事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支持和參與學校發展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平台。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數字校園支撐體系,提升教育教學管理能力。

四、強化內涵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高峰

(十四)明確學科建設內涵

學科建設要明確學術方向和回應社會需求,堅持人才培養、學術團隊、科研創新「三位一體」。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遵循學科發展規律,找准特色優勢,著力凝練學科方向、增強問題意識、匯聚高水平人才隊伍、搭建學科發展平台,重點建設一批一流學科。以一流學科為引領,輻射帶動學科整體水平提升,形成重點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協調、互為支撐的學科體系,支持大學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十五)突出學科優勢與特色

學科建設的重點在於尊重規律、構建體系、強化優勢、突出特色。國內、國際前沿高水平的學科,加快培育國際領軍人才和團隊,實現重大突破,搶占未來制高點,率先沖擊和引領世界一流;國內前列、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學科,圍繞主幹領域方向,強化特色,擴大優勢,打造新的學科高峰,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國特色的領域、方向,立足解決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一流學科和一流教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十六)拓展學科育人功能

以學科建設為載體,加強科研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一流人才。強化科研育人,結合國家重點、重大科技計劃任務,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進的協同培養機制,促進知識學習與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有機結合。學科建設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支撐引領專業建設,推進實踐育人,積極構建面向實踐、突出應用的實踐實習教學體系,拓展實踐實習基地的數量、類型和層次,完善實踐實習的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依託大學科技園、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創新創業平台,鼓勵師生共同開展高質量創新創業。

(十七)打造高水平學科團隊和梯隊

匯聚拔尖人才,激發團隊活力。完善開放靈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機制,著眼長遠,構建以學科帶頭人為領軍、以傑出人才為骨幹、以優秀青年人才為支撐,銜接有序、結構合理的人才團隊和梯隊,注重培養團隊精神,加強團隊合作。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凝練方向、引領發展的重要作用,既看重學術造詣,也看重道德品質,既注重前沿方向把握,也關注組織能力建設,保障學科帶頭人的人財物支配權。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的穩定支持力度,著力把中青年學術骨幹推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戰略前沿,承擔重大項目、參與重大任務,加強博士後等青年骨幹力量培養;建立穩定的高水平實驗技術、工程技術、實踐指導和管理服務人才隊伍,重視和培養學生作為科研生力軍。以解決重大科研問題與合作機制為重點,對科研團隊實行整體性評價,形成與貢獻匹配的評價激勵體系。

(十八)增強學科創新能力

學術探索與服務國家需求緊密融合,著力提高關鍵領域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性社會影響。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凝練提出學科重大發展問題,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性技術、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有組織攻關創新,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和建設性社會影響的重大突破。加強重大科技項目的培育和組織,積極承擔國家重點、重大科技計劃任務,在國家和地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發揮積極作用。積極參與、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研究和解決全球性、區域性重大問題,在更多前沿領域引領科學方向。

(十九)創新學科組織模式

聚焦建設學科,加強學科協同交叉融合。整合各類資源,加大對原創性、系統性、引領性研究的支持。圍繞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究問題組建學科群,主幹學科引領發展方向,發揮凝聚輻射作用,各學科緊密聯系、協同創新,避免簡單地「搞平衡、鋪攤子、拉郎配」。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和學科前沿發展方向,以服務需求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以科研聯合攻關為牽引,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依託科技創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學科人才團隊資源,著重圍繞大物理科學、大社會科學為代表的基礎學科,生命科學為代表的前沿學科,信息科學為代表的應用學科,組建交叉學科,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之間的交叉融合。鼓勵組建學科聯盟,搭建國際交流平台,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五、加強協同,形成「雙一流」建設合力

(二十)健全高校「雙一流」建設管理制度

明確並落實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增強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發揮高校黨委在「雙一流」建設全程的領導核心作用,推動重大安排部署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確保「雙一流」建設方案全面落地。健全高校「雙一流」建設管理機構,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完善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建立內部監測評價制度,按年度發布建設進展報告,加強督導考核,避免簡單化層層分解、機械分派任務指標。

(二十一)增強高校改革創新自覺性

改革創新是高校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建設高校要積極主動深化改革,發揮教育改革排頭兵的引領示範作用,以改革增添動力,以創新彰顯特色。全面深化高校綜合改革,著力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人事制度、科研體制機制、資源募集調配機制等關鍵領域環節的改革力度,重點突破,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規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增強高校外部體制機制改革協同與政策協調,加快形成高校改革創新成效評價機制,完善社會參與改革、支持改革的合作機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為高校創新驅動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十二)加大地方區域統籌

將「雙一流」建設納入區域重大戰略,結合區域內科創中心建設等重大工程、重大計劃,主動明確對高校提出需求,形成「雙一流」建設與其他重大工程互相支撐、協同推進的格局,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對建設高校在資金、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支持。切實落實「放管服」要求,積極推動本地區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引導「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本地區高水平大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構建協調發展、有序銜接的建設體系。

(二十三)加強引導指導督導

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引導。適度擴大高校自主設置學科許可權,完善多元化研究生招生選拔機制,適度提高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比例。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動態調整機制,實施國家急需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劃,探索研究生招生計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點科技創新基地等相銜接的新路徑。繼續做好經費保障工作,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規律和管理需要的績效管理機制,增強建設高校資金統籌權,在現有財政撥款制度基礎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建設高校要建立多元籌資機制,統籌自主資金和其他可由高校按規定自主使用的資金等,共同支持「雙一流」建設。完善政府、社會、高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強化建設過程的指導督導。履行政府部門指導職責,充分發揮「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咨詢作用,支持學科評議組、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各類專家組織開展建設評價、診斷、督導,促進學科發展和學校建設。推進「雙一流」建設督導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按建設周期跟蹤評估建設進展情況,建設期末對建設成效進行整體評價。根據建設進展和評價情況,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和建設范圍。推動地方落實對「雙一流」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

(二十四)完善評價和建設協調機制

堅持多元綜合性評價。以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准,探索建立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的綜合評價體系,以人才培養、創新能力、服務貢獻和影響力為核心要素,把一流本科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定性和定量、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學科專業建設與學校整體建設評價並行,重點考察建設效果與總體方案的符合度、建設方案主要目標的達成度、建設高校及其學科專業在第三方評價中的表現度。鼓勵第三方獨立開展建設過程及建設成效的監測評價。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評估制度。

健全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雙一流」建設部際協調工作機制,創新省部共建合建機制,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與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實現政策協同、分工協同、落實協同、效果協同。

『伍』 上海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是什麼

1、上海理工大學的王牌專業是什麼 學科建設:

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光學工程

ESI全球前1%學科(2個):工程學、材料科學

機械工業部重點學科(7個):動力機械及工程、系統分析與集成、熱能工程、光學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 、工程熱物理、系統工程

國家國防特色學科(3個):光學、能源、控制

上海市重點學科(8個):系統分析與集成、系統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醫療器械工程、光學工程、印刷出版、製冷與低溫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5個):動力機械及工程、經濟系統運作與調控、建築環境工程與節能、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6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6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系統科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教學建設: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6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印刷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認證專業(4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2、上海理工大學簡介
上海理工大學以工學為主,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是一所上海市屬重點建設的應用研究型大學。2016年7月,學校成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防特色高校。2018年,學校成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

學校辦學文脈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和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工學堂。學校包融了滬江大學的美麗校園及其教梁譽頃育國際化的思想、視野、格局,也包融了滬江商科的發展思維;學校傳承了德文醫工學堂以來的百年工程教育傳統,孕育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和志士仁人,虛神滋養了一大批學術精英、工程專家和社會翹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十餘萬優秀專業人才,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學校傳承發展「信義勤愛、思學志遠」校訓,以校訓涵養,培養具有學識抱負的合格公民。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4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7000餘人,研究生7500餘人;設有15個學院、2個教學部,有56個本科專業,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2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在學科建設方面,工程學科、材料學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擁有1個上海市Ш類高峰學科,4個上海市I類高原學科,1個學科參與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建設。在人才培養平台方面,擁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教育實踐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以及省部級平台51個,擁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以及省部級科研平台26個。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現有專任教師1693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742人,博士生導師186人,教學科研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佔比72.3%,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經歷教師佔比33.7%。學校擁有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8人(含雙聘);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50人;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各類省部級人才127人。

學校長期依託、服務和引領行業產業發展,是裝備製造、醫療器械、出版印刷行業骨幹高校。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長期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依託在醫療器械和出版印刷兩大領域深厚的行業基礎,積極建設生物醫學工程和數字傳播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急需的學科。伴隨工程教育的時代發展,對接中國製造2025、軍民融合、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等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學校聚焦健康橡陸、軍工產業,學科交叉融合、協同創新,形成了太赫茲光子學、新能源、增材製造、康復工程、微創醫療器械、復雜系統科學、系統調控大數據等多個特色邊緣學科和前沿研究方向;與原隸屬機械工業部的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院、上海電器科學研究院、上海電纜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電動工具研究所、上海工業鍋爐研究所、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機械工業共性技術上海研究院」和「機械工業上海研究生院」,加強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建成以「軍工三證」為主的軍工科研資質體系,光學、能源和控制三個領域被國防科技工業局批准成為國防特色學科。

學校大力提升科技競爭力,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近三年,學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項57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1項,獲得國家級科研項目269餘項,ESI高被引論文63餘篇,授權發明專利902餘項。學校有較強技術轉移能力,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國排名第6,技術轉移中心全國排名第7,科研經費和發明專利長期名列全國高校50強。

學校發揚依託行業、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傳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培養厚基礎、強實踐的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高素質人才。學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持續貫徹「對接行業,改造專業,引導就業」的理念,本科教育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學科、重創新、貼行業」。與 南京工業大學 、 浙江工業大學 共建「長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聯盟」;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製造工程師學院」。學校在2004年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評優秀,2017年順利完成了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學校持續推進專業國際認證、中國工程教育認證等,2013年在國內首個以純本土專業通過德國工科專業權威認證ASIIN認證,學校共有8個專業通過國際認證,5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1個專業通過住建部行業協會專業認證。

學校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在工程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蓋的「課堂教學-創新實驗-項目訓練-企業孵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國內率先開設創業實驗班和創業管理第二專業,作為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首批四家受理點之一,累計培育146個項目,成活率近62.3%,獲得了一大批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及全國性大獎,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創業者。學校是「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高校」「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學校是國內最早開辦國際合作辦學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國際學院和中德國際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校留學生1000餘人、學歷留學生500餘人。與ASIIN合作成立中歐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國際第三方獨立認證機構開展高等教育專業認證的方法和標准。在電子商務領域,參與聯合國有關網上爭議解決文件的起草工作。學校大力引入國際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建設國際實驗室,聯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漢堡大學成立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與莫斯科大學共建太赫茲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與德國工業4.0孵化器——弗勞恩霍夫協會IPK、IPA、IKTS研究所推進共建智能製造國際實驗室,引進海外院士團隊啟動大飛機增材製造項目建設,與英國考文垂大學共建先進製造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中國周邊經濟研究中心」。學校將優秀歷史建築群改造成滬江國際文化園,成為國際文化交流新地標。

在國家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上海市建設地方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上海理工大學正以未來光學、智能製造、醫療器械與康復工程3大國際實驗室和系統管理1個特色平台為載體,建設光學工程、系統科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生物醫學工程5大一流學科。學校將搶抓機遇,改革創新,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促進內涵發展,力爭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顯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學。 ;

『陸』 誰針對我國軍工自成體系、軍民分支狀況

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的總體思路
軍鷹動態 2021-05-20 23:02
以下文章來源於上海市軍民融合發展研究會 ,作者沁夢園


上海市軍民融合發展研究會
.
開展與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相關的思想理論、政策法規、特點規律、前沿科技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研究、咨詢與服務,承辦政府有關部門委託的事項。(涉及行政許可的,憑許可證開展業務)

來源:上海市軍民融合發展研究會



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的總體思路

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是由較低效率的模式向較高效率的模式轉變、適應形勢發展變化而作出一種適應性安排,它是涉及軍工產業各個領域的一場根本性變革,是一種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資源集約、結構優化、市場配置、軍民融合、需求主導的發展模式。西方發達國家的軍工產業運行是建立在成熟的軍工產業體制、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完善的軍民一體化模式、高度化的軍工產業結構和規范的市場經濟環境基礎上的,因而其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是一種單一的轉型,即適應信息化戰爭形態和新軍事變革要求而進行的軍工產業資源配置和保障方式的變革。而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既要考慮到戰爭形態轉變和新軍事變革對軍工產業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同時還要考慮到我國軍工產業建設環境和條件的特殊性,即極為薄弱的自主創新能力、軍民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產業運行體系、低度化的產業結構以及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體制環境。因此,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是一種復合型的模式,是更加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從適應機械化戰爭向適應信息化戰爭轉變

軍工產業是服務於戰爭和國防建設的特殊經濟部門,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深刻變化,必然要求改變傳統的軍工產業發展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深刻改變了戰爭形態和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關鍵物質因素,而體系對抗能力成為軍隊戰鬥力的基本形態。這種變化對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即要實現從適應機械化戰爭向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轉變。從本質上說,就是要實現軍工產業從漸進式發展向跨越式發展的轉變,提高軍工產業對信息化戰爭的保障能力。

(一)提高軍工產業發展的信息技術含量

信息化戰爭以信息化武器裝備作為主要的物質手段,未來戰爭的優勢取決於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的優勢。隨著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戰爭形態的根本性轉變,軍工產業的技術支撐點已經由傳統技術轉變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一系列高新技術。目前我國武器裝備的信息技術含量不高,綜合集成度較低,軍工產業對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還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此,必須以國防需求為牽引,科學籌劃、整體推進、系統配套,加快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以及電子技術、光電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關鍵技術,大力發展新興戰略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實現由投資拉動型漸進發展向基礎能力型跨越發展轉變。

(二)提高軍工產業滿足多樣化國防需求的能力

在傳統戰爭條件下,國防需求模式是大批量、同質的,大機器生產體系也為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能。這種生產模式以高效率為目標,但以犧牲國防需求的多樣化和特殊性為代價。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國防需求瞬息萬變,技術進步突飛猛進。由於面臨威脅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強,需要研究開發出個性化、多樣化的武器裝備來對付不同類型的安全威脅,特別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因此,軍工產業主體是否滿足多樣化、特殊性的國防需求的能力,成為決定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傳統的大批量、單一功能的保障模式,已不能滿足急劇變化的國防需求,這就需要有一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同時,必須大力開發高精尖武器裝備的柔性製造體系,實現游塵肆產品設計、工藝流程和實際製造之間的信息兄簡集成,一旦需要即可啟動並迅速投入運行,從根本上解決武器裝備研製生產的固定化、標准化與國防需求小批量、多品種、急劇變化之間的矛盾。

(三)提高軍工產業的系統集成能力

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並不單純依靠某一種技術、武器裝備或某一領域的優勢。因此,需要加強對現有武器系統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特別是要突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系統整體配套和功能綜合集成。信息技術是一種「粘合劑神轎」,導致信息化戰爭對資源配置提出了集成化的新要求。為此,必須對軍工產業資源進行系統集成與合理調控,形成有機組合、相互匹配、緊密型的應急保障力量,在時空上形成技術形態的「無縫隙配置」,在體制機制上形成「無障礙配置」,以及時、高效、充分地保障戰爭需求。同時,把提高系統集成能力作為推進軍事技術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依託重點工程打造系統集成創新平台,吸收和集成多方面的知識、技術和產品,突破基礎研發和集成能力的制約瓶頸,實現軍事技術和最終產品的自主創新。

(四)提高軍工產業的智慧製造能力

智慧製造的實質是充分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手段,高效精確地籌劃、建設和運用軍工產業保障力量,實現信息流、物資流、人員流的最佳組合與高效運行,使軍工產業按照適時、適地、適量的要求,達到准確化的程度、提升智能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戰爭需求,並盡可能節約軍工產業資源。為此,需要建立軍工產業智慧製造系統和數據鏈,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努力實現軍工產業資源在儲存、運輸、保障以及全戰場范圍內的可視;綜合利用計算機模擬、資料庫系統、數字模擬、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對軍工產業運行中的信息數據按照統一標准實現數字化,以確保戰時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投入實現快速、高效、持續的綜合保障,達成軍工產業製造能力與戰爭需求在數量、質量和時空上的高度一致。

二、從粗放型模式向集約型模式轉變

軍工生產規模擴大的原因和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因而軍工產業發展模式有粗放型和集約型之分。粗放型模式是指在效率不變的情況下,主要依靠加大資源投入使產量增加,其特點是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率,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集約型模式是指在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主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使產量增加,其特點是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率。集約型發展模式具有高質高效、邊際收益遞增的特徵,主要依賴於技術創新和資源要素效率的提高。現代軍工產業發展,是資源投入積累和資源使用效率提升的結果。在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等因素作用下資源要素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是提高軍工產業運行效率的重要源泉。

現代軍工產業發展的實質,並不是速度或投入問題,其核心是質量與效率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軍工產業發展一直是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率的粗放型模式,主要通過資源要素量的擴張來實現,資源消耗量巨大,投入產出比較低。這不僅增大了資源約束的壓力,而且必然導致軍工產業結構嚴重失調,運行效率低下。造成這種粗放型模式的長期運行,主要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模式慣性傳導的結果。由於政府對軍工產業管理仍然實行行政性的垂直協調方式,構造了既無有效激勵、又無硬預算約束的機制,從而內生出追求速度、投資飢渴、數量擴張和效率低下的軍工產業資源配置取向。隨著軍工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國防需求的急劇增加,軍工產業資源供給已顯得相對不足,原來主要依靠資源要素的數量擴張實現軍工產業發展,以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不協調、低效率為特徵的粗放型模式已難以為繼,要求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向主要依靠資源要素優化組合、提高資源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的集約型模式轉變。集約型模式致力於拓展軍工產業資源要素的范圍,提高資源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推動軍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由此出現要素擴張與要素深化的發展趨勢。

三、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

從注重總量擴張向注重結構優化的轉變,是冷戰後世界軍工產業轉型和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冷戰的結束,各主要軍事大國的國防開支急劇減少,在軍備競賽中規模急劇膨脹的軍工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結構性矛盾凸顯出來,因而不得不收縮專門的軍工產業規模,同時增強軍工產業的動員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起靈活多樣、富有彈性、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軍工產業結構。一是軍工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國防高技術產業在整個軍工產業部門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高技術武器裝備已成為現代軍工產業的主要產品。二是軍工產業組織結構日益趨向集聚化。通過兼並重組、強強聯合,組建大型軍工企業集團,實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集團化發展。三是軍工產業技術結構日益趨向軍民一體化。通過「軍轉民」「民轉軍」,有計劃開發軍民兩用技術,軍民技術一體化和軍工產業軍民融合發展的趨勢不斷增強。

軍工產業發展質的變化是結構的變化。結構扭曲和結構剛性,將使軍工產業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國防產出也不可能大幅增長。如果結構不持續發生變化,軍工產業只有在傳統結構上實現數量增長,決不能改變落後的歷史特徵。而效率低下只能維持原有的結構,軍工產業發展只能在低水平的結構下依靠單純增加資源投入和消耗來實現。而結構變化不僅以效率提高為基礎,而且包含著效率提高的意義,引發軍工產業資源的重新配置。當發生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變革時,必然引致軍工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導致軍事技術創新、轉移和擴散極其迅速。

長期以來,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所追求的是形成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國防供給短缺、滿足國防需求的結構,但同時又形成了技術層次低、僅能適應低水平國防需求的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軍工產業結構不合理,比例不協調,結構層次低;國防基礎產業發展落後,傳統的軍工產業仍占較高的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很低;軍民兼容性較差,重復建設、重復生產,降低了規模效益和結構效益。軍工產業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現階段軍工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軍工企業兼並、重組等途徑,推進軍工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軍工產業資源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和產業轉移,提高資源配置和運營效率,釋放巨大的發展潛能,成為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內容。

四、從軍民分離型向軍民融合型轉變

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軍事對抗,集中表現為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的體系對抗。信息化軍隊建設和作戰對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依賴性空前增強,只有依靠國家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社會科技力量,才能滿足保障信息化戰爭的巨大需求。這就要求在軍工產業發展中摒棄軍民分割、自成體系的傳統模式,在全社會范圍內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以國家整體經濟力量和科技實力來支撐國防建設。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從研製、設計、研製、生產、維修等裝備采購全壽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都是由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和零部件供應商組成的軍工科研生產社會化協作與配套體系來完成的。通過推進軍工產業軍民融合發展,大大降低了武器裝備研製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現代軍工產業已成為一個以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總體設計和總裝集成為龍頭、以專業化配套能力為支撐、以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為依託的「大軍工」生產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的軍民界限日益模糊。在西方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民用關鍵技術都能直接運用於軍事目的,軍民技術差距不斷縮小。高新技術的每一項重大突破,往往都會在民用領域和軍事領域同時引起深刻變革。軍事技術轉民用和民用技術轉軍用越來越多,軍民通用的知識技術資源相互滲透與擴散越來越深,軍用與民用設施難以分離。軍工產業領域出現了打破軍民界限的趨勢,軍工產業中的軍民通用部分與國民經濟深深融為一體,信息技術成為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的共同基礎。當今時代,世界各國越來越多地利用社會經濟資源和整體力量來實現國家防務能力、軍工生產能力的整體躍升。美國國防部2002財年《國防報告》提出,美國社會信息化程度已高於軍隊信息化程度,商業革命的發生先於軍事革命,強調要利用「商業革命」促進「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而信息技術具有廣泛性、滲透性的特點,前者對後者具有促進和借鑒作用。在軍事技術大量轉為民用的同時,民用技術和產品也被大量嵌入高技術武器裝備研製生產中。一方面,武器裝備研製生產直接利用社會雄厚的資本、先進的製造工藝技術和高技術人才,降低了研製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承擔武器裝備研製生產任務,可以促使企業致力於研究新技術、開發新工藝、提高產品質量,無形中促進了製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增強

『柒』 佛山四維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是8:30-11:40,14:00-17:30。佛山四維時空大數據創新中心是由佛山市人民政府、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舉辦,業務主管單位是市委軍民融合辦,屬於不定編制、不定級別、不納入機構編制核定范圍,按相關法律法規及章程進行規范管理和獨立運行的非營利性事業單位。

閱讀全文

與大數據軍民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數據分析法 瀏覽:659
多頁雙面文件按順序復印如何操作 瀏覽:772
diskgen硬碟工具 瀏覽:642
後端編程哪個好 瀏覽:540
編程哪個軟體最簡單 瀏覽:591
山西運城疫苗用哪個app預約 瀏覽:413
有線網路電視機頂盒如何看直播 瀏覽:909
linux掛載硬碟home 瀏覽:964
word2010全部接受修訂 瀏覽:802
咋找文件管理中找下載路徑 瀏覽:967
冒險小鎮怎麼快速升級 瀏覽:573
如何修改5g手機的5g網路 瀏覽:486
為什麼網站查不到流量 瀏覽:215
微信錄音怎麼錄音文件 瀏覽:450
iphone6顯示無法滿屏 瀏覽:747
2602i升級胖ap 瀏覽:642
macbookair怎麼關閉程序 瀏覽:485
有道機器人編程課怎麼樣 瀏覽:791
商業銀行app如何查看銀行卡號 瀏覽:522
貴港市直播app開發怎麼樣 瀏覽:67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