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塗子沛大數據讀後感1800字
進入2012年大數據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消費浪潮的到來。「大數據」的運用在各個領域發揮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滲透到了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並對人類的數據駕馭能力提出了更新的挑戰。
一、傳統的信息格局被打破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2000年還是一張軟盤打天下的時代,短短十多年光景,硬碟的存儲容量已從4GB、16GB、32GB迅速攀升到1TB(相當於1024GB的容量)。原來僅有1.44MB的軟盤在當時感覺存儲容量還是蠻大的,到現在硬碟容量躥升至1TB了,反而感覺存儲空間捉襟見肘,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呢?1965年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考察了計算機硬體的發展規律,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該定律認為,同一個面積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一到兩年將增加一倍,換句話說,計算機硬體的處理速度和存儲能力,一到兩年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得到驗證。
大數據!一語驚醒夢中人,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隨著社交網路的逐漸成熟,移動寬頻迅速提升,雲計算、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更多的感測設備、移動終端接入到網路,由此產生的數據及增長速度迅速攀升。那麼什麼是大數據呢,正如IBM總結的那樣:「大量化(Volume)、多樣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就是「大數據」的顯著特徵。
二、管理法則:質量是數據時代的根本
數據能滿足其既定的用途,它才有質量。如果不能滿足既定的目標和用途,就談不上質量。換句話說,數據的質量不僅取決於它本身,還取決於它的用途(引致資料庫專家傑克.奧爾森)。
隨著網路的出現,政府開始在網上發布信息和數據,對政府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數據一經政府發布,往往被視為權威,對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可能產生重大的影響。任何一份通過網路發布的信息,面對的都不是一定特定群體,而是全體國民,如果政府發布數據的質量不可靠,將受到頻繁的、大范圍的質疑,特別是一些可以會影響到公共政策和行業管制標準的數據,將引起巨大的爭議。
例如:單位奶製品中蛋白質含量、菌落總數應該是多少 ?飲用水裡能混雜多少含量的微量元素?新鮮蔬菜能帶有多少指標的殺蟲劑殘留?工廠排放的廢氣、汽車的尾氣以及車間的通風條件都要符合怎樣的標准等等,這些標准,都是數據。隨著社會的發民、科學的進步,這些標准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每一個都和國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所以政府在網上發布數據,必須慎之又慎,保證質量。
三、大數據在各領域中的價值表現
1、數據競爭:企業贏利之道
企業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來開展公司的業務,而要做到「低成本、高效率」的運營以及決策正確,企業必須廣泛推選以事實為基礎的決策方法、大量使用數據分析來優化企業的各個運營環節,通過基於數據的優化和對接,把業務流程和決策過程當中存在的每一分潛在的價值都「擠」出來,從而節約成本,戰勝對手,在市場上倖存。這種競爭,就是一種基於數據的競爭。
已經有越來越多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只要實施正確的政策和激勵,大數據將成為競爭的關鍵性基礎,並成為下一波生產率提高、創新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支柱。信息時代的競爭,不是勞動生產率的競爭,而是知識生產率的競爭。數據,是信息的載體、是知識的源泉,當然也就可以創造價值和利潤,可以預見,基於知識的競爭,將集中表現為基於數據的競爭,這種數據競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
2、通訊、電信、商務智能、互聯網的逐步演變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的迅猛增加,各個行業、政府部門都在嘗試「用數據來決策」、「用數據來管理」、「用數據來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既務實管用,又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和應用。
回顧歷史,我們從廣播的年代到電視的年代再到本世紀初互聯網的年代,從音頻對話到可視電話,數據技術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互聯網出現之後,就交流和互動而言,廣播和電視無疑相形見絀。
「大數據」可能帶來的巨大價值正漸漸被人們認可,它通過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以及數據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四、總結
塗先生從數據本身的革命、社會科學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革命、社會管理的革命四個方面深刻闡述了大數據的重要意義,以最前沿的視野、直接的解讀和剖析為我們理清了《大數據》一書的脈絡和精髓,為我們如何能更好地閱讀、理解、領會《大數據》一書的精神實質提供了很好的幫助,讓我們意識到:大數據的時代,是不可逃避的。
塗子沛大數據讀後感二:讀塗子沛的《大數據》有感
首先說下《大數據》這本書好的地方就是將大數據變化為一本科普讀物,不是講大數據的關鍵技術和具體實現,而更多的是圍繞美國政府基於數據的管理歷史線條展開,讓大家更加容易理解大數據在政府執政和公共事務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所以我看完後最大的感覺就是關注智慧城市的相關人員完全有必要閱讀該書,會對以後在智慧城市的管理和建設中如何更好的理解大數據,應用大數據,發揮大數據本身的業務價值有更好的理解。
為何近幾年出現大數據,最重要的還是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管理的精細化,全球化和社交圈擴大,數據呈現了指數級的增長。2009年美國的數據,離散製造業966PB,政府848PB,傳媒行業715PB,這是麥肯錫2011年出版的一份報告《大數據:下一代創新,競爭和生產率的前沿》裡面的一個估算。正是由於數據指數級的增長,對數據的開放,信息自由,數據的採集,數據的分析和處理,預測和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自由,一為信息公開,二為信息發布。公開是政府和某一社會特定主體的關系,是點對點的;而信息發布是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是點對面的。信息自由法已經成為美國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法案,只有信息自由才談得上進一步的數據開放和數據共享。
我們信奉上帝,除了上帝任何人都要以數據說話。信息技術發展,數據指數級增長,已經徹底改變了政府,社會,商業群體的決策方法。需要的是形成一種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法,數據治國,需要基於實證的事實而非簡單的`意識形態。而真正要讓數據能夠上升到決策層面,首先需要的就是數據大范圍採集,數據抽樣,數據測量和數據質量管理。另外數據驅動和事件驅動是兩種模式,數據驅動強調的是歷史和預測,而事件驅動強調的是實時和響應。大數據有一個維度專門是指速度和快速響應,更需要考慮事件驅動和數據驅動融合。
帝國法則,詳細講述了數據的收集法則,使用法則,發布法則和管理法則。數據能夠滿足既定的用途,它才有質量。如果不能滿足既定的目標和用途,就談不上質量。換句話說,數據的質量不僅取決於它本身,還取決於它的用途。數據質量的問題涉及到數據收集,使用,發布等所有過程的問題。數據質量管理要有標准,有流程,有救助機制。
從軟體的開源到數據的開放,我們過渡到一個新的世界,可以講數據開放式本身的另外一個重點。在這個新的世界裡面,數據遠遠比軟體更加重要。從2004年以來,美國一直在進行數據開放運動,聯邦政府也專門家裡了數據開放站DataGov,其主要目標就是通過數據開放,通過鼓勵新的創意,讓數據走出政府,得到更多的創新型應用。從而進一步鞏固政府透明化,民主化和政府效能。
數據之爭涉及到原始數據採集,數據質量,數據安全,數據粒度,數據價值,數據虛實多個維度。而DataGov不僅僅開放了原始數據,地理數據,還包含了數據分析工具的開放。數據開放為創新提供了無窮的燃料,因為創新型應用,數據的能量將逐層放大。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未來。而數據最大的價值仍然在預測上面,在解決了數據開放,數據採集,數據質量管理,數據處理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基於數據進行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數據競爭將是企業贏之道,一些企業已經將他們商業活動的每個環節放在了數據收集,分析和行動的能力上。
塗子沛大數據讀後感三:讀塗子沛《大數據》有感
7月的一天,我有幸拿到了塗子沛的《大數據》一書,幾個月來認真翻閱了好幾遍,並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文章,也讓我產生了寫下這篇讀後感的沖動。
。
我們處於大數據時代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是一個數據爆炸的時代。信息是數據的內容,數據是信息的載體。隨著電腦、網路的普及,搜索引擎技術的進步以及雲時代的來臨,上至國家下至個人,無不為數據所包圍,信息無處不在、數據無處不在。難以想像離開數據、離開數據管理,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
那麼大數據時代到底有多大呢?我們知道計算機用二進制存儲和處理數據,一位是指一個二進制數位——0或1,這是存儲信息的邏輯單元。一個位元組有8位,再往上是KB(1KB是210位元組)、MB(1MB是220位元組)、GB(1GB是230位元組)、TB(1TB是240位元組)、PB(1PB是250位元組)、EB(1EB是260位元組)、ZB(1ZB是270位元組)、YB(1YB是280位元組)。但這究竟是多大的數據呢,我們還是難以想像。有人統計過將1TB的數據全部列印出來,需要用5000萬個四開門的書櫃去儲藏。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啊,而這只是1TB——240個位元組。而僅全世界消費者一年產生的數據就有6000PB,全世界企業一年產生的數據有7000PB。截至2010年,人類產生的數據為1。2ZB,且數據每年以指數級增長,每兩年我們擁有的數據將翻一番。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電視、手機、移動互聯網統治了我們。截至2012年,中國手機網民數突破4。2億;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2013年2月微信用戶數突破4億,到9月,微信用戶達到5億,微信用戶正在以每6個月增長1億用戶的速度增長;95%的智能手機用戶睡前玩手機。
「棱鏡門」事件主角愛德華斯諾登一時間成為全球關注的目標,網路時代何處安放我們的隱私?美國間諜衛星精度達到了5至10厘米,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近乎「透明」!
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什麼。
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考察了計算機硬體的發展規律,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該定律認為,同一個面積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一到兩年將增加1倍,也就是說,其性能將提升1倍。換句話說,計算機硬體的處理速度和存儲能力,一到兩年將提升1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數據的爆炸是「三維」的,是立體的,這三個維度,主要表現在:同一類型的數據量在快速增長;數據增長速度在加快;數據的多樣性,即新的數據來源和新的數據種類在不斷增長。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當前這個數據爆炸的時代,數據帶給我們什麼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帶來了思維模式的轉變。轉變了我們一直以來以因果邏輯思維的模式,變成了相互關系的邏輯思維。舉一個例子,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數據分析,預判出一次地震的時間、地點、強度,但我們不是通過分析地殼運動而來的,而是通過相互關系的龐大的數據分析而來的。
2008年的冰災,當時的廣州火車站滯留了25萬人,這個數據是通過當時在這個區域的手機使用數統計出來的,與後期的最終統計基本吻合。大數據使我們開始了一次全新的探索,而探索的意義不在於發現新大陸,而在於發現新視角。
大數據時代給企業帶來了什麼。
數據挖掘是一種知識產生的過程,從中產生創新、產生管理、產生推動社會變革的理論與實踐。
沃爾瑪公司是美國的一家世界性連鎖企業,以營業額計算,為全球最大的公司。沃爾瑪一年產生的數據有2500TB。沃爾瑪公司通過對大量歷史數據的分析發現,年輕爸爸去超市購買嬰兒尿布會順便買點啤酒犒勞自己。因此,沃爾瑪推出了尿布與啤酒搭售的營銷策略,使銷售量增長。
紐約,美國最大的城市及第一大港,擁有810多萬人口,其36%為外國移民,人口使用約170種語言。1990年,紐約市共發生了兇殺案2245宗,1995年下降到1171宗,2009年下降到466宗,創下50年最低。紐約是如何實現這個成績的呢?原來紐約通過把20年的犯罪數據和交通數據整合,開發出了「數據驅動的警務管理」,發現交通事故高發地帶,也是犯罪活動的高發地帶,而且兩者的高發時間段也同樣吻合。這就將警察以往「亡羊補牢」的工作模式轉變為「守株待兔」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大數據及其分析,將會在未來10年改變幾乎每一個行業的業務功能。任何一個組織,如果早一點著手大數據工作,都可以獲得明顯的競爭優勢。用另一本類似著作《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的一句話:「大數據是未來,是新的油田、金礦。」
當前我們的企業每天獲得大量的生產、營銷、辦公數據,如何將數據分析應用其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如何實現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大數據為我們的企業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服務水平提供了有利平台。
世界每天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大數據將是傳統行業的掘墓者,盛極一時的柯達倒閉了,微軟收購了諾基亞……我們的企業處在這樣一個變革的社會,應該何去何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2. 【《大數據時代》讀書筆記3】數據是可再生的可再生資源
本科畢業論文寫的是風力發電,作為一種安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雖然並網會給電網帶來較大壓力,但隨著智能電網的普及,風力發電前景喜人。與風力資源類似,數據也是可再生的,而且與對風力資源的利用暫時只局限在發電領域不同,數據可以被稱作是可再生的可再生資源。兩個可再生並非筆誤,而是源自其價值的多樣化,對數據利用方式的創新,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數據價值。
數據冰山,更需要仔細勘探,太遠,會看不清,太近,會迷失方向,如果不小心撞上,那恐怕只能在數據之海里沉沒了。所幸,在大數據思維的指引下,在數據的首要價值被挖掘後,潛在價值也持續不斷被釋放。
三種創新讓我們得以初探冰山全貌。
數據創新1:數據的再利用
數據再利用的前提是收集或控制數據集尤其是大型數據集。有些機構如谷歌、如亞馬遜,早早地開啟了他們的數據再利用之旅,谷歌基於關鍵詞搜索整理了一個版本的搜索詞分析,並公開供人們查詢,如實時經濟指標以及旅遊部門的業務預報服務;而亞馬遜則一直致力於讓數據的價值再大一點,通過早期為AOL電子商務網站提供後台技術服務的合作,讓亞馬遜掌握了用戶的數據,包括他們在看什麼、買什麼,進一步幫助亞馬遜提高推薦引擎性能。
與這些線上企業對數據利用的敏感度不同,一些線下運作的傳統企業,也許還在信息噴泉上安睡。有些數據被收集、被保存,但也把數據帶入了墳墓,暫不能見天日。但當他們嗅到了數據所帶來的機會後,如一家知名的物流企業,針對其掌握的全球出貨信息,成立專門部門,以商業和經濟預測的形式出售匯總數據,創造了谷歌搜索查詢業務的一個線下版本。
數據創新2:重組數據
還記得那個將某個地區的交通事故發生情況與犯罪發生情況映射到一張地圖上的例子么,這就是數據重組,很多時候,1+1>2的效果一次又一次地在證明其強大魔力。其實,兩個或者更多個大數據的相加,是更大的大數據,關鍵在於怎麼相加。丹麥癌症協會曾就手機是否增加致癌率這個命題進行研究,通過將1990年至2007年間擁有手機用戶的信息和該國所有癌症患者的信息這兩個數據集結合後,得出了沒有發現使用行動電話和癌症風險增加之間存在任何關系的結論。這就是一個數據與數據相加的實例,雖然未能形成轟動的效果,但至少也能讓人們更加放心的使用行動電話了,也為我們提示了大數據運用的更多可能性。
數據創新3:可擴展數據
一個數據集並不會只有一種用途,就如美的發現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樣,數據的用途也需要一雙發現數據用途的眼睛。零售商店內的監控攝像頭,不僅可以用來認出商店扒手,還能跟蹤在商店裡購物的客戶流和他們停留的位置,利用這些信息,零售商可以設計店面的最佳布局並判斷營銷活動的有效性,正如那句話所說,無心插柳柳成蔭。
數據利用的其他可能,還有數據的折舊值、數據廢氣、開放數據等。其中,開放數據最吸引人眼球,這也是各國政府現在正在努力推進的,其主旨是通過多元主體的參與,喚醒沉睡的數據,雖然真正實施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但這,必然是大勢所趨,方向已經確定,路途的曲折蜿蜒,不過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3. 《大數據》閱讀答案
所謂‘大數據’,是指數據規模巨大,大到難以用我們傳統信息處理技術合理擷取、管理、處理、整理」「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知識生產若再固守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理念,沿襲此前的知識生產方式,就會被遠遠地甩在時代後面。我在這里整理了《大數據》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那您。
大數據
近年來,「大數據」這個概念突然火爆起來,成為業界人士舌尖上滾燙的話題。所謂「大數據」,是指數據規模巨大,大到難以用我們傳統信息處理技術合理擷取、管理、處理、整理。「大數據」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對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動描述。
我們一直有這樣的成見:信息是個好東西。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信息應該多多益善。這種想法是信息稀缺時代的產物。由於我們曾吃盡信息貧困和蒙昧的苦頭,於是就拚命追逐信息、佔有信息。我們甚至還固執地認為,佔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不再稀缺,這種成見就會受到沖擊。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嚴重過剩。當超載的信息逼近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值時,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我們會不堪重負。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於信息技術的升級換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打開了信息所羅門的瓶子,數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類主宰信息的能力遠遠落在後面。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指出,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數據是近幾年才產生的。2000年,數字存儲信息佔全球數據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儲在報紙、膠片、黑膠唱片和盒式磁帶這類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儲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的模擬數據,其餘都是數字數據。到2013年,世界上存儲的數據中,數字數據超過98%。面對數字數據的大量擴容,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大數據」時代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現在還無法預料。哈佛大學定量社會學研究所主任蓋瑞·金則以「一場革命」來形容大數據技術給學術、商業和政府管理等帶來的變化,認為「大數據」時代會引爆一場「哥白尼式革命」: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生產力,更是信息生產關系;不僅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內容,更是其生產與傳播方式。
我們此前的知識生產是印刷時代的產物。它是15世紀古登堡時代的延續。印刷革命引爆了人類社會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精英、貴族的壟斷,開啟了知識傳播的大眾時代,同時,也確立了「機械復制時代」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與印刷時代相比,互聯網新媒體開啟的「大數據」時代,則是一場更為深廣的革命。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往往是呈幾何級數式增長、病毒式傳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媒介技術顛覆了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方式。新媒體遍地開花,打破了傳統知識主體對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壟斷。新媒體技術改寫了靜態、單向、線性的知識生產格局,改變了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播模式,將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拋入空前的不確定之中。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知識生產若再固守印刷時代的知識生產理念,沿襲此前的知識生產方式,就會被遠遠地甩在時代後面。
(節選自2013.2.22《文匯讀書周報》,有刪改)
《大數據》閱讀題目:
9.下列對「大數據時代」的特點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數據規模巨大,信息嚴重過剩,總量已超過了人們的承受極限值而成為社會的負擔。B.信息生產呈幾何級數式增長、病毒式傳播,信息傳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C.精英與貴族的知識壟斷被沖破,傳統知識主體不再是唯一的知識生產者和傳播者。 D.「機械復制時代」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被顛覆,呈動態、多向和空前的不確定性。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們在信息稀缺時代形成的佔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認識,將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改變。
B.人類主宰信息的能力遠遠落後於信息的產生,是因為信息技術的升級換代帶來的數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C.從2000年數字存儲信息佔全球數據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過98%,說明了傳統媒體被新媒體取代。
D.印刷革命開啟了知識傳播的大眾時代, 與印刷時代相比,互聯網新媒體開啟的「大數據」時代,則是一場更為深廣的革命。
《大數據》參考答案:
9.D【試題分析:論述類文體閱讀的命題主要從概念、判斷、推理三個角度命題,概念注意「答非所問」「內涵、外延不準」「誤劃類別」「張冠李戴」;判斷類注意「范圍不當」「偷換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強加因果」「強行推理」等錯誤。答題的關鍵是審清題干、找准區位、對讀原文、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原文「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嚴重過剩。當超載的信息逼近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值時,就會成為一種負擔,我們會不堪重負」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但還沒有到「當超載的信息逼近人們所能承受的極限值時」,時間范圍混淆;選項B 原文「新媒體技術改寫了靜態、單向、線性的知識生產格局,改變了自上而下的知識傳播模式,將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拋入空前的不確定之中」選項「信息傳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偷換了文中的概念「拋入空前的不確定之中」為「自下而上」;選項C對應的原文「印刷革命引爆了人類社會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精英、貴族的壟斷」讓「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突破了精英、貴族的壟斷」是「印刷革命」,選項是「大數據時代」,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10.C【試題分析:選項「說明了傳統媒體正被新媒體取代」,文中沒有依據,屬於無中生有。】
4. 《大數據》讀書筆記
《大數據》(徐子沛)
核心觀點: 一個真正的信息社會,首先是一個公民社會。
徐子沛和吳軍是國內科技界文筆最好的兩位大拿,能把復雜的技術發展講得像故事一樣引人入勝。書中講述了美國信息開放、數據技術創新、數據逐步開放的歷史,例舉了美國政府如何通過大數據來治國:降低犯罪率、糾正福利濫用、增加財務透明度,並展望了大數據發展的未來,他覺得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區別就在中國習慣於說「差不多」,不善於用數字管理國家。書中也介紹了大數據中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技術的發展,他認為: 數據就是企業的財富和金礦,數據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阿里網羅了徐子沛和王堅兩個大數據和雲計算專家,估計在大數據和雲計算領域鮮有敵手了。
核心觀點: 推崇知識和理性,用數據創新
本書講述互聯網對傳統工業 生活的推進,大量數據沒有數字化,數據基本都困在一家醫院內,電子病歷推進也很緩慢,通過數據的流通讓患者享受更便捷、更安全的服務基本只限制在思考層,這裡面有方方面面的各種利益、法規的原因,這就像書中說的「也許是由於其本身的根深蒂固。作者認為 iPhone、雲計算、3D列印、基因測序、無線感測器、超級計算機,這些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事物,將再一次地融合在一起,對醫學進行一次「創造性破壞」 ,我覺得新技術的應用比新規則的創立在國內還是相對簡單,而也能解決醫療資源不足的痛點,把像IBM沃森這樣的智能作為醫療的輔助判斷,提升醫療的效率和准確率還是前景明朗的。但要說像書中說的「舊的體系完全不復存在,新的體系隨之取代...在這超級融合之下,權力再次交回到我們自己手中,而只有我們自己,。我想這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與生命有關的事物,一定是慎之又慎的;與體系有關的事情,改變一定是難上加難的。
所以 崇正說他們阿里都是看數據做事情,不是臆想做事情。因為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數據都是流動。他們都是落實到行動,分析數據,應用數據,依靠數據。
5. 【《大數據時代》讀書筆記2】大數據視角下,一切皆可「量化」
「大數據」視角,並非近年來的新事物,回顧歷史,早已有之。只是當時,「大數據」這個詞,尚未產生。
19世紀,「量化」之於航海。 19世紀還是航海經驗靠口口相傳、有些甚至被證明是錯誤的年代,航海家莫里通過量化分析製作的導航圖,是大數據的最早實踐之一。在因為馬車事故造成腿部殘疾後,年輕的海軍軍官莫里離開了海上工作,來到了圖表和儀器廠。在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他福地的地方,在翻閱、整理庫房裡存放的航海書籍、地圖、圖表、航海日誌後,莫里將這些記錄進行數據整合,把整個大西洋按經緯度分成五塊,並按月份標出溫度、風速和風向,為找到更有效的航海路線提供參考。之後,為了提高精確度,莫里創建了一個標準的表格來記錄航海數據,並在所有海軍艦艇及部分商船上使用,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一些利於航行的天然航線被找到,為海軍及商船減少了三分之一的航海路程。遠在信息數字化之前,人工的數據運用已經充分展示了其實效。隨著數據存儲和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大數據」技術的運用領域也不斷擴展。
20世紀,「量化」之於投資。 在金融領域,「量化」這個詞經常以「量化投資」等片語形式出現,指的是通過數量化方式及計算機程序化發出買賣指令,以獲取穩定收益為目的的交易方式,其實質在於替代傳統的定性分析,以數據為支撐作出投資決策。「量化投資」在海外的發展已有30多年的歷史,其投資業績穩定,市場規模和份額不斷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投資者認可。金融領域是數據相對集中和易感知的領域,但量化的舞台,遠不止於此。
21世紀,「量化」之於坐姿研究。 日本先進工業技術研究所的越水重臣教授將量化用於坐姿研究,通過對人坐著時的身形、姿勢和重量分布等的數據化,產生獨屬於每個乘坐者的精確數據資料,並根據人體對座位的壓力差異識別出乘坐者身份,准確率達到98%。這項技術可作為汽車防盜系統,通過這個系統,汽車可以識別駕駛者是否為車主並設置相應安全措施。數據的提取,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提取不到,關鍵在於如何提取、如何利用。
數據化,不是數字化。 前者,是指把現象轉變為可製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過程;後者,指的是把模擬數據轉換成用0和1表示的二進制碼。在數字化時代來臨之時,在腦海中對這兩個概念有清晰概念十分重要。數據化的關注重點是在「I(信息)」上,而數字化則關注「T(技術)」。數字化的發展,提高了數據化的可行性。
「數據化」文字。 谷歌的數字圖書館,是文字數據化的典範。通過文字的數據化,人可以用之閱讀,機器也可以用之分析。谷歌運用這些數據化了的文本來改進它的機器翻譯服務,從幾年前相當於高中水平的翻譯水準,到如今的令人驚嘆,著實超越了英語水平不斷退化的某筆者(容某筆者先找個地兒蹲著哭一會兒)。
「數據化」方位。 手機的廣泛運用,讓人的實時位置信息也可以被數據化,位置信息的數據化,催生了許多新價值。比如無線數據科技公司Jana的創始人伊格爾,他使用了來100多個國家的超過200個無線運營商的手機數據,既關注家庭主婦平均每周去幾次洗衣店,也試圖回答關於疾病如何傳播等問題。新的用途不斷產生,既可以用於商業,也可以用於社會研究。
「數據化」溝通。 個人化是數據化的前沿,facebook將關系數據化,twitter將情緒數據化,linkedin將個人經歷數據化,這些社交網路平台,以各種方式將個人及其溝通數據化,並存儲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初步的運用,例如Derwent Capital對沖基金對微博數據文本的分析,獲得了股市投資的信號,雖然由於隱私問題,數據的使用還遠未成熟,但我們不難想像,當數據被充分運用,世間萬物是否已不再是世間萬物,而是海量的數據呢?
當看到一切皆可量化這句話,還是持一定的保留態度。因為,太過絕對。但似乎,這只是一種理念的傳遞,為了表達數據化的重要性而已。大數據視角,提供了看世界的另外一個角度,但絕不是唯一視角。
6. 大數據時代不得不提的閱讀經典閱讀本文作者所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大數據時代》這本書。它被包括寬頻資本董事長田朔寧、知名IT評論人謝文等專業讀者鑒定為「大數據領域最好的著作沒有之一,一本頂一萬本」。
有這么好嗎?看完自己評價吧。這本書對這個大規模產生、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新的大時代進行了闡述和釐清,作者圍繞「要全體不要抽樣、要效率不要絕對精確、要
相關不要因果」三大理念,通過數十個商業和學術案例,剖析了萬事萬物數據化和數據復用挖掘的巨大價值。
如作者所言「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時代轉型。就像望遠鏡讓我們能夠感受宇宙,顯微鏡讓我們看清微生物一樣,大數據要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比如,谷歌通過全球搜索分析,比國際疾病控防中心更早更准地預測了流感爆發。
在
思維變革部分,作者講述的重點是:樣本=總體,我們需要對全部數據的佔有和分析;因此,數據缺乏時代的精確性不必執迷,接受混雜基於大數據的簡單演算法比小
數據的復雜演算法更有效;樣本推斷的因果關系不重要了,知道「是什麼」的相關關系,或者結果就可以了。如果說上一本《爆發》是通過講故事闡述一個核心觀點的
話,這一本倒是不遺餘力、不計巨細就大數據的方方面面進行系統分析和介紹,而且案例非常精彩非常時新。所以,個人覺得,就實務而言,這本的裨益確實比較
大。
7. 《大數據時代》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並不是一氣呵成的,第一次讀到大約五分之一的時候就放下了,第二次重新開始讀,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又想放棄,可是想了想,還是堅持了下來,不為別的,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基本明白了書中要講的主要內容,而這內容並不是我想從書中獲知的,或者說,書中內容與我期待相去甚遠。而之所以能硬著頭皮讀完,完全是出於想著事後跟朋友評論這本書的時候更有資格而已,畢竟,沒有看完一本書而去評論它總是有失公正的。
大數據時代這本書按我自己的理解主要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講什麼是大數據,舉了很多例子說明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了。二是講大數據的意義,文中大量舉例,論證大數據對人類發展的積極意義。三是講大數據若是用得不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四是提醒我們如何避免大數據的消極作用,發揮它的優勢造福人類。記得高中學政治的時候,有一條回答問題的黃金法則,當要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得從三方面回答,那就是: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也就是先解釋事務的定義,再說解決問題方法,最後闡明這個事務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而大數據時代只說明了兩個問題,那就是,"是什麼」,以及「為什麼」。也許這本身就不是一本工具書。大數據時代,這個名字取的是夠大氣,內容卻不敢恭維。這本書在網上炒的也很火,受很多人追捧,不知道看完之後是不是跟我一樣,感覺看與不看似乎影響不大。
跟老公談論過這本書,剛開始我在京東上買它的時候很激動得對老公說,看完這本書我會更了解現在互聯網思維,對工作有幫助,而等我讀完,一點這樣的感覺都沒有了。老公也很形象描述了這本書,它就像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一樣,告訴你哪裡有好吃的,但是不告訴你怎麼做。我覺得這個比喻很形象,真是要人命了,看著一道道美食而不得,只能拿起身邊的薯條可樂解解饞的痛苦就是如此。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這是《大數據》中出現的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也是全書力圖傳遞的信息。在數字信息時代,數據和空氣一樣遍布生活,對於有些人來說,數據無意義,而對於有些人來說,數據,即真相。
美國是《大數據》的主角,全書通過講述美國半個多世紀信息開放、技術創新的歷史,公共財政透明的曲折、《數據質量法》背後的隱情、全民醫改法案的波瀾、統一身份證的百年糾結、街頭警察的創新傳奇、美國礦難的悲情歷史、商務智能的前世今生、數據開放運動的全球興起,Web3·0與下一代互聯網的未來圖景等等,為讀者一一細解數據創新給公民、政府、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和變革。
透過全書,一個立體的美國及美國人民的思想呈現在我們面前——美國人民執著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卻又不遺餘力地推動著政府信息的透明與公開。
讀完此書,對生活中的數據及數據處理突然有了很大的興趣。如果有一天,處處以數據說話,那麼,政治、制度、生活將更加清明,事故、將降到最低點。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是有必要閱讀此書的!有慧根的教師將能從書中挖掘出信息技術特有的文化以及能用於教學的鮮活案例。
每天能用來閱讀的時間很少,總是要等到夜深疲倦時才有空打開書本,總是在眼睛極不舒服的情況下堅持閱讀,《大數據》就這樣在堅持中溶入我的思想……
對於暢銷書刊、熱點話題、時尚科技,始終不太感興趣。書刊,喜歡有一定年份的;話題,鍾情於務虛的觀點;新奇的產品於我無緣,習慣使用成熟的科技產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給自己留一點思考的空間。這一習慣最近破了例。由於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數據」這個新興概念開始頻繁步入我的視野。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網購《大數據時代》,手不釋卷,三天讀完,頗有收獲。此書有如下特點。
首先,作者站在理論的制高點上,條理清楚地闡述了大數據對人類的工作、生活、思維帶來的革新,大數據時代的三種典型的商業模式,以及大數據時代對於個人隱私保護、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戰。其次,文中的事例貼近現實生活,貼近時代,令讀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沒有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沒有假裝一副專業的面孔。縱觀全書,遣詞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認為大數據時代具有三個顯著特點。一、人們研究與分析某個現象時,將使用全部數據而非抽樣數據;二、在大數據時代,不能一味地追求數據的精確性,而要適應數據的多樣性、豐富性、甚至要接受錯誤的數據。三、了解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勝於對因果關系的探索。「是什麼」比「為什麼」重要。
作者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數據的存儲與處理成本顯著降低,人們現在有能力從支離破碎的、看似毫不相乾的數據礦渣中抽煉出真知爍見。在大數據時代,三類公司將成為時代的寵兒。一是擁有大數據的公司與組織。如政府、銀行、電信公司、全球性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淘寶網)。二是擁有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的專業公司,如亞馬遜、谷歌。三是擁有創新思維的公司,他們可能既不掌握大數據,也沒有專業技術,但卻擅長使用大數據,從大數據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面對即將來臨的大數據時代,個人將如何應對自如?這是個嚴肅的問題。
近兩周用業余時間讀了《大數據時代》這本書,是聽培訓時杜威老師推薦的,我快速閱讀了一遍,覺得受到了一些啟發,發現了一些原來沒有想到看到的事情。
首先是大數據代表著數據的樣本=全體,這是一個與傳統統計學的顯著區別。大數據有能力獲得全體數據並對其進行分析。
第二就是相關性與因果性同樣重要。相關性說明了什麼事情與什麼什麼事情有關系,如商場周圍車流量的增多與商場銷售額的相關性,因果性說明什麼是什麼的原因,如睡10個小時是有精神的原因。在大數據中,相關性要比因果性容易獲得,而且相關性已經能為客戶帶來較大的收益。
第三就是大數據允許存在不精確性、混雜性,由於數據量巨大,存在少量的異變不會對結果產生任何影響,如收益是1個億與1億零1元的差別可能決策者不關心。
第四是大數據中的三個主要因素,思維、數據、技術,思維覺得你在哪些地方使用大數據。在這三個因素之中,會產生數據中間商,來處理加工數據並出售。
讀完《大數據時代》這本書後,我意識到:我們即將或正在迎接由書面到電子的跳躍之後的又一重大變革。
這本書介紹了大數據時代來臨後,接踵而至的三項變革——商業變革、管理變革和思維變革。
其實,這場變革已經打響。商業領域由於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推陳出新。前幾年,一家名為Farecast的公司,讓預訂到更優惠的機票價格不再是夢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數據來預測未來機票價格的走勢。現在,使用這種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張機票可以省大約50美元,這就是大數據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大家應該都知道20xx年出現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國為例,疾控中心每周只進行一次數據統計,而病人一般都是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會去醫院就診,因此也導致了信息的滯後。然而,對於飛速傳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卻能及時地作出判斷,確定流感爆發的地點,這便是基於龐大的數據資源,可見大數據時代對公共衛生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我看來,如果想在在大數據時代里暢游,不僅要學會分析,而且還要能夠大膽地決斷。
在美國,每到七、八月份時,正是台風肆虐之時,防澇用品也擺上了商品貨架。沃爾瑪公司注意到,每到這時,一種蛋撻的銷售量較其他月份明顯增加。於是,商家作了大膽的推測,出現這樣的結果源於兩種物品的相關性,便將這種蛋撻擺在了防澇用品的旁邊。這樣的舉措大大增加了利潤,這就是屬於世界頭號零售商的大數據頭腦!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讓大數據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大家應該都知道電子地圖,它可以為人們指引方向。但大家應該還不知道,它會默默地積累人們的行程數據,通過智能分析可以推斷出哪裡是自己的家,哪裡是工作單位。我們的隱私就這樣被不為人知地收集著。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與此同時,我們的隱私不再是隱私,數據的收集變得無所不包、無孔不入。世界已經向大數據時代邁進了一小步,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用知識武裝大腦,做好准備,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3月11日下午兩節課後,我校全體教師和受邀而來的金南學區各友好學校的領導及教師匯聚於多媒體教室,共同分享、交流《大數據》讀後感。
老師們從:何謂大數據;立足國情對大數據進行探討;大數據在教育教學中的主要應用等幾個方面暢談了自己的感悟。
張萌老師說:大數據體量龐大、結構復雜、是產生巨大價值的數據集合。大數據這種方法在中國的國情下需要以更加科學、合適的方式進行實踐,不可生搬硬套。
董譯雯老師說:在你我感嘆《大數據》里深植於美國民眾血液中的自由、民主、嚴謹的價值觀的同時,可否想過中國教育體制下的孩子們身上還殘留多少獨立與自我意識?作為典型的八零後,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最缺失的便是獨立思考能力。但願,我的學生哪怕是因為我所做的一點點努力而開始思考「我」這個字的含義,足矣!
張紅傑老師說:很感謝校長給我們推薦了《大數據》這本書。在教學工作中,應該有大數據意識,創新意識。學習一些專業的教學統計法、數據分析法,從中發現一些教育現象,並採取相應的策略。讓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少一些隨意和盲目,多一份嚴謹與科學。
白媛媛老師通過文中的三個事例,結合教學實際,談了自己教學中對數據使用的價值;結合自己的工作,談了如何實現工作的最高境界。
交流活動尾聲,身為閱讀《大數據》的倡議者、發起者、以及忠實的讀者韓校長幽默風趣的同大家分享了他讀後的感悟:我們心中要裝著學校,因為我們個人的'命運依賴群體的命運;工作要追求精細化,不能做胡適書中的「差不多」先生;尊重數據,擁有數據意識,建立數據團隊!
此次活動從寒假期間倡導讀《大數據》一書,到開學伊始的分組沙龍,再到今日的閱讀共享,現已圓滿告一段落。相信此次活動定會增強我校全體教師的數據意識,掌握大數據,運用大智慧助推我校的教育教學上一個新的台階!
去年的「雲計算」炒得熱火朝天的,今年的「大數據」又突襲而來。彷彿一夜間,各廠商都紛紛改旗換幟,推起「大數據」來了。於是乎,各企業的CIO也將熱度紛紛轉向關注「大數據」來了。有一張來自《程序員》微博的漫畫很形象。我覺得這張圖,很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中小企業雲計算,大數據的現狀。
不過話又還得說回來,《大數據時代》是本好書。
當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薦,寫了好多讀後感來表述對這本書的喜歡沒看此書之前,對所謂大數據的概念基本上是一頭霧水,雖則有了解關注過現在也比較火熱的BI,覺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數據,更細致的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看過此書後,感覺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數據,而另一前:著眼於數據關聯性,而非數據精確性,或許才是大數據與現時BI的不同,不僅僅是方法,更多的時思想方法。不過坦白講,到底是數據的關聯性重佳,還是數據的精確性更好,還真的需要時間來檢驗一下,至少從現在的數據分析方法來論,更多的傾向於數據的精確性。看完此書,我心中的一些問題:
1.什麼是大數據?
查了查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大數據(big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4V特點: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這個好像是IBM的定義吧。
以個人的觀點來看:數據海量,存儲海量都是大數據的基本原型吧。
2.大數據適合什麼樣的企業?
誠然,大數據的前提是海量的數據,只有擁有巨量的數據資源,方能從中查找出數據的關聯性,才可以讓通過專業化的處理,讓其為企業產生價值。針對電信運營,互聯網應用這樣海量用戶的數據的大企業,也是在應用大數據的道路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針對中小企業呢?銷售訂單數據?若非百年老店,估計數據也是少得可憐,能用的可能只有消費者數據了吧。貌似大多數廠商,用來舉例的也就是消費都購買行為分析為最多。同樣,在公共事業類的政府機構,大數據的作用也許也能很好的發揮。反而感覺在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應用大數據,似乎有點大題小作。書中說:大數據是企業競爭力。誠然,數據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無形資源(利用得好的話),但是否所有的數據,或都換則方式說:所有的企業都以大數據為競爭力,是否真的合適么?是否在中小企業中,會顯示得小題大做呢?
3.大數據帶來的影響
當一波又一波的IT技術熱潮源源不斷地向我們鋪面而來的時候,你甚至都沒有做好准備,你都要開始迎接它所給你帶來的影響了。經過物聯網,雲計算的推波助瀾下,大數據開始登場了。但它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1)預測未來書中以Google成功預測了未來可能發生流感的案例來開篇,表明通過大數據的應用,可以為我們的生活起一個保駕護航的指向標。實質很簡單,技術改變世界。
2)變革商業大數據所帶來的商機,同時會衍生出一系列與大數據相關的商業機遇與商業模式,數據的潛在價值會源源不斷地發揮作用可以容易想到的是未來有專門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生成的一條數據產業鏈產生。影響的,當然是IT公司。
3)變革思維書中所說:因為有海量的數據作基礎,未來,我們可能更關注數據的相關,而非精細度。對這條,本人還是持保留意見的。
在看《大數據》之前,我只知道社會越來越數字化了,看完之後,才覺悟到:人類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數字化已經把我們帶入一個信息時代,大數據卻把我們卷進了一場科技風暴之中,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更包容更廣闊的新時代,大數據把社會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了一起,曾經看似因果聯系緊密的事物,可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毫無關聯的事物,可能隱藏著重要的信息,從科技、商業,到醫療、政治、教育、文化,大數據一概席捲囊括,它改變著我們的傳統思維,為這個時代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就像作者書中所說:「這項技術終將改變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上的許多東西。」
大數據最顯著的影響是對於電子商務,通過大數據,最先洞察出潛在市場的,也必然最先佔領市場。而電子商務對實業的沖擊又是勢不可擋,可見,掌握了大數據就主導了市場,擁有了先進的科技才能擁有堅實的競爭力。在醫療方面,曾經的非典時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正是有大數據的預測功能,才使疫情得到了控制。在更小的方面,他也同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書中提到美國著名計算機專家奧倫·埃齊奧尼發明了飛機機票價格預測軟體,就是利用大數據造福我們生活的很好例子。
大數據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更將人類帶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從分析因果總結經驗,轉變為搜集數據預測未來;由原來的滯後性變為現在的預見性——大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大數據為我們掀開了歷史新紀元,不敢想像它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或許會出現新奇的生活方式,從未有過的職業,聞所未聞的商業模式,百家爭鳴的文化高峰;也或許會解開更多未解之謎,探索到宇宙之外的秘密。總之,毫無疑問的是,大數據為我們帶來的未來是超乎想像的。
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最多的是:改變我們的傳統思維,摒棄精確性轉向宏觀。從總結因果轉向預測。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數據大爆炸的波及范圍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單純靠人類的主觀判斷力是多麼的有限,大數據早晚會取而代之這一現象,這必將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也只有認清這種趨勢,改變思維,調整步伐,緊跟時代才行。即使不能與時代同步,也盡量做到避免固步自封,認識大數據、利用大數據趨利避害,為我們的生活造福!
知道"是什麼"就夠了,沒必要知道"為什麼"。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必非得知道現象背後的原因,而是讓數據自己"發聲"。這個命題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場思維變革。對於理科學生來說,會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為這無異於否定了他們對世界客觀物理化學規律探索的重要性;對於一名工科學生,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多麼新穎的觀點,因為工科是講求時用性的,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基本自然科學規律創造社會財富比探索自然科學知識顯得更重要。
這些天來,在讀大數據這本書的同時,也稍微重溫了一下自動控制原理,認識到控制系統中存在明顯的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借讀書交流會之際,與大家分享。
對系統的有效控制需要對系統理解與建模。以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開車的時候一腳油門下去車就飛出去了,但並不知道這一腳油門下去能給多大車速,這就需要駕駛人員的熟練的駕駛技能了,不然超速被開罰單是很正常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能實現速度的自動控制而不用駕駛人員踩油門?這就是控制系統最關鍵的環節——建立系統數學模型。大白話就是知道車速與燃油量的數學關系式。若是以探索為什麼的思維模式,不可避免的要列一大堆能量方程、動量方程等物理化學式子,經過繁雜的計算,還是能得到車速和燃油量的數學關系式的。很明顯這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因為得知道現象背後的原因。這僅是對於這種簡單的系統,若是對於航空發動機這種復雜的系統,結構工藝過於復雜,分析各部分的物理化學過程是十分困難的,這時候可以通過實驗法得到數學模型。
實驗法主要有時域測定法、頻域測定法和統計相關法。與大數據時代思維最接近的是統計相關法,主要過程是對被研究對象施加某種隨機信號,根據被測對象各參數的變化,採用統計相關法確定被測系統或對象的動態特性。這種方法可以在被測系統或生產過程正常運行狀態下進行在線辨識,測試結果精度較高,但要求採集大量測試數據,並需要相關儀和計算機進行數據計算和處理。
若用開車實例來解釋,此時的系統為汽車動力系統,施加的隨機信號為燃油量,被測對象指車轉速,得到的動態特性就是指車速與燃油量函數關系式,從而不用探求背後的物理化學規律就得到了數學模型。
在沈陽黎明航空公司實習時去過試車間,除了發動機點火後震撼的場景動人心魄,控制室屏幕上海量的數據也同樣引人注目,我想這么多數據無非就是驗證數學模型或直接實驗法得到數學模型,結合航空發動機這種復雜的系統,對於搞控制的人來說,得到數學模型就夠了,現象背後的原因交給研發的人來探索更好。
8. 在大數據中精準生活閱讀答案
在大數據中精準生活閱讀答案
①萬物皆互聯,無處不計算。因為互聯網、手機、無線感測器的普及,實時監測、遠程協作、SOHO工作、數據管理已成為平常之事,信息像水電一樣通過網路供應汩汩傳輸,計算機上有形數據轉化為無形的財富,深入並造福於現實生活。
②這標志著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的開啟。智能管理、社交網站、物聯網、IPv6,當新技術風馳電掣般地駛入生活,我們如同搭上高鐵列車,還來不及看清楚窗外的風景,就已呼嘯著越過下一個站台。大數據應用於健康管理,幾乎表徵了新媒體技術層面的全部特徵:電子檔案高度個性化;人工智慧幫助我們細分信息;遠程協同記錄用戶的行為模式;數據挖掘預測人們的未來需要。而智能終端與「可穿戴」計算設備的出現,更使得行為、位置、生理數據等細微變化成為可供記錄和分析的精準對象。
③盡管大數據這個名詞並不新鮮,但社會對於大數據價值的認識尚在深化。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雅虎的科學家發現,得益於計算機技術和海量資料庫的發展,個人在真實世界的活動能夠得到前所未有的記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更新,如今,大數據的概念逐漸拓展,涵蓋了從數字圖像、新聞跟帖、文本記錄、視頻文檔、社交平台互動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不僅如此,它還被視作一種能力,引發了社會和國家戰略層面的深刻關注。
④大數據之「大」,不僅在於容量,更在於社會對其價值的洞悉:在大數據所重塑的後信息環境中,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世界撲面而來。正如學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說,它的真實價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一角,絕大部分隱藏於表面之下。
⑤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可以清楚察覺到大數據給社會帶來的一些改變。從谷歌的流行病分析系統到沈陽渾南居民的數據查詢終端,基於信息的創新成為服務的先導,連接民生,可以救助更廣泛的普通大眾;以雲計算為基礎的信息存儲、分享和挖掘手段,推動著數據的交換、整合和分析,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新知,創造新的價值;作為新發明和新服務的源泉,大數據也影響到傳統學科研究的分化,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生活方式。有學者將大數據比作觀察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顯微鏡和儀表盤。而我們看到,這個新的測量工具,再一次引領新的繁榮,提供給人們更多的選擇。
⑥作為發掘價值、征服數據的強大引擎,大數據所帶來的更多改變蓄勢待發。站在創新、競爭和生產率提高的前沿,思索大數據對於生活的'意義,如何將數據、信息轉化為知識,擴大人類的理性,實現技術與智能服務的跨越?如何規避風險、應對它對管理世界所提出的挑戰?如何藉助於大數據的力量將人類的觀察和理解推向「精準」,並衍生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答案還存在於人類智慧的彼此交融之中。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5月,有刪改。)
1.簡要概括第五段中大數據給社會帶來了哪些改變?(2分)
2.第四段畫橫線的句子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3分)
3.第二段中加點的「幾乎」一詞能否刪去?為什麼?(3分)
4.下面的說法或推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2分)
A、大數據這個名詞早已出現,社會對於大數據價值的認識也早已深化。
B、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可以「精準」規避風險,成功應對所有挑戰。
C、大數據作為一種新的測量工具,將再次引領新的繁榮,提供給人們更多的選擇。
D、大數據之「大」,僅僅是因為它的容量大,數據大。
參考答案:
1.可以救助更廣泛的普通大眾;可以幫助人們發現新知,創造新的價值;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和生活方式。
2.打比方。(1分)把大數據的真實價值比作「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具體形象地說明了它巨大的價值還未被發現,有待於進一步開發。(2分)。
3.不能刪去。因為「幾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說明了「大數據應用於健康管理」差不多「表徵了新媒體技術層面的全部特徵」,刪除後說法就太絕對了,不符合事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准確、嚴密的特點。
4.C
9. 如何利用大數據把握時政熱點,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我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從對體育比賽結果的精準預測,從廣告對營銷對象的精準投放,我們感受到了大數據的威力。主動了解並運用大數據為語文教學服務,應該是當下不落後於時代的明智之舉。下面側重從大數據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方面來探討。
一.利用大數據把握時政熱點,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
語文閱讀教學往往陷於一種模式化狀態。應用型文體――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首先把握其文體要素,然後肢解其要素,再對其思想感情略作分析,似乎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久而久之,學生對語文課堂生厭,教師對語文教學討厭。教學的文本內容嚴肅有餘,教學的文本形式陳舊泛黃。絕大多數文本與時代距離遙遠。
老師根據自身的了解,挑選一定的時文作為教材的補充,常常是老師自己欣賞,學生卻對其不感興趣。
利用網路閱讀大數據,可以很容易挑選出讓學生喜歡的時文。比如:執教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蘇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兒的信》,如果單純補充閱讀相關的關於寫青春期戀愛的文章,難以引起學生的關注與投入。大數據顯示――當今年輕人追捧倉央嘉措的情詩和喜歡歌曲《最浪漫的事》,於是補充了相關材料,作為對本課的拓展延伸。學生學習這一課情緒高昂。還主動向老師和同學推薦選秀節目評委樂嘉的文章《寫給15歲的女兒》。
二.利用大數據把握話語熱點,語文閱讀教學時代化。
老師課堂語言雅俗共賞,既有典雅之語,又能秀時下流行的網路語,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倘若再利用時間分析網路語言的語法和意蘊,更能讓學生領悟到「生活即語文」,語文中的語言文字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比如:伴隨著共產黨和蘇聯的誕生而產生的新詞――布爾什維克等;伴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新詞及其衍生的新意――因特、比特、�濉�P2P、矮窮挫、白富美、光碟、微信、刷屏、寶貝、霧霾、失聯等等。
適時適度地擴展閱讀時文,讓學生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發生遷移運用。比如:提供機會讓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黑匣子」――空難的見證者》《生氣的成本有多高》;閱讀關於留守兒童的小小說《喜旺的年》;閱讀報紙關於某個事件的新聞報道和相關評論;和學生一起做點評,教導學生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培養自己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習難點,語文閱讀教學科學化。
以往對學生語文閱讀教學都是老師憑經驗,再結合課標要求確立教學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精心准備的所謂難點教學,對於學生來說,有時候其實並不難。這就表明:老師的了解與估計是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脫節的,這樣,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就打了折扣。
碎片化、現象化式地原始歸納分析,已經不能科學准確地呈現問題了。
藉助網路和計算機,以及新的分析技術,就能盡可能地收集語文教學方方面面的數據,客觀而科學地反映教與學的現狀,並提出參考意見。在語文考試中,學生最易丟分的就是閱讀,最畏懼的仍然是閱讀。老師教學最糾結的也是閱讀。閱讀成了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最大障礙;也是老師教學費力最多最難討好的的一大重頭戲。
思考一下原因:為什麼閱讀教學遭人詬病?
其一、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基礎。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起碼的閱讀量都達不到,老師的閱讀教學就難以順利進行。本人在執教時,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根據課本安排――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古典文學賞析。涉及作品分別是《水滸》《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紅樓夢》,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老師預設是學生對於「暗線」可能難於掌握,因此准備在這個教學環節多下功夫,以讓學生對中國古典小說有一個大致的框架結構、行文思路的了解。
殊不知,學生學習該單元時,茫然而不知所措,老師「啟」而學生不「發」。事後調查:4/5的學生沒有接觸過上述經典文學作品;2/3的同學連相關影視劇動漫等也從未聽說過。古文基礎特差,讀懂課文對他們來說已是奢侈,更遑論結構技巧和人物形象、思想感情。
摸清了情況,藉助大數據,作學習診斷分析,制定出科學的課堂教學計劃。
1.課前,老師指定學生閱讀相關作品。
2.做好閱讀筆記――好的詞、句、段摘抄以及閱讀感受。
3.每周記憶一定量的成語典故和古典詩詞名句。
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閱讀積累後,課堂閱讀教學進行就相對順利得多,課堂氣氛變得熱烈;閱讀的寬度有所拓展,閱讀的深度有所提高。閱讀課堂開始由老師的「導」逐步轉為學生主動地「學」。
其二、課堂教學要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
實施語文閱讀教學,有的老師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興趣,在課堂上把握自己上課的節奏、內容、投入自己的情感。對自己不太感興趣的一些文體或者課文,就馬馬虎虎一帶而過。這種閱讀教學無異於教師的孤芳自賞或者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抹殺。很難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求,很難調動學生進入課堂、進入文本的世界。有些老師不喜歡說明文――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就簡單處理,學生大為不滿。這個時期的學生正充滿好奇地想了解生命以及生命遷徙變化,結果因為老師的厭棄而消減了學生的語文課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興趣度,漸漸地對語文閱讀喪失信心。
明白了這些,不一定能科學有效地組織語文閱讀教學。
好在有大數據。我們可以藉助大數據,提煉出學生閱讀中的難點,捕捉到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有的放矢,設計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案,烹制出學生喜愛的閱讀大餐。
藉助大數據,閱讀教學科學化成為了可能。
四.利用大數據呈現教學狀態,語文閱讀教學精細化。
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對閱讀課堂現場實錄,然後利用相關軟體,對課堂進行解讀。通過科學的數據反饋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真實狀況。 過去,我們老師都有過這樣的質疑――為什麼同教兩個平行班,其中一個班課堂看起來氣氛活躍,思維積極,學生投入,老師也激情四射,情緒飽滿,可是每次考試成績卻趕不上那看起來有些死氣沉沉,學生漫不經心的班級?(分班相對均衡,課前課後兩個班對語文學習所花時間的差距基本可忽略。)問題出在哪裡?老師們百思不得其解。
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陸教授團隊所作出的研究成果――教師在線實踐社區:從信息收集、信息處理、知識創生幾個維度,設計了一套人性化、全面可行的評價體系。該體系還具有自我反思、同行點評、不同學科教師點評等功能,可實現專業指導、綜合性的教學量化評價,並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王陸教授的體系就是創建教學的大數據並對其作出定量分析。語文課按照經驗去審視和調整已經跟不上科技和教學發展的需要。藉助大數據可以完整呈現我們課堂的教學,更有利於我們科學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再是憑經驗瞎忙活。
大數據會把我們的閱讀課堂做精準而細小的分析。這可以幫助我們制定有效的閱讀教學量化指標。在需要精細化教學時,能符合學生實際閱讀水平和心理狀況,深入下去,細化到位。